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原来意思来运用现代根据句子意思写词语对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动人.灵活的意思 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些词语,还要会灵活运用.灵活的意思 它是从森林里来的,住在我们家里,还保留着老习惯.习惯的意思 我刚到这里,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习惯的意思
流年eRU40O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灵活:  1.敏捷迅速﹔不呆板.2.善于应变﹔不拘泥.习惯:1.亦作“ 习贯 ”.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2.习俗,风尚.生活习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诗句摘抄加赏析大全_现代的诗词鉴赏
阳光网【诗词赏析】 编辑:淑琪
  人生来就带有束缚,但是人的灵魂可以是自由的,用自由谱写自由的诗,那么有哪些关于比较好的现代诗句及赏析呢?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句摘抄加赏析大全,供大家参阅!
  诗句摘抄加赏析(一)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赏析: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诗句摘抄加赏析(二)
  中国的日夜
  张爱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赏析:
  这首诗的风格我们完全看不到了张爱玲&我&为爱情而神伤挣扎,主人公&我&这时的心理是振奋而激昂且富有斗志,而这种精神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这首诗的前两句&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乱纷纷都是自己人: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我&强烈的国家意识,对民族,对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在诗句中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国土&&自己人&等语言看出,这种思想和精神张爱玲运用诗句表现的非常的强烈。
  后三句是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谯楼初鼓定天下;安民心,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沉到底。&&中国,到底。在感情的抒情上后三句表现的更加的直露,没有增添更多的修饰,表现主人公&我&对于祖国以及生长在这里人们由衷的赞美和热爱。诗后三句是全诗的高潮,极富感染力,在感情上得到了巨大的升华。主人公&我&的思想其实就是张爱玲当时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在这篇散文中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张爱玲,一个极富激情与热情的张爱玲。张爱玲在这篇散文中描写各种角色的贫民百姓,被没有像其它文章那样去采用&暗讽与批判&,更加的去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的乐趣,淳朴的性格。
  张爱玲《中国的日夜》一篇结构巧妙,意象丰富的自述体散文,展现了她自己的另一面。
  诗句摘抄加赏析(三)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yī)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
  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
  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
  《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
  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
  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
  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看过&诗句摘抄加赏析大全&的人还看了:
[诗句摘抄加赏析大全_现代的诗词鉴赏]相关的文章
【诗词赏析】图文推荐
下一篇:没有了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发生变化了。请你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2)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3)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4)可怜辜负好韶光()(1)体态、容貌(2)风韵(3)方便(4)可惜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1)体态、容貌? (2)风韵? (3)方便? (4)可惜相关试题高中现代文阅读--重要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现代文阅读--重要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经典,值得一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语文-广西
广西专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一节记叙文阅读 中考要求考 点词语的意 义和作用 句子的含 义及作用 , 语言赏析 结构和内 容能力达标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查角度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 、运用词语。根据修辞特点,联系上 下文,结合语境,围绕 体会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 写作技巧,理解句子所 意义和作用。 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描写 事物的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和 准确把握文章,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把握重点段落在结构上 思想。 的作用。 筛选信息 找准中心句、主旨句、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主要内 ,提炼信 点题句、警策句、议论 容,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息 抒情句来概括要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 发表富有 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 个性的见 品的思想感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 解 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 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 的内容、观点或写作技 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说 出自己的感受,根据阅 读材料提供的已知内容 ,推测、想像未知内容 。 复习指津 一、词语 考点一 搜索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点拨] 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对词语的考查题型。有 些词语,特别是代词性词语,具有指代义。分析词语的指代义, 就是分析词语指代的对象,从内容看,指代的对象是人、事、 物等;从形式看,指代的对象是词语、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 指代词语在后,指代对象在前。所以,寻找指代对象,要仔细 阅读指代词语的前文,由近及远,直到准确定格为止。 [答题模式] 这个词语在文章中具体指代……(写出明确的人、 事、物,或者词语、句子、段落) 考点二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点拨]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 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 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 (1)分析词语的表现作用。有些词语本身并没有深刻的含义, 但用词精当,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表 现作用,对事物的形状特征表现得充分而又生动,这样的词语 应作为重点体味的对象。 (2)分析词语的特殊含义。有些词语褒义贬用或者贬义褒用, 有些词语正话反说,或者具有潜台词等,由于作者采用了特殊 的表意手法,因此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者表达出了 某种特殊的意味。 [答题模式] 该词语原意(原来的词性、感情色彩)是……, 这里是……,这一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或者 “该词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体现了人物的……心情”等。 二、句子 考点一 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 [点拨] 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就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 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容易理解,对句子 的深层含义的把握,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辨析,通 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要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要结合前后文,分析语境,把握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加以理解;我们还 要看该语句的具体应用场合,这样就可以理解句子的潜台词。 句子中往往具有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 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词语,或是定、状、补等 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 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 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此类试题的考查方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 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 子,回答问题。 [答题模式] 该句通过……,表达了……的意思,对刻画人 物形象(或表现主题等)起了……的作用。 考点二 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 为了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些语句往往采用比喻、 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弄清楚这些修辞、语序、等表 现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表达作用。《课程标准》 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 反问八种修辞手法。考生只要掌握好这八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 形式,解答这类试题就会很简单。 此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为: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仿写语句。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 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这就要 求我们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答题模式] 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 出……,突出表现了……。 考点三 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点拨]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 以下几种: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深化中心),卒章显志等等。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包括总起全 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总结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 交融,欲扬先抑等等。把握句子的类型,是从内容角度分析其 作用的常用方法。描写景物的句子多用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或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性语句,则 往往用来点明主旨或者深化中心等。看句子出现在文章 中的位置,多是总结句子在结构上所起作用的办法。句子 在开头的作用主要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篇设疑,开门见 山,开篇点题;句子在中间的作用主要有承上启下(过渡),为 后文埋伏笔、作铺垫;句子在结尾的作用主要有总结全文,点 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点 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答题模式] 该句在文章的内容(结构)上起……的作用, 使……更加……。 三、情节、内容 考点一 概括文章内容。 [点拨] 此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整 体把握是做好此类试题的关键。在概括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借 助关键语句特别是段落的中心句来进行,也可以在理解了文章 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概括后的内容一定要包含 记叙文的六要素。 [答题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考点二 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并简要分析。 [点拨] 线索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的主体脉络,在记叙文中 往往有以下几种线索: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物品线索(某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人物的情感变 化),时间线索,事件(中心事件)线索等。寻找线索的方法有, 看标题,抓人物的见闻感受,看主要人物的事迹,体味人物的 思想感情,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等。 [答题模式] 本文以……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 明,脉络清晰。 考点三 搜索前后照应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点拨]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 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在前面适当 地提示一下后面要表现的内容;照应是对前面提示内容的回答。 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有一定作用, 能够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这类题目主要考查从文中找 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阅读时,要结合前后文, 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 四种:(1)文题照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往往 有破题、统领全篇的作用;另一类是在行文中与题目照应,首 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2)首尾 照应。使文章脉络贯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3)前后照应。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 照应形式。(4)重叠照应。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 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 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这些重叠式照 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答题模式] 文章……(句子)和……(句子)相照应,采用了前 后照应(首尾响应、响应文题)的方法,作用是使文章脉络贯通, 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与题目照应,破题)。 考点四 分析段落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点拨] 分析段落内容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试题经常考查的 内容。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1)在文章开头总起全文、引出 下文,或开篇点题、点出文章主题;(2)在文章中间过渡、承 上启下;(3)在文末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或者总结全 篇、深化主题。要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关键是要看段落所 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文段或内容的联系,要整体思考,不可 断章取义。另外,段落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形式与内容两 个角度来分析,分析时力求全面到位。 [答题模式] 首段:文章开篇渲染了……气氛;文章开篇为 下文……作铺垫;文章开篇与下文……形成对照;文章开篇记 叙了……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文章交代了……,使内容……,文章由……转 为……;文章上承……下启……。 末尾段:文章结尾表达了……;深化(强化)了……观点; 文章结尾照应了……,使结构严谨;文章结尾……,留下悬念。 考点五 结合文本探究问题。 [点拨] 结合文本探究问题,要点有两个,一是不能脱离文 本,二是深入探究。这个考点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和理解能力。考生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 量依据文本或借助工具书来解决,要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 分析、提出补充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的观点。 文本探究问题涉及人物形象、故事介绍、写作技法,无论 涉及什么内容,经常探究的主要是作品中某个要素的作用与作 者写作的目的,如:(1)你怎样看待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作者为 什么这样写?文中的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说)?(2)文中的细节 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 尾?(3)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这 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其作用是什么? 要正确回答文本探究的问题,首先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比如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基本常识,在回答具体问题的时候 能够准确运用术语,不说外行话;其次要认真揣摩所提出的问 题与文本的联系,使所回答的内容有文本的思想与内涵作依据; 最后,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时,要说明考生的观点,然后阐述理 由,使观点能够站住脚。 [答题模式] 文中人物这样说(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 达……(思想、观点),从而达到……的写作目的(效果);这段 (句)话运用了……的写作技巧(描写方法),在文中有……的作 用。 考点六 结合原文分析人物的形象。 [点拨] 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考查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它主 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概括人物的 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是通过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 析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但能够使人物浮 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从而 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 物的动作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的描写方式。行动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 体、可感、生动化;语言描写则表现行动所不易展示的细微情 感、态度等。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 益彰。 (3)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 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 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 境下的心理活动。能够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所 作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性 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 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表现。 三是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人在一定环 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在一定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记 叙文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 从……可以看出人物……的特点。 考点七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感悟人物的情感。 [点拨] 分析人物的情感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来感悟。所谓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模式环境 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 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全无遮掩 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 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类 题目考查的往往是对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梳理,对人物心理 活动的揣摩等。在解答类似的题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 握:首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其次找出文中描写 刻画人物心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结合心 理变化的过程和文章的题旨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答题模式] 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考点八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主题),阐述对主题的 理解。 [点拨] 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认 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我们在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 主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有 的标题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 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 的作用;有的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3)从分析文中的议论、 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作 者对所写的人和事的情感或态度,往往用议论或抒情句来表达。 (4)从分析文中的重点段或人物的重点事件入手。有些段落 的中心句能点明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的 事件当中,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描写 分析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答题模式] (1)写人为主:描写了……,赞扬了……,表达 了……感情。 (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达 了……感情。 (3)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 感情。 (4)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四、标题 考点一 分析文章标题的优劣(或能否换成其他标题),说明 理由。 [点拨] 优秀的记叙文标题具有三个主要作用:(1)揭示文章 主题或主要思想,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文本的内容;(2)应该 具有生动、新颖、奇特的特点,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并引 起浓厚的阅读兴趣;(3)能使读者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具 有隽永的意味,令人思索。 判断文章标题是否优秀,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即给文章 拟出几个标题,然后对比鉴别,看哪一个标题更符合优秀标题 的特点。当然,三个特点不可能都具备,只要侧重其一就可以 了。衡量优秀标题时,主要看其是否能够在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修辞,形式新颖,令人感觉新奇。 [答题模式] 写人的记叙文:表现了人物……特点,凸现了 人物……品质,表达了人物……情感,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 趣,使读者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 写事的记叙文:揭示了……线索,表现了……情节,突出 了……事件,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更加深刻。 考点二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点拨] (1)文章标题的含义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 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象征义。这要根据 文章的内容来分析。(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那么文中往往 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 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有:(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 章的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3)点明文章记叙 的线索或感情脉络;(4)明确文章描写的对象,确定文章的感 情基调;(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寓含哲理,引人思考。 [答题模式] 回答标题含义:标题中的××象征(比喻、引申) 了……;标题既指××,又指××,意味隽永,引人深思。 回答标题作用:标题交代了……(内容或环境);标题点明 文章以……为线索;标题明确了文章以……为描写对象;标题 确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标题设置悬念,具有……的作用。 考点三 为文章拟题目,并说明理由。 [点拨] 常见的题型有:(1)为文章拟出一个标题,并说明理 由;(2)从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文章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 判断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给文章拟标题的方法 与原则:一是标题明确表现文章或线索;二是标题力求生动形 象,具有感染力;三是标题要简捷醒目,具有震撼力;四是标 题要新奇独特,避免流于庸俗的思路;五是标题要富有情趣, 让人乐意看下去;六是标题要具有浓郁的感情,荡人心扉;七 是标题要意味隽永,引人深思。当然,为一篇文章拟定标题不 可能所有的特点都能具备,但要尽可能多地拥有,使标题最佳。 [答题模式] 我选择……,理由是……,或以……为标题, 理由是……。 五、记叙顺序、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 考点一 分析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点拨]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不同的叙述 方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顺叙的文章一般带有标明时间标志的 词语;顺序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倒叙,是将事件 的结果放在前面,引发对往事的回忆;倒叙可以形成悬念,激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产生吸引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 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 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突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还可以使故事情节紧凑。中考主要 考查插叙的意义及作用。 [答题模式] 插叙了……内容(概括插叙的内容),交代 了……的原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为下文……的情节作 铺垫。 考点二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点拨] 中考主要考查叙议结合、描写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叙议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 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 (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 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 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表达对所叙 事实的看法。记叙文运用最多的是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中考 经常考查结尾议论(句)的作用。描写的作用在下面考点四中讲 解。 [答题模式] 记叙的作用:记叙了……事件。 结尾议论的作用: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考点三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点拨] 主要考查拟人、对比、衬托、象征、侧面描写、欲 扬先抑、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及作用。 拟人:将动物(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体现动物(事物) 的品质(特点)。 对比:将人物(事物)的不同点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人物(事 物)……的特点。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 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 象,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 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运用侧面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 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起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 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在看到题目的要求中出现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后,脑 海中应该反映出来的是拟人、对比、衬托、象征、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我们再依据文体的特点 和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进行有范围的选择。 [答题模式] 本文(段、句)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突出了 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主旨。 考点四 描写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点拨]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中考主要考查 辨析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 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突出 人物性格等。 2.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 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 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等作用;社会 环境描写主要有交代时代背景、人物活动的背景等作用。 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情 节加以生动而细致的描绘,它具体表现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 的描写之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 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答题模式] 人物描写:运用了……(肖像、行动、语言、心 理)描写;作用是塑造……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景物描写:运用了……景物描写;作用是:设置人物活动 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为下文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运用了细节描写;刻画(烘托)了人物……的性 格(情感),揭示了……的主题。 考点五 分析次要(其他)人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点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 衬托作用、揭示或体现文章主旨;次要人物中的线索人物作用 是贯穿全文。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就是一个次要人物, 既对主要人物范进起到衬托作用,在他身上又体现了文章的主 旨;《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中考主要考查 次要人物的形象及作用。 [答题模式] 用××人(次要人物)的……品质衬托了××人 (主要人物)的……品质,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六 分析采用的人称表达的好处。 [点拨] 记叙文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 人称。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 其好处是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 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代词所指的是听话的人叫 第二人称,如“你、你们”,其好处是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代词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 他们”,其好处是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 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 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的作用: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给人 以真实可信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运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 更加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的作用:采用第三 人称的写法,方便、客观、自由、灵活地叙述。 六、开放发散 考点一 联系文本阐述感悟,发表观点。 [点拨] “阐述感悟”和“发表观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 说都属于议论。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感悟原文的基础上,对选文 的主旨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答案来源于阅读材料又高于阅读材料。因此答题的时候要注意 以下几点:一是熟读原文,紧扣选文的主旨,不能让感悟和观 点与阅读材料相去甚远;二是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抒写 自己独特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恰当合理地加以表述;三是表 述答案的时候注意语言连续得体,叙事要简练,可以灵活引用 古诗文名句,还可以使用修辞手法让答案具有一定的文采。 [答题模式] 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合原文内容进行阐述,对 自己的看法提供支持+结合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三者 的顺序根据题目的问法可以颠倒) 考点二 对文本中的某些词句给予批注。 [点拨] 从试题的设置上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词语 的赏析与批注,词语的赏析与批注一般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形容词或拟声词;一类是对句子的赏析与批注。这些句子大多 是生动优美的描写句、意蕴深刻的议论句等。从批注的角度来 说,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赏语言要注意指 出语言的特色,如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等;写理解不 仅要指出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指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谈感悟 要有自己的感受,并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作评价要 做到评价中肯,有理有据。 [答题模式] 答案的构成一般采用总分式结构。阐述时如果 有多层含义,则要分条列举,注重层次。 考点三 根据文章的情节、情境进行合理猜想并说明理由。 [点拨] 根据文章的情节、情境进行合理猜想,是考查对选 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这类试题的出题点大多具有语境或作者情 感倾向的限制,所以深读课文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尤其是对前 后相关的情景要展开想像和联想,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在脑海中 再现出来,采用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感悟。表明观点 是首要的,要鲜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理由的阐述要结合选 文,不能空无边际,还要能够自圆其说,语言表达要连贯得体。 [答题模式] 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合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联 想。 考点四 结合文本链接材料谈感悟。 [点拨] 这类题型很好地将阅读材料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 来。链接的材料与阅读材料相近或相反。从材料的性质来看, 可以是议论性的材料,也可以是叙述性的事实;从时效性看, 可以是经典的史实,也可以是新鲜的要闻;从材料的数量上看, 可以是单则材料,也可以是多则材料,材料之间性质相近或相 反。从答题来看,试题的答案也来源于阅读材料,从中延伸开 来。要善于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找出链接材料和阅读材料之 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得出最后的答案。 [答题模式] 根据要求分条表述或组织一段话来表述。 中考真题(一)小说阅读 2012?河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桥在水上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这几天,我 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轿车出现在桥头边。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 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 些。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早上好!男 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头发 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 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 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 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 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 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 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 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 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 随即,男孩也扑过去,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一动也不敢动,怕扰了桥上这无比温 馨的一幕。我问自己,我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拥抱一个肮脏的发 着烧的乞讨者吗?我知道,我是宁愿给钱给物也不愿让孩子这 样做的。我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在那里,粉红的围 巾飘动。 我能和你玩一会儿吗?一转眼,女孩已经坐到男子的膝盖 上,像自家亲人一样。男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怕是感冒了, 会传染给你的。女孩说,不要紧的,我打过感冒预防针。男子 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玩的呀。 我有玩具!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辆掌心大小的玩具汽车, 递给男子。男子接过去。看了看,往地上一收一放,小汽车呼 啦一下滑了出去。三个人趴在桥上一起玩了起来。咯咯咯的笑 声在空气里震荡,传得很远。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表,喊道,孩子们, 时间到了,该走啦!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男子挥手 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飞奔而来,每人给男子 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 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样快乐的早晨!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栏杆摇晃 着站起来,他伛偻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谢,谢谢,告诉你 妈妈,这是我来到这个城市最快乐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久,我缓 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在流泪,他说他的 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赚钱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 治,又不能打工,只能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几天发烧了, 头痛欲裂。他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 孩子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 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那个中年妇女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 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本文的主题和意境,写几句描写景物的话作为本 文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概括故事情节要抓住主要人物――两个孩子做的 事情及其结果或影响。文中的“我”只是个见证人,所以不要 把“我”当做主要人物。 [答案] 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拥抱、玩 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2.[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注意回答的 时候概括要全面。 [答案] ①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指 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主题;③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 3.[解析] 解答时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那么最能体 现孩子纯真善良、不嫌弃男子的细节应是“绕”“扑”两个动 词;也可以从男子的角度去分析,面对孩子们突如其来的动作, 男子心理有何反应,他又该如何去做,“犹豫”“紧紧”两个 词反映了他内心的变化和感动。 [答案] 示例一:“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 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示例 二:“犹豫”“紧紧”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男子内心的波动, 写出了孩子的纯真善良带给男子的感动。 4.[解析] 解答此题时不能只写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去 分析。 [答案] ①教子有方:在具体行动中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尊 重他人的美德;②善良、有爱心:同情乞讨男子,让孩子给他 送早餐、送钱;当孩子拥抱男子时,不阻拦。 5.[解析] 景物描写一定要符合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答案] 示例:桥下,水静静地流着,在阳光下泛着片片金 光,远处飘来悠扬的乐声,好听极了。 (二)散文阅读 2012?陕西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司马祠 郭军平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众多,苍松 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 重多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穿过两边民居,眼前豁然一亮,放眼 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若隐若现的司马祠躺在郁郁葱葱的 苍松翠柏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 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 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是一行格调清雅的隶 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进入正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 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鸟雀清脆的 鸣叫愈发显出山的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宏大的建筑出现在眼前。 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 周围红漆剥落,参差不齐,更添了几分沧桑感。进入宽敞的展 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兀然林立。环视碑石,但见 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 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 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 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 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这般荣耀!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 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 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 上攀登祠墓的石级。九十九级台阶,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向 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 黄河远去,川塬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 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吟唱着一曲?无韵 之离骚?。 穿过饱经风雨剥蚀,依然巍然耸立的?河山之阳?,再上 九个台阶,便是被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大门, 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 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 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 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林立的碑石,多是后人 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为佳:“龙门有灵秀, 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 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 一生的功绩。 绕过大殿,便是青砖镶砌,嵌有八卦砖雕的司马迁墓,造 型犹如蒙古包,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 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 似在为太史公的悲剧人生叹惋。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 凝望这片青色,眼前浮现出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忍辱含羞在狱中 挥毫的悲壮情景,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彪炳史册的秦皇 汉武,三千多年的时光被司马迁积淀成一部“史家之绝唱”。 下山已是斜晖脉脉,回望身后,旌旗猎猎,风追司马,一 片苍翠和辉煌。 (原文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主要景点的 名称。 正门→________→“高山仰止”→“河山之 阳”→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 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 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从第四段中找出“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 从第六段中找出“便是被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从第 七段中找出“绕过大殿,便是青砖镶砌,嵌有八卦砖雕的司马 迁墓”,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展室 司马祠(或大殿) 司马迁墓 2.[解析] 主要从渲染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作者的思 想感悟等方面考虑。 [答案] 渲染了司马祠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 马迁刚毅凛然、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 敬仰之情。 3.[解析] 结合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即可。 [答案] 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 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 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通古今之变,文史兼 美,流传千古。 4.[解析] 本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用词 方面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 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运用 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 了文章的气势,生动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 5.[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肯定或否定中任 选一个方面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是因为文章主要 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 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示例二:我认为“厚 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 马迁的敬仰赞美之情,而不是韩城的厚重。 能力操作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给父亲打欠条 贡建如 ①为了买新房,我们拿出所有的积蓄,首付还缺五万块钱。 爱人说:“先到你父母那借一点吧,等我们有了钱就还他们。” 可我心里很不情愿。 ②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父亲,甚至 有些怨恨他。 ③三十多年了,我很少看到父亲微笑。他整天阴着一张脸, 吩咐我干这干那,拔猪草、烧火、做饭??什么活都干。我只 要一喊累,就招父亲一顿骂:“小兔崽子,我看你是懒病,给 我多锻炼!” ④三十多年了,我从没听到他夸过我一次。有一次参加市 里的数学竞赛,得了二等奖,我拿着奖状兴冲冲跑回家。父亲 却漫不经心地瞄了一眼,不屑地说:“怎么没考个一等奖回家 呀?”“可是??”我想告诉他,我可是全校惟一得奖的。父 亲却打断我:“不是一等奖就没什么好骄傲的!”我心里一阵 难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母亲过来安慰我:“别哭,妈给你 煮鸡蛋吃,奖励奖励你。”父亲却吼道:“不是一等奖有什么 值得庆贺的,不许煮。”说完下地干活去了。我气得牙根 咬得咯咯响,发誓一定要考个第一给他看看。 ⑤三十多年了,他很少关心我。高中三年,我一直住校, 只有在生活费用完的时候才回家,父亲从不来看我。后来考上 了大学,去报到那天,我以为父亲会陪我一起去,但他却说家 里农活忙,走不开,让我一个人出远门。尽管心里不悦,但我 没做任何争辩,背着简单的行囊第一次出了远门。在新生报到 处,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家长的护送下前来报到,我羡慕了很久, 然后一个人默默地办了入学手续、找宿舍、领生活用品??那 一刻,我心里酸酸的,对父亲有了一种怨恨。 ⑥毕业以后,我在城里找了份工作,然后在城里安了家。 终于可以远离父亲的管束了,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可是父亲却 总是在双休日打我电话,让我回家帮忙做些农活。我每每推辞, 都会招来父亲一顿责骂。 ⑦这次向父亲借钱,我想他也会一口回绝的。但是我还是 决定试一下。回到家,我悄悄和母亲说了这事。母亲为难地说: “这事得和你爸商量,我做不了主。”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 皮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父亲却爽快地答应了。我 正窃喜,父亲却说:“不过你得给我打张欠条。”我心里很不 是滋味,父子之间有必要这样吗?但一想到急需用钱,我只好 依了他。 ⑧从此以后,我更怨恨父亲了。双休日能不回家就不回家 了,即使回了家也很少和父亲说话。这一切,母亲都看在眼里。 有一次趁父亲不在家,她问我:“你是不是恨你爸?”我咬着 嘴唇,不说话。母亲说:“其实你爸很喜欢你的,他常在背后 夸你老实,能吃苦。让你干活,是因为你体质差,让你多锻炼; 你成绩好,他比谁都开心,他知道你容易骄傲,故意贬低你; 他不送你去学校,是想让你__A__;他常让你休息日回家干活, 是想多看看你们;你们买房的钱,你爸和我商量好了,是送给 你们的,故意让你打欠条,是想让你们__B__??” ⑨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父亲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是 一种博大的爱,父亲的爱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的。 (选自2012年第4期《短小说》)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 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买房,“我”向父亲借钱,父亲同意借钱给“我”, 却要“我”打一张欠条。 2.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第②~⑥段采用了怎样的写作 顺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插叙。插叙三十多年了,“我”很少看到父亲微笑,他整 天阴着脸,吩咐“我”干这干那,“我”从没听到他夸奖过 “我”,他很少关心“我”等一系列事例,从而表现出“我” 不喜欢父亲,甚至怨恨他的原因,为下文表达父爱的深沉和博 大作铺垫。 3.结合全文内容,把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A、B两处省略 的内容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A.学会独立 B.有债压着,好勤俭过日子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父亲看似不近人情,不懂得关爱儿子,实际上把对 儿子的爱深藏内心,通过各种“残酷”的方法锻炼儿子,从而 使儿子做到自立、自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字留香的送奶工 李良旭 家里订了一份牛奶,每天早上下楼去奶箱里取奶已成为我 的一种习惯。不过,送牛奶的长得是什么样,我从来不曾见过。 一天清晨,我起得很早,准备去外面锻炼。刚到楼下,发 现在下雨,地面上已积起了水。我刚要回去,突然看见一个人 骑着自行车过来,自行车后座的箱子里发出“叮叮当当”的撞 击声。他骑到楼梯口,下来从箱子里拿出几瓶牛奶,熟练地打 开几个牛奶箱,将牛奶瓶一一放进去。 我仔细打量这个送奶工,他大约四十七八岁,瘦削的脸庞, 黝黑的皮肤,人很精神。他的衣服被雨淋湿了,脸上也流淌着 雨水,却把一块塑料布罩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想必是为了防止 雨将牛奶瓶淋湿。放好牛奶,他推起自行车就要冲进雨中。见 此情景,我忙对他说:“请你等一等!”他诧异地扭过头,憨 厚地笑道:“有事吗?”我说:“你衣服都淋湿了,我回去拿 一件雨衣给你。”他脸上露出一丝感动,连连摆手说:“不用, 不用!”见我一再坚持,他只好局促地说:“那可太谢谢您 了!” 我将雨衣拿来,递到他手里,说:?我还有一件雨衣,这 件雨衣你就不用还给我了。?他听了,连声道谢。 第二天早上,我下楼取牛奶时,发现牛奶瓶下面压着一张 卡片。我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朋友,谢谢您的雨衣! 它让我感到了一种风雨中的温暖。我曾经彷徨、苦闷、无助过, 但是,自从昨天风雨中,您送给我那件雨衣后,我找到了生命 中的一种信心和勇气。真的!” 没想到,送出一件普通的雨衣,竟给他人带来这么一番感 动。我一辫辫读着这张小卡片上的文字,心里升起一种别样的 甜蜜和温馨。 从那以后,我每天从牛奶箱取牛奶时,都能收到一张小卡 片。小卡片上写着几行字,有的是保健小常识,有的是卫生小 常识,有的是厨房烹饪小窍门。真是个心细的男人啊!我心里 默默地想着。送奶工的工作很辛苦,黎明时分,许多人还在睡 梦中,他们已穿行在大街小巷,一家一户地送牛奶。这位送奶 工能在辛苦的劳作中,保持着一种细腻的生活情调,将自己平 时看到的生活小常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这可能是他想到的一 种最好的感恩方式吧。我仿佛看到他俯在桌前,用粗糙的手, 在小卡片上认真摘录着小常识的情景。那一刻,他的心里一定 溢满了快乐。 有一天,我起早下楼去锻炼,走到楼梯口,又碰见送奶工 来送奶了。只不过,这回不是那个男人,而是一个40多岁的女 人。已是寒气袭人的冬季了,可她穿着很单薄,红扑扑的脸上 渗出细细的汗珠。只见她利索地打开一个个牛奶箱,放进一瓶 瓶牛奶。当放到我家的牛奶箱时,她下意识地停顿了一下,从 口袋里掏出一叠小卡片,抽出一张放了进去。我问她:“今天 怎么不是那个男同志来送牛奶了?”她笑着说:“他是我男人。 我们又送了一条线路的牛奶,那条线路远多了,路又不好走, 他就让我送这条线路,他送那条路。他特意嘱咐我,一些订户 一定要摆一张他写的小卡片,说是他送牛奶时,曾得到过许多 订户的帮助。” 听了送奶工妻子的话,我的心里顿时暖融融的,眼睛也不 由得有些湿润了。想不到,一次普通的施助,竟使自己得到别 人长久的铭记与回报。在这喧闹的尘世间,送奶工那一张张卡 片上的文字,清香如菊,带给我绵绵不绝的温暖与感动。 (选自《百姓生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送奶工用“文字留香”这种特殊的方式回报曾经帮助 过自己的人。 2.体会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听了送奶工妻子的话,我的心里顿时暖融融的,眼睛也不 由得有些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点词形象贴切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感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送奶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他是一个善良、憨厚的人。比如他为了防止牛奶 瓶淋湿,把遮雨的塑料布罩在自行车后座上,而自己却被淋湿 了。②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比如他每天给帮助过自己的人 写一张“留香”卡片。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文章的题目,使行文严谨;点明中心,深化了文章的 主题。 5.在实际生活中,你一定有过帮助别人或受别人帮助的 经历吧。你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出个人经历和体验,语言通顺即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果”里的秘密 何 竞 男人是三年前下岗的,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开一家水果店。 对于他的想法,女人向来支持。 她身体弱,进医院是家常便饭,只能在家里做点儿小手工, 常常怪自己没用,拖了男人后腿。男人抱着她的肩,说:别胡 思乱想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男人虽有雄心壮志,生意却不如想像中好,并没有做到风 生水起、一夜暴富。有些水果放到不新鲜了,果皮都开始皱巴 巴时,男人只能忍痛贱价处理。 生意不顺,男人的脸色就沉下来,女人每天中午到店里给 他送饭,他就有些不耐烦,对她大呼小叫的,他甚至挑剔她做 的菜越来越难吃,只放一点点油,连肉星儿都看不见。 每次他骂她,她都缩着脖子站在角落,不辩解也不反驳, 像旧时受气的小媳妇儿。 有一天,女人给他送了饺子来,是她自己包的,馅里的肉 不多,味道却不错。他也饿了,大口大口地吃个精光。等他吃 完,才想起问女人:?你吃没???我吃过了。?女人淡淡地 说,拿着空饭盒就离开了。她离去不久,男人发现自己早上忘 了带进货款,今天要给人家送去的,于是急急地回家去取。 推开家门,他看见女人正站在厨房里喝饺子汤,汤里仅仅 浮着几块面片。见他突然回来,女人脸色尴尬,不知说什么好。 他却像是没看见,取了钱径直走出了家门。直到出了门,才有 愧疚浮上来,扯得心生生地痛。 当天晚上回到家,男人拿了只外皮碰伤的杨桃回来,不满 地发着牢骚说:?顾客嫌这水果烂了,贱价都卖不掉。?负气 一般,他将杨桃塞给她,?你吃了吧,反正没人要。? 杨桃看上去青翠欲滴,若不是外皮伤了两处,肯定能卖个 好价钱。她心疼地看着那只杨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有点 儿酸,有点儿甜,清新爽口,随即递给他:?你也吃一口。? 他却一脸嫌恶似的表情:?我天天看这些水果就够了,哪里还 爱吃,你自己吃吧。?听他这样说,她才一口一口地吃起来, 吃得十分香甜。 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从店里拿回一点儿水果,它们身上都 有碰伤或压伤,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有时是青枣,那么 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送途中被挤伤了。女人常常心疼地清 洗着伤痕累累的水果,叹着气,说:“好可惜,本来可以卖个 好价钱的。”男人却不以为意,粗声大气地说:“没办法,反 正也卖不出去,你吃了总比扔掉强!”也许是水果的滋润, 女人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润。 转眼三年过去了,男人因为经营得当,终于将水果店口碑 树起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他的水果门市也比原来扩大了几 倍,还在市区买了套两居的新房,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天 晚上回家他都给女人带回一些有伤的水果。 一天傍晚,天看起来阴阴的,像是将要大雨倾盆。女人怕 男人回家时淋到雨,便拿了两把伞给他送去。 来到店里,却没见到男人。正诧异时,听到里屋传来“咚” 的一声响。透过半掩的门,她看见男人正拿着一只完好的石榴 使劲儿往地上摔,终于看见石榴身上有明显的“伤疤”了,他 才小心地捡起水果,用棉布细心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放 进一旁准备好的水果袋。 女人愣愣地站在门口,眼里有雾弥漫上来,心情就像三年 前他无意间发现自己的秘密那样――那么震惊,那么感动,那 么甜蜜。 女人明白,男人知道她节约惯了,就算生活好了也舍不得 乱花钱,那些完美的看起来卖相很好的水果她从来舍不得自己 吃掉。他给她的,只是每天卖不出去的“伤果”,却在这些费 心制造的伤疤中,铭刻了他沉甸甸的无限爱意,化成最好的维 生素,滋养了她的幸福。 1.读完全文,说说“伤果”里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人故意把店里的水果碰伤,然后带回家给女人吃,这里 面饱含着男人对女人深深的爱。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却像没看见,取了钱径直走出了家门。直到出了门,才 有愧疚浮上来,扯得心生生地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扯”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写出 了男人内心深深的愧疚之情。 3.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 点? 她心疼地看着那只杨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有点儿酸, 有点儿甜,清新爽口,随即递给他:“你也吃一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描写,刻画出女人节俭的性格特点和对男人的爱。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那些 “伤果”是男人“费心制造的”,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 请从文中找出一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身上都有碰伤或压伤,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 有时是青枣,那么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送途中被挤伤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成功,就是不放弃 清风慕竹 她从小就够努力,可命运却总是跟她开玩笑。 为了能读书,她6岁起就开始帮父母干活。到了卖柑橘的 季节,她常常凌晨两三点钟就得起床,走5公里多的山路,帮 母亲把柑橘背到街上,然后再赶到学校上学。即使这样,上到 初中还是被迫辍学了,因为家里还是供不起她念书。母亲说, 我的这个娃儿几乎都是饿大的,不是喂大的,命惨。 为了改变命运,她做过建筑工人,摆过地摊,卖过小火锅, 承包荒山种苦竹,养鸡、养猪??她尝试做过几十个项目,但 都以失败告终,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经历过多少次失败。 ?一定不能倒下,一定要站起来。?每次失败,她都这样 宽慰自己。 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吃到了一种口感特别的 蔬菜,这让她预感到命运有了转机。 那是她的家乡四川宜宾极为常见的一种蔬菜,叫大头菜, 是芥菜的一种。不过她吃到的是一个叫陈家华的朋友用祖传的 手艺腌制的,味道非常独特,兼具麻辣咸香脆的特点,但又不 像传统的腌制大头菜那么咸,甚至可以当零食吃。她想,如果 能把它开发成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像自己一样喜欢吃。 她向陈家华提出了合作开发大头菜的想法,没想到对方一 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一口就回绝了。原来陈家的手艺是祖传 的,陈家祖上有规矩,腌制大头菜的独门绝技都是直线单传, 即使没有孩子也不允许外传。 这样的拒绝,并没有让她灰心丧气,因为她早已历经失败 的磨砺,已不会轻易地回头。 她频繁地去陈家,却没有死缠烂打地天天讲合作的事,而 是只帮忙做些家务,扯扯闲天。时间长了,她与陈家人越来越 近,终于有一天,陈家人被她的诚意打动,同意合作办一个大 头菜加工厂。 初战告捷,她很兴奋,立刻用东拼西凑的4万元购进了7吨 大头菜,就在她的家里开始了把大头菜做成产品的实验。 传统制作腌菜的方法,是将大头菜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 院子里自然风干。成吨的大头菜都挂起来,显然太耗费人力了, 为了省工省力,他们决定改进工艺,全部平摊着晾晒。七八天 后,当她兴致勃勃地拿起大头菜查看时,瞬间心里就凉了半截。 原来朝下的一面,因为不能跟空气接触,都腐烂变质了。 7吨大头菜,没等腌制就全部扔掉了。不过原因是明摆着 的,她没有气馁,四处筹款,再次购进了5吨大头菜,并研究 调整晾晒方法。这次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炉,希望在大头菜 霉变之前就进行烘干。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实 验还是失败了,大头菜一吨接着一吨地被倒掉,借来的钱也跟 着全部打了水漂。 血本无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心痛吧,难受得不行, 朋友想打退堂鼓了。她也心疼,但她没路可退,虽然没有足够 的资本,但她有足够的外债。 在她的坚持下,实验再次启动,只是回归了最原始的办 法――人工串挂晾晒。为了节省人工,她成了主要劳力,为了 最后的希望,她几乎拼尽全力。有时干到清晨,大家都受不了, 倒下睡了,她非要把手头的菜串完,指头都串破了,她也没哼 一声。 串完的大头菜需要挂在架子上,经过20天的晾晒才可以做 腌菜。最原始的方法竟成了惟一的方法,晾好的大头菜,终于 做成了产品。当那麻辣鲜香的味道浸满她的口中时,她禁不住 热泪盈眶。 实验成功,她再次举债,一下子就买回了10吨大头菜。一 串串大头菜挂满了架子,就好像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她觉得梦 想的财富离自己越来越近了,然而命运跟她开的玩笑,还远没 有到头。 2007年3月,持续降雨引发的大水突袭了她的工厂,10吨 快要腌制好的大头菜全部被水淹没。几天后,大水退去,留给 她的是一片狼藉。所有被水浸泡的大头菜不得不扔掉,成车的 菜被拉了出去,她的心也跟着碎了,此时的她已经身无分文, 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回到家,看见年迈的父母,她无言以对。 她不怕吃苦、执著追求的精神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陈 家华的家人伸出了援手。在历尽艰辛之后,2008年初,承载着 财富梦想的大头菜产品终于问世了。短短几年间,她们的销售 收入就达到了2500余万元。 她就是宜宾市华锐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施正琴。 对于那些正在创业的旅途中苦苦思索成功秘诀的人来说, 施正琴或许已经给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案,她说:“机会对 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倒下去,就 不想起来。”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失败了,却从不放弃。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15期,有删节) 1.请用一句话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难中的施正琴面对命运的捉弄屡败屡战,最终凭借腌制 大头菜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2.阅读全文,说说施正琴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正琴是一个不怕吃苦,执著追求,不言放弃,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具有坚定信念的人。 3.与文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不能倒下,一定要站起来。”每次失败,她都这样 宽慰自己。 4.文章是篇颇令人感动的记叙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 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简要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她非要把手头的菜串完,指头都串破了,她也没 哼一声”中,“非”字突出强调了她立志成功,决不放弃的倔 犟性格;“也”字说明为了事业的成功,她有着极强的超出一 般人的韧性。 5.文章一直到最后才交代主人公的名字,“她就是宜宾 市华锐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施正琴”,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作者给读者设置的一个悬念,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吸引读者。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蜜蜂和小蟋蟀 郑渊洁 她不是真的小蜜蜂,他也不是真的小蟋蟀。但他们是真的 生命。他们为自己的真实身份痛苦,他们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 表明他们希望转世当蜜蜂和蟋蟀。 小蜜蜂和小蟋蟀是一个小时之前认识的,同命相怜使他们 立即成为朋友。 小蟋蟀是在这座豪华的别墅里出生的,这座房子是他的家。 小蜜蜂是不速之客,她是从窗户外边飞进来的。她正好在小蟋 蟀身边着陆。 ?你好,我叫小蟋蟀。”小蟋蟀主动和她打招呼。 ?你好,我叫小蜜蜂。?小蜜蜂说。他们都笑了。 ?外边有意思吗??小蟋蟀没出去过。 ?好是好,只是没咱们的份。?小蜜蜂说。 小蟋蟀喜欢她使用“咱们”这个词。“生下来就被别人恨 的滋味不好受。”小蟋蟀叹了口气。 ?对于生命来说,出身最重要。”小蜜蜂说。 ?这栋别墅的主人是位作家,他如果写一本《转世投胎指 南》准畅销。”小蟋蟀说。 ?他不在家?”小蜜蜂问。 ?他散步去了,大概要一个多小时。”小蟋蟀说。 ?他回来之前我得离开这儿。” ?当然。除非你不想活了。” ?还是你们好,可以躲在桌子底下。” ?你也可以躲在桌子底下呀,你干吗老忍不住想飞呢?? ?有翅膀的东西都想飞,不然要翅膀干什么?有翅膀不能 飞比死还难受。? ?笼子里的鸟不是活得挺好吗?? ?那叫活?? ???不叫。” ?你最想干什么?? x ?他回来之前我得离开这儿。” ?当然。除非你不想活了。” ?还是你们好,可以躲在桌子底下。” ?你也可以躲在桌子底下呀,你干吗老忍不住想飞呢?? ?有翅膀的东西都想飞,不然要翅膀干什么?有翅膀不能 飞比死还难受。? ?笼子里的鸟不是活得挺好吗?? ?那叫活?? ???不叫。” ?你最想干什么?? ?在人面前大摇大摆走一回,人不杀我。如果他们能夸我 走路的姿势好看就更好了。你最想干什么?? ?和你差不多,给人做一次飞行表演,听他们称赞我的飞 行技术。? 小蟋蟀和小蜜蜂哈哈大笑。 笑着笑着,他们流下了眼泪。在他们的亲朋好友中,还没 有一位是善始善终的,都是被人杀死的。 ?你该走了,那作家快回来了。他每天这个时间在这间屋 子里用电脑写作。?小蟋蟀提醒小蜜蜂。 ?电脑?我想看看电脑。?小蜜蜂听说过电脑,但她没见 过。 ?桌子上那个黑家伙就是电脑,作家管它叫笔记本电脑。? 小蟋蟀指给小蜜蜂看。 小蜜蜂飞到电脑上空盘旋,她觉得电脑是个了不起的东西。 别墅的大门响了。 ?你快走吧!?小蟋蟀催促小蜜蜂。 ?我想看看电脑怎么工作。?小蜜蜂说。 ?那你就活不成了。? ?反正早晚也是被杀死。?小蜜蜂禁不住电脑的诱惑。 小蟋蟀发愣。 作家走进房间,关上窗户,坐在桌子前,打开电脑。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作家在这个世界上创 造另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小蜜蜂兴奋得飞到电脑屏幕前手舞足蹈。 作家看见小蜜蜂后皱眉头,他一低头,又看见了地上的小 蟋蟀。他站起来去另一个房间。 ?他去拿杀咱们的喷雾剂!?小蟋蟀警告小蜜蜂。 ?你快跑!?小蜜蜂对小蟋蟀说。 ?不,我要和你在一起。?小蟋蟀舍不得小蜜蜂。 ?犯傻?? ?投了这个胎已经傻到家了,早结束早转世。?小蟋蟀说。 ?你说得对,不用他杀咱们,咱们自己结束。?小蜜蜂说。 当作家拿着杀虫剂回到书房时,他看见自己的茶杯里有两 具溺死的尸体。 一具是苍蝇。一具是蟑螂。 作家将茶杯和尸体一同扔了。 一年后,一只真正的小蜜蜂和一只真正的小蟋蟀在这座别 墅的花园里久别重逢。 (选自《思维与智慧?文摘版》2012年4月下) 1.概括本篇童话所讲述的主要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苍蝇和一只蟑螂痛苦于自己的身份,最终选择自杀, 一年后转世投胎成为小蜜蜂和小蟋蟀。 2.结合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小蟋蟀喜欢她使用“咱们”这个词。(“小蟋蟀”为什么 喜欢“咱们”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着笑着,他们流下了眼泪。(“他们”为什么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他生下来就被人恨,很孤独,“小蜜蜂”使用“咱 们”一词说明她把“小蟋蟀”当成了同命相怜的朋友。 (2) 因为他们在人前“走”和“飞”并获得夸赞的梦想是不可能实 现的,他们最终难逃被人杀死的悲惨命运。 3.本篇童话在形象塑造上以语言描写为主。请你品味下 面描写语句,分析“小蜜蜂”的性格特点。 有翅膀的东西都想飞,不然要翅膀干什么?有翅膀不能飞 比死还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蜜蜂”渴望飞翔,渴望绽放自我,不畏死亡的她执著 于“活出精彩”。 4.本篇童话写的明明是“苍蝇”和“蟑螂”的故事,但 是前文却以“蜜蜂”和“蟋蟀”的称谓行文,直到倒数第三段 才点明其真实身份,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文将“她”和“他”的真实身份遮掩起来,让读者产生 错觉,误以为讲述的是“蜜蜂”和“蟋蟀”的故事,结尾处提 示“谜底”,造成巨大反差,给读者很强的冲击力和心理震撼, 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5.这篇文章内涵丰富,耐人咀嚼。请多角度思考其寓意, 将你获得的启迪写出来。(列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再丑陋的生命,也有对美的向往之心;②英雄不 问出处,我们应平等对待一切生命,给“草根”阶层以“向上” 发展的空间。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变 刘国芳 ①局长住在一幢小楼里,那台踏步机,就装在小楼外面。 实际上,踏步机是局长的一个朋友帮他装的,那朋友为了讨好 局长,买了一台踏步机装在局长楼下。 ②局长的小楼对面有好几幢宿舍,住着很多人,他们进进 出出都要从小楼外面经过,都看见了踏步机。偶尔,也看见局 长在踏步机上走。局长太胖了,他一般在踏步机上才走几分钟, 便气喘吁吁了。局长一喘气,便在摇椅上坐下来。这时候 有人从局长跟前走过,会客气地打着招呼说:“马局长锻 炼呀。”局长还是很平易近人的,谁跟他打招呼,他都会客气 地笑笑,有时候见了哪个很胖的人,局长还会说:“你也到踏 步机上来锻炼锻炼吧。”那胖人便笑笑,摇摇头。不但局长锻 炼的时候没人到踏步机上走,就是局长不在,那踏步机闲着, 也没人上去锻炼,一直没有。 ③一天,有个五六岁的孩子,屁颠屁颠要往踏步机上去。 孩子的大人在,他一把拉住孩子,说:“那是人家马局长家的, 你怎能上去。”又一天,一个年轻人站在宿舍外面,这年轻人 好像在等人。后来等烦了,便去踏步机上走。才走了不到两分 钟,一个人就走了过来。这是个保安,他看了年轻人一会 儿,开口说:“请问你是哪里的?”年轻人说:“我在这 里等人。”保安说:“等人就等人,干嘛乱动。”年轻人说: “怎么啦?”保安说:“这是马局长家的器材,你怎么乱动。” 年轻人就下来了,一脸的不好意思。 ④有一天忽然变了。一个女人在踏步机上走着,边上,男 男女女几个人在等着,还不时地催着女人说:“快下来,让我 上去。”女人走了一会儿下来了,然后另一个人上去了。旁边 的摇椅,也坐着人。还有单杠双杠,都有人在玩。一个人从宿 舍楼里走了下来,看着那些人一脸的惊讶:“你们怎么乱动人 家马局长家的器材?”那人说:“马局长退了你都不知道?” 这个人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但另一个人开口了:“这些东西 闲着也是闲着,不用还上灰哩。” ⑤正说着,局长出来了,他确实退了。现在,他走出来, 想在踏步机上锻炼锻炼,但没他的份,那些器材上面,都是人。 局长只有在边上看着,嘿嘿地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 1.说说小说标题中的“变”指代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局长在职时,大家决不使用马局长家的踏步机;马局长 退下来后,大家争相使用马局长家的踏步机。 2.从全文看,文中画线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删去。画线语句交代了马局长家踏步机的来源,“讨 好局长”四个字点出了“趋炎附势”的社会环境,为下文故事 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语句中马局长两次“笑”的 不同内涵。 (1)局长还是很平易近人的,谁跟他打招呼,他都会客气地 笑笑。 (2)局长只有在边上看着,嘿嘿地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应酬、自矜的笑。 (2)无奈、悲凉的笑。 4.文章第③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具体的事例,充分说明“就是局长不在,那踏步机闲 着,也没人上去锻炼”。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田地 张君超 实际上,父亲是没有田地的,师范毕业之后教学至今。后 来他和母亲结婚,再到后来有了我和弟弟在村里分的地,他也 算是有了田地。灌溉、施肥、收庄稼都成了他的任务,到现在 我都搞不明白,一名白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晚上回家再干农 活时会是什么思绪。 父亲是个干农活不惜力气的男人,我们年幼,他和母亲夜 里趁我们睡着了,就把柴油机放在板车上,绳子甩到背上出门 下地。那时候,灌溉没有机井,只有等河沟里的水蓄满了才能 浇地,那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河沟的男人,他把水袋子弯 腰理顺到地头上,拿锤子打好木桩定好柴油机的位置,把水泵 螺丝拧紧,然后两脚站稳,手上握着摇杆发动机器。水通到地 里,他和母亲就开始扛着铁锹,用手电筒照着堵地垄了。 最不好灌溉的要属麦地了,麦子抽穗的时候要补上一遍水, 它的根系不牢实,水灌大了不行,所以需要人不停地来回察看。 村子里有水靴的人很少,父亲为了省钱没买。他把裤腿挽到膝 盖,光着脚丫子深一步浅一步地下水了,一泡就是一个晚上。 一次,他趟水的时候,被一块玻璃割破了脚,鲜血直流,他没 有告诉母亲,回家自己找了一块布简单地包了,扛着铁锹就又 下水了。第二天早上,脚肿着,一瘸一拐去了学校。 前些年,家里一直没有添Z农用三轮车,田里的玉米、麦 子、棉花、西瓜都是他用板车一车车拉回家的。他对我们说, 干习惯了。后来,我主动拉了一次,才确切体会到那东西又笨 又沉,不是他说的那么轻巧。 以往卖西瓜,父亲早上四点多钟就拉着车子往县城里赶, 县城离家有二十多里地。黑皮包里放着凉开水,带着馒头。听 别人说,父亲一个人拉着车子把整个县城都转辫了,为的就是 能卖个好价钱,能趁时间早些回家再拉一趟。 父亲要比村里的其他男人累,因为除了闲暇忙活农活外, 他还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学习。以往,每次忙活完田地这后,他 闲下来就备课,整理材料。我想,学校是他的另一块?田地?, 他可能要付出更大努力,保证他的?庄稼?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他教出来的学生不计其数,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学生在外面上学, 还会定期给他寄明信片,每次收到这些东西,父亲都会高兴好 一阵子。 去年,父亲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上台领奖的时候, 别人都以为他是农民,衣服上沾着农田里的泥巴,脚上穿着老 布鞋。那张他领奖的照片,我看见之后,心里泛出酸楚,这个 种了二十多年土地的男人,面对镜头的时候,居然流泪了。 1.标题“父亲的田地”,在文章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含义是父亲作为农民种的田地;第二层含义是父亲 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 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文章用“弯腰”“拿”“定 好”“拧紧”“站稳”“握着”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父亲 动作的娴熟,也写出父亲的艰辛,反映出作者对父亲的关爱之 情。 3.文章最后一段中,上台领奖的时候,别人都以为父亲 是一个农民,这是为什么?父亲被评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又说明 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父亲衣服上有洗不掉的泥巴印迹,脚上穿着老布鞋。 被评为优秀教师说明父亲作为教师,教学成绩非常优秀。 4.这篇文章在情节安排上,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写了父亲种地,略写了父亲的教育教学。写父亲种地如 此艰辛,教学上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加衬托出父亲的不易 与艰辛。作者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更多是看到父亲种地的艰辛, 学校的教育教学作者接触不多,这样写也增强了真实性。 5.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 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不畏艰辛、关心家人、质朴、节俭、敬业、爱学生 等。(结合内容略)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查过字典了吗 刘奔海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一所中学教初中语文。 渐渐地,我掌握了一套“教学技巧”。如果课本上出现一 个我不认识的字,我便对学生提问:“谁知道这个字怎样读? 这个字我们小学时就学过!”如果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我便问: “你查过字典了吗?”但往往是学生们苦思冥想默不作声,于 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个作业:课后大家查一下字典,明天我再提 问。第二天学生们便争相告诉我那个字的正确读音。 然而有一次,课堂上又出现了一个生僻的字“杪”。我便 提问学生,没想到一个平日里不大说话、很不引人注意的学生 突然小声说:“老师,我知道!”我忙让他回答,他说:“读 ‘chāo’!”我一愣,又问:“你查过字典了吗?”他支吾了 一下,大声回答我:“查过了。”我迟疑了几秒钟,便大声向 学生宣布:“好,这个字就读‘chāo’。”并热情地表扬了这 位学生。 下课后,我再也没有想过那个字。谁知第二天,那个学生 又来到我的办公室,低着头,嘴唇嗫嚅着说:“老师,昨天那 个字我说错了,我没有查过字典。我也是以前听别人那样读的, 其实它不读‘chāo’,读‘miǎo’!老师,我只是想在全班同 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想让同学们欣赏我??”我一下子脸色 铁青、懊恼不已!但我又不好发作,只好说:“好了,承认了 就好,以后要养成认真查字典的习惯!”后来,我再也没有提 起过这件事,也没有给学生纠正过那个字的读音。 渐渐地,我感到那个学生好像背负了越来越沉重的思想包 袱,他比以前更沉默了,课堂上再也没有举起过手,我也再没 有提问过他。我甚至忘记了他的存在。 转眼好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封学生来信, 信中写到:“老师,您大概已经忘记我了吧?我就是那个给您 说错了‘杪’字读音的学生。那天回到家,我就查了字典。我 一直想告诉同学们‘杪’字的正确读音,但我没有那个勇气。 我多么希望老师您能够给同学们纠正那个字的读音,但您也没 有??这几年,我一直生活在愧疚之中,现在我在南方打工, 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我的身边却常常带一本《新华字典》, 我已经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 唉,真正应该愧疚的是我。从此以后,在我的办公桌的正 中央,一直摆放着一本《新华字典》,甚至我随身也常带一本 小字典。每带一届新生,第一节课我首先给大家读那位同学的 那封来信,以此警醒自己!每当课堂上遇到生僻字或者不敢确 定读音的字,我便诚恳地告诉同学们:对不起,这个字等老师 查过字典再告诉大家读音?? (选自《半岛晨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叙述了师生围绕生僻字“杪”字的读音发生的故事, 多年之后,从那位当事学生的来信中,“我”深受触动,愧疚 不已,也像那位学生一样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我感到那个学生好像背负了越来越沉重的思想包袱, 他比以前更沉默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位学生因耍聪明造成同学们都跟着学错了知识,自己又 没有勇气告诉大家,老师也没有纠正,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与 愧疚之中。 3.文中的那个学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一个对自己的虚荣能够及时纠正、对做错事深感内疚、 积极上进的学生。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真正应该愧疚的是我”这句 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老师“我”本应提前备好课,课堂上将正确的知识传 授给学生,可“我”图省事,结果教错了知识,并且没有及时 纠正。与那位学生相比,“我”的责任更大,所以说“真正应 该愧疚的是我”。 5.通读全文,说说题目“你查过字典了吗”有什么表达 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思考,此 外它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认 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 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 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语运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