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果我把5D3机器开启了长时间曝光降噪开不开和高iso降噪的话,如果在这种

&主题:我的5D3在ISO400时噪点或者是颗粒感就很重.用的是RAW格式.请问各位老师怎样解决
泡网分: 0.081
注册: 2013年12月
我的5D3在ISO400时噪点或者是颗粒感就很重.用的是RAW格式.请问各位老师怎样解决.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5996&&回帖:94 &&
泡网分: 32.011
帖子: 4761
注册: 2003年11月
solarian 发表于
无敌伞没在手头,这是用祖传coms拍的,用灰度板测光是iso500,f4,1/30,上面是iso400拍的,下面是iso800拍完在cr里降一档曝光...我怎么感觉下面的要好一点...
而且实际上你调照片也不是整档整档的调的吧,不都是拉滑块然后看差不多么,显然用高iso过曝更容易记录信息,不会漆黑一片...
这个还真是谁试谁知到,问题是H兄那个也是自己拍的,迷惑了有点。好在偶个人平时不太关心这事,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稍微差那么一点点也无所谓
泡网分: 14.168
帖子: 2075
注册: 2008年04月
数码时代,充足的曝光量是照片质量的保证。
泡网分: 15.281
精华: 1帖子: 12517
注册: 2012年05月
泡网分: 15.281
精华: 1帖子: 12517
注册: 2012年05月
泡网分: 15.281
精华: 1帖子: 12517
注册: 2012年05月
泡网分: 0.299
注册: 2013年06月
huangcan176 发表于
用高一档的ISO&&过爆一档拉回来&&能减少噪点& &&&(这也是某些人提倡的“向右曝光”)
有些人以为高一档的ISO拍摄过爆再拉回来 能得到比 正常曝光的图更少的噪点&&
那来看看实图对比吧
所谓用高一档的ISO&&过爆在拉回& &会比低一档的ISO噪点更少是站不住脚的& & 且过爆对于数码摄影 是很危险的拍摄方式& &不是一般使用者能完全掌握这个度的。。。
这无非是某些佳粉五毛为了掩饰佳能相机动态范围差&&暗部噪点多的另一谬论。。。。。
有些使用者在使用中也下这样的结论& & 主要是因为在ISO6400时 机内降噪的力度比ISO3200的大& & 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无敌伞没在手头,这是用祖传coms拍的,用灰度板测光是iso500,f4,1/30,上面是iso400拍的,下面是iso800拍完在cr里降一档曝光...我怎么感觉下面的要好一点...
而且实际上你调照片也不是整档整档的调的吧,不都是拉滑块然后看差不多么,显然用高iso过曝更容易记录信息,不会漆黑一片...
本帖最后由 solarian 于
16:51 编辑
泡网分: 4.981
帖子: 1725
注册: 2011年04月
<font color="#l 发表于
目前任何机器和10几年前机器的底板单噪点一项没有本质区别,主要是降噪涂抹技术进步了,如果放弃涂抹,iso开到400以上噪点还是明显的,不要说过曝不过爆的低级见识,如果是好的ccd在iso50的时候即使欠曝,也不会有大问题意淫真爽吗?
最近几年cmos进步的就是高感, 在你眼里都是不存在的东东了。
泡网分: 8.705
注册: 2009年11月
目前任何机器和10几年前机器的底板单噪点一项没有本质区别,主要是降噪涂抹技术进步了,如果放弃涂抹,iso开到400以上噪点还是明显的,不要说过曝不过爆的低级见识,如果是好的ccd在iso50的时候即使欠曝,也不会有大问题
泡网分: 32.011
帖子: 4761
注册: 2003年11月
huangcan176 发表于
曝光充足的照片暗部比欠曝的噪点就是少 & &这是必须的& &“向右曝光”就是提倡这个& && &但这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同一iso下
根本就没有到量化这一步&&要说量化& &DXO的数据最有说服力& & 不是某些人又不信嘛。。。哦SORRY,看帖不仔细。你的表达弯子绕得也有点大,又看了下看明白了。说高ISO过曝拉回噪点会比低ISO正常曝光少这问题没研究过,不过也感觉不靠谱。
泡网分: 11.003
帖子: 5343
注册: 2010年04月
LEON1974 发表于
问题出在差异是否能量化到人眼可以感知。没啥好争的其实,曝光充足的照片暗部比欠曝的噪点就是少。多注意就会发现。
以前有人说镜头色彩没啥差异,偶告诉他把饱和大幅提高就看到了,他说那样没意义,那就没什么好讲的了。
1010毫米和1000毫米让你站一米外看你什么都看不出来,让你用尺子量就知道了。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者工具。你自己想知道答案,却又不肯下功夫找曝光充足的照片暗部比欠曝的噪点就是少 & &这是必须的& &“向右曝光”就是提倡这个& && &但这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同一iso下
根本就没有到量化这一步&&要说量化& &DXO的数据最有说服力& & 不是某些人又不信嘛。。。
泡网分: 32.011
帖子: 4761
注册: 2003年11月
huangcan176 发表于
呵呵& &碍于面子不愿承认没提升我能理解
同场景一个欠曝3档拉至正常,一个过曝1档压至正常& &&&这样没谱的比较就算了& &
谁会欠曝3档 拍照片?(且不说佳能那动态范围能不能拉3档回来) 谁又会习惯过爆一档拍片?
我没有对什么感知能力过度自信& &我只有事实比较告诉你& &所谓的用更高一档ISO过爆拍片 得不到比低iso拍的更好的质量&&这是事实问题出在差异是否能量化到人眼可以感知。没啥好争的其实,曝光充足的照片暗部比欠曝的噪点就是少。多注意就会发现。
以前有人说镜头色彩没啥差异,偶告诉他把饱和大幅提高就看到了,他说那样没意义,那就没什么好讲的了。
1010毫米和1000毫米让你站一米外看你什么都看不出来,让你用尺子量就知道了。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者工具。你自己想知道答案,却又不肯下功夫找 本帖最后由 LEON1974 于
19:48 编辑
泡网分: 33.875
精华: 2帖子: 4687
注册: 2004年04月
守仁格镜 发表于
确实如此。
DPP的镜头增强就很不错。jpg只是粗看一下还行。若用了最新版的Adobe Lightroom 5或Ps CC,DPP就再也不想用了,画质细节DPP也还是稍微弱了一些~
泡网分: 0.2
注册: 2013年02月
laomaike 发表于
无论是7D还是5D3,RAW格式无疑对后期的处理以及最终的画质有绝佳的表现,尽管直接拍摄JPG效果也已经确实不差,但是若 拍摄成RA...确实如此。
DPP的镜头增强就很不错。jpg只是粗看一下还行。
本帖由 iPhone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1.003
帖子: 5343
注册: 2010年04月
LEON1974 发表于
这个测试有问题,问题在于过于相信人眼的感知能力。换个方式,同场景一个欠曝3档拉至正常,一个过曝1档压至正常,差异会更容易看到。
个人认为对自己的感知能力过度自信是会出问题的呵呵& &碍于面子不愿承认没提升我能理解
同场景一个欠曝3档拉至正常,一个过曝1档压至正常& &&&这样没谱的比较就算了& &
谁会欠曝3档 拍照片?(且不说佳能那动态范围能不能拉3档回来) 谁又会习惯过爆一档拍片?
我没有对什么感知能力过度自信& &我只有事实比较告诉你& &所谓的用更高一档ISO过爆拍片 得不到比低iso拍的更好的质量&&这是事实
泡网分: 33.875
精华: 2帖子: 4687
注册: 2004年04月
天山 发表于
像5D3这样的机子一般没必要用raw,7D比5D3差多了但我基本不用RAW,效果不差。看图,iso3200拍鸟。
无论是7D还是5D3,RAW格式无疑对后期的处理以及最终的画质有绝佳的表现,尽管直接拍摄JPG效果也已经确实不差,但是若 拍摄成RAW格式并且后期的软件(如ACR或Lr甚至哪怕原厂的DPP)水平也不错的话,其效果比JPG提高了可不止一点点,无论是白平衡、画质清晰度、细节层次以及色彩表现,几乎不是一个级别的了……
泡网分: 23.055
精华: 2帖子: 6696
注册: 2007年12月
SATA 发表于
版主,恕俺没把话说清楚。您知道街拍的时候哪能这么随便用闪光灯,反光板。看到一个画面,拍与不拍是在1-2秒中决定的事,同时还顾忌遭人白眼,所以常常就推给后期了。当然大部分片调试后还行,但有些就令人抓狂了,特别是一些好不容易抓拍来的。
还是想请教,街拍时遇上这样的问题,有什么绝窍!谢了。我觉得你的拍摄方法不对。
改变你的拍摄方法后,然后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在我的学习贴里,详细写了如何拍摄这类照片了。
泡网分: 23.055
精华: 2帖子: 6696
注册: 2007年12月
捞一把1 发表于
请问你怎么离机啊,有助手吗?怎么掌灯呢?我用永诺622无线引闪。不过,这个引闪对5D2有用,但不知道是否被5D3的新固件给和谐掉。
如果不行,可以看看品色的。
用灯架吧。或者临时拉个人过来帮忙举一下。
想拍出不一样的照片,总得多付出一些的。
泡网分: 0.847
帖子: 4431
注册: 2013年03月
小鱼背包 发表于
不能离机的闪光灯属于半残废。
离机闪和机顶闪,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看我的大白天离机闪的照片:
...请问你怎么离机啊,有助手吗?怎么掌灯呢?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2.391
帖子: 1233
注册: 2008年05月
jinfenglin 发表于
我的5D3在ISO400时噪点或者是颗粒感就很重.用的是RAW格式.请问各位老师怎样解决.RAW有噪点很正常,说明你忠实的还原了信息,RAW要用后期去处理早点的,LR有去噪功能,比机内降噪好很多,PS有滤镜去噪,不要奢望RAW拍出来没噪点,RAW不是照片,是原始照片信息 本帖最后由 sakura2384 于
15:53 编辑
泡网分: 23.055
精华: 2帖子: 6696
注册: 2007年12月
捞一把1 发表于
我5D2上边再来个550, 很多人以奇怪的眼光看我.
不过现在也习惯了哈. 就是大平光不舒服, 能离机就好了, 那样又很不方便.不能离机的闪光灯属于半残废。
离机闪和机顶闪,一个是天一个是地。
看我的大白天离机闪的照片:
泡网分: 15.281
精华: 1帖子: 12517
注册: 2012年05月
LEON1974 发表于
成为文艺流氓MS正是偶滴目标。。。成功的道路很漫长!
泡网分: 32.011
帖子: 4761
注册: 2003年11月
huangcan176 发表于
用高一档的ISO&&过爆一档拉回来&&能减少噪点& &&&(这也是某些人提倡的“向右曝光”)
有些人以为高一档的ISO拍摄过爆再拉回来 能得到比 正常曝光的图更少的噪点&&
那来看看实图对比吧
所谓用高一档的ISO&&过爆在拉回& &会比低一档的ISO噪点更少是站不住脚的& & 且过爆对于数码摄影 是很危险的拍摄方式& &不是一般使用者能完全掌握这个度的。。。
这无非是某些佳粉五毛为了掩饰佳能相机动态范围差&&暗部噪点多的另一谬论。。。。。
有些使用者在使用中也下这样的结论& & 主要是因为在ISO6400时 机内降噪的力度比ISO3200的大& & 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这个测试有问题,问题在于过于相信人眼的感知能力。换个方式,同场景一个欠曝3档拉至正常,一个过曝1档压至正常,差异会更容易看到。
个人认为对自己的感知能力过度自信是会出问题的
泡网分: 32.011
帖子: 4761
注册: 2003年11月
西山邻语 发表于
哪种测光方式都不能改变现场光比。另外,俺一向认为街拍是一种文艺流氓行为。成为文艺流氓MS正是偶滴目标。。。
泡网分: 0.847
帖子: 4431
注册: 2013年03月
LZ看一张补闪的人像.
泡网分: 0.847
帖子: 4431
注册: 2013年03月
小鱼背包 发表于
如果一定不愿意带闪光灯去拍人像(我说的是白天哈),我建议就别玩摄影了,改用手机随便拍拍好了。我5D2上边再来个550, 很多人以奇怪的眼光看我.
不过现在也习惯了哈. 就是大平光不舒服, 能离机就好了, 那样又很不方便.
泡网分: 0.847
帖子: 4431
注册: 2013年03月
SATA 发表于
照你的做法,人脸曝光够了,背景不是得过曝了?(我不用反光板,也不用外闪补光)。
请教,怎样把背景压暗?后期我试过,过曝的背景压暗色阶后惨不忍睹。逆/背光不采取措施就是这样.
最好的办法, 是用反光板, 其次是补闪. 后来&HDR&是最差的办法. Dual ISO可能不错.
泡网分: 1.166
帖子: 1490
注册: 2007年01月
canon的特色是过暴一点才保留暴光过程进入机器细节信息在raw文件里供后期备用,所以可以拉回来。但是暴光不足,等于目标仍然被一块黑布包裹,目标信息没有完全进入机器,机器凭空也能创造出细节吗?其实同样在iso100的情况下,不同的暴光值就可以检验这种过暴的效益。当然溢出就没救了。raw文件只能存2挡数据。但不等于你可以过暴两挡,有些本来就亮的区域可能早就过暴超过2挡。
泡网分: 11.003
帖子: 5343
注册: 2010年04月
solarian 发表于
所谓iso400比iso800噪点少是在曝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的,比如你在某种光照条件下,测光目标是50%中性灰,测得的结果iso400是30分之一秒,iso800是60分之一秒,那么你按这个拍摄,照片处于暗部(比如80%灰色)处的噪点,iso400是比800要轻的。但是比如你的安全快门是50,那么你可能必须拍60分之一秒,这样iso400就会欠曝一档,这时候暗部的噪点可能会比iso800用60分之一秒拍还严重。相对的,如果你用iso800,也用30分之一秒,或者更慢的快门速度拍,80%灰色相当于被提亮一档,也就不再是暗部了,这样噪点也就会响应减轻...
用高一档的ISO&&过爆一档拉回来&&能减少噪点& &&&(这也是某些人提倡的“向右曝光”)
有些人以为高一档的ISO拍摄过爆再拉回来 能得到比 正常曝光的图更少的噪点&&
那来看看实图对比吧
所谓用高一档的ISO&&过爆在拉回& &会比低一档的ISO噪点更少是站不住脚的& & 且过爆对于数码摄影 是很危险的拍摄方式& &不是一般使用者能完全掌握这个度的。。。
这无非是某些佳粉五毛为了掩饰佳能相机动态范围差&&暗部噪点多的另一谬论。。。。。
有些使用者在使用中也下这样的结论& & 主要是因为在ISO6400时 机内降噪的力度比ISO3200的大& & 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
本帖最后由 huangcan176 于
21:14 编辑
泡网分: 1.257
帖子: 1187
注册: 2014年01月
弄着玩儿 发表于
7D&&JPEG格式& &ISO 800.1000
这鸟好可爱
泡网分: 0.299
注册: 2013年06月
所谓iso400比iso800噪点少是在曝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的,比如你在某种光照条件下,测光目标是50%中性灰,测得的结果iso400是30分之一秒,iso800是60分之一秒,那么你按这个拍摄,照片处于暗部(比如80%灰色)处的噪点,iso400是比800要轻的。但是比如你的安全快门是50,那么你可能必须拍60分之一秒,这样iso400就会欠曝一档,这时候暗部的噪点可能会比iso800用60分之一秒拍还严重。相对的,如果你用iso800,也用30分之一秒,或者更慢的快门速度拍,80%灰色相当于被提亮一档,也就不再是暗部了,这样噪点也就会响应减轻...
大犬吉姆 发表于
让我们再看一下您的降噪理论吧!你认为ISO800的噪点过爆后比400的噪点还少,那佳能是不是标错了ISO的位置?
你最好把你的发现报告给佳能总部,说不定会得到奖赏!有图才有真相,还是出图来证明吧!
&版权所有:&&&&曝光量相同,光圈相同情况下是高iso产生的燥点多还是长曝光产生的燥点多? - 知乎13被浏览1033分享邀请回答0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高ISO高速摄影噪点控制工作流程的分享
在今年我在鸟网2月份发的帖子:“让高感飞-----低光高ISO潜伏摄影之小翠篇”中提及了我的低光高ISO摄影的噪点控制技巧后,一直有摄友留贴或者发私信问我这个工作程序的细节。这个月初,在北京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和鸟网举办的我的野生动物摄影讲座上,我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工作流程。但是看过这个录像的朋友说,这个录像片子的画面不是很清楚,所以我把这个过程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让大家都可以用这个流程来拍摄更多优秀的作品。必须指出的是,这个流程不仅仅适用于拍鸟,人文、街拍、室内低光环境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有效的控制噪点。
先看看我用这个方法拍的一些作品:
器材:EOS -1DX焦距:280mm 光圈:f/4.0 曝光时间:1/250s ISO:25600
器材:EOS -1DX 焦距:300mm 光圈:f/4.0 曝光时间:1/2500s ISO:20000
器材:EOS -1DX 焦距:300mm 光圈:f/4.0 曝光时间:1/2500s ISO:16000
器材:EOS -1DX 焦距:300mm 光圈:f/4.0 曝光时间:1/3200s ISO:10000
器材:EOS -1DX 焦距:300mm 光圈:f/11.0 曝光时间:1/2000s ISO:6400
器材:EOS -1DMark IV 焦距:500mm 光圈:f/4.0 曝光时间:1/2000s ISO:6400
器材:EOS -1DX 焦距:300mm 光圈:f/5.0 曝光时间:1/2000s ISO:5000
器材:EOS -1DX 焦距:300mm 光圈:f/5.0 曝光时间:1/2000s ISO:5000
高ISO我的定义是高于4000,高速是指快门速度1/60 S以上,与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噪点(如大家拍星空时的热噪点)区分开,因为那种噪点有一些不同,在此不做讨论。
从2011年我第一次去非洲时,我当时使用的照相机是佳能7D,用过7D的朋友都知道,ISO高于1600之后会受到噪点影响。可是大多数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候,是日出日落前后的半个小时,尤其是拍摄金钱豹这种全夜行的猫科动物,拍摄时间一定是在低光,它又喜欢潜伏在树丛里,所以拍摄环境总是非常暗。同行的好多摄影师,看了ISO1600拍的片子之后,就放弃了,说不拍了,反正这画质也不能接受。但是我还是舍不得,所以我拼命拍了许多高ISO高噪点片子,当时我的想法是总有一天,科技发达了会有一种软件,轻易的把这些噪点去除,而这些时刻如果我不拍的话就会永远失去,所以去了几次非洲后,我就积存了一大堆高噪点的片子。
几年过去了,这种软件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我一直在国外各个论坛里面,专门寻找了一大堆关于噪点控制的文章和讨论,结合我自己拍片的经验,慢慢摸索,反复实践,总结出来了这个工作流程。到去年7月份,我第四次去去非洲的时候,对这个流程已经非常有信心,所以当我拍了P1这张ISO25600的片子之后, 我骄傲地把它贴到了佳能专业服务CPS的网站的脸书上。这张片子贴上以后,我收到了加拿大十几个摄影俱乐部的邀请,希望我做高ISO摄影的噪点控制讲座,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还真的没有人拍过一张这么干净的ISO25600的片子,现在大家把这张片子戏称为“杰夫的豹子(Jeff’s Leopard)”,而我的工作流程也被称之为“杰夫流程(Jeff’s Workflow)”。
器材:EOS -1DX 焦距:280mm 光圈:f/4.0 曝光时间:1/250s ISO:25600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这个流程的详细过程。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噪点出现的原因,噪点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1.关于设备。几年前的数码单反的高感噪点控制能力较低,基本上IS0过1600后,噪点会成快速增长;就佳能来说,高ISO的噪点控制比较优秀还是从5D3的出现以后,即所谓的第四代数码单反:5D3,1DX, 6D,70D,7D2这些机种,在这些机种中,全画幅的1DX,5D3,6D的噪点要小于窄幅70D和7D2,这是由于感应器尺寸的大小决定的。
2.高ISO; 在ISO4000以上,到目前为止,即使是所有单反中高感性能最好的佳能1DX,即使测光对焦都准确还是会有噪点。
3.后期不降噪又过度锐化产生的噪点,尤其是图像的暗部被提亮的的部分,如图
也就是说,噪点的控制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首先要选择高感好一些的相机(如上面提及的几种),然后在前期和后期控制和降噪,再在缩图锐化过程中控制住噪点的进一步产生,用这个流程进一步的控制住噪点,保持住画面的质量。
“杰夫流程”
这个工作流程共分四个步骤:
(ETTR—Expose To The Right即英语“向右曝光”)
自从2003年摄影师麦克尔.瑞克曼(Michael Reichmann)的文章“向右曝光(EXPOSE RIGHT)”开始,12年来网上有无数文章讨论“向右曝光”这个理论的科学依据,有兴趣的摄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些回来看。限于篇幅,我只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向右曝光简单的说就是在相机的正确测光值的基础上再强制过曝,使得直方图里的数码信号曲线在右边垂直边缘没有被切断的前提下(即高光没有溢出),尽量的让曲线的峰值靠向右边。 这样做的好处是被记录的数码数据中:
1.提升信号数据(即图像数据)对于噪点数据的比例,就是说图像数据增加而噪点数据减少。
2.暗部的噪点中,提升亮度噪点对于颜色噪点的比例,即噪点的组成中,亮度噪点比例增加,颜色噪点的比例减少。(对理论不感兴趣的摄友可跳过这一段)。
下图中右上圈里的噪点是均匀的灰色颗粒,这就是亮度噪点,是最容易除去的噪点,左下圈内的随机出现的红蓝绿色颗粒是颜色噪点,比较难除去,由此图也可看出,颜色噪点多出现在图片最黑暗的部分。
我们来看三张图,这是我的工作电脑桌面的三张不同的曝光(这三张片子的ISO是4000)。
P12,在相机正确测光的基础上低曝一档 , 可以看到直方图的信号峰值基本都在左边
相机正确测光,可以看到直方图的信号峰值向右边发展
在相机正确测光的基础上过曝一档
可以看到直方图的最高峰值在右边边缘达到顶峰,而且并没有出现曲线被切断的高光溢出现象。 然后把低曝光的图P12的亮度加一档,把过曝的图P14亮度减一档,然后把三张片子并排,那么这三张片子远看差不多
而当我们把羚羊的头部放大到300%,脸部噪点就原形毕露了
由这张片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低曝左图噪点最高,而且在暗部有可见的红绿颜色噪点,准确测光曝光的图中噪点也很多,而噪点最少的,是过曝的图右,而且基本无可见颜色噪点,绝大多数都是灰色均匀的亮度噪点。
一句话结论:过曝可以大大降低噪点,同时大大降低颜色噪点对于亮度噪点的比例。
那么在野外的拍摄的环境中我们应该过曝多少呢?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固定值,但是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则:
以直方图为准,保证高光不溢出(直方图右侧曲线不被切断),在此基础上尽量向右边过曝。
(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情况是顺光拍白鸟,一定要守住直方图,这是高光最容易溢出的情况,有时甚至不能过曝甚至减曝,还是这句话:一切以直方图为准)。
我到达一个拍摄环境时会先在可能拍摄的各个方向多拍几张,找到一个曝光基数,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拍摄动物时的情况随拍随调。我要指出的的一点是:不要相信你相机的3寸液晶显示屏,它会根据环境的亮度与实际图像有很大差异,一切以直方图为准!
一般来说,光比高的拍摄环境要过曝多一些,如这张我过曝+1.33档。
而豹子这张光比极低的环境下我过曝+0.33档效果就很好,但是一定要过曝!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在低光高ISO环境下,对焦一定要准,豹子这张对焦不准,噪点也会多很多。
大家知道用任何方法降噪,都会影响到画质,把噪点抹去的同时,往往把画面中一些我们需要保留的细节和纹理也抹去了。 “杰夫流程”的第二步是在RAW处理器里的第一次降噪,为保持画质,这一步的关键是:保留最小细节。
重要提示:
1.这一步应该是我们在RAW处理器调整了亮度,对比度,阴影,高光,颜色等等之后要打开进入到PHOTOSHOP精调之前的最后一步。因为除噪后再调整阴影提亮等等,又会产生噪点,所以要最后做。
2.不要增加RAW的预设锐化值(25),甚至要减少!过度锐化会产生额外噪点,一定要除噪后,在PHOTOSHOP里精调时最后根据输出方式再做相应锐化。
以豹片为例,在对对比度,曲线等稍作调整后但还没做除噪的原片是这样的:
我们把它放大到200%后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噪点
因为过曝,可见噪点大多为均匀灰色颗粒—亮度噪点。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不要动PHOTOSHOP的预设锐化值25,要动得话也是只能减小不要加大,即:千万不要在RAW文件里锐化,锐化一定要在POTOSHOP里最后在控制的过程中加锐,后文会说。
下方绿框里的5个调节栏就是除噪栏,其中上面三个是控制亮度噪点的,下面两个是控制颜色噪点的。PHOTOSHOP的颜色噪点预设值是25,这是去除噪点与保留画质性价比较好的设置,我一般不再做进一步的调节,因为颜色噪点的除噪很伤画质,所以要非常小心。
上面三个亮度噪点的调节栏我一般只调节第一个,下面两个的调节会改变画质的影调(Tonality)和细节,要非常小心,所以我尽量保持不动它们,一般来说如果你过曝的话,原片的影调和细节信号会很好,无需调节这两个项目。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尽量向右曝光,则在RAW除噪这一步,你只需要调节第一个标示为“明亮度”的调节栏。
那么问题来了:调多少合适?
----原则是:保持最小细节---
首先,我找一个最小的细节;在豹子片中,我找了一个比它的胡须还要小的下巴上的一根绒毛作为最小细节,以它做参照物来调节,即上图画面下方的红色小方框里的这一根。
我把这个局部放大到200-300%,直到可以看到基本的正方形像素为止。然后盯着这个细节把调节栏慢慢往右拉,当这根绒毛慢慢变软,正方形的像素的边缘开始模糊时停住,然后再把调节栏向左拉回5-8个刻度。如这张图边缘开始模糊是58刻度,我停下后在向左拉回到50,现在这张图看上去是这样的
图中左是未除噪之前的局部(我把它放大到400%)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
1那个细节还在,能看清楚那是根绒毛,就是说最小细节还保持着。
2 与图左相比,噪点明显减少了60-70%,但是仍然有可见噪点。
现在我们在PHOTOSHOP中打开进行下一步降噪。
说明------本文以PHOTOSHOP作为后期工具,对于其他的软件不做讨论,因为我们要引入“图层”的概念 ---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在RAW文件的处理过程中,RAW降噪是最后一步,而在PHOTOSHOP中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也是降噪--用软件降噪。
----原则仍然是:保持最小细节!---
现在市场上的降噪软件很多,作用也大同小异;如果我们把图像信号看成大小不一的石头而噪点看成沙子,则除噪软件的作用就是一个筛子,我们用它筛去沙子只保留石头,那么如果我们这一步做过了,就像筛子洞太大了,则一些小的图像信号也会失去。所以这一步我们还是要保持最小细节。
我曾试着用PHOTOSHOP本身的降噪功能但是效果不太理想,我现在用的是NIK SOFTWARE中的Dfine2.0,这是一个PHOTOSHOP的插件,它最大的好处是不对图像本
身做修改,而是复制一个图层,对这个复制图层进行修改。 因为我们在RAW除噪中已经除去了60-70%的噪点,所以我们只有30-40%的噪点需要解决,所以我一般是用Dfine2.0插件中的自动预设值来扫一遍,因为降噪软件的默认预设值一般是选择在对细节的影响最小的基础上降低噪点,而我们要处理的噪点量已经在RAW降噪过程中被大大降低了。所以打开插件后我在“方法”里选择“自动”,然后点击“OK”,
注意到这个软件给出的效果前后预览图里,我放大到300%后,红框里的绒毛仍然清晰可见,而蓝框里的红线右边的噪点已经基本消失,同时注意黄框里,红线左边之前的画面里有可见的红绿颜色噪点,而右边之后的画面里几乎完全没有。 这是处理完的图像:
我觉得复制图层降噪的细节保持稍稍不足,所以我调节了复制图层的不透明度从100%到85%以此办法来稍稍降低降噪的强度,这样噪点还是不可见,但是绒毛的细节更清晰一些。注意这是300%的放大图,原图100%是这个效果(我的显示器屏幕是像素,原图大小是像素)
我把这张图裁剪一下到我需要的构图,再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后,最后的作品全图是这样的。
到这一步我们的降噪过程就完成了,下面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输出的过程中的两步法控制锐化过程,使得锐化过程中不再产生额外的噪点。
这一步的关键是根据输出的目的和尺寸决定锐化程度。
我们拍摄的数码照片的用途无非两种:一,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如发帖子,参加摄影比赛等。二,打印输出,到不同尺寸成为印刷品,如在杂志,报纸上发表,印招贴画,或打印成照片挂在墙上。
1.网络输出:一般我们的片子99%是用于在网络上发帖,或者参加数码摄影比赛,一般来说有两个共性,一是尺寸不能过大,一般是800-1500像素的jepg格式。二是网络通用的色彩空间是sRGB,所以网络发片想要把照片的色彩空间转成sRGB。
网络发片的缩图过程会造成图像锐度的损失,而过度锐化又会产生噪点,所以过程的控制特别重要。以下是我现在使用的网络发图的缩图锐化的方法
以豹片为例 ,比如我们要把这张片子缩成1000px(像素)在网络上发表
1.首先是把我照片的色彩空间从ADOBE RGB转为sRGB
把图像尺寸缩为最终尺寸(1000px像素)的两倍(2000px像素)
复制一个图层, 然后把图层混合模式从“正常”改为”明度(Luminosity)”
这一步是把上面的复制图层和原图图层的相互作用方式变为根据亮度(明度),也就是说我
们等一下锐化了上面的复制层后,画面越亮的地方锐化幅度越大,而越暗的地方锐化幅度越小,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额外噪点的产生,因为噪点最容易产生在暗部。
4.对上层复制层进行智能锐化 设置-数量(Amount):50%,半径(Radius): 0.3px(像素) 重复锐化3-5次,根据具体情况,直到稍稍过锐一点。本图我锐化了3次
缩图至最终尺寸(1000px像素)
6.对上层复制层再次进行智能锐化,这次的设置-数量(Amount):50%,半径(Radius): 0.2px(像素)重复锐化3-4次,直到你感觉锐度正好。
2,打印输出:打印输出往往由打印的杂志社,报纸,商业单位的要求决定,他们会要求你交图的尺寸,色彩空间,有些要求你锐化,有些则不要求而由他们的技师来最后调整。如果你自己打印,又会根据你的打印尺寸,使用的纸张,打印机的厂家,型号而有所不同。在这里无法一一赘述。但是如果你要自己做锐化时一定要记住两个原则:
一,一定要建立一个复制图层,把混合模式改成明度,以最大限度的控制额外噪点的产生。
二,一定要分两步逐级锐化,数量还是50%,少量多次的效果好过一步到位,半径的设置根据尺寸的不同多试几次,尺寸减小,则半径相应减少一些,原则还是防止过锐和额外噪点的产生。
这两个关键把握住,印片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画质,下面这张ISO 5000的“蓝依佛法僧(European Roller)”打印成20寸的印片后,在去年的第121届多伦多国际摄影沙龙中获得了彩色印片类PSA(摄影学会)的铜牌。
下面这张ISO 20000的翠鸟片,也在GTCCC的自然类比赛中获得“最杰出自然故事”奖。
“杰夫流程”的基本技能到这里就介绍完了,这个流程还有一部分的高级降噪技能,以及用锁定快门光圈,用曝光补偿提升ISO来强制向右曝光的原片比较分析,见下二图,
这些内容我会在明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的《野生动物摄影手记》一书中进一步详述,感兴趣的摄友可继续关注。 这个基本的流程已经应该可以帮助大家在摄影中放开ISO来拍摄以前感觉困难的拍摄环境,真心希望本文能帮到天下摄友!
最后祝大家多拍好片,多出高质量的作品。
PS: 有朋友问我在野生动物摄影使用的基本设置,我在这里大致说一下: 我使用佳能的1DX和7D2.
曝光设置上,:我用M档,光圈/快门根据拍摄物体的大小分别设定,ISO自动,不设上限让它飞,最高可达ISO 25600(1DX),和ISO 1)。曝光补偿:至少过曝+0.33(1/3档),根据环境情况最高时过曝过二档。
野生动物摄影最好的相机:到目前为止,绝对是佳能1DX,我也试过D4S,高感噪点控制上,1DX始终高出一头,加上高度的自定义性,是野生动物摄影当之无愧的机王,豹子这张ISO 25600的片子本身已足够说明问题。
作于2015年6月
由于微信对图像压缩太大,用电脑版,IPAD版的朋友请点击我在鸟网的原文:
“杰夫流程”—高ISO高速摄影噪点控制工作流程的分享
/thread--1.html
我的中文网站:
“说出大自然的故事”-杰夫野生动物自然风光摄影
鸟网我的讲座录像:《杰夫野生动物摄影讲座》全程视频录像
/thread--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我没有爱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