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OMark 对工业相机镜头图像传感器和镜头评分的参考意义有多大

看你如何定义优秀了 &br&评价M43系统的镜头
不能单纯的从画质去评价
因为M43本身不是一个追求极致画质的系统 M43的优势是追求画质 便携与价格的平衡&br&我给你从三个方面简单说一下M43的优秀镜头&br&1、便携
&br&很多人选择M43是看重它的便携,当然每个人对便携的要求不同,每个人对便携系统牺牲画质的容忍程度不同,我简单说说M43系统中特别便携的几枚镜头(起码明显小于APSC类似镜头)&br&松下14mm F2.5
42.5mm F1.7
35-100F4-5.6
12-35 F2.8 35-100 F2.8&br&徕卡15mm F1.7 &br&奥巴12mm F2.0 17mmF1.8 25mmF1.8 45mm F1.8
9-18 F4-5.6 &br&这几枚镜头都是在其他微单品牌和单反品牌上 无法找到替代的超便携镜头
其他品牌也有饼干头 但是要么画质比不过 要么光圈要小1-1.5档(奥巴的17 1.8 差不多和佳能222饼各有优势 不算无可取代)&br&&br&2、价格&br&对于任何镜头 画质再好 体积再小 只要价格不靠谱 都是叫好不叫座 参见徕卡M系镜头&br&M43系统中特别高性价比 别家相比之下要么画质更差 要么光圈更小的镜头 大致有以下几枚&br&松下的 20mm F1.7
35-100 F2.8&br&徕卡的 25mm F1.4
15mm F1.7 45mmF2.8 &br&奥巴的 45mm F1.8
12-40 F2.8 40-150 F2.8&br&&br&3、画质 &br&M43镜头中有很大一部分设计的时候是优先考虑体积的 因此要比较绝对画质真的能跟尼康金圈 佳能红圈媲美的镜头并不多
但是有两点应该值得注意:&br&1、佳能尼康作为老牌单反品牌有个特点 镜头产品线更新较慢 有些焦段都是多年未更新的胶片老镜头 这种镜头即便是比较绝对画质 也很难超过同等价位下的新出数码镜头。&br&2、M43由于有像场小的优势 因此在追求画质的时候,可以以更小的代价去追求参数上的创新&br&M43比较拿得出手的几枚镜头&br&&br&徕卡45 F2.8 等效2x的放大率 几乎没有焦内紫边和焦外色散
超高的锐度
基本上是所有可换镜系统上最好的微距镜头之一 &br&徕卡42.5 F1.2 目前最好的超大光圈中焦镜头之一
比佳能的85L 全开锐度好很多 比富士的XF56
散焦过渡好很多 而且是几乎0紫边设计 缺点是又大又贵&br&奥巴12mm F2.0 焦外非常出的超广定 色彩微反差表现很棒 畸变暗角都很小 很特别的一点是作为大光圈超广定 12定的口径蚀非常弱
这个头缺点是慧差比较大 不适合拍星空&br&奥巴75mm F1.8 非常强劲的中长定焦
从中心到边缘都很高锐度 焦外也非常出色 色彩偏清淡 反差却很出色 比佳能的135L强太多了
缺点是对焦较慢 紫边较重&br&奥巴的7-14PRO
&br&奥巴的PRO大三元 都是M43系统中画质非常拿得出手的镜头
这其中中长变最为给力&br&等效80-300 F2.8 而且还带70cm近摄
这个参数在业界是第一次出现 这个镜头锐度非常了得 比胖白更强, 焦外的话不如爱死小白兔 但是焦距更长
加上1.4x增距镜之后 画质基本达到大白兔的水平
光圈还更大
要知道体积仅仅相当于爱死小小白 &br&714PRO这枚镜头还未发布 但是我个人非常看好这枚镜头的素质 &br&当初数码恒定超广变最早做到等效14mm的就是奥巴的ZD714
这枚镜头锐度奇高 从中心锐到边缘 而且色散小 慧差小 直到尼康神镜14-24 F2.8出来 才用更大光圈把奥巴从14mm超广变牛头的位置上赶下去 &br&如今奥巴宣布重出7-14 F2.8PRO 还带15cm超广近摄
可以预期画质基本要超越14-24 毕竟14-24已经上市8年了 唯独担心是如果真的锐度和畸变控制能超过14-24 很可能价格破万
谢邀 看你如何定义优秀了 评价M43系统的镜头 不能单纯的从画质去评价 因为M43本身不是一个追求极致画质的系统 M43的优势是追求画质 便携与价格的平衡 我给你从三个方面简单说一下M43的优秀镜头 1、便携 很多人选择M43是看重它的便携,当然每个人对便携的要…
首先根据价位选机器 是大部分外行都会去做的事情
但是我要说的是 这样做有缺点&br&因为选相机最好先明白相机的定位 我习惯于把相机区分为旗舰机 高档 中档 低档
理论上高档相机应该贵
低档相机应该便宜
但是市场行情不是完全符合理论的
&br&因此 先明白相机定位 然后参考价格 可以找到最近促销打折的 高端机
也能发现很多刻意炒作 营销卖高价的低端机。&br&&br&其次,你参考的价格大部分都是京东的虚价。不同品牌给京东的渠道价是不同的 同时不同品牌相机在京东的溢价也是不同的。 我个人从不在京东买相机,因为我觉得我相同行货 全新带保修可以买到比京东更低的价格 没必要去京东满足溢价。(当然你的钱你做主 你只相信京东 不相信其他渠道的话 请务必在京东购机
不用理会我的话
我谈的都是个人体验)&br&&br&最后说说你列举的机器
我只说定位和现在的市场价
&br&不谈及不同品牌间机器的好坏 说别人器材的缺点哪怕是客观缺点 也容易引起撕逼&br&&br&奥林巴斯中端机EPL7 目前市场价2500左右(全新行货带包修)&br&索尼中端机 A5100
目前市场价2600左右(全新行货带保修)&br&奥林巴斯中高端机EM10
目前市场价2700左右(全新行货带保修)&br&索尼中高端机A6000
目前市场价3100左右(全新行货带保修)&br&奥林巴斯老款旗舰机EM5 目前市场价2400左右(全新水货 行货2800左右)&br&奥林巴斯老款高端机EP5
目前市场价2000左右(全新行货带保修) &br&对你没有看错EM5 EP5现在都处在停产清货阶段 价格异常的低 甚至低于奥巴自家入门机EPL7
&br&当然老旗舰比新入门也并不是完全压制 新滤镜 新功能什么的总是要少一些 值不值得自己判断&br&&br&以上价格均不含镜头
套头价格市场比较乱 奥巴的大致规律 标变狗套600以下 中长变狗套900以下 电动变焦900附近 都算合理价
索尼电动套头合理价也应该不超过600
首先根据价位选机器 是大部分外行都会去做的事情 但是我要说的是 这样做有缺点 因为选相机最好先明白相机的定位 我习惯于把相机区分为旗舰机 高档 中档 低档 理论上高档相机应该贵 低档相机应该便宜 但是市场行情不是完全符合理论的 因此 先明白相机定位 然…
RX1r II的发布估计又要热门一段时间,既然看到有朋友问了,作为RX1的老用户,个人拥有大量Sony家设备,包括A7,A7ii,A7rII,RX1,RX10,RX100,A6000... 有些事情想趁着这次RX1r II 发布聊聊,先说好的吧,规格什么的就不说了,各种新闻里面都说完了,说点不常见的&br&1. 首先细节上说,RX1r II的弹出式EVF机械设计比RX100 III, IV上面的要先进点&br&RX100 那种弹出式EVF 通过侧边按钮弹出后需要人工把目镜拉出来才能使用,次数多了非常不方便。&br&&img src=&/6f728e2e9784706afb9d31c84adc33c1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6f728e2e9784706afb9d31c84adc33c1_r.jpg&&&br&这次RX1r II上面的EVF 不再是这种半自动设计,只需要按下开关,EVF目镜会自动伸展打开,省却这个麻烦,不过放回去还是需要人工的。&br&这个改进看似很小,但是用过RX100的朋友一定会为这个改进点赞!&br&&br&&img src=&/6fd1a4ab19a7f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fd1a4ab19a7fc_r.jpg&&&br&2. 同时再赞一下EVF本身,过去外置式EVF使得你不能同时使用外闪和EVF,某种程度上浪费了1/2000s 闪光灯同步,因为日光下你根本看不清LCD,同时腰间取景+闪光灯非常别扭,现在好了,RX1r II自带EVF后不仅可以方便取景还能使用高速闪光同步+大光圈虚化。&br&&br&&img src=&/1eeacaee3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1eeacaee3_r.jpg&&&br&3. 维持体积不变,我知道很多人会同样吐槽设计没有改进,但是比较来说,RX1的设计还是很耐看和实用的,同时楼主手上的滤镜,握把,电池都能继续工作也是件方便的事情。&br&&br&然后是吐槽时间:&br&&br&1. 最大光圈下面快门居然还是维持在1/2000s ,距离RX1发布都3年了,这么长时间难道无法做一个哪怕是1/4000s快门(光圈全开)?&br&即便是电子快门也能用吧。这样的快门注定了这机器得继续挂着ND出门,遇到室内又要换下。退一步说,做个内置ND不算黑科技吧,自家的RX100,RX10都实现多年了,所以列表来说能改进快门的技术:&br&加快快门时间-无&br&内置ND-无&br&电子快门-无&br&&br&结论就是Sony在快门问题上没有任何改进,鉴于RX1那支镜头快门是做在镜头上面的,也就是说RX1r II 用着和RX1一摸一样的镜头?(后文继续分析)&br&&br&2. 镜头微距环&br&凡是用过RX1的,肯定都知道RX1的微距环很容易误触,因为对焦环和微距环距离太近,而且没有明显的防误触机制,这样导致的问题是经常在转动对焦环的时候,不小心转成了微距环,然后发现机器无法对焦了,因为你无意中开启了微距模式...很可惜,这次RX1r II的镜头无论是外观还是设计看上去跟一代一模一样,包括这个缺点一并继承毫无改进。&br&&img src=&/cdca46ac59dc3c1f09a7c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dca46ac59dc3c1f09a7c4_r.jpg&&&br&3. 可以理解Sony不会在Rx1r II上面加上五轴防抖是怕机身做大做厚,但是改良一个光学防抖的35f2镜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两者最后都没实现呢?&br&&br&&b&个人阴谋论:&/b&从很多访谈里面我们都看到Sony说到A7rII 那块42Mp CMOS是专门为A7rII 量身定做的,怎么一块专用CMOS跑到一台定焦不可换镜头机身里面去了?&br&&br&下面这段引用来自于Image sensors world的Sony A7rII访谈,可以看到很大的篇幅在谈Sony选择这块CMOS给A7rII 诸多理由是高像素以及4K:&br&&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s//interview-kimio-maki-of-sony-the-customer-s-voice-is-the-most-important-data-for-m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erview: Kimio Maki of Sony&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When we first started to develop this full-frame back-illuminated senso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that it had to have high resolution - no less than 36MP. Also we wanted 4K video using the entire area of the sensor, as well as a Super 35 crop. Then we calculated that the best pixel count to accomplish these goals was 42MP. &br&&/blockquote&&br&以及imaging-resource访谈,专门谈到这块CMOS是给A7rII 定制的,为什么选择42Mp,为什么背照式,以及带来的4k super35支持:&br&&br&&a href=&///?target=http%3A//www./news//sony-qa-the-must-have-sensor-tech-of-the-futur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e&/span&&span class=&invisible&&ws//sony-qa-the-must-have-sensor-tech-of-the-futur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strong&KM:&/strong& It is &em&[a]&/em& small &em&[benefit from BSI]&/em&. Let me explain about why we chose this size. I didn't decide on 42 megapixels first, then the sensor was created. When we created these devices, I prioritized ... I don't like to lose sensitivity, compared to the 36-megapixel &em&[sensor]&/em&, right? And also, I really wanted to realize 4K movies. They have to read/write faster, right? So 4K movies had to just fit, and also ISO sensitivity should be better than 36-megapixel sensors. So how many pixels is the best pixel size? Let's calculate it! That was the process. From that,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42-megapixel was the best pixel size to realize 4K movies...&/blockquote&Image sensors world总结了IR的Sony A7rII访谈:&br&参考:&a href=&///?target=http%3A//image-sensors-/2015/06/more-details-on-sony-fast-full-frame.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mage-sensors-&/span&&span class=&invisible&&/2015/06/more-details-on-sony-fast-full-frame.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ul&&li&Why Sony needs a backside illumination in its new 42MP FF sensor:&br&(a) to match a pixel sensitivity of its earlier 36MP front side illuminated sensor&br&(b) to be able to use metal routing more freely, without obscuring the light path&br&(c) better metal routing, together with Cu instead of Al in the previous sensor allows to implement 4K video mode in that big sensor&br&(d) the new sensor is 3.5x faster tha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ne&/li&&li&42MP resolution has been chosen to ensure an easy image scaleability in various 4K video modes. If not that, Sony marketing would prefer 45MP or 50MP resolution.&/li&&li&Other than the speed, Sony has improved the noise performance in the new FF 42MP sensor over the older 36MP one.&/li&&/ul&&/blockquote&我不妨从上面这块CMOS优势开始分析,很多特性上来说,&b&RX1 这样定位的机器并不很适合这块专门为A7rII优化的CMOS&/b&:&br&&br&这块CMOS &b&一个主要卖点是大幅提高的PDAF相位对焦点+反差对焦点数据读取速度&/b&,所以可以完整支撑起佳能等第三方镜头以及过去A口镜头。&br&但是这个特点对RX1r II这种使用步进马达的镜头几乎没有帮助,你真的会期待一台35MM镜头玩AFC追焦?真要发挥出这个CMOS高级PDAF算法,使用超声波马达是个办法,但是RXr II确没有,依然使用步进马达。&br&&br&这块CMOS &b&第二个卖点是背照式微透镜以及密集的42M总像素&/b&,这个跟一台定位随身拍摄的人文机器毫无帮助啊。&br&最需要高像素的地方一个是超广,一个是长焦,前者要大幅打印,后者要大幅裁切,但是一台不可换镜头的35mm人文广角的机器上超高像素凑什么热闹。&br&&br&这块CMOS&b&第三大卖点是&/b&&b&高速CMOS数据读取速度&/b&,因此A7rII电子快门/静音快门才得以实现,别忘了这是一块42Mp的CMOS其实现难度远超过A7s那块12Mp以及小画幅机器。正因为如此,A7rII还是能维持6fps 连拍速度,但是RX1r 这些都毫无用处,规格上丝毫没有体现这块CMOS任何高速读取的优势。&br&&br&这块CMOS&b&还有个最大的卖点是视频,尤其是4k视频数据读取以及对高感的优化&/b&,但是RX1r II 居然只支持1080p,甚至连全采样1080p都不能支持,可以猜测画质上可能还达不到RX10/100系列水准,4k这个根本就没有,连120FPS视频也无法达到,白白浪费了这样一块专门为4k输出优化的CMOS。&br&&br&所以综上,我感觉这次RX1r II 使用3年前这支35f2和A7rII 42Mp这种不伦不类的组合,揭开面纱分析,也许主要原因是当前权宜之计:&br&我不得不推测Sony本来是想发布曲面CMOS加上35f1.8镜头,但是曲面CMOS良品率始终不足以量产,所以Sony只好把库存的RX1镜头继续拿来用,同时为了提升卖点把A7r2 那块42Mp CMOS拿来用正好摊低生产成本,同时再把这块42Mp CMOS的优势宣传一下,似乎这也不是个坏的选择?&br&Sony公布的全画幅曲面CMOS 以及其搭配的35mm f1.8镜头:&br&&img src=&/62a25c90ad56b32b4be9a7_b.png& data-rawwidth=&732&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2& data-original=&/62a25c90ad56b32b4be9a7_r.png&&&img src=&/c68e43e1fe4c88b9e0cd0cf024a2043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c68e43e1fe4c88b9e0cd0cf024a20430_r.jpg&&&br&&br&这样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3年时间Sony都不去更新RX1 这支镜头:&br&&br&光学规格全无改进不说,连对焦马达甚至镜间快门都没换,也没有光学防抖,没有内置ND滤镜,&b&因为RX1r II只是个过渡产品,在曲面CMOS成熟前给市场一个交代&/b&,销RX1镜头库存罢了,&b&既然是清库存,那么自然不会去改进一丝一毫&/b&。&br&&br&4. 可能比较意外的卖点是这个可调整AA滤镜 &br&&img src=&/fff1f42b3ca98cc42ff43e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fff1f42b3ca98cc42ff43e_r.png&&&br&一眼看过去,这不是&b&跟当年D800e被吐槽原因&/b&一样吗?玻璃也是有反射和折射的,哪怕是光线被抵消掉了,光的损失依然存在的:&br&&img src=&/dba80e267dd7e1d15608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dba80e267dd7e1d15608_r.jpg&&&br&&br&借用当初D800e和D800 滤镜对比图,&b&两图惊人的一致&/b&,说明RX1r II在最终达到的结果上跟D800e是一样的,依然没有真正移除AA滤镜,很奇怪为什么Sony这种在去AA路上走的很远的厂商突然会倒回头来做个可调AA滤镜,毕竟A7rII这种大众机器都没有,确在定焦RX1r II上面先实现了。&br&&br&5. 机身做工没有任何改进,没有密封,没有防尘滴,依然只有一个UHS-I SD卡槽,以及在RX100上面都很力不从心的BX1电池现在还要负责驱动EVF和42Mp CMOS&br&&br&6. 最后鄙视下Sony,RX1发布至今3年时间一个固件升级都没有,一堆大大小小的bug没有修补:DMF必须放大,待机后恢复焦点复原,开启边角补偿后Raw偏色等...作为一台$2799的机器,这样的后续支持态度让人心寒。&br&&br&补充一个网上要求Sony升级RX1固件情愿的链接:&br&&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hange.org/p/sony-firmware-update-for-dsc-rx1-and-rx1r&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hange.org/p/sony-firmw&/span&&span class=&invisible&&are-update-for-dsc-rx1-and-rx1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OK, 吐槽完毕,该买还是买 Over
RX1r II的发布估计又要热门一段时间,既然看到有朋友问了,作为RX1的老用户,个人拥有大量Sony家设备,包括A7,A7ii,A7rII,RX1,RX10,RX100,A6000... 有些事情想趁着这次RX1r II 发布聊聊,先说好的吧,规格什么的就不说了,各种新闻里面都说完了,说点…
&img src=&/f9d97c3dc11c565ac148_b.png& data-rawwidth=&1201& data-rawheight=&8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1& data-original=&/f9d97c3dc11c565ac148_r.png&&&br&如何评价?&br&主观点说,让无数索狗最为之倾心的SONY精神的最佳体现:在最有限的空间中集成最优秀的性能,制造出无比精巧的消费品。&br&&b&&u&客观点说,综合性能(纸面上)最好的高画质随身PS机。&/u&&/b&&br&实际表现如何还得等上市。但可以先分析一下。&br&&br&RX1R初代是:&br&113.3 x 65.4 x 69.6 mm&br&17 oz (With battery and media) = 0.48kg&br&而RX1RM2则是:&br&113.3 x 65.4 x 72.0 mm&br&1 lb 0.9 oz (480 g) &br&&br&&b&&u&厚度增加0.4mm,宽度、高度及重量完全保持一致。&/u&&/b&&br&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升级如下:&br&&ol&&li&CMOS由2400万像素的Exmor传感器升级成与A7RM2一致的4200万像素Exmor R传感器。像素提高1.75倍。按照A7RM2与RX1R的对比,高ISO性能的提升也非常可观。&/li&&li&RX1R的AF性能非常差,MF又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峰值不如A7系列好用,其二镜头上无景深标尺。因此RX1R的对焦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AF、MF都不好用。而RX1RM2升级为与A7RM2一致的399点PDAF,参考A7RM2的对焦性能,非常值得期待,至少在AF性能上达到了绝对不会拖后腿的水平。如果低照度对焦性能也能如A7RM2一样是-2EV的话,在AF能力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缺点了。尤其是有眼部追踪对焦和5fps连拍的存在。&/li&&li&加入了236万像素(即分辨率)的OLED弹出式EVF,放大率为0.74倍。小于A7系列二代的0.79倍,但比A7系列初代及RX1R外接EVF的0.72倍更大。&/li&&li&&b&&u&三档可调节式的低通滤镜。等于RX1M2与RX1RM2打包卖了。&/u&&/b&高解像与去摩尔纹,各取所需。&/li&&li&无压缩14Bit RAW,这个不多说了,在大光比下的成像质量会更好,有更大的后期空间。&/li&&li&翻转屏。腰平拍摄对于一台35mm视角的PS相机而言有多好用,需要的人自然知道。&/li&&li&XAVC-S编码视频。然而可惜并没有oversampling和4K,也没有log。&/li&&li&NFC和WIFI。不多说了,重要性不言而喻。&/li&&/ol&其他还有诸如1:1画幅等的加入,但都没有这些重要,不赘述了。&br&平心而论,RX1RM2的缺点还是有很多的,一定要挑的话,至少有这几个:&br&&ul&&li&视频拍摄能力。&/li&&li&电池依然小得可怜。&/li&&li&没有防抖。&/li&&li&没有触摸屏&/li&&/ul&这些缺点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在这样袖珍的机身中。&br&&b&&u&但有一个缺点是无法理解的,那就是最高快门速度在f/2时是1/2000s,而SONY居然没有提供任何弥补手段。&/u&&/b&&br&你甚至找不到任何合理的理由可以解释这个缺陷。无论是FS5上的液晶ND,是FS7上的四段ND,还是RX100M4上的高速电子快门,一个都没有出现在RX1RM2上。任何一个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它的快门速度会带来的曝光窘境,但任何一个都没有被采用。&br&&br&与初代的对比说完了,说说与自家其它产品的对比。&br&&b&&u&RX1RM2只比A7RM2贵100美元。&/u&&/b&&br&有这一点就够了。&br&A7RM2有着高画质,有表现优异的对焦性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作为随身机它太大了。它比一代重了百分之二十几也粗壮了不少。RX1RM2在它的画质基础上,提供了135画幅内最好的35mm镜头之一,全重只有480g,只比A7RM2机身贵100美元。&br&&br&在Leica Q上市之前,RX1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在Q上市以后,RX1依然没有正面的竞争对手。抛开视角与价格的差异,Q的体积重量在RX1面前依然有着不小的劣势。&br&随着RX1RM2的发布,Q的几点优势也有不少被稀释。&br&比如,Q的28Lux的分辨率或许真的高过RX1的Sonnar 35,然而42MP的Exmor R相对24MP的传感器对解像力的极大提升(可以参考同一个镜头在D610和D810上的差距,比那差距更高)可以很大程度上消解Q的这个优势。f/1.7对f/2的1/3EV通光量的优势也被Exmor R优秀的高ISO表现消解。&br&&br&事实上Q的出现对于RX1RM2并非坏事,以RX1RM2这样的升级幅度而言,以与上一代相同的上市价格售卖显得有点出人意料。然而不管Q的价格被炒得多高,Q的官价摆在那里,RX1RM2即使相对上一代有再大的升级,必须在官价上对Q要保持相当幅度的价格优势。毕竟以随身高画质PS机的用户群定位,这个群体里Leica的品牌光环加成比SONY+ZEISS要高得多。&br&&br&最后引用一下DxO的相关排名。关于DxO的测试是否客观,知乎里已有高玩分析得挺清楚了,请自行搜索参考。&br&在DxO的测试结果中,这块4200万像素的Exmor R传感器是135画幅中迄今为止最优秀的:&br&&img src=&/a99b0c55bbde317ca0f97eee8d02ecbb_b.png& data-rawwidth=&1974& data-rawheight=&8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74& data-original=&/a99b0c55bbde317ca0f97eee8d02ecbb_r.png&&&br&在DxO的测试结果中,这颗35mm镜头是135画幅中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之一:&br&&img src=&/c638aadbc92f142e1c07fcbefe554e22_b.png& data-rawwidth=&1986& data-rawheight=&1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86& data-original=&/c638aadbc92f142e1c07fcbefe554e22_r.png&&而这个399点的PDAF系统不说速度,至少覆盖范围也是目前135画幅中覆盖最广的。其实速度表现也很优秀。&br&&br&&b&&u&那么,当下最优秀的135画幅传感器,配上当下最优秀的135画幅镜头之一,再辅以当下135画幅最优秀的对焦系统之一。这一切都在480g中。&/u&&/b&&br&你会如何评价呢?
如何评价? 主观点说,让无数索狗最为之倾心的SONY精神的最佳体现:在最有限的空间中集成最优秀的性能,制造出无比精巧的消费品。 客观点说,综合性能(纸面上)最好的高画质随身PS机。 实际表现如何还得等上市。但可以先分析一下。 RX1R初代是: 113.3 x 6…
很多人质疑 DxOMark 的数据,我的建议是好好读人家写的文档,包括他们还写了很多数字图像和传感器测试的科普向的文章,都非常有知识性,看懂以后我相信就能更好地理解。人家怎么做的测试,分数计算,评分标准,都写的很明白了放在那,要质疑需要言之有物。评分主要看子项,几个子项都是直接的客观数据,根据不同用途也能较好的反应 CMOS 的性能,否则看总分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APS-C 传感器在 Sports(低光 ISO)这一项上肯定是大大不如全幅传感器的。&br&&br&摄影也许是艺术领域有主观喜好,可是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测试可是实打实的科学领域,很多人连 ISO,信噪比,动态范围等等概念都还没搞清楚就开始在网上打起嘴架了。&br&还有就是 Nikon 现在基本用的 Sony 的 CMOS 少数东芝的,Sony 在民用 CMOS 领域什么实力,不知到 Google 一下也有很多介绍。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无缝隙透镜,制程节点,铜布线层等等的就不细说了,总之佳能现在制程技术上是落后的。&br&&br&还有就是要说颜色还原,其实 Nikon 最近的几款入门机型都是很准的,尤其是 5300。佳能拍人像好看,原因是其实是它的色偏是很大的,当然具体还有别的原因。佳能在色彩以及降噪上的实力确实很强,加上魔灯固件强大的可玩性(这个虽是非官方的,但图像处理芯片的底层设计有很大关系,Nikon 为什么一直未能见到类似的东西和 Expeed 芯片架构有很大关系,Nikon 机型上面做出这种固件的希望不大,这儿就不细说了),可以理解为软实力超群,硬件底子也不差,但它的 CMOS 在很多方面肯定不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br&&br&相机是一个综合很多部分的系统,不要一看 DxOMark 上面 D3200 比 5D2 分数还高就觉得怎么样了,这对要买 D3200 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事情,以很低的价格享受到了技术进步和竞争带来的好处。对于已经买了 5D2 的人而言,意义不是很大。对于很多本来就不需要或者说只是冲着 5D2 名号而买了 5D2 的人来说,甚为不爽,而且这种不爽无法通过向他们解释测试/评分原理来消解。&br&&br&对于这个问题暂时评论如上,我看看有时间能不能把他们的一些文章好好理解翻译下再结合自己知道的一些东西完善这个答案.&br&------------------------------------------------------------------------------------------------------------------------&br&再次回顾了一下Dxo的文档,他们有相当多的发表,从论文到通俗的博客文章到他们对于Dxomark的解读,很多东西太过于深入专业,喜欢深究的同学一定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现在先写一些基本的.&br&排版有点乱.还是有很多括号,以及括号中的括号,还有括号中的括号中的括号......因为很多东西提到了就要牵扯相关的一些东西,并且会再牵扯更多相关的东西......&br&&br&&b&第一篇: DxOMark传感器分数基本解读&/b&&br&DxOMark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br&&br&&b&
全局/总体评分&/b&:以综合及一般情况下为使用环境的综合以下三子项 *计算* 得出的综合评分,肖像,风景,运动三项的测量数据权重等同.&br&&br&它能够表明:&br&以噪讯为考量的传感器表现&br&渲染/再现高对比度细节/场景的能力&br&彩噪的情况&br&低光拍摄能力&br&&br&它不能够表明:&br&分辨率/再现细节的能力&br&光学/镜头质量&br&色散情况&br&&br&几个关键点:&br&
首先, 综合评分*只反映传感器的RAW性能*
也即:去马赛克以及其他各种图像处理之前的原始数据的性能.不反映各种图像处理, 也不反映光学系统的好坏(也就是不考虑镜头是否NB), 同样不反映机身及硬件设计的好坏与缺陷(也就是说假设某个机子的CMOS装配精度有问题导致实际拍摄的时候会跑焦,又或某款机子带有机身防抖使得实际拍摄的效果超群的,这都是不在DXOMARK考量范围之内的,当然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他们一般会在评测里提及,但是不列入评分标准.) 但是优秀的图像处理,机身设计,去马赛克,颜色校正,镜头缺陷校正,高级的锐化算法等对影像的最终观感以及硬性指标都会有重大影响,而这正是能看出厂商真功力的地方.甚至用手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安卓旗舰手机很多硬件性能指标上要稍微强过苹果的产品,但综合体验总是被人诟病,这就是硬件指数高而配套系统工程没做好的例子.DXO提醒说在选择一款数字影像设备的时候传感器评分固然相当重要,但是包括光学系统,性价比,图形处理等一系列的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br&
其次, 传感器综合评分和传感器分辨率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指标.这意味着如果A传感器比B传感器像素数高并不一定意味着A传感器的分数一定比B传感器高.如果要考量包括光学系统(镜头)和传感器像素数在内的部分应该考虑参看DxOMark Score for lenses,这个评分是把镜头和传感器以及机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的评分.&br&还有传感器综合评分是指数的,比如两个传感器评分相差5分,那么实际的差距可能在1/3档左右。&br&
再其次,相当重要也是很多人忽略并且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尤其是某高像素机型的高感问题):综合评分是以800万象素以300ppi
打印在8X10也就是20cmX30cm的情况为标准进行规格化的,也就是所有的传感器输出到此标准下进行分数计算。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一切以最终的输出为目标,并且这个输出尺寸也是比实际的大尺寸了,ppi也是主流数字.&br&最后, 传感器综合评分是开放的,而且并非基于百分数的. 目前为止这个分数是为了把包括低端卡片到高端专业单反以及中画幅在内的现有相机排布在0-100分的范围内为目标进行制定的,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有超过100分的分数.&br&&br&&b&
传感器使用情景评分(也就是子项,包括肖像评分,风景评分,运动评分)&/b&&br&每一个情景评分都以某一特定的图像质量指标定义的,因此情景评分的每一子项的值也就是相应的图像质量量度指标的单位.(简单说就是子项是比较直接的测量值,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此回答最开头说看子项比较有意义,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既不了解DXO综合评分机制,也不常进行打印输出,那么看直接由测量数据组成的子项就更加方便也更加有意义)&br&&br&肖像评分:此项定义为色深表现,单位为bits,可以简单理解为,有X bits就能感知2^X(2的X次方)种颜色区别,也就是过渡及颜色更真实,肤色是不饱和非纯色,并且人眼对于肤色的微妙差异和变化比较敏感,同时后期制作时的大幅度调色和各种操作也对色深和过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把色深作为肖像评分.&br&&br&风景评分:定义为动态范围,单位为EV(可以理解为档数),不用细说为什么了吧,风景通常充满了大光比.&br&&br&运动评分:定义为低光敏感度表现,单位为ISO敏感度值(应该以前面提到的规整化条件为基准,达到某一最低信噪比的对应ISO值) 凝固高速运动的人或物体总是需要较高的快门速度,在光圈最大,环境光照不变的情况下,提升ISO值成为必然,值得一提的是ISO表现并不总是意味着在非常差的环境光照下的表现,为了提升快门速度,在环境光照尚可的情况下也仍然需要使用高ISO,而此时高ISO的可用性可能会比环境光照非常差的情况下好一些.因此很多网友喊的不在低环境光照下测的ISO表现都是耍流氓实际上是另一种极端,因为如上所述在环境光照并非极差的情况下使用高ISO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而实际上在很多环境光照非常不佳的情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提升ISO,而是延长快门速度或者使用闪光灯或者恰当的打光等,才是较为合理的做法,你要说你不希望总带着三脚架,闪灯等东西,又不经过丰富的锻炼和预测,同时希望在有趣的画面发生时能够捕捉到无噪点的清晰画面那我真的认为你对摄影的态度不够严肃.可以说摄影作品至少有一半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剩下的一半带有随机和纪实成分的作品,其美感和价值却又往往并非体现在无噪点/清晰的画面而是体现在构图,内容,历史性等东西上面.扯这么多并非否定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良ISO表现,其实不严肃的摄影并非不好/不值得鼓励的,高感良好的表现能够帮助很多消费者更好地记录他们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并非严肃摄影,同时良好的高感也能大大拓展摄影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希望能够拍出更好更优秀照片的爱好者而言,自身才是第一瓶颈而非相机的性能,对于暗光环境下的限制,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学习更多的技巧而非买更好地相机.当然这一点对很多相机参数都适用,但在高感这方面,这一问题显得尤为严重.&br&&br&DXO对于评分的三点建议:&br&明确你的倾向(人像,风景,运动)&br&明确你的那种倾向所需要的分辨率&br&如果拍摄RAW,根据你的倾向,传感器分数将会帮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
很多人质疑 DxOMark 的数据,我的建议是好好读人家写的文档,包括他们还写了很多数字图像和传感器测试的科普向的文章,都非常有知识性,看懂以后我相信就能更好地理解。人家怎么做的测试,分数计算,评分标准,都写的很明白了放在那,要质疑需要言之有物。评…
DXO的有趣之处在于:你能看得懂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评测网站,你看不懂的时候它就是最差的评测网站。楼主既然来提问,那估计属于看不太懂那一类,所以DXOMARK对你而言恐怕参考价值不大,尤其是传感器部分。&br&&br&1:&b&DXO只测试相机的画质&/b&,但是一台相机除了画质以外,对焦速度、手感、有多少按键多少波轮等等都很重要,它们往往决定了你拍起来爽不爽,甚至于能不能拍到,&b&你拍都拍不到还谈什么画质&/b&?同一块传感器放到不同机身上价格差个四五倍都很正常,尽管它们的画质可能是完全一样的。&br&&br&2:&b&DXO只测试RAW格式的画质,对逼格比较低的JPG格式是完全不理会的&/b&。RAW的画质对那些水平比较高的摄影师来说非常重要,但JPG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格式。有好的RAW不代表就有好的JPG,因为RAW的好坏是可以用客观标准(锐度,信噪比,色彩响应)来衡量的,而JPG的好坏则取决于群众的主观审美情趣,浓艳清淡高反差低反差这些东西都是各花入各眼,你要自己看了样片才知道。&br&&br&3:&b&如果你确实需要看RAW画质的评测的话,那么DXO的评测可以说是鹤立鸡群&/b&,甚至于DPR这样看起来很专业的机构都被甩了好几条街,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DPR根本不测实际ISO,而广泛流行的拍标板以DXO的标准来看同样是极其业余的。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DXO测试出来的那些SNR曲线、MTF曲线之类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所以他们必须用某种算法来把原始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分数,&b&很不幸的是,原始数据是客观的,而算分的方法是主观的&/b&,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这个话题可以扩展得很大,我举几个例子:&br&&br&3.a:DXO计算动态范围时只看SNR=0dB的亮度,这也是工程上最常用的定义,但我们并不是工程师,而是摄影师,SNR=0dB的图像对摄影师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四个字,画质太渣!国标规定的可接受画质是SNR=20dB,优秀是32dB,如果你以自己选定的标准来计算的话,可能会发现在DXO上评分很高的相机和评分很低的相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br&&br&3.b:DXO计算高感的方式是设定三个标准:18%亮度的SNR掉到30dB;动态范围掉到9EV;色深掉到18bit。以上三条满足任意一条则认为画质不可用,那么此时的ISO就代表了相机的高感水平。问题是一般来说照片上画质最糟糕的部分是暗部,而18%亮度属于中间调,此时的SNR低于30dB并不意味着暗部的SNR就一定很差,比如说EM1在18%亮度的SNR就不如EM5,但实际上暗光部分的SNR比EM5要强,从实拍样张来看也确实是EM1的高感好一点。这样的冤假错案在DXO上并不在少数。&br&&br&说白了相机的SNR曲线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在阴影部分以20dB/Decade速度增长,中间调逐渐变为10dB/Decade,到高光部分再逐渐下降为0dB/Decade,这个曲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的两个转折点大概在哪儿,都会导致相机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表现出不同水平的画质,DXO有些分数只看SNR=0dB时的亮度,有些分数又只看18%亮度下的SNR,试图用曲线上的个别点的好坏来反映出整个相机的水平,这无疑是不太科学的。&br&&br&反过来说,如果你自己会对曲线进行分析的话,那你就不需要借助DXO的算分体系了。这时我们就要说到DXO的好了:它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能给出相机的measured ISO, full snr response和color response这类数据的网站。所以我在开头就说了:&b&你能看得懂的时候,DXO就是最好的评测网站&/b&。&br&&br&那么你可能已经意识到想搞懂DXO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去学各种工科知识,不如记一些简单粗暴的结论:&br&&br&A)全幅好于截幅好于M43。具体怎么个好法?M43的ISO100相当于截幅ISO200相当于全幅的ISO400(从SNR角度说)&br&B)全幅传感器里:3600W传感器好于2400W传感器好于一切佳能传感器&br&C)截幅传感器里:2400W好于2000W好于1600W,索尼比三星好一点但差距不够显著,千万不要买佳能&br&D)M43传感器:只要不是上古时代的松下传感器,那么新一代的松下和索尼都差不多&br&&br&以上是传感器部分,有空再写镜头评测部分,不过整体思路是一样的:如果你搞不懂DXO的算分方法,那这个网站的镜头评测可以说处处是陷阱。&br&&br&=====================================&br&更新:镜头评测部分&br&&br&镜头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是锐度,现在流行的方法是用MTF50表示,但是DXO有一套自己的体系:首先结合人眼视觉模型对MTF曲线进行加权积分,得到一条新的Acutance曲线,再通过某种方法算出一个叫PMPIX(可见分辨率)的分数,并且这一套流程的算法都没有公布,所以没人知道这个体系到底科不科学。有意思的是,DXO虽然也测了一套MTF数据,但它们并不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而是把数据借给了DPR。我对比之后发现这两种方式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匹配的,比如光看传统的MTF曲线的话,索尼的FE55简直是秒天秒地秒宇宙,比蔡司的OTUS55还要好,但以DXO自己的体系来看的话OTUS55要稍微强那么一点。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显著。&br&&br&我们姑且认为DXO这套体系比传统的MTF更科学,但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陷阱。&br&&br&比如说,DXO会给镜头打一个总分,下面还分锐度,T值,色散,暗角,畸变等子项分数。按一般人的直觉来看,所谓总分应该就是子项的加权平均吧?实际情况却是&b&DXO的总分跟子项几乎没有关系&/b&。总分考察的是机身+镜头在固定光照和固定快门速度下的SNR+锐度,既然是固定光照+固定快门,那光圈大的镜头毫无疑问占尽优势,SNR随意碾压小光圈,所以DXO上几乎总是光圈更大的镜头分数更高,而且best at几乎也总是在最大光圈,因为全开哪怕不锐也能得到SNR的巨大加成。而佳能的相机因为SNR表现不佳,在这项评比里自然是被索尼尼康之流打得连妈妈都不认识了。&br&&br&至于&b&Sharpness(也就是PMPIX)这个分数展示的则是镜头所能达到的最大锐度,不管它来自哪个焦段、哪个光圈。&/b&那现在我给你两支镜头,第一支F1.8时的表现是10分,F4时是11分,F8时是12分,第二支F1.8时的表现是3分,F4时是5分,F8时达到13分了,你会选哪一支?反正我肯定选第一支,但是DXO会告诉你第二支的分数更好。&b&另外DXO对中心锐度更加看重,中心锐度高而边角差的镜头得分会比中心和边角平衡的镜头更高&/b&,不过具体的权重并没有公布。&br&&br&总而言之,镜头评测跟传感器评测的问题有点类似,就是DXO试图用一些很简化的数据去量化一套很复杂的系统,这个任务在我看来是比较有挑战性的,怎么弄都有争议,所以真想不被误导的话还是多学学相机理论,掌握直接分析原始数据的能力。
DXO的有趣之处在于:你能看得懂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评测网站,你看不懂的时候它就是最差的评测网站。楼主既然来提问,那估计属于看不太懂那一类,所以DXOMARK对你而言恐怕参考价值不大,尤其是传感器部分。 1:DXO只测试相机的画质,但是一台相机除了画质以…
主流微单4000元上下各品牌都有自家的独门绝学
选购的时候看你自己在乎什么 取舍什么了&br&这个价位下 我简单列举一下各机型的优缺点&br&&br&松下GX7
最全面微单 微单领域绝大多数的最新功能它都具备 而且拥有微单最快对焦&br&机身防抖 翻转EVF 触控快门 静音快门 超高速对焦 前后双波轮操控 超采样视频
wifi遥控 超短快门 金属机身 专业热靴 内置闪光灯
延时摄影 星轨合成
去除低通滤镜 等等等等&br&缺点是各种功能虽然很多 但是特别突出的很少
取景器表现一般 机身防抖二轴 画质也只算中上 对焦虽然最强 追焦表现一般&br&&br&奥巴的EP5
最便宜 最小巧的五轴防抖微单 奥巴的入门专业机
带2*2波轮顶级操控
全金属机身 超短快门
最近刚刚调价 性价比凸显&br&主要缺点是没有取景器
没有奥巴最新的一些专业拍摄功能 &br&&br&奥巴的EM10
弥补了EP5缺失的主要方面
带最新的图像处理器和最新的专业功能 并且去除了低通滤镜 例如实时光绘 单色滤镜
紫边自动校正等
&br&缺点是此机定位家庭中高端机 因此相对EP5 五轴防抖和2*2波轮的专业功能都没有了
&br&&br&索尼的A6000
索尼主打高像素 快对焦的一款家用画质机 采用了最新的2400万像素传感器
对焦较快 追焦很快
强追焦 是其核心亮点 而且价格实惠 比前一代NEX6便宜不少
&br&主要缺点是 塑料机身塑料卡口做工一般
上下双波轮操控性一般
相对别家的中高端微单 机身性能一般
取景器表现一般 没有去除低通滤镜 没有电子水平仪
没有超短快门 &br&&br&富士X-E2
这个机器我不是很熟悉
只知道这是富士电子性能达到主流水平的一款机型
在开机时间 菜单响应 对焦速度方面 基本达到业界水平的一款追赶型机型
传感器依然是老的1600万像素索尼传感器 画质特点是高感噪点少,色彩丰富
&br&我眼中主要缺点是没有翻转屏和触摸屏
其他方面的优缺点了解较少
&br&&br&最后说说镜头群
&br&索尼镜头群的特点是大量廉价够用镜头群
&br&富士镜头群特点是大量牛头 缺乏小巧画质够用的中档和便携镜头
&br&奥巴松下共享M43镜头群 基本上从600到6000元各种档次的狗头 牛头 饼干头 电动头 大镜头都很丰富。 &br&如果打算长期深度玩 想搞创作性摄影 可以先选自己希望长期持有的镜头
然后根据镜头配机身&br&如果打算买个微单替代卡片机
只是拍到此一游之类的记录性摄影 推荐先选性能和外观喜欢的机身
主流微单4000元上下各品牌都有自家的独门绝学 选购的时候看你自己在乎什么 取舍什么了 这个价位下 我简单列举一下各机型的优缺点 松下GX7 最全面微单 微单领域绝大多数的最新功能它都具备 而且拥有微单最快对焦 机身防抖 翻转EVF 触控快门 静音快门 超高速…
25/1.4 的使用範圍更廣 可以小品/人像/掃街 色彩跟虛化都不錯 一般這個頭直出的都不用再去動它了 牛頭&br&缺點:1. 用在奧巴機身無法使用對焦環&br&
2. 對焦環吸灰&br&
3. 紫邊(但沒傳說那麼不堪)&br&&img data-rawwidth=&4608& data-rawheight=&2592& src=&/622aad5de1ba218b11fa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8& data-original=&/622aad5de1ba218b11fa0_r.jpg&&&br&17/1.8&br&視角很舒服 等效34mm 掃街利器&br&成像不錯 不過相比DG15還是相對劣一丁點 &br&總體來說是一個好頭 價格也不貴
25/1.4 的使用範圍更廣 可以小品/人像/掃街 色彩跟虛化都不錯 一般這個頭直出的都不用再去動它了 牛頭 缺點:1. 用在奧巴機身無法使用對焦環 2. 對焦環吸灰 3. 紫邊(但沒傳說那麼不堪) 17/1.8 視角很舒服 等效34mm 掃街利器 成像不錯 不過相比DG15還是相…
收盘了,刷知乎。&br&真是个大问题,想想都得从很多年前说起。&br&器材党,贩子。&br&刚上大学那会儿,十几年前吧,寒暑假经常出去旅行,一个人,从东北出发,跑过很多地方,南方,西北,西南的,用的相机很普通,佳能的“傻瓜相机”,3倍光学变焦,胶卷的,还是借同学的。2000年初的时候,数码相机是高级货,2000多大洋对学生来说是巨款。我对相机的认识,还不知单反、旁轴为何物呢。&br&2004年,学校交换,出国了,去欧洲读书。买了一个美能达的A1,大几千呢,奢侈了一把。这个相机我用了4年,CCD最后挂了,当零件卖给五棵松一店了。这个相机其实还是挺不错的,功能在当时很nb,也让我知道了光圈、快门、白平衡等基础性的知识,算是我入门用的相机了,旅行时也拍了不少照片。&br&但我觉得数码相机做工毫无质感,工程塑料或铝镁合金用起来轻飘飘的,而且我当时有个误区,用PS或LR做后期就是耍流氓(现在看看这是很二的,不过也让我有了新的选择,技能树分叉了)。数码相机要是不重视后期,直出的jpg就比较渣,至少当时05年是这样的。&br&05年我在旧货市场淘了一个M42卡口的富士相机,成色好,配50/f2标头,25欧元,富士龙镜头素质还是不错,镀膜好,机身重。第一次全手工的使用相机,自己调光圈、快门、对焦,就是胶卷有点贵,洗也贵,还没扫描仪。这应该是我用的第一个单反相机了。&br&2006年我买了一个二手的eos 50e,50欧,没有买红圈镜头,原配狗头也贱卖了。用了一个转接环,带电子触点的,能借助机身辅助对焦的,转接了我这辈子用的第一支徕卡镜头,28/f2.8,虽然是R卡口的。180多欧元吧,还记得第一次拿到镜头时,兴奋哦,毕竟是徕卡哟,毕竟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哟,那个小红点,亮骚。我当时还在ebay上卖这种转接环,国内进货,巴黎卖,赚了点小钱。&br&烧器材大概是从那时开始的吧。一只镜头怎么够呢?没多久就有了第二只徕卡头,summicron 50/f2,200欧左右。紫色的镀膜,漂亮,顺滑的阻尼,舒服,沉重的镜身,质感。住的可以差,吃的可以差,发烧不能停,手动的相机,真是其乐无穷啊。&br&还有件事也是那时候开始的,不大用负片,改用正片了,然后ebay淘了个平板扫描仪,还有播放正片的幻灯机,够骚包吧。正片也做了不少功课,富士柯达的用了一堆,都是ebay上买的,从买到冲,差不多按下快门就是一欧元,这费用不低啊,所以拍摄很谨慎。冲洗一般是店里冲,fnac冲洗还算便宜,就是要一周时间。&br&就是这样一机两镜的搭配,我07年初的一次旅行,北欧到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用了10卷反转片,都是柯达的E100VS,然后我再也不用柯达了,那以后一只用富士RDPIII。&br&那几年lomo比较火,我在ebay上淘了几个,也帮朋友淘LC-A。便宜买了几个,07年夏天回国卖了,赚点差价当零花。&br&似乎从那时候开始就开始贩卖器材了。&br&07年在国内,买了两本书《顶级摄影器材》,《兵书十二卷》,很多人对这书和作者都不陌生。我其实很感谢G2能写出这样的书,不是教科书,又胜似教科书,真的让我少走很多弯路。从北京回巴黎的飞机上我没睡,把厚厚的《顶级摄影器材》看完了,一页不落,后来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开卷有益。真心好看,真心受教,感谢赵嘉。到现在我也很推荐他写的书,他们也不断的更新,如果谁对器材有很多疑惑,好好翻翻这些书再问。&br&看完才知道什么是好的器材,不只只有徕卡。以后我用的,基本都是在这里有推荐的。虽然到现在,那书里大部分的器材我还是没有碰过,毕竟财力太微薄,也不是职业的。有时候也看着里面的器材,法国淘国内卖。&br&回到巴黎以后,我做了几件事,把eos50e卖了,把两个徕卡头都卖了,以后再也不用单反了,到今天我也再也没用过单反,我明白了我想用什么样的相机。&br&然后开始慢慢的淘M口的器材。&br&第一个买的是个镜头,好像是90f2.8的,序列号很古老,但成色非常好,价格90欧(两年后卖了200多欧),接着淘了个机身,不是徕卡M系列,是柯尼卡巧思RF,无缝对接M口镜头,然后买了Hexanon 50F2,也是做工和成像都十分出色的镜头,我有点不大相信这是日本人做的,真的。&br&当时好好研究了联动测距的原理,黄斑对焦的使用,测光等等这类相机的基础知识。&br&后来这个机身摔了一下,出问题了,然后修好连带50mm镜头卖了,换成了蔡司ikon zm,又添了一个35f2,这个镜头的色彩极其艳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样子,猛料。不过机身做工一般,质感一般,也出了点毛病,无穷远不合焦,修好卖了,连带35mm的镜头。这些器材在《顶级》书里都有,评价也都不错,用了也的确是这样的感觉。&br&后来又淘了一个成色更好的hexar RF,用到10年。&br&&img src=&/1b0e12ba1d77dd1cf1e9d437f7648822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1b0e12ba1d77dd1cf1e9d437f7648822_r.jpg&&&br&换徕卡。第一个m6和七枚玉,都是ebay淘的,一千几百欧吧,记不清了。后来发现七枚玉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成像,而是国内炒的很高,我在巴黎买过好几个七枚玉,都带回国卖了,每个都能赚50%-80%,真心划算啊,那时候还是徕卡好卖。我也买过全套的contax G系列镜头,包括那个神镜hologon 16f8,不大好卖,虽然成色非常新,赚的不多。一箱子黑色的contax G2也买过,成色一般,原价出了。&br&&img src=&/f79a61ba68b778bd3100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f79a61ba68b778bd3100_r.jpg&&&br&后来经手的器材非常多,24f2.8 28f2 28f2.8 35f1.4 35f2 50f1.4 50f2 90f2,不同年代的,不同产地的,不同结构的,带Asph不带的,虎爪、月牙扳手,都接触过很多,有的纯粹是买卖,那个90f2A的,我1W6买,一周后2W4卖了,有的成色太新,不敢用,伤了就不好卖了。&br&10年买了一个佳能的底扫,效果还可以。不过出片这个事情,环节太多,搞不好哪一个就影响最终结果。胶片的成本高,使用麻烦,费时。后来用数码了,淘了个M8,1600欧,几千次快门。&br&其实我那时常用的,M6熊猫(10年买的),M8(11年买的),徕卡35F2A 福伦达VM 15F4.5。最后这个挺神的,用不起hologon,用这个性价比非常高。&br&来个合影,手机拍的,没对上焦。&br&&img src=&/85dd4de7a4bcde93b5e75b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85dd4de7a4bcde93b5e75b_r.jpg&&来个清晰点的。&br&&img src=&/9fddf5c1194966eaef5cc0c373ea78e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9fddf5c1194966eaef5cc0c373ea78e1_r.jpg&&M6+35F2&br&&img src=&/42c58fce943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2c58fce943f_r.jpg&&M6+90F2AA,双A头,顶级的。&br&&img src=&/84b1febac29fbd6c270903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84b1febac29fbd6c2709033_r.jpg&&早期的50F1.4&br&&img src=&/e51411ba92adce88ac4742ebf8e831b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51411ba92adce88ac4742ebf8e831b2_r.jpg&&35F2A,最喜欢的镜头之一。&br&&img src=&/b3c34e4d6a76a9be71f360fdd0e8f49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3c34e4d6a76a9be71f360fdd0e8f493_r.jpg&&&br&&br&蔡司的不怎么用,那东西不大保值。&br&10年买了一个Xpan,我前后用过3个Xpan,都是一代,最后那个快门只有几百次,几乎就是新的。这是个极其神器的机器,用了就知道了。&br&&img src=&/25b01ed3b19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5b01ed3b19a_r.jpg&&排出的照片是酱婶儿的。&br&&img src=&/40ad234cb0dbd1ecdca71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40ad234cb0dbd1ecdca71_r.jpg&&&br&&br&&img src=&/d455ec27fb06d6e54217d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2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d455ec27fb06d6e54217d_r.jpg&&&br&&br&&img src=&/8fef2bd6edbb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fef2bd6edbbd_r.jpg&&&br&&br&&img src=&/c9251e2bbbd0b1a66424f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9251e2bbbd0b1a66424f1_r.jpg&&&br&&br&&img src=&/64b75f495da83a31317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4b75f495da83a31317c_r.jpg&&&br&&br&12年淘了一个MP0.82,顶级的做工,顶级的质量,几乎全新,当时还有一个徕卡35f1.4A,一共3000多欧元。没有红色的可乐标,很低调。&br&&img src=&/ce1fee46e2370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e1fee46e2370d_r.jpg&&&br&&img src=&/1fd97eea80f7a6621bc9b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1fd97eea80f7a6621bc9ba_r.jpg&&&br&&br&12年淘了一个M3,双拨,成色好,560欧,一个老摄影师卖的,去他家拿货,他还送我一堆胶卷,有的都是上古卷轴了,TP,technical pan,顶级黑白负片,这个罕见了,不知还能用么,反正我一直放冰冻里面冻着呢。&br&&img src=&/eb0b528e37b84df27ccb77cb172c378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b0b528e37b84df27ccb77cb172c378e_r.jpg&&&br&&br&那年夏天在巴黎周边的一个器材市场(两年一次的二手交易会),淘了一个禄莱双反,200多欧。拍了几卷,太贵,坑太深,不敢烧中画幅了,器材也出了。还一个禄莱35,很好的玩具。&br&最后再絮叨几句。&br&06-12那几年真是用过好多好东西,135旁轴的精华几乎都接触过,真长眼,做工,成像,手感,都是顶级的。一开始是因为喜欢,攒个好机器用,然后因为学生经济拮据,不得不卖了吃饭租房,等有了银子再买回来。后来发现我这样折腾,几乎没有原价卖的,都是加价卖的,不亏,还有器材用,甚至赚钱。这样做,感情上很难接受的,买来一个器材,用着用着越来越顺手,越来越有感情,后来不得不因为没钱而卖掉,真的十分心疼,即使后来买回同一款,但已经不是那个了,还是无法替代的,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几次。&br&后来工作了,银子宽松了,就开始不断收,卖,再收,再卖,基本以徕卡为主,其他一些大牌为辅,固定用几个,不卖的,其余的就是把玩一阵子,出了。&br&回国了就再也不烧了,没处淘也不贩了,器材基本都卖了,手里没啥好东西了,就一M3了,用nex+zm50f1.5,拍点糖水片,发发朋友圈,也就那样了。&br&真心喜欢的几个机器,hexar RF,徕卡MP,哈苏xpan,镜头呢,35和50的,f1.4就有点重了,2最好,特别是35f2A。有机会再收回来,那个禄莱也不错。
收盘了,刷知乎。 真是个大问题,想想都得从很多年前说起。 器材党,贩子。 刚上大学那会儿,十几年前吧,寒暑假经常出去旅行,一个人,从东北出发,跑过很多地方,南方,西北,西南的,用的相机很普通,佳能的“傻瓜相机”,3倍光学变焦,胶卷的,还是借同…
第一个胶片单反是EOS 500N QD套机,99年前后,不过当时还就是用全自动模式在拍,稀里糊涂。&br&&br&第一台数码单反EOS40D+28-135套机。&br&&br&之后觉得套头不给力,升级到tamron 17-50/2.8&br&&br&之后觉得这头焦外好像不太好,升级到EF-S17-55/2.8&br&&br&之后觉得焦段不够用,进了EF 17-40/4, EF24-70/2.8 I, EF70-200/4 IS&br&&br&但发现24-70/2.8用在40d上还不如17-55/2.8,偶尔一次换了同学的5d机身,出来的片子有天壤之别,发现全幅头还是该配全幅机身,于是升级到eos 5d。&br&&br&之后开始意识到大光圈定焦的好处,进了EF35/1.4,和改成EF口的contax zeiss 85/1.4&br&&br&之后为了有实时取景和视频功能,升级到5d2&br&&br&之后不小心试了一下帮朋友爸妈买的70-200/2.8 II,中毒,进。&br&&br&之后意识到5d2追焦连拍不给力,第一时间进了5d3.&br&&br&看了合伙人的leica M8 + 35 summilux ASPH的照片,从此中了leica的毒。&br&&br&先后进了50 summilux ASPH, 35 cron A, 21 SEM, 最后买到 50 noctilux ASPH算告一段落&br&&br&最开始用SONY NEX5N转接,后来忍不住进了M9.再后来A7上市用A7转接&br&&br&X100刚出的时候觉得很不错,进了X100.&br&&br&后来看了M240+35FLE vs X100s vs RX1的对比测试,X100送人,进了RX1,后来又升级到RX1R&br&&br&A7用的很爽,看了FE55的评测后进了FE55/1.8,被放毒进了ZA135/1.8 +LA-EA4转接&br&&br&为了出门方便轻巧,进了FE24-70/4配A7,出门发现24mm不够广,进了FE16-35/4&br&&br&FE35/1.4上市后看评测和35FLE几乎相当,于是进了FE35/1.4,非常满意,目前A7挂机。&br&&br&用5d3拍了一次航展F22飞行表演,进了EF400/5.6.照片和游记还被“空军之翼”杂志放在首页几天&br&&br&但同时意识到5d3拍高速动态对象仍有不足,于是进了1dx&br&&br&同时越来越少在平时场合用单反,出掉了大部分EF头,只留下了EF24-70/2.8II(之前已经将一代升级到二代),EF70-200/2.8 II,以及1.4x增距镜。单反仅用于event photography,在记录优先的场合使用。&br&&br&Leica Q上市后在知乎被放毒,预订。&br&&br&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br&&br&目前的情况,基本上就是A7/leica系统以高素质定焦镜头为主,在平时外出可拍可不拍,但希望系统尽量轻小,出片质量尽量高时选择这系统及配套镜头&br&&br&也就是A7+FE35/1.4+FE55/1.8+ZA135/1.8+FE16-35/4&br&以及通过novoflex转接环转接50luxA及50noctiA&br&&br&对对焦完全没要求,只图最轻便时,会带RX1R+RX100M3组合。后者内置wifi刚好成为前者有效补充。Q全款预订到目前还没拿到,以后可能会取代RX1R的位置。&br&&br&需要保证记录的场合,1DX+5d3+16-35II+24-70II+70-200II。这组合论画质和前面的定焦组合还是略有差距,胜在对焦追焦连拍快准狠,焦距变化范围大便于记录。&br&&br&大概就是这个情况。&br&&br&如果说给你建议,那么就是最开始先买最便宜的,先用起来,让自己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或者说现有器材有哪些不足。一旦明确需求,则在预算允许范围内直接进最好的,一步到位比买不上不下回头卖了再买高级货更费钱。
第一个胶片单反是EOS 500N QD套机,99年前后,不过当时还就是用全自动模式在拍,稀里糊涂。 第一台数码单反EOS40D+28-135套机。 之后觉得套头不给力,升级到tamron 17-50/2.8 之后觉得这头焦外好像不太好,升级到EF-S17-55/2.8 之后觉得焦段不够用,进了EF …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393 人关注
310 条内容
5881 人关注
150 条内容
186 人关注
3202 人关注
572 条内容
912 人关注
647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机镜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