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面谁知道呢 嘉善中医馆看痛风的中医

中医调治日常疑难杂症的钥匙
我的图书馆
中医调治日常疑难杂症的钥匙
& & & &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多年看病治病,调治疑难杂症,反复思考的一些认识与体会:从纸上经验到临床认识,从整理分析到总结归纳,从理论指导到实践心得。作为中医,最大的追求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疗效治愈疑难杂症病患。  伤寒杂病论经方的活学活用,一剂知二剂已的运用经方的治病体会,又经过反复琢磨,推敲,认真思考,分析,最终归纳,总结,提炼,检验。伤寒杂病论是调治疑难杂症的钥匙。  伤寒论古今比较有名的几十个版本的各注家 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挖掘,探索,总结其客观性,可行性,实践性,变化性,你比如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以方类证,通读伤寒论后,提纲掣领式的总结把握,非常精彩。  作为中医,对六经病证的辨治思路与方法要了然于胸,深化研究经方病证的特征以及经方因病证变化而选方化裁变化,调整用药用量。运用经方要保持清醒的思维,在病证演变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选方用药才能获得最佳的诊疗效果。  辨证施治要把握几个基本准则:  1. 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理清病理,病势,病态,病证,从而分清主症从症  2. 在相同或相似的病证中 辨清当中的不同病变证机(寒热的不同,虚实的差异,表里的病位)  3. 能从不同病变证机中知道疾病所处的病症状态(病态),以及疾病可能传变的方向。如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4. 确立主症合理选方化裁  5. 调治过程中根据情况进展适当调整药味药量  6. 全面掌握细致了解方药与病证(方证)之间的变化性与灵活性。
楼主发言:597次 发图: | 更多
  01 中医调治疑难杂症之黄疸型肝炎  症属湿热郁结,瘀阻气血,肝脾受困。治则祛湿解毒,同时活血化瘀。最忌犯实实之误。  茵陈蒿汤加柴胡桃仁土鳖调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茵陈宜重用(黄疸退后可逐步减量),湿重腹胀加陈皮茯苓厚朴薏苡仁,热毒偏重,加大茵陈蒿汤大黄的用量,酌加黄芩黄柏,舌尖红者,加少许黄连;如果之前已过用苦寒药伤了脾胃,纳差,便溏,舌苔淡白,去大黄,栀子;加怀山药,炒麦芽,山楂,苍术,陈皮,茯苓;肝肿大,肝痛日久不除的,加白芍,三七,郁金,同时可酌加少许山茱萸(以祛邪为主,万不可重补),三棱 莪术 丹参也可酌情选加。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注意点:黄疸退后,还得继续在中医的指导下,逐渐坚持调治,直到小便也不黄为止。如果,黄疸一退便不再调治,湿热之毒未净,很容易反复,因为病机未除,身体相应气机依旧不畅,湿热很容易重新聚集。。。  身体发黄  有三种情况: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和膀胱蓄水,蓄血的辨证类似,小便自利的为血的问题,瘀血发黄,小便不利为湿热发黄。  从外在看,湿热发黄,阳黄,身黄如橘子色,黄色比较鲜亮;瘀血发黄,黄得不鲜,有点晦暗的状态。  湿热发黄 茵陈蒿汤,或小柴胡加茵陈汤(兼有少阳证),或茵陈五苓散,或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表证头疼发热恶寒,而发黄者),随证视情况选用;瘀血发黄用上面那些祛湿热的汤剂是去不了黄的。瘀血发黄可以考虑抵当汤。。。  还有一个寒湿发黄,症状和湿热发黄很像,先从小便不利排除瘀血发黄(瘀血发黄是小便自利),同时又有身体怕冷,形寒肢冷,阴黄偏暗,色如烟熏。可以考虑理中汤加茵陈。  伤寒论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02 伤寒论经方的日常运用 肺炎  肺炎,常用到的方子:三根汤(这个不是伤寒论经方);麻杏石甘汤,小柴胡加石膏汤;热入阳明有用到白虎加人参汤的机会。救急证,高热,胸闷,不汗出而烦燥者有用到大青龙汤的机会,大青龙发汗便不可再多服。  表虚汗出,发热恶寒,咳嗽,喘,舌苔淡白;这种情况得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临床遇到的相对少一点。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其中临床最常见的情况,用到麻杏石甘汤和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减化裁的机会最多。  三根汤:葛根茅根芦根,祝肇刚(名医祝谌予之子)常用它治疗小儿肺炎。有点甜丝丝的。芦根张锡纯谓之“。。。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则用根实胜于用茎明矣。”  这个方子熬煮方面有讲究,煮到一定时候关火,看一下茅根芦根是否大都往下沉,多数还飘着就开火继续煮一会。大多都往下沉,就起锅。 茅根芦根对于肺炎主要取其清轻之性,煮到大多往下沉,那会起锅最好,既保有其“振发之性”以散热【其善发痘疹者,以其有振发之性也】,又能保有它的引水下行一部分热可通过利小便排出【其善利小便者,以其体中空且生水中自能行水也】  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北京某儿童医院的清肺1号、清肺2号,就是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加银花、前胡、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葛散组成。  麻杏石甘汤以清热宣肺平喘为主。临床用于肺热作喘或麻疹并发肺炎证属肺热者疗效可靠,麻黄与石膏的比例要根据情况把握好。  郝万山:麻杏石甘汤是后世和当代治疗邪热壅肺作喘的一张名方。由于邪热壅肺的证候,它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种证候就使我们临床医生经常能见到。象肺部的各种感染,大叶肺炎、小叶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它伴有咳喘,又伴有高热、舌红,也可能见到口渴、舌苔黄,这都是邪热壅肺的表现,都有用麻杏石甘汤的机会。  麻杏石甘汤服用后,外感表解(发汗后)热虽减烧仍不退者,如有少阳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等某一个或多个柴胡证同时出现,宜小柴胡加石膏汤。  小柴胡加石膏汤: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生石膏。  同时对于有少阳证而被诊断为淋巴腺炎,腮腺炎,乳腺炎等均有很好的疗效。柴胡与石膏的用量要大一点,药量比例也要把握好。
  03 中医调治疑难杂症之脂肪肝   脂肪肝不是中医的病名,临床属于“痞满”“胁痛”“积聚”范畴,大多与肝郁脾湿有关。引发肝病的病因主要有:风寒侵袭,郁怒气滞血瘀,他脏他经影响致病(比如脾湿,比如肾阴虚),以及西药副作用对肝排毒功能的影响。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有言:“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跗肿,臌胀、惊厥,癫狂,积聚,痞满。。。皆肝气不能疏畅也。”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包括调节情绪,疏通气血,调理冲任,通调水道,促进消化吸收),另外肝藏血肝藏魂,司生殖。肝胆气化不利容易引起气郁,血瘀,痰饮等病理病症。  中医对脂肪肝病机的认识,多认为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痰湿阻滞;主要责之于肝脾两脏,脾虚痰湿,肝气瘀滞是形成脂肪肝的关键病机,针对病机采取疏肝理气,化痰祛湿,软坚化积,健脾活血;从治则上有 从痰瘀论治;从脾论治健脾化湿法,理气活血等法调治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   酒为湿热之品,嗜酒日久,可使痰浊拥塞,湿热内生,进而损及脾胃,伤及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郁脾虚,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湿浊为患,湿聚为痰,阻滞经络,以致气滞血瘀。——“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则生百病”。  脂肪肝患者,如久久得不到合理的调治,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项一个。  
  04 腹泻(拉肚子)(下利)几种类型:  1。 协热利,太阳证,表证未解误下,桂枝加人参汤——表里皆寒【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经邪气转属阳明,同时仍然还有表证在,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表里皆热。  2。 心下痞,又兼呕吐下利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柴胡汤根据具体寒热虚实程度,加减选用。  3。 太阴脾虚寒下利 理中汤化裁。实际运用可酌情加用黄芪 山药 芡实等   4。 分清泌浊失司,小便不利,水走大肠而下利,治则利其小便,可与五苓散化裁。  5。 下焦滑脱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固涩大肠,止利固脱,治下焦滑脱的下利。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05 中医调治疑难杂症之精神疾患抑郁症与躁狂症  抑郁症多心气弱,心气不足(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阴寒的容易有抑郁症,心肠要热,不只是指学雷锋做好事的热心肠,还有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心寒齿冷,愁肠百结的阴冷的内环境,不利于身体一些酶的正常工作);开始可能只是一般的肝气不舒,睡眠不好,脾气(情绪)起伏大;后面可能加上别的病机,比如水气病(肝气携体内水饮上冲),发作时心慌心悸头晕,或伴有呕吐或流涎水;或者痰饮随气血流动而转停于某个经络的某处;或者蓄血证,影响脑系,如果是膀胱蓄血,多伴有躁狂症。  躁狂症在伤寒论里,少阳证大柴胡汤证可能有出现躁狂的时候,阳明证出现得比较多,阳明热实气分热(郁火郁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里可能会遇到,阳明腑实大便不通大便燥结出现的比较多,承气汤类,大便不通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也有用得着的时候。水热(湿热)互结于胸膈心下的大小陷胸汤证,也有出现躁狂的机会。再一个就是膀胱蓄血,热结膀胱,这个躁狂也比较厉害,抵当汤 抵当丸,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另外阴虚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和百合病的百合汤也会有遇到的时候。  除了上述说的,还有一大情况,失了身体物质基础,也即动了根本的情况;也容易有抑郁症与躁狂症。油尽灯枯前的躁狂,那是心无所安,神无所依,心藏神,心血不足,心神何得而安。  人体最宝贵的精髓就存在于我们的骨子里面。精转化为液,濡养、滋润全身。由三焦温煦气化,化骨髄为液先润骨,骨头就有弹性。很多老年人由于精不足,骨头干脆,稍微磕碰就会骨折;再润筋,就是肌腱,很多人抽筋或者肌腱摸上去咯愣作响,也是精血不足的表现;再润脉,精不足则动脉硬化,毛细血管脆裂容易出血;再润肌肉,精不足则肌肉萎缩干瘪;再润皮肤,精不足则皮肤干燥皴裂,皮下没有脂肪;最终滋养毛发,精不足则毛发干枯焦黄,或者脱落。
  06 说一说口鼻疾患:咳嗽哮喘鼻炎等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太阴陷,阳明逆点出了口鼻疾患的根源(脾阳不升,胃阴不降)。太阴升清阳不得而陷,日常饮食比如小孩经常喝冰镇冷饮,大人喝冰镇啤酒,脾阳受寒升清无权而陷;肝脾左升,肺胃右降,胃以降为顺,阳明逆即胃气不得顺降(小孩子吃撑了,或过吃难消化的东西,消得了化不了,就容易出现一些情况),降浊失司,可能出现打嗝、呃逆,如果胃停宿饮,遇上肝气携饮上冲,就可能有呕吐,心慌心悸,头晕【美尼尔氏综合症有一些就是根源于此,治则化痰逐饮,镇肝潜阳安神】,哮喘。。。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菀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07 中医调治疑难杂症之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多饮多食多尿,或伴尿浊有甜味为特征,分上中下三消,上为肺燥,中为胃热,下为肾虚。合起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是其根本病理病机。  上消选用: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半夏 竹茹 陈皮 茯苓 玄参 牛蒡子等  中消选用:黄芩 黄连 黄柏 石膏 栀子 玄参 知母 甘草 生地 当归 升麻 丹皮等  下消选用: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泽泻 丹皮 桑螵蛸 巴戟天 覆盆子 金樱子 芡实等  糖尿病根据临床并发症病理病机,辨证论治:  气阴两伤者,益气养阴选用:党参 黄芪 生地 玄参 麦冬 天花粉 丹皮 地骨皮 枸杞子 菊花 蝉蜕 陈皮 甘草 五倍子等  肺胃阴虚者,滋养肺胃选用:生地 沙参 麦冬 石斛 玄参 玉竹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五味子 甘草 黄精等  肝肾阴虚者,滋补肝肾选用:枸杞子 菊花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当归 何首乌 女贞子 旱莲草 五倍子 黄芪等  肝火上逆者,清肝泻火选用:龙胆草 栀子 夏枯草 黄芪 柴胡 生地 车前子 当归 白芍 钩藤 石决明 香附 甘草 决明子 茵陈等  胃火上炎者,清胃泻火选用:黄连 大黄 栀子 石膏 知母 生地 天花粉 怀牛膝 三七 甘草 葛根 玄参 马齿苋等  眼眶胀痛 飞蝇密集 清营凉血选用:水牛角 生地 麦冬 丹皮 玄参 赤芍 黄连 栀子炭 白茅根 丹参 三七等  湿邪困脾 蒙蔽清窍 健脾化湿选用:苍术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羌活 防风 当归 枳壳 柴胡 蝉蜕 木贼草 车前子 菊花 石菖蒲 泽兰 郁金 陈皮 竹茹等  阴亏血瘀 气滞寒凝 活血化瘀选用:当归 川芎 赤芍 丹参 桃仁 红花 三棱 莪术 鸡内金 怀牛膝 三七粉 水蛭等  总之,不同情况选方用药不同,不同阶段用药选方也不同。
  九纲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伤寒论实际运用应该是九纲辨证,表里之间,还有个半表半里,少阳经之柴胡类证,临床运用也是相当广,邪气在半表半里,不可发汗,不可泄下【不可用汗法,下法,当用和法】,用柴胡剂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化裁,和解表里。。。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虚人要先补充津液生化之源  脾虚而又小柴胡汤证的,先建中,再与小柴胡汤,脾太虚直接用小柴胡汤恐怕要误事;小青龙汤证,遇上肾虚厉害的,应该加补肾阴药,而且量要大,不然掌控不好可能会有拔阳离根之弊。。。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加芒硝汤的区别:  大柴胡汤泻下力量大,以泻下为主。有一些痛比较厉害的情况,位置偏于两侧的某一侧或心下硬满(胃气实的满,不是胃气虚的虚满),一般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常常可以用到;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少阳证),日晡所发潮热(阳明证),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午后潮热,属于胃家实.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这里就是小柴胡汤加芒硝汤,虽然有芒硝,但有甘草,人参佐制,所以它的泻下力量比较弱,芒硝咸寒,这里主要调润胃家实胃气的燥热,所以小柴胡加芒硝汤以和胃为主,功在和胃,不在泄下。
  药味同而方名异【组方药味相同,汤液方名存异】  中医之谜不在药,而在量。  中医有治病如作战之说,配伍以及药量的比例变化,有如排兵布阵,药还是那些药,兵还是那些兵,布不同的阵,效果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药量比例不同,整体方子的偏性指向也就有所不同。  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汤,组成的药味相同,麻黄附子汤对比麻黄附子甘草汤,增加麻黄的用量。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对 少阴病微发汗,麻黄用量宜小;麻黄附子汤证主 发散水气。麻黄用量加大,制方因证异,不可求苟同,学者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因药量比例不同而另立方名者,还有不少,比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加桂针对气上冲心者。神农本草经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所以桂枝可治三气,一咳逆上气,二结气,三补中益气。此三气当于桂枝在各方的运用中去细细体会品味。桂枝加桂汤,加桂枝的运用便是桂枝主上气咳逆的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
  你比如桂枝白芍1:1时,它调和营卫,桂枝多于白芍时(如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咳逆上气;白芍多于桂枝时(如小建中汤),和中缓痛。总之,根据临证具体需要,调整配伍用量比例。
  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 吃透组方配伍要义(方义),便能做到根据临证需要合理加减药量。  才能更好达到:辨证施治,截阻病势。药证对路,如有神助
  楼主,鼻窦炎,浓涕不断,有药方吗  
  08中医关于白血病的救治  白血病也叫血癌,病情复杂,主要表现贫血,出血,发热,感染,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属于中医“血虚””虚劳”“温病”“痰核”“髓枯”等范畴。临床耐心从整体上调治,精心缓解当前各种症状,根据具体的症状变化,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如果只是根据临床化验检查数据“对号入座”地选方用药,来医治或研究白血病,恐怕难有出路。  一 添精补肾滋阴增髓   二 清热凉血化斑   三 化瘀解毒(气滞血瘀,血液出现浓,黏,凝,聚,就会发生微循环障碍)  毒瘀互结,损伤脾胃,脾胃气机阻滞,水湿内留,热蒸津液,聚炼成痰,痰阻经络则为痰核(淋巴结肿大有些就是痰核)  四 软坚散结   五 破血行瘀   六 补中益气   七 清痰化湿除满   八 清髓降火解毒(热毒攻注骨髓)  临床根据个体具体实际病状随症治之。
09:32:24  楼主,鼻窦炎,浓涕不断,有药方吗  -----------------------------  得填写问诊单整体搜集问诊信息,辨证用药。 【同病异治】,没有一个现成的你所谓的药方可以通治西医的某个病名。对这个人管用的,用在另一个人身上不一定管用,六经八纲辨证的必要也在这里;  另一方面,同一个经方可以调治西医很多不同的病名,只要症状证机符合该经方的方证【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是中医的一个特色。
  桃核承气汤和大柴胡汤都有泻下作用,一个偏在血,一个偏在气;  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很重要的三个要点:一个去结气,一个散积聚,推陈致新。柴胡是一味气分药为君药,大柴胡汤当中的大黄,是一味血分药,也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大黄在大柴胡汤里配合柴胡,散心腹结气,饮食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的区别:  桃核承气汤在膀胱蓄血初期热与血互结(足太阳膀胱经,也叫太阳蓄血),膀胱蓄血厉害的,用抵当汤,抵当汤以逐血为主,桃核承气汤逐血力量弱,偏逐热(初期热与血互结)。。。
  09少白中医说一说例假(月经)(月事)问题  临床多见肝肾不足,阴虚血亏,气滞血瘀,水湿痰凝。。。  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故女子月事,属任脉通,太冲脉盛。点出与任脉与太冲脉息息相关。  冲脉为血之海,女子血海有余,积而能满,满则以时溢,谓之月信。由此可知月经闭而不来的核心要点在于血海不足,任脉不通,或冲脉不盛。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寒温对经水经脉的影响。  血海不足,责之精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中国人以五谷为养,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李东垣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不时,脾胃虚损,心火妄动,则月经不调矣。  情志对例假的影响:  妇人以血为海,妇人从于人,凡事不得专行,每多忧思忿怒,郁气居多。书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又云∶气顺则血顺,气逆则血逆。忿怒过度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气血结逆于脏腑经络,而经于是乎不调矣。  经水者,阴血也。血为气之配,因气而行。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色淡者,虚而有水混之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甚也。
  膀胱有蓄血证,也有蓄水证,都有少腹急结;怎么辨别呢,看小便,小便自利为蓄血(蓄血通常有其人如狂的情况),小便不利的为蓄水证(蓄水证同时有口渴的情况,用五苓散;五苓散还有个典型的适用证,水逆,就是口渴吧一喝水就吐,五苓散主之)。看伤寒论要将一些相关的前后联系起来,一起对比,区分,打通。  伤寒论 辨证论治,不是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临床运用要知常法,也要通变法,知常达变。辨证有主症,兼症,变症,夹杂症之分,抓主症立主方,在主方的基础上,再根据其它症状加减化裁;有两个以上主症不属同个方证的,就考虑合方化裁,比如太少两感柴胡桂枝汤。。。
  结胸三个代表证:1脉沉而紧,2心下痛,3按之石硬;  热与水结,结胸热实,大陷胸汤证;热与湿结,茵陈蒿汤证或茵陈五苓散证;热与气结,大柴胡汤证。  结胸证大陷胸汤与阳明胃家实大承气汤的区别:  结胸热与水结,痛的范围比较广,从心下到少腹,又硬满又疼痛,不可亲近,结胸证日晡所可能会有小有潮热;阳明胃腑多气多血之腑,日晡所发潮热是比较明显比较厉害的,阳明腑气不利,胃家实的疼痛范围没结胸那么大,胃燥,肠燥,有燥屎,疼痛范围围绕肚脐周围疼痛(绕脐痛);  大结胸证和大承气汤证,都有便秘的情况,  但大承气汤解决不了大陷胸汤的问题,大承气汤解决燥热的范围,只在肠胃,它荡涤不了胸腹的水热凝结,大陷胸汤能下水热凝结,同时它有大黄,芒硝,所以也能兼下阳明之燥。  但是如果大承气汤证,误用了大陷胸汤,可能造成危症,死证。同时大陷胸汤,用得太早,太迟都容易有死症。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下得太早,脉浮大者,还有表证,邪气还没完全入里,此时误下,引邪入里,正气先衰,邪气复结而盛,邪实正虚,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下得太迟,结胸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具备可下之机的时候,不果断下之,等结胸证悉具,就是结胸证的所有证候都完全显现了,邪气固结,邪盛成势,而正气不足,虚弱而散乱;在结胸证悉具,邪势已盛这个基础上一旦再出现烦躁不安,就算用了大陷胸汤,正不胜邪,所以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中药的概念问题,还值得讨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的药物是中药,不是说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天然药物(如)麻黄、黄连,对吧?这很多西药都得用啊。黄连素是中药吗?麻黄素是中药吗?不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不能算中药。所以你要运用它,你要按照中医基本理论,你要配伍,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减轻、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呢?你没有,你单拿这味药来,尽管手段很先进,现在提取部位、提取成分,从形式上非常严格,最后你不是以中医、中药的理论指导下,不是整体动态的,不是在辨证论治中运用的,产生问题你怪中医吗?怪中药吗?你不是中医的运用方法。这个有时候我想任何一个物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一块布,你可以拿来作衣裳,可以作被子,为人所用;布条条弄长弄成绳子,还可以用来上吊,你能说那就是布的罪过吗?核武器都知道可以造成灾难,核动力来说也可以造福于人类的,所以这里你就看你怎么用。你没有按照你这个要求用。  大概六、七十年代出过一本书,《现代医学中的错误》,我们国家翻印了五千册,不多,早买不到了。里面写了化学药物、合成药物研究以来,大规模的灾难非常多。你就拿我们好像前些年才不用了的“反应停”,用于多种反应:妊娠反应、过敏反应,还包括麻风反应这类。过去我参加过麻风病研究的这个工作,那麻风反应很难控制啊。这个药很好,于是就投资建厂生产。全世界美国和日本,用药上比较警惕,发明,德国最先搞出来的。德国、法国这些欧洲用得多,他们观察几年,哪知道五年左右以后,一统计,出现了8000个“海豹子”。妊娠反应嘛,一吃完最后生出的小孩没手没脚。它造成了一场灾难。最后这个兄弟的跨国公司很大,(这个)医药财团全部破产,还不够赔的。这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类例子太多了,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内容。说明一个什么呢?现代医学应用当中,回过来怎么不能想一想,吸取一下我们中医药在控制药物毒副作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如果利用这类经验,可能给现代医学、现代药学带来一些启发,这里面有闪光的东西。那反过来,你运用得不正确,出了一些问题,那全盘否定你这个,那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
  10 说一说甲亢甲状腺肿大  由不同病机引起的甲亢,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大致有这么些个可能:从血淤气滞论治 从肝阳上亢论治 从脾论治 补中益气养阴法 化痰消瘿法。。。  甲状腺疾患,多系水、气、痰、火为患。气,肝气不舒,肝失条达,气郁不悦。  火,有外火内火,外火六淫邪气外侵(六气皆从火化);内火多为肝阳肾阳之火,五志皆能化火,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虚血燥,火从内生;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痰乃水气为患(炼液成痰,水湿运化不畅),气郁则痰浊凝聚,火火盛则炼液成痰,脾虚运化失司而生湿痰。
  “在长期的方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应该不断地熟悉把握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运用的技巧。那这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地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这一点,目前来说,应用方药随意性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往往心里想着它具有什么功效,这方子里,似乎它就是这样发挥,就没有掌握控制这功效发挥方向的一些技巧。”  ——配伍,药量,炮制,熬药时间,熬服方法等等,都能影响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你单用黄柏,中药学是在清热燥湿药(类);单用知母,中药学是在清热泻火药(类)。凡是联用方,基本都是滋阴降火。这就说明协同之后,产生新的意义,区别于两个单独的简单相加。你这个不能说是清热燥湿,加清热泻火,就是滋阴降火的,不是简单相加的。所以,产生协同作用这个方面来讲,中药里有很多,而且历代医家不断地在发展。这种协同关系呢,也保障了很多的药物应用安全性。
  过去很多医家说用药如用兵。君臣佐使的这个结构相当于一支有组织的军队,像君药,那它就是一个,相当于主帅、元帅了,那这个元帅左右总要有协助的,相当于臣药,分别协助它打正面部队的,或者打重要的侧面部队的。像佐药呢它包含了意思里头有,比如说佐助药,就相当于打地方部队或者地方游击队这类的。那或者呢这个佐制药,那一支军队里有从事军法工作的,纪律工作的。反佐药,它有要在外面要做策反工作的,也就是古代兵法上的反奸计这一类。那调和药就相当于作统战工作的,整个就是调和整个方子,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热,调和诸药。引经报使,相当于是军队里面的工兵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带路的,作向导的。所以这个整个我们后面还有些方这个设计上就相当于一支军队,主次分明,各方面照顾到,所以这样君臣佐使这种结构才能保证了这种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这样充分发挥这个疗效。
  继续,写的很好。
  小青龙汤 与 麻黄射干汤的症状区别:  两个方都是调治外有表寒,内有里饮的情况,小青龙汤有麻黄桂枝,发散力量强,外寒较重。内饮痰多清浠,容易咳出;麻黄射干汤,无桂枝,姜辛五味组合,由小青龙的干姜细心五味子,变为生姜细辛五味子,用生姜,一个考虑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散外邪的作用(干姜外散的力量少一些,干姜偏守而不走,生姜偏走而不守),同时能散水气,总的来说麻黄射干汤外寒较轻,内在痰饮凝结,痰气互结明显,喘急排痰困难。
  接25楼  药量对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举三个例子:  柴胡少量偏于升举3-5g,偏于解表疏肝10-15g,偏于清热20g以上  苏叶 既能走气分,也能走血分  苏叶用量大的话以发散为主15g以上,中量10g,偏于理气,梳理气机,小量3-5g苏叶能够解郁,兼带一点疏通气血,理气就弱一点。作为理气,多用苏梗。  薄荷有轻清宣透、发散表邪,清利头目的作用。同时薄荷也能清热解毒,用量大可以清热解毒。少量它可以疏肝,疏肝清肝一般用少量。就相当于逍遥散里边薄荷少许,肝郁以后怕它化热,既要有疏肝又有清肝,防止肝郁化热。
  收藏,学习  
  鲁迅先生说得对,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22:04:37  鲁迅先生说得对,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  鲁迅被庸医坑过,骗子不讲也不懂理法方药,怕行骗露相,整出一些奇招怪法(几乎无法做到的),原配蟋蟀都出来了。。。任何时代,骗子总是不少的。。。  至于陈独秀 孙中山,以及胡适的一些言论。在少白中医《逐步修正中医在你脑中的概念》有过讨论
  楼主好,继续  
     古往今来,真正通中医的,从人口基数总和算比例,百万分之一都不到。百度《 【少白中医】【疑难杂症】【诊病疏方】 》,当中后面搜集古往今来的中医名家,城市了也就千来位。。。  西学东渐以来,中医废存之争已有百年,先别急着扣帽子,科学不科学的,西方人并不像中国人把科学当真理看,科学是不断被推翻更新的(科学只能被证伪)。。。  西医的“科学”,主要是电子仪器,电子科技的发展,让人等同于西医的先进。两百多年前,西方化学的巨大发展,使得西方人看啥事物都是化学元素,化学成分,化学结构。大有要用化学将世界颠覆并建立重新认识体系的势头。很多西药便是在此体系上化学合成出来的药物(当然并非所有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现代西医便是那时发展壮大。  一句笑话可作为评价:当你是锤子的时候,你往往会把一切事物,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当年数学大发展时,也有人试图用数学公理来解读整个世界;牛顿力学大发展时,也觉得整个世界都可以用物理特性来解释,甚至近乎把它当成终极真理,直到被爱因斯坦挤到后排座去。。。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科学只能不断地被证伪。爱因斯坦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赶紧识趣地宣布“我的学说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  西医先进的只是电子器械电子科技领域,不要以偏概全地扩大为西医治病思维、治病能力的先进。  不要以其受人瞩目的特长赢得信任,便将其不擅长的部分也一并盲目认同,完全托付出你宝贵的信任。  “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会看到中医药在国家层面上的废除。”—— 恰恰相反,中医会逐渐为更多的人所切身认同。花点时间看看《逐步修正中医在你脑中的概念》。。。  巫不巫的,几乎所有的信仰宗教都起源于巫,只把巫当成类似跳大神的封建迷信,是五四运动过犹不及的后遗症【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西方世界对中医的接受与认识,反而比好一部分国人客观、中肯、包容。。。
  楼主的回复真让人感觉到了可笑。你说中医不科学,他就说科学不是真理。我想问问楼主,中医科学与否,与真理有什么关系?楼主看病吃药,是否会问药是不是真理?什么逻辑都是?  西医的发展也并非仅仅因为什么电子仪器的发展,而是伴随着其他各类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如: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促进了对微观领域的研究,让人看到了细胞结构,而这就促进了西医对于人体自身的认知。而现代化学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西药的研发.....  纵观全球,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甚至英国,乃至土著民主,印第安人等,都有自己的医药理解和民族医药。但是这些药都是伴随科技的发展而没落了。虽然不排除西方人依然有人用中药,但是西方哪个国家的中药进入了医保系统?  民间的东西,就归属民间好了,而中医药的落幕,就是从官方开始,进而到民间的结束。
  而楼主对牛顿力学的评价更是看出对现代物理学和科学的无知。牛顿力学并非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但你能否认牛顿力学的意义吗?显然不能,所有的科学都是螺旋式的上升和进步的。没有牛顿力学,或许就没有量子力学。这就是科学的无限性,而并非现有的科学不是科学。
09:23:06  而楼主对牛顿力学的评价更是看出对现代物理学和科学的无知。。。  -----------------------------  多读些书。。。关于科学 哲学(西哲) 王东岳有恨深入,很通透的理解。。。  热闹的总是局外人。局外人雾里看花,却喜欢把那些他们自个儿都看不太清的东西说得真真的,说得有鼻子有眼,往带劲里发挥,说出花来,以淋漓尽致的热情去包装、传播并欣起一番番热闹。有这么一拨有传播能耐的局外人以这种方式刷存在感、刷价值、刷热闹,这热闹着热闹着,包装一层加一层,通过他们这个热闹过包装过的状态想看到本来东西就费了劲喽。  加之时下商业社会,各种利益,各种心理,各种目的的交织,经过几番努力,一些时间,逐步让人在各个方面把不正常当正常,把病态当常态,把毛病当个性,把一些才刚塑造还没明显走偏的,以多元化价值观,让其理直气壮,策马狂奔地跑偏,就这么成就了这一朵又一朵奇葩。有些奇葩确实是天生的,这确实是多元化价值观应该包容,接受并理解的群体。而更多的奇葩是被催化出来的,那这个价值多元化的伞会坑了很多人,让很多人的人生跑偏,让很多人在自我性格塑造中严重变形,从起点就憋着劲要走样。  在这种信息、知识已经被层层包裹的大环境下,那些能在某些方面扎得比较深,能窥见一些真实核心的东西,并卸掉以往先入为主、想当然的认识,恢复常态,逐步重新构筑真正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而这些认识大多却有悖于大众的认识,基于社会惯性与个人的思维惯性,使得正常的反而倍儿显得与周遭格格不入。无怪乎钱理群想要说点常识,都得冠之以“梦话”的形式,“。。。只不过在物质主义、实利主义的时代,一切都被扭曲,常识、常理都成了似乎高不可及、不可想象、无法实现的梦幻了。”  最后愿你长寿多活些年,定能看到中医逐渐更大程度被大众所认知。  医保体系那是大商业环境下的一些事了。。。涉及群体与利益太过庞大,李克强总理有句话,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避而不谈  观念的普及,社会运转都有其巨大的惯性,有些本于财团意志,居于商业利益,很多被隐藏或屏蔽其真相,而又被大力组织推广宣传的错误方向。这种被放大的带有偏性的认知,要在大范围内让大众全面改变原有被灌输的先入为主的思维或观念,没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这个船头调不过来。
  多读些书(不是豆腐块资讯),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坚持十年再来开始试着谈对外界,对世界的认知    11 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张石顽有行痹,痛痹,着痹之论述,  行痹者行而不定,走注厉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补血之品,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四物汤加祛风活血之药治之。  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痛风是也,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热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以温肾散寒祛湿。。。  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  风寒湿邪气在人体的不同病位,分邪在皮表,邪在经络,邪在筋骨,邪在脏;  在皮表则“邪在表者,汗而发之”。有汗无汗选取桂枝汤,麻黄汤,越婢汤化裁;  在经络,可以酌加忍冬藤海风藤络石藤青风藤威灵仙;  在筋骨,关节或变形或漫肿强直,多为痰瘀附骨,这个阶段得配合用一些动物药蜈蚣全蝎乌鞘蛇土元甲珠;  邪在脏,则应着重于养正,扶正祛邪,柔润止痛,不可一味攻伐,犯虚虚之弊。
  修正补充:  在皮表则“邪在表者,汗而发之”。有汗选取桂枝汤,无汗选取麻黄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无汗有内热选取越婢汤化裁,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加术附,细辛苡仁,当归茯苓;  。。。
  不必介意对中医的诋毁,一笑置之是最好的处置方法,丧失治疗机会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咱们没有教导他们的义务。
17:00:16  不必介意对中医的诋毁,一笑置之是最好的处置方法,丧失治疗机会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咱们没有教导他们的义务。  -----------------------------  但我感觉应该进行一定的科普,以免民众浪费自己钱财和健康。中医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为部分患者解决部分问题,这是早期人类活动的一种实践经验。但他无法科学地解释其中原理。  而现代科学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现代药物更加丰富和有效。世界各国都逐步地放弃了各自的本土医药,走向了现代的,更加科学化的西医药。而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有些人看起来是中药粉,其实连什么是中药都不一定懂。这是一贯以来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思维的一种延续。没有一个对科学的态度,不理解科学也就是自然的了。
  从历史看,不少国家包括中国,有一些文化都曾出现断层,不都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后人不学与忘本(中国有一些文化已无传人,最后传承者只得痛心退而求其次将宝贵的东西,传给愿意学的外国人比如日本人,哪天认识到它的宝贵,再从国外把它学回来吧),至少该文化还存于世,没在他手上灭绝。。。印度佛教出现过几百年的断层,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善本修复与文化复兴,不少都是从其它国家重拾。中国的佛教,是结合了中国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佛教,已经将佛教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着了世俗相的文化。。。  要是真正的中医没有一些过人之处,早在百年前西学东渐热潮 就被袁世凯汪精卫那拨人给废了。中医高手以实例说话,胡适这位五四旗手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又要保持他作为西学东渐排头兵的文化姿态,评道:中医不科学,糊涂,但能治病;西医科学,很清楚,但是治不好病。  附:胡适28岁那年得了糖尿病,开始拒绝中医调治(70多岁时他自个回忆说是肾炎,可能是久患糖尿病,兼有慢性肾炎合并心脏性水肿)被协和医院诊断为无救。后来被陆仲安老中医给调好了。  (西医既然很清楚,为啥却总看不好病。它的这个清楚是不是要以盲人摸象的角度来存疑待考呢?!却又自以为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确实存在便是事物本身,便是事物的全部。)  真正的中医能解决一些西医能说得很“科学”,很明白,却没辙的病症。。。  “有些人看起来是中药粉,其实连什么是中药都不一定懂”——市面上出现的中成药,严格意义上都不叫中药,你倒说说看什么是中药?
  “世界各国都逐步地放弃了各自的本土医药”,百年前西学热潮,中国官方也差点废除中医。。。  真正的中医水平过硬,疗效过硬。。。29年汪精卫提过《取缔中医案》,后面呢 他老岳母的病,西医没辙,还是施今墨看好的。。。  引经报使:  太阳经羌活藁本;阳明 白芷葛根;少阳经 柴胡黄芩;太阴经 苍术;少阴经 细辛;厥阴经:川芎青皮  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 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 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 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 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 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一些常用方的基础配伍(方论方解以后会涉及)  桂枝荆芥、麻黄桂枝、 桂枝白芍、生姜红枣、麻黄杏仁、麻黄生石膏、青蒿地骨皮白薇、荆芥防风、羌活防风、羌活生石膏、羚羊角生石膏、寒水石生石膏滑石、生石膏知母、柴胡青蒿、柴胡葛根、柴胡升麻、羌活桂枝  柴胡黄芩、柴胡白芍、白芍甘草、白术白芍、枳实白芍、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薤白枳实、桔梗枳壳、厚朴枳实、远志石菖蒲郁金、黄连吴茱萸、桃仁红花、土鳖虫桃仁 羌活葛根、苏叶苏子、僵蚕牛蒡子、蝉衣僵蚕、全蝎白附子僵蚕  防风乌梅、海藻昆布、苍术薏苡仁、白芥子天竺黄、龙骨牡蛎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白头翁秦皮、黄柏知母、附子干姜、桂枝附子、麻黄附子细辛、半夏茯苓、半夏陈皮。半夏麦冬、麦冬五味子人参、干姜细辛五味子、附子生石膏、藿香佩兰、菖蒲白芷、藁本荆芥白芷、车前子瞿麦萹蓄、茵陈郁金、苍术白术、泽泻茯苓、木香槟榔、芦根白茅根葛根、冬瓜子薏苡仁、麻黄苍术、升麻苍术、黄芪防己、桂枝茯苓、当归泽泻、泽兰泽泻、甘遂芫花大戟  羌活全蝎川乌附子、桂枝当归、麻黄白芥子、麻黄苍术生石膏、羌活独活、独活细辛、丝瓜络桑枝、白芷威灵仙、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  柴胡五味子、熟地泽泻、山药茯苓、丹皮芍药、山茱萸五味子乌梅、山茱萸丹皮  银花菊花、蒲公英夏枯草、败酱草薏苡仁、连翘赤小豆、升麻葛根、穿山甲皂角刺、羌活马齿苋、紫菀百部、麻黄石菖蒲、前胡茯苓、香附川芎、青皮陈皮、香附苍术、香附桃仁、柴胡麦芽、柴胡川楝子、香附薄荷、柴胡枳实、升麻枳壳、柴胡泽泻、葛根降香石菖蒲、旋复花代赭石、竹叶木通滑石、竹叶生石膏、桔梗枳壳牛膝、五灵脂蒲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地龙、丹参枳壳、丹参泽兰、桃仁地龙、三棱莪术、牛膝泽兰、益母草泽兰、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皂角刺、丹参益母草、三七丹参、延胡索川楝子、青蒿鳖甲、三七鸡内金、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赤芍生地丹皮、大黄生地、大黄附子、大黄升麻、前胡白前、枳实瓜蒌、葶苈子大枣、钩藤薄荷、麻黄射干、半夏厚朴、附子酸枣仁、淫羊藿知母  百合生地、百合知母、桂枝甘草、柏子仁龙眼肉、黄芪白术、黄芪山药、黄芪防风、黄芪薏仁、黄芪升麻、黄芪当归、当归白芍、何首乌白芍、枸杞白芍、当归黄精、当归白芍川芎熟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石斛沙参五味子、女贞子墨旱莲、生地石斛沙参、杜仲续断菟丝子、杜仲熟地、附子生地、附子白芍、黄芪知母、黄芪地龙、黄芪大黄、黄芪泽兰、白术鸡内金、苍术生地、五味子磁石、乌贼骨茜草、龙骨韭菜子、赤石脂禹余粮、牡蛎杜仲、菖蒲远志、菖蒲郁金、姜汁蔗汁、姜汁竹沥、姜汁萝卜汁、炒麦芽炒谷芽、白芍乌梅木瓜、山药鸡内金、苍术玄参、枳实白术、苍术山楂神曲、鸡内金香附、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滑石甘草、大黄芒硝、黄连瓜蒌半夏、瓜蒌薤白枳实
  12说说中医是怎么看肥胖  肥胖者与痰、湿关系密切。肥人多痰瘀,气滞而痰瘀。张仲景《金匮要略》“内湿,多因久病脾虚或饮食不节,贪食生冷,嗜饮酒类,损伤脾气,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气化不利。”  脾失健运,痰湿,气虚,是引发肥胖的主要因素。  肥胖的根本内因是脾虚失运,外因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又有湿邪困脾而加重脾的运化失司,虽胃能受纳而脾运失司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多食膏粱厚味,日久脾虚,脾胃虚损运化失司,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肥胖。肥胖者多属痰湿体质,脾虚是其根本。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祛湿。
  少阴阴虚小便不利,用猪苓汤育阴利水清热,  少阴阳虚小便不利,用真武汤扶阳振水驱寒,  少阴有寒阳虚停水也有用五苓散的机会;  阳明病上焦郁热用栀子豉汤,中焦烦热用白虎加人参汤,下焦水郁用猪苓汤。。。  三阳合病治在阳明,少阳阳明合病治在少阳。  少阳阳明合病治在少阳,少阳经的小柴胡汤可以治阳明潮热的:伤寒论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中医学者或者爱好者对这些应该熟记或者背诵,都是精华的提炼。
  炮制与配伍环境对药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大黄:酒炒,上达巅顶;酒洗,中至胃脘;生用,下行。  大黄煮个两三沸或开水泡,清热为主;煮个5-15分钟,以泻下为主;久熬泻下力量减弱,兼有凉血功能。大黄少量1-3g,熬煮中等时间,有活血的功能。大黄炒至焦黑或大黄炭有止血的功能。  金银花:少量轻煮(煮开个一两分钟),轻宣解表,疏散风热;用于清热解毒,疮痈毒热的救治,量一定要大30g以上,熬的时间短偏于轻宣解外,用在这里解在里毒热,比解表要多熬一些时间。  桂枝在不同的配伍,不同的方剂环境,发挥不同的作用,总结起来有六大作用:调和营卫(桂枝白芍),发表散寒(桂枝麻黄),温阳化气(桂枝甘草,桂枝干姜),温经活血(桂枝桃仁,桂枝丹皮,桂枝赤芍),温经止痛(如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茯苓丸,如当归四逆汤),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桂枝茯苓组合的苓桂剂)  桂枝的运用要通过配伍环境来控制,进而灵活使用我们所需要的功效发挥方向。  前面还有 药量对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再发一遍放在一起:  柴胡少量偏于升举3-5g,偏于解表疏肝10-15g,偏于清热20g以上  苏叶 既能走气分,也能走血分  苏叶用量大的话以发散为主15g以上,中量10g,偏于理气,梳理气机,小量3-5g苏叶能够解郁,兼带一点疏通气血,理气就弱一点。作为理气,多用苏梗。  薄荷有轻清宣透、发散表邪,清利头目的作用。同时薄荷也能清热解毒,用量大可以清热解毒。少量它可以疏肝,疏肝清肝一般用少量。就相当于逍遥散里边薄荷少许,肝郁以后怕它化热,既要有疏肝又有清肝,防止肝郁化热。
  中医经典方(特别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临床用药规律,治病规律的总结,首先有确实的实践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也是客观的,可以把握的。不过有些用于解释的说理工具(当时所处时代流行什么学说,就结合什么学说形成相应的说理工具体系),作为说理工具,在有些认识上确实是不太对,但按着他们说理工具,你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治病规律,用药规律(当然这里说的是一些经典,其它有一些杂家的扩大发挥,有些总结的经验就有些跑偏甚至不太可取)。  
  前列腺炎怎么治?  
  要将一味药掌握得炉火纯青,运用得出神入化;除了病理病机辨证无误外,药味药量投放精当也是不容小觑的。  如何提高对单味药的认识与掌握,结合实际运用中它所参与的配伍,以及整个方剂环境去评估它所发挥的作用,能给以比较准确,客观的评价,这是基本功,后面才能进一步将其纳归,成为你的麾下大将。  比如桂枝,或许你知道表虚出汗用桂枝汤,表实无汗用麻黄汤,多么平常的一味药,你却不见得能完全驾驭它。经方大家胡希恕对桂枝的运用就很有一些深刻的体会,特别对桂枝的温经活血止痛功能,对少白很有启发。  从以下附录当中摘取部分整理:  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由卫入营宣腠理,温经达络散风寒。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  桂助君火之气,使心主之神,而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桂秉少阳之木气,通利三焦。  桂善通血脉,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枝能平肝。  桂能引下气与上气相接,补中焦而益上下之气【这点张锡纯在其升陷汤的临证变化运用中(用桂枝尖代替柴胡升麻),有过很好很精妙的用药体会】  桂性偏阳.阴虚之人.一切血证(最能动血)不可误投.  在一些危症中,一经误投,凶危立见,《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比如表实郁热的瘟疹,这方面例子刘渡舟提到过】;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    附录: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本草从新》轻、解肌、调营卫.  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伤寒自汗.(有汗能止、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解、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以桂枝汤中有芍药故也.)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枝能平肝、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浓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李士材曰∶肉桂乃近根之最浓者、桂心即在中之次浓者、桂枝即顶上细枝、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之道也.)桂性偏阳.阴虚之人.一切血证(最能动血)不可误投.  《本草经解》气温.味辛.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病上气咳逆矣.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心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盛而身轻不老也.—— 叶桂叶天士虽说是临床大家,对比之下,他的解说确实欠通透,欠水平。  《医学衷中参西录》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农本草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神农本草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热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向导者),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  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按∶《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非去枝上之皮也。古人用桂枝,惟取当年新生嫩枝,折视之内外如一,皮骨不分,若见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故曰去皮,陈修园之侄鸣岐曾详论之。  徐灵胎谓,受风有热者,误用桂枝则吐血,是诚确当之论。忆曾治一媪,年六旬,春初感冒风寒,投以发表之剂,中有桂枝数钱,服后即愈。其家人为其方灵,贴之壁上。至孟夏,复受感冒,自用其方取药服之,遂致吐血,经医治疗始愈。盖前所受者寒风,后所受者热风,故一则宜用桂枝,一则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汤以治温病者可不戒哉!特是,徐氏既知桂枝误用可致吐血,而其《洄溪医案》中载,治一妇人外感痰喘证,其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据此数语断之,其血证当为咳血),因痰喘甚剧,病急治标,投以小青龙汤而愈。  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定例原去麻黄加杏仁,而此证则当去桂枝留麻黄,且仿《金匮》用小青龙汤之法,再加生石膏方为稳安。盖麻黄、桂枝,皆能定喘,而桂枝动血分,麻黄不动血分,是以宜去桂枝留麻黄,再借石膏凉镇之力以预防血分之妄动,乃为万全之策,而当日徐氏用此方,未言加减,岂略而未言乎?抑用其原方乎?若用其原方,病虽治愈,亦几等孤注之一掷矣。
  《本草崇原》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本经》有牡桂、菌桂之别,今但以桂摄之。桂木臭香,性温,其味辛甘。始出桂阳山谷及合浦、交趾、广州、象州、湘州诸处。色紫黯,味辛甘者为真。若皮色黄白,味不辛甘,香不触鼻,名为柳桂,又名西桂。今药肆中此桂居多。真广者,百无一二。西桂只供发散,不能助心主之神,壮木火之气,用者不可不择。上体枝干质薄,则为牡桂。牡,阳也。  枝干治阳本乎上者,亲上也。下体根 质浓,则为菌桂。菌,根也。根 治阴本乎下者,亲下也。仲祖《伤寒论》有桂枝加桂汤,是牡桂、菌桂并用也。又云∶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是枝与干又各有别也,今以枝为桂枝,干为桂皮,为官桂,即《本经》之牡桂也。根为肉桂,去粗皮为桂心,即《本经》之菌桂也。生发之机在于干枝,故录《本经》牡桂主治,但题以桂而总摄焉。)  桂木凌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水中所生之木火也。上气咳逆者,肺肾不交,则上气而为咳逆之证。桂启水中之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逆除矣。结气喉痹者,三焦之气,不行于肌腠,则结气而为喉痹之证。桂秉少阳之木气,通利三焦,则结气通而喉痹可治矣。  吐吸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桂能引下气与上气相接,则吸入之气,直至丹田而后出,故治吐吸也。关节者,两肘两腋、两髀两 ,皆机关之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皆神气之所游行。桂助君火之气,使心主之神,而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故利关节也。补中益气者,补中焦而益上下之气也。久服则阳气盛而光明,故通神。三焦通会元真于肌腠,故轻身不老。  《本草乘雅半偈》曰∶牡桂凌岭, 桂临岩,旁无杂木,自为林类。此非落落难合,故为高险,乃刹帝利种,凡木不得与其班列故尔。桂从圭,执圭如也。圭者阴阳之始,自然之形,故叶文如之。光泽色相,不假雕琢,牡色紫赤,有花无子,得阳之始; 色青黄,有花有子,得阴之始。牡为牡, 为牝也。盖圭之妙用,宣扬宣摄,靡不合和。牡主气结喉痹,神明不通,关节不利,此病之欲宣扬者也。牡则先宣摄中气,而后为宣扬者也。亦主上气咳逆,不能吸入,反吐其吸,此病之欲宣摄者也。牡则先宣扬中气,而后为宣摄者也。 主和颜色,使光华外溢,媚好尝如童子,及为诸药之先聘通使,此藏阴之气欲宣扬者也。 则先宣摄精神,而后为宣扬者也。设宣扬而不先宣摄,宣摄而不先宣扬,斯不和,斯不合矣。 则宣扬宣摄藏阴神藏之五;牡则宣扬宣摄中气关节窍脉形藏之四。功力之有异同者,牝牡有别故也。不唯有别,且各分身以为族类,故各从其类以为上下内外,轻重浓薄之殊。气味辛温,功齐火大,对治以寒为本,以阴为标,以寒水为化;或本之本气似隐,而标之寒化反显;或阴气承阳,而血妄行;或水寒亢害,而厥逆洞注;或火不归源而外焰内寒;或火失炎上而盲聋喑哑;  或真火息而邪火炽;或壮火盛而少火灭;此皆宣扬宣摄火大之体,宣扬宣摄燎原之用。灰心冷志人,内无暖气,外显寒酸,更当饵服。乃若驱风,捷如影响,以刹帝利种。凡木望风自靡,故一名 ,言能侵害他木,木得桂而即死。圭之义大矣哉。  (梵语刹帝利,此云王种,故圭有四,镇桓信躬,王公侯伯执之,从重土者,以封诸侯也。又土圭,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又圭田,田之所入,以奉祭祀,为言洁也。又六十四黍为圭。又刀圭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本草便读》体用可通肢.由卫入营宣腠理.辛甘能入血.温经达络散风寒.(桂枝即桂树之枝.故性味与肉桂相同.而主治略异.药之为枝者达四肢.故能走四肢.通经络.解散营分风寒.由汗而出表.较肉桂轻清气味为薄耳.)  《本草备要》轻,解肌,调营卫  辛甘而温,气薄升浮。入太阴肺、太阳膀胱经。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能利肺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  治伤风头痛(无汗能发),中风自汗(有汗能止。中,犹伤也,古文通用,自汗属阳虚。  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加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痛风有风痰、风湿、湿痰、瘀血、气虚、血虚之异。  桂枝用作引经。胁风属肝,桂能平肝。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又曰∶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气浓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以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伤寒无汗,则当以发汗为主,而不独调其营卫矣!故曰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黄也。《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本草分经》辛甘温,入肺膀胱,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调和营卫,使邪从汗出而汗自止,性能横行手臂,平肝而动血。
  《本草害利》甘辛而温,入肺膀胱,温经通脉,发汗解肌,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亦治手足痛风、胁风,为手臂之引经,故列于温肝。用桂枝发汗,乃调其营,则卫自和,风邪无容,遂自汗而解。故用治风寒、咳嗽有奇功,非桂能发汗也。汗多用桂枝者,调和营卫,则邪从汗解,而汗自止,非若麻黄之开腠理发汗也。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  〔修治〕桂之气味最薄者为桂枝,亦称桂木,或密炙用。  《本草经集注》味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南海郡即是广州。今世用牡桂,状似桂而扁广殊薄,皮色黄,脂肉甚少,气如木兰,味亦类桂,不知当是别树,为复犹是桂生,有老宿者尔,亦所未究。(《新修》九四页,《大观》卷十二,《政和》二九○页)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也。有小毒。采皮宜冬至,同饵忌生葱。收必阴干,(勿见火日。)用旋咀片。余剩须密纸重裹,犯风免辛气泄扬。种类多般,地产各处。  桂正圆无骨,(形类竹。)生交趾桂林。牡桂广薄皮,产南海山谷。官桂品极高而堪充进贡,(州名,属广东。一说∶世人以观字笔画多,懒书之,故只作宫,如写黄 作柏, 作姜,同意亦通。)木桂皮极浓而肉理粗虚,乃发从岭。  筒桂因皮嫩如筒卷束,板桂谓皮老若板坦平。柳桂系至软枝梢,肉桂指至浓脂肉。桂枝枝梗小条,非身干粗浓之处;桂心近木黄肉,但去外甲错粗皮。品分既明,欺罔难入。又各主治,亦须详知。 桂筒桂相同,(一说∶ 、筒字近似,人误书之,习以成俗也。)养精神,和颜色耐老;牡桂板桂一类,坚骨节,通血脉堕胎。  四者性并辛温,难作风寒正治。柳桂桂枝味淡,能治上焦头目,兼横行手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经云气薄则发泄是也;肉桂木桂性热,堪疗下焦寒冷,并秋冬腹疼,泄贲豚,利水道,温筋暖脏,破血通经。经云气浓则发热是也。桂心美之之义,性略守,治多在中;官桂贵之之辞,味甚辛,治易解表。如此之异,盖缘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所不可移也。然柳桂桂枝,入足太阳之腑;桂心少阴之经。《本经》注云∶桂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得热性。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实卫护荣;与柴胡、紫石英、干地黄同用,却主吐逆。与巴豆、 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宜煎。  (谟)按∶诸桂所治不同,无非各因其材而致用也。然《本经》谓∶桂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乃云∶无汗不得服桂枝。又云∶汗过多者,桂枝甘草汤。是又用其闭汗,何特反其经义耶?  抑一药而二用耶?噫!此正所谓殊途而合辙也。盖桂善通血脉。《本经》言∶桂止烦出汗者,非桂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以之调其荣血,则卫气自和,邪无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仲景言∶汗多用桂枝者,亦非桂枝能闭腠理而止住汗也,以之调和荣卫,则邪从汗出,邪去而汗自止矣。昧者不解出汗止汗之意,凡病伤寒,便用桂枝汤,幸遇太阳伤风自汗者,固获奇效。倘系太阳伤寒无汗者,而亦用之,为害岂浅浅乎?犹有谓仲景之治表虚,而一概同敛虚汗者,此又大失经旨矣。  《本草求真》入卫表以除风邪  桂枝(专入肌表。兼入心肝)。系肉桂枝梢。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故入心。)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而利水。且能横行于臂。调和营卫。治痛风胁风。(痛风其在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症。金匮谓之历节。后世又更其名曰白虎历节。且有别名曰箭风箭袋。然总谓之行痹。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瘀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向导。胁风本属于肝。凡治胁风之症。当用桂枝入肝以平。)止烦出汗。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桂枝透达营卫。)故书皆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然其汗之能发。止是因其卫实营虚。阴被阳凑。故用桂枝以调其营。营调则卫气自和。而风邪莫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以发其汗也。其汗之能收。止因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其用桂枝汤为治。取其内有芍药入营以收阴。外有桂枝入卫以除邪。则汗自克见止。非云桂枝能闭其汗孔。昧者不察桂枝发汗止汗是何意义。徒以顺口虚喝。其失远矣!(经曰。脉浮紧发热无汗者。不可与。脉紧为伤寒。与之则表益实。而汗愈难出矣。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周扬俊曰。风既伤卫。则卫气疏。不能内护于营而汗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用血药以桂枝和营散邪。以芍药护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出。且入而为里患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外邪出则卫自密。更不必用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王好古曰。或问桂枝止烦出汗。仲景治伤寒发汗。数处皆用桂枝汤。又曰。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汤。此又能闭汗也。二义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用桂枝发其汗。此则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  《本草易读》辛,温,无毒。入足厥阴、太阳膀胱经。开腠理而解肌,通经络而敛汗。去皮肤之风湿,止蓄血,退手臂之风痛。能止奔豚,更除气结。  九种心痛,桂心为末,每酒下二钱。桂枝亦可。(验方第一。)  心腹胀痛气短,肉桂二两,水煎分服。(第二。)  心痛厥逆,桂心末,每酒下一钱。(第三。)  产后心痛症痛,桂末酒下。(第四。)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大枣 生姜治头痛发热,汗出脉缓。(诸方第一。)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炙草 白术 干姜治因数下后,下利,心下痞硬。(第二。)  桂枝甘草汤 桂枝 甘草治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第三。)  柴胡桂枝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白芍 桂枝 生姜 大枣治心下支结,微呕,肢节烦痛。又治心腹猝痛。(第四。)  桂甘麻附汤 桂枝 甘草 麻黄 附子 细辛 生姜 大枣治心下坚如盘,症脉虚者。(第五。)  桂枝茯苓丸 桂枝 白芍 丹皮 桃仁 茯苓治妊娠宿有症病,胎动漏血。(第六。)  桂芍知母汤 桂枝 白术 知母 防风 白芍 生姜 麻黄 甘草 附子治肢节疼痛,脚肿头眩欲吐。(第七。)
  《本草择要纲目》【气味】  辛温无毒.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入足太阳经.(即取木桂之最薄者.去其粗皮是也.)  【主治】  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止烦发汗.去皮肤风湿.泄奔豚.散下焦蓄血.利肺气.疗痛风.横行手臂.或曰本草言桂枝能止烦出汗.故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之症.凡数处皆用桂枝汤.此与本草之义甚相符合.又云无汗不得用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则桂枝又所禁用.而仲景伤寒有汗多之症.凡数处每用桂枝甘草汤.此又似用桂枝以闭汗也.其说何以辨之.盖太阳中风.阴弱而汗自出.此为卫实荣虚.故发热汗出也.又太阳病非中风.而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而阴虚阳必凑之也.皆用桂枝汤以发其汗.乃调其荣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然则桂枝汤下发汗之发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症.必以麻黄开发腠理而出其汗也.则凡仲景之用桂枝汤以发汗者.其症必皮肤疏泄.自汗脉浮缓.风邪干于卫气者.为对症之剂.其汗多而用桂枝甘草汤者.盖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当补其母.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土中之木而固脾.使以姜枣以通行脾之津液.如是而荣卫无不调和矣.荣卫既和.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明乎此.而仲景之治伤寒有汗.用桂枝不令重发其汗者.是解肌之妙用也.若太阳中风.腠理致密.荣卫邪实.津液禁固.其脉浮紧.发热而汗不出者.则属麻黄症.不可以桂枝为能发散解肌利关节而误用之也.  《本经逢原》辛甘微温,无毒。  发明 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元素云,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肌发汗,去皮肤风湿,此皆桂枝所治。时珍乃以列之牡桂之下,误矣。按∶仲景治中风解表,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用桂枝,其义云何。夫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桂枝汤为专药。又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皆用桂枝发汗。此调其营,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后汗解,非桂枝能发汗也。汗多用桂枝汤者,以之与芍药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去,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若夫伤寒尺脉不至,是中焦营气之虚不能下通于卫,故需胶饴加入桂枝汤,方取稼穑之甘,引入胃中,遂名之曰建中。更加黄芪,则为黄芪建中。借表药为里药,以治男子虚劳不足。《千金》又以黄芪建中换入当归为内补建中,以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不特无余邪内伏之虞,并可杜阳邪内陷之患,非洞达长沙妙用难以体此。详桂枝本手少阴血分药,以其兼走阳维,凡伤寒之邪无不由阳维传次,故此方为太阳首剂。昔人以桂枝汤为太阳经风伤卫之专药,他经皆非所宜,而仲景三阴例中阴尽复阳靡不用之,即厥阴当归四逆,未尝不本桂枝汤也。桂附各具五体,各有攸宜。肉桂虽主下元,而总理中外血气。  桂心专温脏腑营血,不行经络气分。牡桂性兼上行,统治表里虚寒。薄桂善走胸胁,不能直达下焦。桂枝调和营卫,解散风邪而无过汗伤表之厄,真药中之良品,允为汤液之祖也。《本经》之言牡桂兼肉桂、桂心而言,言筒桂兼桂枝而言也。其他板桂、木桂仅供香料、食料,不入汤药。  《长沙药解》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得配本草》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得龙骨,使肾邪由经脉以出表。配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人参,发阴经之阳。佐干姜,开阳明之结。使石膏,和表邪之郁。  通上下之阴结,升阳气以交中焦,开诸窍而出阴浊,从少阳纳气归肝,平肝邪扶益脾土,一切虚寒致病,并宜治之。  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  附子救阴中之阳,肉桂救阳中之阳,以桂性轻扬,能横行达表,走窜百脉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积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浓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枝节。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四者皆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生葱。  按∶桂在下,有入肾之理,属火,有入心之义。而辛散之性,与肺部相投。甘温之性,与脾家相悦,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脏也。且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又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桂味辛甘,二经之所由入也。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桂枝四发,有发散之义,且气味俱轻,宜入太阴而主表。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而用以补也,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此发其邪,则卫和而表密,汗自止尔。《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也!本草言桂发汗,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大抵桂为阳中之阳,壮年火旺者忌食,惟命门火衰不能生土,纳谷不化,及产后虚弱者,宜之。细考桂有数种,论之者无虑数十家,或言种异,或言地殊,各不相侔,咸无所据,询之交广商人所贩,惟陈藏器所谓虽分数等,同是一物,此说最当。别说亦称之矣,今采其意以详别如上。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生南海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百病,言百病用之得宜皆有益也。养精神,通达脏腑,益在内也。和颜色,调畅血脉,益在外也。为诸药先聘,通使。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久服,轻身不老,血脉通利之效。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血和则润泽也。  寒气之郁结不舒者,惟辛温可以散之。桂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人身有气中之阳,有血中之阳。气中之阳,走而不守;血中之阳,守而不走。凡药之气胜者,往往补气中之阳;质胜者,往往补血中之阳。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气,一定之理也。然气之阳胜则能动血,血之阳胜则能益气,又相因之理也。桂气分药也,而其验则见于血,其义不晓然乎。  《汤液本草》桂心、肉桂、桂枝附  气温,味甘、辛。有小毒。  入手少阴经。桂枝,入足太阳《本草》云∶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阴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类。用者罕有分别。《衍义》所言,不知何缘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观、宾、宜、韶、钦诸州者,佳。世人以笔画多而懒书之,故只作官也。如写黄檗作黄柏,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阳。从岭至海尽有桂树,惟柳州、象州最多。《本草》所说菌桂、牡桂、板桂,浓薄不同。大抵细薄者为枝、为嫩,浓脂者为肉、为老,处其身者为中也。不必黄色为桂心,但不用皮与里,止用其身中者为桂心。不经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虚人,使不生热也。《衍义》谓桂大热。《素问》谓辛甘发散为阳,故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疗寒以热。故知三种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盖此二种性止温而已,不可以治风寒之病。独有一字桂,《本经》谓甘辛大热,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为阳之说,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  然《本经》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其本身粗浓处亦不中用。诸家之说,但各执一己见,终无证据。今又谓之官桂,不知何缘而立名,虑后世以为别物,故于此书之。又有桂心,此则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别说交广商人所贩者,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之说最是。然筒桂浓实,气味浓重者,宜入治脏及下焦药。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本经》以菌桂养精神,以牡桂利关节。仲景伤寒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一种柳桂,乃小嫩枝条也,尤宜入上焦药。仲景汤液用桂枝发表,用肉桂补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为效弥远。岁月既久,习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诸桂数等,皆大小老壮之不同。观,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服神仙不老。虽云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参、麦门冬、甘草同用,能调中益气,则可久服。可知此药能护荣气而实卫气,则在足太阳经也。桂心,入心,则在手少阴也。若指荣字立说,止是血药,故经言通血脉也。若与巴豆、砂、干漆、穿山甲、水蛭、虻虫如此有毒之类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其类化可知矣。  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小柴胡只云加桂何也。《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  《珍》云∶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药笼小品》辛甘温。  气薄升浮,入肺、膀胱。  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伤风头痛,伤寒自汗,同芍药、甘草、姜、枣名桂枝汤,能和营实表。  阳盛之人,或挟暑热,下咽生灾。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药性论》云∶使。去冷风疼痛。  《证类本草》味苦、辛,无毒。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治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壅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治鼻息肉。日华子云∶桂心,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 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桂,味辛性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浓者,肉桂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浓则发热,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中药学》【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表症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  2.用于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  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  3.用于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本草思辨录》素问辛甘发散为阳,此固不易之至理,然亦看用法何如。桂枝甘草汤纯乎辛甘,反能止汗,以甘过于辛也。辛若兼苦,发汗斯峻。桂枝辛而不苦,且与甘埒,色赤气温,有条理如脉络,质复轻扬,故只能于营卫之间,调和其气血,俾风寒之邪,无所容而自解。本经如麻黄羌活防风葱白川芎等,皆主发表出汗,而桂枝无之。桂枝所优为,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不得认桂枝为汗药也。麻黄桂枝两汤,一治无汗,一治有汗,分别甚明。且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申儆何等严切。果证与方合,如法服之,未有不汗出而愈者,否则谬欲取汗,害乃大矣。  桂枝汤一方,论者纷纷,就愚所见,惟成无己、尤在泾、刘潜江三家,最为允当。三家之中又以刘为胜。特方用芍药为臣,其所以然之故,皆未尽发出。芍药分数不减于桂枝,自来佐芍药以解表者,古方有之乎,无有也。然则芍药诚是方之关键矣。刘说载本经疏证麻黄下。邹氏疏麻黄第二条,自昔人泥于伤寒脉法篇至不为虚设矣,真洞见两方精奥。惟潜江云∶桂枝发于阳入于阴,且助以芍药之通营,乃能遂其由阳和阴之用。不知桂枝兼入营卫,气惟外扬而不内向,仲圣用桂枝解表之方颇多,非概佐以芍药。此所以加芍药者,太阳中风,风伤其卫,卫曳营气以外泄,故阳脉浮而发热,阴脉弱而出汗;卫由是而强,营由是而弱;是卫不与营和,非营不与卫和。桂枝能和两弱之营卫,而不能和卫不就营之营卫;能由阴达阳,而不能由阳返阴。芍药正与相反。敛之以芍药,则卫不外泄而入里以就营,又 粥以充其胃,温复以遏其表。桂芍并用,为一散一敛;粥复并行,为一充一遏。法如是之密者何也?非此而营卫不和,则邪汗不去正汗不生也。潜江惟看芍药尚不甚真,故核之方证,皆微有隔阂,余则矢穿七札矣。  天地间凡名阴名阳之物,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非判然各出。始名之为阴为阳者,风与卫皆阳也,风自伤卫,寒与营皆阴也,寒自伤营。但中风岂是有风无寒,伤寒岂是有寒无风。仲圣文多前后详略互见,与夫言外之旨,要在人潜思而得之。昔人泥于仲圣风则伤卫、寒则伤营之言,柯氏以下多非之。今唐氏容川,又谓太阳寒水之气,发于至阴而充于皮毛,皮毛为卫所居,故寒当伤卫。厥阴风木属肝,肝主营血,故风当伤营。无汗用麻黄,明是治卫气之药。有汗用桂枝,明是治营血之药。桂枝证啬啬恶寒者,是言皮毛一层,自汗皮毛开,故遇寒则欲闭而作啬啬之状,因皮毛开卫气无守,故恶寒也。淅淅恶风者,是言肌肉一层,汗既漏出如淅米之状,故曰淅淅。风来乘之,直入肌肉,则营血受伤,故恶风也。噫容川既谓西法与仲景书字字符合,何以论仲圣之方,绝罔顾仲圣之论,斯亦可异之甚矣。桂枝汤方义,愚已列前,兹再就容川之言明辨之∶麻黄桂枝两方,只受邪浅深之分,无风寒各病之别,故麻黄治伤寒亦曰恶风,桂枝治中风亦曰恶寒。乃容川视两证若风马牛不相及。又以桂枝之中风,为风中厥阴,直入肌肉。此金匮要略之中风,非伤寒论之所谓中风,出入甚巨,乌得不审。汗自出者,不药而汗自出之谓,正风伤卫之证据。容川谓自汗皮毛开,是无故插入杂证之自汗矣。否则风不伤卫,何以皮毛自开汗自出,卫分毫不作主,一任风邪飞渡,内汗漏出。岂有表间藩篱尽撤,而仲圣尚思以桂枝汤治之之理。况伤卫者为寒为麻黄证,而麻黄汤内之桂枝,容川则谓从血分外达筋节。寒不伤营,何以加此无干之血药。凡此揆之仲圣本论,悉多枘凿,实不能为容川解也。  容川之论桂枝汤全方也,曰邪在营分,用甘枣补脾,从脾之膏油外达,以托肌肉之邪。  用白芍行肝血,从肝膈透连网外达肌肉,以行营血之滞。用生姜宣三焦少阳之气,从连网达腠理,以散外邪。尤重在桂枝一味能宣心阳,从小肠连网,以达于外,使营血充于肌肉间而邪不得留。然则此方正是和肌肉治营血之方,正是小肠血分之方,若不知水火合化之理,则此方之根源不明也。按仲圣桂芍并用之义,愚已具前。姜枣为和营卫,亦详大枣。盖桂芍和营卫为解表,姜枣和营卫为补表,炙甘草则安内攘外司调人之职者。以仲圣书统考之,自知鄙说之非妄。容川以甘枣为托邪,则姜枣之义亡而桂芍为无功矣。芍药何能外达,营弱何尝营滞。论经络,则三焦小肠与膀胱原属贯通。论病证,则六经各有界址,未便牵混。且五物非合以散邪之药。纵如其言,岂不取汗甚捷,而何以汗不出者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善中医门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