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台风的等压线判断风向图解图可是有的很多的等压线判断风向图解图上给

你知道那条“台风倒槽”给我们挖了多大的一个坑吗?
“我是一只站在岸上的鱼
如何能忘记曾经活在海里”
今年 第17号台风“鲇鱼”如今已弃海投岸了
听说鱼的记忆只有7″,但这条“鲇鱼”的记忆何止7″
(真想乃一蒸了切忒,乃懂勿额内心伐)
? 9月28日05:45“鲇鱼”卫星云图
这条“鲇鱼”除了主体带来的风雨影响
位于其台风倒槽处的城市也将出现出现大范围强降雨
?9月27日20时-9月30日20时雨量预报图
距离“鲇鱼”尚远的阿拉上海
虽不受台风的主体影响,但也难逃其“魔鳞”
听说这个“魔鳞”叫 “台风倒槽”,上海也入槽了
常蹦跶在预报员嘴里的
“台风倒槽”究竟是啥儿?
台风倒槽是天气图上的一种天气形势。一般来说,从等压线或流线场来看,台风是近似圆形的,没有一处特别凸出。台风登陆后,在其北部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偏南风与偏北风切变,低压区会向北凸出。台风倒槽就是台风外区向北凸出的低压槽。但是,并不是每个台风都伴随这样的形势,台风倒槽主要出现在陆地和沿海,与地形、远距离的冷空气有关。
? 27日17时,海平面气压场+红外云系上的17号台风“鲇鱼”
小白们看这里,“台风倒槽”就是凸起的部分。形象地说,这个“倒槽”就像骆驼背上凸起的峰。
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常集中在这种倒槽附近, 因为台风倒槽也是一个狭窄的辐合带,就如平时我们所说的‘切变线’‘锋面’,此处空气上升运动比较强。台风本身水汽就很充足,倒槽附近辐合比周围强,暴雨往往集中于此。
这段比较难懂,看不懂不是你的认知程度不够
是真的太难了,反正小白我也不懂
下面有通俗解释,往下看???
相信气象小白们仅靠这条“鲇鱼”
还不能形象地理解什么叫“台风倒槽”
咱就再看看 霸道总裁“莫兰蒂”、民主老板“马勒卡”
?上图为9月14日14时卫星云图
显示的台风“莫兰蒂”“马勒卡”
霸道总裁“莫兰蒂”的低压中心从上海的西面经过,其低压倒槽影响了华东大部地区,上海中秋假期的强风雨,罪魁祸首就是它,外加还撩了西伯利亚女王“冷空气”回窝新婚燕尔,眼里除了女王就没别人,于是就导致了 上海中秋普降暴雨,东部沿海降水更为集中,崇明东部和浦东部分站点累计雨量超过300mm。
马勒卡的路径相对来说路径偏东,其低压倒槽主要在洋面上,上海地区受到其外围大风影响,雨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气象小白的最后一击,看图说话
“莫兰蒂”对上海的“台风倒槽”影响好比你与一个人表面撕逼、内心也撕逼,其中一个人就会挖一个大坑,等着你跳!霸道总裁“莫兰蒂”的“槽”离上海比较近,于是就给我们带来了强风雨。
“鲇鱼”对上海的“台风倒槽”影响好比你与一个人表面和谐,内心撕逼,其中一个人就会挖一个小点的坑,等着你跳!那条“鲇鱼”的“槽”相对霸道总裁“莫兰蒂”离上海远一些,于是风雨就相对较小。
“马勒卡对上海的“台风倒槽”影响好比你与一个人表面和谐,内心也和谐,并不想挖坑给对方跳,就在其他地方挖了个坑, (就像气象小白Emma我和气象小咖糖糖...
最后和大家互动一下
靠“看图说话”搞明白“台风倒槽”影响的
请在评论里举个手??????
让我们看到你的手,左手,右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你知道吗】
台风眼是位于热带气旋中心天气十分稳定的地带。风暴的风眼大致为一圆状范围,直径通常介于30–65公里间。风眼周围环绕着眼墙(或称眼壁),即一环状的强烈雷暴,是气旋中气候最为恶劣的地带。风眼是气旋中气压最低的部分,可较风暴外的常压低出15台风眼的形成,是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台风中心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台风眼内虽是好天气,但海上的浪潮却非常汹涌。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气压,和它四周比起来降得特别低的缘故。因此在台风中心登陆的地方,往往引起很高的浪潮,造成很大的损害。台风眼大部分呈圆形、椭圆形、卵形、开口眼和多边形,其平均直径约为45公里左右,最小的为 10-20公里,大的可达100-150公里,即使是同一台风,于不同时刻,其眼的直径也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台风眼的大小有随台风的增强而逐渐缩小的趋势。当台风眼通过某地时,常被误认为台风已过去,实则此时系在台风眼内,约二、三十分钟后,狂风暴雨又会再度出现,台风眼经过前与经过后之风向恰恰相反,此可由图三台风模式图中 明显看出。台风的暴风范围相当大,气象雷达无法看到它的全貌,虽然现在气象卫星可以在高空观测,显示出整个台风中上层的形状,但却无法看到内部详细的情况。在天气图上,我们仅能用密集的圆形等压线来表示台风的位置和暴风范围;从气象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台风中上层大致呈圆形并含螺旋状旋转着的云,在北半球是以反时钟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钟方向旋转,而在中央部位有时可以明显的看出无云的台风眼,云的旋转情形可以代表风的吹向。在台风内部,由气象侦察飞机从各种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实际飞进台风内部观测的结果,可知台风大致为一半径甚大的云柱,其高度曾观测到有一万八千余公尺之高。在这围绕庞大的云柱中心部分是无云或云层很薄,而且没有风雨现象,这就是台风眼。从台风眼向外,刚离开台风眼处,即是云层最浓厚而风雨亦最大之处,渐向外则云层渐高也渐薄,风雨也渐弱。在地面上,当有一台风逐渐接近,并且台风眼恰巧经过,然后台风渐渐离去时,我们也可以大致感觉到上述的情况。不过已经有台风眼之后,风眼越大并不意味着台风强度也越大。强大的台风往往是结构紧密、风眼清晰圆润,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很漂亮,显然大眼睛台风一般不具备这些特征。史上最大的台风眼直径有200km,能装下史上最小的台风。(答案整理自中国气象局、果壳网)
推荐:上一篇:当年预报台风 龟鳖也上阵_网易新闻
当年预报台风 龟鳖也上阵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当年预报台风 龟鳖也上阵)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气预报条件落后“土法上马” 老天气预报员讲述预报故事
  预报员在研究云图。(资料图片)
  龟是能预测天气的动物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哟,台风都这么靠近广东了,明天会不会停课呢?”现在一到台风天气,不少市民只要掏出手机,就能轻松地看到卫星替我们监控的台风图片。如今天气预报员坐在电脑前,看着卫星云图、雷达图像、各地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就能做出关于台风的预报。但在过去,预报员可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有时还要靠饲养乌龟、泥鳅,种些花花草草等“土办法”来预测天气。一位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老预报员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的预报员主要是靠天气图来预报台风。所谓天气图,就是接收到世界各地的天气报告以后,把这些数据填到地图上,“温度、湿度、气压等等。”画出等压线后,可以看到地球上哪里是高压,哪里是低压。通常来说,台风是个低压区,如果在天气图上出现面积庞大的低压系统的话,那就很有可能有台风了。有了天气图,还要靠一些辅助资料。当时,国外一些机构会派出飞机探测台风,能够记录最低气压、最大风速等。“一天飞好几次,资料会提供给我们,这样我们对台风就有一定的了解了。”他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在那个年代还算先进的手段,当时还讲究“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气象部门还要用到一些“土办法”来预报台风。比如,当时气象局大院里专门挖了个池子,用来养乌龟、鳖、泥鳅等,“乌龟什么时候爬出来、什么时候抬头、乌龟壳有没有潮湿,都要留意。”那时预报员会按要求每天记录下这些资料。同时,也会种一些植物,通过物候的方法进行预报。除此之外,一旦有所预兆,“我们还会跑到杨箕涌去访问渔民,问他们觉得会不会有台风来袭。”卫星云图&洗出来的照片和《广州日报》一样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广东气象部门建设了卫星云图接收站,在气象局大院里装起了“大锅盖”。这位老预报员回忆说,这口“锅”挺大的,直径有2~3米,专门用来接收卫星云图。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气象卫星,接收的都是外国的云图。“接收了以后,要像冲洗照片一样把云图洗出来,大小就和《广州日报》差不多,挂到值班室里边,给预报员作参考。”他说,一般每天要接收3~4张,有台风的时候多一点,没有的时候就少一点,“我们看云图的原则是,没有云的地方是副热带高压,有云的地方一片是台风。”“上世纪70年代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开始接触数值预报了。”老预报员告诉记者。所谓数值天气预报,通常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用数学及物理学的原理,编制程序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然后得出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他向记者介绍说,当时气象台已经用上电脑了,他们与广州几个高校的数学系开展合作,成立了研究小组,对数值预报、统计预报等进行研究,这些方式方法也渐渐运用到台风预报上去。后来,他们还参加了国际台风业务试验,对数值预报加以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数值预报效果越来越好了,“各种客观预报方法越来越多,误差越来越小。”他说,从这时候起,数值预报所用的模式逐渐改善、探测手段逐渐丰富,在对台风的了解和判断,都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过去整个广东的气象站只有几个,天气图画出来,定位也不是很准,有时甚至偏差了几十公里,现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长命台风&三进二出南海终生难忘正是由于过去探测手段不完善,有些台风成了“漏网之鱼”,造成很大损失。比如1968年的6811号台风。这个台风小而强、移动速度快,有些成因特征跟其他台风不同。老预报员回忆说,6811号台风进入南海后,首先经过粤东,“当时汕头的雷达已经很明显地捕捉到台风了,后来我们判断它会往珠三角靠。”结果珠三角的雷达一直没有发现这个台风的踪影,以为它“失踪”了。直到台风快要登陆雷州半岛了,才被湛江的雷达再次捕捉到,这时距离登陆已经不到20小时了,于是赶紧通知当地防风。这个台风最后在日登陆湛江,中心附近风速极值达70米/秒,湛江出现阵风41米/秒,老百姓称为“龙风”。在老预报员记忆里,7314号台风也是一个“神出鬼没”的台风。在它登陆前的晚上,“登陆点还能看到月亮、星星。”据后来人们回忆,头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七,中秋佳节刚过,结果这个台风在半夜突然降临,霎时间狂风大作,几乎把登陆点一带夷为平地,登陆时风力达到了18级。此外,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长命台风”8616。这个台风具有强度多变、路径曲折和生命史特长的特点,居然三进二出南海,路径曲折异常。如今回看路径图,可以见到8616在南海的轨迹可谓“九曲十八弯”。此台风总共盘旋22天,先后三次登陆,四次回旋和五次路径改向,历史罕见。
(原标题:当年预报台风 龟鳖也上阵)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压线图的判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