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文章《北大四成新生认为人活着的意义人生没有意义

点击再看10条
凤凰争鸣 微信公众号:blogifeng
获取更多信息请关注凤凰号-凤凰争鸣官方微博南方都市报
"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30% 北大学生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一次论坛上的演讲,在互联网受到热议。徐凯文在演讲中提到几位学生的故事,他们都是高考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学习优秀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感觉到," 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真正的活过。他们的人生似乎只有学习好,工作好。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 ( 《南方都市报》 ) 为此,徐凯文发明了 " 空心病 " 这个词。他解释说," 空心病 " 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为抑郁症。但问题是,对此类 " 症状 ",所有药物都无效。他进而认为,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但他并不认为这只是学生 " 空心 " 了,而是整个社会 " 空心 " 导致的结果。"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我也不知这位徐老师是在多大的样本范围内做的调查,得出 " 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 这个在我看来有点骇人听闻的结论。如果是在全校范围内做的调查,那么这个足以令北大校方采取一切手段,扭转学生中目前整体出现的心理险情。若只是从他接诊,或者提供心理咨询的个案中得出的结论,可能无论是 " 四成 " 还是 "30%",均不具代表性,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学生找老师求助,当然心里有了困惑才这么做,如果以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为当代大学生状况的代表,除了耸人听闻,这样的讲座还能有多大用处?实际上,以我自己念大学时的经历,徐老师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也就是在专业讲课的过程中,时不时打岔批评几句社会。到底是学生 " 空心 ",还是社会 " 空心 "?空心到底是 " 因 " 还是 " 果 ",这个广为热传的讲座内容并未给出回答。心理学的任务,本来是向人的人格和内心深处掘进,假如你乱开枪,一下子说这是学生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一下子又说这是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形同无的放矢。让学生家长甚至教育者都不知从何下手。点评社会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但假如你指桑骂槐,请别拿大学生当垫背,伤及无辜。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认这个讲座的意义。价值观的失范、存在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给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作为专业学者,说话应该谨慎。在我看来,徐教授的这次讲座,尤其麻烦之处在于,因为他本人兼具精神科医生和高校心理咨询师两重身份,让许多人混淆了两者的角色,进而可能对所谓的 " 空心症 " 产生误解,后果可能很严重。此话怎讲?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第 23 条第 2 款规定:"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而 " 空心症 ",严格说来并不在专业的精神病名单上。倘若只是在接待学生咨询过程中发现某些现象,不经科学论证、同侪评议,就说自己 " 似乎有权利去发明一种新的疾病 ",这种做法极不专业,也不负责。到底是不是病,背后牵涉到严格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如果含糊其辞,有可能让没病的学生觉得自己有病,有病的学生耽误了治疗,或者,令社会上某些无任何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借机提供 " 治疗 ",越俎代庖做精神科大夫应该做的事,牟取利益,这个结果是最坏的。我的意思是,说明年轻人中存在的某种思想倾向、某些情绪问题,不一定要以病理化的方式进行,具有专业身份的学者专家,在这一点上尤其要注意。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深圳热点4小时前
哈尔滨5小时前
快快南京8小时前
武汉头条7小时前
台州9小时前
江门1小时前
南昌生活8小时前
济南1小时前
快快南京5小时前
武汉头条6小时前
资讯贵阳2小时前
承德2小时前
承德3小时前
哈尔滨4小时前
中山3小时前北大四成新生患了“空心病”,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北大四成新生患了“空心病”,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空心病究竟是什么病?
普及新鲜资讯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近日,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关于现代年轻人虚无主义的文章流传甚广。那么问题来了,空心病是什么?哪些情况被定义为空心病?回答关注(595)|查看更多问答89个回答心理专家于际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04-赞踩1、吃饱撑的。怎么理解?比如说你面前有份你非常喜欢吃的蛋糕,结果你就一直吃,吃到你饱了,撑了,还在吃,终于你不想吃了,你对这蛋糕也就失去了兴趣。现在的小孩也都一样,生活条件好了,就是拿来主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都是现成的,不用去考虑我毕业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不用怕买不起房子、车子,也不怕缺钱,因为有老爸呀,老爸把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哪还有自己的事儿呢?全都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2、饥饿疗法。那他都撑着了,咱们就给他饿着,不要喂饱他们,不给他们铺好路,毕业后就不要再拿家里的钱,什么房子车子都需要自己努力。说到这儿,肯定有家长心疼了吧,肯定说,我就这一个宝贝儿儿子,不给他给谁啊。可是你想想,他从小到大从没自己做过主,从来没有尝到过自己奋斗之后的成果,他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啊,上一辈奋斗大半生得到的东西,自己一出生全有了,没有盼头了,他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呢?3、在这儿,该给家长、社会还有教育机构提个醒了,北大的学生可都是全国的尖子生啊,他们是在高考中过兵斩将之后的赢家,可他们怎么就厌学了呢?可想而知他们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都是家长一步一步安排好的,到了大学之后,突然没人给他们安排了,不知道方向了,那他们学习到底是为了家长还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值得我们去深思啊。73评论心理咨询师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5小时前137赞踩“空心病”是徐凯文主任对于当下部分年轻人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这个概念最近也同“巨婴国”一样,在网络上大火。但实际上,“空心病”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实它从人类拥有文明起就已经存在,之前也有很多哲学家、心理学家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究其本质,“空心病”就是一种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缺乏生活意义感,从而内心产生空虚、迷茫、焦虑的心境状态。如果一个年轻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是几天,而是几个月,甚至几年里,都感觉生活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能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对于生活缺乏憧憬与动力,内心有幻灭感,那么就可以符合“空心病”的标准。但我个人认为,把这种情况称为“空心病”也许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误导,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可以通过某种具体的药物或者方式来治疗。但实际上,它不是一种实际的病,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困境。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有四大终极命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那是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面对的内心困境。“空心病”可以被视为对这四大命题处理不良而产生的结果。为什么“空心病”会在现代突然广为流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文化、社会因素:一、互联网及社交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个人的状态能够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其实以前也不乏充满人生困惑的人,但现在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与自己相似的人,并产生共鸣与连结。二、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后,生存需要不再是现代人的最大困扰。当下的年轻人很少经历过父辈的物质匮乏,因此,他们不可能再像父辈那样,将自身价值仅仅局限于满足物质需要。而当他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时,对四大命题的思考便无形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三、社会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文化碰撞激烈,这些带来了大量新的思维、新的生活方式,但也对旧有的思想和生活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以前社会阶层固化,子承父业使得个人的前途明朗确定,但现在,年轻人好像可以有无限选择,但似乎哪一个选择都很不确定。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正好处于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而身处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甚至混乱的时代,很容易陷入迷茫与不确定中。当一个人无法很好地建立自我认同,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大量的矛盾和焦虑冲突,而这正是“空心病”的温床。对于四大命题和空心病解决方式的具体阐释,请见我在“人终会消失,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中的回答。答主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63评论吴国平数学教育数学教育达人头条号原创作者11-赞踩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高学历可能带来不了高收益,这可能是“空心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读书从来都不是教你直接发财赚钱,就像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写的“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要耐得住寂寞、放得下欲望、舍得享乐的苦逼事情,你会发现,你懂的越多越痛苦,在快乐的猪和痛苦的思考者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然而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说话谈吐,让你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一般来说,真正的读书有三个层面:为职业而读书,为生活而读书,为生命而读书。目前,我们不少孩子要么不读书,要么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当然,能够“为职业而读书”已经是不错的了。因为对目前孩子来说,静心读书确实有很多的困难。然而当孩子能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和欢愉时,一切困难便不再是困难了。曾国藩在与四弟的家信中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语言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谈及“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者时,则认为那是他们没能品味到书中之乐趣。宋代大儒程伊川也谈到不同的人读《论语》的情况:“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当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时,那种读书乐趣就更不是局外人所能体会到,品味到的了。56评论绘心世界头条号视频原创作者11-赞踩听上去可笑,但却是是真实普遍的情况。主要还是现代中国大学设置与社会脱节,更与前十二年的初中高中封闭式强压抢管下的教育脱节。在经历高中人生知识储存巅峰与战斗力满级的时候,瞬间进入大学里的放养状态,这时候其实很多大学生是缺乏自立与自我计划能力的。加之课业没那么紧张,对未来职业方向不清晰,加之听上几句大学所谓”过来人“的大学知识无用论,很容易产生迷茫。在恍惚中又没人指导更没人管制,便开始比较轻松的生活,自娱自乐。但本质上这种娱乐比如打游戏比如谈恋爱比如整天在宿舍睡觉,是不安稳的。内心存在着极大的不安全感,又感觉自己浪费了生命。精神开始出现不健康的征兆,各种怀疑,怀疑自己在20岁左右的大好年华困在大学校园里。这时候部分人会跳出大学,选择尝试进入社会,但进入社会越发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有用,领着不足以养活自己的实习工资,做着于自己专业并不相关的工作。一种考入名校的天之骄子优越感瞬间倒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但话又说回来,20岁本身就是瞎想各种中二的年纪,不愁吃穿,没有任何责任,思索生命的意义,有各种想不开也是正常的。等到进入社会,身上加上一些责任,忙碌的生活会挤掉本身对一些虚无的意思思考的时间,这种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个人觉得大学或者大学生还是应该多与社会接触,不要把自己困在大学的牢笼里。去社会上多走走,就会发现社会,呵呵,还没学校里待着舒服,说不好你就心里释然了呢?17评论四川遂宁赵老师11-赞踩我以为只是我一个人才得了这种病,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同道中人,太鼓励人了。这个问题我要多写两句,因为我本人就是空心病患者,只不过现在已经痊愈了。首先介绍一下我当年为什么得了空心病。那得从高中说起。高中的时候,我学习相当努力,但是勤奋却没有让我考上名牌大学。我知道勤奋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勤奋的方式上。也正是从那以后,我就得了所谓的空心病。得了空心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得了空心病以后,我天天像丢了魂似的,双目无神,整个人性格大变,变得沉默寡言,热爱独处,而以前是一个很活跃的人,喜欢唱歌,跟朋友扯淡等等。得了空心病的人行为迟缓,总是低着头,不愿意跟人进行眼神沟通,没自信,自我意识很强烈,这就注定了他们内心相当敏感,总是多疑。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我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大概花了5年,甚至6年的时间。其实真正有用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其余4年都在浪费而已。空心病人要痊愈,只能靠他自己去领悟,别人的干涉只是在帮倒忙而已。另外空心病必须要逃离原有的生活环境,给自己一个宽松的环境养病。那些名牌大学生,或者所有大学生如果得了空心病,那么你就要做好打算了,因为你可能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处于这样的困境,像我只用了6年时间,我认为还算比较幸运的了,有些人一辈子都处于这样的状态,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没有适合的环境给他养病。给大家透露一下,我的环境是什么,一所野鸡大学。这个环境比较轻松,学业很容易混,适合养病。所以我才能够在两年时间里走出来。以前在网吧堕落过两年,那根本没有意义,堕落无法为自己的养伤的,只能加重病情。最后祝愿那些空心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27评论龙行世明04-赞踩“空心病“,一句话,活着没意思,生命失去了信仰和目标,没有了激情和动力。懒得说话,懒得吃饭,懒得动手,懒得理人,厌倦生活,厌恶社会,把自己关起来,逃避矛盾和困难,在慌张,凌乱,和孤单中忧郁和徘徊。表面上看似百无聊奈地废颓,其实内心是无尽失落后的无限的惆怅和悲哀。没有人告诉你,路该怎么走,没有人安慰你,你在无助中挣扎?朋友,你所遭遇的我二十二岁时也遇到过。这是人生社会转型时一个特殊的过渡期。因为无法选择而原地徘徊,因为现实与梦想落差太大而失去方向,曾经的信仰遭遇现实的无情粉碎而将重生。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内心裂变过程,有些人适应能力强,转变快,这个阵痛期短一些,有些人长一些,有些人可能无所适从长期空着,悬着,一直在一种信仰缺失的环境里没有目标地漫游着,或抑郁,或狂躁,或自虐,甚或自杀。在目前这个社会大环境下,压力山大,得“空心病”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一种亚健康的社会常态。从小学生到老年人都有这种转型期的心理障碍。不过在大学生中尤为严重。特别需要社会关注和心理开导。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告诉你,二十二岁的我,那时遭遇一系列变故,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击碎了我纯真美好的愿望,一下子跌入了人生谷底,失去了面对人生的勇气,这样一下子心里空落落地,不知往哪儿去,我的人生方向在哪儿,我的生活动力是什么?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满世界的孤独无助的呐喊,只有风儿在窗外轻轻地吹,没有人呼唤我的名字,把我从梦魇叫醒!漆黑的夜没有眨眼睛的星星,茫茫人海里没有安慰我的温情。那时的绝望想死的心都有了。难道我是一个被时代遗忘了的人,或者是我走错了一个不该来的地方?旅行,或者说流浪,或者说金蝉脱壳。在我无法做出选择时,我选择了一次人生远行,让时间去做选择吧,向过去暂作告别吧。疑似山前去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打开时空之门,另一个世界春暖花开向你扑面而来。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真的可以超时空旅行,做一次心灵的修行,换一种活法。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修行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塑造一个不一样的你!其实改变我们的是,时空变换对生活的感悟,转为对生活的态度。不能一味逃避,只有坦然面对。化被动接受生活的不幸,转念对不幸生活的挑战,鼓起勇气走出空心屋,反唱空城计,把曾经的一切丢在了风中,就不再怕失去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没有人,除非自己才能的救自己!好了大学生,终于引导你走出了人生迷宫,走上自强自信的路!好态度就是好生活!93评论匠宫国际03-赞踩你的心,还好吗?就在数天之前,这样一篇文章在在网上刷屏了:《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虽然此后,作者本人解释,文中的一些数据是被误传,真正有问题的人其实不多。但比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基于他的个人身份,徐凯文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空心病”,来听听个案来访者的切身描述在此之前,对于不少人而言,“空心病”这个名字可能还很陌生。到底什么是“空心病”?下面这些描述,来自徐凯文接触过的个人来访者,或许会让你有一些直观认识:1、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2、“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3、“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舆论的热点很快,这篇文章成为舆论热点。朋友圈刷屏:媒体紧跟:那么各方对此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一话题,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组评论文章进行了探讨。来看看其中部分观点:《一个北大90后的自白:我不想活在所谓优秀的固定标准里》(夏麦):我十分理解老师们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关心,但从个人经历出发,我有一些不同想法。“空心病”的说法过于媒体化,本身具有较大争议性与贬义导向,或许换一个词语,如“虚空态”一类的中性词,作为供社会讨论的概念会更贴切。毕竟,没有人希望被别人指责自己“有病”。实际上,把被自身经历体验所限制的人生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的做法,不仅反映了善良的缺席与同理心的缺失,也体现了对心理与社会问题的自私与无知。简言之,对群体现象的数据描述,不能代表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作为一个从抑郁症与虚无主义里爬出来的90后女生,请允许我向你们坦白我的亲身体会。对我而言,情感教育比理性说教更有效,更有利于解决所谓“空心病”问题。《空心病:在枷锁中迷茫》(杨鑫宇):作为一个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大学生,如果你问我人生是否有意义,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毕竟,前有长达18年的寒窗苦读,后有步入社会之后对大展宏图的期待,怎么能说我的人生没有意义呢?我刚刚听到“空心病”的时候,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些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的人,大概需要心理治疗吧?然而,当我追问自己“这样的人生就算是有意义吗”时,却发现“空心病”离我并不遥远。我很难回答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而我又为何如此笃定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相比之下,那些被称作患有“空心病”的同龄人倒是多了一些反思精神,跳出了“人生必然有意义”的框框。他们在更深层次上,思考到了我之前未曾思考的问题,我想我没资格去批评他们什么。《寻找人生意义不要陷入虚无的陷阱》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每个人的一生能够发现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发现自己的一生养家糊口,传宗接代;有些人发现自己信奉自己的理念,为此奋斗终身,在所不辞;有些人希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都是正常的普遍被发现和教导的人生意义。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因为它是人类个体成长应该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往往没有思考、分析、辩论和内在化这样的问题。《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目标》熊丙奇: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空心病”,网友怎么看?除了媒体关注,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很热烈。一起看看网友们的观点:@淡月逸梅:空心病的根源是这个社会信仰的缺失,一切向钱看的恶果。@Metanight:一个人的积极发展是以其自主性为基础的。@云掌财经吴庆: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茶君陈勇:为了考试活着,为了所谓的美好未来活着,却忘记了原本该活下来的意义。@朝阳西流:这就是缺少理想信念的体现,理想信念可大可小,但要有。@未唱唱:我虽然不是好大学毕业的,但是曾经一度也这样。有了工作了结了婚,反而就好了,因为清楚了有太多事情需要做,深深认识到原地踏步就是后退。@埮锋:①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自杀,因为赋予你生命的人不会同意②活着不是必然,但正因为是偶然,我们更应该珍惜③当你知道累的时候,放下错误的坚持就是最好的选择④生命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动,是有机会学会珍惜,哪怕是从痛苦中获得的经验——这些都是我经常劝找我聊天的抑郁症网友时说的话,能劝一个算一个吧。@尼伯龙根甜甜圈:这个世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认清现实之后还热爱生活!@私家甜品喵:生活的样子,这个很难看清吧,谁能说自己看清生活的样子了呢?@少女且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这个社会的通病,就是当今教育体系的产物只是我不理解那些患有空心病的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看看父母…我觉得我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他们生活的幸福安康。空心病,有爱在心里,不空心。@h00Ray: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或者技能,而是点燃火焰。@行走在历练人生的路上:讲得挺现实的。@洛紫璃er:在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且先找到一件可以做的事,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请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爱你关心你的人。在坚持的过程中你会有所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继续思考,慢慢的你就会明白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小灯泡D: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我觉得我是空心病的一员。图片来源于网络到底什么是“空心病”?虽然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徐凯文通过过去三四年间接触的这样一些同学,总结出来了一些共性: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症状表现并不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和他人并没有差别。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但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时,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同时,他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此外,在探讨空心并的同时,文中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关键词:精致的利己主义。“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那么钱理群教授本人对此又是如何表述的呢?在由他署名的文章中这样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最后的呼吁事实上,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徐凯文副主任曾解释说,“40.4%的人认为人生活得没有意义”,这个数据被误传,真正有问题的人其实不多。但对于我们而言,比现象更重要的,应当在于如何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徐凯文文中的这些话,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1、教育是什么?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2、教育是为什么?徐凯文引用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3、我们应该带给孩子什么?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最后,钱理群教授的一番话也很值得深思:“我今天讲这番话是希望在座的同学,你们应引以为戒,并且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普及新鲜资讯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为幼教同行开拓市场提供专业地方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