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隙的环境下加热水 会产生水蒸气 加热物体吗

> 【答案带解析】易拉饮料罐是用很薄的铝片制成的,在空罐中注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到沸腾,待大量水...
易拉饮料罐是用很薄的铝片制成的,在空罐中注入少量水,用酒精灯加热到沸腾,待大量水蒸气逸出后,先移去酒精灯,再用厚胶纸把罐口密封住,待自然冷却后,会发生现象是( )A.罐外壁出现小水滴B.罐变瘪了C.罐爆裂了D.罐变瘪了,且罐外壁出现小水滴
A、根据水蒸气在温度降低后会液化进行分析;
B、根据加热后易拉罐内的气体减少进行分析;
D、根据易拉罐内的气压的变化进行分析;
D、根据水蒸气液化和气压变化进行分析.
A、罐内壁水蒸气在温度降低后会液化成水滴,但外壁上不会有水,故A错误;
B、易拉罐内的气体在加热后会膨胀溢出,封住瓶口后,温度降低后,瓶内的气压减小,瓶子会变瘪,故B正确;
C、易拉罐内的气体在加热后会膨胀溢...
考点分析:
考点1: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如图所示: 下面以水为例,从化学的微观角度具体分析如下: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体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如图所示:&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才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当水分子获得能量(即吸热)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气化变成了气态;而失去能量(即放热)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液化变回了液态.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自身的能量也降低(即放热),运动减慢,彼此整齐有序地排列起来,凝固形成冰(冰中的水分子在各自的位置上下不断地振动);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吸收热能(即吸热)运动加快,挣脱彼此之间的束缚,排列变得无序,冰就融化成了液态的水(液态水中的水分子运动比较自由,但彼此间隔较小).至于水的升华或凝华,在常温下(是指介于0--100℃之间的),我们一般不会看到.但是条件允许时,如用酒精灯加热冰也会有升华现象,但大部分是溶化,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它会先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这段时间便有空隙使它溶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是有升华现象(当物质的沸点低于其熔点时,如干冰熔点-56.6℃,沸点-78.5℃,升华现象才会比较明显).凝华如上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等粒子的性质、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的原理或原因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原理或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与物质的构成和微观粒子的性质等联系起来;进行科学地分析探究.
相关试题推荐
实验室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应选择( )A.Na2CO3、HCl、浓H2SO4B.CaCO3、稀H2SO4、浓H2SO4C.CaCO3、HCl、NaOH(固体)D.CaCO3、HCl、浓H2SO4
已知A和B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设A的式量为m,B的式量为n,当A和B按质量比为m:n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如果A和B按质量比为2m:n反应后,则溶液的PH等于7.A、B应是下列物质中的( )A.NaCl和Ba(OH)2B.HCl和NaOHC.HCl和Ba(OH)2D.NaOH和H2SO4
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的铜块研磨成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发现固体质量在灼烧前后保持不变.灼烧前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A.52.8%B.50%C.70%D.48.3%
12.4gFe2O3和CuO的混合物与足量CO充分反应后固体减少3.1g,原混合物中Fe2O3和CuO的质量比是( )A.1:1B.2:1C.3:1D.3:2
微型化录音录像的高性能磁带中的磁粉主要材料之一是化学组成相当于CoFe2O4的化合物,又知钴(Co)和铁都可能有+2、+3价,且上述化合物中每种元素只具有一种化合价,则钴和铁的化合价分别为( )A.+2、+2B.+2、+3C.+3、+3D.+3、+2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初中化学 |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经过食堂附近,闻到饭菜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分裂变成了原子C.50mL水和5
 试题类型:
 试题难度:
 试题内容: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经过食堂附近,闻到饭菜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分裂变成了原子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说明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答:A、能闻到饭菜香味的原因是饭菜中含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了鼻子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在受热的条件下构成水的分子获得能量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而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解释不正确;C、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其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当它们混合时,两种分子互相穿插渗透导致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解释正确;D、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而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解释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答:A、能闻到饭菜香味的原因是饭菜中含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了鼻子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正确;B、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在受热的条件下构成水的分子获得能量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而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解释不正确;C、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其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当它们混合时,两种分子互相穿插渗透导致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解释正确;D、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而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解释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更多与文本相关内容,请查看 【
】 栏目    
------分隔线----------------------------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B>C>A.(填编号)探究二:某同学联想到黄瓜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V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Vc的含量产生影响,展开探究: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含量是否有影响.[设计方案]请你用新鲜的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高锰酸钾稀溶液和必要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将新鲜黄瓜和放置一周的黄瓜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分别挤入两个烧杯中,向装有等量高锰酸钾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上述两种黄瓜汁,边滴边振荡,直到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滴数,重复三组实验,取平均值.[实验结论]按上述方案实验,根据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时,两种黄瓜汁所用的滴数不同这一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蔬菜放置时间的长短对其Vc的含量有影响.[实验反思]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的是BC.A.试管的大小不同&&&&&&&&&&&&&&&B.&没有用同一规格胶头滴管滴加C.&每次实验所用的黄瓜汁颜色不同[思维拓展]某同学查找了Vc相关资料得知:Vc能溶于水,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易被氧化而破坏,由此该同学继续以下探究:取2片Vc药片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VC的溶液显酸性;加热该溶液至沸腾,红色溶液逐渐变成紫色,说明Vc受热时容易被破坏,那么在烹调新鲜蔬菜时要减少VC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在加入少量食醋的基础上,凉拌生食.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2013?如皋市模拟)小彤的一副眼镜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铜质镜架上出现了一层绿色物质,他想将其除掉.经查阅资料得知:铜在一定条件下会锈蚀生成一种绿色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该物质受热不稳定易分解.他根据元素守恒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发生缓慢氧化.他收集一些该物质,和几个同学按如图方案进行了实验.试填空:(1)实验①是向铜绿中加入适量最常见的溶剂B,再加热至沸腾,沉淀仍然不变色.实验②、③中C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C的化学式为CO2,为满足实验③反应所需的加热,应该使用的关键仪器名称是酒精灯.(2)将A的溶液5~9滴滴入5mL10%的氢氧化钠中得到蓝色絮状沉淀,稍加热即变成黑色沉淀D.写出蓝色絮状沉淀转变为D的化学方程式&CuO+H2OCu(OH)2CuO+H2O.(3)写出实验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H2O+CO2↑Cu2(OH)2CO32CuO+H2O+CO2↑,在此过程中,判断铜绿没有完全反应的现象是绿色固体没有完全消失.(4)已知Ca(HCO3)2CaCO3↓+H2O+CO2↑,则热稳定性CaCO3>Ca(HCO3)2,由此推理上述实验中铜绿、蓝色絮状沉淀、物质D三种化合物热稳定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CuO>Cu2(OH)2CO3>Cu(OH)2(均写化学式).(5)经过讨论,同学们建议小彤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镜架上的绿色物质.
科目:初中化学
题型:单选题
将水加热至沸腾会变成水蒸气,在此过程中A.水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水微粒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C.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D.水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蒸气加热效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