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减少液体缺氧 冷却液体时的过缺氧 冷却液体现象比如在缺氧 冷却液体一试管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如图在试管甲中先加入2 mL 95%的乙醇,并在振荡下缓慢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g无水乙酸钠(CH3COONa)。将试管甲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乙中加入5 mL饱和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乙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试回答:(1)实验时,应对试管甲缓慢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试管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中球形管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同学做此实验时,观察到反应混合液变黑,并闻到刺激性气味,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减少乙醇、乙酸的挥发,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2)CH3COONa+H2SO4―→CH3COOH+NaHSO4;&(3)反应物(或制取乙酸) 催化剂 吸水剂(4)防止倒吸(5)加热温度过高使有机物脱水有炭生成,浓硫酸被还原为SO2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实验中的乙酸是由乙酸钠和硫酸反应产生的;实验中使用了干燥管来防止倒吸,若不使用干燥管只用导管,导管末端就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由于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在加热的条件下氧化碳,而浓硫酸被还原为SO2。考点:考查酯化反应原理、乙酸乙酯制备、仪器的选择以及浓硫酸的性质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该类试题主要是以常见仪器的选用、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约mL刻度处(取整数值).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图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A.注射器内有液体B.瓶中液面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3)兴趣小组走进实验室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3).(I)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是取用该药品时试剂瓶瓶塞应放在桌上;取用后应立即塞上瓶塞密封保存,这是因为,(II)该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变质的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首先设计了图4所示的装置,通过反应后右侧注射器内收集到气体的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已知该状态下CO2的密度,所使用注射器最大量程为20mL).写出锥形瓶内所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小张认为该方案不能准确测得Na2CO3的质量分数,这是因为,且小李认为该方案中样品的取用的量也需要一定的控制,这是因为.(III)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反思上面实验后设计了如图5的装置测定变质的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反应的开始、结束都要用注射器反复的排送气体.实验步骤为: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称取10克干燥的烧碱样品放入广口瓶中,D处注射器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准确称量装置F的质量320克,连好装置.&③打开弹簧夹1,反复推拉注射器A&10次,准确称量装置F的质量320.5克.④关闭弹簧夹1,然后推动活塞,让稀硫酸逐滴滴入样品中,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⑤打开弹簧夹1,缓缓推拉注射器A10次.&⑥再准确称装置F质量为321.6克.问题探究:(i)E装置的作用是,G装置作用.(ii)若步骤⑤中注射器推拉速率过快,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填“偏大”、“偏小”、“不变”).(iii)试根据实验所记数据计算出该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装置和习题中出现越来越多,它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实验过程的改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图1用50mL试管作反应容器,磷的燃烧均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实验目的:用50mL注射器(活塞事先处在20mL刻度处)测量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操作: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连好仪器.③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试管中所发生现象为.④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约mL刻度处(取整数值).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图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A.注射器内有液体;B.瓶中液面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3)兴趣小组走进实验室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3).( I)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是取用该药品时试剂瓶瓶塞应放在桌上;取用后应立即塞上瓶塞密封保存,这是因为,.(II)该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变质的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首先设计了图4所示的装置,通过反应后右侧注射器内收集到气体的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已知该状态下CO2的密度,所使用注射器最大量程为20mL).写出锥形瓶内所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小张认为该方案不能准确测得Na2CO3的质量分数,这是因为,且小李认为该方案中样品的取用的量也需要一定的控制,这是因为.(III)该兴趣小组同学在反思上面实验后设计了如图5的装置测定变质的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反应的开始、结束都要用注射器反复的排送气体.实验步骤为: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称取10克干燥的烧碱样品放入广口瓶中,D处注射器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准确称量装置F的质量320克,连好装置.&③打开弹簧夹1,反复推拉注射器A&10次,准确称量装置F的质量320.5克.④关闭弹簧夹1,然后推动活塞,让稀硫酸逐滴滴入样品中,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⑤打开弹簧夹1,缓缓推拉注射器A&10次.&⑥再准确称装置F质量为321.6克.问题探究:(i)E装置的作用是,G装置的作用.(ii)若步骤⑤中注射器推拉速率过快,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填“偏大”、“偏小”、“不变”).(iii)试根据实验所记数据计算出该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不要求些计算过程).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30、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中经常出现,它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实验过程的改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图1用50&mL试管作反应容器,磷的燃烧均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用50mL注射器(活塞事先处在20&mL刻度处)测量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操作: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连好仪器.③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试管中所发生现象为
.④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约
mL刻度处(取整数值).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2)图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填序号)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3)兴趣小组走进实验室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3).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是取用该药品时试剂瓶瓶塞应
放在桌上;取用后应立即塞上瓶塞密封保存,这是因为
,.(4)该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又进行了以下实验:①他们首先设计了图A所示的装置,通过反应后右侧注射器内收集到气体的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已知该状态下CO2的密度,所使用注射器最大量程为20mL).写出锥形瓶内所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小张认为该方案不能准确测得Na2CO3的质量分数,这是因为
;小李认为该方案中样品的取用量也需要一定的控制,这是因为
.②有同学提出以图B代替图A中的收集装置,则所测CO2气体的体积
(填“偏大”、“偏小”、“不变”),理由是
,你的改进方案是
;广口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2012?金牛区一模)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装置中出现的越来越多,它对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实验过程的改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如图1用50mL试管作反应容器,磷的燃烧均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用50mL注射器(活塞事先处在15mL刻度处)测量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操作]: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入药品,连好仪器.③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④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约5mL刻度处(取整数值).(2)图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打开弹簧夹,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能观察到D(选填序号),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A.注射器内有液体&&&&&&&B.瓶中液面上升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3)某学生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他把注射器A中的气体X缓慢送入装有CuO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①B管中黑色粉末变红②实验前B管及药品的质量为21.32g,实验后为21.16g.③C管中收集到的物质电解后可得到H2和O2,在D中收集到的是N2.④X中两元素的质量比是14:3,问:a.这个实验说明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还原性.b.C中收集到的液体,质量是0.18g.c.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H2O+3Cu+N23CuO+2NH33H2O+3Cu+N2.⑤在这个实验中,若没有先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是否会像CO还原氧化铜那样爆炸,为什么?不会,因为反应物生成物均没有可燃性气体存在.
科目:初中化学
注射器是一种普通的医疗器械,但它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选择药品】小光小组认为,选择的药品的理由是①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②.他们应该选择.(A)蜡烛  (B)硫粉  (C)红磷&&&&(D)铁丝【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两种物质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设计实验】小明小组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探究活动.【步骤与现象】①测量试管的容积为50mL;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③装药品,将注射器活塞调整到合适位置,连接好仪器;④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加热粗铜丝,观察现象;⑤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注射器活塞的移动情况.【反思与交流】(1)实验中利用了铜丝的性;(2)兴趣小组同学测量试管容积的方法可能是;(3)步骤③中注射器吸水使活塞至少应调到mL处(填整数);(4)步骤④中观察到试管中的现象有;(5)小华同学认为步骤⑤在保证活塞自由移动的前提下,观察活塞位置时,最好将试管和注射器整体横放,小华同学的理由是.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知识点 &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山东省晋城市高平市长平中学九年级化学竞赛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只有熟悉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和注意事项,才能正确解答本题.(1)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整个装置都不漏气;(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这时白磷燃烧消耗掉的只是试管内的氧气为40mL&=8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8mL=12mL的刻度处;(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白磷实际消耗掉的是试管40mL和注射器内20mL的氧气为(40mL+20mL)&=12mL,所以活塞应停在20mL-12mL=8mL的刻度处;(4)因为白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产生热量使气体膨胀,可能会使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不使用弹簧夹可能会使注射器活塞弹出等,造成实验失败.故答案为:(1)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约在12mL的刻度线上(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mL的刻度线上(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主要考察你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是它们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汽油易挥发(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如汽油易燃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应用这个差别可以来判别某一性质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对于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应用,是不仅可以用来推断物质及其用途,而且可以用来鉴别具体的物质,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推断和鉴别”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利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来判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利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来推断物质及其用途和鉴别物质”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可以联系着“非负数”的两种情况,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理解.(1)需要发生物理变化;(2)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也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2.对于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应用,可以联系着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化),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鉴别和解答,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与“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相似的题目:
[2014o北京o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干冰用作冷冻剂硫酸用于处理碱性废液氧气用于气焊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2014o平凉o中考]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用稀硫酸除去铁锈用氢气作燃料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干冰人工降雨
[2014o泰州o中考]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镁条易折断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铝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以下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3下图所示装置可以验证某混合气体(无色无味)是否含有CO2和CO.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中的试剂是(写名称,下同),B装置中的试剂是;(2)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2存在的实验现象是;证明原混合气体中CO存在的实验现象是;(3)如果没有B装置,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该知识点易错题
1下面是单质家属“四兄妹”的对话,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高铁酸钾(K2FeO4)是具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性超过了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集、杀菌、灭藻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有&&&&,化学性质有①&&&&,②&&&&.(2)高铁酸钾的用途&&&&.(3)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3下列是有关水的一些描述,仔细阅读下述内容,完成下列填空:A.常温时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B.101KPa下,水在0℃时结冰;C.4℃时水的密度为1g/cm3;&&&&&&&&D.水蒸发时能吸收大量的热;E.在通电条件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F.水能溶解食盐、糖等许多物质;G、少量水泼到炽热的炭火上,水能与碳反应生成可燃性的气体(氢气、一氧化碳气体).H、把水加热到1OOO℃以上,水能部分分解成氢气和氧气.(1)水沸腾、结冰、分解和与炽热炭的作用时,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用序号填写下列空白:①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语句是&&&&.②描述水的化学性质的语句是&&&&.(3)写出你了解的水的其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各一项①物理性质&&&&;②化学性质&&&&.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____;(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相似的习题。&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知识点 &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得到蓝色滤液,滤渣为红色和黑色固体混合物.实验反思: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铜、碳和 &,剩余固体中仍含有氧化铜的原因,可能是碳和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就停止了加热,还可能的原因是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云南省曲靖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分析与解答
习题“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气体受热膨胀来解答该题;(2)根据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的来进行判断产生的现象;实验反思:根据铜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来解答,其中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铜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可以据此解答.(1)刚开始加热时,试管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试管,此时碳和氧化铜还没有反应,所以石灰水不会变浑浊;(2)碳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但是它们反应生成了红色的固体铜,所以试管①中可以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实验反思:根据(3)可以知道红色固体为铜,所以可以判断剩余的固体中含有铜,而铜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所以剩余固体中含有氧化铜的可能原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空气进入试管①中,而使铜被氧化成氧化铜.故答案为:(1)试管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试管;(2)黑色粉末变为红色;(3)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空气进入试管①中,而使铜被氧化成氧化铜.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主要考察你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知识点的认识】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典型实验.它们的具体实验情况如下:1.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C+2CuO高温?2Cu+CO2↑、CO+CuO△?Cu+CO2和H2+CuO△?Cu+H2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操作及注意事项分别是:(1)碳还原氧化铜时,要把刚烘干的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要均匀混合后,平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有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在酒精灯的灯焰上最好加一个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或者使用酒精喷灯来加热);实验结束时,要先撤出导气管,再移走并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石灰水倒吸到试管里,炸裂试管;也为了使粉末冷却,防止还原出来的铜再次被氧化).(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然后再加热(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其中的空气混合后,被点燃发生爆炸);反应后,先撤走并熄灭酒精灯,等固体冷却后再停止通一氧化碳(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吸到玻璃管内,使其炸裂;也为了使固体冷却,防止刚还原出来的铜再次被氧化);并且,由于一氧化碳有毒,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所以还要用点燃或收集的方法等来处理尾气.(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反应前,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有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同时,也有利于氢气在试管底部聚集参与反应),将氢气验纯后先通一段时间氢气,然后再加热(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排净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氢气与其中的空气混合后,被点燃发生爆炸);反应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及其中的固体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目的是为了使固体冷却,防止刚还原出来的铜再次被氧化).4.实验现象分别是:(1)碳还原氧化铜时,试管中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并且有气泡从中不断地溢出.(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试管中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亮红色,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装置、操作及注意事项和现象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对常用的还原剂、金属铜的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二氧化碳的检验、空气的污染和实验基本操作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这些相关知识等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命题方式就是结合着这些相关知识等来设计相应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推断和探究,来选择或解答有关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设计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表达来进行科学的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探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当然也是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装置、操作及注意事项和现象,以及金属铜的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二氧化碳的检验、空气的污染和实验基本操作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关的实验现象、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与“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相似的题目:
[2013o德州o中考]对于化学反应,我们不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还要考虑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1)根据你所学化学知识猜测:试管A中,除C、CuO外,还可能&&&&(写化学式,下同)参与反应.除木炭可以还原氧化铜外,经反应生成的&&&&也可以还原氧化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排除环境对该反应的影响,你认为应采取何种措施?&&&&(2)请你推测,进入试管B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可能有&&&&.要想使进入试管B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应采取什么措施?&&&&.
[2013o大理o中考]碳及碳的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含碳元素的新材料不断涌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金刚石、石墨、C60的认识,正确的是&&&&(填序号).A.这三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三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三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三种物质都能导电.(2)由+4价碳元素与-1价氢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3)倡导“低碳”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请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4)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X是有毒气体,Y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X的化学式&&&&;②写出Y→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在自然界中,Y转化为O2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
[2012o上海o中考]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2011o衢州)如图所示为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请分析回答:(1)实验开始时,合理的操作顺序是&&&&&&(选填“A”或“B”);A.先加热,再通氢气&&&&B.先通氢气,再加热(2)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的物质,同时试管口有水珠出现,说明氢气具有&&&&&&性.
3在实验室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先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观察到现象是&&&&;待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直到试管冷却,目的是&&&&.
该知识点易错题
1(2001o上海)某同学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下面实验装置.(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②&&&&.(2)本实验需要加热的装置字母编号为:&&&&.(3)装置B、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B&&&&;C&&&&.(4)装置A还可以用于&&&&(填①或②)①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②大理石跟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5)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使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更科学,上述实验装置添加酒精灯后还存在缺陷,请提出修改方案:&&&&.
2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小波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3)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是&&&&(合理答案都能得分).(4)检查了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5)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3湛江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下图),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了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试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填“吸”或“放”)热反应.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得到蓝色滤液,滤渣为红色和黑色固体混合物.实验反思: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铜、碳和____,剩余固体中仍含有氧化铜的原因,可能是碳和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就停止了加热,还可能的原因是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刚开始加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其原因是____.(2)继续加热时,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3)待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得到蓝色滤液,滤渣为红色和黑色固体混合物.实验反思: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氧化铜、碳和____,剩余固体中仍含有氧化铜的原因,可能是碳和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就停止了加热,还可能的原因是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体冷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