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是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吗

十三陵定陵——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
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之一。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占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文物被祈福钱币覆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明十三陵是怎样布局的?
14:09:25 本文行家:
十三陵的布局,在嘉靖年间就完全形成了。《大明一统志·京师山川》描写昌平至延庆的形势写道:“群小耸拔,若龙翔风舞,白天而下,其旁诸山,则玉带、军都连亘怀抱,银山、神岭罗列拱护,势雄气固。”&&& 十三陵在这群山环抱之中,以长陵的天寿山为主峰,东西回括,将整个陵区围成一座天然的大庭院,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山嵯峨于两侧,恰似一龙一虎在守卫着大门,符合古来“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地势。十三陵的门户大红门就建筑在两山中间,两侧各有一方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大红门南面二里多路,有高大的石牌坊一座,是嘉靖十九年所建,其雕刻十分精美。北侧不远,有殿堂建筑,是帝后们祀陵的更衣之所,可惜这些殿堂仅存遗址了。图片 1&&& 十三陵总共有两门十口,两门是:大红门、小红门;十口是: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它们之间由陵的边墙连接,围括住整个陵区。边墙共有24华里多,墙和陡峭的山势相连,从东、西、北三面对陵区构成了完整的屏障,将山间的平地紧紧地封闭起来。&&& 边墙建筑相当宏伟,墙体因地形而异,大体宽2—3米,高至4—6米。南部“山小,地平旷”(《帝陵图说》),为了增险,特在川地和小山脊修筑起高大的城垣,这样南面的边墙和东、西、北三面因山而建的边墙成了合抱之势,中轴便在大红门。但因年久失修,现边墙都成了断壁残垣,有的地方因开荒种田,连墙基都淹没了。1935年国民党政府整修长陵并把大红门也修整了。1953年新中国政府也对长陵、景陵、永陵进行了修缮,并连带修缮了大红门,使陵区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锥石口、贤庄口和灰岭口是十三陵的西北要塞,锥石口西北不远就是长城。到了明末,陵园驻兵,不仅是保护陵寝,实际上也是为了保卫京师,因为这里已是国防前线。明嘉靖十六年,对上述三口重新加固,派驻重兵,但崇祯九年(1636)时清兵仍从此三处进攻,至使昌平陷落。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也是从此三口经过攻入北京的。&&& 边墙内十三陵区的整体建筑布局是统一规划有条不紊的。一条神道从石牌坊起,位于中轴线上,蜿蜒曲折长近20里,象征和显示着帝王的尊严。神道两帝的建筑繁而不乱,表明建陵初便有了周密的总体规划,再分批分期建造。&&& 神道初建时是单属于长陵这座首陵的,但当一代代皇帝相继谢世,一座座陵墓在长陵两侧相继建立起来以后,都和这条神道相通,于是神道成为诸陵所共有。&&& 神道上的建筑除了前边谈过的石牌坊、大红门、碑亭之外,最有特点的是18对石人石兽,这组石雕体积庞大,姿态生动,是整块石材雕成,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它们均是明代早期作品,从宣德十年(1435)至今,已有555年了。&&& 陵前放置石像,主要是装饰坟墓,象征生前仪卫,起源于2000多年的秦朝,以后各代均有,只是种类数目有所差异。&&& 神路的北端东侧,原有行宫建筑,是准备帝后祀陵休息的所在,因年代久远,都已倾圮无存,仅见遗址。七孔桥东温榆河北岸,原有工场,是当年修建陵园时的砖、瓦、木、石作坊,以后逐渐形成了村落。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工部厂正在水库设计之内,于是全村搬迁了。&&& 十三陵各个陵的布局都和长陵差不多(长陵像南京的孝陵),大同小异,每个陵都称“宫”,外面是红色的宫墙,进入里面是棱恩门,有的三间,有的五间,穿过棱恩门就是棱恩殿,有的七间,有的九间,棱恩殿后就是宝城了,宝城都是用黄土堆起来的,十分高大,现在都被绿荫覆盖着,宝城下面是地宫,宝城前面是明楼,明楼上面竖有石碑,碑上刻着皇帝的谥号。明楼前面都设五供,计有石香炉一个,烛台两个,花瓶两个。&&& 原陵宫内有祠祭署,宰牲亭,现在都已倾圮不存。&&& 每个陵都有监、园、卫等名称,监叫神宫监,是太监们住的地方,专门管理陵宫祭祀等事务,所以都建筑在陵宫附近,后来形成村落。&&& 园,是园丁住的地方,经营种植瓜果菜蔬供给祭陵之用。&&& 卫,是驻军所在,用以保卫陵寝。现在如昌平县城内,还有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等胡同。&&& 另外有的陵宫还有朝房,是供给祭陵官员休息住宿的地方。有的还设有神马房,为豢养马匹所在。&&& 在十三陵的建筑结构中,碑也是主要组成部分,除了前面介绍过的《长陵神功圣德碑》外,还有两种碑,一种是每座陵宫前都有一座石碑,称为无字碑;另一种是每个明楼上立的刻有皇帝谥号的碑。&&& 陵宫前的碑称为陵碑,一般都是颂扬皇帝功德的。十三陵的碑却都无字,据说是因为皇帝“功德”太大无法可写。实际上明朝的皇帝几乎个个是昏君,哪有什么功德可颂扬呢?以前的皇陵碑文,由翰林院的翰林们撰写。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帝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为后世子孙戒。”(见《帝陵图说》)因此,明朝撰写先帝碑文的责任便落到嗣皇帝的肩上。据《世宗实录》记载,长、献、景、裕、茂、泰、康前七陵,陵宫前的碑亭是嘉靖十五年四月才建成的。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请世宗写七陵碑文,可这位迷恋酒色又一心想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哪里有心思写碑文?因此就空了下来。世宗以后各陵,因祖宗碑上无字,自己能躲清静也就不写了。&&& 明楼上的碑是刻写皇帝谥号的,值得一提的是长陵明楼上的石碑。这块碑白中微透红晕,宛如古玉中的“朱砂沁”,人们称它朱砂碑。当然这不是真的朱砂碑,和其它碑一样也是五石碑,上面髹朱砂,日久朱皮脱落,沁在石内的红晕,便成了朱砂的痕迹,这才有了朱砂碑的称谓。颐炎武《昌于山水记》里说:“长陵中有大碑—,上书‘大明’用篆,下书‘成祖文皇帝之陵’,用篆;字大径尺,以金填之,碑用朱漆。”颐炎武说的这块碑也是朱漆。只是他说“成祖文皇帝之陵”写的是篆书是误记,这七个字实在是楷书。&&& 另外,这座碑也不是建陵时树立的。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初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熄为了使生父朱佑杭获得在太庙中受祀的地位,便在嘉靖十七年(1538)把原谥“宗”的朱棣改谥为“祖”,成了“成祖文皇帝”,按“天子七庙”之制也不为过。但当时刻着“太宗文皇帝”字样的旧碑并未改换新碑,也没有磨去字迹另刻新字,只是在原碑上附了一块木板。万历三十二年(1604)雷火击毁了这座旧碑,这才换厂新碑,这就是人们现在所见的“朱砂碑”。顾炎武看到这块碑时,距立碑时间不过四五十年,那时碑是朱红碑身,金色碑字。相当壮观。&&& 十三陵还有两处古迹值得游玩。&&& 一处是古代潮汐遗迹。14亿年以前,十三陵地区曾被海水覆盖。由于海水的潮涌,有一种受到不同方向潮汐水流影响形成的干涉波痕是鱼鳞形状;有的波痕上出现两个脊,叫双脊波痕,一个脊是海水涨潮时形成的,另一条平行的脊是海水退潮时造成的。这种14亿年前的潮汐作用造成的地质现象出现在白云岩的岩层表面是很罕见的。而十三陵有这样的遗痕,可以算作“古迹”中的“古迹”了。’&&& 另一处是“九龙池”,位于昭陵西南翠屏山下,在《帝京景物略》和清代的一些古籍中都有关于九龙池的记载,峭壁清流,茂林幽馆”,园外有红墙环绕,绿树成荫,园内建有九龙池、翠泽亭和高台。园子的西墙一堵几丈高的天然绝壁,泉水从崖隙间缓缓流出,通过石壁上的九个石雕龙头的龙口吐入水池,因而得名“九龙池”。明朝学士程敏政在他的游记中写道,石龙“呀然张颊,喷泉沫入池有声……桧竹桃柳,夹池东西,一峰苍然峙其南,池中影沉沉绀寒。”那时,九龙池是作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专供皇帝谒陵祭祖时玩赏休息。李白成率农民军自南口打到北京,九龙池被毁。但现在还有乱石堆砌的水池,供游人凭吊观瞻。&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王德恒 出生于日 满族。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现任FAB精彩企业集团专家顾问,SGS中外合资通用标准技术公司顾问,《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副总编。
长年从事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侧重旧石器时代研究和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历史观点。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论著。代表作品有《顺治与鄂妃》、《大洋彼岸的龙雾》、《天根》、《殷虚龟甲历劫纪》、《北京的皇陵与王坟》、《金帝陵述略》、《壁画迷雾》《明清帝王与皇陵文化》、《大唐帝王 ...十三陵及其现状考
&&&&&&&&&&&&&&&&&&&&&&&&&&&&&&&&&&&&&&&
十三陵及其现状考
看题目够唬人!其实缘于我在清明节前用3个小时对十三陵各陵做了一次走马观花的巡查。本文照片均为原始记录,说明文字摘自网络,评价来自本人观点。感谢另一位好友用尼康相机的记录,使让我们领略一下双机位的十三陵照片。
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的盆地中。
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处,统称十三陵。
门&&&&&&&&票:公园年票无效
定陵:4月至10月-60元、11月至次年3月-40元
长陵:4月至10月-45元、11月至次年3月-30元
昭陵:4月至10月-30元、11月至次年3月-20元
神路:4月至10月-30元、11月至次年3月-20元
优惠措施: (定陵、长陵、昭陵、神路) 1、1.2米以下儿童免票。 2、人员免票;
3、大中小学生凭有效证件半价优惠;(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
4、老年人持老年证半价优惠; 5、持有社会保障金领取证的人员凭证半价优惠。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极后的第十五年。修缮状况尚可,未开放。
门缝中窥德陵内部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朱由校()是光宗第一子,15岁即帝位,在位7年。2002年3月至2004年7月,有关方面投资3800万元人民币.对德陵进行了保护性抢修。从外观看,状况仍旧残破,未开放。
德陵村位于德陵旁,该村明代为德陵神宫监。清顺治元年(1644)设司香官和陵户,后逐渐成村,以陵为名。能看到古老的围墙和残缺的村门。
明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存德陵监监墙。
另介绍一下大明古堡,建于德陵同年代,共耗白银万两,用大砖上百万块,历时三年,将其建成一个长150米,宽150米,高4米,座南朝北一座古城堡,虽经数百年历史苍桑,却被完整保存下来。因行程紧张,没有找到,
明清两朝都有景陵,清景陵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墓葬,而明景陵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建于公元1435年。朱瞻基在位10年,38岁病逝。景陵保存状态尚可,未开放。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陵恩殿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并可观看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评价:优,对外开放。
它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明楼匾额上写有“长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建于公元1426年。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9个月。献陵分为前后两组建筑,前部分建陵门,棱恩殿自成一院落,后一院落则由三座门起始,由二柱门、石供案、明楼、宝城等组成。评价:外观壮丽。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未开放。
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幼年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体态肥胖,很不得朱棣欢心,后被立为太子,朱高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可惜在位不足一年就病逝,终年仅48岁,葬献陵。
来到献陵,被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建筑所赞叹!
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位于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三位妻子:孝元贞皇后郭氏、孝和太后王氏、孝纯太后刘氏的合葬陵寝。未开放。
该陵墓原为景泰帝所建,因景泰帝为英宗所贬,葬于西郊金山,所以空出一处皇陵。由于明光宗在位时间仅29天,来不及修建陵墓,故继位的明熹宗朱由校将光宗安葬于此陵墓,可谓“鹊巢鸠占”。
庆陵是十三陵中唯一的有两进院落的陵寝,除建有无字碑、祾恩门、祾恩殿、左右配殿、神帛炉等建筑外,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等建筑。2003年9月至2004年对庆陵进行抢险修缮。
&&裕陵是英宗朱祁镇()的陵墓。英宗9岁即位,1449年亲征瓦剌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年后返回北京,七年后利用“夺门”复辟,重登帝位。
印象:残破中显示昔日的辉煌。未开放。
2011年,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将启动修缮,工程的勘察设计项目近期公开招标。北京市文物局预计工程总投资1571万元。
中国古陵有两个茂陵,一个在西安西北,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明茂陵位于右侧的聚宝山下,是第八位皇帝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茂陵于201年10月大修完工,这里埋着明朝最厚道的皇帝朱见深,是少有的“一帝三后”的合葬陵寝,也是传统相声里刘墉指责乾隆爷“偷坟掘墓”的“案发地”。茂陵已经整整封闭了18年,从乾隆之后就没大修过,而这次大修结束之后,将依旧谢绝参观。印象:拯救性修缮,荒凉犹存。未开放。
中国有四个泰陵,分别是:<font COLOR="#.隋泰陵 <font COLOR="#.唐泰陵
<font COLOR="#. 明泰陵 <font COLOR="#.清泰陵。明泰陵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孝康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位于西北3.5公里。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泰陵大修于2006年,目前依旧残破。未开放。
康陵是武宗朱厚与皇后夏氏的陵墓。武宗()十四岁即位,在位十六年。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建陵用时1年,占地2.7万平方米。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年间,曾被整修。印象:与泰陵、茂陵无异,残破,未开放。
武宗皇帝的陵墓凄凉,但康陵村的正德春饼宴很出名。
定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是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年,占地18万平方米,耗银800多万两。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1956年-1957年对定陵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评价:优。对外开放。
定陵的外罗城遗址
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及其皇后李氏、陈氏、李氏的合葬墓。朱载(1537——1572)年号隆庆,庙号穆宗,30岁继位,在位6年,享年36岁。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印象:精美,静谧。对外开放。
到达昭陵已是闭门时间,检票员特许让我们进去拍照,这是13个陵中我们唯一进去的地方。
石龟负碑,竖立于祾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龟,民谚道: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
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南麓,是明朝末帝崇祯帝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每个有关十三陵的介绍,都把思陵放在最后,寻找思陵我们也走了弯路,它远离其他皇陵。其实,思陵不是皇陵,只是早亡的田贵妃墓。崇祯死后草葬于此。明朝的皇陵和贵妃墓有很大区别。十三陵中的长、定、永三陵,是三进院落,沿中轴线分布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牌坊、石五供、明楼方城和宝顶。其余皇陵大多两进院落,设置大体相同。贵妃墓在面积上比皇陵要小的多,规制上更显简单,没有祾恩殿、神主碑等。
在思陵右前方50米处,有一座坟墓,那就是崇祯皇帝的近侍、大太监王承恩墓(思陵的陪葬墓)。王承恩是明朝少数几个忠君为国的太监之一。在国破家亡之时,王承恩提枪护驾,皇上击鼓聚群臣,只王承恩一人到场,崇祯自缢煤山,王承恩“跪缢而死”。王承恩的“身殉国难”,连清朝的顺治皇帝都徘徊于墓侧“抚荒墟而洒涕,沥旨酒而痛心”,并为其树碑立传,称其为“烈士”。(未亲眼得见)。
此碑位于思陵南墙外,名“神道碑”。顺治十六年由吏部尚书金之俊撰文。碑文1500字,碑座上有精美的石雕,下部已见裂纹。
现在思陵的外墙已完好。思陵附近多雷电,周围高大的古树无一幸免,都被斩了头,村人称“砍头松”。&
大明朝有16位皇帝,13位葬在十三陵,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宗景皇帝朱祁钰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称景泰陵,而明惠宗
附:明朝皇帝简介&&
图表仅供参考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洪武(1368年——1398年)
建文(1399年——1402年)
永乐(1403年——1424年)
洪熙(1424年——1425年)
宣德(1426年——1435年)
正统(1436年——1449年)、(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景泰(1450年——1457年)
成化(1465年——1487年)
弘治(1488年——1505年)
正德(1506年——1521年)
嘉靖(1522年——1566年)
隆庆(1567年——1572年)
万历(1573年——1620年)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天启(1621年——1627年)
崇祯(1628年——1644年)
说句实话,在此之前,对明史除了朱元璋、崇祯、张居正、李自成、于谦等人名外,我都一窍不通。本文中的史据考证均摘自互联网,经不住专业推敲。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我对十三陵的浏览,给读者一个真切的现状版十三陵。毕竟走全十三陵不是简单的事。图片都是原创的,文字嘛,拒绝抬杠。
&&&&&&&&&&&&&&&&&&&&&&&&&&&&&&&&&&&&&&&&&&&&&&&&&&&&&&&&&&&
拍摄于日&& 成文于4月13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轴线在园林中的应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