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康婷的看法语文这门学科的看法怎样

对语文的看法 【范文十篇】
对语文的看法
范文一: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也对语文有自己的看法。( 书村网
)  我们每天都要用到语文,向别人介绍一样东西一件事情的时候就需要用语文来描述。表达一件事物也需要用到语文,就连跟别人交流或者向别人介绍自己都需要用到语文,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语文是有趣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经常看课外书从书中能学到语文写作方面的技巧与方法,让自己的作文能写的生动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发表到刊物上了,写作给我带来快乐。我感谢语文知识帮了我不少的忙,我学会许多成语也知道许多的语法知识,更喜欢古人诗词,从语文中我认识了李白,喜欢他的诗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和豪放,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还喜欢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诗词。我看了四大名著,让我通过语文认识名著中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过语文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看法。当自己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时我就会很快乐,当我看别人写的很有趣的文章时,我也会跟着开心笑起来,语文用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无所不在。  语文又像我们的朋友,它能帮助我们很多事。当我们不开心时,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宣泄我们的情感,当我们开心时,我也可以用语文把它记录下来。当有事想告诉远方的朋友时,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写信写函表达我们意愿,当我们想了解以前的历史,可以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直接查阅来了解历史。语文真时我们好朋友。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商场影院旅馆等到处都是用文字标记的标题和名字,让人更容易了解交流省去许多麻烦。语文是我们离不开的朋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
范文二:我对语文的看法
语文,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语言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从未改变,往往同一个词能够表达很多种不同的意思。
在我看来,语文这门学科既好学又不好学。说好学呢,是因为她是我们的母语,从生下来我们就开始接触这种语言;说不好学呢,因为她会组成各种文章来让我们去理解,去分析。从小到大我最难招架的就是文言文了,现代文还好一点,甚至包括古诗都是我心里的一个痛。
就拿文言文来说吧,我觉得它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的精髓部分,它是中华名族成长的见证,它就像是一堆宝石中的红宝石,它是中华文学中最纯粹,最有内涵的一颗明星。文言文这种文体,对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难的,就比如我,我对它一直抱的是又爱又恨的态度。其实我很喜欢读这些文绉绉的东西,因为这样显得我很有深度,但是令我很桑心的是就算我读的再溜,我也没有真正懂它的意思,这是让我很苦恼的地方。文言文这种东西,如果你没有理解的话,你是不会读出其中的感情的。
有时候我也很苦恼,为什么文言文这么古老的东西,现在又不会用到,我们还要这么拼死拼活地去学呢?但是后来我想通了,其实我想的是错的,每个国家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文化,而文言文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所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更要为了努力发展中国文化,而去好好地学习文言文。现代科技的发展会让人们处在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而中国的古文化——文言文会带领人们走向另一个缓慢的世界,在那
里,我们不用去为了生活的烦恼而烦恼,而是在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中去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在那里,我们会不自觉的去享受那种缓慢,悠长,舒适的生活,咬文嚼字,摇头晃脑都是我们放慢节奏,享受生活的方式。
所以说,我对语文是抱着一种积极、享受的态度。我觉得语文就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个调剂,也是我们抒发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她可以将我们所要说的话通过另一种更好的方式传达出来,这样也会更好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想说,学好语文真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
范文三:我对语文的看法
我叫xxx, 是从枫杨外语学校毕业的,一名土生土长的郑州学生。我出生于日,星座双子。说道双子座的人性格多变,生活随便,和谁都能合得来。其实我觉得也挺符合我的。
初中干过语文课代表,我们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程媛媛老师,是全年级最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我语文也不差,但是中招是一个滑铁卢,悲愤啊。
我对语文的看法,语文是中国人的文化基础,任何学科的学习交流都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欣赏文学的能力,就学要我们学习语文。语文也是最贴近生活的学科,无论何时何地都把语文应用到了生活之中。语文关系到一的人的谈吐、口才、素质,故更应该看重语文。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家里面的书也很多,从小开始看书。从连环画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各种童话、神话,到七八岁时看的评书小说《杨家将》《说岳全传》《英烈传》《隋唐演义》《东汉演义》《白眉大侠》。
后来又看了一些国外的名著汉译本马克·吐温的小说、高尔基三部曲、凡尔纳三部曲、《简爱》《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
小学喜欢看百家讲坛,教授们出的书都看过,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康震、纪连海、王立群、鲍鹏山,,,,的书
上了初中,看了许多杂书《哈利·波特》《明朝那些事》《鬼吹灯》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斗破苍穹》《星辰变》,,,,快40部吧。写的很好啊!
《红楼梦》用了初二一学期的午休时间迷迷瞪瞪的看完了,还有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续红楼也看过。
上初中对中国诗词感兴趣,看了许多诗词书,《人间词话》《纳兰词》《于丹什么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初二暑假把金庸的武侠小说15部,“飞雪蓝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加《越女剑》全看完了,古龙,梁诩生也看了一部分。
历史书看得最多,很小就开始看《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后来《大国崛起》《中国近代史》《全球通史》还有各种各样军事战争书。
诸子百家的书也无聊时看过,在军训时拜读完了《老子》,看完了觉得好深奥,理解能力有问题。
我最鄙视哲学书,为了“批判哲学”,也翻了康德、叔本华、尼采、黑格尔、朱熹、陆象山、王阳明、周国华的书,也没记住什么,唯物,唯心吵得不可开交关我啥事?我认为哲学就是一群智力剩余、精力剩余、金钱剩余的人吵架,还不如一亩三分地实在呢。 对了,我最烦的《鲁迅全集》尘封多少年了我都不碰它,别看他跟我一个姓,我不敢看,更没兴趣。
扯太多了,就这么多吧。
范文四:我不知道语文老师能让学生从他们课堂上学到什么知识。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就好象是英美等国家说英语一样,而我们却每日学一些死板的应试英语,有多大用处,出去就知道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觉得对于语文而言,学生可以自学成材,至于老师所讲的东西,完全是带有注入的嫌疑。小学时期的语文老师,我不知道他是何居心非要你说出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它的背景是什么。课文总共分几大部分,几小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重点句,等等之类陈猫古老鼠的教学方法,像美女计一样,百用不衰,古今中外皆是。语文老师就是用这种近乎于温柔的在学生大脑中注射某种东西。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你必须的接受注射,即使你是一相情愿,也无大碍。否者就是与墙平行站个几十分钟好好反省一下,必须是立正,来不地半点稍息。有时候也会有幸得到的爱抚,后来爱抚的多了,把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交给了家长,动不动就说,叫你家长来一趟,学生经常为自己的耳朵捏把汗,到不是怕什么,而是听的多了那尖家声会给耳朵造成极大的伤害。经常伴有锻造性的耳鸣,别人什么也听不见的情况下,你就能优先听到和弦的音乐。家长打孩子,不发出声音决不罢休,又没什么深仇大恨的,父与子像世代仇人一样,学生最怕的就是老师让叫家长来。那时侯一旦让你叫家长就没什么好事,常常话一出口别迎面飞来一脚,幸好这些带有脚汗味的臭脚不是李小龙的李三脚,要不然,哪个年代能活着看到新世纪的太阳也为数不多了,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就是这么个意思,几乎让叫家长的都是语文老师,每天让背——背——背!
  语文老师的无用之处还在于,自己根本没什么主见,一本教师教学专用参考书,那到此书者,基本上就可以当个语文老师,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什么问题,最多就是有个不认识的字卡住,再问问学生,你们谁最多这个字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老师一句,这个同学很聪明的赞美致辞。不惜卖弄自己那仅有一点的词汇。以前也曾经一度佩服过语文老师,知道的很多,偶尔一次,老师把秘籍---教科书留在班里,学生见了那本厚如的教科书。喜不自禁,激动的几乎快要流泪,当时心情之激动,敢于唐僧去了西天见了佛经的心情相媲美。受老师家长的的深切影响,(那时老师家长爱抚学生常常由妈开口,去你妈的,或是我*****的。学生其他的学不会,像这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很快就能接受并且用于实践中,加以反复巩固。再笨的学生学的也很自信。都能很快就学会。当
时这句话也比较实用,谁学会了也有用处,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切都是妈妈惹的祸,学生对老师他妈的不断发出性****扰的信号,不知道他妈的收到了没有。后来学生都知道其中的奥妙,每次都和老师打游击,发扬我军作战优点采用十六字句: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乘老师不注意将其教科书上面的知识抄在自己的课本中,速度快者能抄到后面要讲到的内容,让人羡慕不已。从而也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减少了皮肉之苦。保护了自己皮肤的光滑性和完整性。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不可能将我军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漏洞也在情理之外,由于过于轻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那本教科书以后便被判了无期徒刑。除了上课见一会阳光之外,其他时间就被拘禁在抽屉里。
  初中时的语文书里,古文占的比例也比较多,老师经常照着教科书翻译古文,与此同时,以作者本人的心境,把写诗者的一举一动都描绘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想问的是,当时诗人写诗时,今人谁在现场?仅凭一部《史记》吗?对于这部书有很多值得让人怀疑的地方,今且不谈。在我看来,诗不过是一个胖女人用各种方法向苗条进军的过程而已。诗患有一缺点就是浪费纸张,一页白纸起码可以写几百个字,反写诗却只有区区几十个字或是更少,这些也许老师无关,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传音筒而已。自己根本没什么主见,编书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念,循规蹈矩的方法教书就是个好老师。那些上课讲一些课外的知识的老师就被说成是让学生会误入歧途。据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学生学习语文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而且还能学到许多书上有都没有的东西,让你受益非浅,何况书上面的知识大多都是正面的,以歌颂为主,以前老师就教育我们,写作文要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优越性。这倒是没什么不好,但社会上不只是只有阳的一面吧?何况时至今日,我们还不段翻新中庸之道呢。语文书上有个优点:凡是形容所谓的好人,几乎各方面都是近乎完美,即使有什么错误也会这样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反之,若是说一个所谓的坏人,那么便是把这个人形容的体无完肤,不堪入目。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学会爱憎分明的效果,其实这样的教学都把学生害了,比如我国开国元帅之一的林彪,基于其的结局,看了很多他的书籍和电影,大多数把他说成一个没有主见,办事犹豫迟疑不定的人,能不让人怀疑这些书和电影吗?林彪的历史功绩就被一笔带过。短命的可怜。长征路上打前锋以及后来的平型关大捷,辽沈,平津战役。一路向南
进军,解放敌占领区。还与很多大下战役林彪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他的结局让人大骂,所以有关他的东西也就被否定了,优点可以忽略不记。缺点点滴不可漏,也有可能根据需要家几句侮辱性的话,也没什么大碍,反正他以是臭名远扬。我真担心用这种文章来教育学生,学生怎么能够知道历史的真相呢?这也是我国一些作家的混蛋之处,爱憎的太分明。以至于过了火。
  印象中最深的是语文要求各种课文,古文等。首背是论语六则,学生每天早上叽里呱啦的不停念招魂术,子曰,子曰……叫的如痴如醉,可惜人类进化至今,已经没有尾巴可供学生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为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加快摇头频率。子曰叫的更加殷勤,恨不得人工制造出一条尾巴,现在我们周围什么都能作假,别说是一条下小的尾巴,吐一口唾沫的时间就能造好。学生太忙,根本想不出这个办法。子曰叫的多了非但不能把孔老夫的魂招来自己反而越背越头昏转向。先背一句子曰一时间想不起下一句,再看看书,然后微笑合上书,再从子曰开始,怎么又忘了?再自欺欺人的偷看一下自己的书,有种作弊很成功的饶心心理,接着背: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眉头由两侧逐渐向中间靠拢。表情煞是痛苦,眉头紧缩的有种揪心的痛。这就表示他对此偶点不理解之处,表情之所以如此的痛苦是由于学习是痛苦的。把眉头折磨的差不多以后,看一下翻译书上是怎么说的,再核对自己所想的。一看之下,喜何止上眉头,哇,和我想的一样呀。欢喜之情岂能受眉头之影响,早以遍布四周围。一时间顿觉一切皆是良辰美景。与此同时,还伴有面瑕绯红的症状。这是一种不治之症,几乎是人人都会犯有此症状。有句古语教育我们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这说明求学是痛苦的。也只有在痛苦中才能叫严谨治学。学习犹如打仗,老师也称考试是战争,所以学生继续发扬我军一苦为乐的革命传统。当然学生中也有一些特别的学生,横眉冷对论语六则失落感悠然而生,因为自己已经背了好几个早自习了,怎么还不会呢,这样下去该如何是好啊,老师说以后还有很多要背的课文,几乎是每篇顾问都需要背诵同时现代文也不甘落后,绝不给祖先脸上摸黑。现代文比古文长,所以要求背的也都是首或是尾,也可能是腰和胸之类的。像朱自清那篇河塘月色,引起无数学生地舞女的逡充满遐想,恨不得马上让舞女现场直播。由于舞女的裙对学生而言太过神秘,难以想象,有些人很不自信的埋怨自己,是不是该买生命一和号了,我看是该买阳光二号。(
范文五:我对语文的一些看法
我对“要求小学开始学点语法修辞,掌握一些语文知识,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为了学习时间上更“经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听说读写。但和传统语文教学相比,现在语文教学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读得太少,道理讲得太多。现在备课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七八个程序,这有点死板。老是这一套,课会讲得很琐碎,很技术化,破坏阅读的总体感觉,破坏语文课要有的熏陶的氛围。不要把一节课划分很多很细,也不一定老是一种程序与套路。文体、内容有差异,可以设计不同的程序。”这段话感触颇深。
听到这样一则新闻:著名作家王蒙身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奇怪孙子的语文竟考不及格,就去做孙子的考卷,结果竟然考不及格。著名作家莫言,有次女儿把他的著名作品片段写进作文,结果老师批改后莫言看到,他的作品竟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这当然不是他们学养不厚,学识欠缺,而是现在的语文教育太技术化,工具化。难怪有人大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有人曾经说过自己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也没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许多学生学习了多年,也没明白这语文除了读书看报写字,到底学来有何用,于是学生若是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历史上曾有人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或者把语文上成了单纯的文学课,这都是片面地理解语文教学目标。摆脱了走入思想性的误区之后,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入了工具性的误区,许多语文教师把一篇篇美好的文章肢解,分成许多个知识点,抓字词,抓句子,抓修辞,抓写作方法,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繁琐艰深,去猜测考试的类型,问题会怎么问等等,在讲解分析时,则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来进行,多年不变,单一、程式化、刻板,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至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心智开发、美感熏陶就更谈不上了。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不认清语文的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言文字存在其特有的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这本来是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并不适合“标准化”。往往标准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时拿高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是实际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低下,其实质却是智力的萎缩,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育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范文六:我对文化语言学的看法
文化语言学是一条充满热情与信念的大道。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语言学已然经历了十余载的旅程,在学者们不倦的跋涉中,结出了新的硕果,开拓了新的天地。因此,文化语言学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我通过对文化语言学的学习掌握住了解答现代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些问题的钥匙,这对我自身的发展、学识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所以,我通过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自己对当代语言学分支的钻研与探究。
文化语言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意象。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显现出来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于1996年出版了其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书中将认知语言学与语言人类学相结合,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加利·帕尔默在其著作中以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为分析语料,以自己的
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用定性的个案分析方法辅以一定的定量阐释,剖析了该译本中反映江南文化特征和沈复内心情感世界的意象,通过解读林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这些意象的文化传递的方法和策略,探索了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应用于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通过我对本文的研究,我发现,根据意象中“象”的传递类型,林先生在处理《浮生六记》中关于中国文化意象词语的英译策略可按照传承、变形、失落和扩增进行归类。研究还表明,在意象的意义传递过程中,该译本更倾向于保留源语意象。对于包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特有意象,林先生选择将其进行变形、失落和扩增处理,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此项研究使我们得到一些关于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文化共享和文化特有意象均具可译性;在文化意象传递的翻译中,移情和文化移植有助于意象在不同文化间的更好传递。因此,文化语言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过各个渠道实现自己的包容式发展,其蓬勃的生命力昭示着人类之间的交流是可以更加和谐、更加友善的持续下去的!
任何学术不是从零开始的,成功的学科必定既有继承和又有创新,文化语言学也应如此,但目前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不足却也在于此。文化语言学力图用恢宏的民族文化观照语言学,放弃了在语言学上的全盘西化,这便是继承的开始。另一方面,文化语言学本身在理论建设、材料选取、方法实践上的丰富多彩,正是对创新追求的结果。出于革新语言学的目的,建立中国自己的语言学,才有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声音。
然而这一条道路是艰巨与曲折的,并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大量学者、大量时间的投入,但正因为其有着永恒价值,我认为实现语言文化学的蓬勃发展是有意义、必要的。
路漫漫长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化语言学让我更加冷静,更加平和得看待这个世界,因此,我相信,我会在这一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英语教育的看法
摘要:当今英语作为世界交流的最主要的通用语言,已经是越来越重要的。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不论是我们的通用英语教育还是专业英语教育,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更加去完善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加强我们的大学英语改革教学方案。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改革
由于本人长期担任大学英语教师,我对我们现在大学英语教育取得的成绩还是满意的,但看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在于和有志于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志之士,在于此发表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来交流。
一、英语在我们国家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看看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你会发现,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不是官方语言就是外语第一语言课程,当然这个和欧美当时的殖民侵略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这个历史的原因和当今美国的强大,英语已经在世界交流工作语言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们现在重视英语教育符合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方面的需要,一门国际交流通用的语言的确立是逐渐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当我们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总有一天我们的汉语也会成为世界重要的国际交流用语。但现在随着我们的综合国力的不断的提升,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汉语已经得到了世界上
范文八: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学者提出语言是工具这一观点,实有深意在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重大作用。他们的这一观点是基于当时人们关于工具与人的思想、情感等等并不兼容这一“常识”。好比笔是写字的工具,因其没有思想、情感人人得而用之;如果它只能给汉奸用来在卖国条约上签字,人民大众不能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它无疑就不是所谓的工具了。前辈们非常重视并反复强调这一点,叶圣陶就曾一再指出:“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一个目的的。比如锯子、凿子、刨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语文教育界的前辈们为什么要提出工具论?――非常明显,他们当年之所以要高举“工具”的大旗就是为了把“语文”从“经义”“伦理”“政治”等领域中独立出来,从“语言是工具”下手隔断和“经义”“伦理”“政治”的联系,自立门户,用心良苦,功不可没!其时“经义”“伦理”“政治”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彻底吞没,因而他们坚定地认为“国文教学,在选材的时候,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叶圣陶语)。他们深信工具?与思想性并不兼容,正是这一点使他们的理论具有了一贯性、彻底性,理直气壮地推进语文教育事业大步向前!现在的一些工具论者有的坚守前辈的初衷和立场,如陶本一在《要加强对语文教育自身的认识》一文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既然是工具,又何以来什么思想性?这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从现象上看,语言确实很像工具,比如我们打的,司机运用语言问到哪儿,我们同样通过语言进行回答,语言不就是交际的工具吗?因此,人们常说语言是工具,列宁也说过语言是“工具”。众所周知,说语言是“工具”,只是比喻而已。《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具”条说:“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②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皮特,科德的《应用语言学导论》也明确指出语言是工具的说法“不过是比喻而已”。喻体和本体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29)。马克思、恩格斯又明确地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35)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文中“是”是黑体,马、恩强调这个“是”宇,意在提醒读者特别加以注意。“是”者是也,在马、恩看来,语言“是”一种意识,而不是什么表达意识的工具或载体。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也一再论证了这个命题。索绪尔指出:“语言对思想所起的独特作用不是为表现观念而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而是作为思想和声音的媒介,使它的结合必然导致各单位间彼此划清界限。”此所谓“手段”和“工具”其实是同义词。他说得十分清楚,语言并不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著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也曾指出:“思想不是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工具之于人,就如同眼镜之于人;而语言之于人,就如同眼睛之于人。眼镜是可以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取下眼镜,还是这个人;而眼睛是无法独立于人之外的,语言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对语言的认识,由“工具”论转向本体论,对于认识语文课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已经达成了“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共识,前辈们“语言是工具”的理念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前辈提出工具论的初衷,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根本宗旨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并坚守“语言就是人本身”这一立场,实事求是地将语文学科从工具学科中请出来将其回归人文学科,并正确认识语文与人文的关系,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为基于语言是工具的认识认定语文学的只是使用语言工具的技术、技能、技巧并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目的。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工具论和人文论的根本分歧就在于:一者认为语言在人之外,可以脱离人而存在;一者认为语言就是人本身。这就是两者矛盾难以调和的实质所在。确实应当看到工具论也在发展变化,最主要的就是将一些人文元素千方百计地纳入“工具”之中,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实际上它只要认定语言是工具不变,任何变化都不能使它不受到理所当然的质疑。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语文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科?是工具学科,还是人文学科?经过现在有的工具论者扩充、加工的工具论可能的答案是:一,它是包含人文内涵的工具学科;二,它是具有工具与人文两重性质的学科,可以称之为“二重论”。这两个答案有一个共同点,即作为学科性质的“工具”“人文”可以兼容,只不过后者更加透明罢了。这不但在学理上难以站稳脚跟,而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所谓“人文膨胀”“内容膨胀”的现象的真正根源就是所谓工具?+思想性(现已改为人文性)的错误认识。在他们心目中,“工具”和“人文”本来就是两张皮。“二重论”既咬定语言是工具,保留了它的偏颇和缺陷;又外加了一些人文的元素,模糊了语文课和政治课、思品课的界限,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足取。放在历史的坐标中一看就不难看出“二重论”从根本上违背了工具论前辈们的良好初衷,它对于前辈有关语文学科性质论述的扩充、加工,显然是一种倒退,而决不是进步。对于“二重论”,我在新课标颁布之前的2000年7月出版的《语感论》(修订本)376页至378页曾专门进行质疑;我的硕士生黄良超在他题为《语文课程性质“两性统一说”质疑》(2006)的学位论文中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批判,若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论,坚持了工具论前辈们坚守语文本位的立场,同时借鉴了关于语言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认识到“言”“心”实不可分,说话作文与做人实不可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本质特征,扬弃前辈对于语言认识的局限,弘扬他们守护语文的精神,坚决反对在语文之另外加进什么东西,即使是号称人文的东西也都不例外。和前辈有所不同的只是不把语言看成是真正的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活动,如此而已。人文论绝对不是要以人文取代语文,恰恰相反,是为了更新、深化对语文本质的认识,不仅仅从技术层面,还进而从人文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母语)的能力。人文论拒绝人文羞羞答答从“工具”的后门溜进,跟在“工具”后面也罢,和“32具”站在一起也罢,总而言之:都不欢迎!人文论堂堂正正要求人文认认真真、切切实实渗透于语文之中,渗透于阅读、写作之中,渗透于文本之中,渗透于每个段落、句子、词语、标点之中。   总之。我认为语文学科既不是如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那样的科学学科,也不是像数学那样的工具学科,更不是具有工具、人文两重性质的学科;而是和政治、思品、历史、人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同属于人文学科。政治、思品、历史、人文地理等主要指向人的理性,语文、音乐、美术等都主要指向人的感性,其中音乐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中心,美术以培养学生的线条感、色彩感为中心,语文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
范文九:1.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41人,约占33%(其中68%为理科生,32%为文科生)。在开学初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对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满与厌恶,“应试教育受到高考的制约,偏重于提高语文的解题能力,印象中的语文就是汉字、拼音、改病句、做阅读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他们发现学习语文原来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了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和文学素养,接受到了一种语文教学的高级形态,领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的语文并不是死抠字眼与归纳中心思想,而是用心去解读作品,从中感悟人生。一名理科生明确指出:“最大收获———失而复得,我找回了曾经拥有过的、但又失去了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
 2.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97人,约占77%(其中理科生、文科生各占50%)。高等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颇富系统性与学术性,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文学新视点的窗户,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纷繁多姿的世界。
3.教师的风采与信念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63人,占50%(其中理科生占65%,文科生占35%)。授课的五位优秀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他们为学生讲解古人精妙的章句,透析今人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直面人生。从各位大师身上,学生们还看到了作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提炼观点,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我们将受益终生”。
4.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76人,约占60%(其中理科生占53%,文科生占47%)。高等语文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养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精品学习的兴趣和继续深入探索的潜力。在这里,学生们纠正了以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敢于质疑思辨的能力得到肯定,“真正学会欣赏文学、品味文学”。他们学会了一种学习或思考的方法,开始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意识到“名家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人。人无完人,白璧也有微瑕”。还有学生指出,最大收获是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业方式———论文带来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查找、筛选及综合资料的能力,提升了语言文字功底,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吃掉’并‘消化掉’的满足感,一笔挥就的酣畅感,令我乐于接受知识。”
13:17 回复
5.传承民族文化
持这一看法的学生8人,约占6%(其中理科生占62%,文科生占38%)。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大任,理应比较熟悉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对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的赏析中,在对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感悟中,“我们更深刻地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的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你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你对这门课程有何建议?
1.整体感受
总的来说,这是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堂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思想的框架。“课程内容更专题化,学习更自主化,课堂更开放化。”带给学生的是欣赏、激动与智慧,“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课,所愿意上的语文课”。在126份问卷中,持上述观点的学生有125人(余下一人为理科生,觉得语文课闷),约占99%,由此可见,《高等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与讲授效果是相当显著的、令人振奋的。
与开学初的调查结果作比较,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对语文课的态度上,还是在欣赏
范文十:对语文性质的一点看法
2011语文新课标“前言”以及“课程性质”短短几百字,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共6次)。这种反复强调,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一、反复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进一步厘清了“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使用的两种功能不同的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同的,课程性质准确的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反复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它既道明了语文学习终极目标,又提示了学习方法。终极目标就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法”呢?就是不要单一地孤立地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内部知识之间等都需综合起来,既然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理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科学的应对,核心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文字运用中学习文字。语言文字的运用要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
二、反复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运用,在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中,去触摸、品味、咀嚼语言的范式,并渐渐习得语言,学生只有在自己“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阅读中,在真实、创造性的写作中,才能培养文字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家对离镜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