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最终调查报告出炉 定性人祸
来源:央视网
图为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照片
图为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照片
  CNTV消息(网络新闻联播编译 江易易报道)据日本《读卖新闻》7月5日报道,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进行调查取证的日本国会“事故调查委员会”当天下午,发表了最终调查报告。报告首次将事故的根本原因定性为“人祸”,称是由于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监管当局的监督不力所致。  调查报告共计达641页厚。报告分析称,在东日本大地震中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重大核泄漏事故的跟本原因是由于日本监管当局和东京电力公司之间的关系“发生逆转”,导致“监视、监督机制崩溃”,因此“无法失去了预防核泄漏事故的最好时机”。同时报告指出,“地震也未尝没有对事故产生直接影响”。以及,“东京电力公司本部对事故现场的抢救也不力”。  报告最后提出七点建议称,为防止事故造成的影响扩大,首相官邸和监管当局要“重新完善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努力改革。”
(责任编辑:UN608)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福岛核泄漏对人体健康影响相当有限
IAEA调查:迄今没有任何一例核辐射影响健康的报告
这份报告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专家调查团在6月份发布的,是目前为止IAEA关于福岛核事故最新、最权威的调查结论。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面,这份长达160页的报告显示,“迄今为止,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没有可以确认的,由于暴露在这次核辐射中而使健康受到影响的案例。”
注意,这不仅仅是说“没有人因核辐射死亡和患病”,而是说连因核辐射“健康受到影响”的情况都没有。虽然这是一个临时结论,但确实也完全颠覆了一般人对“核辐射可怕结果”的想象。
报告中提到,日本政府早已建立了专家团来评估核泄漏风险和对民众健康进行观察,专家团的成员还包括来自福岛县立医科大学以及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广岛、长崎等地大学的学者。可以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福岛50死士:没有一个死于核辐射
这个报告的结论未免太令人不可思议――要知道,在半年前关于核危机的报道中,“福岛50死士”是出现得相当多的一个提法,媒体极力渲染他们“英勇无畏地自愿参与了一次自杀性任务”,来体现他们的伟大精神。甚至,媒体上还出现了“福岛50死士中已有5人死亡”、“70%的人员可能会在2周内死亡”等说法,并得到广泛的传播,不过很快也证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实谣言。然而,虽然迅速死亡是错的,但既然有“死士”的称谓,连对健康的影响都没有吗?
对于在前线抢险的这批工人,报告里对他们的状况有专门描述。“有30名福岛核电站的工人在作业中受到了100至250毫西弗剂量的辐射。这个剂量虽然显著,但不会造成任何即时的物理损害,只是有可能会略微增加以后他们患上疾病的风险”,显然,这30名工人已经是受辐射剂量最多的了,目前没有任何损伤,对他们将来患病风险的预期也相当保守。其他的数百位工人受到的影响肯定就更小。
在早先的报道中,还提到过3名工人在作业时不慎把腿部浸泡在了核污染过的水中,当时怀疑会被辐射烧伤。但实际上,经过4天的医院护理后,他们就出院了,报告称不存在对他们构成长期显著危害的可能性。
或许有读者会质疑,这份报告是6月出的,在最近3个月是否会有所不同呢?实际上,IAEA对福岛核危机一直是相当关注的,但此后在这方面并没有新的说法。在其他媒体报道中,倒是有过两位福岛工作人员死亡的消息,但据调查,他们的死因是分别是“过劳死”和白血病, 即使是白血病这位,生前受到辐射的剂量也很小,患上白血病是其他原因,并非因为这次核泄漏。
可以说,这些仍在处理核事故的东电员工尽管背负很大的精神、体能压力,但核辐射对他们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到目前为止,直接因为核事故而死亡的仍然只有2人,都是地震当天在核电站意外身亡的。
儿童无癌症之虞
核辐射最易引起的放射病是儿童的甲状腺癌。这也是日本灾后进行健康监控的重点。3月下旬就对岁的儿童甲状腺遭辐射的剂量进行监测,结果没有一例超标。最近又对1149名儿童甲状腺进行了检测,虽然有一半人被检测出了放射性碘,但测定的最高核辐射程度为仅35毫西弗。而辐射量在100毫西弗以下被认为没有危险性。
来自日本和英国的专家都认定,就目前所测定的辐射程度而言,不会造成未来甲状腺癌症发病率增加的风险。
核污染程度到底多高:为切尔诺贝利1/10,远及不上50年前的核试验
IAEA报告引用了日本核能与工业安全局与原子能委员会这两个机构所估计的核泄漏总量,碘131的泄漏总量分别为为1.3X10的17次方贝克勒尔和1.5X10的17次方贝克勒尔,均不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1.8X10的18次方贝克勒尔的1/10。即便按照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测量的偏高的数据,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也仅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一半。与之相比,已于1963年被禁止的大气层核武器试验的碘131释放量为6.75X10的20次方贝克勒尔。核电站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与当年的核试验差了几乎3个数量级。
另外,新闻上还经常出现担忧核污水排放至海里造成污染的说法,实际上,排往海里的辐射物质4.7 X10的15次方贝克勒尔,只占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加上海水的稀释作用,对生物尤其是人类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的危害也不如想象中大
在《》中,我们就提过,要正确看待切尔诺贝利事故。事实上,人类“核恐慌 ”的大部分来源,就是来自于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危害的错误认识。诚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是人类史上极为惨痛的一次灾难,但其对人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却各有说法。在流行的各种书籍、纪录片、以及绿色和平组织报告里,往往动辄称几百万人遭受辐射病、几十万人致癌,因此致死的多达10万人等等。
但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最新的权威报告,这些数字都是被夸大了的――实际上,这次核泄漏除去抢险人员患白血病和儿童患甲状腺癌的几率升高外,并无其他可证实的健康影响,能够把死因归于这次事故产生的核辐射的,总数不过62人。这份报告还认为“人们不需要陷入对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恐惧之中”。
因此,对于比起切尔诺贝利严重程度小得多的福岛核事故,也不需要恐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探讨的,仅针对核辐射对人的健康问题的影响。这种重大核泄漏,肯定会对自然环境、其他生物造成广泛破坏,到目前为止,福岛核危机还未完全解除,这次危机最终危害有多大,尚不宜盖棺定论。
但至少可以说,在危机爆发之初,大多数人对这次核危机的状况是担忧过度了。“核”确实很可怕,但究竟有多可怕,现在进行回顾,会有更清楚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场由史无前例天灾引起的、人为处理出现多重失误的核危机后,仍然有许多国内外科学家相信,核电站依然是“安全而高效的”。
如何看待反核示威和多国弃核?有其合理性
宣布弃核的国家越来越多
911当日,美国人在悼念恐怖袭击遇难者,而日本人则在地震、核危机爆发半年这天举行了浩大的反核示威。这已经不是地震后日本人第一次进行反核示威,即使在原本的50多座核电站现在只运营十多座,电力缺口仍然很大的现在,反核民众的意愿也仍然强烈。据统计,日本有70%的人希望能够永久“弃核”。
在欧洲这种环保主义盛行,反核传统更为悠久。而随着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对弃核政策越来越清晰的表态,英、法等国的反核浪潮也一浪高过一浪。
如果说,科学家们称“核电站是安全而高效”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反核示威浪潮和多国弃核这一现象呢?
不能强求民众认可核政策
尽管科学家们普遍相信核电站的安全性,但谁也无法完全确保再不会出现大的事故――仍有不少在运行的核电站设计年代较早,这些设计可能没有考虑到类似福岛这样自然灾害叠加的因素。因此,不管再怎么先进的教育、再充分的说服,让大部分民众轻易放弃对核的畏惧也是不可能的。作为政府而言,如果对核能利用没有充分的信心,那么为了民众的安全弃核可以理解。
解除民众心理上的担忧也是一种效用
如果一个政府在未能取得民众普遍理解的情况下,强行推行建核电站,自然会引来很大的阻力。对于关心此事的民众来说,在心理上这无疑于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那么,为了解除民众心理上的担忧,废核的合理性也是存在的。
更好的促进替代能源
反核人士多数都认为,完全无污染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核能的合适替代品。与其背负着核电这个“火药桶”前行,不如及早研发新科技,发现更为理想、又没有风险的能源利用方式。事实上,相比10年前,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尽管从效率上来讲远不如核能,但前景十分广阔,早日转型或许早有好处。
如果科学和民主有了矛盾,怎么办?
核电站无法轻易取代
然而,从规模和成本上看,风能、太阳能、生物等新能源目前尚不能在所有国家尤其是中国这种大国迅速占据主导地位,而走化石能源的老路,不仅无法满足低排放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更是对生命的迫害,在《》中,我们曾经分析过,如果中国的核电发电比例赶上世界平均水平,那么最近10年间可让中国矿工少死8000人,而如果取消核电,那只有继续拿更多的人命来换“发展”。
因此,核电无法轻易取代。即便在当今浩浩荡荡的反核大潮下,仍然有人大力鼓吹发展核能。英国能源大臣在“2011年新核电”会议上就表示,英国毫无保留地致力于新建核电站。他说,“我的观点是,核能是目前能源产业的关键,在未来许多年也仍是关键。所以,我们并不是想要看到新建一座核电站,而是要看到新建一批核电站。”
弃核决策难免是一种政治决定
在西方国家的体制下,民众握有选票,政党为争取民众的选票当选上台,往往会有意迎合选民的愿望,即便明知道这种愿望可能是非理性的。核电作为西方政治生活中的重点话题,在这方面决策时难免会掺杂些政治方面的因素。
一手抓科学,一手抓民主
如果在中国,真的出现了某天专家基于科学的判断说核电站OK能建,而民众却大声说NO,怎么办?要科学还是要民主?
对于专家来说,不受利益集团摆布,基于自己的良心和研究,用科学的语言以大多数人能明白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专家们的责任。
对于决策者来说,则需要设定良好的沟通机制――重大决策要出草案、有咨询期,开听证会,制作通俗的宣传手册等等,同时还要设立健全的决策机制――人大代表投票、专家委员会投票或者民众公决,而且不管哪种,都需要足够的公开透明。决策者既不能在民众尚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只听专家说法,同样不能为了片面迎合民意而站在科学的反面。英国能源大臣是打算这么做的――“以实事和科学证据、以及强大独立监管机构的存在为基础,保持公众的信心。”
对于民众而言,需要做到的,首先是关心这件事,其次是敢于表达。然而,负责任的态度还在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去倾听、理解专家的意见,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是一边拒绝核电不安全,一边抱怨火电伤环境,同时却还抱怨电价太贵,恐怕是过于苛刻的。
以上三种角色,如果能把各自的工作都做好了,即便最终的看法有冲突,但至少互相间的理解更充分,也更易形成妥协。前不久大连PX项目上马下马,专家怎么论证项目上马的民众不晓得,民众怎么就突然非常极端地反对PX这么一个在化工行业中没特别之处的项目,也是稀里糊涂,而最后哪些决策者基于什么理由让已建成的项目又下马了,还是没人晓得。这种结果,既不是科学的胜利,也不是民主的胜利。
随着世界核电之争的升级和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今后中国的核电建设势必会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深入了解核电的好处、危害,有必要及早开始。
不妨顺着反对的声音来,看看如果
卫生部专家说喝碘酒能防核辐射,这种错误说不通。
随着不理性行为逐步结束,盐的价格会稳步回落。
谨慎的人自然可以多做防范,但是像抹碘酒这类行为,那叫胡闹。
个别谣言虽然很有杀伤力但是也不必过分恐慌。
福岛核电站事故,也给民众带来了一次认识核电的机会。
日本怎与灾难共存
除了机制上的防灾之外,日本文化中的灾难基因也值得我们思考
人们对PX就畏之如虎,究竟有无必要
你支持中国发展核电吗?
<div class="countnew" id="apps_svy_opt_count_
<div class="countnew" id="apps_svy_opt_count_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期责编:简单谈一下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
&自从地震发生以来,关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新闻就绵延不绝,虽然今天一天我都在西四挑吉他,没看央视凤凰等电视台的&砖家解读&,不过由于此事与自己的专业(反应堆物理与临界安全)息息相关,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了解到的事故后果,简单地谈一下这次事故,权当给诸位讲解讲解,当然手头掌握的东西也不比大家的多多少,权当说明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此事。A.核电站的爆炸事件看很多门户头条都报道说核电站发生了爆炸,解释一下这个爆炸,并不是核爆炸,而是核电站的氢气在高温下自燃而产生。为什么系统中有氢气?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核燃料元件包壳Zr(金属锆)会与水发生反应而释放的氢气,这些氢气排放到安全壳内,和蒸汽产生的高压,当时已经达到安全壳设计压力的1.5倍,必须立即卸压排出部分气体维持压力平衡,于是氢气被排放到安全壳与核电站厂房之间的空间。一般来说,核电站厂房是密闭的,因此氢气含量的不断增加,当到达自爆含量时,就发生了氢爆。
(At 20:30 local time Japan Sat 3/12/11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Edano announc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as follows:1. Hydrogen explosion occurred at 15:36 between containment and reactor building of Fukushima Daiichi unit 1.& Walls of reactor building were blown out or damaged.发生爆炸在安全壳和反应堆建筑之间,有可能是安全壳向外排放的氢气在外面爆炸,而不是发生在安全壳内部,这样来说安全壳被损坏的概率也小了很多。)参考:福岛核电站事故序列(不断更新)
&而核爆炸,远比氢气爆炸强度大得多得多,引发的后果也不止是安全壳破损的问题,一个燃料组件里有半吨左右的铀,按照普通燃料3%的富集度,也就是15kg的U235,一个堆芯中一般装载了100个组件,也就是一吨多的U235,如果发生核爆炸,后果远不止电视报道上的厂房破坏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发生的绝对不是核爆炸。B.那么,会不会发生核临界安全事故,乃至核爆炸?绝对不会发生核爆炸,有的同学说是燃料的浓度不够,这种说法不准确。核电站燃料是以二氧化铀为形式的铀元素,其中的铀235原子的富集度(质量百分数)为3%左右。就有人说,既然不会发生核爆炸,那不就不用担心了?其实不然,核爆只是不可控自持核裂变(超临界)的一种剧烈形式,而以反应堆中的燃料,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同样会发生超临界事故,功率将以非常短的周期(毫秒甚至更小)迅速上升,造成的后果是产生大量热能,进而熔化元件包壳,各种放射性的裂变产物泄漏,熔融的金属将破坏压力容器,甚至是安全壳,造成大量放射性泄漏到外界环境。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事件,就是发生了超临界事故。不过庆幸的是,在地震一发生,福岛核电群的十个机组就全部自动停堆了,杜绝了超临界事故的发生。其实,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对核临界安全的保障是十分得力的,何为核临界安全?就是确保易裂变材料不发生核爆炸从而采取多重策略措施的学科,也是本人就职以来一直从事的。我们都知道,核能来自于中子引发的裂变反应,核爆炸是因为这种裂变反应不受控制地无限进行,而核电站发电则是通过某些控制手段让裂变反应可控进行。所以中子在裂变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裂变材料中添加能强烈吸收中子的物质,与裂变反应竞争中子,就能限制住裂变反应,让其不能不受控制地发生,这也是核电站让裂变反应可控的原因,具体的原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任何一本反应堆物理的相关书籍阅读,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回到前面,如果核电厂发现,自己有可能无法控制反应堆的裂变反应,那么他们就可以向反应堆中插入能强烈吸收中子的物质,譬如说控制棒和安全棒,它们的成分可以是Cd,Ag,In,B4C等等,总之,它们的存在让反应堆中的U235无法得到足够的中子而不能继续发生核裂变反应,从而确保不会发生超临界事故。还要说的是,这些中子吸收体的介入,是与核电站自身连锁发生的,不会受人为控制,换句话说,只要反应堆出现异常情况,这些物质将连锁地快速作用,除非发生卡棒等情况。不过由于事故已经发生了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有卡棒情况无法控制反应堆,瞬间就会发生超临界事故,后果就不止目前报道的严重程度了。所以我认为,绝对不会发生类似于原子弹的核爆炸,甚至连瞬发超临界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十分小。C.那么,堆芯熔化是什么情况,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首先,发生事故的福岛核电站1号和3号机组堆芯中有燃料元件发生了熔融,但应该是比较小的比例,远不及三哩岛事故时堆芯的熔融程度。根据事情发生的结果,听雪叔的介绍,可能是这样的,在地震发生之后,核电站厂区的厂用电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许多核电站设施失去电力。其中,最关键的部件冷却剂泵(也称为主泵)也断电失效了,它之所以关键的原因在于:核电站的堆芯是热量产生的部位,对比与火电站烧煤的大炉子,堆芯里的U235发生可控裂变反应后产生了大量的热能,需要通过冷却剂&&也就是水带走的,所以冷却剂需要非常大的流量和流速,才能及时带走堆芯产生的热量,而冷却剂的驱动力,来自于冷却剂泵的不断推动,如果冷却剂泵断电失效,冷却剂就不会流动,堆芯产生的热量就无法带走,堆芯将不断升温直到超过堆芯各材料的熔点而造成堆芯融化。实际上核电站为了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是有备用手段的,那就是备用的柴油发电机,在冷却剂泵失效后直接代替其驱动冷却剂将产生的热量带走,从而防止堆芯融化,悲剧的是,在这次事故里备用的柴油发动机不知为何没有实现它力挽狂澜的功能,于是冷却剂停止流动,堆芯发生部分融化。不过就放射性剂量监测结果显示,熔融的比例应该是比较小的。D.为什么会发生放射性泄漏?泄漏的量有多少?会对外界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我想很多人特别是非专业的很关心这个问题。对于放射性的控制,一般来说有三道防御:第一道是燃料元件(燃料的最基本单元,若干根元件组成组件,若干个组件组成全堆芯)表面的包壳,一般采用的材料是Zr-4合金,它具有防腐蚀,耐高温等优良特性,有它包裹在燃料二氧化铀的外面,能够保证放射性物质不泄漏;第二道是冷却剂回路,前面讲了,冷却剂是用来带走堆芯产生的热量,因此冷却剂与堆芯直接接触,但冷却剂不与燃料二氧化铀接触,而是与燃料的包壳接触,但是一个堆芯以秦山二期Unit3为例一般有121*17*17=34969三万多根元件,不可能所有的元件包壳都完整,当有某个破裂的话,放射性物质就将泄漏到冷却剂中,很多媒体同志们常常把此成为核泄漏,例如前段时间大亚湾核电站的冷却剂放射性超标事件,经过香港媒体披露后引起了非常大的恐慌,其实事情没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中国的所有核电站都是压水堆,冷却剂是在固定的管道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一回路,也成为压力容器),它们是与外界隔绝的,就算某个元件包壳破损,反射性也不会泄漏到外界环境,所以我们把这种装载冷却剂的固定的管道成为第二道防御,它能堵住放射性的进一步泄漏;第三道防御就是核电站最外头的安全壳了,它由混凝土和内衬钢壳构成,就像个大帽子一样罩住整个反应堆,也就是说,就算第二道防御失效了,冷却剂管道破裂了,放射性也不会直接被释放到外界环境。不过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和中国的压水堆核电站不一样,它属于沸水堆。参考,补充,&为什么不用压水堆呢?因为压水堆设计于1980年以后,而福岛1机组初建于1970年,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较慢中子石墨堆而言&它的冷却剂是与发电的汽轮机相通的,冷却剂直接推动汽轮机发电;而压水堆冷却剂先是通过蒸气发生器这个部件将产生的热传导到另一个回路(二回路),再让这个回路里的工质去推动汽轮机发电的。也就是说,如果冷却剂里的剂量超标了,沸水堆的汽轮机部分就会有放射性污染,但是压水堆则不然,因为汽轮机额不是由冷却剂推动的。那有人就问了,为什么日本不采用更为安全的压水堆呢?这是因为沸水堆不需要蒸气发生器,这个部件故障率高,造价昂贵,而且又是联系一二回路必不可少的部件,如果省去的话可以大大增加经济性降低发电成本。而通常冷却剂的剂量是很小的,除非发生元件包壳破裂的事故。可现在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前面说了冷却剂没有驱动力后无法带走热量导致的堆芯融化,正好破坏了元件的包壳,使得大量的放射性泄漏的冷却剂中,而冷却剂又是与汽轮机直接相通的,首先汽轮机的位置将有大量的放射性污染,也就是说,此次事故,屏蔽放射性的第一道防御已经丧失了。其次,第二道防御冷却剂管道是否破损目前不得而知,那么有破口的可能性,根据媒体的报道和日本官方消息,安全壳内压曾经达到过最大限制的1.5倍,并且安全壳已经通过阀门排放一定气体而卸压,这些气体很有可能来自冷却剂的蒸发和裂变气体的释放。如果是这样的话,将会有大量的放射性泄漏。最后,第三道防御,也就是安全壳,虽然从新闻报道的照片来看,锅盖一样的建筑已经完全坍塌了,但日本官方发言是安全壳的完整性得到了保障,我个人认为,安全壳应该不容易破坏,否则将导致大量的放射性抛射到外界环境,此类事件已经是接近上世纪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了,日本官方无法担当这种责任。如果安全壳保持完整,那会不会有放射性的泄漏?会,这是因为堆芯融化后产生的高温条件会大量蒸发冷却剂水产生大量的蒸汽,堆芯融化后包壳也无法限制各种裂变气体的释放,所以会产生安全壳内压力过大的现象,为了保证安全壳的完整性,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只能通过向外界释放一定的气体,卸除过大的压力,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弃车保帅的做法,也就意味着,放射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泄漏,所以日本官方撤离了附近20KM半径的几万名居民。至于...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日本发生的9级大地震,引起30多米高的海啸,造成核电站的核事故。地震和海啸均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夺去了上万人的生命,沿海的各种设施均被夷为平地,但核电站的事故才是这一系列灾难中最让人担心和关注的。由于核武器的发展和以前苏联严重核电站事故等,使人们谈&核&色变,这种恐慌心理在中国引起了荒唐的&购盐事件&。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还没有完全解决,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解读新闻报道,规避可能的危害,从而保持平和的工作生活状态。
  说起辐射,人们就会有些害怕,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其实辐射并不是一种稀罕物,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着辐射,我们一直在接受天然本底的辐照。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高能粒子形式的辐射,它来自外层空间,统称宇宙射线;另一个来源是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如空气、水、泥土和岩石,甚至食物)中的放射性辐射,如装修不当引起的辐照多由此产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乘飞机、吃普通的食物,现代生活中看电视、电脑、手机,医疗上的X光等检查,也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核电站用的是有放射性的核燃料,出事故也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核素,那么什么是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呢?放射性是指原子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固有特性。具有能自发地发射粒子或电磁波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了109种元素,约1800种核素。109种元素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17种是人工制造的。1800种核素中,只有270种是稳定的,其余1500余种是不稳定的,是放射性核素。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核灾难过后这个地区的安全程度取决于究竟释放了哪些放射性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移动方向。到目前为止,这次日本核事故后环境中已检测出4种放射性同位素,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随着风和雨水进入环境中,其中碘-131和铯-137能广泛散布到几百公里或更远的距离,而锶-90只停留在距离电站30公里的尘埃中,钚更是只能传播4公里。因此对我国居民可能有影响的是碘和铯,其中碘-131能够被甲状腺迅速吸收,过量会增加甲状腺癌的风险。铯-137在人体内能够替代钾的作用,积聚在肌肉中。但是碘-131会迅速衰变,三个月后就在环境中完全消失;铯-137约需要30年它们才能衰变到原来的一半。
  怎样理解新闻上的权威发布&发现放射性物质&?其实每个地区的放射性水平都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动。我国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已检测到空气和蔬菜中极微量的放射性物质碘和铯。权威发布的&不会危害健康&,即放射性水平还在正常范围内,不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新闻中常说菠菜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为什么只提菠菜?实际上,我国目前发现的菠菜中的放射性碘是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风飘到我国,又落到露天栽培的菠菜上。和其他叶类蔬菜相比,菠菜叶上由于有绒毛而容易收集尘埃,这也是选用菠菜作为指标植物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测,大棚的蔬菜相对而言有放射性尘埃的可能性更小。碘和铯放射性核素由于含量很小,随着时间放射性会进一步的衰减,目前还没有进入我国的生态链。而目前多个国家禁止进口从日本生产的食品,也是阻止放射性物质危害人体健康,阻止进入进口国生态链的有效方法。
  现在在日本发生事故的核电站周围,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简单说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内照射,一个是外照射。内照射就是放射性物质进入了人体。因此需要出门时带上口罩,防止从呼吸道进入;再一就是对吃的食品严把关,如叶类蔬菜多清洗几次。外照射就是因为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照射,应尽量远离被污染的地区,若必须进入这些地区,应穿长衣长裤和帽子口罩,回到家中尽快洗澡,已清除落在身上的放射性灰尘。日本核电站事故即使发生最严重的结果,科学推算也不会对中国有实质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采取以上的防护措施。
  核电站事故造成这么大的严重后果,人们为什么非要建核电站?实际上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自然资源供应的不断减少,为了维持我们人类的生活标准,并防止饥饿或战争带来的大量死亡,必须发展一切形式的能源包括核能来满足人类需求。核电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是一种比较安全、清洁和经济的能源,与烧煤的火电相比,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所以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建立更多的核电站是可以预料的现实。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从事故中吸收的教训,核电站在选址和设计建造方面会更安全,能够让我们在利用核电的同时,享受安全有保障的生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副研究员 高美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邹冰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岛核电站事故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