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硬化闭塞症与哪些因素有关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健康咨询描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最近我右脚莫名地疼痛,没撞到也没磕到啊,这两天行动也开始有点不便,去看医生且拍了片子,说是下肢动脉硬化症。我一年前去做的体检,还说我没什么问题的,今年怎么就会动脉硬化了呢。希望得到的帮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帮助网友:157称赞:5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384次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1、 类代谢紊乱:应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饮食给家兔等动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结果与人类相似,提出了脂类代谢与本病有关的看法,高脂血症如何侵犯血管壁?经 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收缩剂实验表明: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剂增加细胞收缩和细胞松解,使细胞裂隙加大,有利脂类进入。在人类高脂血症者有多少人发生了动脉 粥样硬化还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见经常发生动脉硬化,而且起病较早。同时高脂血症者未必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症,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证实,可能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见失调,或与载脂蛋白比例失调等有关。 &&&&&&2.血栓生成说: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系血凝块之误,并无脂质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说虽难以证实,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堆积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发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3.动脉壁血供改变:正常的动脉血管营养来源有:①血管滋养管分支穿过外膜,但不进入内膜;②血管腔内营养物质直接供应内膜。当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则毛 细血管形成并穿进内膜,与血管滋养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内,若压力改变或支撑组织坏死,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内膜下小出血,其结果引起脂肪变性而导致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4.动脉壁异常负载: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遗传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6.感染: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7.其他: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帮助网友:36称赞:3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476次
&&&&&&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明了,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1、类代谢紊乱:应用高胆固醇和动物脂肪饮食给家兔等动物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结果与人类相似,提出了脂类代谢与本病有关的看法,高脂血症如何侵犯血管壁?经血管紧张素和其他血管收缩剂实验表明: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剂增加细胞收缩和细胞松解,使细胞裂隙加大,有利脂类进入。在人类高脂血症者有多少人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还不清楚,但糖尿病者可见经常发生动脉硬化,而且起病较早。同时高脂血症者未必都会患动脉粥样硬化症,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证实,可能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见失调,或与载脂蛋白比例失调等有关。&&&&&&2.血栓生成说:有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系血凝块之误,并无脂质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说虽难以证实,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堆积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发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3.动脉壁血供改变:正常的动脉血管营养来源有:①血管滋养管分支穿过外膜,但不进入内膜;②血管腔内营养物质直接供应内膜。当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则毛细血管形成并穿进内膜,与血管滋养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内,若压力改变或支撑组织坏死,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内膜下小出血,其结果引起脂肪变性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动脉壁异常负载:高血压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压的高、低与动脉硬化及组织学改变的程度成正比,高压血流对动脉壁产生张力性机械性损伤,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变性沉积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遗传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发生率较其他人高。应引起重视。&&&&&&6.感染:近年来,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重视。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进一步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响脂质代谢也可促使动脉硬化。&&&&&&7.其他:肥胖、糖尿病、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调等因素,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
帮助网友:27称赞:1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648次
&&&&&&哪些危险因素会造成下肢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下肢动脉闭塞的根本原因,所有能够导致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因素都有可能是下肢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在显著增加,在50岁前的人群中,发生周围动脉疾病(PAD)的患者相对较少,而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PAD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0-20%。&&&&&&2. 糖尿病:所有大于50岁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常规定期进行下肢动脉检查,在这些人群中,大约有1/3的患者会有可能出现下肢动脉闭塞。而且相对那些没有糖尿病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更早,症状更重,而且最终导致截肢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同时损伤,自我保护能力大大降低。一旦发现患有糖尿病后,保持一个稳定的血糖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3. 高血压&&&&&&4. 高脂血症&&&&&&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 既往的心脏血管或脑血管事件&&&&&&7. 体重超标,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30%以上的人群&&&&&&以上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帮助网友:22称赞:2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940次
&&&&&&发病原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
帮助网友:11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582次
&&&&&&病因如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一般治疗如下:&&&&&&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参考价格:19
参考价格:100
参考价格:71.6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1.脑中风后遗症所致慢性脑循环障碍的伴随症状。
...
参考价格:¥19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本品主要用于瘀血阻滞,脉管不...
参考价格:¥42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的进展
作者:[1]&单位:北京协和医院[1]&&
文章号:W<font color=#4241&&
14:10:24&&
文字大小:
1手术时机和指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现。因病人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危及病人生命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是预示病人预后的重要佐证。据统计因动脉硬化引起间歇性跛行患者的5年死亡率可达50%,而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患者则高达70%。如此高的死亡率似乎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真正意义上的治疗不仅要重视技术的提高,更要重视全身伴随性疾病的诊治。
1 手术时机和指征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局部表现。因病人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危及病人生命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是预示病人预后的重要佐证。据统计因动脉硬化引起间歇性跛行患者的5年死亡率可达50%,而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患者则高达70%。如此高的死亡率似乎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真正意义上的治疗不仅要重视技术的提高,更要重视全身伴随性疾病的诊治。不能单凭影像检查结果作为选择手术的依据,一定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全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治疗措施。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治疗应当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时,可考虑血管重建(手术或腔内治疗)。即Fontaine m、lV期患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治愈溃疡、感染,挽救肢体,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治疗指征的掌握上主要以血管重建为主,同时要注意全身合并症的处理。术前需要评估:①血管病变是否适合做血管重建手术;②病人是否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外科治疗禁忌证。对于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因其生命预期并不乐观,一期截肢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多数病人难以接受,因此建议在可能需要一期截肢之前进行造影或CTA检查,明确有无血管重建的可能性。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总体来说,下肢动脉重建(手术或腔内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应当是:①严重的间歇性跛行;②静息痛;③肢端缺血性溃疡和坏疽。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2 TASC分级与治疗方式的选择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TASC分级是迄今比较全面论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指南性文件,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在外科手术或腔内介入治疗两者间做出合理选择,TASC将主髂动脉硬化闭塞与股胭动脉硬化闭塞按病变形态分为4级:“A”级病变局限,有较好的预期结果,应该通过腔内技术来治疗;“B”级病变稍有延长,但权衡手术与腔内治疗的危险性和预期通畅情况,仍然以腔内治疗为主;“C”级病变通过手术重建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尝试选择创伤小的腔内技术;“D”级病变则应当选择手术治疗。对于预期手术或腔内治疗相同的情况下,应当以腔内治疗为首选。循证医学资料证实,血管腔内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率,创伤小,恢复快,还有再次手术的机会。但是TASC分级并不是指导治疗的惟一标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根据术者的经验和治疗条件进行选择。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3 血管成形术(PTA)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血管成形术(PTA)对比一期支架植入以往观点认为,支架植入仅适用于下肢PTA后出现夹层或弹性回缩。但随着支架产品的进步与更新,支架植入已经获得优于PTA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钙化严重、闭塞性病变和内膜下的PTA后,一期支架植入明显优于单纯PTA。有研究发现髂动脉PTA与支架植入两者结果相似,5年通畅率均可以达到80%以上。近期的临床随机试验证实,股胭动脉支架植入较单纯PTA在1年内有更高的一期通畅率。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4 下肢动脉旁路术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有证据表明,自体静脉作为腹股沟下动脉的搭桥材料比人工血管有较高的通畅率,大隐静脉作为搭桥材料既可倒置也可原位,通畅率没有差别,但自体静脉存在取材有限的问题。而应用四氟乙烯(PTFE)材料的人工血管行股胭动脉(膝上)旁路术,适于自体静脉条件差或大隐静脉已经被取出的患者,一般认为PTFE人工血管膝上旁路术的2年通畅率可达到或接近70%~80%,而膝下通畅率则只有30%~40%。当人工血管需要移植到膝下动脉时,有学者建议可以在其远端吻合I=/建立动静脉瘘以期提高通畅率。但随机试验表明增加远端的动一静脉瘘并不能提高通畅率,不推荐这种做法,而在膝下动脉或远端吻合使用静脉补片或袖口已经在一些病例中认为可行,尽管目前还缺少对照试验的证据。人工血管远端联合静脉构成复合旁路至膝下可使2年通畅率提高到50%以上,因此膝下动脉旁路术应当选择自体静脉或复合旁路术。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5 外科手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造成CLI的主要原因。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主髂股胭动脉系列旁路术,虽然远期通畅率较高,但创伤较大,尤其对老年和高危患者可导致手术危险性增加。近年来,术中髂动脉支架联合股胭动脉旁路术的杂交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成为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手段。这种腔内治疗联合外科手术的方法可避免系列旁路术需要开腹的巨大创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为高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治疗机遇。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6 胭动脉以下病变的治疗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胭动脉以下血管腔内治疗的指征主要是挽救肢体,利用特殊扩张球囊通过介入手段迅速重建下肢血流,为溃疡的愈合赢得时间,达到救肢的目的。目前还缺少膝下动脉病变的手术或腔内治疗的对比研究,但是有较多的临床证据推荐对膝下动脉病变首选腔内治疗。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文献报道,膝下动脉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尽管膝下动脉成形术的再狭窄率高,但是再狭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随着再狭窄的形成,侧支循环也随之逐渐建立和代偿。同时,PTA失败并不影响随后的旁路手术。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7 发展前景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1)微创动脉重建技术如腔镜下主动脉重建或内镜下获取自体静脉已经在一些国家开展;(2)腔内技术与手外科术的联合应用实现了降低手术创伤的目的;(3)半封闭式内膜切除术目前也正受到广泛关注;(4)下肢动脉药物涂层支架与裸支架比较的随机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初步结果显示药物涂层支架的结果优于裸支架;(5)临床随机试验证实,聚四氟乙烯薄膜(ePTFE)覆膜支架的应用也获得明显优于PTA的临床结果,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引进这种ePTFE覆膜支架;⑥利用1一放射源进行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在预防再狭窄方面的研究已经获得初步理想结果,但普遍开展仍需要更大范围及更长时间的试验研究。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近年来在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领域都提出了治疗性血管生成的新思路。基因治疗对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作用还在试验的初期,初步实验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新生血管的生成,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大宗安慰剂对照、双盲、大样本病例的临床研究。干细胞移植近年来发展较快,在下肢缺血治疗方面初期报道效果较为满意。但是干细胞研究尚有较多问题有待解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安全性、能否获取特异分化、足够的干细胞、有效的移植方法、是否联合应用细胞生长因子等方面仍需较多的探索。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复杂疾病,应着眼于全身情况,根据病情和病变形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要严格掌握血管重建的适应证。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所属病种
作者简介单位:北京协和医院简介:
刘昌伟,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
该作者其他相关文章
课件下载排行
音频在线听
音频排行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可有下列几种学说。
  (1)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学说 Rokitansky于1852年最早提出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的损伤反应学说,各种原因造成的动脉内膜损伤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这些损伤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学物质刺激、免疫复合物、细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动脉内膜损伤后,刺激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随后发生增殖。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能合成胶原、弹力素和氨基葡聚糖(GAGs)等物质。在较大的动脉平滑肌细胞与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构成了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管腔表面由单层内皮细胞层覆盖。在高血压、高脂血症或损伤等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层完整或受到破坏时都可以促使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在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首先损伤过程本身以及由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破坏释放出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平滑肌细胞发生第1次增殖。而来源于血小板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则刺激平滑肌细胞游移至内膜。游移至内膜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主要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及PDGF的调节,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形成了大量细胞外基质以及脂质聚积,最终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在硬化斑块处的动脉壁使管腔周围正常的弥散作用中止或通过血管滋养管氧传送降低,可导致局部动脉壁的低氧血症,在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代谢的低氧状态可致病变部位发生坏死及炎症。
  (2)脂质浸润学说 血脂是通过血管内膜间隙渗入到内皮下,再经中层和外膜进入淋巴循环被清除,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脂质蛋白是脂质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脂蛋白中脂肪含量愈多,其密度愈低,根据其密度不同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M)4种。在动脉硬化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积聚在动脉内膜。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内膜积聚的主要原因为:①动脉内膜通透性改变,使LDL渗入增多;②内膜的组织间隙增加;③血管细胞代谢LDL的能力降低;④从内膜运送LDL到中膜的过程受阻;⑤血浆中的LDL浓度增高;⑥在动脉内膜LDL与结缔组织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老年人动脉壁中黏多糖减少,有助于LDL渗入动脉壁内。动脉壁内的酶活性减退,也有利于胆固醇的沉积,各种脂蛋白容易在内膜下滞留,聚积。最终就会形成动脉硬化斑块。
  另外,Brown等人首先报道了细胞表面存在着LDL受体,LDL与受体结合后被运送到细胞内进行蛋白水解,然后释放氨基酸到中膜。正常情况下LDL受体在内脂网内合成,通过高尔基器嵌插在质膜、遗传上的异常可导致受体不能识别蛋白或异常的受体不能和LDL相结合。在Ⅱa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伴有LDL受体缺乏,导致LDL摄入量减少,使体内血中LDL增高。因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患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
  在动脉硬化病变过程中,HDL对动脉壁具有保护作用,LDL在溶酶体内水解蛋白质成分被水解成氨基酸,胆固醇被水解成游离胆固醇,一部分被利用,一部分贮存。HDL主要功能是消除胆固醇,将其送到肝脏进行代谢。LDL与HDL的平衡决定动脉壁中胆固醇的代谢。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LDL量增多,胆固醇酯化酶的活性明显增高。因此,动脉壁内脂质代谢紊乱均参与了动脉硬化病变过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