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环李医生去黑头怎么样怎么样

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60例--《浙江中医杂志》2015年07期
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60例
【摘要】:正肺动脉高压是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功能严重受限甚至死亡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1]。寻求理想的降低肺动脉高压的方法一直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院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63.9;R544.1【正文快照】:
肺动脉高压是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功能严重受限甚至死亡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1]。寻求理想的降低肺动脉高压的方法一直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院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COPD肺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海环;谢于鹏;刘灵洁;王良兴;;[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01期
莫晓能,陈文彬;[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志英;;[J];儿科药学杂志;2006年05期
谢丽珊;;[J];福建中医药;2006年04期
曹时珍;赵锋;陈秀宇;;[J];福建中医药;2008年04期
黄李梅;[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陈清维;蔡润清;吴伟平;王飞;徐丽;王柳英;;[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刘建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郭璐;曾杰;刘跃建;解郑良;李春梅;杨阳;周仲伟;刘晓姝;邹俊;;[J];重庆医学;2014年10期
古立新,高占成;[J];河北中医;2004年01期
胡立新;张占英;李艳玲;云昀;;[J];河北中医;2007年01期
梁玉芝,李晓棠;[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清维;蔡润清;吴伟平;王飞;徐丽;王柳英;;[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传博;李泽庚;;[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长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施之琪;[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杨继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范右飞;[D];山东大学;2014年
李波;[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陈彤云;[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健;[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单丽囡;[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裴晶;[D];山东大学;2006年
陈倩琦;[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金泉克;[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王春晓;[D];山东大学;2013年
邓华君;[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骆丽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王利兵;[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岳磊;[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联波,刘晓凡,王海斌,李健民,韩苏平;[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黄忠耀,廖崇先,陈道中;[J];福建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孙慧兰;孙耀武;周文琪;王晓晴;杨烈;肖益中;;[J];昆明医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张彦华;[J];临床荟萃;1994年09期
张聪敏,赵然,刘春辉,曹治寰;[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7年01期
裴永娜;[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02期
席思川,车东媛,张婉蓉;[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孙宝华,张婉蓉,车东媛;[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蔡孔长,张云福,刘树芳,唐疾飞,徐正衸,徐正惠,喻华芝,蒋仲荪,葛尔宁,王通富;[J];温州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郭建友;霍海如;赵保胜;刘洪斌;李兰芳;郭淑英;姜廷良;;[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燕,王汛,陶溢潮,周春潮,刘继章,马芬;[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年S1期
杜军保,魏冰;[J];中国医刊;2002年09期
杜军保,齐建光,石云,魏冰,宫丽敏,田宏,石琳,郭志良,李万镇,马郁文,唐朝枢;[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杜军保,齐建光;[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05期
郭明好,刘向东,刘云,杨磊;[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6期
费允云,徐凯峰;[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4期
关键;[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4期
沈红;[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04期
任红英;[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6期
张成茂,陈冬生,吕颖;[J];疑难病杂志;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传博;李泽庚;;[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高静珍;;[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苏卫东;;[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刘坤申;刘超;籍振国;刘刚;;[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钟建文;刘大波;黄振云;;[A];全国睡眠呼吸障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李全会;石志红;匡延龄;孟宪法;;[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黎旌红;黄淑萍;;[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周义乾;张素荣;李金兰;;[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黄岚;周音频;;[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朱鲜阳;;[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雪飞?萧景丹;[N];健康报;2007年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秦岭整理;[N];健康报;2010年
伊遥 编译;[N];中国医药报;2011年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荆志成 (教授);[N];家庭医生报;2009年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12年
李颖;[N];科技日报;2012年
汪蕾;[N];人民政协报;2012年
闫丽新 程显声 荆志成;[N];健康报;2006年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22病区
荆志成?张炜;[N];健康报;2007年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副教授
荆志成;[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建国;[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赵一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
祝晓晶;[D];浙江大学;2014年
张洪亮;[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曾伟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崔勤;[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卢献灵;[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王国亮;[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姚香兰;[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熊长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建军;[D];青岛大学;2008年
陈伟丹;[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张志岷;[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蒋丽;[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苏梦亚;[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李波;[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王恩伟;[D];青岛大学;2002年
赵宏林;[D];兰州大学;2006年
薛明华;[D];山东大学;2006年
李红丽;[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现在的位置是: &
目的:检测女性盆底器官膨出(POP)患者子宫主韧带中弹性蛋白(elastin)和赖氨酰氧化酶(LOX)表达,探讨两种基因与PO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子宫脱垂而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同期选择因妇科良性疾病、无压力性尿失禁(SUI)或POP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对照。于手术中取子宫主韧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elastin、LOX mRNA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种蛋白表达。结果:无论绝经与否,POP组子宫主韧带中elastin、LOX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OP组中绝经后患者elastin、LOX 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绝经前患者,差异显著(P〈0.05);子宫主韧带elastin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与LOX相应水平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r=0.9959,r=0.9708,P〈0.05)。结论:POP患者子宫主韧带elastin表达减弱影响弹性纤维形成,LOX表达减弱可能通过影响胶原与弹性纤维的交联亦使盆腔支持结构稳定性降低,从而导致POP的发生;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通过影响LOX的表达,进而参与POP的发生。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大鼠胰岛细胞衰老的情况及胰岛素的表达。方法:40只大鼠分为4组:新生大鼠组、1个月大鼠组、6个月大鼠组、24个月大鼠组,取大鼠胰腺,行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并检测胰岛内p16的表达以反映胰岛细胞衰老,检测胰岛内胰岛素的表达。结果:随年龄增长,胰岛内p16表达增加,分别为:新生组0;1月组0.0.01534;6月组0.0.01787;24月组0.2.03191(P〈0.01)。β-Gal染色阳性(阳性率、着色面积、着色深浅程度)增加也与增龄相关,新生组大鼠胰岛B—Gal染色均为阴性,其它各组阳性率1月组为2%,6月组为15%,24月组为100%(P〈0.01)。着色面积1月组为0.040,6月组为0.218,24月组为2.118。着色程度1月组为0.04,6月组为0.18,24月组为2.41。结论:随年龄增长,胰岛细胞衰老增加,胰岛素表达减少。
目的: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和肠毒素B(SEB)干预幼年小鼠,观察它们对小鼠慢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对气道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组中BALB/c小鼠在出生后1周开始腹腔注射0.1mL SEA或SEB(浓度1mg/L),隔天注射,共7次。其它小组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对照。BALB/c小鼠出生后4周建立哮喘模型,实验组和模型组分别在0、7和14d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在28d开始隔天OVA雾化激发哮喘,共7次,末次激发后24—48h内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和总白细胞计数,其余BALF离心-70℃冻存检测细胞因子,固定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分析。结果:SEA组和SEB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轻于模型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SEA、SEB组BALF中Th1细胞因子干扰素-1(IFN-1)高于模型组(P〈0.05);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均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早期感染SEA、SEB可以减少小鼠慢性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比值减轻气道中的哮喘炎症反应。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大鼠血清IgA异常糖基化的程度及雷公藤内酯醇(TP)对其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IgAN模型组(模型组)、IgAN+TP干预组(TP组)、IgAN+泼尼松干预组(Pred组),每组8只。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素(SEB)+四氯化碳(CCl4)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TP组给予TP100μg·kg^-1·d^-1,Pred组给予Pred5.0mg·kg^-1·d^-1灌胃。分别于0、7、11周测24h尿蛋白定量;12周处死大鼠取血,ELISA法测血清IgA的含量,凝集素亲和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A异常糖基化的程度;肾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造模7周后模型组、TP组、Pred组大鼠尿蛋白较正常组显著增多,第11周时TP组及Pred组尿蛋白较模型组显著减少。模型组血清Ig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TP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red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模型组大鼠光镜下肾系膜基质增生,系膜细胞增多,部分毛细血管攀闭塞;荧光下IgA呈团块状在系膜区沉积;TP组及Pred组病理较模型组显著改善,正常组未见病理改变。凝集素亲和ELISA法测定,模型组IgA异常糖基化程度最重,TP组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red组无明显改善。结论:TP能显著降低血清IgA的水平,改善血清IgA异常糖基化程度,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损伤。可见改善IgA异常糖基化程度可能是TP治疗IgAN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葛根素(Pur)对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每日腹腔注射Pur注射液,共16周,收集24h尿液测定尿蛋白(Upro);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糖(Glu)和血尿素氮(BUN)。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肾组织中的iNOS定位与分布。制备组织匀浆,以检测肾组织中的NO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出现。肾功能下降、肾小球及肾小管肥大等异常表现,同时,iNOS表达及NO含量明显增加;应用Pur后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且iNOS表达及NO含量显著降低。结论:Pur可降低肾组织iNOS表达及NO含量从而减轻。肾组织损伤,这可能是其减轻DM所致大鼠肾脏功能及结构异常的作用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性的评估作用。方法:按准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患者20名,按国际通用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造影图像的表现及临床病理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造影图像均显示斑驳状透见荧光,其它较多的特征有色素斑块所致的荧光遮蔽、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离所致的荧光渗漏和沉积,较少表现的还有毛细血管无灌注所致的充盈缺损以及黄斑荧光积存等。结论:眼底荧光影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严重性的预示性从轻向重依次为:弥漫性斑驳状透见荧光;荧光遮蔽;充盈缺损;视网膜荧光素池样积存;黄斑荧光积存。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德国外科医生Max Wilms于1899年曾对该瘤的特性发表了详细的描述,故又称为Wilms瘤。在研究。肾母细胞瘤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Wilms瘤相关的抑癌基因,如:WTI在11p13、WT2在11p15.5、WT3在16q、WT4(FWTI)在17q12-q21及WT5在7p14-p13,还有β-黏连素分子(β-catenin)、p53、FWT2等;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是细胞内感受氧浓度并调节细胞对缺氧产生适应性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HIF是1992年Semenza等在Hep3B细胞中第一次发现的。由于缺氧是很多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如肿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HIF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在人体所有器官中,脑是对氧浓度变化最敏感的器官,不难推测HIF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ABCB4(ATP—binding cassette,subfamily B,member 4,ABCB4)基因,又称为多药耐药3(multidrug resistance 3,MDR3)基因或MDR2基因,其在小鼠的同源基因为mdr2。ABCB4基因属于ATP结合转运体(ATP—binding cassette,ABC)超基因家族中P糖蛋白基因家族的成员,P糖蛋白基因家族由人和啮齿动物一些高度同源并连锁的基因组成,其在人类包括MDR1基因和MDR3基因(即ABCB4基因)2个成员。
目的:应用纳升液联用技术(nanoLC—ESI/MS/MS)对ECV304细胞蛋白质组学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提取ECV30d细胞总蛋白,经变性、还原、烷基化和酶解,nanoLC—ESI/MS/MS对酶解后的肽段进行分析,数据库(Swissprot)检索鉴定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所鉴定的蛋白质进行细胞定位和功能分类。结果:从8μg细胞总蛋白中鉴定了120种蛋白质,所鉴定蛋白质的分子质量(MW)范围从6648D至280739D,MW〈20kD的蛋白质占24.2%,MW〉100kD的蛋白质占5.0%;主要位于细胞质、细胞骨架、细胞核和细胞膜,分别为27.8%、19.0%、15.2%和10.1%;大多为结构蛋白质和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分别为36.4%和34.1%,具有信号转导活性的占11.4%;其中角蛋白8、18和vimentin等为内皮细胞特异表达的蛋白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nanoLC—ESI/MS/MS分析ECV304细胞的蛋白质组学方法,为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对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大鼠环氧酶-2(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低O2高CO2组、慢性低O2高CO2+红花注射液组。用原位杂交、电镜、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细小动脉显微结构、肺动脉COX-2基因及蛋白表达、血浆和肺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含量的变化。结果:①慢性低O2高CO2组mPAP显著高于正常组,红花注射液组的mPAP显著低于慢性低O2高CO2组,3组间平均颈动脉压(mCAP)无显著差异。②慢性低O2高CO2组与正常对照组组相比血浆和肺匀浆TXB2浓度、TXB2/6-Keto—PGF1α比值显著增高,6-Keto—PGF1α浓度显著下降;红花注射液组与慢性低O2高CO2组相比血浆和肺匀浆TXB2浓度、TXB2/6-Keto—PGF1α显著下降,6-Keto—PGF1α显著升高。③光镜下慢性低O2高CO2组与正常组相比,肺细小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和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PAMT)均显著增高;电镜下显示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细胞增多,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红花注射液组WA/TA和PAMT显著降低;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减轻,纤维细胞少,胶原纤维减少,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微绒毛丰富、结构清楚。④红花注射液组与慢性低O2高CO2组相比,COX-2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COX-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肺动脉COX-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红花注射液减轻慢性低O2高CO2性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结构重建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观察Rho激酶(ROCK I)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初始对照组、栓塞3d组、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终末对照组。采血制备血栓,颈静脉注入,2周后第2次栓塞,全程腹腔注射氨甲环酸。达实验设定日期后,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TA)、右室肥厚指数(RVHI),原位杂交检测ROCK I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TGF—β1蛋白表达。结果:栓塞4周组至12周组大鼠随时间延长mPAP明显增高(均P〈0.01);PAMT、WA/TA在4周后随时间延长显著增高(4周组P〈0.05,8周、12周组P〈0.01);8周后RVH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周组P〈0.05,12周组P〈0.01);栓塞后ROCK I mRNA原位杂交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3d组至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TGF—β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随时间延长出现增高趋势(1周组、2周组P〈0.05,4周组至12周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ROCK I mRNA及TGF—β1蛋白与mPAP、RVHI及血管重构指标均呈正相关(均P〈0.01);ROCKImRNA与TGF—β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12,P〈0.01)。结论:ROCKI和TGF—β1均可能参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此过程中Rho/Rho激酶信号通路可能是TGF—β1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的:研究缺氧状态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ROS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ROS和ERK1/2在PASMCs增殖和凋亡关系失衡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正常大鼠PASMCs,选用第2—3代用于实验。分别在常氧及缺氧条件下用ROS清除剂tiron、ERK1/2抑制剂PD98059进行分组干预。通过NBT还原法和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免疫荧光法检测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MTT比色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增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缺氧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缺氧组的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而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使用tiron后能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增殖(P〈0.05),而凋亡率却明显升高(P〈0.01);(3)缺氧组P—ERK1/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使用tiron后缺氧诱导的P—ERK1/2表达被显著抑制(P〈0.01);(4)使用PD98059也能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细胞增殖(P〈0.05),而凋亡率也明显升高(P〈0.01),缺氧下同时使用PD98059和tiron与单用tiron相比,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缺氧时PASMCs中生成增多的ROS通过活化下游ERK1/2信号通路,促进PASMCs增殖并抑制凋亡,从而在缺氧性肺动脉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在体内、体外不同条件下小鼠嗜酸细胞(EOS)表面CD69的表达与细胞存活率,探讨CD69的表达在小鼠EOS的活化、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提纯IL-5高分泌转基因小鼠外周血中的EOS,测定其表面CD69的表达,体外以PMA+MA刺激EOS,在1h、12h、18h、24h测定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与细胞存活率;分别以1汕g/L的IL-4、IL-5、IL-12、IL-13、IFN-γ、GM—CSF培养EOS18h后测定细胞的存活率与表面CD69的表达。制备小鼠哮喘模型,观察CD69在小鼠BALF、外周血EOS中的表达。结果:新鲜提纯的小鼠外周血EOS不表达CD69,PMA+MA刺激的EOS在1h后即有CD69的表达,12h表达至高峰,至少持续24h以上;但细胞的存活率快速下降。不同细胞因子对EOS的培养均可诱导CD69的表达,其中IL-13、IFN-γ、GM—CSF对此影响明显,且GM—CSF可显著抑制EOS的凋亡;哮喘小鼠外周血EOS无CD69的表达,而BALF中EOS可有CD69的表达。结论:静止小鼠EOS表面不表达CD69,但在体内、体外不同条件下激活的EOS表面均有CD69的表达;同时,体外实验显示CD69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结果提示CD69既可作为EOS激活的表面标记物,同时又可诱导EOS的凋亡,这为哮喘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研究艾蒿花粉粗提物(MPE)和其主要成分之一artemisia vulgaris 1(Art V1)能否诱导豚鼠过敏反应,为艾蒿花粉过敏症研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艾蒿花粉粗提物或Art V1混悬于佐剂氢氧化铝凝胶中,每间隔10d致敏豚鼠1次,共4次,然后以艾蒿花粉粗提物或Art V1抗原滴鼻诱发鼻炎症状。气道高反应性(AHR)、炎症细胞和肺组织病理的观察于Art V1气雾攻击5d后,以乙酰甲胆碱(Mch)气雾吸入激发AHR,测定气道阻力和动态肺顺应性,计数和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炎症细胞,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Art V1组豚鼠在抗原激发下喷嚏次数和抓鼻次数显著增加,吸入Mch后气道阻力明显增加,动态肺顺应性明显降低,Mch气雾吸入可激发AHR;MPE组豚鼠喷嚏次数有所增加,气道反应性有所升高;两组BALF和病理切片均显示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艾蒿花粉粗提物和其主要成分Art V1均能诱导豚鼠过敏反应,Art V1致敏效果明显优于艾蒿粗提物。该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过敏性疾病机制和治疗新药的研究。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缺氧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转染对HepG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以常氧对照腺病毒(Ad—GFP)转染组(CC组)为对照组,常氧HIF-1α腺病毒(Ad—HIF)转染组(CH组)、低氧对照腺病毒(Ad—GFP)转染组(HC组)、低氧(2%O2,24h)HIF-1α腺病毒(Ad—HIF)转染组(HH组)为实验组,提取HepG2细胞的总RNA,反转录成Cy3和Cy5标记的cDNA探针,与定制的包含1628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杂交,筛选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常氧对照腺病毒转染组相比较,常氧HIF-1α腺病毒转染组3个基因表达下调;低氧对照腺病毒转染组10个基因表达上调;低氧HIF-1α腺病毒转染组6个基因表达上调、1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涉及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凋亡、转录和HIF-1调节、生物转化、酸碱平衡调节、细胞黏附分子等方面。结论:低氧可以上调HepG2细胞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HIF-1的转录调节作用可能是其重要环节。
目的:研究E-选择素鼻粘膜耐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E-选择素或PBS单程诱导耐受或加强诱导耐受48h后,用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缺血2h再灌注22h后,流式细胞仪测定血中CD3^+CD4^+T细胞及CD3^+CD8^+T细胞含量,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RT—PCR检测脑梗死区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脑组织中SOD水平。结果:E一选择素单程诱导耐受组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比值增加(P〈0.05)。与其它组相比,E-选择素加强诱导耐受组脑梗死体积减小了40.87%(P〈0.05),CD3^+CD8^+T细胞所占比例减小、CD3^+CD4^+T细胞与CD3^+CD8^+T细胞比值增高(P〈0.05),脑组织中SOD水平升高(P〈0.05),E-选择素、ICAM-1表达减少(P〈0.05),LFA-1表达有减少趋势。结论:E-选择素鼻黏膜耐受诱导脑缺血耐受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CD8^+T细胞减少,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增加、SOD水平升高及E-选择素、ICAM-1表达减少有关。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姜黄素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记忆障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东莨菪碱建立昆明小鼠记忆获得性障碍模型,通过跳台和水迷宫实验观察姜黄素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同时测定其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的活性。结果:姜黄素可以减少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获得性障碍小鼠跳台回避反应的错误次数(P〈0.05),延长其逃避潜伏期(P〈0.05),也可以缩短记忆获得障碍小鼠水迷宫中寻找平台的潜伏期(P〈0.05),撤去平台后可以延长小鼠在原平台象限的停留时间(P〈0.05)。姜黄素可以降低小鼠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P〈0.01)、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1)、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P〈0.01)。结论:姜黄素对记忆获得性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中枢胆碱能系统、抗氧化损伤有关。
目的:探讨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致肺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A549肺泡上皮细胞株与NTHi(感染复数:10)共孵育15min、30min后收集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磷酸化;4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NF-κB p65亚单位的表达。预先用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和NF-κB抑制剂(PDTC)与A549细胞共孵育1h,然后加入NTHi,24h后收集上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8(IL-8)的水平。结果:NTHi能迅速地诱导p38MAPK通路的磷酸化。NTHi刺激4h后A549细胞胞内NF-κB p65的表达较与未加细菌组明显增加(P〈0.05)。NTHi刺激A549细胞24h后上清中的IL-8较未加细菌组显著增加,差异显著(P〈0.05)。与细菌攻击组比较,阻断p38MAPK或NF-κB通路,能显著地降低A549细胞生成IL-8(P〈0.05)。结论:NTHi以p38MAPK和NF-κB依赖的方式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
目的:观察肾-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DEX)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基础上,腹腔注射内毒素(二次打击)造成急性肺损伤模型,直接插管法检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各组大鼠肺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I)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mRNA的表达及测定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结果:二次打击组(HL)大鼠平均动脉血压恢复很慢,而地塞米松治疗组(HLD)平均动脉血压恢复的速度较HL明显增快,且平均动脉血压水平的升高具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C)相比,HL组ACE、AG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HLD组明显低于HL组。AT1、AT2 mRNA各组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与C组相比,HL组AngⅠ的含量明显升高,HLD组大鼠血清AngⅡ的含量比HL组均明显减低,AngⅠ含量的变化不明显。结论:失血性休克后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可能与激活肺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抑制肺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是DEX轻这种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目的:探讨人生长激素(hGH)基因修饰的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力衰竭模型。2周后将冠脉结扎后存活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hGH基因修饰的成肌细胞移植组(hGH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修饰的成肌细胞移植组(GFP组)、注射等体积培养液的对照组。治疗4周后,血流动力学检查各组心功能指标;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新生。RT—PCR检测bax和bcl-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心肌hG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和GFP组相比:hGH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2)心肌组织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hGH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GFP组和对照组。(5)RT—PCR检测结果显示hGH组bax mRNA水平显著低于GFP组和对照组,bcl-2 mRNA水平显著高于GFP组和对照组。(4)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GH组大鼠心肌组织有hGH蛋白表达,其余两组心肌组织无hGH蛋白表达。与其它两组相比,hGH组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VEGF蛋白表达增加。结论:hGH基因修饰的成肌细胞移植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与单独成肌细胞治疗相比可以诱导更大的血管化,更好地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成肌细胞治疗联合hGH基因治疗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目的:观察钙敏感受体(CaSR)在异丙。肾性心肌梗死大鼠的表达和凋亡通路的变化。方法:采用连续2d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200mg/kg)皮下注射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异丙肾上腺素1d组(ISO/1d);异丙肾上腺素2d组(ISO/2d)。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观察CaSR、bax、bcl-2、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心肌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紫外分光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cTnT)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SO/Id组:LDH和CK活性、cTnT水平和MDA含量、细胞凋亡指数以及CaSR、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达高峰,同时SOD活性降低,Bcl-2表达减少,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严重;ISO/2d的心肌损伤指标较ISO/1d组有所减轻。结论:CaSR表达增多可能参与了异丙。肾性大鼠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机制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α、δ亚型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改善缺氧处理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反应性中的作用及其与肌球蛋白轻链(MLC20)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P)的关系。方法:贴块法取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至第3—5代后用于实验,观察缺氧1.5h后PKC-α、δ亚型抑制剂处理对AVP调节VSMC收缩反应性的影响,以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在Transwell小室中的渗透率变化反映VSMC的收缩反应性;用酶反应法测定缺氧VSMCMLCK/MLCP活性。同时取失血性休克大鼠(30mmHg,2h)SMA,观察PKC-α、δ亚型在AVP调节休克血管MLC20磷酸化水平(Western blotting)中的作用。结果:PKC-α抑制剂G66976预处理可明显抑制AVP引起的缺氧VSMC收缩反应的升高,而PKC-δ抑制剂rottlerin也部分抑制AVP的作用。缺氧VSMC的MLCP活性明显升高、MLCK活性降低,同时休克血管平滑肌的MLC20磷酸化水平降低;AVP预处理可使缺氧VSMCMLCP活性降低、MLC。磷酸化水平升高,而Go 6976可明显拈抗AVP的作用,rottlerin仅有轻度的抑制作用。AVP和PKC-α、δ抑制剂对MLCK活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AVP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MLCP活性和MLC。磷酸化水平来恢复休克后血管反应性和钙敏感性,PKC-α是其中重要的调节分子。
目的:观察糖尿病心肌损伤出现的时间,分析其发生机制,探讨葛根素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全自动生化法检测17周、20周、24周和28周龄KKA^y糖尿病模型鼠血清生化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RT—PCR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bax、bcl-2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除血糖增高外,20周、24周和28周龄KKA^y糖尿病模型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1)。从28周起KKA^y模型鼠心肌细胞开始凋亡;bax mRNA表达升高,bcl-2 mRNA表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葛根素能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bax mRNA的表达水平,提高bcl-2 mRNA表达水平(P〈0.01),抑制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KKA^y糖尿病模型鼠第28周存在心肌损伤;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葛根素可抑制KKA^y糖尿病鼠心肌细胞凋亡。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缺氧心肌肥大模型,探讨慢性缺氧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慢性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慢性缺氧组置于氧浓度为(10.0±0.5)%的大型玻璃舱中,分别持续缺氧14、21、28d,分别于第14、21、28d处死大鼠,取心脏称重,留右心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及计量,检测肌球蛋白β重链(β—MHC)、原癌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Bad等mRNA及Bcl-2、Bad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慢性缺氧14、21、28d组大鼠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右心室/体重(RV/BW)比值及右心室β—MHC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均P〈0.01)。(2)慢性缺氧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4、21、28d组大鼠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P〈0.01)。(3)慢性缺氧14、21、28d组大鼠右心室bcl-2 mRNA表达和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缺氧28d组bcl-2 mRNA表达和Bcl-2蛋白表达较缺氧14d组显著降低(均P〈0.05)。慢性缺氧14、21、28d组大鼠右心室bad mRNA表达和Bad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均P〉0.05)。(4)慢性缺氧14、21、28d组大鼠右心室bcl-2/bad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缺氧28d组bcl-2/bad比值较缺氧14d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2慢性缺氧可以诱导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肥大,且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肥大程度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慢性缺氧通过抑制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使bcl-2/bad比值下调,打破原有的平衡,导致心肌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MTT法测CFs生长,羟脯氨酸法测CFs胶原含量,RT—PCR法测TSP-1 mRNA表达。结果:TGF—β1诱导CFs TSP-1的表达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增加(P〈0.01)。TGF-β1(20μg/L)作用下24h可诱导CFs增殖和胶原合成(P〈0.01)。TSP-1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后的CFs的MTYA值、胶原含量减少(P〈0.01)。结论:TGF—β1可诱导新生大鼠CFs TSP-1表达,TSP-1反义寡核苷酸对TGF—β1诱导大鼠CFs增殖与胶原合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SP-1在TGF—β1诱导大鼠心肌纤维化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影响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4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Hcy(10μmol/L、3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干预,或先予以1μmol/L阿托伐他汀预处理1h,然后再用200μmol/L Hcy干预。采用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衰老细胞,细胞增殖ELISA试剂盒和集落生成能力测定实验检测EPCs的增殖能力和集落形成能力,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ELISA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EPCs Akt Se^473磷酸化水平。结果:Hcy呈浓度依赖性增加SA-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数量,200μmol/L最为显著,较对照增加了2倍(15.2±9.8vs51.9±13.5,P〈0.01),而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减少Hcy诱导的衰老细胞的数量。此外,Hcy干预后伴随EPCs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显著损害。Hcy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EPCs端粒酶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Hcy显著减少Akt磷酸化。结论:Hcy加速EPCs衰老,伴随EPCs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损害,提示细胞衰老也许是Hcy损害EPCs的机制之一。Hcy加速EPCs衰老可能跟EPCs端粒酶活性下降以及Akt磷酸化水平的下降有关。阿托伐他汀可以预防Hcy对EPCs的损害效应。
目的:制备重组人四价串联Aβ1-15老年性痴呆二代蛋白疫苗,探讨其免疫原性。方法:以本室前期制备的含四价Aβ1-15基因(4×Aβ15)的重组质粒pcDNA-4×Aβ15为模板,PCR扩增4×Aβ15基因并克隆至pGEX-4T-2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GST-4×Aβ15经thrombin酶切去除GST后得到纯化的4×Aβ15蛋白。将4×Aβ15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诱导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结果:经鉴定、测序,获取重组质粒pGEX-4×Aβ15,诱导表达后Western blotting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5×10^3处有GST-4×Aβ15表达带,thrombin酶切去除GST后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9×10^3的4×Aβ15蛋白。4×Aβ15蛋白免疫小鼠诱导出(964.6±401.3)mg/L抗Aβ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pGEX-4×Aβ15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人重组4×Aβ15蛋白,免疫动物证实该蛋白疫苗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目的:探讨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段(Aβ25-35)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PI3K/Akt转导通路的作用。方法:MTY法检测Aβ25-35作用不同时间后PCI2细胞活力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检测Aβ25-35作用不同时间后PCI2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Aβ25-35作用不同时间后p—Akt^Ser473、p—GSK-3β^Ser9的水平变化。结果:20μmol/L Aβ25-35作用不同时间(30min、1h,3h、6h、12h、24h、48h)后,MTT结果显示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Annexin V—PI结果显示,Aβ25-35作用后均可引起细胞凋亡(P〈0.05);Westem blotting结果表明,Aβ25-35作用于细胞后,P—Akt^Ser473和p—GSK-3β^Ser9的表达均出现迅速的下调(P〈0.05),在作用3h时两者的表达出现迅速的上升,在作用6h时又出现表达的下调,两者在该时间段的变化趋势相符。P—Akt^Ser473在Aβ25-35作用于细胞12h后出现逐渐回升趋势,但在48h时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而p—GSK-3β^Ser9的表达在Aβ25-35作用于细胞12h后出现迅速的升高(P〈0.05),而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Aβ诱导的细胞损伤,本研究为AD的发病机制及选择合适的药物作用时点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中的作用以及PPAR-γ与环加氧酶-2(COX-2)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再复氧组、PPAR-γ激动剂(ciglitazone)+缺氧再复氧组。用噻唑蓝(Myr)比色法测定神经细胞生存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原代皮质神经细胞经ciglitazone预处理的缺氧再复氧组神经细胞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独缺氧再复氧组(P〈0.05);并且其COX-2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缺氧再复氧组(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ciglitazone)能够减轻缺氧再复氧后神经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COX-2蛋白表达水平而实现的。
目的:观察脑益康对D-半乳糖(D—gal)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制备脑益康含药血清。应用D—gal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生化法测定细胞单胺氧化酶-B(MAO—B)、Na^+-K^+-ATP酶和Ca^+-ATP酶活力,RT—PCR法检测细胞bax和bcl—xl mRNA的表达。结果:脑益康含药血清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和ATP酶活力,降低MAO—B活力,上调bcl—xl mRNA的表达,降低bax mRNA的表达。结论:脑益康可通过提高ATP酶活力,降低MAO—B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对D—gal处理的海马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逍遥散(XYS)含药血清对高浓度皮质酮(CORT)环境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XYS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煨生姜、甘草组成。采用体外无血清培养海马神经前体细胞,以120μmol/L CORT建立高浓度CORT环境,制备XYS不同灌胃剂量含药血清,选取10%含药血清和10%血清,以CORT拮抗剂RU38486作为阳性对照药。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率,BrdU和TUNEL免疫荧光双标、β-tubulin-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别和TUNEL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果:120μmol/L CORT能显著降低海马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RU38486能够逆转高浓度CORT所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率的下降(P〈0.05),10%XYS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强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或P〈0.01)。经高浓度CORT处理后,海马神经前体细胞BrdU/TUNEL染色荧光强度比值显著下降(P〈0.01),经RU38486和10%XYS含药血清各剂量组干预后,BrdU/TUNEL比值明显升高(P〈0.01)。高浓度CORT环境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率明显提高(P〈0.01),RU38486及10%XYS含药血清各组均能明显抑制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P〈0.05或P〈0.01)。结论:XYS能促进高浓度CORT环境下海马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抑制其分化形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发挥抗应激时高浓度CORT损伤海马的作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和细胞骨架蛋白tubulin在氧化应激预适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H2O2作用于HepG2细胞,建立HSP90不同表达量的模型后,MTF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ting定量检测各模型中HSP90、tubulin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该两种蛋白在对照、预适应、氧化应激、预适应后氧化应激下的分布和共定位。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提示预适应可提高应激状态下的细胞生存活力;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氧化应激预适应可提高细胞内HSP90和tubulin含量,减轻再次应激所致的HSP90和tubulin总量下降;激光共聚焦显示该两种蛋白有相似的细胞分布。结论:Tubulin可能协同HSP90在氧化应激预适应中起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表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基因疫苗在荷瘤小鼠模型中抑瘤效应并探讨其免疫机制,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PSMA基因疫苗肌注入BALB/c小鼠体内,检测其血清中PSMA抗体水平并观察脾T细胞的增殖效应和杀细胞毒效应,以sp2/0-PSMA细胞攻击免疫后小鼠,观察小鼠的成瘤率、肿瘤大小、平均瘤重及生存率,评价PSMA基因疫苗的抑瘤效应。结果:PSMA基因疫苗可诱导实验组小鼠产生PSMA抗体,脾T细胞的增殖效应和杀细胞毒效应,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脾细胞的增殖和杀细胞毒效应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成瘤率低,无瘤生存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结论:PSMA基因疫苗能诱导实验组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且有明显的抑瘤效应。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α2b)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IFN-α 2b、作用不同时间,设立对照组,用MTT法检测IFN-α2b对细胞的毒性作用,PCR—ELISA法测定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IFN-α2b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在药物浓度大于5×10^4IU/L及作用时间达到24h后,其活性出现大幅度下降,随后出现细胞抑制率的明显升高,与端粒酶活性的下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结论:IFN-α 2b可作为一种端粒酶抑制剂,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造成细胞死亡。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放射诱导的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r法检测NS-398对细胞的抑制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CM)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caspase-3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比色法分析caspase-3酶活性变化。结果:NS-398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电镜下处理组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NS-398显著增加放射诱导的细胞凋亡,上调bax mRNA、Bax蛋白及caspase-3 mRNA表达,并增强caspase-3酶活性,而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NS-398能增加放射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表达,上升Bax/Bcl-2比例,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活化caspase-3,最终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目的:探讨乙醇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V)脓毒症肝组织Toll样受体及髓样分化蛋白-2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制作乙醇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性肝病对照组和乙醇性肝病创伤弧菌脓毒症组。观察乙醇性肝病创伤弧菌脓毒症组大鼠在染菌后各时点脓毒症表现,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检测各时点大鼠肝组织TLR2、TLR4、MD-2 mRNA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结果:乙醇性肝病创伤弧菌脓毒症组大鼠染菌后6h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毒血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毒血症状加剧。乙醇性肝病大鼠在染菌后2h,TLR2、TLR4、MD-2 mRNA表达开始升高,12h达峰值,染菌后24h下降。染菌后各时点TLR2、TLR4、MD-2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乙醇性肝病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乙醇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肝组织TLR2、TLR4、MD-2 mRNA表达水平随脓毒症病情的进展而升高,其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改变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发病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两种细胞因子所致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损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4(IGFBP2、IGFBP4)的表达变化,探讨IGFBP2和IGFBP4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人肝细胞株HL-7702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TNF—α、TGF-β1两种处理因素作用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其IGFBP2和IGFBP4的表达变化,再在相同处理培养条件下用MTT比色法检测两种细胞因子对肝细胞抑制率的影响。根据MTr及预实验结果选择TNF—α 20μg/L作用于人肝细胞株48h,采用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和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IGFBP2、IGFBP4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在TNF—α20μg/L组和TGF—β1 4μg/L组表达最强,且与肝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 or P〈0.01)。TNF-α20μg/L处理48h后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IGFBP2、IGFBP4参与了肝细胞的损伤过程,在TNF-α、TGF—β1介导的肝细胞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纤维连接蛋白(FN)刺激的肝星状细胞(HSCs)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脂质体介导法进行FRNK质粒瞬时转染;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FRNK蛋白在HSCs的表达,鉴定转染效果;[^3H]-Pro掺入法检测HSCs总胶原和Ⅰ型胶原的合成能力。结果:FRNK质粒成功转染HSCs,于转染48h时FRNK蛋白表达最强(P〈0.05);在FRNK转染HSCs 48h后总胶原合成能力(498.17±73.20)较空质粒组(748.33±61.30)显著下降(P〈0.01);在FRNK转染HSCs48h后Ⅰ型胶原合成能力(163.17±23.80)较空质粒组(371.58±15.44)亦显著下降(P〈0.01)。结论:FRNK可以使HSCs总胶原和Ⅰ型胶原合成能力降低,提示其对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功能具有负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部变态反应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慢性、不可预见性、非同质性应激原作为抑郁模型,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形态学观察抑郁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大鼠胃窦部的免疫变态反应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抑郁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胰蛋白酶1(MC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值(37.4±7.7),显著高于对照组(24.8±5.6),P〈0.05。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黏膜组织肥大细胞激活、增殖及颗粒增生。超微电镜观察发现,抑郁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表现为:肥大细胞向血管、神经和单核细胞周围渗透,肥大细胞膜折皱,细胞内含有非同质的、非均匀、低电子密度颗粒,部分颗粒到达膜表面、成为丝状物、空颗粒及脂质体,细胞核呈梭形;肥大细胞周围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渗出;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脱落的颗粒趋化到巨噬细胞表面;白细胞颗粒与肥大细胞膜黏附形成桥接;巨噬细胞吞噬肥大细胞激活脱落的颗粒。结论: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部发生免疫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对微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表现肥大细胞细胞数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其表型的变化。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reC)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别观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肠黏膜细胞bcl-2、baxmRNA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IPostC组和IPreC组大鼠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升高(均P〈0.05),肠黏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均P〈0.05),肠黏膜细胞bcl-2 mRNA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bax mRNA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IPostC组和IPreC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肠黏膜细胞的凋亡。
目的:观察细胞骨架蛋白巢蛋白(nestin)在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中的表达及在维持足细胞形态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estin在条件性永生的足细胞中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巢蛋白nestin在足细胞中的表达,观察足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计算nestin siRNA组和无关序列siRNA组中有足突的足细胞数量。结果:体外培养的足细胞中巢蛋白呈丝状分布于胞浆;转染nestin siRNA质粒的足细胞,足突变短或消失,而转染无关对照序列siRNA质粒的足细胞形态未见改变;无关对照组有足突的足细胞数为77.0%±6.3%,转染nestin siRNA序列质粒组有足突的细胞数为16.O%±4.6%,两组差异显著(n=3,P〈0.01)。结论:巢蛋白nestin对于维持足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研究高脂肪膳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胰腺组织中增食欲素(orexin)及其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IR大鼠模型采用高脂肪膳食诱导并经钳夹技术证实。采用微型血糖仪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全血葡萄糖和血清胰岛素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杂交分析检测胰腺组织中orexin及orexin受体(OXR)mRNA和蛋白质在IR状态下的表达改变。结果:高脂肪膳食喂养4周后,实验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由对照组(12.5±0.6)mg·kg^-1·min^-1下降至(7.6±0.4)mg·kg^-1·min^-1。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全血葡萄糖、血清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25%和30%(P〈0.05);高脂肪膳食诱导的IR大鼠胰腺组织中orexin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比对照组减少约71%和63%,而OX,R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比对照组降低约49%和67%(P〈0.05),OX2R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改变不明显。结论:高脂肪膳食可诱导大鼠体内产生IR,并抑制胰腺中orexin及其OX1R基因的转录和翻译。Orexin系统可能是参与调节脂肪一胰岛轴的主要因素。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dx1)和神经分化因子1(NeuroD1)转录因子真核表达质粒,检测其能否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并诱导人肝细胞转分化的能力。方法:以人胚胎胰腺组织m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Pdx1和NeuroD1基因,分别克隆到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质粒的多克隆位点A(MCSA)和B(MCSB)中,构建pI/Pdx1/NeuroD1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L02细胞。用RT—PCR、免疫组化、间接荧光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目的基因及NK转录因子相关的Nkx6.1(Nkx6.1)和葡萄糖运载体2(GLUT2)的表达情况。结果:目的基因克隆正确且在真核细胞中有效表达;并可诱导肝细胞表达胰腺B细胞功能相关的Nkx6.1和GLUT2因子。结论:pI/Pdx1/NeuroD1质粒成功构建和在人真核细胞表达,并诱导人肝细胞表达B细胞功能相关的Nkx6.1转录因子和GLUT2,提示Pdx1与NeuroD1可诱导肝细胞向胰腺内分泌细胞分化。
目的:研究21-羟化酶基因(CYP21)第10外显子P459H突变(CCC→CAC)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分析P459H是点突变还是基因多态。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CYP21基因3—10外显子,Pst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验证PCR产物为特异性扩增,在此基础上,应用PCR结合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方法(PCR—ACRS)扩增首次PCR产物,Fsp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用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查第10外显子P459H的发生率。结果:100例正常人CYP21基因第10外显子密码子459均为CCC,即均未出现P459H变异。结论:CYP21基因P459H为点突变,排除基因多态的可能;另外,PCR—ACRS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有效途径。
目的:观察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G蛋白亚单位、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亚单位和蛋白激酶C(PKC)亚型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探讨Gβ/Gαq—PI3K—PKC信号通路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采用经典激素鸡尾酒诱导法(分化诱导剂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分化,并以加入诱导分化液的时间为起点,于0d,6h、12h、1d.3d、6d、9d收集细胞后立即进行蛋白抽提,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中Gβ、Gαq/11、PI3K—IA类和IB类部分亚单位磷酸化水平、磷酸化PKCα和ξ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分化进程中:6h时,各检测信号物质表达均不同程度升高;12h时,磷酸化PI3K—p85、p110γ表达达高峰(P〈0.05),Gβ明显升高(P〈0.05),p101轻度升高,磷酸化PKCξ水平有所下降;1d时,Gβ表达达高峰(P〈0.01),PI3K—p85总水平及磷酸化P13K—p85、p55、p110γ、p101开始不同程度下降,Gαq/11和磷酸化PKCα继续升高(P〈0.01);3d时,Gαq/11和磷酸化PKCα表达达高峰(P〈0.01);6d时,Gαq/11和磷酸化PKCα表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KCξ明显降低(P〈0.01);成熟脂肪细胞内(分化9d)磷酸化p55、p85和PKCξ水平分别是前脂肪细胞的33.55%(P〈0.01)、29.68%(P〈0.05)和45.52%(P〈0.05)。结论:Gβ/Gαq—PI3K—PKC信号通路检测信号分子于分化早期出现峰值,提示与细胞早期分化的克隆性增殖阶段密切相关,而磷酸化p55、pS5和PKCξ亚单位在成熟脂肪细胞较前脂肪细胞水平显著下调提示其在分化后期对细胞分化起抑制性作用。
在真核生物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真核蛋白质没有稳定的结构,这些蛋白被称为固有无序蛋白(intrinsically unstructured proteins,IUPs)。固有无序蛋白的这种存在形式有其有利条件:(1)增大接触表面积;(2)构象灵活,可以与几个配体相互作用;(3)折叠、连接后可形成很多分子识别元件;(4)翻译后的修饰位点易被调控;(5)可形成短的线性相互作用基序。固有无序蛋白在调节细胞信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元的活性可以调节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发育和成熟。神经元活性的诸多作用都是通过兴奋性突触谷氨酸盐的释放以及突触后神经元钙流入来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接收来自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的输入信号和来自释放GABA的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的输入信号。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之间适当的平衡对感觉信息的表达、命令信号的执行以及更高级的认知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短篇论著](张琳琳 张师前 于浩)
(林晖榕 陈慎仁 傅玉才 耿义群 许铭炎 林超)
(李华 刘金保 陆丽 董伟华 沈守星)
(朱彩凤 包自阳 朱斌 陈洪宇)
(王秋红 张景坤 刘淑霞 凌亦凌)
(叶辉 夏小平 宋国祥 邓娟)
[综述](朱水山 龚辉 郭宏兴 张吉翔)
(张昱 吉训明 李文斌 罗玉敏)
(宫磊 李铁臣)
[实验技术](李菊玲 曾耀英 季煜华 杜彬)
[论著](曾海环 谢于鹏 刘灵洁 王良兴)
(陈铭新 张一梅 刘温娟 高宇飞 王丽玲)
(汤娜娜 刘先胜 徐永健 倪望 陈士新)
(汪慧英 James J Lee Nancy A Lee)
(朱剑萍 姚红伊 谢诒诚 章辉 赵孟辉 王哲培 郑英明 徐恬 谢强敏)
(高文祥 罗勇军 蒋春华 刘福玉 黄庆愿 高钰琪)
(苗佳音 杨磊 梁庆成)
(董军 裘晟 陆大祥 颜亮)
(徐峰 夏靖燕 杨燕 徐志豪 沈华浩)
(张勇 娄冬梅 李洪岩 金德男 高井真司 于振香)
(荣书玲 王庸晋 王晓林 常超 王裕勤 高焱章 米少华 曹恒 刘启云 卢永昕)
(郭津 徐长庆 李鸿珠 裴天仙 王丽娜 张力 张伟华 徐曼 林岩 田野)
(杨光明 徐竞 李涛 明佳 陈玮 刘良明)
(娄金丽 王谦 郝然 黄启福)
(徐小红 谭建新 冯华俊)
(陈玲 胡建新 程晓曙 苏海 洪葵 李菊香 吴延庆)
(朱军慧 马彩艳 陈君柱 王兴祥 张芙荣 傅国胜)
(邹俊涛 姚志彬 张革 汪华侨 徐杰 谢瑶 袁群芳)
(孙治坤 潘静 杨红旗 梁梁 丁健青 陈生弟)
(张婧媛 张艳桥 张一娜 裴丽春 徐长庆 杨微)
(朱燕 周爱玲 胡亚娥 茅家慧 施海燕)
(吴丽丽 冉川莲 严灿 刘书考 潘毅)
(康红云 陈雪梅 邹飞)
(汪波 曹开源 徐向东 徐霖 袁广卿 张甜 丘少鹏)
(程浩 戚朝秀 夏天 吴中耀 胡群英 洪海峰 麦庆怡 黄丹平)
(竺鑫丽 胡立宽 周林福 付雷 张帅 许曼)
(卢中秋 李萌芳 梁欢 邱俏檬 杨光田 周铁丽 洪广亮 吴斌)
(刘立新 孙凌云 郭晓红 张骞骞)
(魏娟 张晓岚 申建刚 霍晓霞 敦志娜)
(陈振华 王高华 罗和生 陈继红 黄永兰 王晓萍 雷森林)
(褚薇薇 武步强 沙焕臣 张润岐 闫爱丽 王殿华)
(苏蔚 房成 杨海春 陈靖 顾勇 郝传明)
(赵玉岩 郭磊 都健 马冬杰 田雷)
(唐小龙 郭敏 张洹 朱康儿)
(王甲莉 蒋玲 宋璐璐 王慧)
(吴静 胡秀芬 王宏伟 林汉华 梁晓燕 温宇)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主  编:陆大祥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政编码:510632
电  话:020-
电子邮件: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187/r
邮发代号:46-98
单  价:15.00
定  价:180.00
金月芽期刊网 20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医生祛痘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