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检验装备大全方面提建议

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的______(选填“裂变”或“聚变”)来获得核能,请你对核电站的建设或安全运行提出一条建议______.
(1)原子核裂变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目前核电站是利用铀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2)核电站发电所用的核原料不能在短时间内再生,另一方面核裂变产生的废料具有放射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利用核能发电时要:合理利用核能和合理处理核废料.故答案为:裂变;合理利用核能和合理处理核废料.
试题“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的______(选填“裂变”或...”;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太空探测和新能源利用部是现代科技研究的重要领域.(1)地面指挥中心是利用______向“嫦娥二号”传递信息的.地面工作人员发出指令后,经过1.2s到达“嫦娥二号”,则此时“嫦娥二号”距地球的距离为______m.(2)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的______(选填“裂变”或“聚变”)来获得核能的,请你对核电站的建设或安全运行提出一条建议______.
去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岛核电站核泄漏,为了给泄露的核反应堆降温,向其内部注入大量的水,这是利用水的
较大的性质。目前,核能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规能源,核电站是利用核
(填“裂变”或“聚变”)进行发电的;核能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强震和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核危饥,让世界震惊.核电站是利用______获取能能量的(填“核裂变”或“核聚变”).媒体通过通讯卫星用______波把灾情的信息及时传到世界各地.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核科技信息.doc 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核科技信息.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核科技信息1200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办 核科技信息(季刊:1979年创刊)2006年第1期(总第83期)日出版编辑者《核科技信息》编辑部(北京275信箱23分箱;邮编:102413)主编李金英出版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印刷者北京普瑞德印刷厂(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京内资准字核 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总第83期)目次·综述·解读美国能源部GNEP计划……………………………………………………………………………(1)美国先进燃料循环计划(AFCI)概述…………………………………………………………………(6)核辐射探测器发展概述…………………………………………………………………………………(16)美国全球核能合作〔GNEP〕概述…………………………………………………………………………(24)美国能源部2007财年预算概况………………………………………………………………………(30)·核电站与核反应堆·加蓬古反应堆的运行原理………………………………………………………………………………(34)·核燃料循环·电化学方法分别固化放射性废物………………………………………………………………………(37)崩溃了的自主后处理路线——德国利用原子能的光荣与挫折…………………………………………………(39)面向原子能的复兴(上)——IAEA的国际管理提案英国发展用于模拟核试验的激光能英国原子能管理局参与核退役工作竞标英国制造业联盟敦促政府发展核电美国能源部置库印印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总理 解读美国能源部GNEP计划顾忠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美国提出的GNEP计划的梗概日,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全球核能伙伴”(GlobalNuclearEnergyPartner-ship:GNEP)倡议。能源部声称,这是美国采取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减小核扩散威胁的同时,扩大全球范围内对安全、洁净和经济的核能利用。作为布什总统“先进能源倡议”的一部分,能源部长S.WBodman于2月6日宣布,需要在2007财政年度拨款2.5亿美元,以启动GNEP计划。美国认为,这一新的倡议是一项全新的战略,通过验证并采用新的核燃料循环和核废物最少化技术,并改进核技术与核材料的控制能力,以免落入恐怖分子手中。Bodman说:“GNEP为全球上升的经济提供事实上无限能源带来希望,这种能源既是环境友好的,又能降低核扩散风险。一旦GNEP计划得以实现,则全世界将有更好、更清洁和更安全的生活环境。”GNEP计划有4大目标:(1)减少美国对外国化石能源资源的依赖;(2)采用新的防扩散的核燃料循环技术,获取更多的能源,产生更少的废物;(3)鼓励全世界的洁净能源发展;(4)采用最新技术,降低全球核扩散风险。GNEP战略包括7大要素:1)在美国建设新一代核电站;2)发展并采用新的核燃料再循环技术;3)为在美国有效管理和最终储存乏燃料开展工作;4)设计先进的焚烧反应堆,用再循环燃料产能;5)建立核燃料服务计划,在尽量降低核扩散风险的情况下,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核燃料并经济地利用核能;6)为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设计和建设小型反应堆;7)改进核保障,强化防扩散能力,提高核安全。2GNEP计划制定者的意图浅析我们认为,美国提出的GNEP计划,是从其国家最高利益出发的新的核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GNEP计划制定者的意图,一是基于美国长远的能源独立和可靠供应的考虑,试图解决美国长远的能源安全问题;二是美国意识到,它基于核不扩散考虑而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冻结快堆和乏燃料后处理、实施乏燃料“一次通过”的方案在实际上行不通,必须通过核燃料循环,在充分利用核能资源的同时,实现废物最少化,才能大大减少需要地质处置的高放废物体积及其毒性,从而大大缓解尤卡山地质处置库处置容量不足的压力;三是美国担心核燃料循环会增加核扩散风险,所以提出具有防扩散功能的新的燃料循环技术,并建议建立国际核燃料服务财团,将全世界划分为所谓的“核燃料供应国”和核能“使用国”,前者可以运行核电站和燃料循环体系,并为后者提供可靠的燃料供应,后者只能运行核电站。2.1确保美国长期的能源安全在美国目前的电力供应结构中,70%的电力由化石燃料提供(煤、天然气和石油分别占50%、17%和3%),核电占20%,水电占7%,可再生能源占2%,其余占1%。预期21世纪美国的电力需求将大幅增长。能源信息局的预测表明,2030年美国发电装机容量需要从现在的970GWe的基础上新增345GWe以上。这就需要在今后20年中建设一大批发电厂。尽管美国现有核电站的运行业绩优良,但25年来没有建设新厂的订单。最近几年建设的发电厂主要是燃气电厂,且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热点:&&&&
俄水下核力量发展较缓 下代核潜配固体燃料导弹
  上世纪50年代前半期,美国和苏联相继研制成功热核武器。两国核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核弹头储备量的增加速度越来越快。但没有投送工具只拥有核弹头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一角度看,美国无疑对苏联占据优势地位。
  从50年代初起决定美国战略优势的主要因素是,它可以依托对苏联形成包围态势的军事基地链对苏联实施密集的空中核打击,而且无须担心本土遭到报复性打击,因为苏联没有类似的前沿机场体系。苏联当时唯一的核武器运载工具――图-4А轰炸机(仿造美国B-29轰炸机)的最大作战半径不超过5000公里。一些试图扩大其作战半径的建议(例如,空中加油、洋上加油、在在北极地区建立前沿冰上机场网)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直到50年代末苏联空军开始装备米亚西舍夫设计局设计的ЗМ轰炸机和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图-95М轰炸机以后,苏联从空中向美国本土纵深投送核武器才成为可能。但美国1954年就装备了B-52战略轰炸机,显然,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竞赛中远远地走在了苏联的前面。到1960年,苏联一共拥有48架图-95М轰炸机,每架可携带2枚氢弹,而美国一共装备了1515架战略轰炸机,共可携带核弹3000多枚。不过,苏联领导人可能早就清楚:苏联无望在空基核力量方面取得优势。
  50年代,陆基导弹受射程所限还不能充当核武器的投送工具。苏联直到日才正式装备С.П.科罗廖夫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枚陆基洲际弹道导弹――Р-7导弹,但其战斗发射阵地(位于普列谢茨克和拜科努尔)始终未超过6个。直到十多年以后,М.К.扬格利和В.Н.切洛梅设计的数百枚洲际弹道导弹才成为苏联战略核力量的中坚。
  而在50年代,对于苏联政治和军事领导人来说越来越清楚的是:如果不在军事技术上掌握大洋,要想对美国本土实施象样的核打击原则上是不可能的。但建设强大的水面舰队首先是航母舰队显然是行不通的:从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来讲,这一沉重负担是刚从战争废墟上站起来的苏维埃国家所不能承受的,而且美国海军在数、质量上已经全面占有优势。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毫无疑问,战争伊始,苏联舰队还未进入战斗阵位就会被迅速消灭。
  能够利用的潜在空间只剩下了大洋深处。苏联领导人认识到,在美苏政治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军备竞赛持续升温、涉及两国利益的地区冲突的爆发门槛显著降低的情况下,更应尽快着手建立水下战略力量。
  苏联海军第一种核武器:Т-5型核鱼雷
  与导弹不同,当第一批核弹出现时,50年代初以前的实战鱼雷已经是潜艇的普通武器。因此,将常规动力潜艇改造为核鱼雷潜艇这一似乎并不复杂的工作的要复杂障碍是,没有没有足够紧凑的核弹头。
  年,苏联第11设计局(代号“阿尔扎马斯-16”)开始研制两种型号的核鱼雷,即533毫米的Т-5型和1550毫米的Т-15型核鱼雷。如果说533毫米鱼雷是潜艇的制式武器,那么为直径超过1.5米的庞然大物配备鱼雷发射管对于最大的苏联潜艇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但苏联原子能计划的领导人当时已经获悉:日,斯大林亲自签署了苏联政府《关于设计和建设627号工程的决议》,即苏联第一艘核潜艇――“鲸”号核潜艇研制计划(后来北约称其为“十一月”级)。庞大的Т-15型核鱼雷就是为该艇研制的。当时可能连苏联海军对此事也并不知情。
  如果说后来苏联海军对Т-5型核鱼雷方案至少是比较理解地接受的话,那么对Т-15方案则是有理有据地坚予以决反对的。问题在于,口径的差别不仅体现了研制和配置武器系统的技术问题,还反映了不同的武器使用思想。如果说潜艇装备标准口径的核鱼雷能扩大其战术能力的话,那么采用巨型鱼雷则恰恰相反,大大削弱了其战术能力。因为装备如此庞大的鱼雷之后,潜艇实际上只能用于执行一项作战任务,即对港口、海湾和滨海城市实施核打击。而海军不喜欢这一点,但这却是潜在敌人的战略弱点,苏联的军事计划制定者不能绕过这一点。美国及其盟国的许多军事基地和大城市都位于海岸线上,核弹即使在打击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如在海岸线上零高度起爆),也会对这些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
  同时,Т-5型核鱼雷(确切地说是其核装药)的研制工作在全速进行。日,在斜米帕拉丁斯克靶场(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对编号为РДС-9的核装药进行了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发生了苏联核试验历史上第一次故障。后来对装药进行了修正,在修正过程中在斜米帕拉丁斯克又进行了两次地面试验。日在新地岛又进行了一次试验,这次爆炸威力为3500吨,是苏联第一次水下核试验。在顺利完成水下爆炸威力1000吨、发射距离约10公里的国家实弹检验之后,Т-5型核鱼雷于日正式列装。它成为苏联海军装备的第一种核武器,并成为用于在海洋战区执行战役战术任务(首先是与敌大型水面战舰和潜艇作战)的苏联和俄罗斯多用途核潜艇上核鱼雷的鼻祖。
  而Т-15型超级核鱼雷方案后来又被А.Д.扎哈罗夫院士再次提出。扎哈罗夫设计的5800万吨威力的“超级炸弹”于日试验成功后,开始考虑其投送工具问题。这个核弹长8米,直径2米,重27吨,显然,无论是飞机还是导弹都无力携带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于是扎哈罗夫设想用潜射巨型鱼雷携带这个核弹,并为鱼雷研制冲压式原子火箭发动机,从几百公里外攻击敌方港口。这种鱼雷雷体应非常坚固,不惧怕水雷和障碍网。当然,不论是跃出水面爆炸还是在水下爆炸,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扎哈罗夫最早与福明海军少将讨论了这一方案,后者对这一“残暴”的武器感到十分震惊并指出,海军的传统是在公海上与武装敌人斗争,大规模屠杀的思想是令他厌恶的。这让扎哈罗夫感到十分惭愧,此后再未向任何人提起这一方案。
  扎哈罗夫的设想实际上是否能得到实施很难说。不能完全排除的是,扎哈罗夫拥有极高的威望,连国家领导人也对他言听计从。但即使撇开道德伦理方面不说,仅就技术层面而言,“超级鱼雷”作为一种投送工具也不具备任何优势,相反它与另外一种飞速发展的武器――导弹(包括海基导弹)相比,还有许多缺点。
  有核导弹、没有核反应堆的“祖鲁”级和“高尔夫”级艇:
  1954年,苏联开始研制潜射弹道导弹。1959年初,第一种潜射弹道导弹――Р-11ФМ导弹列装(使用Д-1型发射系统)。其研制工作最初由苏联著名导弹设计师科罗廖夫主持,从1958年起移交给了年仅31岁的工程师В.П.马克耶夫领导的第385专业设计局。马克耶夫后来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注定成为苏联所有潜射弹道导弹的缔造者。60年代中期,第385专业设计局改名为机器制造设计局。Р-11ФМ单级液体燃料(煤油)导弹射程约150公里,圆概率误差0.75公里,只能在水面状态下发射,且需预先将导弹从贮存井中升起。弹头采用РДС-4核装药,爆炸威力1万吨,由第11设计局设计。
  正如所预料的一样,海基弹道导弹的尺寸限制对核战斗部的紧凑性提出了严格要求。苏联中型机器制造部下属的两家核装药专业设计单位――“阿尔扎马斯-16”和“车里雅宾斯克-70”参加了核装药的研制竞赛。“车里雅宾斯克-70”在60年代初以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时期的海基导弹的核装备实际上完全出自该研究所之手。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地利”因素:第385专业设计局和“车里雅宾斯克-70”同属一州。尽管有许多严格的保密规定,但两家单位的日常接触和交流有天然的地利之便。不过“车里雅宾斯克-70”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研究所从创建之初(1957年)就将核装药的小型化确定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还在苏联开始积极部署海基核力量之前,“车里雅宾斯克-70”在该方向上就已领先于“阿尔扎马斯-16”。60年代初,“车里雅宾斯克-70”为Р-11ФМ导弹研制了威力为50万吨的热核弹头。当然,日常巡逻时,导弹并不携带核装药,核装药贮存于海军岸上基地,而在遭受威胁进入一定的战备状态时才将核装药装上潜射导弹。
  Д-1型发射系统一直服役至1967年,前后长达18年。在这期间,共进行了77次训练发射,其中成功59次。但在5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适于部署该系统的核潜艇迟迟没有问世,因此苏联决定先将该系统部署在常规潜艇上。
  日,苏联政府下令首先改造量产型的611型常规潜艇(北约称之为“祖鲁”级),使其能安装Д-1发射装置;其次,研制629型新型导弹潜艇(北约称之为“高尔夫”级)。两项设计工作均由列宁格勒第16中央设计局(总设计师Н.Н.伊萨宁)负责,建造工作由402厂(位于北德文斯克,60年代改名为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和199厂(位于阿穆尔河共青城,即后来的阿穆尔造船厂)承担。
  1955年9月,由611型潜艇改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导弹潜艇Б-67号艇下水,潜艇上安装了Д-1发射系统,配备2枚P-11ФМ潜射导弹。日,该艇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弹道导弹的潜艇发射。到1959年,共建造6艘В-611及其改进型АВ-611型潜艇。尽管这些潜艇的意义仅限于战役层次,但为苏联导弹潜艇干部队伍的组建、战斗勤务和战斗巡逻的组织、导弹潜艇部队岸上设施的建设都发挥了巨大作用。611型潜艇服役时间并不长,1967年就退役了。这并非偶然,它毕竟是一种试验型潜艇,其主要目的不是建立新型战略核力量,而是探索未来活动的主要方向。
  611型潜艇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这种老式潜艇显然不适于执行全新的作战任务。为了在潜艇上部署潜射导弹和发射系统,潜艇上的备用鱼雷和水雷以及几乎全部火炮被取消,并拆除了部分蓄电池,但并没有完全达到功能适应的目的(611型艇方案的实质在于使量产型潜艇在技术上适应弹道导弹潜艇的角色)。二是Р-11ФМ导弹射程小,在装核弹头的情况下射程不超过160公里。加上导弹必须在水面发射,发射过程时间长(约15分钟),被敌方海军兵力和岸防兵力发现和消灭的概率大大增加。三是潜艇航速低(水上航速不超过16.5节,水下航速12.5节),不利于突破敌方不断完善的反潜防御。四是潜艇水下自持力低(静止状态不超过8小时,电池推进状态为1.5小时)。从这个意义上说,核时代以前的所有潜艇都不是“潜水”艇,而是“凫水”艇。但如果说这一缺陷对于完成传统作战任务来说只是严重的战术技术限制的话,那么对于一艘战略潜艇来说则是一种最大的劣势,从作战角度讲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五是从军事计划制定者的角度来看,作为舰队的一个战斗单位,每艘潜艇的打击威力不足。
  要克服上述第一个缺点,必须在传统柴电潜艇的框架内研制专业潜艇型号。629型潜艇就是这样一种潜艇,它已经几乎是一种纯粹的导弹载艇,而其他作战功能都是辅助性的和防御性的。1958年底,第一批629型潜艇列装苏联海军。要克服第二个缺点,必须研制新的水下导弹发射系统。这一工作大大滞后,导致首批629型潜艇装备的还是老式的Р-11ФМ导弹,直到1961年,才开始换装新型的Р-13导弹和和Д-2发射系统。Д-2发射系统在保留了Д-1发射系统的主要特点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打击威力,配装导弹数量由2枚增加为3枚,但最主要的改进还是射程增加到原来的近4倍,达到600公里(装备100万吨级核弹头时)。
  1963年中期,苏联潜艇部队完成了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为629型潜艇装备了可从水下发射的Р-21导弹的Д-4发射系统,射程1400公里(装80-100万吨级核弹头时)。这一事件是苏联和俄罗斯核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实质上标志着苏联海基核力量的诞生。其实力的迅速扩张更强调了这一点:年,402和199厂共建造了23艘629型潜艇(不含试验型),其中14艘后来换装Д-4发射系统,即629A型。这样的一支舰队已经应该让对手认真对待。
  629型和629A型艇设计非常成功,直到很久以后的核导弹潜艇时代,它们还用于执行某些作战任务,直到1990年才最终退役。遗憾的是,也正是从629型潜艇开始,拉开了苏联核导弹潜艇不断失事沉没的序幕。1968年4月,629A型艇K-129号在水下使用柴油机航行时沉没在5700米的海底,98名艇员全部遇难。随艇沉没的还有3枚Р-21导弹(装100万吨级核弹头)。事故原因至今没有查明。但苏联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受到其他潜艇的无意的撞击(推测是美国潜艇)。1974年7月,美国休斯公司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委托打捞了K-129号潜艇的部分残骸。至于核弹头是否落入美国人之手,各方莫衷一是,但显然美国核武器的发展并未受到该情况的太大影响。
  克服后三个缺点要求达到全新的动力装备程度,采用全新的重要生命保障系统设计观点。而在传统的柴电动力框架内已经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为此要求不仅在强大的潜艇武器方面,还要在其结构设计上使用核能这一取之不尽的能源。
611型首艇Б-67号在白海试射导弹。
611型战略核潜艇。
  有核反应堆、没有导弹的“十一月”级艇
  回过头来再说前面提到的“627号工程”――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计划。А.П.亚历山大罗夫院士被任命为该项目的科学领导人,他当时在原子能研究所担任苏联“原子弹之父”И.В.库尔恰托夫的助手。潜艇总设计师为В.Н.佩列古多夫,核动力装置总设计师为苏联最早的核反应堆的设计者、著名院士Н.А.道列扎尔。
  就规模和难度而言,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堪称当时最大的科技项目之一,要求使用耐高压、耐高温的新材料和合金,采用最新的生命保障和通信系统,保证潜艇能连续潜航数月并完成所赋予的作战任务。为提高生存能力、降低机械噪声水平,为其设计了全新的部件布局。最复杂的部分当然是动力装置,它应同时符合许多相互矛盾的要求:既要功率大,寿命长,又要重量轻、结构紧凑,经济性好。共有38个专业研究所和设计局参与了它的设计工作,27家企业参与了研制工作。
  一共对三种类型的反应堆进行了研究:铀-石墨反应堆,压水反应堆和液态金属热媒反应堆。经多次试验和讨论之后
选择了热中子压水反应堆,采用高压水作为中子的热媒和减速剂。这种反应堆更为简单,并使用了动力学上更易于掌握的热媒――水。此外,与其他类型的反应堆相比,它要求更多的铀235燃料装料,紧凑性得到明显提高。在这里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新技术方案,而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比较得知:苏联和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铀-石墨反应堆体积为1500立方米,功率为30兆瓦,而在核潜艇435立方米的舱室内要容纳2座各为70兆瓦且配备生物防护设施的反应堆。
  应该指出,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在苏联核海军的历史上发挥了卓越的作用。它成为从技术上对舰用核动力装置进行完善和对核潜艇艇员进行训练的最重要的试验和教学基地。后来,在物理动力研究所建立了核潜艇核动力装置原型――27/ВМ试验台。但任何试验台都不能弥补缺乏小尺寸舰用核动力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经验的不足。因此,在苏联加速建设核海军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障甚至是严重事故也是必然的。
  日,苏联第一座核潜艇反应堆(ВМ-А)开始运转,但很快从其第一回路开始泄漏放射性水。另一个问题是蒸汽发生器:在试验台上其工作寿命为小时,而在艇上仅为800-1200小时,它的损坏经常导致核潜艇内部空间的放射性沾染。ВМ-А反应堆的铀235燃料纯度约为21%,是核电站所用燃料纯度的5倍以上,这大大降低了再次装料的频率,但同时成本也大大增加。不过这一因素与战术技术因素相比总是次要因素,随着反应堆结构的发展,核燃料纯度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核潜艇反应堆燃料纯度已经达到60%以上。苏联第一代核潜艇安装了2座ВМ-А反应堆,总功率为140兆瓦。以其为基础的核动力装置的性能丝毫不逊于与同时期的美国产品。甚至在仅使用其80%额定功率时,苏联核潜艇仍具有最佳动力装备程度,最大航速可与美国潜艇相比。
  总起来说,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核潜艇反应堆的原则性布局变化很小。当然,也有各种完善和改进,但所有的苏联战略核潜艇所用的反应堆都是同一个型号,这不得不让人对50年前选择这一最佳核动力装置结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天才和本领感到钦佩。
  苏联第一艘627型核潜艇于1955年在402厂开工建造,1957年4月下水,1958年4月完成核反应堆的安装,同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编号为K-3,而其为全世界所熟悉的名字则是“列宁共青团员”。该艇于1959年底装备部队,与此同时又有3艘627型艇及其改型627A型艇建成,到1964年共建成13艘,其中10艘部署在北方舰队,3艘部署在太平洋舰队。北约将该级艇命名为“十一月”级。
  苏联第一艘核潜艇甚至让老潜水兵也感到震惊。它长100多米,有着完善的流体动力外形和空前的动力装备水平。一切使人联想起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的“鹦鹉螺”号潜艇。难怪美国人把自己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鹦鹉螺”号。“列宁共青团员”号的最大水下航速约50公里/小时,可在短时间内下潜300米,能在北极冰盖下连续潜航数周。1962年7月,该艇首次远航北极。
  遗憾的是,核潜艇艇员的生活任何时候都不是无忧无虑的,一个月以后,在一次例行的训练航行中,该艇蒸汽发生器发生泄漏,导致艇员受到过度辐射,酿成严重事故。事故发生后,反应堆舱被全部更换,换下来的反应堆舱和另外3艘核潜艇的反应堆舱于60年代中期被沉入新地岛附近20-300米深的海底。此后,该艇1967年9月又发生了一次严重事故。当时该艇在返回基地途中,在挪威海发生火灾。潜艇上浮后以水面状态航行4昼夜,最终获救,但有2个舱室的39名艇员在火灾中丧生,占艇上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厄运还同样降临到了另一艘627型潜艇――K-8号潜艇的头上。1960年10月,该艇发生了第一次事故:反应堆活性区发生泄漏,导致13名艇员被过度辐射。一年后,即1961年9月,反应堆第一冷却回路管道出现裂缝,导致放射性水溢出,又导致13名艇员过度辐射。遗憾的是,这两次不祥之兆终于还是应验了:在1970年4月的“大洋”演习中,该艇因反应堆舱起火而沉没于比斯开湾4700米深的海底。
  尽管发生了以上事故,但苏联海军终归有了独一无二的潜艇,它能够成为最现代化的武器系统包括核武器的可靠基地。虽然没有在这些核潜艇上实施装备T-15“超级鱼雷”的计划,但装备了T-5型核鱼雷的627型潜艇成为苏联多用途核潜艇庞大家族的鼻祖之一。苏联和俄罗斯共建造各型核潜艇245艘,美国为281艘。
627型战略核潜艇。
627型战略核潜艇。
627型战略核潜艇。
  第一代战略核潜艇:“旅馆”级
  627型核潜艇的研制是苏联在发展海基战略核力量的过程中迈出的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它的研制使苏联拥有了符合隐身性、生存能力、突击潜力等全部战术技术要求的水下移动导弹基地,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装备导弹发射系统,而这一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
  尽管冷战之初美国就在苏联周边的前沿机场并部署了强大的轰炸机部队,具备了对苏联目标实施核打击的能力,但美国人也看到了核武器水下部署系统的优势:隐蔽性好,机动性强,难以反制。美国于1954年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尽管它和苏联后来的627型核潜艇一样也不携带潜射导弹,但这一卓越的科技成就使美国很快进入核潜艇时代。1960年,世界上第一艘战略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携带16枚“北极星”潜艇弹道导弹)开始担负战斗值班任务,这要求苏联在水下核竞赛领域迅速做出回应。
  1956年,苏联决定研制其第一艘导弹核潜艇。列宁格勒第18中央设计局(1966年易名为列宁格勒设计装配局,后再次易名为“红宝石”海军装备中央设计局)受命进行研制工作,总设计师几经调整任命由С.Н.科瓦廖夫担任,他后来成为苏联全部导弹潜艇的设计者。
  被北约称为“旅馆”级的658型核潜艇是早先研制的各种技术系统的混血儿。从造船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627型艇的改进型:它完全保留了后者核动力装置和主要结构特点,只是水下排水量略大(5000吨),潜航速度略小(25节),由于增加了导弹发射系统操纵人员,艇员编制由84人增加到104人。日,658型艇首艇K-19号在402厂开工建造,日完工,到1962年底共建成8艘。就战术技术性能而言,658型艇是当时一型非常优秀的潜艇。但其导弹武器实质上在列装首艇之前就已经过时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Д-2导弹发射系统(水面状态下发射)和Р-13导弹,特别是Р-13导弹明显落后于美国的“北极星”潜射导弹。
  苏联从1963年底开始改进658型艇,在艇上部署了Д-4导弹发射系统及Р-21导弹(3枚)。改进后的658型艇称为658М(“旅馆-Ⅱ”)。年,8艘658型艇中的7艘得到了改进,其中5艘部署在北方舰队,最后一艘于1991年退役。2艘调至太平洋舰队,后被改进为658М型艇,这也是太平洋舰队装备的第一种核潜艇,两艇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退役。
  年,658М型艇中的K-154号艇被改装用于试验Д-9新型导弹发射系统,它配有6枚由马克耶夫机器制造设计局设计的Р-29导弹,Р-29导弹射程为7800公里,是苏联第一种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改装后的K-154号艇被称作701型(“旅馆-Ⅲ”)。1971年,Р-29导弹从该艇上进行了首次发射。苏联潜射导弹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遗憾的是,在658型艇中也未能避免“倒霉蛋”的出现,水兵这个迷信的群体所预感到的不祥之兆被它的整个命运所应验。这里说的是其首艇K-19号。日,该艇在北大西洋的第一次战斗巡逻中就由于循环泵故障和回路过热导致冷却套密封性被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辐射事故。22人因严重的射线病而死亡。而在苏联和俄罗斯的整个原子能发展史上一共才只有134人患过严重的射线病。日,K-19号艇在巴伦支海与跟踪它的美国“小鲨鱼”号核潜艇相撞,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损失也很严重:艇艏声纳系统几乎完全报废,鱼雷发射管盖变形。但K-19号艇的厄运似乎并未就此结束。日,K-19号艇从战斗巡逻中返回时在纽芬兰岛附近发生火灾,经过苏联海军30多艘舰船和艇员在惊涛骇浪中40多天的拼搏,潜艇终于得救并被拖回北方舰队基地。但该艇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28名艇员在这次事故中丧生。
658型战略核潜艇。
  “扬基”级艇结束美国的全面海上优势
  这样,苏联第一代导弹核潜艇的发展成果是8艘658、658М和701型艇,每艘艇可携带3枚单弹头潜射弹道导弹。这一数字是多还是少?毫无疑问,少得可怜!而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可以携带16枚“北极星”导弹,年美国海军共接收了41艘“乔治•华盛顿”级艇。对苏联的潜射导弹数量优势将近25倍!苏联第一代核潜艇――627А和658М型艇的战术技术性能与美国的“鹦鹉螺”级核潜艇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后者,但却逊于“乔治•华盛顿”级艇,首先是潜航速度和噪声水平。
  苏联潜艇设计师们面临以下的任务:一是研制专业导弹核潜艇。658型艇战术技术性能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原型艇“十一月”级艇没有导弹。显然,只有采用专业的导弹核潜艇构造才能从质量上提高其战术技术性能。二是从单艇向舰队过渡。为了回应美国的挑战,苏联需要几十艘而不是几艘导弹核潜艇。三是大幅度提高每艘核潜艇作为一个独立作战单位的打击威力。每艘658型艇携带3枚导弹,远远落后于美国“乔治•华盛顿”级艇的16枚。四是提高潜航速度和安静性,这两个最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潜艇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最后一点尤其重要。50年代末美国和北约其他国家对苏联水下导弹力量的发展十分担忧,因而加速建立包括大洋区域在内的综合反潜系统。美国根据“恺撒”计划在其东海岸大陆架、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水下丘陵上部署了水听器网,在大西洋部署了类似的SOSUS网络,其主要目的是提前发现从巴伦支海进入北大西洋的苏联潜艇。常备的反潜系统组成部分还包括航空兵、潜艇和水面战舰,后来还有卫星。反潜兵力陆续装备了磁探仪、流体力学测温仪等最新技术装备。以上措施可以说立竿见影,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前往美洲海岸的全部6艘苏联629型潜艇,早在航渡之初就被发现并一直受到严密监视。如果是在战时,这些潜艇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18中央设计局考虑到了所有这些情形,在科瓦廖夫的领导下从1958年开始研制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全新核潜艇。其代号为667А的技术方案于1962年获得批准,首艇K-137号于1964年在402厂开工建造,日列装北方舰队。667А型艇(北约称之为“扬基”级)的研制是苏联导弹核潜艇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首先令人震惊的是它的尺寸,其排水量达到9600立方米,而此前的658型艇仅为5000立方米。其次是潜艇形状、动力学稳定系统和控制系统设计精细,使其水下航速创纪录地达到27节,当然,新型核动力装置也功不可没。2座水-水反应堆装有新型蒸汽发生器和涡轮机,在研制过程中既考虑了ВМ-А反应堆的优点,也考虑到了其缺点。潜艇螺旋桨轴功率达52000马力,是658型艇的1.5倍。尽管尺寸和功率有显著提高,但其噪声水平仅为658型艇的二分之一,这主要归功于艇体采取了各种消音措施,其中主要得益于新型螺旋桨。但其安静性仍无法与美国潜艇相比。667А型艇安装了全新的导航、控制和通信系统,例如:“乌云”作战信息控制系统,“破雷卫”深水拖曳天线,能适应卫星导航系统的“托博尔”惯性导航系统(苏联第一种惯性导航系统)。
  667А型艇是第一种确定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战略核潜艇。从那时起,许多部件和系统的手工打造成为历史,而进入了流水线生产的时代。经过苏联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新型核潜艇的生产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年在北方机器制造企业(24艘)和阿穆尔造船厂(10艘)共建造了34艘667А型战略核潜艇。苏联首次拥有了真正的强大水下核力量。667А型艇的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658型艇还只能携带3枚导弹,而667А型艇可以携带16枚Р-27液体潜射导弹(采用Д-5导弹发射系统),每枚导弹携带1个百万吨级核弹头。667А型艇的列装标志着苏联已经实现了从水下发射场到水下导弹基地的质的飞跃。到1974年,核潜艇共携带544枚核弹头,占苏联核弹头总数的20%。
  苏联人的计划虽然比美国人的“北极星”计划晚了8-10年,但毕竟也是对后者挑战的回应。西方专家不仅惊异于这种回应在战略和技术上完全旗鼓相当,更对667А型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和构造数据感到吃惊。667А型艇的所有性能与大洋彼岸的“乔治•华盛顿”级艇非常接近。这使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苏联的技术情报在该型艇研制过程中功不可没。
  667А型艇的改进型――667АУ型艇(“扬基-Ⅱ”)的Д-5У导弹发射系统配备了改进后的Р-27У潜射弹道导弹。与Р-27相比,Р-27У的射程更远,达3000公里,可以携带3个威力各为20万吨的非分导式核弹头。667АУ型艇是苏联第一种被美苏1991年签署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所限制的战略核潜艇(该条约称其为“宽突鳕”级),这再次证明了该型艇的强大威力和战略意义。
  但美苏的水下核军备竞赛仍在继续进行。美国随后开始装备射程为4600公里的“北极星A-3”导弹(“北极星A-1”射程为2200公里,Р-27为2400公里。)这不仅是个数量指标,还是一个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因为射程直接决定了战略核潜艇的一个最重要的作战使用性能――战斗巡逻区。Р-27导弹的射程决定了667А型艇的战斗巡逻区主要为西大西洋和东太平洋,这样,该型艇不得不突破美国和北约的反潜线才能到达战斗巡逻区。尽管667АУ型艇的噪声水平与以前型号相比有明显下降,但反潜兵力仍能相对有效地对其进行监控。
  尽管667А和667АУ型艇堪称现代化潜艇,但美国海军自70年代初开始装备“伊桑•艾伦”级和“拉斐特”级战略核潜艇,它们携带“北极星A-3”导弹和更先进的“海王星”导弹,这迫使苏联在水下核竞赛中只有奋起直追。667А和667АУ型艇结束了美国在海上的全面优势。最后一批667型艇直到1997年才退役,其中5艘被用作其他用途,例如:К-411号艇被改装为微型潜艇载艇,К-403号艇被改装为水下雷达站,这些艇上的潜射导弹都被拆除了。
  遗憾的是,667型艇在其使用过程中也未能避免事故和灾难的发生。1974年5月,太平洋舰队一艘667А型艇在堪察加附近约70米深的水下与美国“青花鱼”号核潜艇相撞,前者受到轻重损伤。真正的灾难发生在1986年10月,К-219号艇(667АУ型艇)在百慕大群岛以东970公里海域战斗巡逻过程中导弹发射井生发爆炸导致起火,经过艇员们的奋力抢救,潜艇成功上浮,关闭了反应堆。但在试图拖回海军基地的过程中,由于火势很大,海况恶劣,潜艇于日沉没于超过5000米深的海底,4名艇员丧生。
667А型战略核潜艇。
  “德尔塔-Ⅰ”级艇确立美苏核均势
  苏联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在两个层面上不断追求领先的过程。第一个层面是军事政治层面,这是苏美大规模核军备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竞赛中苏联始终处于追赶者的地位,其每一种新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问世都是对美国具有类似战术技术性能的这种武器的回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这场竞赛的第二个层面是技术层面,即使核潜艇的完善程度与潜射弹道导弹的作战性能在技术上相适应。而一直到70年代末,苏联潜射弹道导弹性能不仅一直落后于美国,而且与本国造船业的能力也不相适应。结果不得不在性能与美国潜艇几乎不相上下的新型核潜艇上部署完全过时落后的导弹发射系统。不难理解,根据复杂系统质量评估原则(极限技术性能取决于最落后部分的性能,类似于“短板”效应――译者注),苏联在水下核竞赛中质量上的落后是长期性的。667А型战略核潜艇的作战能力受Р-27导弹射程的限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苏联人再也无法容忍这一状况。
  早在1964年,苏联就通过了关于研制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决议。这就是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制并于1974年列装的著名的Р-29导弹(使用Д-9发射系统)。这种两级液体燃料导弹是导弹制造史上的一次真正革命。安装百万吨级弹头时其射程为7800公里,安装80万吨级弹头时其射程达9100公里(Р-29Д改进型,1978年列装)。而与此同时,导弹尺寸未变,打击精度提高了。但Д-9导弹发射系统不适于部署在667А型艇上,因为Р-29导弹的尺寸远远超过了此前的Р-27导弹:弹长比后者长近3米,最大直径比后者粗0.3米,发射重量(33.3吨)是后者(14.2吨)的一倍以上。实际上,这也是首次需要按照发射系统的参数研制新型战略核潜艇。
  由“红宝石”设计局制定的设计方案代号为667Б(北约称之为“德尔塔-Ⅰ”,《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中称其为“海鳝”)。由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建造的首艇K-279号于日列装北方舰队。该型艇从年共建造了18艘,其中北方机器制造企业10艘,阿穆尔造船厂8艘。这也是远东的这家造船厂的压卷之作,此后该厂再未建造任何战略核潜艇。
  Р-29导弹的射程改变了苏联导弹核潜艇舰队的的作战战术。这样,潜艇无须突破美国和北约的反潜区前出至战斗巡逻区,就可以从基地附近海区实施导弹齐射,同时可以得到本国海军水面舰艇和飞机的可靠掩护。美国跟踪苏联战略核潜艇的任务也相应地变得复杂化。因为苏联667А型艇尚在服役,该型潜艇是在美国附近的洋区巡逻。这种战术迫使美国或者分散使用其机动反潜兵器,结果失去必要的作战密度,或者增加投资扩展全球反潜网络,但这样美国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对全部苏联战略核潜艇进行全面持续监控的任务不仅在经济上无法承受,在物质上也是难以实现的:667Б型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提供了广阔的作战能力,它在水面、水下、坐底及系泊状态下均可以发射,一次齐射可以发射全部弹药;在极地海洋巡逻时,潜艇可以急速上浮冲破冰层,从茫茫冰原中实施出其不意的打击,尔后重新隐没在冰层之下。
  实际上,667Б型艇与装备“北极星A-3”和“海神”系统的美国核潜艇相比,只是由于携带的潜射导弹数量少(12:16)而导致打击潜力稍差。但这一不足很快就被克服了。日,667БД型艇首艇К-182号艇交付苏联海军。该艇长度从139米增加至155米,携带的Р-29Д导弹数量从12枚增加到16枚。4艘艇在北方机器制造企业以冲锋般的速度建成,最后一艘即第四艘艇到日就交付苏联海军了。
  如果说667АУ型艇打破了美国在大洋上的绝对优势,那么667Б型艇到70年代中期最终巩固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包括海基核力量在内的核均势。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的历史学家们一致指出,美苏坐下来就限制战略武器进行具体的谈判就是从那时起才成为可能的。然而核均势的局面并没有使双方收手,相反,双方都开始加紧研制新的核威慑武器。
667Б型战略核潜艇。
  第二代半战略核潜艇:“德尔塔-Ⅲ”级
  显然,如果核武器投送工具的准确位置不为对手所知,那么其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对于苏联来说,实际上只有战略核潜艇是这样的投送工具,因为苏联战略轰炸机数量相对有限。至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尽管一直在努力缩短其发射前准备时间并完善核打击防护措施,但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使战略核力量的这一主要组成部分保持必要的打击潜力。苏联领导人很清楚这一点。到7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核武器战略投送工具的五分之一部署在战略核潜艇上,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增加。这种观点无疑也影响了美国导弹潜艇舰队的完善计划。到70年代初之前,美苏之间的政治互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增强,从而军方坚持要求研制和部署包括导弹潜艇这一战略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强的组成部分在内的新武器系统。
  但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美国,这一要求越来越强烈地受到客观社会经济形势的制约。在美国,决定性的因素是社会因素(二战一代离开政治舞台,“越战综合症”等)。而在苏联,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系统性经济危机正在发展)。但两国都认识到,必须对军方和军工行业的“胃口”有所限制。而对于核潜艇来说,一个新的普遍性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即销毁退役核潜艇的技术问题,特别是生态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在70年代对于苏联还不象今天这样紧迫,但完全不考虑也是不行的。
  外交史证明,相互竞争的大国之间往往会在利益重合的领域往往会签定徒具形式的条约或协议。这一次也不例外:1974年的《弗拉迪沃斯托克协议》和《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成为共同限制未来核军备竞赛的最初实际步骤。同时,对于苏联和美国来说,水下战略核力量的总发展趋势是相当清晰的。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庞大的水下导弹舰队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不应再大量建造新型战略核潜艇,甚至也不应保留现役老化的战略核潜艇(到1978年,苏联海军拥有88艘导弹潜艇,其中核潜艇69艘)。而为保持必要的水下战略力量潜力,要求新型战略核潜艇舰队相对规模不大,但难以发现,生存能力强,能可靠使用,并具备前所未有的强大打击威力。
  自然,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后盾,这些计划都是政治家和军方的幻想。掌握了金属学和冶金学新技术(包括钛)就为研制新的核潜艇艇体结构提供了前提,后者集庞大的尺度、坚固的艇体和相对较轻的重量于一身。还研制了紧凑的新型核动力装置,在主要工作原理和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功率是第一、二代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两倍以上。装药技术和微电子领域的进步使核战斗部的重量从几吨重减到几十公斤。而导弹控制和引导系统从几十公斤重减至几百克。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潜艇和导弹技术设备的运转与艇员的行动联接为统一的“人-机”系统,而这在若干年前还是幻想。正是微电子技术和紧凑型计算机系统的优先发展使美国在战略核力量的完善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60年代末,美国在“海神”潜射导弹上首次使用了分导式多弹头(3-14个),这是向新一代水下战略核力量迈进的第一步。
  苏联军事和政治领导人自然不会忽视这一点。1973年2月,马克耶夫设计局在Р-29的基础上开始研制装有分导式弹头的新型潜射导弹。在研制新型导弹系统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的问题。如果说苏美在造船和装药技术领域大体保持均势的话,那么苏联在电子计算机领域则明显落后于美国。但苏联领导人为此采取了一些特别措施并取得了成效,例如,在莫斯科郊区的绿城建设了最大的现代化微电子技术制造中心,即苏联“硅谷”。从70年代起,苏联开始生产军用技术装备可以使用的微电子技术产品(包括微处理器)。同时,苏联通过第三国进口的微电子产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的Р-29Р两级潜射导弹于1979年列装。象“海神”导弹一样,Р-29Р导弹可根据作战任务安装1个45万吨级的弹头或3个20万吨级的弹头。Р-29Р导弹长度比Р-29长1.2米,重量大2吨,因此667Б型艇已经无法容纳装有16枚Р-29Р导弹的Д-9Р发射系统。但潜艇结构无须做特别大的改动。因此,1976年第一艘用于部署Д-9Р发射系统的战略核潜艇――667БДР型艇(北约称之为“德尔塔-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称其为“鱿鱼”级)列装苏联海军。该型艇全部尺寸和比例实际上与667БД型艇相同,仅导弹舱为容纳新导弹系统而有所扩大。由于新型核动力装置功率从5.5万马力提高到6万马力,667БДР型艇的水下航速甚至提高到了25节。
  从1975年到1982年,北方机器制造企业一共建造了14艘667БДР型艇,其中9艘部署在太平洋舰队,5艘部署在北方舰队。在这些潜艇上,除了分导式多弹头外,还首次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控制、导航和作战保障系统。其中,首次实现了任意规模的导弹齐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战术性能。但采用分导式多弹头的代价是丧失了洲际射程:在装有多个弹头的情况下射程仅为6500公里,而此前的Р-29Д导弹射程为9100公里。因此667БДР型艇通常被视为是第二代与第三代战略核潜艇之间的过渡型艇。与其他的苏联早期导弹潜艇不同,《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没有规定必须销毁667БДР型艇。
  如果说667БДР型艇的部署是对美国“北极星A-3”和“海神”导弹计划的回应,那么这一目的完全达到了:苏联的Р-29Д和Р-29Р导弹的所有指标都超过了各型“北极星”导弹,而某些参数落后于“海神”导弹也并不影响总体的核均势,况且苏联在陆基战略核力量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研制成功高效能的重型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提前数年构成了苏联战略核力量的中坚)对此予以了弥补。
667БДР型战略核潜艇。
  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核潜艇:“台风”级
  让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对最新战略核潜艇及其导弹系统构造的其他要求上来,即从质量上提高生存能力和使用、维护、销毁的安全性。有一个事实特别重要:全部苏联导弹潜艇都无一例外地装备液体燃料导弹,而美国从“北极星A-3”导弹开始就采用了固体燃料。
  苏联专家当然也很清楚,在射程、尺寸、载荷、重量和打击精度大体相当的两种潜射导弹中,固体燃料导弹对液体燃料导弹始终拥有两个重要优势:第一是发射方式,从Д-4发射系统(配备Р-21导弹)开始,苏联所有的水下发射系统都采用“湿式”发射方式(发射井预先注水),发射准备时间长,噪声水平大,由于使用复杂的发射井注水和平衡系统而使潜艇构造复杂。而固体燃料潜射导弹采用“干式”发射不存在这些缺陷。导弹在涡空状态下如同被一个巨大的气泡包裹着被弹射到水面,大大减小了弹体的动力载荷,提高了发射的成功概率。
  从使用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固体燃料导弹也许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优势。从667А型艇所装备的Р-27导弹起,苏联潜射导弹的高能液体推进剂的两个组成部分――燃料(偏二甲基肼或偏二庚基肼)和氧化剂(四氧化氮)特别是燃料的挥发性、腐蚀性和毒性都很强。尽管苏联海军从Р-27导弹开始采用所谓的安瓿加注法,但燃料舱可能存在的泄露问题仍是战略核潜艇使用过程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在潜艇销毁前的卸载和运输液体燃料导弹过程中,发生这种不幸的可能性特别大。仅在2000年就发生了两次,而此前也曾多次发生。不难理解,液体燃料的这些危险特点战时会将潜艇的生存能力削弱到何种程度,而固体燃料就没有这些缺陷。
  但也不能说70年代以前苏联完全没有进行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早在60年代初,苏联就完成了一系列设计方案,其中一个方案(667型艇的РТ-15М导弹和Д-7发射系统)甚至在1964年以前就处于试验阶段了。但由于其各项战术技术性能明显落后于Р-27液体燃料导弹,首先是在最大射程Р-27相同的情况下,其重量是后者的两倍,因此未得到苏联海军的认可,此方案很快就中止了。РТ-15М导弹的失败是苏联在高能固体混合火箭推进剂制造领域长期落后于美国的一个有力证明,这也影响了其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
  但固体潜射导弹的使用优点很明显,因此苏联继续进行研制工作。70年代初,总设计师П,А.秋林领导的列宁格勒伏龙芝设计局(今“武库”设计局)在“干式”潜射固体燃料导弹的研制竞赛中获胜。1973年,该设计局研制的Р-31导弹开始进行试验。但试验和补充修整工作一再延后,直到1980年才开始试用。这是一种单弹头两级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弹头威力为50万吨。其载艇为唯一的К-140号战略核潜艇,这是为试验Р-31导弹而专门改装的,设计代号为667АМ(“扬基-Ⅱ”或“宽突鳕-М”)。
  但苏联海军对这一新型导弹却不以为然,它重27吨,与此前已经列装的Р-29液体燃料导弹相当(33.3吨),但射程和有效载荷仅为后者的一半,打击精度(圆概率误差1.4公里)比更年迈的Р-27У导弹(圆概率误差1.3公里)还低,而且没有任何改装潜力。Д-5发射系统未进行批量装备,于1989年退役。苏联在火箭固体燃料领域的落后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苏联军事工业领导人可能明白,不能让马克耶夫设计局置身于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之外,尽管这个集体在Р-31导弹的研制竞赛中没有获胜,但它从7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研究设计这种导弹,经验十分丰富。从另一方面讲,不能不考虑到设计局在液体燃料导弹领域计划性工作中的巨大负荷,而苏联领导人暂时也没有看到立即研制固体燃料导弹的特殊必要性。但情况在获释美国研制“三叉戟”新型固体燃料潜射导弹后发生了急剧变化。该型导弹计划部署在有24个发射单元的新型战略核潜艇上,它装有10个分弹头,射程超过11000公里,打击精度高,具备突防手段。该系统进入常备状态为美苏战略核均势创造了前提条件。苏联发展新型潜射导弹已经刻不容缓。
  1973年9月,机器制造设计局受命研制Р-39三级固体燃料潜射导弹,马克耶夫领导的集体在研制过程中挫折不断,直到1979年才将导弹交付试飞。但正如人们以后所看到的那样,其多舛的命运并未就此结束。同时,苏联并未放弃发展液体燃料潜射导弹。Р-39导弹装有10个分弹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它长16米,直径2.5米,发射重量90吨,是“三叉戟-2”导弹的近3倍。因此现有的战略核潜艇无论进行何种改进都无法部署其Д-19发射系统,也许传统的配置布局根本就无法适应。1973年12月,科瓦廖夫领导的“红宝石”设计局受命为Д-19发射系统研制941型战略核潜艇。
  941型首艇ТК-208号于日列编北方舰队。《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称之为“鲨鱼”级,但其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台风”。这是苏联第一艘第三代战略核潜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它长170米,宽23米,吃水11.5米,水下排水量将近34000吨,核动力装置功率10万马力,水下航速达27节。而对噪声抑制系统的后续完善使它成为苏联战略核潜艇中安静性最好的潜艇。它采用了新型控制、导航、生命保障系统,可操纵性好,生存能力强。也许这也是在苏联潜艇制造史上第一次如此重视艇员的生活条件:艇上设有健身房、桑拿浴室、花房等,甚至还有游泳池!无论是尺寸还是构造,“台风”级艇在世界造船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它采用模块化双壳体,在两个独立的壳体之间有两个独立密封舱:鱼雷舱和中央舱。导弹舱位于艇艏固壳之间(其他艇的导航舱均在中央舱上层建筑后方)。固壳以及中央舱和鱼雷舱首次采用全钛结构。
  但“台风”的尺寸和结构的奇特当然不是科瓦廖夫及其同事们标新立异的结果,而是Р-39导弹的庞大外形决定的。顺便说一下,Р-39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逊于“三叉戟-2”导弹,两者性能对比如下:射程分别为8300公里和11000公里,打击精度(圆概率误差)分别为500米和100米,单艇载弹数量分别为20枚和24枚,而且Р-39导弹从1973年决定研制到1984年列装用了11年之久。与其前辈Р-31导弹一样,Р-39导弹也没有什么改进的潜力。因此机器制造设计局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新型固体燃料潜射导弹。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这种被称作“远洋帆船”的导弹成为苏联海军导弹制造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苏联领导人对追赶“三叉戟”导弹失败的失望远远大于对拥有世界上最大潜艇的自豪。“台风”级艇共建造了6艘,全部部署在北方舰队,最后一艘于日列编北方舰队。
941型战略核潜艇。
  第三代战略核潜艇:“德尔塔-Ⅳ”级
  70年代中期,当苏联人明白Р-39导弹的部署将被推迟而且这种导弹可能会辜负国家和军队对它的期望时(后来确实如此),他们不得不继续完善携带液体燃料导弹的战略核潜艇的作战性能,以回应“三叉戟”的挑战。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667型艇和Р-29导弹的结构十分成功,有较大的改进余地。导弹专家抛开了液体导弹原则上不可能实现的大幅提高发射系统使用安全性的问题,而面临着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恢复Р-29Р导弹因携带多弹头而丧失的洲际射程;二是必须使打击精度有质的提高,Р-29Р导弹的打击精度为900米,尚不能确保消灭小型坚固目标。造船者们的任务则是继续降低潜艇噪声水平,因为其安静性与美国潜艇差距明显。
  70年代中期之前,机器制造设计局已经对新导弹进行了预先设计研究,从而为科瓦廖夫的集体在1975年9月开始设计新型战略核潜艇提供了可能,这与“台风”级艇的研制是同步进行的。1981年2月,首艇在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开工建造,1985年2月下水,同年12月交付北方舰队,代号为667БДРМ,北约称其为“德尔塔-Ⅳ”,《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称其为“海豚”。从外观看,它与667БДР型艇没有根本变化,只是为了降噪而改善了整流性,艇长从155米增加到167米,排水量相应地从13000吨增加到13600吨,最大潜航速度从25节降至23节。
  但就最重要的作战性能而言,这是一艘全新的潜艇,完全有资格跻身于第三代战略核潜艇之列。首先,“红宝石”设计局的设计者们认为,降噪的治标措施已经使用殆尽,因而使用了全新的配置方案――全部机械装置和设备安置在一个共用减振架上,采用了新型水声涂层和低噪声螺旋桨。尔后大大扩展了防御武器的能力。与苏联战略核潜艇早期构造中的鱼雷发射管不同,667БДРМ型艇上安装的4具ТРВ-671РТМ通用火箭鱼雷发射管可以使用各种533毫米口径的海军武器:鱼雷、反潜火箭鱼雷、“榴石”巡航导弹以及机动式水声对抗装置(假噪声目标)。
  但主要的是,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制的Р-29РМ新型潜射导弹作为Д-9РМ导弹发射系统的一部分,确实成为苏联海军导弹制造史上的杰作。这种三级液体燃料导弹装有4个分导式弹头,射程为8300公里,打击精度为500米(圆概率误差),仅比Р-29Р重5吨(40.3
35.3吨)。同时,Р-29РМ导弹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在其批量生产过程中及1983年开始列装直到1988年,改进一直没有中断。至今Р-29РМ导弹在世界所有潜射导弹中仍具有最高的动力重量效率。
  到1990年,北方机器制造企业一共建成了7艘667БДРМ型艇,全部部署在北方舰队。当时打算继续建造该型艇,并与“台风”级艇和已经老化但仍具战斗力的667БДР型艇共同构成海基战略核力量的中坚。但苏联的解体和尔后俄罗斯严重的政治、社会、经济危机终止了这些计划的实施。
667БДРМ型战略核潜艇。
  路在何方
  俄罗斯水下核力量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许多因素――条约-法律因素,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而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是很困难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确保能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发挥经常性作用。根据1993年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俄罗斯各型潜射弹道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不应超过1750个。同时现有条约规定,海基战略核力量在整个战略核力量中所占比重应为一半左右。
  全部法律、军政-政治、经济条件在客观上对每艘潜艇所携带的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进行了限制:12-24枚。单艇所带导弹数量太少就要增加潜艇数量,而这首先是经济和生态上所不能接受的:维持和销毁庞大的低效能导弹核舰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难以承受。而单艇所带导弹数量太多在技术上是困难的,会大大降低潜艇的隐蔽性(因为尺寸太大),增加了在危机情况下制定作战计划的难度,在条约限制弹头总数的情况下,失去1艘战略核潜艇会对水下战略核力量的总体实力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还应考虑到,条约限制并不及于不携带潜射导弹的和位于海军基地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理的战略核潜艇。在大部分战略核潜艇服役时间超过5年的情况下,这类潜艇约占总数的40%。
  不难看到,美国的水下战略核力量几乎十分理想地与《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的规定相适应,其战斗力没有任何损失。而俄罗斯海军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到1992年,潜射导弹在俄罗斯战略核力量核武器载具中所占比重为44.7%,携带核弹头数为2792颗,占总数的37.1%,部署在58艘战略核潜艇上(全部667型和941型艇)。到1998年中期,海基战略核力量弹头数量减至1854颗,潜艇数量减至26艘,而潜射导弹在载具总数中的比重降为30%。除最后一个指标(取决于陆、空基战略核力量的规模)外,总地来说接近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所规定的指标。1993年签署该条约时曾预计,到2003年俄罗斯将拥有23-25艘具有战斗力的667БДР、941和667БДРМ型艇。但是,表面乐观的数字并不能掩盖俄海基战略核力量发展中的危险趋势。俄罗斯9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经济混乱和国家领导人对整个海军及其核舰队命运的忽视是这些危险趋势的根源。
  战略核潜艇部队的军官们,这些国家武装力量的精英,与自己的家庭一起被从广受敬仰的荣誉顶峰抛到贫困线上。连续数月拖欠工资、社会生活条件严重恶化(甚至饿肚子)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兵员素质严重下降,许多心理和身体上不适合在海军服役的青年进入部队,有的还有犯罪前科。核潜艇舰队基础设施的情况更加严重。包括救援和潜水部门在内的许多曾经非常强大的重要海军部门干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举世震惊的“库尔斯克”号潜艇的悲剧是有其必然性的。包括著名的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在内的核动力造船部门的情况也糟糕透顶。
  后者导致了俄罗斯海基战略核力量在90年代的一个主要问题:战略核潜艇长期缺乏中修。中修周期通常为7-8年。在维持正常中修的情况下,舰船的使用期限为25-30年,不进行中修将减至10-15年。这一情况发生在俄罗斯“改革”过程中,美国反潜兵器没有做到的事,由无能的国家领导人做到了。虽然1997年初按官方的说法,俄罗斯海军编成中有42艘战略核潜艇,但能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的不超过27艘,其余15艘大概不应该再修理,而应该退役。而2000年,再也不需要修理的战略核潜艇减至11-12艘。在没有新的战略核潜艇入役的情况下,这已经接近了俄罗斯海基战略核力量不可逆转的退化局面。
  对于941型艇来说情况的复杂性还在于,其“远洋帆船”固体燃料导弹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且试飞未取得成功。特别令俄罗斯海军难堪的是,日,
“远洋帆船”试验型导弹在北德文斯克上空爆炸。此后,俄罗斯安全委员会决定停止机器制造设计局的研制工作,新型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移交给莫斯科热工研究所(所长Ю.索沃莫洛夫院士)。正是该所研制了俄罗斯目前最先进的固体燃料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白杨”和“白杨-М”。
  “远洋帆船”导弹的失败不仅使941型艇的改进严重受挫,对第四代战略核潜艇(955型)的研制计划也是个沉重打击。后者的首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1996年在北方机器制造企业开工建造,计划于2002年交付海军(至今仍未交付――译者注),到2010年前每年建造1艘,以便在第三代老化的战略核潜艇退役的情况下,使总量保持14-18艘。俄专家认为,这样,即使发生针对俄罗斯的大规模侵略,俄也能实施报复性反击。
  “尤里•多尔戈鲁基”的灾难不仅限于潜射导弹没有准备好这一纯技术性问题。在它4年的建造时间里经费一直得不到保障。而将近15年来对俄罗斯国防工业及其“俄式”转产的公开、密集的诋毁对其最敏感的环节――干部队伍也造成了可怕的打击。问题甚至不仅在于俄整个军工综合体和负责研制建造战略核潜艇和潜射导弹的科学生产部门流失了最有才华和最有能力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流向了商业机构)。主要灾难在于,已届退休年龄的老“军工”后继无人,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段(25-40岁)出现了断层。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一点补充年轻力量的趋势,但新一代的专业技术水平要达到前辈们的水平尚需时日。大部分专家认为,所有这些因素将导致“尤里•多尔戈鲁基”号艇的建造工作被延后,以至于将和整个955型艇一起在船台上老化。
  1998年,俄罗斯安全委员会讨论了战略核潜艇部队现状及其发展道路,决定将海基战略核力量的比重扩大到《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规定的50%。1999年9月,俄罗斯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为时任总理的В.普京)开会通过了“关于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机器制造厂恢复生产Р-29РМ导弹的决议”。这样,俄罗斯水下战略核力量的发展趋势开始明朗化。“台风”级艇的命运可能已经预先决定:没有“远洋帆船”导弹,其改进是毫无意义的,它将至少10年得不到维持经费。至少到2010年,俄罗斯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基础还将由667БДР和667БДРМ型艇构成。可见,新型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的载艇注定是第五代战略核潜艇。
  作者:А.Б.科尔多布斯基(莫斯科工程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编译:知远/金韬
责任编辑:刘峰
设为辩论话题
新闻?大视野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发检验标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