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学文科 智商低的人都是因为智商不够理科混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学文科的人都是因为智商不够理科混不下去才去学的文科? - 知乎658被浏览87199分享邀请回答1112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0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6 个回答被折叠()日,&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ndex.php%3Ftitle%3D%25E8%E5%258F%25A4%25E6%E5%258C%%25BF%%25BF%259B%25E4%25BC%259A%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蒙古文化促进会&i class=&icon-external&&&/i&&/a&还编辑出版了《&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ndex.php%3Ftitle%3D%25E5%25BB%25B6%25E5%25AE%%E7%E7%25BA%25AA%25E5%25BF%25B5%25E6%E5%E6%E6%25B1%%25B8%%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延安各界纪念成吉思汗专刊&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ki/%25E6%25AF%259B%25E6%25BE%25A4%25E6%259D%25B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毛泽东&i class=&icon-external&&&/i&&/a&和&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ki/%25E6%259C%25B1%25E5%25BE%25B7&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朱德&i class=&icon-external&&&/i&&/a&分别为专刊&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ndex.php%3Ftitle%3D%25E9%25A1%258C%25E8%25A9%259E%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题词&i class=&icon-external&&&/i&&/a&,内容如下:
&blockquote&&blockquote&&p&&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ki/%25E6%25AF%259B%25E6%25BE%25A4%25E6%259D%25B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毛泽东&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ndex.php%3Ftitle%3D%25E9%25A1%258C%25E8%25A9%259E%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题词&i class=&icon-external&&&/i&&/a&:团结抗战&br&&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ki/%25E6%259C%25B1%25E5%25BE%25B7&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朱德&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s%3A//wc.yooooo.us/w/index.php%3Ftitle%3D%25E9%25A1%258C%25E8%25A9%259E%26action%3Dedit%26redlink%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题词&i class=&icon-external&&&/i&&/a&:中华民族英雄&/p&&/blockquote&&/blockquote&&br&铁木真都是民族英雄,&br&岳飞不是民族英雄?&br&你逗我喃
日,还编辑出版了《》。和分别为专刊,内容如下:
:团结抗战 :中华民族英雄 铁木真都是民族英雄,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你逗我喃
&b&首先,不要去城隍庙!!!&/b&&br&&br&&br&我知道很多外地同学最熟悉上海的就是城隍庙,外滩、东方明珠,明确告诉你,毫无去头。&br&&br&城隍庙看啥?小商品市场?那你还不如回家上淘宝。城隍庙小吃?南翔小笼你排队排一天,别的基本都不是正宗的。&br&外滩看啥?哇,黄浦江好壮观,好多情侣在拍婚纱照啊——没了。&br&东方明珠看啥?哇好高啊金融中心东方明珠,说真的,要看高,你还不如去别地爬山。&br&&br&另外, 从前公司开年会,外地同事要来上海,在MSN上问我:&br&“你知道上海龙柱离xxx近吗?”&br&我问是哪个龙柱,延安路高架,入选上海十大灵异地点的那个?&br&同事说是啊是啊。&br&一下子感觉崩溃了。&br&上海龙柱和什么圆寂和尚没有一毛钱关系好伐!!!&br&&br&其实松江区有很多玩的,交通也很便捷,但考虑到离市中心太远了,所以我们稍后说。我先推荐几个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我是宅男,知之甚少,欢迎大家补充。)&br&&br&&b&1.五角场&/b&&br&入围今年奥斯卡的电影《Her》就在五角场取景,夜晚去五角场,光怪陆离,灯火璀璨,你跟着人群在地下通道窜来窜去,像个流浪者,迷失在此地,这种感觉太棒了。认真说一句,五角场真的有五个角!上个《Her》的剧照:&br&&img src=&/fabafb4e15009e2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fabafb4e15009e2_r.jpg&&&br&在五角场不远的地方,是上海杨浦大学区,集结了很多上海有名的大学:&br&复旦;&br&财大;&br&同济;&br&上理工;&br&等等。&br&-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br&&br&哦对了,五角场不远处是大学路。路如齐名,是很多大学生晚上消遣的地方,猫空,雕刻时光,诸如此类的小店不胜枚举,夜晚去是再好不过了。&br&&br&&b&2.和平影都&/b&&br&上海最好的电影院,IMAX屏幕大得乍舌,电影爱好者必去。&br&记得当初《阿凡达》上映时,IMAX电影票一票难求,队伍从和平影都排到福州路,上海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个队伍有多长吧,这件事当时还上了新闻。总之,和平影都绝对是上海最好的观影体验之处。&br&&br&和城隍庙外滩之类地方一样,人民广场也是外地游客最爱之地。相较其他,人民广场还有点可去之处,包括:&br&&b&南京路步行街&/b&-小时候专门坐那种步行街上的小车子,像火车一样,我的童年回忆啊。&br&&b&上海书城&/b&-整条福州路几乎是各种书店集合,xx书局啊,旧书店啊,上海书城啊,个人很喜欢去那儿。&br&&b&上海博物馆&/b&,&b&上海大剧院&/b&-纯当开眼。&br&哦对了,人民广场没有炸鸡的,大家不要被阿肆迷惑了。&br&&br&&b&3.卢湾区&/b&&br&之所以把这个区列出来,是因为实在是太喜欢了。整个区到处红墙洋房,古色古香上海风味,地上的每一块砖都充满人文气息。林荫密布,时而逼仄的单行道。卢湾区不大,现在已经并入黄浦区了,但相比黄浦区,我还是更喜欢卢湾区。那里有上海图书馆&季风书店;一大二大会址;新天地;整条淮海中路(私以为上海最好的购物区),太棒了。&br&&br&还有长乐路,每次都想静静地走一遍,周边都是旗袍服装店,树荫遮天,安静得只有鸟鸣,街上的人操着吴侬软语,偶然有一辆车鸣笛而过,打破你的梦境。现在长乐路上又开两家小店,是作家那多给他老婆开的(从前沪上很有名的女主持),在上海也是人气很高的。&a href=&///?target=http%3A///sho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赵小姐不等位(长乐路店)电话,地址,价格,营业时间(图)-上海&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ho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hop/13913&/span&&span class=&invisible&&36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4.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b&&br&没记错的话,这两个动物园都是有草泥马(羊驼)的,大家可以去亲眼看一下神兽的风采。&br&&br&——————分割线——————&br&册呢,我以为回家应该已经有100+赞了,怎么回事!&br&&br&不管怎么样,我们接着介绍。上海每个郊区几乎都有可玩之处,因为交通缘故,除了松江其他几乎都没去过,只好随便聊聊。&br&&br&崇明:&br&&b&国家森林公园+东滩湿地&/b&-记得小时候春游坐船去的,现在大桥也开通了,方便很多了应该。&br&&b&根宝足球基地&/b&-武磊和张琳芃,两大国足希望的摇篮。十年前徐根宝说,我要缔造中国的曼联,十年后他真的做到了!太厉害。还有基地里传说中的根宝馄饨,闻名遐迩。&br&&br&嘉定:&br&&b&嘉定图书馆&/b&-同事是嘉定人,动辄念叨嘉定图书馆,说她周末没事就去那儿坐一下午,找了一个视频与大家分享:&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cn/p/news/v//.html&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看东方》 诠释江南书院嘉定新城图书馆获颁设计大奖& data-poster=&http://p2./768/783/.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p2./768/783/.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看东方》 诠释江南书院嘉定新城图书馆获颁设计大奖&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cn/p/news/v//.html&/span&
&/a&&br&青浦/奉贤:&br&不知道有啥,不介绍了。&br&&br&松江:&br&松江其实超好玩的!我自己在松江读书,所以了解的比较多,可以多谈谈。&br&&b&欢乐谷/辰山植物园&/b&-两者连在一起讲了。上海人从前都去锦江乐园玩,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但欢乐谷出现后,好像锦江乐园就不太流行了,每年到万圣节都有夜场很便宜的票,有时坐地铁从学校回家,会看到一些脸上抹着油彩的情侣上车,多半都是从欢乐谷而归;辰山植物园最合适的游玩时间就是现在,天刚刚转暖,太阳很好,园区很大,各种植物应有尽有。&br&&b&佘山天文馆&/b&-佘山海拔不到百米,但真的是上海最高的山了。每到天文奇观,新闻里都会写“天文爱好者们齐聚佘山天文馆翘首以待blabla”——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啊噢噢噢。&br&&b&玛雅海滩水乐园-&/b&没记错的话,这个乐园只开放了一部分,余下依旧在建。
首先,不要去城隍庙!!! 我知道很多外地同学最熟悉上海的就是城隍庙,外滩、东方明珠,明确告诉你,毫无去头。 城隍庙看啥?小商品市场?那你还不如回家上淘宝。城隍庙小吃?南翔小笼你排队排一天,别的基本都不是正宗的。 外滩看啥?哇,黄浦江好壮观,…
文科生,都是學不下去理科才學文。這句話成立的條件是很苛刻的。想反駁這句話非常容易,舉出反例即可。&br&&br&若對本句作同情之理解,便姑且認為說話者想表達的是,多數文科生,都是因為理科學不下去才學文科。則這句話也許是正確的。&br&&br&因為就入門難度而言,文科確實比理科更加友好。&br&&br&文科的知識是用自然語言寫就的,理科的知識是用數學語言寫就的。你可能看不懂公式,但你絕對可以看得懂漢字。&br&&br&這也就使得某些理科生產生了謎樣的優越感。&br&&br&然而,當你在讀一段文字的時候,你真的理解了這段文字嗎?實在未必見得。&br&&br&人們之所以會覺得理科困難而文科簡單,是因為他們在讀理科的時候,自知自己讀不懂。而在讀文科的時候自以為自己搞懂了。&br&&br&&br&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文科學了越多,反而是越發的感受到自己的無知與無力。面對先哲的文字,我從不敢說自己真正懂了。幾百年前的詞句所表達的意謂,仍與今日相同嗎?他們口中的是非,真的同於我們今日的是非嗎?&br&&br&沒有過充分的研究考證,誰敢說自己所見的就是正確的?&br&&br&恐怕也就只有那些優越感爆棚的理科生了吧。
文科生,都是學不下去理科才學文。這句話成立的條件是很苛刻的。想反駁這句話非常容易,舉出反例即可。 若對本句作同情之理解,便姑且認為說話者想表達的是,多數文科生,都是因為理科學不下去才學文科。則這句話也許是正確的。 因為就入門難度而言,文科確…
我在知乎的首答。&br&此时此刻,我坐在某个中医药大学的考研自习室里。&br&没错,我学了中医。妥妥的文科。哲学,国学,文言文……&br&四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理科毕业生。&br&至今却没碰过一点理科知识。&br&我之所以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源于一个梦。&br&我梦见,阳光斑斓的午后,在陈旧的课桌上,我慌张的演算着,匪夷所思的物理试卷。&br&汗滴从脸颊滑落,好在,做好了。撑个懒腰,望着填写的密密麻麻物理试卷,眯一下。&br&醒来,解出题那种心满意足的心情真实的不可触碰…&br&好像突然明白了义无反顾选择理科的原因。&br&&br&&br&高一分科,化学年级第一,生物历史地理名列前矛,物理政治成绩差强人意。&br&不假思索,年少轻狂的我,跳出一个理念“文科学来有什么用,当然选理科啊!”。&br&挚友,一个文学少年,诗人般的才华,自然去了文科班。常常向我自嘲“文科无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br&事实是并非如此。&br&&br&挚友在美国某知名大学,学习英美文学。他的诗歌,耐人寻味。&br&而我也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文科生,甚至要为医学统计而懊恼。亦文亦理? &br&如何选择?&br&问问自己的心。别听什么理科好就业,文科没出路的鬼话!&br&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是一辈子的专业。&br&&br&现在,我并不同意,重理轻文。&br&曾经,我也觉得,文科学的那些是个什么鬼?能吃么?甚至觉得,文科需要学?哪里要背背哪里so easy…&br&nonono,图样图森破,小伙子。&br&&br&在天朝,成绩好的,很多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理科…&br&没选择的,无奈的成为文科生。&br&剩下寥寥无几的真正喜欢文科的人,被当作异类。&br&理科也许需要天赋,更重要的是勤奋。&br&文科更重要的是那份情怀。&br&实际上,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做一个文科生。&br&也许,没有几个高中生适合去学文科。&br&年轻的心太过稚嫩。未必懂。&br&大概,仅有不多的老师,能教真正的文科。&br&时光会抹掉他们的棱角。&br&&br&相较之下,理科更加简单粗暴。&br&但蕴含着,无限的乐趣。&br&每一颗豌豆为何长的不同,每种化学物燃烧绽放的光彩为何如此绚丽,每种天体各自如何联系………&br&了解自然科学,是一种纯粹的快乐。&br&每个人也都应该见识这种快乐。&br&&br&大概,分科是为了选拔。&br&人生是不分科的。&br&跟随自己的心。&br&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br&&img data-rawwidth=&1019& data-rawheight=&649& src=&/dba86c1617aaff13009bea61b0d03f49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9& data-original=&/dba86c1617aaff13009bea61b0d03f49_r.jpeg&&
我在知乎的首答。 此时此刻,我坐在某个中医药大学的考研自习室里。 没错,我学了中医。妥妥的文科。哲学,国学,文言文…… 四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理科毕业生。 至今却没碰过一点理科知识。 我之所以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源于一个梦。 我梦见,阳光斑斓的午…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br&&br&我一个人生活了很多年,从初中到现在,一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买衣服、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睡觉。&br&不过现在因为有了网络和工作的关系,每天需要和许多人聊天,已经做不到完完全全的“一个人”了,虽然我个人很讨厌聊天、交际,很多时候觉得,跟人聊天,还不如一个人看看书睡睡觉来得轻松自在,但是每个人都会被世俗所羁绊,这是没办法的事。&br&&br&事实上,我感觉一个人集中精力在做一件事情上的时候,是最愉快的,也是最充实的。哪怕是一边听音乐、一边搞卫生,做一些类似很简单的劳动,看着整个屋子从凌乱变成干净整洁,我也会觉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更不用说当你写好一篇文章、读一本好书后,所带给你的那种深远绵长的愉悦感了。&br&倘若做事的时候旁边有人打扰,则会感到烦躁不安。或者整天都在这样的情景下度过,则会感到时间在白白流逝,而我却什么都没做。&br&&br&这种感觉有点像,当我们捏着手机逐个app到处翻时,虽然此时此刻你拥有得很多,身处在信息的洪流之中,里面那么多新鲜好玩的信息、那么多看起来有趣的人,但仍旧会感觉空虚无比。而&br&当我们沉下心来,不再受那些五花八门的信息的诱惑,只选择看一部电影、看一本书,反而会感到充实而快乐——由此可见,幸福经常和你拥有的多少没有太多关系,而是和你的注意力紧密联系在一起。&br&当你的注意力集中时,人很容易感到幸福,当你注意力涣散时,是很难快乐得起来的。而当有人在你身边晃来晃去时,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br&&br&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逛街买衣服,走着走着对面来一群同学,问我:“你一个人逛街哦?一个人也能逛街的吗?”&br&然后得意洋洋地看看周围的同学,意思是“你看,我这么多同学陪着我,人缘多好。哪像你,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br&&br&吃饭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对情侣秀恩爱,接着又来劝我:“你该找个女朋友了。”&br&起初,我也会和普通人一样,看到别人都是成双成对,而自己形影相吊,忍不住顾影自怜。然后和他们一样,然后勉强交了一些朋友,最后又不得不返回原点——毕竟,谈恋爱也好,交朋友也罢,这些事情都是勉强不来的。&br&&br&我们刚刚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拿眼睛去理解一些事物,从而被表象所迷惑。&br&&br&这种感觉有点像当我们走在繁华街头,眼睛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当我们真正一天逛下来,心里又会告诉我们:今天真是空虚无比,无所事事。&br&&br&又有点像我们走进自助餐厅,眼睛又告诉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千世界,眼前的食物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然而真正挑下来,会发现自助餐其实只是看起来有很多选择而已,实际上真正能吃的,也就那么几样。&br&&br&当你看到别人都温暖地聚在一起,而自己一个人时,眼睛又会告诉你:温暖的都是别人的,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想着想着,心中难免觉得孤苦伶仃。事实上,这些仅仅是表象,所有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东西,都是背后默默付出的结果。&br&&br&你约人一起吃饭,表面上十分温暖、热闹、温馨,但事实上,代价极高。跟人一起吃饭,你要将就别人的时间、可能要将就交通工具,接送他(她)过来,点菜时,为了表示客气,你还要将就着别人。完了还要纠结着谁买单。结束了,有时还要送人回家。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你遇没遇到过,总之我经常遇到。我甚至还碰到过工资是我两倍,每次都要我请客的。&br&当然,你有可能不是请客的那个人,而是被请的。但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人,应该知道这样一条道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所得到的,都是你付出后的结果。&br&&br&归结开来,跟人一起吃饭,看起来很温馨和睦,暖人的情景简直要将单身狗融化。而事实上,在看不见的背后,全都是将就和妥协,与之相比,一个人吃饭所忍受的那些孤独简直可以不值一提。坐上桌就能吃,抹完嘴巴就能走,想几点吃就几点吃,当你想通了这些,一切就变得释然了。&br&&br&我们之所以会产生错觉,觉得多人在一起吃饭会好过一个人,是因为当人在用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会笃定这样的一条结论:我的幸福来自于他人,而非我本身。当他人在我身边时,幸福正包围着我——其乐融融,这个词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我们的这种错觉。&br&事实上,人与人相处是最困难的——远难过人与孤独的相处。而将幸福下注在别人身上,是极为危险的。终究你会发现,他人是一个相当大的变量,远非你所能控。&br&两个人相处,哪怕曾经说过一万句好话,有时仅仅因为一句话说错,一段关系当即破裂——这就好比走钢丝,哪怕你就快到终点,一步走错,则步入万丈深渊。&br&从本质上讲,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人对于痛苦的反应比对幸福的反应剧烈得多。哪怕是轻微的摩擦,也会导致极度的不适。让他们忘记以前的千种好,从而难受至极。而幸福的感觉并不会持续,相反,长期的幸福感会让他们感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br&一个人倘若不会独处,那么必将不能与他人相处。在自己掌握之下的都控制不好,跟他人打好交道更无可能。&br&如果你跟人一起出门吃饭谈事叙旧,当作一种休闲活动无可厚非。但若为了一起吃饭而吃饭,那就显得完全没必要了。倒莫若退一步,享受好一个人的孤独。&br&刚开始我也和你一样,害怕一个人吃饭,主要是因为害怕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周围都是三两个成群结队,你单独一个人,总免不了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与世界背道而驰。有几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分享一下:&br&&br&1.在等待上餐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地方,比如手机上面,而不是别人的眼光,否则会浑身难受,话说以前我没有手机的时候更加难受。&br&&br&2.就一个人吃饭这件事本身,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现在的人吃饭都有很多坏毛病,比如一边吃饭边看手机,边看电视,边聊天,三心二意,结果既没有吃好饭,也没有做好其他事。一个人吃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独自安静下来,感受更为纯粹的吃饭体验,周围没人打扰,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美食上。&br&&br&3.如果你是一名”恐独食症“患者,像下面这个视频介绍的这样:&br&&a href=&///?target=http%3A///cover/n/n5hva792gdfltlz.html%3Fvid%3Dz018131plaj&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健康资讯联播&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个纯粹就属于心理问题了,可以试着用”请陌生人吃饭“这些疗法。尝试着将自己放开,多多接触人群,甚至一些陌生人,缓解一下自己的症状。现在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使用个诸如微信、陌陌、请吃饭之类的APP总归不难。&br&&br&以下是我一个人在餐厅里吃的一餐,有很多个日子,我都是这样做的。我不觉得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在吃饭时间都靠挤的匆忙时代中,一个人吃饭有什么不好。相反,比起跟人一边聊天一边嚼食物,我更能将精神集中在一件事上,享受时间和食物带给我们的恩惠。希望有一天,你也能这样:&br&&img src=&/92ee2e9a36ecfea9c864_b.jpg& data-rawwidth=&854&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4& data-original=&/92ee2e9a36ecfea9c864_r.jpg&&&br&但其实餐馆里的环境是这样的:&br&&img src=&/b0b902c3aadacb412b7ec3_b.pn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b0b902c3aadacb412b7ec3_r.png&&&br&&b&一个人,如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的幸福即我本身,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幸福了。&/b&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 我一个人生活了很多年,从初中到现在,一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买衣服、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读书、一个人睡觉。 不过现在因为有了网络和工作的关系,每天需要和许多人聊天,已经做不到完完全全的“一个人”了,虽然我个人很讨厌聊天…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30778 人关注
2098 条内容
567 人关注
7710 人关注
4705 条内容
1347 人关注
259 条内容留美博士生,机器人专家
冷哲: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
日,麦可思、搜狐教育和学而思培优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显示,我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薪金水平有很大的优势。起薪靠前的专业中理工科占据多数,而起薪垫底的十个专业却都是文科。
有人提出,这是由于理工科的学习更为“专业”导致的。理工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大量的专业课程内容都要以基础课程为前提条件。文科学生要进入理工科的体系,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学习,从基础部分一点一滴地补课。而文科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散的点状结构,课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理工科学生要进入文科体系,直接学习工作所需的那一部分内容即可。一个机械工程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也可以勉强胜任记者的工作,但是一个新闻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却不可能胜任机械工程师的工作。
“专业壁垒”阻挡文科生转行步伐
社会中能胜任理工科岗位的人员总是远小于能胜任文科岗位的人员。因此,高收入的文科专业,都会得到过量的合格劳动力,其报酬就会迅速被拉到普通水平(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财会专业)。而高收入的理工科专业则由于“专业壁垒”而不能得到过量的劳动力,因而可以维持高薪。
可以想见,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据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美国25岁以上稳定就业人口的中位年收入为64396美元。在理工科之中仅有心理学与一些跨学科的理工专业低于这一水平,而在我国一般所言的文科范围内,则仅有商科和社会科学高于这个水平。所有专业之中,中位年收入最高的是工程专业。
但是,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并不仅仅与劳动力的供给相关,恐怕还与专业训练的差异有关。
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11年还做了一个专业、工作与一生收入之间具体关系的调查(Work-Life
Earnings by Field of Degree and Occupation for Peopl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2011)。其中把被调查者的职业划分为14个领域。结果发现,在14个领域中,除了医疗行业没有工科毕业生数据外,工科毕业生在11个行业中都是工资最高的人。除了工科的典型行业之外,其在管理、商业与金融、销售、艺术与媒体、社区及法律服务、办公支持等典型文科行业中的收入都超过文科毕业生(包括商科)。
不仅如此,理科毕业生在管理、商业与金融、销售行业的收入也超过了商科毕业生。他们在艺术行业的收入则与对口专业的文科学生不相上下。
这一结果无疑让人大跌眼镜。理工科与文科收入的差异,已经不能以“他们从事不同行业”来解释了。可以看到,理工科学生从事文科行业的,往往比文科学生收入还要高。
学不动理科才学文科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学生本身的选择造成了这种结果。在我国的文理分科体系中,虽然报考文科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优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大量的文科考生其实是理科学的太差而“逃亡”到了文科。我国高考中,文科有很大量的内容都是记忆性的,这使得文科考试未必能很有效地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因此,民众普遍认为,从总体上看,文科大学生的平均素质可能不如理工科。&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2008年关于SAT考试的报告来看,报考理工专业的高中生三科考试(阅读、数学、写作)分数均显著高于报考教育、商科、营销的学生。因此,可以推测美国工科毕业生在平均智商上,要优于这些专业的美国学生。那么毕业后工科学生在相关文科工作领域更有优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就SAT分数而言,报考理工科的学生与报考哲学/神学、社会科学的学生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可以认为在智商上,美国这些专业的学生素质没有明显差异。然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在非本专业工作领域的薪金,却往往比不过理工科毕业生。
美国虽然没有高考的相关问题,但是也存在“无法胜任理工科的学生逃亡到文科”的现象。根据普渡大学教授马修•奥兰德2008年在《工程教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美国工程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转专业的学生比例类似,但是区别在于,学生一般只会从工程专业转出,而不会从其他专业转入工科。典型的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中,往往只有50%-60%是一开始就在本专业就读的。而工程专业则有高达93%的毕业生是一开始就在该专业就读。美国理工科学生转专业比例最高的时间是第一年,他们一般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遭遇障碍后转换了专业。
这种单向的转专业,也导致了美国理工科毕业生严重不足,这一点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美国理工科毕业生的失业率一般都低于平均水平。美国政府建立了各种计划,从小学就培养学生对于理工科的兴趣。相反,美国政府对于文科就没有这种计划。对于理工科硕士和博士留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美国最长实习29个月而不必更改为工作签证,这方便了这些人留在美国,而文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则仅有12个月。对于留学美国而获得理工科硕士、博士学位的人,美国国会甚至长期讨论要直接给予绿卡,来满足美国国内的需要,而这种讨论从不涉及文科。
从这个角度讲,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理工科的实际淘汰率都更高,所以即便两者的平均学生素质在一开始基本一致,理工科毕业生的平均素质也会优于文科毕业生。
理工科学术训练非常强调严谨
文科生更容易“想当然”
另一方面,谈到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有一个理念往往被奉为圭臬,这就是“严谨”。严谨这个概念,虽然在文科中也被重视,但并不是非常关键。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文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如理工科的一个原因。
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时时刻刻强调严谨,算错了一位数字,结果就全错了。忽略了一个要素,建立的数学模型就无法反映现实,计算出的解决方案就会完全失败。因此,在理工科的学术训练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全面地、细致地、客观地考察问题。反直觉的结论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已经习惯于靠数据、计算和实证来解决问题。
而文科训练往往并非如此。很多文科课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比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无论是高是低,往往都能说出自洽的道理。而文科训练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路和视角,这使得文科生会习惯于主观评价。一个人的主观评价基本与其直觉一致,这使得一部分文科生会忽视定量分析、排除他因、实验论证,而重视和挖掘直觉判断。因此,相比于理工科毕业生,文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可能更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比如2012年的茶水验尿事件,记者在获得了医院的化验报告后立刻认为是医院的黑幕。“茶水里能检验出白细胞、霉菌”,面对这个情况,人的第一直觉可能就是“医院人员在胡扯”。记者无疑就跟从了自己的直觉来进行报道,而没有注意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文科的专业训练在面对现实工作时仍然有很大的缺陷。这使得同样水准的学生经过理工科训练和经过文科训练后,很可能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可能是未来文科教育发展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LengZhe/_196762_s.shtml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砖治各种脑残不服。
横扫一切美分极右,
我就是网络正能量。
不服?来辩!
哈哈,不服不行!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4-01-16 13:46
留美法学博士研究生
游天龙:理科开发新大陆,文科伤心太平洋
这几天因为冷哲兄的一篇《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关于文理争论的话题又起来了,我也忍不住想要说两句。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科生,文理分班前后都自觉把自己归入这个群体。上大学后修的是文科,来美国读的也是政治学和法律,可以说在文科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越走越远。但我倒不是因为理科学的不好读的文科,初中物理化学竞赛还拿过省级二等奖,高考数学也差不多满分。那时候文理科的高中数学难度也就高三上学期的微积分有深浅之别,但这部分占的高考卷面比例只有一道大题,不过现在这些也都还给老师了,略过不提。
我一直没有从灵魂深处思考过自己为什么选择了文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选择文科并不是受到家人老师的影响。但回顾自己走的路,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钱在其中扮演的巨大角色,我估摸这也是很多人弃文从理的原因。庆幸的是我遇到这个问题比较晚,所以虽然发展道路从历史走向政治,再从政治走向法律,不过还算完整地接受了系统的美式文科教育。而更多人可能在人生的更早阶段就遭遇了这个选择,从而不自觉地选择了理工科。
我曾经慎重地考虑是不是读个政治学或者历史学的博士,但最后壮志未酬的主要顾虑就是回报率问题。政治学和历史学都是传统学科,可以说是自人类有高等教育以来就有的科目,其深度广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发的差不多了,这对于每一个后来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读博士意味着你要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作出贡献,找到前人没有开拓的领域,不管这个领域多小,你得拿出新东西出来才能毕业。文史类领域要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很难,大类十几年能出一个小类都要谢天谢地了,这也是现在文科博士毕业时间一拖再拖的原因。
投入和回报的巨大反差恐怕才是造成文理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理工科随着科学技术推陈出新不断涌现新的领域,意味着每个领域都是新大陆等待去开发,因此出成果快毕业相对容易。如果拿美国历史打个比方,理工科学生面对的是还未开发的北美大陆,而文史科学生已经一路西进望到太平洋了。而像金融学、会计学等商科博士就更让人羡慕了,上世纪80年代郎咸平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2年公司财务博士毕业,现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平均要6年才能毕业,因为新领域不多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毕业就不容易了。同样的事例也发生在林毅夫身上,80年代3-4年就能毕业的事情在现在已经不可能,5-8年乃至更久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出来能有口饭就不错了,想指点江山是不可能了。
对比之下,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史专业就更糟了。前几年统计的数据是美国政治博士平均要读6年,历史博士平均要读9年,现在估计情况更糟。而美国读博的强度恐怕不是国内统一的三年制博士可以比拟的。最少6年高强度的学习,每年2万上下的助学金换来的不仅仅是数以百计的文献,还包括但不限于教授一两门本科乃至硕士课程,给导师做研究助理或授课助理,参与各种本专业的研讨会、国际会议,发表会议论文讲话分组讨论,自己写数量不限的论文四处投稿发表等等(当然这些理科也是一样)。文史类博士的毕业论文据统计也都是最长的,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科目基本居于论文长度前十。
而很多文史类的博士都要求会多门外语,比如历史博士,除非是研究现代美国史的可以免外语要求,其他哪怕是近代美国史或者殖民地美国史的都要会法语、德语等语言至少一项。政治学如果是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或者政治史、政治理论,外语也不可避免。这也是华人在美国搞历史都是搞中国历史,搞政治的都是中美关系或者中国政治的原因,否则就得加试中文以外的另一门外语。而且这外语还不是哑巴式的,因为要出国参加活动,你起码得能交流。相比之下,地球人用的计算机语言则是相通的。
说到经济方面,2万多美元助学金单枪匹马还好,拖家带口则意味着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在大城市甚至会入不敷出。理工科的同学们不少博士项目念两年拿到硕士就出去找工作,或者兼职写代码改善生活,而文科在读期间几乎没有其他的谋生途径。这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同样的时间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勤勤恳恳估计也熬出头了,以美国人均GDP4万多计算,这么多年的机会成本有几十万之多。
更糟的是就业前景也很不乐观。理工科博士就算不在学校搞学术,也可以进企业去谷歌微软等设立的研究院,或者去实验室,最糟也有博士后,而像计算机这样的热门行业哪怕是本科生都供不应求。文科有企业可去么?没有。有实验室么?也没有。博士后倒是有,但少的可以用两个手算过来,而哈佛那些高大上的博士后也只留给同为高大上的其他滕校。文科教职竞争恐怕远比其他领域激烈,US
News排名上的地区类院校(差不多二三流)到处可以看到Top 10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牛校毕业留牛校工作的牛人在文史类那真的只能仰望了。而且就算有学校愿意招,美国的移民政策也和文科对着干。且不说STEM计划仅限理工科,等那些愿意请你的学校看到办签证要提供担保等一大堆文件,然后还得请个律师打理的时候,恐怕就退缩了直接找个美国人了。
投入和回报的巨大反差恐怕才是造成文理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美国,同样博士毕业,文科投入本身就比理科高,而回报则低得多,留美难度也极大,所以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最终会跟着钱跑。
而这种流动其实一样发生在供过于求的某些理工科领域,比如生物。美国生物博士人均收入据说是所有理工科博士最低,所以很多生物博士选择了没有专业要求的如MBA,法律博士(出来做专利律师),或者商科博士(开辟了新领域,缺数学好的申请者)。而这并不能说明MBA学生就比生物博士聪明或者更有逻辑,仅仅是趋利避害的人性选择罢了。最近偶然认识一个工科博士,读博加博后9年,第一第二作者论文发表50多篇,看着商科博士钱多就跑来申请了,这能说商科比工科更强更好?只不过说明商学院有钱,而且最近商科缺教授,毕业出来就业更容易罢了。
正是这种就业预期反过来决定了很多人的早期人生选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段子不过是对这种预期的一种简化表述。中国普遍的现实化人生追求,不仅让很多经济实力不足以培养一个文科博士的家庭自然早早地给孩子灌输学理工的念头,就算有钱培养文科生的家庭也往往不能理解孩子读文的目的何在。追求就业安全这一现实的目标将很多本有志于文科的学生推向了回报相对快周期相对短的理工科。而且文科的入门门槛并不高,导致就算没有接受正规学术训练的理工科学生一样可以颇专业的评论时事或者写文评影评,这也导致不少理工科学生满足于此,对于投身文史更是兴趣索然。
回到我自己,我最后选择法律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和自己兴趣最接近收入又相对可以预期的领域,而且法律博士是三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法律从业人员,虽然美国大多数法学教授和高院法官都只拿了这个学位,但如果要和其他领域学术培养等量齐观的话,至少还得再读两个学位,最少还得读4年拿到法学博士才行。一来一去,本科毕业后还得读上7年,而且法学博士毕业想进高校就业恐怕还不如滕校的法律博士吃香呢。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YouTianLong/_199719_s.shtml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砖治各种脑残不服。
横扫一切美分极右,
我就是网络正能量。
不服?来辩!
哈哈,不服不行!
发表于:14-01-16 13:47
留美博士生,机器人专家
别误解,我说文科生不如理科生的意思是……
――文科生为啥收入不如理科生的再讨论
1月2日,拙作《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在观察者网登载之后,引起了不少议论,有一些是有意思的讨论,有一些是误解。这里我想就这篇文章的几个论点和一些有意思的评论来讨论一下。
我这篇文章本身其实并不是讨论“文科生为什么不如理科生”,而是在讨论“为什么文科生的平均工资不如理科生”。但工资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这篇文章也并不包含价值观判断,仅仅是围绕这样一个现象来寻找答案。
在讨论之前,我希望能厘清两个概念,那就是“统计意义上”和“平均水平”。一个事物在统计意义上带有某种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带有这种特征。比方说,在统计意义上中国民众的收入不如美国,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有钱人,也不是没有穷人。平均水平也是类似的道理。
时间要求越多,壁垒就越高,外行进入这个行业就越难
首先要讨论的是专业壁垒。
专业壁垒是指有些工作的专业性极高,以至于仅仅入门级工作就需要很长时间的持续训练或自学。这种时间要求越多,壁垒就越高,外行进入这个行业就越难。专业壁垒高的职业,如果培训机构(包括大学)产出不足,就很可能具有较高的收入。
在《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一文中,我仅仅强调了理工科的专业壁垒。其实文科的一些工作同样有专业壁垒。正如有读者在评论中提到“理工科难?让个机械工程师做做同声传译试试?”同声传译恰恰是一个专业壁垒极高的工作,而培训机构则十分稀少,很多人要经过艰苦的自我培训才能胜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个工作的收入就很高。
可以这样说,理工科的大部分课程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做得了这个工作,而文科的大部分课程则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做得好这个工作。比方说英语系的学生可能都修过英美文学或类似课程,这种课程当然可以帮助他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但没学过这个课程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做英语翻译。同样的道理,幼教专业要学幼儿心理学,它是一个决定了“做得好”的课程,而不是“做得了”的课程。
无论文科理科,如果主要课程都是“做得了”的专业,获得入门级工作就难。因为一个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才能进入这个专业领域。在获得收益以前的时间成本很高,这会吓退很多想要转行的人。而主要课程都是“做得好”类型的专业,一个门外汉也可以投入较短时间自学然后获得入门级工作,此后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修习“做得了”类型的课程。因此,很显然前者潜在的可用劳动力就远小于后者。
当然,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后者的工资就低,因为这还与职位数量有关。比如A专业壁垒高,可用劳动力为100人,而B专业壁垒低,可用劳动力为10000人。但是A专业对口职位仅有2个,而B专业对口职业有9000个,那么很可能B专业工资反而更高。当然,工资收入还与该职业能创造的价值有关。
所以这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可以做出大体上的判断,但实际上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另一个问题就是,从美国的资料看(如我在文中所引的美国人口普查局资料),典型的文科专业本科毕业后收入不如理工科。这不仅仅是说典型文科职位收入不如理工科,而是两者从事同样职业,甚至是同样的文科类专业职业时,文科平均收入还是不如理工科。这并不是起薪不如,而是整个职业生涯的总体收入不如。中国这方面还缺乏数据,并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存在。但远比中国发达的美国都存在这种问题,那么未来也可能出现在中国。所以我认为讨论一下还是有意义的。
简单认为文理从事不同职业因此收入不同,是不能够解释这个问题的。究竟为什么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在非理工行业工作(甚至是在文科对口的行业),平均工资仍然比文科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在文中提到了两种可能性,但并没有说这就一定是原因,尤其是关于“严谨”的推论,更是大量使用了“可能”之类的语句,仅仅表明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推测,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假说。具体真实的原因是什么,我自己目前也并不知道。
可能的解释(未必其中任何一个是对的,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目前我觉得有如下三种,所有这些可能性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才能确认。所以这里所说的都是一些假说。
第一种可能:理工科的学生平均素质可能更高。
中国有理工科学不下去而逃到文科的事情,美国也不少。而理工科学生却极少有文科学不下去逃过来的。这可能导致理工科学生平均素质高于文科。
针对这一种可能性,很多人都有亲身见闻。但也有一些人仍然提出了反对意见。
比如“我就是因为喜欢文科才到文科的”、“其实文科里很多人理科一点都不差”这些情况当然存在,但这不改变问题。“有学生因为理科不行而逃离到文科”不代表“所有文科生都是理科不行而逃过去的”,也不是“大部分文科生都是理科都不行而逃过去的”。
我们可以假定真心喜欢文科而报考文科的人和真心喜欢理科而报考理科的人基本素质的分布是一致的。但因为理科不行而逃到文科的人,有较大的概率(注意这并非绝对)是素质水平在后50%的学生,这样的单向转移就会导致文科生平均水平不如理科生。
这并不是说文科生素质都不如理科,也不是说逃到文科的学生素质一定不行。而是说有可能因为从理科流向文科的人之中素质水平在后一半的人比例较大,导致文科生在统计意义上素质水平不如理科生。
第二种可能:理工科的专业训练可能更有利于实际工作。
理工科训练一直面向解决实际问题,手段是收集数据、计算、实证。这个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其中还包括排除他因、解决理论与现实的差异等等问题。评价标准较为客观、统一,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更倾向于推理、实证。
很多典型文科专业的训练往往缺乏这些要素。这些专业更要求学生有创见,有时候越天马行空越好,不要拘泥于既有的规则。
这两种思维模式都是社会所需要的,而且并没有什么矛盾。并不是说理工科就不需要创建、不需要天马行空,也不是说文科就不会有严谨、不会有实证思维。实际上无论文理,两者都是需要的。
只不过,如果在培养中往往会轻视其中一者,对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没有文科思维的理科生可能就业比没有理科思维的文科生更容易一些。
第三种可能:这可能是因为理工科大学生之中女生更少。
有读者提到,这种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男女比例导致的。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市场对女性就业者还是有一定的隐性歧视,理工科相对高薪可能是由于理工科女性比例较低的缘故。这个可能性在别人向我提及时,由于文章已经交给了观察者网编辑,所以未能体现,非常遗憾。
那么也许文理之间确实没有工作能力上的差异,而仅仅是因为男女比例问题。
不过,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报告,工科毕业、25岁以上、稳定全职女性中位年收入仍然有78000美元(虽然低于男性94000美元),高于很多行业的男性收入,比如教育、商科等等。但反过来说,这仍然有可能是专业壁垒导致的,很遗憾先前提到的那份专业、职业和职业生涯总收入的推算报告并没有划分性别,所以现在没有数据能表明究竟性别在文理收入水平差异之中有多大的影响。
所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但恐怕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理工科到文科领域工作,工资居然比文科还高,这是不正常的。在一个公平社会中,一个好的学科教育,不应该让外学科的人跨专业到本专业工作时,工资还比本专业高。
最后要说的是,这都是统计角度的问题,和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都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具体的理科生或者一个具体的文科生,收入是高是低,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职业兴趣等等。
(点击查看: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LengZhe/_199699_s.shtml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砖治各种脑残不服。
横扫一切美分极右,
我就是网络正能量。
不服?来辩!
哈哈,不服不行!
发表于:14-01-16 13:48
旅美物理学博士,“学而时嘻之”博主
万维钢:现代社会应告别文人的“常识思维”
芦山地震,有人批评我国电视台的报道过于煽情。记者有意刻画了太多哭泣和死者的画面,他们竟试图采访一个还被废墟压着的人,甚至还想直播帐篷里正在进行的手术。你这是报道灾情呢,还是拍电视剧?
但煽情是文人的膝跳反应。日本NHK的灾难报道可以理性而专业,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煽情是他们最能听懂的语言。不煽情就没有高收视率。也许更重要的是,煽情可以获得更多捐款。
在2007年发表的一个研究中,几个美国研究者以做调查为名招募了若干受试者,并在调查结束的时候发给每个受试者五美元作为报酬。不过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是搞一个决策实验。这个实验的机关在于,随着五美元一同发到受试者手里的还有一封呼吁给非洲儿童捐款的募捐信。而这封信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列举了一些详实的统计数字:马拉维有三百万儿童面临食物短缺;安哥拉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就是四百万人,被迫远离家园,等等。
第二个版本说你的全部捐款会给一个叫Rokia的七岁女孩。她生活在马里,家里很穷,时常挨饿,你的钱会让她生活更好一点,也许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研究者问受试者愿不愿意把一部分报酬捐给非洲。结果收到第一个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一点一四美元,而收到第二个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两点三八美元。
据说是斯大林说的,“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这个捐款实验证明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受试者对远在天边的国家的抽象数字没有多大兴趣,而他们对一个具体人物――哪怕仅仅听说了她的名字和最简单的背景,都更乐于出手相助。
在石器时代的几十万年里,甚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所属的小部落或者小村庄,很多人一生去过的地方也不会超过一天的路程。我们熟悉每一个有可能打交道的人,而这些人的总数加起来也不是很多。这种生活模式对大脑的演化有巨大的影响。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只有一百五十个而已。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在这些具体例子的训练下,我们的潜意识早就学会了快速判断人的真诚程度和事件的紧急程度:我们不会把钱借给一个嬉皮笑脸的名声不好的坏人,但是会借给一个窘迫不安的众所周知的好人。进化本能使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通过人脸和情绪来作出判断。婴儿刚出生几天就能识别不同的面部表情,六个月就能识别不同的人脸,我们只需要四分之一秒的时间就能以相当高的准确度从两个政客的照片中找出更有能力的那个。
这种“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在这个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是名声和面子,而不是利益。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球队和教练的耻辱。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的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有时候他们管这种评价叫“价值观”,但所谓价值观无非就是给人和事贴或好或坏的标签。文人把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感。他们的原始本能使他们热爱大自然,他们赞美花、赞美蓝天、赞美山水、赞美健康的动物和异性。这些赞美会演化成艺术。可是只有刚接触艺术的人才喜欢令人愉快的东西,审美观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感觉,改为欣赏愁苦了。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人很难接触到什么艺术,而现代社会却能让艺术普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统计表明过去几十年流行歌曲的趋势是感情越来越忧伤和含糊。所以美学是不可能客观的,每个人都在鄙视别人的低端审美观和被别人鄙视,我们在审美观的鄙视链上不断移动。文人有时候研究病态美、悲壮美、失败美等等,也许更高境界则追求各种变态美。但本质上,他们研究美。
文人对事物的议论是感叹式的。有时候他们赞美,有时候他们唾弃;有时候他们悲愤,有时候他们呼吁。他们说来说去都是这个XXX怎么这么YYY啊!
他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因为这些判断本来就是从人的原始思维本能而来。
然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却是“反常识”的。
现代社会与古代最大的不同,是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工作和休息,我们还要娱乐和社交、学习和发展,以及随时对遥远的公众事务发表意见。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以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好东西虽然多,你却不能都要。
你想用下班时间读书,就不能用同样的时间看电影。你不能又读书又看电影又加班又饭局,还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距离工作地点近的房子通常更贵,你不能要求这个房子又大又便宜又方便。长得帅的未必挣钱多,挣钱多的很可能没那么多时间陪你。我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做出各种取舍,而很多烦恼恰恰来自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取舍。古人很少有这样的烦恼,他们能有一个选择就已经高兴得不得了了。
取舍这种思维,英文有一个可能更形神兼备的词: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一点这个,来换取(trade)一点那个。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讨价还价一番达成交易,这对文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无语的情境!既不美也不丑,既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唾弃。斤斤计较地得到一个既谈不上实现了梦想也谈不上是悲剧的结果,完全不文艺。所以文人不研究这个。
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可是文人思维仍然停留在有点好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的时代,习惯于无限夸大自己的情感,一边说金钱如粪土,一边说朋友值千金,一边说生命无价,一边说爱情价更高。做过利弊分析,理工科思维要求妥协,而文人总爱戏剧性地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喜欢看动不动就把全部筹码都押上的剧情。理工科思维要求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而撒切尔夫人说她“从不转弯”――可能是因为选民爱听这个,不过她的确不爱转弯。
对自己的事物搞不好tradeoff,生活仍然可以对付着过下去。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的尺度上进行tradeoff。从美学角度看,计划生育制度不但不美简直还灭绝人性,但是从社会角度,人口暴涨的确有可能成为灾难。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人口太多而发生生产和社会退化。十八世纪的日本甚至连牛马都不用了,什么都必须用人,甚至打仗都不用枪炮,直接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我们不能光考虑计划生育这个动作的美学,我们得计算这个动作的后果。而且这个计算必须随时修正,比如现在就很有必要考虑是否应该继续保留这个制度。但文人却喜欢用一个动作的“美感”来说服别人。万历皇帝想收商业税,东林党反对,而他们给出的反对理由不是收税这个动作的输出后果,而是“天子不与小民争利”!当然有人认为东林党其实代表利益集团,是故意拿道德作为借口,但这种不重知识重姿势的谈话氛围仍然令现代人震惊。
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把人脑的两套思维系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计算,甚至我们在系统2工作的时候连瞳孔都放大了。系统2根本不是计算机的对手,没人能在百万分之一秒内计算111.61872的平方根。然而系统1却比计算机强大得多,直到2012年Google用了1.6万块处理器,才让计算机学会识别猫的脸――而且它肯定还不会识别表情。系统1这么快,显然是因为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非常有用的缘故。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不会算数,甚至不会清晰地逻辑推理的人只要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坏,靠本能也能在草原上生活得不错。只有到了现代社会,他才会有大麻烦。文人思维显然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而理工科思维则是系统2的产物。
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但人脑天生不适应抽象数字。伦敦奥运会组织者给运动员准备了十五万个避孕套,竟在开幕仅仅五天之内被用完。腾讯请来梁文道、蒋方舟和阎连科三位文人对此事发表了意见。这三位都是高端文人,根本不计较道德,专门谈审美,甚至还要做一番技术分析。梁说他从来都是公开支持性产业和性工作者。蒋说拥有优秀基因就会花心。阎说中医认为以毒攻毒,性可能也是一个疏通渠道。这三人说的都挺有意思,可他们怎么就不算算,一万运动员五天用掉十五万个,这是每天六次的水平!真正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据运动员说,奥运村还真没到性晚会的程度。
文人思维天生喜爱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果再加上不爱算数,就会对世界乱担心和瞎指挥。请问在以下死亡方式中,哪种是最值得担心的?在海滩游泳被鲨鱼攻击,恐怖袭击,还是被闪电击中?直到“9•11”事件让恐怖袭击的戏份突然变大,美国媒体上曾经充斥着鲨鱼攻击的报道。而事实上美国平均每年死于鲨鱼之口的还不到一人――从这个角度说鹿比鲨鱼危险得多,死于开车撞上鹿的人数是前者的三百倍!一个美国人在过去五年内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只有两千万分之一,而根据《经济学人》最近提供的一个各种死法危险排名,其在一年内死于闪电击中的概率则是一千万分之一
――闪电比恐怖分子厉害十倍!
这种担心会左右公共政策。文人可能从“是不是纯天然的”这个角度认为有机农业很美而核电很可怕,这不是一个好标准。可是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声音大到能够调动很多人的感情乃至于按照他说的“常识”采取行动的地步。他们号称是“民意”的代表,但他们代表的只是未经过tradeoff的原始民意。在大多数公共问题上,常识是不好使的。资源调配即使做不到完全依赖市场,也不应该谁声音大就听谁的。
听作文的不如听论文的。以下这四件事,每个文人都想要:一、用纯天然方法种植的有机农业;二、保护环境;三、取消人口控制;四、让每一个人都吃饱穿暖。可是这四件事不可能同时做到,你必须放弃一个。有机农产品上的农药残余的确更少,但是如果你考虑到有机农业的低产量,其生产一单位食物所消耗的水和地都比化肥农业高很多,综合起来的结果是有机农业更破坏环境。产量低是个致命缺点。事实上在没有化肥的时代,人类养活不了很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再怎么大声疾呼有机农业也没用。
“好吧,”这时候有个文人说,“我有钱我自己吃有机食物,这总可以吧?”可以。但根据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内医学年鉴》的一份针对过去几十年两百多项研究的总结报告,有机食物甚至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
现在到了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人思维的时候了。传统的文人腔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一篇正经讨论现实问题的文章总要做点计算才说得过去。
本文引用了几个最新的研究结果,但这其实是一篇一百年以前就能写出来的文章。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至今,我们喊了近百年赛先生,却仍然没搞清楚赛先生是干什么的。赛先生远不止“鬼火是磷火”之类的少儿科普。他是常常违反常识,甚至可能变来变去,可是你却不得不依靠他来做出决策的硬知识。他更是有时候简单到tradeoff的一种并不“自然”的思维方式。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WanWeiGang/_159969.shtml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砖治各种脑残不服。
横扫一切美分极右,
我就是网络正能量。
不服?来辩!
哈哈,不服不行!
发表于:14-01-16 13:50
西水西:???
收藏记忆&见证变迁
发表于:14-01-16 13:58
&&[第2版 01-16 13:58]
以下是引用 第5楼 @陪谁去流浪 的话:
西水西:???...
又没有说GWY话题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砖治各种脑残不服。
横扫一切美分极右,
我就是网络正能量。
不服?来辩!
哈哈,不服不行!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商不够情商来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