可以推荐一个专业整整形医生介绍吗?急求

焦虑的父母能养出平静的孩子吗? - 壹心理
焦虑的父母能养出平静的孩子吗?
发表于 11:57:01
翻译:灵扉丨&壹心理翻译专栏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家庭干预可以帮助焦虑的父母养育出平静的孩子。一般来说,如果父母很焦虑,孩子变得焦虑的风险也更高,但是根据康涅狄格大学健康精神病专家高尔达·金斯伯格的研究,这是可以减轻的。
金斯伯格研究了136个家庭,在这些家庭中,父母至少有一方有焦虑症,至少有一个孩子处在6-13岁的年龄段,进行为期一年的家庭干预治疗。研究过程中,一些家庭接受连续性治疗,而另一部分家庭只收到了一本小册子,包含关于焦虑症及其治疗的大致介绍,而其余的家庭什么都没有。
结果发现,家庭干预是有效的。只有9%的孩子一年以后变得焦虑,相比之下,仅仅得到书面指导的家庭,这个比例达到了21%。而在没有得到任何治疗或指导的家庭中,31%的孩子一年后变得焦虑。
“孩子很容易受到强调焦虑症父母的影响,”金斯伯格说,“如果我们能辨别出有风险的孩子,就能尝试阻止这一点。”她还提到,焦虑症会在家庭中遗传,50%焦虑症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很焦虑。焦虑和恐惧有保护作用,也能帮助人适应环境,但是对患焦虑症的人,可能起不到这个作用。因为即使什么都没发生,这些孩子也会感觉有危险和威胁。
天性和后天的经历都会对焦虑起作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负面的经历越多,长大后在焦虑中挣扎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也有一些因素是后天习得的,父母的教导会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而家庭干预可以帮助改变后天习得的行为和思想模式。
大部分参与这项研究的成年人,在学生时期都曾很挣扎,但是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上课不举手,考试前会生病,没有或朋友很少。作为成年人,焦虑会限制他们的活动,有时候也会限制他们的家庭成员。
参与治疗的家庭学习了如何分辨焦虑症的信号,如何减轻症状,练习了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习如何安全地在孩子面前表露焦虑的言行。按照金斯伯格的说法,减轻焦虑的方法之一,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觉察,学习辨识恐惧感究竟是健康的、需要注意的,还是不健康的。
“我们教孩子们怎么分辨受惊吓的感觉,怎么改变这种感觉,”金斯伯格说。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怕猫的孩子在街上遇上了猫,她可以先分辨受惊吓的感觉:“这只猫会伤害我。”然后测试这种感觉,“这只猫要伤害我吗?不会,它看起来并不生气,没有露出牙齿、发出嘶嘶声,只是坐在那儿。好了,我可以从这只猫旁边走过去,它什么都不会做。”
金斯伯格说,她正在考虑建议保险公司给有风险的家庭提供这一服务,看是否会降低他们的总体医疗支出,“我们需要改变心理健康模型,重视定期检查——就像每六个月去看一次牙医。”
责任编辑:Valar
壹心理翻译专栏灵扉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
美国注册催眠师 | 国家二级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催眠协会注册催眠师;华人临床催眠师协会催眠治疗师;陪伴式成长创始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五年里,协助上近两百个个案收获成长,个案时长达1000小时以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催眠疗愈,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疗法及家庭治疗等方法。主攻方向: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等。
300.00元/50分钟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家长课堂:如何破解小一家长的焦虑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家长课堂:如何破解小一家长的焦虑症?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主办教育频道
滚动新闻:
帮忙热线:7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孩子有拖延症怎么办?专家:父母焦虑更易致孩子拖延
  资料图
(通讯员 彭姝)起床慢、吃饭慢、做作业更慢&&孩子有了拖延症,是很多父母的棘手问题。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杭州父母也分了好几派的观点:
  最直接的方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催&字当头,顺带着吼几声。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孩子被吓唬后依旧&老方一贴&。
  最自虐的方法:装作没看见,但心里急。&家里慢也就算了,到学校环境里比一比,自家孩子明显会跟不上趟。&
  最放任的方法:看见孩子的毛病所在,但不催促也不着急,放任其自流。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快来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上周末,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桢、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陈默给家长们介绍了拖延症的前世今生和解决方法。
  日前,新东方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驻杭城14所小学进行巡讲,请来专家团队为家长们现场支招。
  拖延症的产生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因素
  &动作慢的孩子可能会有先天性的神经协调缺陷,也就是说,一部分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有多年的临床心理研究、治疗经验的陈默老师告诉家长,经常熬夜、年龄偏大或者多次人流的母亲,子宫环境就会有缺陷,那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就会比同龄人逊色。
  也有不少拖延症是因为后天成长环境造成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从小就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吃饭,也会变得拖拉。&因为他的精力流失掉了,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如果是这些原因造成的拖延症,父母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后天弥补的,小学阶段完全来得及。比如,让孩子早点上床休息,找个中医调理调理,睡前给他进行全身按摩等等。给孩子养生比成绩重要得多,因为身体养好的孩子,学习的后劲就比较足。
  行为习惯上的拖延症,可以通过训练纠正
  对于孩子吃饭慢、起床慢、整理书包慢&&等一系列习惯上的拖延症,家长可以催吗?&行为习惯上的拖延症,不靠催,靠训练。&孙云晓老师说。他举了个例子:
  有个妈妈下功夫观察儿子到底是怎么写作业的。她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不到十分钟站一会儿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觉得妈妈挺宽容的边说:&3回就3回。&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高兴地不得了。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了3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于是,母子协议达成了。
  结果是5天下来,儿子3天做到了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一到了6点钟就急,因为不能看动画片。可怎么央求妈妈也不能破例。
  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训练,这个孩子终于养成了专心写作业的好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动作慢,爱拖延是一个行为习惯上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告诉孩子动作慢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或者让他吃一次小亏,孩子以后在同样的问题上就会记住教训了。&
  此外,陆士桢老师认为有些拖延症,是因为父母太焦虑给逼出来的。比如,孩子7点做完作业,可睡觉时间是9点。妈妈一看表,还有两个小时,学习进度宜快不宜慢,决定再让孩子做一张卷子。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心里是不愿意的。一两次以后,孩子心里就会开始盘算:&那我以后就慢慢磨蹭吧,到9点钟做完作业,你总不会让我加作业了吧。&
  &这个社会本来就很浮躁,父母们总想让孩子跑快一点。但孩子的天性还是爱玩的。&她说, &如果家长能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心情好了,对未来会有自己的看法,家长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可能会起反作用。&
欢迎关注频道微信
通讯员 彭姝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
【推荐收听】调用-教育频道-浙江在线
记者:记者 成竞 实习记者 罗夏兰 摄像 钱华良 10月23日  “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清泰人都有自己的靓丽与精彩。”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的校长章建祥这样告诉我们。……
记者:本网记者何俊 实习生 许凯 摄影记者 吴 10月15日  “美丽的学校应该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孩子在学校度过6年的学习时光,这个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值得回忆的。……
总监:徐嫣嫣 电话:7
副总监:吴文建 电话:2
主任助理/内容主管:何俊 电话:7
少儿艺术团:裘竹如 电话:7
活动主管:成竞 电话:50
编辑:余新花 电话:2
记者:吴俏婧 电话:67
记者:原野 电话:50
策划:茹亿 电话:9
广告联系:2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社联系合作!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国外父母分享:如何克服宝宝分离焦虑
来源:互联网
栏目关注:
父母要外出工作时,跟孩子难免要体分别的痛苦。不仅仅是孩子不舍得父母,父母也有分别的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少担心宝宝一点,不影响工作呢?看看小编推荐的一些技巧吧。
父母要外出工作时,跟孩子难免要体分别的痛苦。不仅仅是孩子不舍得父母,父母也有分别的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少担心宝宝一点,不影响工作呢?看看小编推荐的一些技巧吧。
父母要外出工作时,跟孩子难免要体分别的痛苦。不仅仅是孩子不舍得父母,父母也有分别的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少担心宝宝一点,不影响工作呢?看看小编推荐的一些技巧吧。记住:和孩子分开对你而言要更加困难。而宝宝要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和陌生人在一起才会感觉不安,所以,你的宝宝如果只有2个月大,不必担心,小家伙还不会有任何痛苦的感觉。事实上,父母暂时离开,一些宝宝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仍然感觉自在,并没有大惊小怪。选择照看孩子的合适人选。哪怕你对孩子的安全有一点点的担心,和孩子分开对你来说都会非常的困难。但是没有人能像玛丽&鲍宾斯一样完美,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对照看孩子的保姆,你的期望要现实一些。往家里打电话。和保姆保持紧密的联系会让你感觉轻松一些;让保姆知道你打电话是因为和宝宝分开感觉焦虑。保姆从前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电话让你感觉舒服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再需要那么频繁地打电话了。白天和宝宝的联络给孩子看照片我和丈夫协调了彼此的时间,这样,我们两人可以总有一个人和8个月大的儿子待在家里了。但是,孩子还会因为想念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而哭闹。为此,我们把自己16x20寸的照片挂起来。现在,孩子一哭着要爸爸或妈妈,我们就把他带到挂照片的房间让他偷看一眼。孩子看到照片的时候高兴得又笑又叫。这样也让我和丈夫感觉好多了,即使我们不在家还是能和孩子在一起。一天一封信我出国的时候,给家里打电话不是很困难就是很贵。我不在家的时候,希望两个孩子能好好的,我给他们每个人留下许多我写的信,这些信供他们在我走后阅读。在信上,我告诉他们我那一天要做什么,然后还会写上个笑话。这样没有我在身边,孩子们的日子能好过一些。一起吃午饭在离我工作单位5个街区的地方,我找到了一家非常好的私人幼儿园。照看我2岁大儿子的工作人员非常好,她允许我每天中午和孩子一起吃午饭。这样,早晨和孩子分开的时候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就又能见到对方了。
一天一个惊喜让我4岁的儿子待在幼儿园是场持久战。孩子总是紧紧抓着我的胳膊抽泣。于是,每天我都会在孩子的口袋里给他留下一些惊喜&&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像巧克力和小图片。这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一起,我们还可以保持联系。这么做真的非常有效。成为一种游戏我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这种方法能帮助3岁的小家伙度过时光,而且,孩子几乎根本没有哭过。儿子和保姆待在家里的时候,我和丈夫按事先安排好的时间从办公室给家里打电话:在孩子吃过午饭和睡过午觉的时候分别给孩子打电话。然后,我们和孩子在电话里做简单的游戏:我们猜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孩子吃得什么午饭或者午睡时梦到了什么。保姆告诉我们,孩子真的盼着我们给他打电话,而且,挂断电话的时候小家伙还一直在笑着。 (责任编辑:zxwq)扫描我,立刻关注
领育网微信公众号
孩子总是离不开你?面对分离焦虑家长该怎么办?
导读:每次你要出门或者离开的的时候,宝宝总是哭个不停,撕心哭声让你不忍离他而去。而有些较大的幼儿甚至会出现不想去幼儿园的表现。那么,孩子总是离不开你,面对有分离焦虑的粘人宝宝,家长该怎么办?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即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分离焦虑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影响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患儿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
  患儿因此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病程可持续数年。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
  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当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分离焦虑就越发不可忽视了。很多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
  “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
  当孩子一岁左右时,可能会出现离不开主要照护者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离焦虑”。有些孩子“分离焦虑”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最早8~10个月就会出现。当孩子会爬、活动范围扩大,有时候可能看不到主要照护者时,就会开始有这种情形。
  相关阅读:
   导致“分离焦虑”的原因
  一岁的孩子身体发展动作与能力越来越进步,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甚至会四处探索,但是孩子的心智发展却还不成熟,随着依附关系的建立,孩子会很黏主要照护者,当大人一离去,孩子不知道大人还会不会再回来,很容易产生“我是不是被抛弃了”的疑问,因此会感到惊慌失措。
  除了年龄与发展的阶段之外,当妈咪再生弟弟妹妹时,因为妈咪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新生儿身上,孩子也可能会有“分离焦虑”的倾向;另如刚上幼儿园或到新环境,孩子也会开始焦躁。
   这种状况通常会持续多久
  通常等到孩子满3岁以后,随着心智年龄越来越成熟、社会化的历程与逐渐习惯与主要照护者分离,孩子就慢慢不再会有“分离焦虑”的问题了,所以“分离焦虑”只是一个过渡期的行为表现,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孩子所黏的对象,不一定是妈咪
  基本上,孩子所黏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护者。如果妈咪并非家庭主妇,那么孩子所黏的对象则不一定会是妈咪。
  夜晚时容易哭闹不休
  处于“分离焦虑”时期的孩子,白天时会黏着主要照护者不放;夜晚睡觉时,突然醒来时若看不到主要照护者,孩子容易夜啼难眠。当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闹声惊醒,检查既不是尿布湿了、肚子饿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为与大人分离不安所致。
  相关阅读:
  “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成长过程
  尽管孩子紧黏着大人不放,会让大人受不了,不过张玺医师表示,“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成长阶段,是因为孩子相当信赖大人的缘故,表示亲子互信与依附关系建立得很好,两人之间密不可分。这只是成长的过渡阶段,大人不用想“该如何使孩子不要太黏人”,除非孩子太黏的问题持续到5、6岁以上,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障碍时,才需要求助于医师或治疗师。
  孩子“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
  当孩子焦躁不安、不想离开大人时,通常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示,有些孩子则是会紧抱着大人的大腿,不让其离去,或是追着大人跑。程度较严重的孩子,甚至连大人上厕所也要跟,醒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看到主要照护者。
  并非所有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的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的孩子在一岁时,或多或少都有“分离焦虑”的倾向,不过并非所有孩子都会历经此阶段,有些孩子不太黏主要照护者,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有没有“分离焦虑”的问题通常与孩子的个性有关,大人也不用灰心,认为孩子一定是不信任自己,才不黏自己。
  若没有特定的主要照护者,孩子通常比较不黏人
  有些孩子因为双方家长都需要工作,如果没有请保姆照护孩子,而是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祖父母等人轮流照护的话,由于没有特定的主要照护者,孩子通常也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比较不黏大人。只要孩子的粗动作、精细动作等发展皆正常,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这种照护模式会不会对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离不开我,那我就不要离开他吧!”
  许多妈咪会因为孩子很黏自己,动辄哭闹不休,而消极地放弃既定的计划,例如:“孩子很黏我,那我就不要出门了”或是“孩子不想去上幼儿园,那就让他自己做主吧!”其实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大人不能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与哭闹行为,就改变原有的计划。正常的依附关系为“当必须离开孩子时,仍然要离开”,否则将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历程。即使孩子刚开始时会因主要照护者不在而很焦虑,不过时间久了,孩子也会逐渐适应了。
  相关阅读:
  分离焦虑的宝宝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办?
  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度过入园焦虑期,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尽快开展,新入园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家园配合,加强小班幼儿入园的准备工作。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步入较正规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师幼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在孩子入园前,父母可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来,熟悉其周围环境和教师,经常把孩子带到幼儿园来看看,谈谈,玩玩,让他们观察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等,家长还可以放手让孩子玩,让教师抱一抱,亲一亲,让孩子熟悉新的声音,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及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朋友。入园后,老师要主动、热情接待新入园的孩子,抱一抱,亲一亲,摸一摸,问一问,叫一叫孩子的乳名,表示最喜欢他,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总之,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在精神上支持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可亲可爱。
  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指出: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正因为如此,才使孩子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们觉得自己长大了,而不是一个样样都不会的“小宝宝”了。
  相关阅读:
  此外,幼儿园要与家庭进行密切地联系,才能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生活习惯,从而进行正确指导。这就要求幼儿园重视家访,家访可以消除儿童对教师的陌生感,教师也可以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惯,更便于以后因人施教。作为家长也应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等,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总之,妥善解决幼儿入园问题,不仅可以使小班幼儿迅速建立正常秩序,开展教育活动;而且也能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在新环境中稳定向前发展。
  (2)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区别对待。
  既然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各异,以至于他们的分离焦虑之表现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也应该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对症下药。如:暴躁型的孩子,我们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他急的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急,可把他撇在一边,拿几样玩具给他,待他平静下来之后则用亲切的语言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鼓励他。又如:波动型的孩子重要的是让其有事干,老师要不停地给他新的刺激,让他参加不同的游戏活动,以保持他对新的环境的好奇心、新鲜感。
  相关阅读:
  (3)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运用文学作品和文艺形式陶冶心情,树立榜样。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最独特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有些心理学家把游戏称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是因为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与机能的快感相联系,可缓解紧张状态,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快乐。因此,开学初,教师可设计一些新颖的、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不仅能消除幼儿相互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陌生感和恐惧感,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而且还可以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新鲜感,这种方法对波动型的孩子最为有效。
  文学艺术是最富有感染力,又是幼儿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艺术作品欣赏和文艺表演会使幼儿从中得到启发和陶冶,如: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诗歌《幼儿园里朋友多》、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常言道:“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对那些哭闹不休的孩子,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正面教育哭闹的孩子要向不哭的乖孩子学习。有些幼儿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也会停止哭声,这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逐步消除分离焦虑的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怎样尽量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消除焦虑愉快地上幼儿园呢?《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针对幼儿发育迅速但还未完善的生理特点,天真纯洁但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活动特点等,我们更应该将幼儿健康教育置于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强调“身心并重”。这样,孩子们就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张张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笑脸。
  相关阅读:
别走!您可能还喜欢:
分离焦虑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而这种不适应行为或情绪,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
定制属于您的
近日,一种叫太空沙的益智玩具走进了妈妈们的视野。身边有些宝宝...
近日,宁波一家幼儿园给孩子们安排了一场小测试,让四个陌生人到...
很多有兄弟姐妹的朋友常常感慨“当老大真的好累啊”“我们这种夹...
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高体重虽然都存在个体差异,但也有一定的标准可...
帮婴儿洗澡是新妈妈课堂的重点课程之一,一回生二回熟,帮婴儿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形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