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道德调节的目标是什么怎样调节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

个人品德建设教育(第二十期道德讲堂)_长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山西省长治工商红盾网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文章正文
个人品德建设教育(第二十期道德讲堂)
----个人品德建设教育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人们在充分享用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丰富物质文明时,也不得不接受一些旧社会沉渣泛起的事实。比如:有些医院以药养医,有些医生收受红包;有些歌唱演员对口形假唱;有些教师教学时课上不讲、课外讲;有些媒体利欲熏心制作虚假广告,赚取眼球炒作假新闻;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黑心棉、地沟油、注水肉、避孕药蔬菜,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掺杂使假、坑蒙拐骗、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恃强凌弱、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腐败等畸形常态,拜金主义、笑贫不笑娼等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这些市场经济的副产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由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变成了“四德”。突出“个人品德建设”,紧扣道德建设的时代主题,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而且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事关和谐文化建设的高度,使由个体角色入手的道德教育更加符合构建基于“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基本概念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人们往往把所谓道德上"完善的"典范,当作人们的道德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理想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最集中的体现。判断一种道德理想是否进步,是以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起促进作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的。
2、个人品德
即(moral trait)的简称,是社会的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是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为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决定着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品德的实质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体结构,集中体现为对人、对事、对己的基本态度,其形成和发展既受客观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又服从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人的个性中最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简言之,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个人品德是“内在的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个人品德。基本要求是: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遵守家庭美德做一个好成员。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品德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全部。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个人品德才能形成、巩固、成熟,成为人生整体行为的一贯倾向和稳定特征。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社会性
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其最显著的特性是社会性。品德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并且是历史性、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而且,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从根本上说,受社会条件,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②.稳定性
品德表现为一个人某种持续行为的稳定倾向。它是个体在某一实践领域、某一活动阶段以至一生全部行为的综合。而且,品德是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都是各种道德行为独特的组合,反映出个体完整的道德面貌。
③.统一性
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它既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又是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也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行)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④.差异性
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现象,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水平、等级和层次。从品德结构来说,人与人之间品德的差异分别表现在这些组成品德结构的成分上。针对品德各成分的差异,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品德标准。
⑤.调节性
品德调节着主体的行为,从而使一个人完善其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自身修养。品德的调节性突出地表现在自觉的调节上。品德一般通过“良心”调节,不具备和法律那样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如果说在品德调节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那它往往出自内心自省而产生的内疚、不安、惭愧的道德心理。
⑥.自觉性
品德是自觉意志的凝结。它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品德一旦稳定后,它能指导个体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一定道德准则来控制行为。一方面,主体的行为根据自觉的目的来进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调节或控制,自觉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3、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品德与道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不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执行,而是依靠教育和社会舆论来维持。它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集团、一定群体。品德即道德品质,也叫思想品德,属于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内化和表现,是个人的道德。具体来说,品德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表现,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品德与道德即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符,符合或不符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二、个人品德与其它“三德”的关系
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建设: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
职业道德建设: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
家庭美德建设: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
个人品德建设: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将个人品德置于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由人的存在的两重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需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决定的。一方面,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个体存在物,在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总是试图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而追求超验本体的性格,使人自身的绝对完善成为可能。马克思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中的经验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世界,使人在其中认识和领会到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感觉到自己是人。”人自身的绝对完善或“感觉到自己是人”,足以说明作为个人自我完善重要精神力量的道德是人之为人必备的东西,也足以说明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人为了能“感觉到自己是人”,必然要使个人品德成为满足作为自然主体的个人需要。另一方面,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存在物,“每个人都有必要到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在这里,“他的重要的生命力”的指向就在于个人有维持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因而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就必须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这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就成为每个人妥善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需要。人的社会需要与作为自然主体的个人需要相结合,使道德以一种掌握世界、调控社会的特殊方式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从而确证了“四德”新提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德”建设虽然十分重要,但其成效是以个人品德养成为基础的。换言之,“个人品德”建设既是“三德”建设的出发点,又是其目的和归宿。这样,道德主体基于对“三德”原则和规范产生的认同感,便以自觉自由的实践诠释了“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的真谛。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个道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外延由大到小,内涵由浅到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在四德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文化体系的进程,个人的修养特别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树立四德意识、规范言行举止、建设和谐家庭、模范地做好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四者体现为一种系列关系,个人品德是系列之始,亦即个人品德、修养、构建和谐家庭、建设有内在的统一性,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个人品质的外化与扩大。不仅如此,在道德建设与人的关系中,人还是道德的体现者,只有个人具备优良品德修养才能由己及人,才能由己及家庭、集体和社会。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谐文化中道德建设也是如此。从公务员队伍来说,加强公务员个人品德修养就是旨在通过修养个人品德,使我们的公务员既是一名称职的人民公仆,又是一名受到公民学习、模仿、关注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尤其是个人品德建设的好坏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在过去的道德建设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较多,“个人品德”提得较少。其实,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前提,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
1、只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建设中的基础层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核心是“礼仪”。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个人品德的高低,决定了社会公德彰显的高度。要提高社会公德,就必须先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个人品德正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德不孤,必有邻”,个人品德建设过程中,在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理解别人的同时,也必然获得别人的尊重、关心和理解,从而推动社会公德的前行。
2、只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才会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将成为另类。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应该带头实践、模范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始终自觉地用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同时,要坚决与各种违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带头反对和抵制各种投机取巧、极端自私、贪污腐败和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的行为,使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蔚然成风。
3、只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才会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成员间以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要求是夫妻平等。缺乏个人品德的夫妻怎么可能做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也很难想象,缺乏个人品德的人会是久病床前的孝子,助人为乐的邻里。家庭的安宁、美满、幸福,是靠每一个家庭成员个人品德来构建和维系的。&&&&&&&&
四、如何进行个人品德建设
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建设,并把它提到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高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宝典,是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规范之圣经。其首篇《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治国安邦平天下学说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的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书中接着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特别地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源泉性。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每一个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即要有自觉性。如果没有修养的自觉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
自觉性,在修养中的表现是多的。它既表现为把自我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又表现为自我修养中的主动性,还表现为自我修养的彻底性。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自觉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养更富于成效。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逐步培养起来的,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一是要有自我修养的强烈,二是要学会自律。
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要有""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个人品德建设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基实现途径和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 &&&&&&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许多人个人品德的沦落,正是平时放松学习,逐渐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讲信念、不讲道德所造成的。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做到常修为教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为浮云遮望眼,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社会道德规范,提高对体系及其要求的认识,提高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提高能力。认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各种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予以深入思考。通过虚心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取长补短,既增进知识,又促进个人品德修养。还要向榜样学习。通过学习先进,效仿榜样,以模范人物的优良品德、高尚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仿效,从而塑造自己优良的个人品德。
加强文化品位修养。好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增加自身的学识修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一个人的外表不一定要出众,但其内涵会使他光芒四射。通过旅游体育、养鱼种花等健康有益业余爱好,培养高尚的情操。摒弃那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推杯换盏、醉生梦死的生活,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勤于道德实践,不断重复和强化道德行为,以养成,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根本途径。为此要知行统一。通过道德实践,实现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也要。精心地护持自己的善意,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使其不断地积累成为个人品德。
完善个人道德品质。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改正错误以完善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是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为此要省察克治。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坚决克服和整治掉所发现的那些不良念头和习惯。也要陶冶情操。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美的感受,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以各种丰富、高尚的感情和志趣,启迪自我的心灵,不断培养和加深自己的道德情感,激发道德需要和欲望。还要自律。慎独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个人品德建设,是需要不断的自省和外界监督的,不断地改正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行。孔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要用心灵的镜子,照射自己的行为,用道德的泉水,涤荡尘埃与污垢。当然,有时自省的力量是不足的,当灵魂不自觉地迷失了方向,更需要有外部环境的约束。要自觉地接受外界的监督,无论是上级领导、单位同事、家长、社会公众还是新闻媒体等,对他们的批评意见,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内外兼修,提高自身品德。
培养勤俭朴素习惯。面对同一件事情,有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人洁身自好不为所动,其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差距。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住自己的一方心灵净土,需要信念的支撑,需要勇气的坚守,需要耐得住寂寞。灵魂的衣服是穿在平时的行动上(欧洲谚语)。俭以养德,戒贪,戒色,戒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个人品德修养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地体现在平时点滴小事上。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不放过细微过错;日常生活,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长期坚持下去,必能经受住诱惑,抵挡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练成金钢不败之身。&&&&&
五、学习楷模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都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1939年 7月,在马列学院作了《》这一长篇讲话,对提高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曾手订《我的修养要则》,共7条,作为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座右铭。这7条是:①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②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③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④要与自己的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韩文耀)
主办单位:长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地  址:长治市太行东街231号
邮政编码:046000
电  话:(5
传  真:(6
网站标识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 3Q
倘若夕阳105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再怎么一个亡命之徒.这三种道德他是不会忘记的.即使他作出不仁不义的事情,那其实也并不是出自内心.只是由于现实逼迫而已.虎毒还不食子呢.任何一个人都不想背上一个骂名.任何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人的本性 就是忠、义、孝.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说明道德怎样调节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界和关系?一篇小论文,麻烦说明一下,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阐释时,学界一般认为道德调节的范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但只是强调精神层面的自我,而没有对人与自我“身”“心”,两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探讨,忽略了生命肉体层面的自我.因而,当前的伦理学理论形成了道德调节关系的部分缺位,这在实践中影响了道德调节功能的更好发挥.笔者认为,道德调节关系的内涵应当拓展,应将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内.  一  1.从道德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是与道德调节的其它三重关系并列的另二重关系,而且是其它三重关系的调节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由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道德关系是其他三重关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最终都要反映到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矛盾关系中来.在这几种道德关系的矛盾或冲突中,道德主体都要与其“实然”的、“原有”的道德自我发生“对话”,产生一定的善恶矛盾与冲突,而这必然导致对道德主体的肉体和精神的影响.经过善恶意识的冲突与调适,通过道德主体与自我“身”(肉体) “心”(精神)的相互作用,最后协调一致,进而发生外在的道德行为.即便是像公共汽车上让座这样的小善之行,也有道德主体与自身精神、肉体之间的冲突和自我利益的牺牲(身体疲劳),也必须首先是行为者本人自身意识和行为的自我调节,然后才是与他人关系的调节.  就道德主体来说,许多看似没有道德意义的自身行为,实际上仍然反映道德关系,具有道德价值.比如自杀、自虐现象,就至少包含着两种道德关系:一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二是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因为自杀者的这种行为虽是自我行为,但必然涉及到亲属、家庭、社会,必然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或是加重他人、社会的经济负担,或是导致他人的精神痛苦,从而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表现出或善或恶的后果,即反映道德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自杀是犯罪,要受惩罚;佛教宣扬自杀者不能摆脱生前罪孽;儒家也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另外就自杀行为本身看,这一过程体现着行为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严重冲突和激烈斗争,表现了行为人对自己生命之道德义务的漠视.  2.从道德主体自身矛盾运动关系考察,人与自我身心之间存在多重复杂的道德关系,具有丰富的伦理蕴涵.  道德主体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包括两个层次,即主体与自“身”(肉体)和主体与自“心”(精神).肉体是生命依托的物质基础,精神则包含思想、道德、心理、人格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道德主体与自“身”——生命肉体之间的道德关系.肉体是生命依托的物质载体,是精神的寓所.道德主体与自“身”之所以构成道德关系,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肉体不单是精神的载体和寓所,而且是精神产生的生理基础.包括道德在内的任何精神活动的发生都是以肉体的各种生物、生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的.而作为自我身、心统一体的道德主体一旦形成(基本上可视为以自我意识的产生为标志),就具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对于自我肉体产生主导的和支配的作用.这种支配既可以顺应肉体的各种生物、生理规律,选择适合自我肉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身锻炼),增强生命活力;也可以由于主客观原因,逆肉体生命内在规律而行,片面追求、满足自身的各种感官享受(如酗酒、吸毒等),从而透支生命.乍看起来,个人这种自身的生活方式似乎没有涉及他人利益,但作为社会中的人,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从而使自我的行为产生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后果,即显示出或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其次,道德主体不仅有对自己的义务,即尽可能地不断满足自身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善待自我,珍惜生命,追求自我身体健康或愉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我义务的履行,也会给他人、家庭以至社会带来快乐感受和良性情绪  感染,甚至还会产生增加生产、减少医疗费用等益处,从而显现出道德主体行为的伦理价值.  第二,道德主体与自“心”——精神自我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主体的自“心”即精神自我,它包括道德主体的思想、道德、心理、人格等多种综合因素.从道德层面的精神自我看,它又可分为“理想道德自我”和“现实道德自我”,这二者之间也是一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以追求道德进步的道德主体为例,他总是在不断战胜、否定原有道德自我,从“实然”层面进到“应然”层面,再进到新的“实然”,层面,如此循环往复,实现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参见杨国荣)在向“理想道德自我”境界前进的征程上,道德主体为自我树立的道德理想模式与自身的道德现状或实际奉行的道德观念、准则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就不断面临道德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表现为道德主体同自身精神上的不足和局限作斗争,以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整体上挖掘自我潜能,提升个体道德境界,获得个体道德生命的发展和完善,从而表现出道德主体对精神自我的有利的、善的影响.  可见,道德主体与精神自我也是一种相互矛盾的道德关系,精神自我会对主体自身产生善或恶、有利或有害的影响.道德主体加强修养,注重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对人类的人文关怀等,就能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自我层次,向更善的道德境界提升;反之,道德主体忽视理想、道德、精神情操的培养,甚至有意无意地汲取有害于他人、社会的思想观念,从而“构成”不良的精神自我,其对自“心”的影响就是恶的.  第三,道德主体自我的“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与矛盾运动.现代生命医学已证实,加强道德修养、调控情绪,既有利于良性心理意识的养成,也符合生理运动规律,对于人的生命肉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反之,肉体健康层次的高低也对主体精神状态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个体体验中,一个身体健康、正常的人,往往精神状态较好,即便遇到挫折也易于从沮丧中恢复过来;相反,一个身体差、肉体机能低下的病人,则往往精神状态不佳.因此,道德主体的“自身”与自“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融通的.这也启示我们,道德主体应充分顺应生理和心理、肉体和精神的各自内在的以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使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二  1.人与自我“身”,“心”道德调节关系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3页)道德生活及其观念是发展着的,道德调节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低级需要得到了较大满足,这时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人们开始进一步考虑生活质量问题,要求提升生命的健康层次,对生命的身心即肉体和精神关系的关心才开始凸显.例如,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物质财富大大丰富、物质生活条件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反倒出现了各种身心失落、心理失衡等问题,从而激发了人们对自我身心的强烈关照,这种情况正体现了人的需求的一种内在发展规律.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虽然我们距离完全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自由王国还有漫长的路程,但对于生命领域内的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已进人人们的需求视野之内,人们开始考虑怎样提升自我的身心层次以使自我得到全面发展,怎样使生命肉体和心理更加健康等问题.  2.人与自我“身”“心”道德调节关系的提出也是人们对各种伦理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产物.道德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就道德调节的范围而言,我们以历史唯物论指导伦理思想的研究,曾提出道德关系应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生态伦理研究的深入,我们又注意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调节问题;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对道德作用机制和对人的精神现象研究的深化,现在人们认识到,在道德调节的关系中还应增加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  3.人与自我“身”“心”道德调节关系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生命自我身心的关照和追求.当今现实中存在大量漠视生命、自我身心不协调乃至冲突的现象:吸毒、自残、自杀现象增多;生活压力的加大和竞争的激烈,以及物质欲望的膨胀和攀比心态的增强,致使不少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和自我身心的调节功能下降,七情失衡,各种心因性疾病大量产生;甚至在模范人物的宣传中,也往往要寻找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甚而累死、病死在岗位上的闪光点……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向人们渗透、传递着一种忽视生命健康的观念和意识.因此,当前尤其要强调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善待生命的理念.  对生命的关怀问题现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事实上,国外早已从初中阶段就增设了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珍惜生命.20世纪末,我国台湾也在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据了解,大陆地区也有不少教育、卫生机构开设了生命教育网站,有些学校也陆续开设生命教育课或专题讲座.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人与自我“身”“心”道德关系的认识的提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