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学”还是记“佛”

佛学笔记——关于中观学和唯识学的区别
大乘中观:强调世间万法皆为空,包括人的灵魂。大乘唯识:强调世间万法除了“我”外皆为空,“我”为实有。根据佛学得出的2大原理:1、“万法缘起”,万事万物都有因缘和合而成。说失误和我们自己的本质都是虚妄不实,我们若能看透这种本质,皆可成佛。2、“轮回”,所有有意识的生命&&不包括植物,死后不会泯灭,而是轮回为其他的生命,继续生活。问题:假如如“万法缘起”所说,“我”是空的,那当“我”死后,到底是谁在轮回?答:先看论据1、中观说,“我”无论轮回前后,本质都是“假有”。2、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拥有自我意识。& & 因此,既然轮回不会改变“我”的本质,那么轮回后就应该和轮回前一样,也拥有自我意识,而这自我意识应该是前后贯通的,这世可以知晓前世的记忆。& & 中观学太过严肃,不能解释“我”的概念,一旦产生了“我”这个念头,便是我执,因此便执着了。中观要求不要纠结于到底该怎样描述“空”,反正轮回的过程不会改变“我”的本质。大乘小乘的区别:& & 小乘只管自己修行,大乘普渡众生。若万法性空,则众生的本质为空吗?我看见一个人,想普度他。但是他的外表、举止都是外在的色相。色即是空,是虚幻不实的,那我该不该向他说教呢?& & 龙树说“不一亦不异”,意味着众生之间的差别是一种假象,既众生之间是平等的。但为什么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修行和解脱还是以个体生命为单位的?若是说出“我要修行成佛”这个“我”字的时候就会产生“我执”?& & 有上述问题就产生了“唯识学”的概念。学术上把中观学称为“大乘空宗”,把唯识学称为“大乘有宗”。& & 亦或是“中观般若”和“瑜伽唯识”。&&& & 唯识学就是为中观学中的轮回概念找到一个实有的主体。& & 唯识学有“识”的概念。形容的是:人因为上辈子所作“业”而进入受精卵中的过程。这是今生生命产生的关键,也是轮回的主体。这个“识”中有一部分是实有的,不是“空”的。名字叫做“阿赖耶识”。这是和中观学中“万法性空”的观点不一样的地方。& & 阿赖耶识是众生的主体,也就是轮回的主体。它承载着我们做过的种种业,也承受着相应的果报。当我们说一个人修行圆满的时候,这个圆满成佛的主体,就是他的阿赖耶识。& & 阿赖耶识是实有的,当阿赖耶识被迷惑了,就会产生另外一种“识”,叫做末那识。是这个末那识让我们产生了“我”的概念。这个末那识是虚幻的,是空的。我们应该破除掉末那识的假象,恢复出原有的阿赖耶识。& & 如果要扯到万法性空和阿赖耶识的问题,似乎又要回到问题的原点。这里把阿赖耶识和万法分成对立的两面。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对时间的认知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即&&六识。前五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识叫“意”,指我们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种种外在的事物都是由人的六识产生的。佛教说的“六根清净”既是不要让六根产生妄想。& & 除了六识外,第七识就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 实有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代表自我的意识额末那识,末那识又产生了剩下的六识。除了阿赖耶识外的其余七识都是不明、造业的结果,本质皆为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列佛游记文学常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