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读书,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就是如此。他有一句名言是什么

民族之父—富兰克林
&&&&&&&&&&&&&&&&
/ 民族之父—富兰克林 
作者前言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 政治家,开国元勋之一,他还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出类拔萃的外交家,深 受美国和世界人民的崇敬和爱戴。  在各国人民心目中,富兰克林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生于波士顿的 一个贫困的小商人家庭,只上了两年小学便于 10 岁那年走上了谋生创业的道 路。他心怀大志,善于动脑,勤奋刻苦,在边工作边学习的艰苦生活中积累 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成长为一个在各方面均有重大建树的旷世奇 才和时代伟人。他是电气科学的先驱,为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奠定了理论基 础,做出了避雷针、平面电容器和“富兰克林火炉”等重大发明,并在机械、 化工、天文、地质、生物、光学和金融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还以高 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为费城和美国人民做出了许多其它贡献: 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组织了北美第一个哲学会、创建宾夕法尼亚 大学、创办第一流的报纸、杂志以及消防队、专职警察机构、医院和民兵自 卫组织,并在邮政和路政事业中大放异彩。富兰克林一生勤于思考和笔耕, 写下了浩繁的著述,针贬时弊,挞伐邪恶,颂扬并光大人间正气和真善美, 为人类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穷理查历书》一书曾广泛流传 于欧美各国,成为一部影响巨大的世界性畅销书。更为重要的是,富兰克林 还是一位献身于人类进步事业的正义战士。他早年致力于反对殖民地业主和 总督的专横统治,争取北美人民正当权利的斗争,后来又献身于打碎英国殖 民枷锁,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伟大事业,他是主张英属北美殖民地联合的《奥 尔巴尼联盟计划》的制定者,《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独立战争中代表 美国出使欧洲,缔结美法联盟,游说欧洲各国支持美国革命,胜利以后又为 创建新型的联邦制国家而呕心沥血,是费城制宪会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富 兰克林专心致力于为美利坚民族和世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为此耗费了全部 精力和心血,他的生命已经与美利坚民族的事业紧密地溶为一体,称他为“民 族之父”是恰如其分的。观察他的一生便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伟大革命年代 的历史脉络,使人深受教育和启迪,这正是我们撰写本书的重大意义所在。 本书是国内撰写的全面介绍和评述富兰克林的首部著作,无论在内容、 观点和史料的运用上,还是在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上,都有不同干外国出版 的传记之处。它覆盖了 1706 至 1790 年富兰克林的全部人生轨迹,其重点放 在他为促进人类科学文化事业,为维护殖民地人民的正当权利,为争取美利 坚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国家而奋斗的岁月,对其成长经 历、思想主张和私人生活方面的情况亦作深入细致的探讨。笔者力求坚持唯 物史观,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历史,社会和人结合的角度, 对富兰克林这一时代伟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的研究,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由我和杨明共同完成。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本人得到了有关部门和许多学界同仁的关心指导,老友王庆生同志和淄博国际招商总公司的徐华田 同志更是在各方面给以巨大的关怀和帮助,在此特表示深深的谢意。刘文涛1996 年 5 月于济南序 言  美国独立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从此,一个新的国家 诞生了,它以崭新的面貌在新大陆上迅速崛起。因此,当初签署《独立宣言》 的人们被尊之为美国的“国父”,受到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热爱和崇敬。在 国父们当中,要数乔治·华盛顿、托马部·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为这 个新国家所做的贡献最大,美国人称他们为“开国三杰”。  华盛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统率大陆军浴血 奋战 8 年,终于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还领导制定了一部沿用 至今的国家大法——《联邦宪法》,为美国的共和制和联邦制国家体制奠定 了坚定的基础;建国后他出任美国首任总统,为新国家的建设事业励精图冶, 成就斐然。华盛顿的名字已成为美国独立的代名词。杰斐逊是一位博学多才 的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气势如虹的手笔撰写了《独立宣言》。这个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官方文件不仅宣告了美国正式独立,同时也是人民争取 自由和权利的宣言书。他还是《英属美洲权利概论》和《弗吉尾亚宗教自由 法令》的起草人,为实现北美的宗教自由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代表作《弗 吉尼亚纪事》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 统和第三任总统,政绩卓著;他还是弗吉尼亚大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创建 者。杰斐逊是美国文明和“1776 精神”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是一位从社会 底层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他是电气科学的先驱,有过多项重 大发明,“费城电风筝试验”的故事早已传遍全球,脍炙人口;他还是北美 第一个图书馆的创建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始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 述颇丰。富兰克林更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革命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 的起草人之一,战争中代表美国出使欧洲,游说西方列强支持美国独立,建 国舌又为创建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而呕心沥血。富兰完林从一个印刷工成长为世界伟人的经历已成为所谓“美国神话”的象征。  1996 年 7 月 4 日是美国独立 220 周年纪念日(),在这一日 子来临之际,编纂出版一套美国人物丛书,以中国传统的史学传记形式和优 美细腻的文笔,把美国“开国三杰”的人生经历和历史业绩介绍给国人,确 实是有必要的。作者们在撰写该套书时,注意了学习汲取前人写历史传记的优点和长处,并特别注意把握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从多方位、多视角、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传主的一生,把他们有血 有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历史传记切忌把人物描绘成一幅静止的画面:呆滞,险谱化,毫无生 气。应该把人物动态化,使其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甚至使人产生可闻其声、 可见其人之感。作者们在人物处理上注意了把握总体观念,从各个不同的角 度,由表及里地写传主一生的各个侧面和层面。不仅写传主的政治,军事活 动和重要功绩,而且也细致入微地写他们的生活细节——家庭、婚恋、生活 情趣和轶闻琐事等;不仅写传主的政治言行、行为作派、爱好习惯等外在表 征,而且还直接闯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揭示其性格特点、道德品质和丰富多 采的感情世界;不仅表现传主的辉煌业绩和人生大节,而且还直笔其生活小 节,甚至某些弱点和缺陷,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展示传主的“庐山 真面目”,把他们各自的独特风貌活生生地再现出来,使读者感到既真实可  信又兴味盎然。  (二)把对传主们思想理论的研究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开国三杰” 都是极具政治头脑的杰出政治家和博采众长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博 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对古代希腊,罗马以来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 展,是美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的精神产物,对美国和世界历史有着重大而深远 的影响。作者们都注意拿出相当的篇幅对传主们的思想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 研究。在写作中,作者们注意把传主的思想发展历程划兮为几个阶段,与他 们的人生经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阐释,与他们的重大政治实践交互穿插叙 述,从而使读者看到他们的思想是如阿指导革命实践并影响历之进程的。另 外,炸者们辽把传主的思想理论分解为若干部分: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制 宪思想、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等等,并把这些内容分别放在适当的章节里 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同时还注意把传主的思想理论与他们的道德情操,理想 抱负融合在一起进行阐述,使其显得更加自然得体、细腻深刻。这样条分缕 析、精雕细琢地处理,可以使读者对传主们的思想怖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并体味到他们思想和人格的巨大魅力,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本着济世救民 的精神一步一步创造出他们的思想理论的。  (三)力求用生动感人的文笔写出真实可信、高学术品位的传记著作。 一部好的人物传记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写传记如果片面强调科学 性而不计其他,就会陷于枯燥晦涩,曲高和寡,读来味同嚼蜡,兴趣索然, 这样便无法发挥传记的教育功能,从而大大降低其社会效益。反之,如果只 重视其可读性而忽略了科学性,就会使传记失其真实而流于虚构。只有用富 于文采的笔触写出以吏实和科学研究为依据的真人真事,才算得上一部好的 传记作品。作者们在写作时注意了对这一原则的把握。书中所叙之事都经过 了认真的考证和查实,以免以讹传讹,谬误流传。另一方面,作者们又注意 运用中国传统文史作品流畅优美的笔法,无论叙述过程、分析议论,还是写 景状物,都力求文情并茂、恰其分,以便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塑造出真实感人的历史人物形象,以飨读者。本丛书被列入山东省教委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查阅参考了大量中外文资料,深受许多学者惠助, 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刘文涛1995 年 10 月于济南主 编 刘文涛《美国开国三杰》丛书编委会副主编 杨 明 阮宗泽 王建吉 编 委 刘文涛 杨 明 阮宗泽 徐向梅 倪世光 王建吉张益兰 伍 清 一 鸣 任 鹰 李 言美国开国三杰民族之父富兰克林刘文涛杨明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美国开国三杰》民族之父富兰克林第一章家境寒微  在许多方面,富兰克林是由他在新英格兰的青少年时代的清教信仰所塑成的。在他 这一代人身上,节俭、勤勉、苦干、实用的教育和明显的美德行为等德行体现了清教徒 的力求上进的精神。R·C·西蒙斯  1706 年 1 月 6 日(新历 1 月 17 日)是个礼拜天,在北美波士顿米尔克 大街的乔赛亚·富兰克林先生家中,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了。这个健康、灵 秀而又极普通的男婴取名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乔赛亚先生最小的儿子。 父亲紧紧抱着新生儿,穿过寒风凛冽的大街,去旧南部教堂接受洗礼,虔诚 地祈祷儿子岁岁平安,长大成人。乔赛亚做梦也未想到,此时安睡在他怀抱 中的是一个超世绝伦的儿子,他长大后成了赫赫有名的出版商,出世超凡的 哲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为美利坚民族独立事业做出 巨大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外交大师。由于本杰明·富兰克林毕生为人类文明 和进步事业而奋斗,创下了留芳青史的丰功伟绩,从而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世 界伟人的神圣殿堂,并被历史学家誉为美国“开国三杰”之一,而他从一个 普通印刷工一步步成长为世界伟人的经历,则成为所谓“美国神话”的象征。 本书的宗旨在于把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人生轨迹详细地展示给读者,以使国 人对这位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旷世奇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祖籍是英国北安普敦郡的埃克顿。根据埃克顿保存的资料可以看出,到 17 世纪末叶,富兰克林家族至少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两个 世纪。在历史上,富兰克林在英格兰也算得上是高贵的姓氏,但由于岁月流 逝,世事沧桑,这一族系中的许多分支早已家道中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 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谋取生计的体面人家。埃克顿位于英格兰中部的伦敦盆地与米德兰平原之间,地势高平,四季温润,远离都市的嘈杂与喧嚣,是一块静谧祥和的土地。离这儿不远的地方 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于是,采矿、冶炼和打铁便成了当地居民安身立命 的手段和引为自豪的职业,富兰克林家族也受到这种生活氛围的深刻熏陶。 本杰明的祖父托马斯生于 1598 年,那时,他家大约有 30 英亩土地,还有一 个不大的铁匠铺。托马斯终身以打铁、务农为业,在祖上传下的基业上辛勤 劳作了一生。在托马斯生活的年代,清教徒运动在英国正方兴未艾。以国王为首的旧贵族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国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国教的 教义在性质上与天主教十分相近,它保留了繁杂的宗教仪式,倡导君权神授, 宣扬暴力是罪恶。这一切恰恰与要求变革现状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愿望是背 道而驰的。于是,他们以卡尔文教为旗帜,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一场意义深远的清教徒运动便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清教主张人人读《圣 经》,直接领悟上苍的旨意,废除主教制和繁琐仪式,让教会廉洁。托马斯 的一家都是清教的拥护者,不仅虔诚信奉其教义,而且积极进行宣扬。面对 当局实施的残酷的宗教迫害,他们绞尽了脑汁,巧妙周旋。为了保住家中唯 一的一部《圣经》,托马斯把书绑在一张凳子的背面,诵读时派一个孩子在 门口瞭望,一旦发现当局的人前来搜捕,便立即将凳子反过来坐在身下。清 教精神已经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老托马斯辛苦一生,共养育了四个儿子。长子托马斯是家业的继承者, 他为人老成持重,处事有方,曾经在当地出往过一些比较重要的公职,在北 安普顿郡小有名气。老二约翰善良纯朴,待人厚道,早年去牛津郡的班伯里 谋生,学得了一手染羊毛的好手艺,开了一爿染坊,生意还算兴隆。老三本 杰明心存大志,也颇有才气,只是因时运不济,事业和生活都历尽坎坷,因 而变得更为清高孤傲。他善于吟诗作赋,喜欢对宗教、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 思索探讨。或许是性情相投,或许是出于与兄弟乔赛亚的手足深情,他与和 自己同名的侄子(即本书的主人公)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友谊,并给予了他慈 父般的关怀和重大的人生启迪。  最小的儿子往往是最聪明的。老四乔赛亚生于 1655 年,没上过多少学, 但善于钻研,颇有学识。在他身上人们不难找到英格兰人的许多传统美德: 忠诚、勤勉、坚韧、办事有条有理,严谨守信。乔赛亚天生聪颖灵悟,遇事 勤于思考,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常常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不到 20 岁时,他 娶了年长他三岁的玛丽为妻,从此自立门户,五年之后便成了三个孩子的父 亲。为了摆脱日益窘迫的生活环境,也是为了躲避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疯狂 的宗教迫害,乔赛亚的目光由世代相袭的祖居地转向了大洋彼岸的北美新大 陆。1683 年夏末秋初,乔赛亚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携妻带子踏上了移民远迁 的漫漫路途。故土难舍,生离死别,乔赛亚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这是 他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坐上轮船。望着茫茫海天和汹涌的波涛,他感到惶 恐不安,头晕目眩。经过两个月的日夜颠簸,航船终于到了阳光灿灿、金风 习习的彼岸。一踏上波士顿这片肥沃神奇的黑土地,乔赛亚心灵深处突然产 生出一种浓浓的归属感,他爱上这片土地,并终生滞留在这里。波士顿是由首批在此登陆的英国清教徒于 1630 年建立的,因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而得其名。清教徒在英国国内获胜后,波士顿与伦敦之间的人员和 贸易往来日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英属北美最大的城市。波士顿三面环海, 与大陆仅以一段不太宽的陆桥相连,是麻萨诸塞的政治、经济和文比中心。 英王詹姆斯二世为了加强对各殖民地的集中统治,将麻萨诸塞、康涅狄格、 新罕布什尔和罗得艾兰合并为新英格兰,并于 1686 年任命安德洛斯为该殖民 地的总督,总督署便设在波士顿,使这座城市百业俱兴,面貌焕然一新。波士顿的兴盛,为前来镀金的移民们提供了机遇。乔赛亚本来打算重操旧业,可发现染色业在当地几乎无人问津,于是毅然改弦易辙,转而经营肥 皂和蜡烛制造业。他在米尔克大街以低廉的价格买下一栋旧房,经过修缮扩 建,构筑起了新的家园,虽然面积不大,却功能齐全,既是居家住处,又是 生产作坊兼商店。房屋修整完毕后,乔赛亚在门面上高悬起一块蓝色圆球门 标,骄傲地向人们宣告:富兰克林一家在波士顿定居了。由于肥皂和蜡烛的 销路很广,利润可观,乔赛亚又精通商道,聪明守信,生意越做越红火,很 快就成了这座城市里小有名气的商人。  令人遗憾的是,乔赛亚赚的钱不少,但花销更大,因为以算术级数增长 的收入转瞬间就会被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吞噬掉了。夫人玛丽五年内又给 他生了四个孩子,但其中的两个儿子都未能活过半个月,玛丽也在生下第七 个孩子后因产褥热而撒手人寰。半年之后,乔赛亚又娶了 22 岁的阿拜亚·福 尔杰为妻。这一结合是和谐美满的,二人珠联璧合,伉俪情深,在漫长的婚 姻生活中共生育了 10 个儿女,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他们最小的儿子,在所有 的兄弟姐妹中排行倒数第三。    本杰明的生母阿拜亚·富兰克林的父亲是当地的首批移民,在波士顿是 位很有名气的教师和土地测量员。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阿拜 亚是一位极富教养的女性,她贤惠善良,深明事理,外表柔弱而性格坚毅, 来到富兰克林家后便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和儿女们的好母亲。阿拜亚不仅用自 己丰厚甜润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儿女们,而且对丈夫前妻的子女也毫无歧 视,视同己出。在富兰克林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是完美无缺的,她不仅给予 他生命,抚养他茁壮成长,而且还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和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几乎还在襁褓之中,阿拜亚就开始对富兰克林进行启蒙教育。母亲那轻柔而 充满深情的话语,给了他最初的人生启迪,母亲慈祥友善的笑魇,铸就了他 仁爱慈善、博大宽容的胸怀,母亲那双勤劳灵巧的手,赋予了他不甘沉沦、 勤奋努力的意志力和秉性。多少年过去后,富兰克林回想起母亲时曾用无限 感慨的口吻赞叹道:“在我心目中,她永远是一位天使!”  富兰克林不知道父亲年轻时是什么模样,因为他出生时父亲已年届五旬 了,岁月的侵蚀已使他的两鬓开始斑白,脸面上布满了皱纹。但父亲是个性 格开朗,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男子汉,没有被家庭和工作拖垮,也不会向年龄 和命运屈服。为了养家餬口,他一生忙碌,致力于务工经商,但他的业余生 活仍然是丰富多采的。他对音乐和美术有相当高的鉴赏力,向往政治自由和 宗教宽容,还热心公益事业。他为人忠厚正直、公道干练,在当地早已有了 名气。四邻八舍发生矛盾纠纷时都愿意请他去调解仲裁,甚至当地的官员要 人们也常常前来造访,就一些有关公共事务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尽管他时 常被这些冗杂的琐事缠得分身无术,但还是尽心尽力地为他人效力,并乐此 不疲。在家里,父亲既是一家之主,又是孩子们的老师和大朋友。由于经济 拮据,他没有能力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学费,但他却摸索出了一种独特的方式 来教育后代:他经常请一些有学识并且擅长辞令的朋友前来聚会交谈,话题 广泛,涉及到宗教、哲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孩子们被允许旁听,并 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希望在这种具有浓厚学术气息的氛围中陶冶孩子们 的情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在父亲的身旁,孩子们的生活永远是快乐充实的。 家里有太多的孩子,又有太多的肥皂,一次偶然的疏忽,富兰克林的一 个年幼的哥哥埃比尼泽不幸淹死在盛满肥皂液的大盆里。父母伤心至极,对 子女的照料更加细心周到了。父亲每天从柜台上大把大把地收进钞票,又由 母亲大把大把地送到食品店、杂货铺,换来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心需品。用 餐的时候是家中最热闹紧张的时刻,一张由父亲亲手制作的侍大餐桌摆在房 间中央,上面从来不铺桌布,几张凳子总是被冷落在一旁,孩子们站在餐桌 四周就餐,以便可以伸手够到距自己最遥远的盘子。每顿饭即使安排得再丰 盛也会被一扫而光,孩子们的胃口总是那么好,对于食品的味道和质量毫不挑剔,父母也从来不会为剩余食品发霉变质而发愁。 由于子女太多,孩子们的年龄相差十分悬殊,最小的妹妹简出生时,大姐伊丽莎白已经出嫁了。在兄弟姐妹当中,富兰克林最钦佩的是哥哥乔赛亚——一名搏击风浪的海员;最喜爱的是小妹妹简,她的眼睛像绿宝石那样纯 洁无瑕,深邃动人。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父母那美妙动听的歌声。 父亲的歌声激越深沉,完全可以胜任教堂圣诗班的领唱。饭后茶余,他经常 用优美的男中音唱赞美诗和古老的英格兰民歌,母亲则用轻柔圆润的低吟相 伴相随,十几个孩子在一旁动情地听着,时而也轻轻地随唱,陶醉在无限美 妙的音乐世界里。米尔克大街那幢挂着蓝色圆球门标的房子里常常歌声不绝,余音缭绕。 这是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物质上虽十分匠乏,却过着富足充实的精神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氛围中,人的情趣会趋于高雅,精神和品格也能得 以净化升华,从而洗心革面,驱恶向善。  少年时代的富兰克林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且常常耽于幻想。最初, 他对军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历史上那些伟大统帅崇拜得五体投地,立志要 献身疆场,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军事伟业。父亲对他的这一念头感到惊愕不已, 进行了严厉的劝阻。远在英国的本杰明伯伯也多次来信,告诫他不要盲目行 事,并寄来他本人整理的关于战争是罪恶的名言警句。后来,富兰克林又喜 欢上大海,希望像哥哥乔赛亚那样作一名邀游世界的水手。这一想法日夜缠 绕着他,竟使他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关于海的梦: 他是一簇浪花,在海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浪花越冲越高,升腾到空中 变成一朵白云,在风的吹拂下漫无边际地四处周游??后来风停了,他扑通 一声掉入大海,淹没在冰冷漆黑的海水之中??“妈妈!我要淹死了!”哭 喊声惊醒了全家,妈妈好不容易才把他唤醒,发现他已经把被褥尿湿了一大 片。父亲耐心地听他倾诉了海的故事,心疼地对他说:“傻孩子,大海可不 是好玩的地方,你知道吗?当年爸爸来北美时在海上经历了多少风险啊!” 居家过日子离不开钱。富兰克林小时候只知道钱有用,却不知道如何去 使用它,因为家里从来没有多余的钱给他零花。七岁时,一位朋友送给他一 枚铜币,他喜出望外地跑进玩具店,买了一只期盼已久的哨子。于是,大街 小巷响起了他那高亢刺耳的哨音。当哥哥詹姆斯告诉他这只哨子其实很便 宜,他至少多花了 3 倍的冤枉钱时,他后悔地流下了眼泪,反思的懊悔远远 超过了哨子带来的欢乐。这时候,他才懵懵懂懂地知道一点关于钱的事情:钱既能使人得到享乐,更能捉弄人。  至要无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虔诚的清教徒乔赛亚一直认为,聪明勤 奋、灵气十足的小儿子很适合于从事神圣的教会工作,从伦敦来的三伯父本 杰明也持这一看法,还特意把自己多年记录的布道演讲录送给了小侄子。于 是,八岁的富兰克林被送到文法学校开始了读书生涯。由于富兰克林对于词 汇、文法、写作极有颖悟力,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遥遥领先。但经过一 番权衡利弊,父亲又改变了主意。他认为,文法学校高昂的费用使家庭难以 承受,从事教会工作对他们这个阶层来讲机会也不多,况且受过高等教育的 人在当时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一贫如洗。因此,不如送儿子到更有实 际用途的写算学校去就读。在写算学校里,富兰克林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了 长足的进步,还练就了漂亮的书法。可能是由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暂时未能 开发出来的缘故,他对数学课总是提不起情绪,考试成绩糟糕透顶。有鉴于 此,父亲决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于是,10 岁的富兰克林回到家中,极不情 愿地干起加工蜡烛、照看铺面的活计。  富兰克林虽然被迫停止了学业,然而,短短的学校生活已经点燃了他那 旺盛的求知欲,读书已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精神需要,这一习惯必将伴随他走 完一生的道路。没有老师指教他便自学。白天工作繁忙不得闲暇,于是晚上 打烊后便成了最好的学习时间。他把自己反锁在小屋里,伏案苦读,夜夜不 辍。他读的书种类繁多,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既有长老会教的教义,也 有从各处收集来的小册子和通俗读物,还有一些名家的作品,涉及到政治、 法律、科技、宗教、文学等方方面面,如:科顿·马瑟的《为善论》、笛卡  尔的《哲学原理》、约瑟夫·爱迭孙的《观察报》、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 忆录》,普鲁塔克的《名人传》等等。这些作品对富兰克林的思想起了重大 的启蒙作用,对他人生坐标的定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他在自己的回 忆录中所说的:这些书“对我的思想可能起着转折的作用,影响着我日后生 活中的某些大事”。在这一时期,富兰克林对名人传记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 趣,对那些优秀的传记作品常常反复阅读,不忍释卷,从这时起,他似乎已 能从前人的足迹和丰功伟绩中汲取人生的动力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已经结束 了的学习生活,在挑灯夜读中又得以延续,好在家中有的是蜡烛,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对于精力过剩、富于幻想的富兰克林来说,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的劳动 无异于服苦役,他所企盼的是一种带有创造性和刺激性的工作。这一时期, 对海洋的向往仍然时时冲击着他的心灵。每当看到蓝蓝的海水和辽阔的海 面,他便会把所有的疲劳和愁苦置之脑后,大海的魅力甚至能激发他丰富的 联想和创造力。他曾经设计制造过一种简易的划水用具——一种扁扁的椭圆 型木套,把它戴在手上划水可以明显加快游泳速度,只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气 力。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还做过一只画着蓝鸟的大风筝,起风的时候,他抓 住风筝线悠然自得地在水面上随风漂行,同时享受着游泳和放风筝的双重乐 趣。每当这时,他那颗不甘寂寞的心早已离开了喧闹的尘世,完全融入那蔚 蓝色的天空和雄浑神秘的大海。看到小儿子心灵手巧,富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老乔赛亚感到由衷地欣慰。但看到儿子对大海的那种痴迷,又产生了几分忧虑。他担心小儿子也会 像他的哥哥乔赛亚那样一去不返,杳无音讯。又怕他好高骛远,在不着边际 的幻想中耽误了锦绣前程。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回到现实中来, 学会一些为社会所需要的真实本领,在脚下的这片黑土地上踏踏实实地闯出 一条人生之路。要想让儿童了解世界的玄妙,再也没有让他们到社会上去体察民情更理想的事了。老乔赛亚带着这孩子穿大街走小巷,寻访了木匠、瓦匠、铜匠、 刀匠等各个行当,观察他们的劳作和生活起居,借以了解儿子心中的职业倾 向。经过一番考察,老乔赛亚发现小儿子对机械制作很感兴趣,时常玩刀弄 斧,敲敲打打,制造出一些稀奇古怪而又充满智慧的东西。不过他还发现, 孩子最大的兴趣仍然是读书,他已经把父亲收集的有关宗教论战的书籍认认 真真地读了一遍,正在他家居住的三伯父带给他的一些手抄的专题小册子, 他也一一拜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和摘要。只要手中有钱,他总是用来买书。 今非昔比,他对钱的使用已经十分精通了:先买一套《约翰·班扬文集》, 读过后再到书摊上换一套伯顿的《历史文集》,如此往复,既博览了群书, 又经济划算。权衡再三,老父终于给儿子找到了一份既能把他留在陆地上又 能使他心满意足的职业——到他的哥哥詹姆斯那里去当印刷工。在经济文化 尚不发达的殖民地时代,这或许是能使书报文字与机械发生直接关系的唯一 职业了。  詹姆斯比富兰克林大九岁,早年在伦敦学习印刷技术,学成后购买了印 刷机和铅字返回波士顿,经营印刷业。富兰克林服从了父亲的决定,并按照 当时的惯例与哥哥正式签订了师徒合同,由父亲充当公证人。合同明文规定 弟弟富兰克林自签约之日起以学徒身份学习技术,并为其兄弟服务,直至年满 21 周岁为止。学徒期间必须忠实地服从师傅,保守其秘密,执行其命令,不得酗酒、玩牌、赌博、缔结婚约,所有言行对师傅必须忠顺。而师傅则要 指导徒弟学好技术,向他提供饮食、住宿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父亲为富兰克 林交纳了 10 英镑学费、母亲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为他密密匝匝地缝制了工装——一件棕褐色的皮围裙。就这样,一纸契约把亲兄弟变成了师傅与徒弟, 这位未来共和国的缔造者从 12 岁起就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詹姆斯是个争强好胜、精明强干的能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他遵循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严格管教约束小弟,有时几近于苛刻。学 习印刷技术对富兰克林来说并不困难,他很快就精通了铅字排版、油墨印刷、 装订裁切等基本工艺,还能不断钻研思索,对设备和工艺进行革新改造,工 友们都很喜欢这位新来的小学徒,只有哥哥总是对他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 本杰明很看不惯哥哥那副咄咄逼人的架子,经常回家找父亲评理,而老父总 是苦口婆心地规劝,设法使这对师徒兄弟重归于好。  18 世纪初的波士顿虽为大城市,但实际人口只有一万多人,城里的印刷 商又不止一个,因此詹姆斯的生意并不太好做,只能印一些宗教宣传品和为 数不多的教科书。为了使自己的印刷所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富兰 克林开动了脑筋,不断改进工艺,更新版面,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扩大营业 额,成了哥哥在生意场上的得力助手。但哥哥的面孔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 好在富兰克林对此已经逐渐适应了。十三四岁正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年龄,酷爱文学的富兰克林又对诗歌着上了迷,梦想将来作一个大诗人,用隽永凝炼的不朽诗句揭露虚假伪善,鞭挞 庸俗黑暗,赞美正直善良,歌颂道德理性。工作之余,他常常搜肠刮肚,冥 思苦想,用稚嫩的笔拼写出一些自以为很美的诗句。三伯伯是他诗作的忠实 读者,不仅对他备加赞赏,还把自己以前写的诗作手稿(两卷四开本)送给 他浏览。但父亲却不以为然,他给富兰克林火一般燃烧的诗兴大泼冷水,告 诉他,“诗歌要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和美妙的意境,没有深厚的生活 底蕴、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炼的文笔,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哗众取宠,便是无病 呻吟。”父亲一向对三哥十分敬重,但这次却用含蓄婉转的口吻挖苦道:“家 里有一个诗人就足够了。”父亲的劝诫使富兰克林放弃了作诗人的打算,已 经发表的诗作《灯塔的悲剧》和《水手之歌》成了他诗歌创作生涯的起点和 终结。在父亲的点拨下,富兰克林的创作冲动转向了散文。散文题材广泛, 形式灵活,是一种十分实用便捷的文体,许多著名作家都是从学散文起步的。 富兰克林不间断地进行散文习作,用一种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把自己的思想 感情和人生体验诉诸笔端。日后富兰克林成长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 动家,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那措辞典雅、叙述条理、逻辑严谨而又活泼流 畅的文笔。多年后,他在自己的《自传》中曾公开承认:“散文创作在我的 一生中作用极大,是推进我进步的最基本的方法。”  学徒的生活是清苦而劳累的,但这对于富兰克林来说却算不了什么。这 不仅是由于他的体格一向十分健康,精力旺盛,而且也由于他所追求的并不 是安逸和享乐,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生活的全部意 义在于无止境地探索尚未发现的真理,不断地增长新的知识和技能,他的身 上存在着一种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因为如此,他常常手不 释卷,惜时如金,在他的时间表上,每天 24 个小时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时间 工作、学习和生活安排早晨( 5 — 7 时) 起床,盥洗;祈祷上帝;考虑一天的工作,订下 当天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早餐。上午( 8 — 11 时)
工作 中午( 12 — 13 时) 读书,午餐 下午( 14 — 17 时)
工作晚上( 18 — 21 时) 整理什物;晚餐;读书和写作。 夜间( 22 — 4 时)
睡觉  富兰克林严格遵守了这个时间表,并能做到持之以恒。为了再挤出一点 时间读书,他接受了一本科学杂志中介绍的素食法,从哥哥那里讨来了膳食 费的一半,单独起火做饭。每顿吃些经济方便的素食,如:面包、馅饼、麦 糊、土豆片或葡萄干等等,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他认为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 既有益于身体,又能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的求 知欲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星期天本来是进教堂做礼拜的日子,在家里老乔 赛亚对此事一向抓得很紧,可现在哥哥除了工作上对他十分严格之外,对祈 祷之类的事情并不怎么上心。于是,每个礼拜日都成了富兰克林的读书日, 日积月累,使他获益匪浅。由于受到新兴宗教观的影响,再加上他的这种特 殊生活方式,使他成了一位自然神论者。他承认上帝的存在和上帝在创造人 类及天地万物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认为世界既已造就,上帝就退而不再干预 自然进程和人类行为,宇宙万物将自行按照自然法则运行。这实际上是一种 隐蔽的无神论,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宗教观。对此,老乔赛亚是难以 容忍的,但此时他对儿子已感到无能为力了。其实,富兰克林并不反对做礼 拜(他每天早晨都要向上帝祈祷),但他更相信自己的悟性和能力,希望通 过阅读和思考,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探索社会和人生,并用自己所掌握的知 识去造福人类,回报社会。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在锲而不舍的艰苦自 学中,他终于搞通了在学校时未能及格的数学,还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 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更为重要的是,他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才 干,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要做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成 就一番对人民和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有益的大事业。为了达到这一崇高的境 界,他立誓排除一切诱惑和干扰,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勇敢地走下去。北美殖民地并不是人间天堂,它虽然不像旧大陆那样充满专制暴政,但昏庸愚昧、保守专横和不平等现象却比比皆是。当时波士顿仅有的两份报《波 士顿邮报》和《波士顿报》都是由官方创办的,观点陈旧保守,版面呆板乏 味,毫无生气。詹姆斯和一些崇尚自由民主精神的人们决定创办一份全新的 报纸,针贬时弊,嘲弄迂腐,追求进步,替那些正在为北美的开发事业流血 流汗的人们摇旗呐喊,歌功颂德。  1721 年 8 月 7 日,《新英格兰报》在詹姆斯·富兰克林的印刷所问世了。 它以严肃的主题、富于文采的手笔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体裁追踪时事,点 评热门话题,披露社会内幕,给沉闷的波士顿城带来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新鲜 气息。广大商人、作坊主,工匠和市民立即对这份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时间,该报所报道的许多内容都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活题,报纸的发行量 与日俱增。    《新英格兰报》的创办把富兰克林从小小的印刷所引入到了复杂纷坛的 社会事务之中。这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五光十色,变幻无穷,充满了魅 力。他真羡慕那些撰稿人,用小小的笔杆子就可以指点江山,扭转乾坤。于 是他也跃跃欲试,充满了创作的激情。但他又怕遭到哥哥的拒绝,于是想出 了一个万全之策。  1722 年 4 月 2 日,《新英格兰报》刊载了一篇署名为“沉默的多古德” 的散文。该文以第一人称向人们讲述了多古德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她出生 在来自新英格兰的船上,父亲死于航行途中,母亲含辛茹苦将她拉扯成人。 后来她跟一位善良博学的牧师学会了写作、计算和缝纫。又与这位恩人结为 眷属。但幸福总要有不幸相伴,在有了三个孩子以后她又成了寡妇。该作构 思精巧,文辞典雅,犹如一首凄婉动人、如怨如诉的抒情诗,于平铺直叙之 中向人们展示了世间的许多美好的品格。作者通过该文主人公说出的一段自 白发人深省:“我仇恨罪恶,以美德为友。我主张博爱,宽恕个人的伪善; 真诚地热爱丈夫和所有的人,与专制政府和集权为敌。??为了将来,我要 扫除一切阻止我为同胞效力的障碍。”  多古德夫人的命运招致了普遍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那震撼人心的呼唤 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共鸣,人们互相传阅,以先睹为快。长兄和朋友们对多古 德的文章也十分赞赏,这不仅是因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文章 的成功也为报纸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但他们并未在意多古德为何方人士, 因为当时的撰稿者多用笔名,而这篇文章又是从门缝里悄悄塞进来的。这类 事情以后又发生多次,“沉默的多古德”的稿件无一例外地被采用了,并继 续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直到《哈佛学院之梦》一文发表,多古德的真实身 份才终于被揭穿。书中的一段内容引起了哥哥詹姆斯的警觉:  贫穷和财富把守着学院的大门。“学问”坐在一个高高的宝座上,只有通过艰难的 台阶方能到达那里。无数善男信女依仗父母的钱财架桥铺路历尽艰辛踏入“学问”的圣 殿,终于学会了“如何保持自己的优雅姿态和绅士派头”,然后“仍然像个大傻瓜一样 返回,变得更加高傲狂妄,自命不凡”。  这样一种伊索笔下吃不着葡萄的狐狸的感受实在与多古德寡妇的身份和 性格相去甚远,分明是富兰克林对未能进高等学府深造表露出的遗憾和愤怒 情绪,也是他对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徒有虚名的“学者们”的一种嘲讽和抗 议。多疑敏感的詹姆斯发现了秘密所在,在严厉逼问之下,富兰克林吐露了 真情。兄长认为自己受到了小弟的愚弄,于是恼羞成怒,拳脚相加。詹姆斯 一直自我标榜信奉自由民主原则,但在自己的小圈子实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 封建家长制。但是,富兰克林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坚毅的性格, 从不会向任何暴力和强权低头,一点点皮肉之苦不仅不会泯灭他心中追求正 义和真善美的希望之火,反而更能激励他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永远与专横 愚昧、暴虐偏见作斗争。  对于富兰克林兄弟来说,1723 年是个多事之秋,变故迭出,险象环生, 一波三折。  《新英格兰报》对世事的评论和尖刻的嘲讽使广大民众拍手称快,但却 深深地激怒了当地的权势阶层,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詹姆斯投入了冰冷阴 森的石头监牢。他算得上一条汉子,没有出卖朋友,也没有背叛自己。参事  会还把富兰克林抓去严加讯问,富兰克林不为所动,没有向淫威屈服。不久 他获得了释放,因为在当代人看来,徒弟为师傅保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况 且当局从这个小伙子倔强的性格看出,他们根本不可能从他身上得到任何东 西。  哥哥被捕入狱使富兰克林进一步认清了专制暴政的丑恶本质,也更坚定 了他为自由民主原则而斗争的决心,他用自己尚还稚嫩瘦弱的双肩毅然挑起 了印刷所的重担。在这一段时间里,“多古德”的小品文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新英格兰报》上,他喜笑怒骂,冷嘲热讽,用犀利的笔触对殖民地存在的 政治专横、宗教迫害和言论不自由等丑恶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在一篇 题为《〈伦敦日记〉摘要》的文章中指出:“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存在智 慧之类的东西,言论不自由就不可能有公众的自由,每个人都不能使用他的 权利去损害或控制其他人的权利。??凡是想剥夺一个民族的自由的人,必 然先从压制言论自由做起。”他在另一篇文章则指出:“一个国家,究竟受 伪善地自称对宗教虔诚的人的危害大,还是受公开亵渎神灵的人的危害 大。??我认为:二者之中伪善的人更有危害,特别是当他在政府中占据着 职位时。”接着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疾呼:“把骗子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吧,使受骗者醒悟过来吧!”数月后,监狱当局把疾病缠身、形销骨立的詹姆斯放了出来,随之下了一道通令:禁止詹姆斯继续印刷出版他的报纸及类似的出版物。这对詹姆斯 的个人事业是致命的一击,等于把他逼入了绝境。詹姆斯与朋友们想出了一 个与当局巧妙周旋的办法:对外宣布兄弟二人解除师徒关系,今后以本杰明 的名义出版报纸,暗地里两兄弟再续签一份师徒契约。这样既可以使报纸和 印刷所生存下去,又可以使原来的契约继续有效,弟弟仍然是徒弟,处在哥 哥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本杰明主编的《新英格兰报》越办越红火,在波 士顿街头成了抢手货,即使一再扩大发行仍供不应求。两兄弟在与殖民当局 作斗争时情同手足,心心相印,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感情和性格却格 格不入,利益上的冲突更使他们之间的积怨加深,难以弥合。富兰克林想趁 新契约正式签定之前摆脱哥哥的控制另谋出路,而哥哥却四处游说八方设 障,使弟弟求职无门,当地官府和教会也把他视为反叛者和异教徒。富兰克 林感到自己在波士顿已经没有立锥之地了,于是决定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 番,找回做人的尊严,用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创造出自己的事业和辉煌。初秋 的一个晚上,细雨靠靠,夜色如墨,一条单桅帆船载着形单影只的本杰明·富 兰克林消失在迷茫的大海之中。40 年前的这个季节里,父亲乔赛亚背井离 乡,漂洋过海来到北美新大陆,寻找理想中的那片乐土。而今,17 岁的富兰 克林与双亲不辞而别,他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寻觅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新 天地。第二章独闯世界  费城居民相互间的差异要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城市小得多。财富并没有产生差 别,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有朝一日,他也会处于与他最富有的邻居同等的地位。雅各布·迪歇  初秋时节,没有狂风,没有巨浪,海面上寂静无声。一叶扁舟在阴森森、 黑黝黝的大海上缓缓地漂动。夜幕中,船夫的身影时隐时现,寥落的星辰若 暗若明。心情忐忑不安的富兰克林蜷缩在船舱的一角,浑身充满寒意,瑟瑟 发抖。  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想起年迈的父母,他的心在 隐隐作痛。他们辛勤哺育了他,在他身上撒下了绵绵不尽的亲情,寄予了无 限的期望,而他如今却要不辞而别,一走了之。对于离别养育了他的这片故 土,他感到十分惆怅:他在这里堂堂正正地度过了 17 个年头,如今却要私自 中止合同,在夜幕的遮掩下悄悄地离去。面对个人的前程,他又是那样迷惘 茫然。这是他第一次出海,举目无亲,一文不名,除了有熟练的印刷技术和 读过几本书外别无长物,未来在他面前仅仅是一个未知数,茫茫海天,哪里 是他的归宿?何处是他停泊的安全港湾?但是,富兰克林的心灵深处始终燃 烧着一股不息的青春之火和要成就一番事业的热望,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时 刻支撑着他,经受命运的考验,顽强地度过难关,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步一步 勇敢地走下去。还算幸运,300 海里的航程一帆风顺,三天之后,小船到达了纽约。  纽约城位于哈德逊河河口地带,内陆辽阔平坦,外有天然良港,是新大 陆最早开发的中心地区。英国人于 1664 年占领了该地,并以英格兰的约克郡 重新命名,按照当时的习惯称之为“新约克”,即纽约(NewYork)。与由清 一色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波士顿不同,纽约是一座由多民族组成的城市,居 民中大多数是来自荷兰、英国、法国和芬兰等欧洲国家的移民,民族风情五 光十色。初来乍到,一切事情对于富兰克林都是那样陌生。他茫然地走在纽 约的街道上,在他眼中,每个行人都对他流露出一种冷漠轻蔑的神情,似乎 有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仙与当地人分离开来,无法沟通。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在这冷漠坚硬的外壳之下,人与人之间仍保持着某些密不可分的联系。盎格鲁-撒克逊移民中有一种类似于同乡会的民间互助组织,在他们的指点下,富兰克林找到印刷商威廉·布雷德福老人。 布雷德福旱先在费城创办印刷所,因冒犯了总督大人,不得不迁居纽约谋生,但他的儿子安德鲁则留在了费城。经营有方、老于世故的布雷德福在 纽约印刷界已经独占鳌头,他认为这位素昧平生的年轻人身上有一种不同凡 响的高贵气质,于是认定这位后生必将大有作为,前途无量。他希望富兰克 林能成为儿子的得力助手,而这正是谋职心切的富兰克林所求之不得的,二 人一拍即合。怀揣着老人手书的推荐信,富兰克林又匆匆踏上了西去的旅程。 曾几何时,富兰克林对大海充满痴情,迷恋至深。然而,这次赴费城的 海上旅行却使他吃尽了苦头。他们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大风暴,狂飙骤起,惊 涛裂岸,航船就像一只纸做的玩具,在海浪的拍击下忽儿冲向空中,忽儿又 坠入浪谷。头晕、恶心、呕吐以及从未有过的恐惧感一齐涌来,弄得富兰克 林痛苦万状。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抛向礁石,船身在轰然巨响中摔得七零八落,十几名乘客拼命爬上礁石才幸免于难,他们眼巴巴地瞭望着海面,期盼 着过往的船只前来营救。礁石上是一片荒漠之地,没有淡水,也没有食品, 只有死亡的恐惧不断袭扰着这群落难者。幸运的是,富兰克林从一位乘客那 里找到一本荷兰文的《天路历程》,这本书竟成了他解除恐惧与饥饿的灵丹 妙药,陪伴着他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危难时刻。  《天路历程》讲述的是一位基督徒跋山涉水,历尽坎坷,最后到达天国 之城的人生经历。作者约翰·班扬是典型的英国清教徒作家,他的作品享有 世界性的声誉,先后被译成 100 多种文字出版。富兰克林向来仰慕班扬口语 化的文字表达方式和把叙述与对话揉合起来的写作方法,更钦佩其作品中那 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在落难之际拜读这部熟悉的作品,触景生情,更 使他感慨万端,从中悟出了不少深刻的人生哲理。此时,他还想起了他曾读 过的《鲁滨逊漂流记》、《力士参孙》等作品,笛福、弥尔顿笔下的那些历 尽艰难、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使他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启迪,给了他生存下 去的精神动力。  整整两天水米未沾了。一排海浪把一条肥硕的鳕鱼冲上礁石,饥饿的人 们蜂拥而上捉住它,用刀割,用手撕,然后坐在用破船板生起的篝火旁,吃 起了半生不熟的烤鱼片。富兰克林形成素食的习惯已经若干年了,但为了生 存下去,他强忍住阵阵袭来的恶心,把鱼片囫囵吞入肚内,而后生平第一次 喝了一大口烈性酒。鱼片宴结束后,落难者门的福音也接踵而至,一条过路 商船搭救了他们,并把他们送到了安博依。富兰克林不顾旅途劳顿,又冒着 瓢泼大雨步行赶往伯灵顿,而后乘船顺河西下,终于在星期日日出之际到达 了费城。一路风尘仆仆使长相原本十分灵秀的富兰克林变成了一个邋邋遢遢的流浪汉,形同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神秘游僧济公:身材瘦弱无力,脸面肮脏憔悴, 衣衫褴褛不整,沾满了污泥和油垢,就连那双明亮智慧的灰眼睛也蒙上了一 层红红的血丝。显得既滑稽可笑又招人怜悯。此时,他的行囊袋已托付给邮 局寄送,何时能收到尚不得而知。再说,眼下急需处理的事务不是修整仪表, 而是填饱那饥肠辘辘的肚皮。地域不同,物价迥异。他拿出三个便士去买面 包,店主却塞给了他三只像 16 开本书那么大的长面包,令他不胜惊讶,因为 这点钱在波士顿只能买到一块小小的软饼。富兰克林风卷残云般地啃下了一只大面包,顿时感到口渴难忍,于是鼓足勇气敲开了市场街上一户中等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秀气的姑 娘,她身着淡紫色的碎花长裙,领口、袖口四周还镶着白色花边,高盘的发 髻简洁雅致,几绺秀发飘逸在发髻的外边,显得朴实端庄,温柔敦厚。姑娘 被门口这位形如乞丐、抱着两只大面包的小伙子吓了一跳,看清“真相”后 又忍俊不禁,嫣然一笑。本杰明长这么大还从未和任何一个女孩子有过深交, 第一次如此近地面对一位楚楚动人的姑娘竟使他腼腆地低下了头,窘得手足 无措,语无伦次。他实不甘心让姑娘看到自己这副尊容,匆匆地问了问路便 逃之夭夭了。他大步流星地走到路旁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站在一块大青 石上,捧起甘甜清冽的河水狂饮了一番,而后又把涨得通红发烫的脸埋入水 中,浸泡了许久、许久。  这位使富兰克林怦然心动的姑娘就是他日后的初恋情人——德伯拉·里 德。费城是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首府,位于特拉华和丘尔基尔两大河流涨潮时的交汇处。这块殖民地的创始人小威廉·佩恩是战功卓著的英国海军上将 威廉·佩恩的儿子,1681 年复辟王朝君主查理二世签署特许状,把这一大片 土地赠送给了他,以偿还欠他父亲的 16000 英镑款项,并指定,以“宾”(佩 恩之音)命名这一地区,同时,应小威廉·佩恩的请求,在“宾”的后面又 缀上了“夕法尼亚”(林地之意)一词,形成了现在的名称。确实名不虚传, 这里是林木的海洋,河流两岸延绵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白橡树、杨树、 松树、枞树??茂密杂错地生长在一起,林地中还有大片大片绿色如茵的草 地,其间盛开着绚丽多姿的野花,真是草木苍翠,景物宜人。在河口和森林 地带的下面便是一望无垠的万顷良田。此时正值秋收季节,沃野飘香,遍地 金黄,到处是一派繁忙快乐的丰收景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勤劳的拓荒者使 宾夕法尼亚成了北美殖民地首屈一指的大谷仓。  费城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一种宽松祥和的特殊社会氛围。初建该城 时,威廉·佩恩执意要将她命名为“费拉德尔菲亚”(Philadelphia,意为 兄弟之爱),这与他所虔信的教友派理想密切相关。教友派兴起于 17 世纪早 期的英国,它与其它基督教派的相异之处是:它没有成文的经典和教义,也 没有专职的牧师、圣礼和节日,而是直接依靠上帝的启示指导信徒的宗教活 动和日常生活。威廉·佩恩不仅亲至北美传教,还先后选送了近千名会友前 来北美。佩恩及其后嗣们长期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热心科技、教育事业和 工商业,并以主张释放奴隶、信仰自由、男女平等和反对战争与暴力而闻名 于世。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当时的费城在人口、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均赶不上波士顿和纽约。富兰克林此时没有心思去浏览这里的市容风貌,他顺着河边慢慢地走着,刚才那位姑娘的倩影似乎还在他的眼前晃动。不知不觉,他随着前去作 礼拜的人群来到了市场附近的教友会教堂,乘虔诚的教徒默念祈祷之机,坐 在长椅上美美地睡了一大觉。而后,他把自己精心梳洗打扮了一番,便去寻 找安德鲁印刷所。未曾想到,他在印刷所里同时遇到了布雷德福父子两人。 原来,威廉·布雷德福已经骑马从纽约赶到了这里,因为他十分希望儿子能 留住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的儿子安德鲁显得比父亲更有派头,但显然 缺乏文化修养,他是另外一种人:眼睛紧盯着上层人士,面颊上的笑容只对 当权者开放,对平民百姓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富兰克林向来讨厌与这种 市侩小人打交道,而安德鲁也丝毫没有流露出要雇佣他的意向。尴尬之余, 布雷德福老人只好领着富兰克林来到了新近开业的凯默印刷所。塞缪尔·凯默是个自命不凡、耽于幻想的人物。矮胖的身躯,硕大的头颅,棕红色的大胡子长满了脸面和腮帮,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他对自己的 工作和事业似乎从未满意过,总是四处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时乖命蹇。但他 又活得十分快乐潇洒,因为他的大脑时常沉湎于发财致富的梦幻之中。到了50 岁开外,他才想起干一点实事,决定开一家印刷厂,于是用全部积蓄买下 了一台陈旧的印刷机和一套磨损严重的铅字。尽管他此时对印刷技术还一窍 不通,但却立下了宏愿:要与安德鲁·布雷德福的印刷厂决一雌雄,独霸费 城的印刷业。  凯默让富兰克林上机器操作一下。看到这位年轻人动作熟练利索,排字 印刷样样精通,凯默感到这是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到的好帮手,当即表示愿 意雇用他,但把工资压得很低。此时的富兰克林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处,有一份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他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 凯默的房子太拥挤了,但他又不希望自己的雇工住到竞争对手布雷德福家里去,于是他为富兰克林租到了一间价格低廉的居室。这个世界真是太小 了,这间房屋的主人恰恰就是使他怦然心动的姑娘的母亲。  这一年的冬天十分寒冷,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山峦、森林、房屋和街道, 似乎世间万物都被凝固在这银装素裹之中,只有特拉华河的激流永不停息地 向着大海奔涌。  富兰克林开始了他在费城打工谋生的生活。白天在印刷所排版印刷,裁 切装订,除了干与印刷有关的工作外,还要担负店里各种杂务和伺候老板。 直到天黑他才能回到自己的小家,吃过简单的饭食后,便开始挑灯夜读。  窗外寒气逼人,室内滴水成冰。破损了的壁炉必须靠在跟前不断添柴才 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可富兰克林一看书就入了神,常常是柴尽火熄,室内与 室外的温度相差无几。  就这样,本书的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印刷工人,在布满荆棘的人生道 路上竭尽全力挣扎着、拼搏着、奋斗着。中国古代先贤孟子所云极是:“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这种极其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富兰克林不仅锻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各种才干,而且积淀了坚实深厚的生活底蕴,消化吸收了前人留下的 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在这一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一个美好高尚的 崭新精神境界正在他的心灵深处孕育升华。读书笔耕,夜深人静之时,思国怀乡之愁常常油然而生。远方的父母是否安康?家中蜡烛的销路如何?哥哥詹姆斯能不能原谅小弟?小妹妹简的眼 睛还像绿宝石那样美丽可爱吗?孤独与寂寞寸步不离地伴随着富兰克林。但 是身处困境并没有使他萎缩不振,消沉颓唐。每当思乡之时,他常常借以自 我激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以宽慰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和手足深情。从一踏上费城的土地,富兰克林就获得了一种归属感,觉得这里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他一时也说不清楚。生活了一段时 间之后他才初步认识到:相对于波士顿来说,这里的社会氛围是比较自由宽 松的。宗教专制在费城没有什么市场,人们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不受官方 教会繁文缛节的束缚。另外,这里还没有老父亲喋喋不休的训导和兄长粗暴 蛮横的呵斥。由于店老板在技术和经营方面几乎是个门外汉,这就为他在印 刷出版界崭露头角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他的经济收入也比以前要好一些,加 上费城的物价比较便宜,节衣缩食省下一些钱,可以买许多以前不敢问津的 书籍,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挤出时间又为他尽快读完这些书提供了保证。人以 群分,物以类聚。在费城,富兰克林很快就结识了一些笃学好志的青年朋友, 如沃森、奥斯本等等,尤其是立志要成为诗人的拉尔夫,他们在一起谈古论 今,交流学术和人生体验,抒发壮志豪情,使富兰克林受益匪浅。另外,使 他感到十分惬意的是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心上人,由于她的出现,富兰 克林滋生出一种前所未有过的兴奋与冲动。  德伯拉·里德小姐,此时正值青春豆蔻年华,她体态匀称,头发黑亮, 肌肤丰洁鲜嫩,有一双深褐色、富有表情的大眼睛,虽不能说是绝代佳人, 却也显得风姿绰约,光彩照人。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勤快能干,尤其擅 长女红,缝纫裁剪样样精通,虽未进过校门,可读过不少书,写得一手漂亮 娟秀的文字。里德小姐的父亲是个房地产商,刚谢世不久。母亲里德太太勤  劳朴实,靠出售一种治疗皮肤病的祖传成药养家餬口。她持家有方,生活节 俭,最大的享受就是喝茶,茶叶便成为她眼中最高级的奢侈品。里德太太对 女儿的管束向来非常严厉,尤其注意不让她轻易与成年男性接触。但新房客 的到来却打破了他们家多年的沉寂气氛。  两个人的初次谈话是从调侃戏谑开始的。里德小姐嘲讽富兰克林是一个 一无所有、居无定所的流浪儿,而富兰克林则认真地宣称:自己不仅有一双 灵巧的手,而且还有一颗“火热的心”。就在这次漫谈当中,里德小姐完全 被富兰克林的风采和幽默感迷住了。这是一个她平生所见到的最富有魅力的 真正的男子汉:身高 5 英尺 9 英才,体格强健有力,思维敏捷,谈吐不凡, 胸怀大志,明亮清澈的眼睛里时常流露出一种刚毅不屈的神态,浑身散发出 一种成年男子才有的阳刚之气。谈话结束时,里德小姐动情地柔声问他:“你 能永久地住在这里吗?”富兰克林充满深情地望着她,回答道:“只要费城 能留住我的心。”  那是一个没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风也柔和,云也浪漫,富兰克林那滚 烫的双唇深深地印在了里德小姐红润火热的面颊上,两颗激烈跳动的心脏紧 紧地贴在了一起。  冬天不知不觉过去了,春天阒然来到了北美大地。富兰克林离家出走已 整整半年之久了,还不曾向家人报过平安,也未得到过家里的音讯。其实, 他的思乡之情是非常浓烈的,但却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认为回 家的时机还不成熟,自己应该干出一点名堂再回家,一方面可以宽慰二位高 堂,给亲朋好友一个意外的惊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詹姆斯哥哥不再敢小瞧 自己。但是,他于 4 月初突然接到了姐夫的一封来信,这件事打乱了他的计 划。姐夫罗伯特·霍姆斯是一只商船的船长,经常航行于波士顿与待拉华之间做生意,他不知如何打听到了富兰克林的下落,于是来信告诉他,父母为 他的失踪焦急万分,经常以泪洗面,劝他立即返回家乡。接到这封来信,富兰克林不禁潸然泪下,对二老的歉疚、海上漂泊所遇到的种种艰险和独闯江湖的辛酸苦辣一齐涌上心头使他恨不得立即大哭一 场。但为了使家人放心,富兰克林在回信中对自己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一字未 提,只是讲述了自己离家出走和留在费城的原因,并向姐夫暗示:在这件事 上自己并没有什么过失。当姐夫霍姆斯船长阅读这封信时,恰巧宾夕法尼亚总督威廉·基思先生也在场,于是霍姆斯向他谈起了自己的这位亲戚,并把富兰克林的信也给他 看了。看完信后总督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年轻人竟有如此深刻的思想、 敏捷的才思和流畅的文笔。他当即对霍姆斯说,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 如果给他以适当的扶植,是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提议,让富兰克林在费 城自开一家印刷厂,经费由富兰克林的家人资助,不足部分由他设法解决, 他还可以帮他解决招揽生意等问题。这一建议得到了霍姆斯的赞许。  一周之后,富兰克林正在全神贯注地整理铅字,基思总督突然来到了印 刷所。贵客上门使凯默先生喜出望外,激动得不知所措,每一根胡子都在颤 抖。但当他弄清楚总督大人是来拜访富兰克林时,好一阵子扫兴,他没想到 这个小伙子竟有如此广大的神通,一个劲地抱怨他为什么从不向他流露。  富兰克林得知了总督先生的计划后,便向凯默谎称母亲有病,告假回乡 探亲。由于有总督大人撑腰,凯默不敢怠慢,不仅立即应允,还预支了一笔  薪水。里德小姐听说富兰克林要去探望父母,虽感到恋恋不舍,但还是为未 来的公婆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品:自己亲手绣制的带花边的桌布、餐巾,以 及家中自制的火腿,装了满满一大包。望着乘船远去的富兰克林,她在心中 一遍又一遍地祈祷:“上帝保佑你早日归来!”  大约在 1724 年 5 月上旬,富兰克林返回了波士顿。蓝色圆球门标依然那 么忠实地守卫着门户,院子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熟悉亲切,只是父母亲变 得更加苍老了。面对久别归来的浪子,全家人欢天喜地,没有一句埋怨话。 父亲扳着小儿子结实的肩膀使劲晃了晃,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是富兰 克林家的一棵好苗子!”母亲则把满腔的柔情融入到一阵忙碌之中:把家里 的鸡蛋、麦粉、白糖和果酱拿出来,调合在一起,精心烘制了一块特大的蛋 糕,蛋糕上涂了一层彩色奶油,中间是一个醒目的大字:“Happy”。晚上, 除了詹姆斯以外,在费城的兄弟姐妹们都赶来了,围坐在铺着新桌布的餐桌 旁,分享着美味佳肴和富兰克林带来的喜庆吉祥,家中充满欢声笑语。这位 来自费城的公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离乡之后自己所做的那些值得一提的事 情,还颇为得意地把里德小姐夸赞了一番,但对于在异地他乡的艰辛和愁苦 却只字不提。  温暖如春的家庭气息使富兰克林真正理解了母爱和父爱的深刻含义,于 是他听从了二老的劝告,主动前去印刷厂看望哥哥。詹姆斯此时正在柜台前 接待客人,见到远道而来的弟弟并未露出惊喜之色,只是很勉强地应酬了一 下,便又去工作了。富兰克林此时已经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忍耐和宽以待人, 在孤身奋斗的经历中也理解了哥哥的困境和苦衷,他毫不介意哥哥的冷漠, 和颜悦色地和那些熟悉的伙计们谈起了费城的见闻。伙计们都把他当作星外 来客,这个摸摸他身上那块铮亮的表,那个掂掂他带来的光洁精巧的银币, 个个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最后,这位衣锦还乡的小伙子给大家留下了 8 便 士酒钱便告辞了。兄弟俩虽然没有握手言和,而且弟弟的炫耀又一次刺痛了 哥哥的自尊心,但这次会面使詹姆斯深深认识到:自己的这位弟弟绝不是一 位甘心久居人下的凡人。富兰克林随身还带来了一封总督先生致父亲的亲笔信。在信中,总督对富兰克林的才干和前途大加赞赏,请求乔赛亚老人对儿子的事业给予慷慨资 助。这封充满激情的信使全家人都感到了振奋,特别是年轻的兄弟姐妹们, 都深保地被总督大人的义举所感动。但是,一生坎坷,历尽人间沧桑的父亲 却心存疑虑。他戴上老花镜反复地阅读这封信,仔细地揣摩信中的每一句话, 苦苦地思索。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他,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他信仰的上帝只 保佑那些用自己的双手营造幸福的人。几天之后,他把儿子叫到自己房内, 父子间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谈话。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学业才几年便想 独立门户是一个草率的决定,事业上的急功近利只能导致失败,他现在所需 要的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学习,随着经验和财富的积累,到 21 岁时再独立 开业会更有成功的把握。另外,老父还叮嘱他不要过早地考虑个人的婚事, 家庭的拖累会使一个天才蜕变成庸人。  父亲的话不无道理,却并不顺儿子的心意。富兰克林想说服父亲,但又 怕伤了老人家的心,于是只好顺从了父亲的旨意。不久,富兰克林便踏上了 返回费城的路程。  此次离家之后,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富兰克林仅仅探视过两三次。其实, 他对父母是十分怀念和敬重的,之所以未能经常返乡服侍老人,主要是由于  日后他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繁杂的社会事务和神圣的历史使命不可推 卸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使他无法脱身。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他个人了,历史 把他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所幸的是,富兰克林 创下的历史伟业使他成了为人类所爱戴的世界伟人,这一殊荣一定会使二位 老人的拳拳爱子之心和在天之灵得到极大的宽慰。父母百年之后合葬于波士 顿,富兰克林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在墓前竖起了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 他亲自撰写的碑文:乔赛亚·富兰克林 与其妻阿拜亚合葬于此。 二人相亲相爱五十五载,白头偕老。 他们没有可继产业和收益丰厚的职业, 仰赖上苍恩泽艰辛劳作,诚实勤奋, 供养全家,安居乐业, 养育十三个儿女 和七个孙子、孙女, 声誉卓著。读者应从中受到启示,对事业孜孜以求,坚信上帝。 先考诚挚持重, 先妣谨慎贤慧。谨立此碑,作为儿辈对先人的纪念。  是的,儿子从父母身上没有得到什么钱财家产,可是得到的淳厚亲情却 使他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获得的精神财富则终生享用不尽。返回费城的航程是十分顺利的,只是同行的朋友柯林斯给富兰克林带来不少麻烦。柯林斯是富兰克林孩提时代情趣相投的挚友,两人一直维持着亲 密无间的关系,当年柯林斯是个非常出众的青年,博览群书,胸怀大志,洁 身自好。但是,他由于陷入夫恋的痛苦而无法自拔,整天以酒浇愁,变成了 一个地地道道的酒鬼。富兰克林不愿意看到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在醉生梦死之 中葬送了锦绣前程,于是带着他同行去费城,希望在新的环境中能使他找回 失去的理智和信心。四只大木箱和两大提包书籍是柯林斯的全部家当,全船 的人都向书的主人投之以惊奇羡慕的眼光,只有老船长一个劲地抱怨书的分 量太重。就是这些书,曾塑造出一个高尚纯粹的灵魂,而眼前的柯林斯却被 酒精烧得神魂颠倒,一路上蛮不讲理,惹是生非,闹得全船人都不得安宁。 他还聚众豪赌,输了钱就向富兰克林借,直到把富兰克林替哥哥的一位朋友 保管的一笔款子挥霍殆尽才罢休。柯林斯的整个身心都被酒精腐蚀了,成了 依附于富兰克林的一个可怜的寄生虫。后来,他悄悄地跟随他人去了巴巴多 斯,没有带走一本书,因为这对于他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就这样,富兰克 林亲眼目睹了一个有才华的青年自我毁灭的过程。这对于他无异于敲响了一 次警钟,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人生在世,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有骨气、 毅力和理智,在逆境当中更不能失去这些宝贵的东西,否则只能自暴自弃, 走向沉沦。  对于富兰克林来说,这次返乡和柯林斯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 彻底告别了故乡亲友和过去的一切,一无所有、满怀希望地迈向一个崭新的  世界。这是一个魅力无穷、变幻莫测的大于世界,前程在他面前显得虚幻飘 渺,扑朔迷离。人生之旅是那么漫长曲折,就如同攀登一片险峻的山脉,近 处茂草迷离,藤葛缠绕,远处险峰陡峙,重峦叠嶂,还有潜藏的猛兽,隐蔽 的深渊,稍有不慎就会葬身虎口,或跌入谷底。攀登者需要拿出惊人的力量、 胆略和毅力,也要调动他所有的机智、狡猾和凶猛。在这条通往希望的拼搏 之路上,阻碍他前进的除了那些可见的障碍之外,还有种种不受个人控制的 因素,它们随时都可能出现,并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色彩。  然而,面对未来,富兰克林十分坦然,内心充满了自信、幻想,还有几 分必胜的豪情,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  富兰克林回到费城后立即拜见了基思总督,当得知老乔赛亚不同意资助 儿子的事业后,总督先生并没有感到惊讶恼火,而是向富兰克林提出了一个 建议:建新印刷厂所需资金将由他本人全部提供,富兰克林只需写一份清单, 详细列举建厂所需要的货物。当富兰克林写好这份清单时,基思总督又提出 了一项新建议:由富兰克林亲自去伦敦挑选这批货物,同时在英国建立广泛 的业务联系。总督向他许诺,亲笔写一封推荐信,由宫兰克林携信去见他的 伦敦友人,由他们帮助富兰克林具体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总督的建议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使富兰克林感到十分欣慰,也重新 唤起他独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酝酿,1724 年秋天,富兰 克林告别了费城的朋友和里德小姐,与好友拉尔夫一起来到纽卡斯尔,登上 了“伦敦希望”号轮船,横渡大西洋,奔赴英国。  第三章山重水复  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格不是由幸运与成功塑成的,而是由不幸和考验造就的;一个哲 学家的成长不取决于顺利,而是由创伤所决定的,其前提条件当然是他需具备某些天赋 的素质,首先是精神。威廉·F·施拉姆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兰克林的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