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选择小学的考虑因素就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影响你择业的因素都有哪些_笔试面试_应届生求职网
<div id="wrap" style='_width:expression(document.body.clientWidth
共找到:11条影响你择业的因素都有哪些笔试面试资料
对结果不满意? 建议:
按相关度排序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 &#8226;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问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大学生就业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有些会起到正面影响-鼓励就业,有些会起到负面影响-让学生更加的不愿意就业,不求上进。那么提早认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大学生健康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大学生整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致使按计划招生和培养的大学生在学科和专业培养结构上难以跟得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2.企业门槛高:  ①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  ②只录用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要一般高校毕业生。  ③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过分强调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因素  1.高校扩招致使人才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而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了人才的需求失衡$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映的是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适度的超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  2.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机会少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次,学校市场信息灵敏性不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学校追求短期效应,不顾本校自身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过剩.还有一些学校对一些冷门专业不及时减少招生人数,导致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就先失业的状况。最后,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大学生就业观狭隘,许多大学生存在择业观念误区,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  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欠缺和就业策略的失当,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太高。第二,职业规划太过理想化,追求完美主义,总想一步到位,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隐性失业。  3.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日益严重,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等能带来方便,于是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这种行为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4.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态,目前大学生毕业前所具有的各类不良心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很多毕业生呈现焦虑恐慌&消极悲观&盲目屈就等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不光对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四)其他因素  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2、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的就业知识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  4、等级证书的限制  5、考验与就业的矛盾  6、性别的歧视  对策:  1.大学生自身要合理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把个人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其次,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顺应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除课程学习之外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建立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和广泛关怀的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2.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技能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等;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学生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3、同时,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像如何写求职信,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注意仪表和举止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则应提倡开设诸如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训练。  4、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5、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第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锻炼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从而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业场中的决定因素。第二,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提前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才能在实践中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端正就业态度。第三,社会实践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既能体验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又能健全创业品质,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6、政府应该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与时俱进、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积极调整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倡导积极的就业意识和理念,其次,要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另外,政府还要重视和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促进人才充分流动,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平台。
相关精彩问答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大学生就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第1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今年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多次成为两会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并把“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论文网 /9/view-3763969.htm  随着90后大学生全面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全球产业快速转移,国内大学毕业生与经济社会需求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些性格迥异、特点鲜明的90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呈现了有别于以往的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江西省7所高校的文、理、工、医、农等26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65份,回收有效问卷721份,有效回收率94%,其中男生291人,女生430人。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就业中最看重的影响因素、期望就业单位的性质、待遇和地区、就业价值取向判断、就业途径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6部分,共40个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就业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选择趋于功利化和务实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就业因素,排在首位的是“工资待遇”(占34.7%),排在次席的是“个人发展空间”(占21.8%),第三是“行业前景”(占13.7%)。接下来是:编制(占6.7%)、稳定(占6.2%)、社会地位(占5.5%)、兴趣爱好(占4.6%)、轻松自由(占4.3%)、国家和社会需要(占2.5%)。  在追求高收入、高福利的趋势下,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依然显现北、上、广大热,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城市次之,而包括江西本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依旧门庭冷落。本次调查中:“希望未来工作的地区?”的这一问题回答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合计达到33%,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占23%,愿意留在江西本省就业仅有15%,只有1.2%的大学生愿意去西部艰苦地区就业。  就业的务实化主要体现在薪酬期望及职位性质要求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大学生主要的薪酬期望范围是元(占55%),其次是元(26%),3000元以上和800~1000元的分别是14%和5%。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大环境和大学生就业现状比较了解。在单位选择上,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工作经验有限等多方面缺陷,更多的是把第一份工作和职业的前几年当作工作经验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愿意从小事、基础做起,选择较为基层的岗位,接触较多的工作领域。  本次调查显现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在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住房难的多方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务实地选择回家就业,通过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既解决了就业难题,又减轻了未来的生活压力。调查显示非常愿意回家就业的比例为16%,愿意回家就业的达到41%,无所谓的为21%,不愿意回家就业的为15%,非常不愿意回家的仅占8%。  二、考公、考研依旧火热,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  2003年国考报名人数仅有3.9万人,从2009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稳定在140万左右,而2011年最热的职位“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竞争比例达4961:1,出现了近5000人争一个职位的现象。而各省市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甚至村官选拔和“三支一扶”都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报名。调查显示,有28%的大学生选择了“一定会报考公务员”,47%的大学生选择了“如果有合适的岗位会选择报考公务员”。其中文科学生最高,两者相加达到81%;工科次之;理科再次;医科最低,仅有23%。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选拔中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已经成为大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一种手段。据统计,2012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人数为165.6万人,比去年增长6.9%,创历史新高。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调查结果显示,“一定会考研的”达到31%,“可能会考研”的也占38%,其中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也从侧面反映了女生就业难的现象。  在考公、考研依旧火热的同时,发现与以往有明显区别的是就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留学、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大学生比例明显上升,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劳务输出国外就业的情况。在回答“最理想的毕业去向时”,留学、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分别占5%、17%、2%,而在其他选项中有9名同学填写了劳务输出;在行业选择上除金融行业领先较多外,其他各行业之间相对持平,其中从事金融、投资、保险的占16.9%,咨询、专业服务(管理、法律、财务、技术等)的占10.8%,计算机软硬件的占9.9%,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烟草等)的占9.6%,政府、公共事业的占8.5%,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商业中心的占8.4%,电气、能源行业的占7.9%,石油、化工、原材料的占6.9%,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占6.8%,教育、文化、科研、培训的也有5.5%,其他行业的8.8%:在单位性质上也相差不多,国有企业(27%),其次是民营企业(25.3%),其他为三资企业(21.9%)、国家党政机关(16.2%)及其他科研事业单位(9.6%)。  三、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自主意识和竞争观念明显提高  本次调查发现,强调自我和彰显个性不仅是90后大学生的性格标签,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是就业因素,“个人发展空间”占21.8%,仅次于工资待遇:在回答“影响您择业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序)”,选择“能够体现个人价值”“事业有发展空间”“实现个人理想”“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位于第二、第三、第六位及第七位。而在问题“您在单位中最希望获得什么?”中:33.4%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得到承认”,居于首位:选择“个人能力能够不断提高”占25%,位于第二。这些都充分说明90后大学生不是简单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个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以及自我发展是否顺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铁饭碗”被打破,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存成本的逐渐增加,使得90后拥有了危机意识,竞争观念变强。在回答“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工作需求”一题中,42%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求;21%则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基本无关。问及“您认为就业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是”:专业知识(24%),为人处世的能力(21%),良好的品德(16%),优秀的求职能力(语言、着装、职业素质等)(13%),获奖证书及资格证书(8%)。这些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加强,普遍认同一个事实:一份理想的工作,除了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拥有良好的人格和职业道德,善于做人做事,并且了解一定的求职技巧和获得相应的各类证书。   四、就业歧视有所加剧,女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  在本次调查中,就业中的各类歧视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就业歧视不仅严重损害大学生就业的正当权利,更伤害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在调查人群中有2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有43%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曾经遭受过就业歧视。其中性别歧视、专业歧视、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外貌,身高、身体健康情况等)歧视和地区歧视占了“您认为最容易在就业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原因”的前四位。无独有偶,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涉及性别、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等诸多方面,有68.98%的用人单位对性别有明确要求,有59.14%的用人单位对户籍地域有明确要求,45.96%的用人单位对身高长相有明确要求,43.28%的用人单位对年龄有明确要求,31.07%的用人单位对有体检方面的要求,20.45%的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大学生求职者是非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原本以为就业歧视主要是存在民营企业或三资企业当中,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眼中的国企(29%)高居榜首,其次是民营企业(23%)、三资企业(17%)、政府部门(10%)、事业单位(7%)。  在回答“您是否会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时,理科和工科女生以91%和85%高居前两位,而理科和工科男生只有0.4%和0:但以女生为主的文科专业,也有53%的女生表示会遭遇就业歧视。调查也显示,大学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存在三大困难:专业不对口(31.3%)、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31.4%)、女生机会更少(26.9%)。而女性大学生,如身高、外貌、出身等也存在各种歧视,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导致就业歧视的原因很多,制度的遗漏、立法的缺失、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用人单位传统观念的偏见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参差等均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民动员,特别是政府部门和立法部门需要作出更大努力,制定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设立类似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负责调查违反公平工资、年龄歧视和对残疾人的歧视)专司其职的机构。  五、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帮助有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针对性工作有待加强  从2003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有关规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招录”“大学生士官入伍”及“大学生创业扶持”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也帮助很多大学生走上不同的岗位,甚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栋梁。但另一方面,面对人数众多的毕业生,却又略显单薄,在政策和制度的信息宣传和具体落实上,也存在着不深入不落实的问题。在调查当中,有46%被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对政策有所了解,但清楚了解的仅有14%,仅有耳闻和完全不清楚的也占到40%:仅有26%的大学生表示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应该会有帮助,23%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有帮助,其余大学生认为帮助很小或者没有帮助。在利用政策方面,只有11%的大学生表示会有效地利用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帮助就业,表示会根据情况试一试的有67%,表示不予考虑的有22%。  在调查中,大学生回答“您所了解最容易的求职成功的途径”,“网投”以37%高居榜首,其次是教师亲戚朋友介绍(16%),随后才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和宣讲会(15%)。对“学校招聘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49%的学生选择没有合适的岗位,其中医科和文科的比例尤高,分别达到了73%和67%,而理工科相对较低。在对就业指导部门希望改进的调查中,“邀请更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单位和企业”(29%)排首位,其次是“按专业或企业类型分类召开专场招聘会”(26名),“举办更多的招聘会提供岗位”(18%),“与人才市场或招聘网站加强合作”(1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大学生首次就业时应注意哪些因素
“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为什么要把责任归咎于别人?”民意中国网网友孔德智讲述,他两年前大学毕业,就从最不起眼儿的服务员干起,又做过网管、业务员等,每月工资从最开始的800元涨到了如今的6000元。在他看来,改变选择性失业状况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要认清自己,调整心态,适应社会。
智联招聘校园关系高级经理孟广认为,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只是起点。用人单位不会特别看重求职者的第一份工作具体是做什么,他们最看重的还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即使第一份工作层次相对比较低,哪怕是做清洁工,只要求职者积累了一套工作方法,符合职位的要求,还是会被选择。
孟广说,首次就业时,首先要了解自己能做哪些工作;第二是了解自己期望的职位;第三是了解公司内部的培训和晋升渠道,至少要看公司新人在两年之内做成什么样子。这样选择工作比较有针对性,避免不了解实际情况或者挑花了眼,去盲目就业。
大学生首次就业时应注意哪些因素?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职业前景(73.5%)、行业前景(63.8%)、个人兴趣(45.5%)。接下来依次是:收入待遇(43.7%)、工作地域(34.8%)、国家和社会需要(25.1%)、正式编制(21.4%)、社会地位(20.8%)、户口(12.4%)。
上一条新闻:
下一条新闻:
温馨提示:以上资讯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侵犯版权请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不对该资讯信息的任何真实性负责。为提供更好的人才招聘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