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关于小村庄孩子们小马过河英文故事上学的英文

在这里人人都是生活达人
巴中村民踩着钢索过河出入村庄 整座桥都在晃(图)
四川新闻客户端
大家都在看
日前,有巴中()网友拍图曝料称,在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乡东坪村,有村民踩着钢索过河出村。从网友拍摄的照片来看,整座钢索桥面的木板朽烂,部分桥面甚至已经没了木板,村民只能踩着钢索行走,场面看起来很惊险。据了解,这座出入该村必经的钢索桥,已经因为钢绳断落成为危桥被封闭。既然已成危桥且被封闭,村民为何还要涉险行走?成都商报记者近日在现场走访了解到,这座钢索桥两年前成为危桥,但因为是出村最近、最便捷的道路,一直在通行。今年9月初,因为出现钢索断落,该桥被彻底封闭。为方便村民,当地政府在河道上游另修了便道,但近日涨大水,过河便道被淹没,于是村民重新冒险踩着钢索过河。假如不想冒险也可以,但是需要绕行10公里山路,但这10公里山路都是小路,无法行车。现场直击村民踩着钢索过河,整座桥都在晃根据网友爆料,成都商报记者在两河口乡找到了这座钢索桥。桥长大约150米,宽2米,距离河面高度10多米,整座桥由11根钢索和若干木板组成。不过,记者注意到,桥面木板已经出现不少朽烂,还有部分地方已经没有了木板,露出悬空的钢索。当地村民李先生介绍,钢索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修建好之后,东坪村村民一直由此进出。日,当地遭遇特大洪水,洪水直接将十多米高的钢索桥打翻,几股钢索打结在一起。后来,两河口乡政府将钢绳重新拉好铺好木板,因遭遇洪灾还计划换掉钢绳,但是一直没有换,“那时候就说是危桥,但是桥没有设置阻拦,一直还是有人行走,也没出过事。”一直到今年9月份,这座钢索桥的一根钢索意外断掉了。事情发生在9月1日,当时,东坪村60多岁的村民邓先裕带着孙女过桥,到对岸的白玉村搭车到通江读书,刚上桥走了几步,桥面发生强烈的晃动。“当时听见有什么东西落到河水里的声音,一看脚下发现有一根钢绳不见了,估计是掉到河里了,”邓先裕说。这可吓坏了爷孙俩,因为害怕其他钢绳断落,邓先裕带着孙女摸索着其他钢索赶紧过了河。得知有钢索断落,两河口乡政府在9月1日当天上午便将桥两头的木板取走,并将桥用木板封闭。随后,为方便村民出入,当地政府在河道上游500米浅水处,挖了一条便道。村民困局小孩读书、孕妇临产,最让村民担忧钢索桥成了危桥被封闭之后,临时便道暂时解决了村民们出行的问题。但10月20日晚,当地一场大雨之后,河面涨水,便道被水淹没。村民出村再次陷入困难,要么绕行10公里山路,走上游另一座钢桥,要么就只能图方便,踩着钢索,通过已成危桥的钢索桥过河。据了解,东坪村共有172户、595人,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家里留守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小孩,目前在村里居住的有300余人。现在钢索桥被封,便道被淹没,村里300多老弱妇孺出行遇到困难。就在10月26日晚上,村主任李万刚接到村里一老人电话,“说是家里的盐巴用完了,喊我帮忙想个办法,给老人家带点盐巴回去,明天我还得跑一趟给老人带回去。”对此,李万刚只能答应并想办法,“要么绕10公里,要么走这个危桥……不可能让老人跑一趟嘛。”除了老人,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回家也是一大难题。据了解,目前村里有30名左右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部分小学生每天都要回村里,初中生大多每周要回家一次。便道被冲毁后,无论是绕行10公里山路还是冒险走钢索桥,对于孩子们的家长来说,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从10月21日开始,已经有村民让小孩在河对岸白玉村的亲戚家暂住,没有亲戚可寄宿的村民,只能带着小孩绕行山路接送。甚至还有村民因为出行问题,暂时没让孩子上学。邓先裕告诉记者,在上周末,小孙女无法过河回家,还是自己踩着钢绳过河,给孙女送去了换洗衣服和生活费。东坪村书记郭正祥介绍,现在村里还有一位孕妇,马上就要到预产期。据其丈夫张勇介绍,自己家住在400多米的大山深处,“如果出不了村,到时候发作了要生娃儿咋办?”他说,没办法带孕妻走路绕行10公里山路,更不敢带着她冒险走钢索桥。解决办法计划修一座新桥,还在招标阶段“现在政府计划修一座漫水桥,图纸已经画好,计划360万元左右,正在招标,还需要一定时间。”对于此事,两河口乡党委书记刘兴介绍,新桥修好之后,会将钢绳桥拆除。刘兴表示,目前村民出行困难是暂时的,“需要老百姓一起来克服难关。”但新桥究竟何时开工、何时修好,刘兴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而东坪村村民表示,等新桥建好才能解决出行问题,有些漫长。“绕行10公里对于年轻人都还好说,但是孩子们上学,或者老人们万一生病,那又咋办?”村民们希望,在新桥建起来之前,当地政府能提供一个更实际的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实习记者 张杨编者注:该视频与原文无关,仅供扩展阅读
正在加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老司机大成哥带你超四川。憋说话,快上车!
成都生活,最有态度的本地生活指南
跟着帮帮超,买房不挨刀
关注热点事件,以大数据视野守望世界
传递“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正能量
提供政务资讯、党政公开、人事任免等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cherryhu]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这个省有一个“教授村” 70个专家从山村走向世界
这个省有一个“教授村” 70个专家从山村走向世界
1、论文翻译,后台回复“约”;2、申请国外博硕,后台回复“博”;3、获取免费送书,拉至本页底部二酉山因秦古藏书洞的传说,名扬天下被尊崇为文化圣山。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成语的典故就源于此。高考一结束,“学霸”必将成为接下来“状元”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湖南是一个出学霸的地方,可如果我们告诉你,湖南出学霸最多的地方也许在湘西北一个偏辟的小山村,可能你会有点不服气。没关系,看完下面这段话,再说你服不服——论人口,即使在今天,这个山村也不过1700余人。论地理位置,这里过去是湘西通往沅陵的咽喉要道,沈从文形容它“滩急浪险、濒水极多”,一度有“走遍天下路,难过乌宿渡”之说。但就是这个小山村,自建国以来,却走出了70多位遍布全世界的知名教授!它,有一个非常有想象空间的名字——乌宿。地处怀化市沅陵县二酉山下。所谓乌宿,即乌鸦栖息之地。但奇怪的是,这个“乌鸦栖息之地”飞出来的却都是“金凤凰”。6月10日,乌宿村所在的二酉乡副乡长覃王平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教授、专家名单”,他说:“截至今天,有名可查的是70名,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个数。”从这些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大事的见证者、参与者,有的是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彭文汉,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的英文翻译;孙瑜,武汉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医学专家;彭文明,华南理工大学外语系主任、教授,享誉国际;陈建华,国防科大毕业,留苏博士,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副总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者……因为这些名字的不断涌现,外界逐渐把二酉山下的乌宿村称为“教授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偏辟的一个小村庄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学霸呢?最重要的是,这里到底有着怎样良好的读书育人的传统,他们又是如何一辈辈传承的呢?寨里的谚语:“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地处“教授村”的二酉中学,学生们利用午休的时间自主学习岳麓书院有一副众所周知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概就是说湖南这地方人才辈出,可是大多数湖南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其实还有一副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对联,叫“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指的就是乌宿村背后的二酉山。所以,探究乌宿“教授村”的故事,我们从“二酉山”说起。二酉山上有个“二酉寨”,位于半山腰上的二酉寨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总人口仅90多人的小村寨,在恢复高考没多久之后的八十年代,这里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就高达24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教授和专家。所以,这里又被人称为“教授村里的教授寨”。陈明文就是当年二酉寨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这句话自打我记事起就在我们寨子里一直流传呢!”6月12日,湖南电大,该校现任副校长陈明文说起这句话时还带着浓浓的乡音。二酉山上的二酉寨曾在八十年代通过高考走出24名大中专生,轰动一时,当地政府特地在寨口刻石碑记载。现年55岁的陈明文,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上学的地方是二酉山下的乌宿小学。从二酉寨到乌宿小学,要走一段蜿蜒陡峭的山路,渡过酉溪,上岸才到乌宿。“夏天水面涨了要坐渡船,冬天河水低了要打赤脚过河,但山上孩子没有一个不读书的。”那个年代,山寨上的人家供养几个孩子读书,路途艰难不算事,经济上的压力才是最大的困难。陈明文记得,当年生产队时期,他们全家2个大人、4个小孩,每月只发18斤粮食、1斤油——可父母要求4个孩子都要去读书。有一天,陈明文听到9岁的弟弟陈明武偷偷对母亲说:“生活这么苦,我不读书了,娘,你把我们兄弟送一个给人家吧?”母亲就试探地问:“送哪个最适合呢?”他说:“送老幺那么小,人家养不活;送哥哥吧,他又长这么大了。只有送我最适合,长大后我再来找你们!”陈明文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泪水就下来了,但谁也没送,也没有让谁不读书。家里有头老母猪,陈明文几次看到父母把自己吃的口粮倒给母猪当猪食,因为每年老母猪会下一窝小猪崽,卖小猪崽的钱就是他们兄妹四个的学费。如今,陈明文八十多岁的父亲还说:“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只要小孩肯读,我讨米也愿意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氛围下,读书并不被社会推崇。但当我们不服管教时,父母会偷偷关上门,给我们讲山寨背后山洞里那个白胡子老头的故事。”陈文明说的这个神秘的山洞,就是让二酉山闻名于世的藏书洞。二酉山上的藏书洞,如今每到9月开学,不少父母会带着孩子来洞前祭拜启蒙传说,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眼见经书古籍行将灭迹之时,两个“秃发老书生”偷偷从咸阳经河南,日夜南奔,然后经洞庭湖再乘小船,沿沅水转酉水逆江而上,把一千多卷家存竹简书籍藏在这“鸟飞不渡”、“兽不敢临”的二酉山古洞里。“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由此而来。二酉山也成为保存中华文化薪火的文化圣山之一。陈明文说,在二酉寨的村民眼里,藏书洞的传说和白胡子老人的故事,在他们父辈口中具有一种神化的力量,象征对光明人生的指引。所以不论处在什么时代,当地人对文化和对文化人的尊崇如浸入血脉一般。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陈明文迅速重新拾起书本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取当年的湖南师范大学黔阳分院,不仅成为二酉寨上第一个高考恢复后考取的大学生,也是当年乌宿村上第一个应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此后的几年里,这个村寨陆续有24个孩子通过考学跳出农门,其中就包括比他高一辈、却比他小几岁的“叔叔”陈建华——如今的留苏博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村里的传统:“读书成绩不好,家人都抬不起头”说起陈建华,沅陵人都觉得脸上有光,他是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专家,多次被评为航天技术带头人。陈建华的父亲陈大利,讲到当年3个儿子读苦书的事情,多次长吁短叹:“大儿陈光华交不起学费,只能上民办学校读书。他跟母亲住在沅陵城南,因为过河要收渡船费,为省5分钱,经常泅水过江上学。幺儿陈建华好胜心强,每次考试必争第一,不过要说他今天的成绩,还算是我一巴掌打出来的。”6月12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远在西安的陈建华教授,他承认:“这是当年父亲唯一一次打我,就是怕我不好好读书。”陈建华三兄弟从小随当老师的父母住在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即便身处“文革”那个特殊时期,父亲对他们的要求也是“必须读书!”陈建华6岁便在乌宿小学上学,从一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就特别好。数学考试,班上的卷子还没发完,他就已经答完了试卷。语文课,老师教的字,他过一遍就会念。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小学课本上一篇课文就是一句话,都是当年的政治宣传口号,他早就在心里默默背下。小小年纪便心高气傲的他特别看不惯一些卖弄自己会识字的同学。有一次放学回家,父亲抽查他的语文课本,让他读课文。陈建华说他会念,但就是不肯念。父亲连问几遍,他始终不开口,好强的父亲一气之下就打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我现在还记得!”52岁的陈建华笑着说。不过也是这一巴掌让他体会到父亲的苦心和希望,“在我们那里读书成绩不好,好像家人都抬不起头来一样!”从此以后,陈建华在学业上再没让父亲操过心。他后来考取沅陵一中,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国防科大,之后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两个哥哥也相继考取了大学,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乌宿村就是随着一个个这样的故事的传播而逐渐声名远播。陈建华说,在乌宿村除了“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谚语外,还流传着一首“脚踩泪子潭,头顶二酉山。哪个从此过,代代做朝官”的打油诗,这首打油诗在二酉当地口口相传。据说是,二酉山下的酉河边有口深潭,潭边住着一户穷人家,含辛茹苦送子女读书,最终成才有出息,夫妻俩非常感动,泪流成潭,“泪子潭”由此得名。而在二酉山下,类似的传说也特别多,大概也正是这些现实与传说中的故事交替相传,使得这一带文风蔚然,“好好读书”在乌宿已成为家家教育子女最朴素也最习以为常的口头禅。有人说,乌宿人善读书的传统,是因为二酉山藏书洞,留下了读书的好文脉。这话多少有点玄乎。但是,让近代乌宿人“学而得法”却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上世纪30年代的抗战时期,乌宿小学的校长叫龙盛恒。龙盛恒原本是乌宿村一个乡绅之家的儿子,曾在长沙雅礼求学,受过西方的民主科学教育。6月11日,龙盛恒最小的儿子、现年72岁的龙盛章老人向记者回忆起父亲时说:“他热衷家乡教育,1937年担任乌宿小学的校长后,将自家的土地、木材都捐出来改善办学条件,又在家中办起乌宿民众教育馆,让乌宿小学面貌焕然一新。”龙盛恒最小的儿子龙成章老人今年已经72岁,向本报记者谈起父亲时依然很激动龙盛恒当年和三个儿女的合影,也是他唯一和家人留存的影像1937年抗战爆发后,凭借武陵山区的天然屏障,沅陵乌宿成了全国各地文化学者和学生的“避难所”。那时,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沦陷,大批难民从长江进入洞庭湖,然后转沅水进入湘黔渝腹地。沅水顿成“大驿道”,沅水支流“二酉”边的乌宿,也成了人们避难路上的重要驿站。小小的村庄由原来九百余人猛增到两万多人。“一时间,沿街商铺林立,人头攒动,街上身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各种服饰的人都有,熙熙攘攘。”这两万多人当中,就有大批来自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的知识分子。龙盛恒审时度势,辞退旧私塾先生,改聘大量高级知识分子到小学任教,其中就包括革命烈士罗亦农的妻子李文宜三姐妹。1938年11月,“文夕大火”后,长沙雅礼中学也搬迁到乌宿。一时间,小小的乌宿小学群贤毕至,人才荟萃,吸引了四方的学子不远百里前来求学,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厉以宁。乌宿的教育事业盛况空前。新中国成立后,李文宜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段经历:“我在乌小教过国文、历史、绘画、音乐等课程,还指导全校开过抗敌画展和抗日歌曲演唱会,博得家长和师生的普遍好评,影响很大。”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刘芹茂回忆:“我们童年遇上这些好老师,对一生都产生影响极大……”龙盛章说,当年这批在此避难的学者不计待遇,物资条件虽差,却在油灯下批改作业,备课十分认真,这在当地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新鲜事情。经过多年教书育人,全校的教学质量大为提高,很多毕业生后来都考入了县里的著名中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沅陵修地方志时,统计发现“乌宿小镇巴掌大的地方,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作家等一大堆”。其中就有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英语教授彭文明、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的英文翻译彭文汉等等。一时间“莫道乌宿弹丸地,教授冒出好几船”的说法广为流传。传承的力量:“用传统文化点燃求知之心”6月高考刚过,记者来到了二酉山下的乌宿小学,静静的校园里,现代化的教学楼矗立,历史的痕迹只能靠想象来丰满。对面的二酉山山势雄伟、刀劈斧凿、满目苍翠,极目而望,藏书洞处的亭子隐约可见。现在它已更名为“宗琳小学”。2004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两次拜访二酉山。当年随父母从南京避难到乌宿后,他在这里考取了雅礼中学,六十年后,重回故地的他为了回报沅陵,出资45万元,加上政府配套的180万元资金,帮助宗琳小学建成一栋五层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宗琳小学校长周永说,如今,乌宿人对二酉山的文化祭拜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孩子们一到入学年龄,家长便会带着子女登上二酉山,祭拜藏书洞。跟全国很多农村学校一样,目前宗琳小学虽然也有不少留守儿童,但乌宿还是比其他乡镇的学风要好得多。为了不耽搁孩子读书,在小学周边,很多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到处租房陪读。“根据我们统计,2016年,从乌宿小学毕业考上二本以上的孩子就有16名,这个考取率依然比其他乡镇小学要多很多。”周永说。在乌宿中学,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开展得有条不紊。校长邓永文告诉记者,乌宿中学专门有一本叫《酉山文韵》校本教材,讲述的都是二酉山的文化传说和乌宿教授村的故事,所以,关于读书的榜样故事,这里的每个孩子几乎都耳熟能详。最值得一提的是,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10月,乌宿“书香节”都会在二酉山下隆重举行。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会参加,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培养学生们对读书求学的虔诚之心。从2004开始,乌宿中学在每年的10月举行书香节,今天,这种民间自发礼,已发展成为全民“书香节。仪式分为“取火传火”、“启蒙”、“祭圣”、“薪火颂”、“践行”五个环节。一大清早,老师带着学生渡过乌宿渡,爬上二酉山的藏书洞,取上象征着文明的圣火,一路传递到学校。然后,老师揭开蒙在学生眼睛上的黑布,学生向老师三鞠躬致谢。随后,全体学生齐声朗读《发蒙篇》、《劝学篇》、《励志篇》等。此后,师生们开始祭拜圣人,唱校歌、颂二酉、背诵《少年中国说》,直到全体学生宣誓之后,仪式才算结束。“这是一种文化崇拜。”校长邓永文说:“我们要用文化点燃每个孩子心中求知报国的薪火!”对于教学效果,邓永文也非常自信。比如,2015年,沅陵一中的李欣雨、宋友爱、李园、宋丽丽、赵蓓蓓就同时考取了重点大学,“而他们五人都是从乌宿中学走出来的”。如今这种民间自发的传统祭拜,已发展成为沅陵全县的“书香节”。把民间礼仪推上重大节日层面的,得益于当地政府多年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二酉苗族乡政府副乡长覃王平告诉记者,近十年,县、乡投入上千万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把二酉乡5所中小学全部建成了全市合格化学校。尤其是从5年前开始,乡政府对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和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实行元的奖励机制。覃王平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每人奖5000元,考上其他本科的每人奖励2000元,还要派干部上门放鞭炮祝贺,把家长请到乡政府谈育才经验。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教师节会拿出2万元现金走访慰问教师。”当前,乌宿村所在的二酉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全县也是名列前茅。“二酉乡发展,只打好一块牌子,那就是名山、名镇、名校!”接受采访时,乡长李万喜信心实足。沅陵县教育局局长李红心告诉记者,在乌宿村重教尊师氛围的带动下,如今整个二酉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全县排名靠前。 二酉人文厚重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正对二酉文化做深度的挖掘,欲将发蒙节和书香节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让文韵沅陵的名片声名远扬。不用说,乌宿村是“湖南多学霸”的一个最好佐证。其实看完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知道,传奇的背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秘诀,我们看到的只有那么几个简单的规律——乡亲们常常念叨“好好读书”的口头禅;学生们越是环境艰苦越是不屈不挠;地方领导时刻不忘传统、尊贤重教……学霸其实就是在这些“秘诀”背后诞生的。我们相信,在全省和全国,论文化底蕴、论历史积淀、论传统根基,一定有太多的地方远远超过了二酉山,但是,不是所有地方的民众都能像二酉山下这些民众一样尊重传统、崇拜文化,于是,子孙后代的差别当然也就显现出来。当然,不是说学霸越多就越有出息,除了教授村,大家可能也想看到富翁村或者明星村之类。只是不管是什么村,我们都希望是一个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的地方,也只有这样,她才值得我们探秘,值得好奇,值得尊重。摘自今日女报注:本平台每日从海量站点为用户选择优质信息,部分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选用不当,敬请联系我们。投稿、建议等可后台回复“约”加本站编辑。免费送书啦!即日起,本平台开展每日留言免费送书活动,每日一本!目前选择赠送的是深刻洞悉中国互联网科技产业发展的经典图书《联想做大华为做强》——该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为知名媒体人、中国IT史研究学者陶勇,定价58元,内容十分精彩,超级值得一看!具体送书政策为:截止第二天新消息发布前,在前一日所有文章任意一篇中留言被精选,并得到最多点赞的即为中奖,获赠当日图书。获奖名单会在第二天公布!(图书仅送大陆地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Unit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B 1a-2c
下载积分:2800
内容提示:Unit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B 1a-2c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3:37:3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Unit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B 1a-2c
官方公共微信桥梁毁地弃耕 孩子们日日撑竹排去上学
竹排成了孩子上学、村民出村唯一的交通工具。
&&& 本报丰顺讯(记者叶仕欣&通讯员郑纯兴摄影报道)丰顺县黄金镇望楼村三门坑自然村四面环水,由于两年前一场洪水冲毁了村里唯一一座通往外界的水泥桥,至今没有修复,三门坑几个小村庄里的500村民出行全靠乘竹排渡河出村。村民告诉记者,如果多下几天雨,河水上涨,竹排便无法使用,三门坑就成了孤岛。  桥毁:孩子们只能渡河上学   记者昨日在望楼村看到,地处村庄下游的高沙转水二级电站拦河坝蓄水让望楼村中央的河面扩宽至五六十米,从村中央通往三门坑的水泥桥只剩下几个桥墩孤零零地留在河面上。从望楼村去三门坑的渡口设在旧桥上游的100多米处,一个用七八根竹竿扎成的竹排用绳子拴在两岸,村民朱伯说,渡河只要站在竹排上两岸来回拉着绳索就可以了。   记者和朱伯上了竹排,发现不少竹子已是腐迹斑斑,竹子间缝隙大的有拳头大,行进中,水漫过了竹排面,整个排摇摇欲散,让记者胆战心惊。朱伯说,竹排是两年前桥被水冲毁后镇政府出资扎成的,此处水最深处可达4至5米。   下午4时多,十几个三门坑的学生放学结伴来到渡口,孩子们分成两批过河,第一批五六个稍大的孩子没有大人护送,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七八岁,一个还扛着辆单车,一个最大的孩子熟练地攀着绳子渡排过河。第二批五六个孩子小的却只有四五岁,由两个大人护送,要抱着下排上岸。   记者发现,无论大人孩子,均没有任何的救生防护设施,看着孩子们渡河熟练和无惧的稚脸,记者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孩子们告诉记者,平时都是他们自己乘竹排渡河上学,每天两个来回,差不多已有两年时间,现在习惯不会害怕了。下雨时,大人们有时会来接,要是雨水再大,就只有从上游一个水电站的大坝过,否则就没法去上学了。&   朱伯说,从小学绕上游水电站大坝至三门坑,要多走40分钟以上的路程,而且电站大坝高达20多米,又没有防护栏,为了安全,工作人员一般不让小孩子从大坝上经过。   桥毁:百亩良田无奈弃耕   三门坑的村民们说起两年来无桥可行渡竹排的苦处,满是担忧。村民们说,三门坑几个小村庄村民出行现在唯一的途径就是乘竹排渡河。不少村民为了孩子的安全,已搬到镇上让孩子在镇上读书。村民说,如果多下几天雨,三门坑就成了孤岛。   记者在三门坑发现不少丢荒的农田,陪同的朱伯向记者解释说,望楼村那边300多村民的耕地却全部在三门坑这边,大约有100多亩。因为没有桥,如今基本没有人过来耕作了。     修桥:只因资金短缺搁浅     汛期将至,望楼村委朱主任比谁都急。朱主任告诉记者,为了修桥的事和孩子们的安全,村委已不止三五十次向镇上和相关部门反映,也和下游蓄水发电造成水面升高的高沙转水二级电站交涉过,但没有结果。  黄金镇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望楼村的桥被洪水冲毁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镇村财政无力承担重建资金,镇里已经积极向省、市、县相关部门反映。日前,省相关部门已制订桥梁设计方案和落实部分资金,市、县交通、安监等部门也多次到望楼村勘查调研,但暂时未有结果。
责任编辑:邹淑芬8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频道信箱: news#(#改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马过河的故事英文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