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的英语怎么说时候勿寻亲那句话怎么说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焦点图&正文
2017尬暖新闻:哑巴说话 盲人订报背后真相让人感动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我梳理出2017年引发争议的七大“尬暖新闻”。出于批评的善意,梳理和点评时都隐去相关媒体身份和具体地点。
岁末年初,杂志都会评出去年的十大假新闻,但除了“真的假新闻”之外,还要警惕假的真新闻,即看起来像假的,其实是真的新闻,表象上违背常识,却有一定真实性。传播者觉得挺暖,公众觉得很尴尬,我把这种新闻叫作“尬暖新闻”。
我梳理出2017年引发争议的七大“尬暖新闻”。出于批评的善意,梳理和点评时都隐去相关媒体身份和具体地点。
报道:日,《某某晚报》刊载了一则题为《箭道街社区——盖新被穿新衣 31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的新闻稿,导语写道:“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区三八街46号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而紧接着的正文第一段介绍,“据了解,今年62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哑巴怎么可能说话呢?于是,“哑巴说话”成为公众嘲讽和批评的新闻,网民习惯性觉得这一定是假新闻。
事实: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当地社区居委会,一名值班人员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全贵平时都是用纸和笔来跟人交流的,记者写他‘说’了那些话其实并不矛盾。”
点评:哑巴确实说了,但不是用嘴说,而是用纸和笔表达温暖过冬的感谢。如果考虑到常识,预判到公众可能的误解,报道时多解释一句,就不会引发误解了。
报道:某媒体大标题并且配图:盲人牛志远喜订《某某报》。在标题党泛滥的时代,这个违背常识、极富戏剧冲突的标题立刻成为众议的焦点:盲人订报,盲人怎么可能看报呢?
事实:其实文章里说得很清楚,是订报,不是看报。报道这样描述:当事人说:我订《某某报》,主要靠家人读给我听。每天,我让妻子、侄子先读标题,如果有喜欢的好文章,我会让妻子下载到我的手机上,开通音频,让手机读给我听。
点评:显然,这是媒体在征订季发行季自我宣传的一条新闻,媒体是预期到这种与常识相悖的标题会引发争议的,想借助争议提升影响。有评论说,一些纸媒不该用这种让人反感的炒作突围“寒冬”。
报道:有媒体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88岁的失明老人终于用上了电灯。将此当成精准扶贫的典型。失明,为什么需要电灯?这种矛盾让这个典型宣传受到了舆论批评,被嘲讽为假典型。
事实:新闻中有这样一句:村支部书记等人一起告诉老人,准备给他免费装表接电。原本以为老人会拒绝,没想到老人一口答应了。“虽然我看不见,不需要电灯,但是,你们既然要帮我通电,那就在我的房檐下安一盏灯吧,夜里亮起来给乡亲照路。”不是自己需要,是要为乡亲照路,事实是挺让人感动的。
点评:典型宣传时千万不要陷入“自拍美颜”的傻白甜幻觉,而要考虑到常识和公众理解力,考虑到传播效果,不要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公众却觉得是假新闻。
报道:2017年4月,很多媒体官微都转了这样一个奇闻:一男子全家吃饭向来都很清淡,有天他第一次吃四川烤鱼,瞬间被那麻椒、辣椒的味道所征服,觉得自己的人生都被改变了!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从不吃这么好吃的东西?自己是不是从四川被拐卖来的啊?他竟然上走失儿童网站发了自己照片,开始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最后,竟然找到了,他就是被拐卖的。吃辣寻亲,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事实:确实有寻亲这件事,但跟吃辣没有什么关系,是靠人工智能寻找到自己亲人的。27年前,6岁的付贵被人拐卖,27年的寻找让家人肝肠寸断,没想到人工智能创造了奇迹。当事人在受访时确实提到过吃辣的细节,但被媒体以段子手的方式放大了,错置了因果关系。
点评:传播如果刻意借助这种反常识的噱头,把新闻当段子写,消费公众好奇心的同时,只会消蚀媒体的公信力。
报道:2017年12月,不少媒体都转发了一条暖新闻《天津老人去银行取5100元后钱散落路边 好心人沿路捡回5600元》。好人让人感动,可5100元是怎么变成5600元的?
事实:天津老人李振和于12月27日去银行取钱,骑自行车到家才发现钱已散落一路,几位阿姨拿着沿路捡到的5600元一直留守路边等待民警的到来。老大爷至今有些迷糊称自己只丢失了5100元。
点评:从媒体的描述来看,新闻应该是事实,有警察,有路人,有当事人证实。可新闻一直没有说清楚,5100元到底是怎么变成5600元的,这事实不说清楚,新闻就会让人怀疑,毕竟,过去看到过太多这种所谓的正能量鸡汤。媒体的责任是还原真相,可真相在这条新闻里并没有得到还原,读者跟那个老人一样陷入了迷糊,明明我只丢了5100元。其实,如果记者多做点儿工作,去银行做一下核实,到底取了多少钱,一下就能把事实说清楚了。用事实给一个清楚的解释,这才叫完整的还原,而不能稀里糊涂地感动,莫名其妙地热泪盈眶。
报道:2017年10月,一则“老爸在抢救,儿子却在隔壁救别人!”的新闻引发争论,报道称:在父亲心肌梗死复发、生命岌岌可危时,“狠心”儿子让父亲自己去看医生;巨大的痛苦让老人以为自己濒死,最后一个愿望是再看一眼儿子,但作为儿子的就在一墙之隔的手术间为病人做手术,始终没有出现在父亲的病床前,这其中滋味几人能懂……
事实:报道引发争议,网友评论两边倒,后来当事医生接受采访时谈到了细节:在第一台手术的间隙,他去看了父亲。父亲没有说什么。于是,他又回到了手术室。
“你做你的手术,其他不要多想,你爸的手术我会做好,有特殊情况再来和你说”。一会儿,主任走进手术室时,这样轻声告诉他。这天,他做完6台手术后,已经是晚上10点30分了。而做完每台手术的间隙,他都会去看一下父亲。
点评:如果报道把细节交代得清楚一些,写作时不是争于按套路制造戏剧冲突,不渲染父亲与病人的两难选择,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争议。典型报道和人物宣传切忌简单化和模式化,粗暴地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塑造光辉形象,选择这个放弃那个,让人觉得违背人情人性人伦。
报道:“气荒”和一些地方一刀切举措,让部分百姓冬天挨冻,没有及时供暖。有评论称:虽然暖气暂时无法供应,但国家政策是温暖。这种“暖气房里写评论不怕冷”的调调引发舆论批评。
事实:政策确实是好的,政府也在竭力解决问题,尽早给百姓供上暖,但站在云端用心灵鸡汤套路面对百姓挨冻问题的轻浮态度,让人很不舒服。对待百姓冷暖,需要将心比心,需要设身处地,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点评:传播忌讳用力过猛,要把握时度效。
总结:这些“假的真新闻”,其传播负效应有的甚至高于“真的假新闻”,自我感动,效果却是尴尬。有的是宣传时用力过猛变成高级黑,有的是刻意制造争议效果消费眼球,有的是稀里糊涂感动忽视真相,有的是傻白甜传播者制造的自我感动。总之,结果都是尴尬,或者是误解,或者是公众抵触。无论如何,越是暖新闻,越不能失去真实和真诚,不要透支人们的善良和温情。2018年,我们需要纯净的暖。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陈洋洋
点击加载更多
报刊热搜词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寻亲【南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6,460贴子:
我来自山东临沂平邑寻亲的,我出生陕西汉中南郑大河坎附近村子,1975年左右五六岁的时候,由于家庭姊妹兄弟多,生活困难,亲身父母不得不将我送给当时在813厂当连长的唐姓军官收养,年幼的我记忆模糊了,只记得稻田油菜花和竹子,父亲个子高高的,母亲清瘦短发。根据唐姓军官回忆提供的信息说,我家在813厂往北走1,5公里有一条东西土沙公路,顺着东西土沙路往西走,汽车路程大约三十分钟路北有个村庄就到我家了,我从去年连续三次来到圣水胡家营大河坎附近村子寻找亲人无果,敬请南郑吧吧友们给予帮助,圆我寻亲之梦,拜托各位吧友了,我现在就在大河坎烟厂附近住着,今年是我第四次来到这里寻亲了。我的手机号是,
「住哪里都上携程」低价,狂减,服务好,,携程订房超划算!携程-便捷的在线酒店预订网站!7*24小时免费预订!
帮你顶一下、希望尽快找到家人。
愿早日找到亲人!
帮顶 希望实现愿望
顶贴!!!!
顶贴!!!!
祝早日找到亲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我的位置:
和亲人失散半个多世纪,他凭一张老照片找到了自己崇明的“家”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摘要:在崇明有一个民间的寻亲团,志愿者们定期开展寻亲活动,帮孤儿和亲人牵线搭桥。张海成是今年寻亲活动的首位幸运儿,也是崇明寻亲团迄今为止第10个找到亲人的成员。
汽车在陈海公路边还没停稳,张海成就急急忙忙拉开车门,一下子扑向了眼前一位高瘦的中年男人,脸埋在对方的臂弯里,肩膀激烈抖动,浑身发颤。他本想笑,可是刚咧开嘴“哈哈”笑了两下,笑声马上情不自禁地转成了痛哭声,一发不可收拾。“好了,好了,都结束了,找到了就好了。”抱着张海成的男人用手轻拍失声痛哭的张海成的背,不断地重复这一句话。
这是前几天在崇明港沿镇建中村里发生的一幕,抱着张海成的,是大他6岁的胞兄朱全明。张海成从小被崇明的亲生父母送走,后被河南焦作的养父母收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终于通过一次民间自发的寻亲活动,找到了亲人。尽管事先已经通过电话、短信甚至手机视频和家人们联系过,但当苦苦寻找的亲人最终出现在眼前时,52岁的张海成还是难以把持。
记者了解到,在崇明有一个民间的寻亲团,志愿者们定期开展寻亲活动,帮孤儿和亲人牵线搭桥。张海成是今年寻亲活动的首位幸运儿,也是崇明寻亲团迄今为止第10个找到亲人的成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崇明许多家庭因无力抚养,被迫遗弃骨肉,这些孩子最终由全国各地的家庭收养。如今,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大多已经年过半百,养父母多已过世,寻找亲人的愿望非常强烈。“寻亲者不为财产,不给亲人添麻烦,一切全凭自愿,只希望更多人能找到自己的根,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寻亲志愿者陆伟国说。
张海成(左一)四兄弟合影。
从邻居口中得知自己是上海崇明人
张海成出生于1965年,生活在河南焦作的农村地区,以打零工为业。从小,他就觉得自己和当地孩子长得不像。“当地老人也常常盯着自己,说‘上海娃娃就是俊’。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到了十几岁,慢慢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生父母在上海。”
不过,张海成对记者坦言,几十年来,虽然也曾有过想要偷偷寻亲的念头,但很长时间都没有实际行动:“一方面,养父母对这个比较忌讳;另一方面,养父母对自己很好,生活各方面照顾得都很周到,所以我也犯不着违背他们的意愿,伤他们的心。”前些年,张海成在河南焦作的养父母先后过世,张海成到上海寻亲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两个老人走的时候,一个字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们只好自己寻找亲人,找得好苦。”张海成的妻子刘素梅说到这里,泣不成声。
由于张海成年龄比较大,不太会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寻亲的具体事宜,大多是张海成的儿子、33岁的张磊操办的。张磊告诉记者,刚开始寻亲的时候,他也没什么门路,一个人舟车劳顿跑到崇明,下了车就只能挨家挨户打听。“寻亲者间一直流传一句话:‘找不到是正常的,找到了就像彩票中了大奖’。茫茫人海,要找到失散已久的亲人就像大海捞针,但我们一直都没有气馁。”网上发帖、电话询问、实地打听……张磊一直都没能找到真正的亲人。
“有的人照片上看起来和父亲有点像,但一个电话打过去,年龄对不上号;有的人家长相、年龄都对得上号,可细细一问,家里兄弟姐妹数量又不对。”谈到寻亲的坎坷过程,张海成对记者叹了口气:“好几次已经欣喜若狂,觉得自己快要找到亲人了,后来又在线索比对中发现找错了人,心情又变得非常失落。”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磊发现了崇明民间寻亲团的存在,辗转联系到了志愿者陆伟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把父亲张海成的相关资料发了过去,等待奇迹的发生。
张海成小时候的照片。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串起失联半个多世纪的亲人
张海成一家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辗转寻找亲人的同时,在距离焦作1000多公里的上海崇明,也有一户人家正在四处打听“被送走的小弟”的消息。
家住崇明区港沿镇建中村的朱全明告诉记者,父母当时决定送走一个孩子,实在是出于无奈。“太穷了,养不起孩子,只能托付给条件好些的家庭领养。”上世纪60年代,朱全明的母亲施凤花将出生才40多天的张海成送走了。“当时我也还很小,只听大人们说‘外地人要来领孩子啦’,我们兄弟四个虽然似懂非懂,但知道领孩子就是要离开这里了,都很害怕,所以能走路的几个兄弟都逃掉躲起来了。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张海成躺在摇篮里躲不掉,就被抱走了。”
朱全明的小妹朱玉琴告诉记者,之后的几十年,母亲常常和家人朋友提及此事,内心充满想念和内疚。“母亲生前一直说,人家送掉的孩子最终都找回来了,真希望我家的孩子也能快点找回来啊。直到母亲去世前,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当初被送走的那个孩子。”
失散半个多世纪,要找到亲人谈何容易。在张海成被领养的最初几年里,他的生父母和养父母还保持着书信沟通,此后,由于养父母的避讳,双方联系减少,最终断了联系。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张海成最终寻亲成功,靠的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5月中旬,经崇明寻亲团组织,近百名崇明孤儿在崇明堡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大型寻亲活动。在众多寻亲单页中,朱全明一眼就看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头戴雷锋帽,身穿棉袄,戴着围巾,一手插兜,双眼炯炯有神,脸蛋圆圆的,十分可爱。“这张照片我见过,母亲生前一直摆弄的,这是我失散多年的小弟!”
为什么朱家会有张海成童年时的照片?原来,这张照片是早年张海成的养父母多冲印了一张后寄回崇明朱家的,当时张海成大约五六岁。
发现这张照片后,朱全明激动不已,想要马上联系照片的发布者,可是事有不巧,寻亲单页上竟然没有留下张海成的联系方式。朱全明心急如焚,赶紧找到了寻亲志愿者陆伟国,最终经多方查找,终于和张海成取得了联系。“当时我们已经在回河南的火车上了,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连忙让父亲和崇明那边进行了线索比对,结果年龄、兄弟姐妹个数、身高长相等都对得上,再加上有这张照片作为共同回忆,当时就决定认亲了。”很快,张海成一家就又来到了崇明,这才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特别高兴,50多年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人,终于‘回家’了。今后逢年过节,我会带着家人来崇明,多看望自己的兄弟姐妹,家人团圆的感觉真好!”说到这里,张海成脸上洋溢着幸福。
寻亲志愿者:不为利益,只为“寻根”
记者了解到,和张海成有类似境遇的“崇明孤儿”还有不少。
因家庭贫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崇明有一些新生儿被父母无奈送走,甚至遗弃。这些新生儿有的被直接交到了领养人手中,有的被生父母放到了当时的崇明县老残教养院(现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门口,经保育员发现后再辗转送往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交由当地条件较好的家庭抚养。
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这些被送走或遗弃的崇明新生儿的身世线索,很多都在岁月变迁中消失了。崇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崇明县经历了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的过程,这批孤儿在福利院的相关信息资料也要发生转移,部分信息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灭失,致使部分孤儿信息记载不全。另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经手的福利院工作人员、政府人员大多已经去世,孤儿的养父母很多则是“带着秘密进黄土”,这些孤儿的身世信息也就无从查起。
与此同时,这些当年被送走或遗弃的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寻亲的愿望大多非常强烈。近年来,不少境遇和张海成类似的人开始回乡寻亲,他们自发组织了一个上百人的寻亲团,互相帮助,通报消息,不定期开展寻亲活动,还将寻亲线索印成单页、挂历等分发出去。
执意寻亲是否会让亲人为难?生父母和身边的子女是否会同意认亲?如何看待生父母当时将自己送走或者遗弃的行为?这些都是摆在寻亲者面前的犀利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寻亲志愿者告诉记者,在外地有些寻亲事件中,确实有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过:被送走的孩子如今家大业大,认亲后原始家庭要求其提供各种不恰当的帮助,无奈只能“敬而远之”;认亲成功后皆大欢喜,但生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间又因为纠纷而产生嫌隙……
“寻亲的过程曲折先且不谈,寻亲的结果,也并非总是‘皆大欢喜’。我们找到生父母家庭,问的第一个问题总归是:你们愿不愿意认亲?如果不愿意,我们也不会强求。无论是对志愿者还是对那些寻亲者而言,都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只为‘寻根’。”当寻亲志愿者已有3年多的陆伟国告诉记者。
让陆伟国等寻亲志愿者们欣慰的是,在多年的寻亲经历中,他们经历过“不愿意认亲”的家庭极少,大多数家庭都对那个失散几十年的兄弟姐妹持开放、欢迎的态度。作为寻亲者而言,也无一对生父母心怀怨恨,均是心存包容和理解。比如,在河南洛阳生活的杨丹凤是前年年初找到自己家住崇明竖新镇油桥村的生母黄金兰的,对于母亲当初的行为,她动情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就想回来报答亲生父母的恩情。我女儿已经20多岁了,也想对她有个交待,让她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母亲当年将我遗弃,那是环境所迫逼不得已,我不怨恨她!”
如今,这个崇明民间寻亲团成立3年多来,已让10人寻亲成功,最近还有一户家庭有望顺利认亲,目前已对上各种线索,只等血样检测结果出来。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对寻亲活动也提供了支持,在堡镇,镇里还专门给寻亲团划了两个办公室,作为崇明寻亲团堡镇服务站。“我们的寻亲活动会继续开展下去,希望能有更多的寻亲者顺利找到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家人。”陆伟国说。
题图:张海成(前排左一)和崇明家人合影。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困难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