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细胞内遗传物质载体是什么遗传物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遗传信息表达上有何不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遗传信息表达上有何不同
上传于||文档简介
&&生物题目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呢?
您好!这句话不对.① 真核生物及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② 目前所知的,只有部分RNA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不过也是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DNA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范文一: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DNA的合成复制的起始
真核生物DNA分布在许多染色体上,各自进行复制,每个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复制子,以不同的时序进行复制。复制的起始要有DNA-polδ和polα参与,前者有解螺旋酶活性而后者有引物酶活性,此外还需要拓扑酶和复制因子。复制起始也是打开复制叉,形成引发体和合成RNA引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的。 复制的延长
复制叉和引物生成后DNA-polδ通过PCNA的协同作用,逐步取代polα,在DNA-polα以合成的引物的基础上,继续合成DNA子链。复制终止
DNA的复制与核小体装配同步进行,完成冈崎片段和复制子的连接。末端形成端粒结构。转录转录起始
首先是识别启动子的核心序列TATA,形成转录起始前复合物,TFⅡD的TBP亚基结合TATA,另一TFⅡD亚基TAF有多种)与TBP作不同的搭配,在TFⅡ和ⅡB的促进配合下形成转录起始前复合体。TFⅡF结合的RNA-polⅡ进入启动子的核心区TATA。TFⅡF的大亚基有解螺旋酶的活性,RNA-polⅡ进入TATA区后,靠接着进入的TFⅡF的ATPaase活性协同解开DNA双链的局部。RNA-polⅡ催化第一个磷酸二酯键的生成,后TFⅡH使RNA-polⅡ最大的亚基CTD磷酸化,磷酸化后的RNA-pol才能离开启动子,进入转录的延长阶段。转录延长
延长的过程就是(NMP)n+NTP在RNA-pol的作用下,生成(NMP)n+1+PPi 。 转录终止
转录是超出了数百个乃至数千个核苷酸后才停顿的,转录越过修饰点后,mRNA在修饰点处被切断,随即加入polA尾和帽子结构。这是保护了RNA免受降解。RNA的生物合成酶RNA聚合酶Ⅰ
转录产物是45S-rRNA,经剪接修饰生成5S-rRNA外的各种rRNA,与蛋白质组成核蛋白体。RNA聚合酶Ⅱ
在核内转录生成hnRNA,然后加工成mRNA,并输送给胞质的蛋白质合成体系,mRNA的寿命最短,最不稳定,也就是说RNA-polⅡ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polRNA聚合酶Ⅲ
转录产物都是小分子量的RNA,tRNA、snRNA参与剪接过程转录后加工mRNA的转录后加工
5`-端的修饰是形成nRNA的帽子结构,在核内完成,帽子结构和功能是和翻译过程有关,没有帽子结构的是通过翻译起始因子控制的。3`-端的修饰主要是加上聚腺苷酸尾巴(poly A tail)。修饰过程也是在核内进行,和转录终止同时进行的过程。mRNA的剪接,hnRNA和snRNA是核内出现的转录初级产物,hnRNA有若干个编码区(外显子)和非编码区(内含子)相互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初级产物上的内含子,把外显子连接为成熟的RNA,成为剪接。tRNA的转录后加工
tRNA是RNA-polⅢ催化生成初级产物,然后加工成熟。5 `前导序列由RNaseP切除,成熟tRNA3`-端由tRNA核苷酸转移酶加入CCA—OH作为末端。rRNA的转录后加工
真核细胞rRNA基因,及染色体上一些相似或完全一样的纵列串联基因单位的重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核蛋白体大小亚基的分离起始氨基酰-tRNA结合mRNA 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 (各种起因子在肽链成起始中有很多方面的作用。eIF-2既是真核肽链合成调节的关键成分,又是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抗代谢物及抗生素作用靶点)肽链的延长
依次添加氨基酸从N端向C端延长肽链。进位(正确的氨基酰-tRNA能迅速的发生反密码子-密码子适当配对进入A
成肽(肽酰- tRNA将暂留A位,P位有卸载的
转位(转位时卸载的tRNA直接从P位脱落,有利于下一个氨基酰-tRNA进入A位)肽链合成的终止
当核蛋白体A位出现mRNA的终止密码后,释放因子eRF,于是多肽链合成停止,肽链从肽酰- tRNA中释放出来。mRNA、核蛋白体大、小亚基等分离。蛋白质合成后加工和运输多肽链折叠为天然功能构象的蛋白质
一般认为,多肽链自身氨基酸顺序储存着蛋白质折叠的信息,线性多肽链折叠成天然空间构象是一种释放自由能的过程。一级结构的修饰
肽链N端的修饰(细胞内脱甲酰基酶和氨基肽酶可以除去N-甲酰基、N端甲硫氨酸或N端附加序列)个别氨基酸的共价修饰(肽链中存在工价修饰氨基酸残基,蛋白质正常生物功能依赖于这些翻译后修饰)多肽链的水解修饰(某些无活性的蛋白质前提了经蛋白酶水解,生成活性的蛋白质、多肽。)空间结构的修饰
亚集聚合(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由两条以上的肽链通过非共价聚合,形成寡聚体,虽各亚基自有独立功能,但又必须相互依存,才能够发挥作用。)辅基连接(蛋白质合成后需要结合相应的辅基,成为天然功能蛋白质)
疏水脂链的公家连接(翻译后需要在肽链特定位点共价连接一个、多个疏水性强的脂链,才能哟一定的结构,成为具有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原文地址:
范文二: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核酸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核酸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四)重点难点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课时说明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仲老师语录:在人类前行的文明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假设都跟随着一个伟大的发现。
:)在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必须将蛋白质与核酸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二、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什么结构或物质具备这些条件呢?三、核酸(核酸、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核酸是遗传物质(一) 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1、两种菌落的比较2、实验过程3、小结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二)艾弗里核酸转化实验(图解)艾弗里的思路1.实验材料:选用肺炎双球菌。2.假
设:核酸是遗传物质。3.实验操作: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 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进行混合。4.预期结果:只有核酸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5.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吻合。6.分析结论:核酸是遗传物质。由此可见,科学家是设法把核酸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核酸的作用。 但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使用的核酸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呢? 证据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核酸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及结果::某些不含有核酸的病毒,其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证据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结论想一想:为什么说:“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RNA(核糖核酸)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超越科学家):自主探究艾弗里的实验虽然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仍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你能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存在哪些不足吗?应该怎样改进呢?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题解析【例1】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核酸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以上实验说明 (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互相转化B、S型的蛋白质外壳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C、S型的核酸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说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D、R型的核酸可使小鼠致死【答案】C【解析】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说明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能控制产生出能致死的S型的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核酸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核酸能控制形成新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使生物致死。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例2】用核酸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核酸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B、这个实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C、这个实验证实核酸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答案】A【解析】这是艾弗里在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从反面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而做的一个实验,它是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反面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核酸的分解产物是不是遗传物质。【例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A、在噬菌体核酸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B、在细菌核酸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C、在噬菌体核酸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D、在细菌核酸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答案】A【解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核酸,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都是在噬菌体核酸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例4】下列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证实的是(
)A、核酸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核酸是遗传物质C、核酸能自我复制
D、核酸能控制蛋白质合成【答案】B、C、D【解析】此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相似,无可遗传变异产生。因亲代噬菌体的核酸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完成核酸复制、指导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形成等过程都是亲代噬菌体核酸分子的作用,同时证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例5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做了标记(见下表):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1)子噬菌体的核酸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此实验说明了
。【答案】 (1) 32P、31P;(2) 35S; (3)核酸是遗传物质。【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核酸被注入细菌细胞内,并在细菌内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以噬菌体的核酸分子为模板合成许多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核酸。这样在细菌内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核酸既有以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新合成的核酸链,又有原来注入到细菌体内的亲代噬菌体核酸链。所以子噬菌体的核酸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与32P。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在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菌内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35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S元素。从上述分析得知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含亲代噬菌体核酸中核苷酸的32P,说明亲代噬菌体的核酸传递到了子代,保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因此核酸是遗传物质。同样分析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例6】下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 的结构如A、B,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C、D。(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患病的病状与
相同。(2)F上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以
为模板,以
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来自
。(3)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
决定的。(4)本实验证明
。【答案】(1)车前草病毒致病症状;(2)HRV的RNA;作物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作物叶片F细胞内的氨基酸;(3)HRV的RNA;(4)RNA是遗传物质。【解析】 TMV与HRV两种病毒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当以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组成新的病毒,侵染烟草后,烟草表现为HRV的患病症状,说明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①、②、③、④均是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够直接证实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是(
)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③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A.①②
D.②③2、下列只含一种核酸的生物是(
D.变形虫3、 (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B、都是核糖核酸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4、染色体和核酸的关系是(
)(1)核酸位于染色体上,
(2)染色体就是核酸,
(3)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4)染色体和核酸都是遗传物质,
(5)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核酸分子A、(1)(3)(5)
B 、(1)(2)(3)
C、(2)(3)(4)
D、(3)(4)(5)5、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核酸属于(
)A、细菌的
B、噬菌体的
C、细菌或噬菌体的
D、细菌和噬菌体的6、生物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在于(
)A、蛋白质的多种多样
B、核酸分子的复杂多样C、自然环境的多种多样
D、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形式多样7、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P的是(
) 3232A、子代噬菌体核酸
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D、子代噬菌体不含P 328、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9、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是 (
)A、它的含量很少
B、它不能自我复制
C、它与新陈代谢无关
D、它的种类很多10、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类型的细菌 (
)A、无毒R型、有毒S型
B、有毒R型、无毒S型
C、有毒R型、有毒S型
D、无毒R型、无毒S型二、填空题1、通过对生殖过程中,细胞的
过程进行研究,发现
在此过程中具有一定
性。2、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①
;3、通过哪些实验能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①
;③4. 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会导致小白鼠因
而死亡,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____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_______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_______,经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______。5、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使寄生在其体内的噬菌体被标记,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细菌,结果是在细菌和子代噬菌体内均未找到35S;又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并让它去感染细菌,结果发现,少数子代噬菌体中带有P。 32(1)这个实验证明了噬菌体感染细菌时,进入细菌中的物质是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2)这个实验说明起遗传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6、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示意图(见左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C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体外的物质是
,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是
。(2)合成D、E、F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是由
提供的,其合成场所是
。(3)图中的噬菌体在形态、大小等方面都完全相同。这说明噬菌体的性状是由
传给后代的,也证明
是遗传物质。(4)图A→B→C表示细菌体内的“???”(即核酸)逐渐消失,这是因为
。练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10、A二、填空题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染色体;稳定性;连续性2、略
3、略4、患败血病;小鼠正常;小鼠死亡;转化因子;核酸
5、(1)核酸;蛋白质
(2)核酸6、(1)蛋白质;核酸
(2)细菌;细菌的核糖体
(3)核酸;DAN
(4)核酸复制是半保留复制阅读详情:
范文三:第六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第六章 真核生物遗传分析一、名词解释1、C值悖理(C—value paradox):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同生物在进化上所处的地位及复杂性之间无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C值悖理。2、N值悖理(N value paradox):物种的基因数目与生物进化程度或生物复杂性的不对应性,这被称之为N值悖理。3、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主要利用两个DNA分子序列的同源性识别重组对象,负责DNA配对和重组的蛋白质因子没有碱基序列的特异性,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就可以在此序列中的任何一点发生,重组中两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结构部分。4、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这类重组依赖于小范围的同源序列联会;重组事件只涉及特定位置的短同源序列,或仅涉及特定的碱基序列,重组时发生精确的切割和连接反应,DNA不丢失、不合成,重组发生在特殊位点上,此位点含有短同源序列,有位点专一性的蛋白因子催化。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序列部分,而往往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DNA分子中,因此这种重组又叫做整合式重组5、基因共转变(coconversion):基因转变不仅是专一的,而且是有方向的,它不仅涉及单个位点(或基因座),而且涉及染色体的一个区段,如一对含有两个基因差异的突变型杂交时,在某些子囊中可以发生几个基因同时发生转变的现象,称为基因共转变6、末端连接(end-joining):是指断裂的DNA末端彼此相连。7、链滑动(strand-slippage):是指DNA复制时,由一个模板跳跃到另一个模板所引起的重组。8、异源双链DNA(heteroduplex DNA):发生重组时,在重组处每个双链都有一段区域是由亲本DNA分子的各一条链组成,该区域称为异源双链DNA。9、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由于异源双链DNA区段不对称碱基对的不同修复过程导致一个基因转变为它的等位基因,称为基因转变。10、负干涉(negative interference):由于某些不配对碱基切除修复校正的结果与该区发生双交换的效应一致,其实是基因转变的结果,因此出现C 值(并发系数)大于1,这称为负干涉,即一个区域的交换引起邻近区域另一次交换频率的增加的现象。11、极化子(polaron):在染色体上呈现基因转变极化现象的这样一个区域称为一个极化子,有时一个极化子就相当于一个基因。12、基因删除(gene elimination):某些原生动物,如线虫、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等在个体发育中,许多体细胞常常丢掉整条或部分的染色体,只有将要分化形成生殖细胞的那些细胞一直保留全部染色体。通过丢失染色体,丢失某些基因而删除这些基因的活性的现象称为基因删除。13、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是指基因组内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地大量增加的现象。它是细胞在短期内为满足发育或生理适应的需要而产生足够多的基因产物的一种调控手段,其实质是通过差别的基因复制而完成的。14、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 ):是指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的重新排列,序列的重排不仅可形成新的基因,还可调节基因的表达。二、填空:1、根据对DNA序列和所需蛋白质因子的要求,遗传重组可分为三类:(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异常重组)。2、遗传重组包括: (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转座重组)、(异常重组)。3、异常重组按其机制不同可以分为两类:(末端连接)和(链滑动)。4扩增。5、真核生物基因在DNA水平上的表达调控方式包括基因扩增、基因丢失和
等。6、基因转变可分为(染色单体转变)和(半染色单体转变),其实质在于(异源双链DNA区非对称碱基对的修复)。7。8、根据DNA序列在基因组中的重复频率,可将其分为: (轻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阅读详情:
范文四:生物的遗传《生物的遗传》叙事片断一、 情境中质疑引入:俗话说:请同学们看下面这段短片,能说明遗传现象吗?(播放短片:幼兔依偎母兔,小马跟随母马)激发质疑:你想了解有关遗传的哪些知识呢?师:同学们对存在着一些困惑,想了解更多的遗传知识,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看学过本节知识后能否解决?本节课我们着重解决的就是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染色体、基因、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一些名词,同学们要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二、 问题中探究(探究问题一)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后代是如何获得父母性状的呢?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后阐明小组观点)后代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精子来自父亲,卵细胞来自母亲,所以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有充足的自学、讨论、交流的时间。小组成员能够代表小组发表见解,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讲述:其实,每种生物的细胞核内都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例如,牛的体细胞内含有30对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染色体的稳定才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探究问题二)请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在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如何保持恒定的呢?(出示示意图)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能够及时捕捉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组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探究问题三)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以人体为例,23对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却能决定成千上万的性状,为什么呢?(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猜想,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内讨论。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显隐性基因的关系[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材料来源于学生能强化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容易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学习内容。]阅读详情:
范文五:生物的遗传《生物的遗传》单元测试题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彭邦凤试题说明:1.考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粗提取与鉴定、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2.重难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与计算、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计算、性别决定方式与伴性遗传的理解及相关计算A卷(基础篇)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6分)1.在细胞学水平上研究生物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发现,下列哪一种结构的数量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A.细胞核
D.蛋白质2.对一个动物个体来说,几乎所有的体细胞都含有相同的基因,但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功能的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合成不同的A.转运RNA
D.核糖体3.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始终留在细菌的外面,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是A.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C.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烟草、大肠杆菌、噬菌体、蝗虫体内的核苷酸种类依次是A.4、8、4、8
B.8、4、8、4
C.8、8、4、8
D.4、4、4、85.对染色体组的概念理解错误的是A.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B.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结构不相同C.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不同D.卵细胞或精子中的所有染色体6.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红果与黄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计算,其后代的基因型可能出现的比例是A、1:0 或1:1
B、1:0或1:2:1
C、1:2:1 或 1:1
D、1:1:1:17.AaBb和aaBb两个亲本杂交,在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完全显性时,子一代表现型中新类型所占比例为A.1/2
D.1/88.豌豆植株中,高(T)对矮(t)是显性,若子代中有50%是矮杆的,则其亲本的基因组成的是A.TT和tt
D.tt和tt二、非选择题(24分)9.(12分)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均为能感染烟叶使之出现感染斑的RNA病毒,用石炭酸处理能使蛋白质外壳去掉而只留下RNA,由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能重组其RNA和蛋白质形成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病毒感染烟叶,请据下图回答问题:a为TMV的蛋白质感染,b为TMV的RNA感染,c为HRV的蛋白质感染,d为HRV的RNA感染,e为HRV的蛋白质与 TMV的 RNA杂交感染,f为 TMV的蛋白质与HRV的RNA杂交感染。1)a与b,c与d的结果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2)b与d的结果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3)e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在繁殖子代病毒的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来自_________,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由___________提供。4)f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子代病毒具有来自_________的RNA和来自________的蛋白质。10.(12分)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后代的类型和比例如下表:请回答:(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2)亲代果蝇的表现型为、。(3)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4)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5)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
。B卷(拓展篇)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用35S标记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去侵染32P标记DNA的细菌,则新产生的噬菌体中A.全部含有35S,32P
B.全部含有32P,不含35SC.部分含有35S,不含32P
D.部分含有32P,不含35S2.某DNA分子具有200个碱基对,含有40个胸腺嘧啶,若连续复制n次,共消耗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A. 60×(2n-1)
C. 160×(2n-1)
D. 160×2n3.分析某生物体内仅有的一种核酸分子,发现碱基A和C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5%,碱基U占碱基总数的24%,因此可以推断该生物是A.玉米
B.肺炎双球菌
C.T2噬菌体
D.烟草花叶病毒4. 下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A对a为显性、B对b为显性。哪两个图示的生物体杂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A.图A和图C
B.图A和图D
C.图B和图C
D.图B和图D5.香豌豆中,当A、B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开红花。现有一红花植株与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有3/8开红花;若让这一红花植株自交,则其后代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A. 1/9
D. 8/96. 欧洲人中每2500人中有一人患有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囊性纤维变性。一对健康夫妇有一个患该病的孩子,后来该妇女与一健康男子结婚,生一个患此病孩子的概率大约是A. 1/2
D. 1/6257.小麦高秆(D)对矮秆(d)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用纯种高秆抗病和矮秆染病两品种作亲本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在F2中具有该表型的理想植株占A.1/16
D.1/38.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代。F1代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代中,雄蜂基因型有AB、Ab、aB、ab四种,雌蜂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二、非选择题(30分)9. (18分)FLor发现:某些亚麻变种对不同亚麻锈菌有不同的特异抗性。例如亚麻变种“770B”对锈菌24有抗性,但对锈菌22是敏感的;另一亚麻变种“Bomday”对锈菌22有抗性而对锈菌24敏感。Flor用770B与Bomday杂交,发现杂种对22和24都有抗性,而F1自交后得到F2(1)上述一对性状的遗传符合
定律。(2)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写出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实验方案:
。结果和结论:①
;②10.(18分)蜜蜂是具有社会性行为的昆虫。一个蜂群包括一只蜂王、几只雄蜂和众多工蜂。蜂王专职产卵,雄蜂同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喂养幼虫、清理蜂房等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蜂王、雄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各司其职,这种现象为;同一蜂群中有两个蜂王时,其中一个将会咬死另一个,这种现象属于
。(2)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受精卵发育成雌性蜂王或工蜂,表明蜜蜂的性别由决定。(3)研究人员发现了工蜂清理蜂房行为不同的两个蜂群,分别称为“卫生”蜂(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和“非卫生”蜂(不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为研究工蜂行为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杂交实验:①“非卫生”蜂的工蜂行为是
(显性/隐性)性状。②工蜂清理蜂房的行为是受
对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的
定律。判断依据是
。③本实验中测交选择了
的雄蜂交配。④测交后代中纯合体的表现型是
,新类型I的表现型是
。⑤“卫生”蜂的工蜂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的行为属于
行为。《生物的遗传》综合测试参考答案A卷一、1. C
8.C二、9.(l)对这两种病毒来说,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不同的R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表现出不同的性状;(3)TMV的RNA
TMV;(4)HRV
HRV10.(1)常染色体
X染色体;(2)♀灰身直毛
♂灰身直毛;(3)BbXFXf
BbXFY;(4)1:5;(5)BBXfY BbXfY bbXFYB卷一、1.B
8.A二、9.(1)基因分离;(2)符合
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3)以F2中对两种真菌均敏感的植株与F1杂交(即测交)
①若后代表型比例约为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后代表型比例不是1:1:1:1,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10.(1)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2)染色体数目;(3)①显性
测交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相等;③F1代的蜂王
“卫生”蜂;④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
会开蜂房盖,不能移走死蛹(或不会开蜂房盖,能移走死蛹);⑤本能阅读详情:
范文六:生物的遗传第21章遗传信息的延续性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学会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举例说出人类主要的遗传病,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遗传病的预防。2、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其包含的生物学本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法。尝试运用逆向推导法,探讨基因的传递。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遗传学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性状的概念,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 难点:基因与性状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过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课前准备课前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见书本: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1.遗传的现象: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种下的黄瓜不会成为葫芦;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特征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连续性。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现象,叫做生物的遗传。这些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特征。【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特征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特征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2、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生物的性状。观察图21-1生物的性状,讨论:图中观察到的是番茄、家兔的哪些特征?对同种生物来说,同一种特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都一样吗?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举出同种生物具有的相似特征吗?学生活动: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那么你能否举例说出那些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习题: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
)A、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
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C、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
D、小麦的有芒和小麦的无芒2)、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C)A.狗的长毛与黑毛
B.人体的身高与体重C.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D.豌豆的高颈与蚕豆的矮茎第二课时【复习】(1)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2) 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
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与染色体上。提出问题: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间有什么关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阅读资料,寻找答案。(孟德尔)3、认识基因与染色体(1)染色体: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2)基因:“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4、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父母相同呢?分析图21-3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示意图。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只有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由于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
)A.染色体又叫基因
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
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2)每个人都是由________发育来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___________遗传给他们的子女的。3)基因的作用是
)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C.遗传给后代
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开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第三课时【复习】(1)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DNA?什么叫基因?(2)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过程传递给子代?生殖(4)子代成对的染色体分别来自何处?【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新课】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提出问题,讨论:以A或a表示控制上眼睑特征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人体内会有几种结合方式,分别决定什么特征?同学们可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设。A与a结合,可能会有三种方式:AA、Aa和aa。提出问题,讨论:若AA决定的性状是双眼皮,aa会决定什么性状?那么Aa又会决定什么性状呢?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是aa决定双眼皮呢?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细胞中的成对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5.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双眼皮由显性基因决定,以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单眼皮由隐性基因决定,以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细胞中的基因是aa。那么,基因为Aa,既有显性基因,又有隐性基因,会表现出什么性状呢?在基因为Aa时,隐性基因a不能表现,只表现显性基因A决定的性状,所以Aa也是双眼皮。提出问题,讨论:上一节课,我们在分析人体几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时,归纳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以上述眼睑的特征为例:示投影片:(1)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2)爸爸、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3)爸爸、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4)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双眼皮;(5)爸爸双眼皮、妈妈单眼皮,孩子单眼皮;(6)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双眼皮;(7)爸爸单眼皮、妈妈双眼皮,孩子单眼皮。请同学们利用显隐性基因的知识对以上各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同学们对(1)(2)两种情况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待征,这就是遗传。(4)、(5)、(6)、(7)几种情况中,孩子继承双亲之一的性状,同学们也能接受。那么,为什么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是不是在调查中搞错了?孩子与双亲的上眼睑都不相同,是否有这种可能性?提问:父母都是双眼皮,体细胞中成对基因会有几种情况?(1)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的后代? (2)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或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3)假如,父亲的基因Aa,母亲的基因Aa,会不会生出单眼皮的后代?这种后代是怎样产生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会不会有这种情况,父母都是单眼皮,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要说明可能或不可能的理由。1)、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双亲中一个是基因组成为Ee的患病者,另一个表现正常。那么,他们的子女发病的可能性是( )A.25%
D.全部2)两株高果(G)南瓜杂交后,后代高果(G)和矮果(g)的比例是3:1,则基本的基因组合方式应是( )A.GG和gg
D.gg和gg3)多指(如六指)是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常见畸形。如果父母双方的一方是多指(基因组成是AA或Aa)另一方正常,他们的子女会( )A.都患多指或一般患多指
B.一般患多指,一正常C.全部患多指
D.全部正常 般4)已知绵羊的白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白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b)控制,现有两只白色绵羊交配后生了一只黑色小羊,请问:(1)两只白色绵羊和所生黑色小羊的基因组成分别是怎样的?(2) 它们第二胎生黑色小羊的几率是多少?生白色小羊的几率是多少?5)(填图)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这一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D)是显性基因,决定无酒窝的基因(d)是隐性基因,如右图所示的遗传图解中,父亲的性状是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是_______,他们的子女可能产生的基因型有以下三种:①_________型,可能占____%;②__________型,可能占_______%,③_________型,可能占____%。这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有酒窝的可能性是______%,没有酒窝的可能性是_______%。6)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小牛,请回答:(1)黑色和棕色哪种是显性性状
。(2)如果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棕色小牛的基因组成
。(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只黑色小牛的可能性是
。(4)如果用一头雄牛与多头雌牛(基因组成为Bb)交配,共出生20头小牛,全部为黑色,则此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第四课时6、人类的性别决定提问:受精卵是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起点,为什么有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有些遗传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一样?人类生男生女取决于父方还是母方?为什么男女比例总是接近于1 :1?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人类的性别决定。导入新课1)定义:一般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还是发育成雄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生物的性别是由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控制的(多媒体显示: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构成图)2)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问:男、女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关系的染色体为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常染色体。(多媒体显示:1、性染色体2、常染色体/排列)。3)性别决定的方式:XY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染性色体为XY。ZW型:雌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染性色体为ZZ。人的性染色体为XY,在男性个体的体细胞内,除了含有成对的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以X、Y表示。女性个体的体细胞内,除了含有成对的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多媒体显示4),以X、X表示。这就是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的不同。(多媒体显示:XY型性别决定)4)、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遗传的关系下面我们来探讨性染色体的组成与性别遗传的关系。(多媒体显示:人类的性别决定图解)讲解:亲代产生配子时,雌性个体只产生一种雌配子,都含X染色体;雄性个体则产生两种雄配子,一种含X染色体,另一种含Y染色体,它们的比是1:1,雌配子与含有X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含有Y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机会是相等的。雌配子与含有X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XX染色体的合子,合子发育成的子代是雌性,即女性。雌配子与含有Y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XY染色体的合子,合子发育成的子代是雄性,人类即男性。由此,同学们可以知道,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后代的性别取决于父方。人类的生男生女,也是由父方决定的。由于雌配子与含有X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同与含有Y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同,雄配子中含有X染色体的数量与含有Y染色体的数量也相同,因而子代整体的男女数量比是1:1。7、伴性遗传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1)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2)分析色盲病的遗传方式人的色盲,血友病都属于伴性遗传。人的红绿色盲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对红、绿色分不清。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b)是隐性基因,正常色觉基因(B)是显性基因。等位基因B、b在X染色体上,因而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是随X染色体向后传递的。根据基因B和基因b的显隐性关系,人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可以有五种情况。问:人群中的这些基因型,可出现多少种婚配方式呢?XBXB×XBY, 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讲解其中有两种婚配方式不会出现色盲子女:XBXB×XBY, XBXB×XbY,另4种都会出现色盲子女。(多媒体显示正常女性与男性红绿色盲的婚配图解)。XBXb×XBY,XBXb×XbY,XbXb×XBY,XbXb×XbY请4位同学到黑板前面来,分别写出另4种可产生色盲的婚配图解。其它学生在笔记本上写这4种遗传图解。对学生的板书内容进行讲评。引导学生观察4组遗传图解。共同总结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问色盲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相比,谁多?(男性>女性),并共同分析原因。8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是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为什么将遗传病与婚姻法的规定联系起来?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遗传病。(1)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为遗传病。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我们每个人的染色体上都有可能携带一些致病基因,当这些致病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人体上表现出来时,人就会患某种遗传病。目前,已经了解的人类遗传病有4000余种,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其中一些遗传病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以前,遗传病一般是无法治疗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力图使发生变化的遗传物质恢复正常的活动来治疗某些遗传病。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仍然不能治疗。提出问题:遗传病不会传染,也不能治疗,对于它是否可以不管,随它发生?我们不能治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遗传病的发生。这些疾病的患者给家庭带来了精神、经济负担,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遗传病的发生。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2)禁止近亲结婚:根据统计发现,近亲结婚,如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婚后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生的几率高于非近亲结婚。如白化病,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3.5倍;全色盲,近亲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近亲结婚子女患病可能性的17.9倍。我们国家某地有一个山村,由于近亲结婚的人多,出现了许多傻子,被称为“傻子村”。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遗传病发生的机会会增加?我们知道,携带致病基因的人并不一定表现出遗传病,如由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但这种基因有可能递给下一代。血缘关系远,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近亲结婚,婚配的双方遗传基因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为了减少遗传病给家庭、个人带来的痛苦,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表兄妹、表姐弟结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是不允许的。【练习】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
) A.血友病
D.疟疾2、人的精子细胞的染色体可能为( )A.44条常染色体 + XY性染色体
B.22条常染色体 + XY性染色体C.11条常染色体 + Y性染色体
D.22条常染色体 + X性染色体3.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双亲中的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F1代中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雄果蝇眼色与亲代雌果蝇相同,则亲代雌果蝇、雄果蝇、F1代中雌果蝇、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
]A.XaXa、XAY、XAXa、XaYB.XAXa、XaY、XAXa、XAYC.XaXa、XaY、XAXA、XAYD.XAXA、XAY、XaXa、XaY4.某色盲男孩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和外祖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他人色觉均正常。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D.外祖母小资料1.人类染色体数目的确定:人类认识染色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弗鲁门(W.Flemming)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把它称为染色质。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沃德耶(W.Waldeyer)将染色质称之为染色体。从此以后,人们对染色体的研究报告不断提出,人们知道了连多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那么,人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30多年前,遗传学家却一直不清楚。有的遗传学家提出人的染色体数目与大猩猩、黑猩猩一样都是48条。195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工作的美籍华人徐道觉博士意外的发现了人的染色体数目。一天,他对在常规组织培养下的细胞进行观察,无意中发现显微镜下出现铺展得很好的染色体,杂色体数目为46条,而不是48条。后来,徐道觉博士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清了“奇迹”出现的原因,不知实验室的哪位实验员把配制的冲洗培养细胞的平衡溶液误配成低渗溶液,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容易涨破,所以染色体逸出,铺展良好,清晰可辨。遗憾的是,虽然徐道觉博士发现了人类染色体不是48条,而是46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坚持自己的发现。1956年,华裔学者庄有兴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染色体是46条,并发表了实验结果。为此,庄有兴荣获美国肯尼迪国际奖。2.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目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单基因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阅读详情:
范文七:遗传---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真题1.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2.下列实验所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 (
)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D.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3.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4.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5.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的雄性黄猫
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C.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D.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6.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8.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第 1 页 共 1 页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Ⅰ-2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10.(2010·海南高考·T16)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是神创的
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11.造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有多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回答下列问题:(1)21三体综合征一般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A和a是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某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型依次为Aaa、AA和aa,据此可推断,该患者染色体异常是其
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2)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同源染色体中的1条发生部分缺失造成的遗传病。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生出了一个患有猫叫综合征的孩子,若这个孩子表现出基因b的性状,则其发生部分缺失的染色体来自于
(填“父亲”或“母亲”)。(3)原发性高血压属于,这类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4)就血友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来说,如果父母表现型均正常,则女儿有可能患
。这两种病的遗传方式都属于单基因
遗传。12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下系谱图,经分析得知,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是/不是)伴X隐性遗传,因为第Ⅰ代第 个体均不患病。进一步分析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2)假设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则Ⅲ-1的基因型为
,Ⅱ-2的基因型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Ⅱ-2与Ⅱ-5婚配,其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在他们欲生育第二胎时,发现妻 第 2 页 共 2 页子的双侧输卵管完全堵塞,不能完成体内受精。医生为该夫妇实施了体外受精和产前基因诊断,过程如图。14. 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Y、常)染色体上。(2)Ⅱ-2的基因型为-3的基因型为。(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4)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5)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是第 3 页 共 3 页阅读详情:
范文八:遗传的物质基础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纲考频分析考点一 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过程: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脂质、DNA经DNA酶处理后的水解物相互对照(
加入)+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菌落特征。 (2)结论: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1)用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细菌→搅拌、离心放射性侵染(2)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细菌→搅拌、离心沉淀物放射性
(3)结论:(1)(2)(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上清液放射性
,上清液放射性
,沉淀物质?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考查例1.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内,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B.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培养,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C.体外细菌转化实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D.体外细菌转化实验无法使DNA与蛋白质完全分开,故该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变式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总结提升]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三个相关问题分析(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2)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变异类型属于。(3)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考向二
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考查例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个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选择化学组成和结构简单的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B.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将DNA注入其细胞中 D.噬菌体侵染时间过长,细菌会裂解死亡变式2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C.用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中,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D.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含32P的物质是DNA[总结提升]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放射性分析的“两看”法考向三
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考查例3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变式3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有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总结提升]3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判断考点二 DNA的结构、复制及相关计算1.DNA分子结构的“五、四、三、二、一”五种元素:
(2)四种碱基: 三种物质:
两条链:(特点)
一种结构:
2.DNA复制的方式、特点及影响因素(1)复制方式:。画图解读: (2)过程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3)影响DNA复制的外界条件考向一
对DNA的结构与复制进行考查例4.下列相关DNA结构与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B.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C.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 D.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变式4
下列相关DNA结构与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 C.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D.原核生物翻译与转录过程可同时进行[总结提升]4考向二 DNA复制的相关计算例5(2014·山东,5)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分子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个)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3[总结提升]51.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 (1)常用公式:A=T,G=C;A+G=T+C=A+C=T+G=50%。“单链中互补碱基和”所占该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和”所占双链总碱基数比例。有关DNA分子碱基计算中的模板2.DNA分子复制中相关计算的规律方法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数:2n个。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
个。②含14N的有
个,只含14N的有
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2n×2=2n+1条。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
条。 ②含14N的链数是
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为
个。②若进行第n次复制,则需消耗该脱氧核苷酸为
个。[深度总结升华]①计算时DNA单链与DNA分子有何区别?②第N次复制与复制N次又有何区别?考点三 聚焦基因的表达1.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的表达)的常考点 (1)时间: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2)场所:转录——
翻译—— 。 (3)模板:转录—— 。 (4)原料:转录——
(5)酶:转录—— 。(6)能量:转录—— ;翻译—— 。 (7)“搬运工”:翻译——
。 2.不同类型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1)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2)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①具有RNA复制功能的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②具有逆转录功能的RNA病毒(如艾滋病病毒)。考向一
以图示为载体考查转录和翻译例6.右图所示为某原核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表明原核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 B.图示表明两个核糖体同时开始合成两条多肽链C.图中核糖体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G—C、A—T D.图示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相关酶变式6
以下甲、乙两图表示某真核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的某些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乙图中结构⑥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 B.从化学组成上看,甲图中的1和6相同 C.乙图中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物质结构相同D.乙图中的①链与甲图中的b链基本组成单位相同[总结提升]6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的判断下图中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判断它们的方法是:图2方法一:看细胞结构。如果有细胞核或核被膜(如图2),则为真核细胞,无细胞核或核被膜(如图1),则为原核生物。方法二:看转录和翻译能否同时发生。如图1中的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说明该过程属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图2中的转录和翻译不能同时进行(先转录后翻译),所以该过程属于真核生物的表达过程。考向二 从遗传信息传递的各个过程进行考查例7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B.乙可表示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丁可表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变式7
如图为某动物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参与该过程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B.①②⑤中均含有五碳糖,物质⑥的密码子决定其携带氨基酸的种类 C.①中核苷酸的数量是③中氨基酸数量的3倍D.密码子的简并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翻译的速度[总结提升]7从模板及原料分析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和产物 考向三
对遗传分子综合考查例8
(2014·四川,3)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连续分裂n次,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变式8.
(2014·江苏,2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翻译出的多肽的氨基酸数一定是n/6个 B.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构建网络]阅读详情:
范文九: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案背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二、教学课题:《遗传的物质基础》三、教材分析:本节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本节涉及的名词比较多,有遗传、染色体、DNA、基因等。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控制中心,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材紧接着描述了染色体、DNA、基因的有关知识,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自学法、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等。五、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1.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3.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难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出DNA的结构。(二)导学内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阅读课本73页第一段,搞清“遗传”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并请举例说明。(2).观察课本伞藻嫁接实验,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控制的?②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跟踪巩固:(1)生物学上,
,叫做遗传。(2)伞藻嫁接实验表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是遗传的控制中心。(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细胞的哪一结构决定的。(
)A.细胞壁
D.细胞核拓展应用:科学家将棕鼠体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注入已被抽去细胞核的黑鼠卵细胞内,激活后,移入白鼠的子宫内,该细胞发育成的幼鼠的体色是怎样的?为什么?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读课本74页第二段并结合图4.4-2,了解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如何存在的?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填空:(1).染色体是细胞内存在着的一些被
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2).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体的体细胞内都含有
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则有所不同。(3).在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是
存在的。如果蝇体细胞内有
染色体,玉米体细胞内有
染色体,豌豆体细胞内有
染色体,人类体细胞内有
染色体。 请阅读课本75页至76页,了解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有哪些?DNA分子的结构是怎样的?什么是基因?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填空。(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
。(2).DNA是
的简称,它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3).DNA是由两条长链
而成的规则的
结构,其上有许多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做
,不同的基因存着不同的
。(4).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
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
个基因。 讨论:结合课本75页图4.4-4,说说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跟踪巩固:1.每一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
)A.不定数的
C.数量变多对生物体无影响
D.数量变少对生物体无影响2.组成染色体的物质是(
)A.DNA和脂类
B.DNA和蛋白质
C.RNA和蛋白质
D.RNA和脂类3.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
)A.染色体
D.细胞核4.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C.一个染色体上有很多个DNA分子
D.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拓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同卵双生者长得几乎完全一样,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三)、达标检测:1.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一娘生九子,九子都像娘”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将门出将子”
D.“老鼠生儿打地洞”2.生物之所以能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具有(
)A.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遗传的特性 C.变异的特性
D.自然选择的特性3.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是
)A.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一定数量的基因B.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一定,每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一定数量的基因C.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每条染色体中有多个DNA分子,DNA上有一定数量的基因D.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一个基因4.下列各项中( )是遗传物质。A.蛋白质 B. 染色体 C. DNA
D. 细胞核5.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染色体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B. 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C. 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只要变化不多,就不会导致严重的遗传病D. 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条DNA存在6.细胞的下列结构与生物遗传关系最密切的是(
)A.细胞膜
D.细胞核7.下列关于基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B.基因数和染色体数一样多C.基因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D.生物的某一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8.生物之所以能保持种族性状的相对稳定,是因为生物具有(
)A.遗传和变异特性
B.遗传的特性C.变异的特性
D.遗传和变异特性9.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A.蛋白质 B.染色体 C.核酸 D.基因10.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并回答问题:(1) 第一幅图指的是
,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它的原因是
。它存在于细胞的
结构中,主要由和
构成。(2)第二幅图
的模式图,呈
两位科学家通过研究该物质的X射线衍射照片建立了此模型,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3)请描述:两幅图所示的物质存在怎样的关系?(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1.在知识方面的收获:2.在能力方面的收获:(五)、课后作业:1、完成本节练习。 2、预习第二节。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概念繁多,而概念本身总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对此问题,如何让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参与课堂、思考构建知识,这成为教师备课中探究的重点,经过对教材中概念内在联系的分析之后,我决定用“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这一问题作为本节课的线索,以此引出各个概念: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这样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层次清晰的概念。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比较问题的能力。阅读详情:
范文十:朊病毒的遗传物质真的是蛋白质吗维普资讯 朊 病 毒 的遗 传 物 质 真 的 是 蛋 白质 吗罗晓 丽  ( 北省唐“ }   J 市丰南区 第二中 03 0 学 63 ) 018 9 6年在英 国发 现的“ 疯牛病 ” 牛海 绵脑病 ) 严  ( , 重打击 了养牛业并危及人 类健 康 , 震惊全 世界 , 至今 余  波未平 , 其病原也是朊病毒 。圆体 , 和不 同动物 的 PP 。 单克 隆抗 体识 别共 同的  人 r  具有 表位 。   PP 抵抗 内切酶的 消化 , r  导致 其 自身凝 聚 , 成直  形 径约为 4~6 m 的螺旋形 杆状纤维 , n 即所谓痒病 相关纤  维 (cai as ie  bi ,A ) A srpe so a df rs S F 。S F在脑 组织 内形    ct i l 成神经空 斑( e r a pau )亦 即 PP斑 , nuo l l e , n  q r 引致海绵状  损害及 丧失神经元功能 。   许 多足 以杀灭病毒及其 他微生 物的化 学药 物或环  境及物理 因素( 紫外线或  射线) PP 无效。 对 r2 病毒的复制机理那么朊病毒是通过何种方式在牲畜中传播, 又是通过何 种途 径传 给 人 类?朊 病 毒 的 遗 传物 质 是 什 么呢?面对 以上诸 多 问题 , 各种 的高 考 教辅 资 料 中均  在认 为朊病毒 的遗传 物 质是 蛋 白质 , 病毒 的遗 传物 质  朊真 的是蛋 白质吗 ?朊病毒 ( r n 是动物与 人传 染性 海绵脑病 (rn— pl ) o t s ami il sog o   nehlpah , S 的病 原 , 质  s b  pnir e cp a hty T E) s e fm o 实PP 经水平传递 , r  也许还经垂直传递 。PP 作为模  r板, 像结 晶的 种晶一样 , 使正 常编码 的 PP 分子折 迭 聚  r  合, 形成 PP 一PP r  r  二聚体 , 进而变成 PP 分子 , 一过  r  这 程需要名为 X蛋 白的另一种分 子参与 。新产生 的 PP r  可催化愈来愈多的 PP 分子变为 PP 在神经元等靶细  r   r , 胞 内大量 PP 聚合 , r  形成 S F变 为可见的空斑 。 A,   实验证明 , 基 因敲 除技 术培 育 的转 基 因小 鼠缺  用 乏 PP re基因 , 在接种痒 病朊病 毒蛋 白不 发病 。如将正  常脑组织 块移植 到 此种转 基 因小 鼠的 脑 内 , 接种 后仅上不是传统 意义上 的病毒 , 它没 有核 酸 , 只有传染 性的蛋 白质颗粒。本质是 具有传染性的蛋 白质 。早在 1 5世纪发现 的绵羊的痒病 就是 由朊病毒 所致 。为了表彰 美国科学 家 Pui r 研 究朊 病 毒 的 性 质 及 其 所 致 的rs e 在 nT E的致 病 机 理所 取 得 的 突 破 性 进 展 , 予 Pui* S 授 rs   n e19 r 7年诺贝尔医学奖 。 9朊病 毒是细 胞正 常 蛋 白经变 构 后 而获 得致 病 性 ,   这种正常的细胞 蛋 白名为 PP , 多 数哺 乳动 物 的基  r  大因组 均编码 , 并在许多组织 , 其是 神经元 及淋 巴内皮  尤细胞中表达 。1 PP   r 与 PP r移植 的正常部 位发生病变 。将模 拟人 家庭 性海绵 脑状的变异 PP基 因导入 小 鼠, r 即使不接 种外 源朊病 毒 , 此  种基 因小 鼠也发生典型 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 。   将 小 鼠的 PP 基 因 敲除 , r  以人 的 PP r 基 因取 代  之, 接种牛海绵状脑病朊病毒 时 , 鼠在 5 0 小 0 d左右发生  神经性 疾病 , 并产生病变 。   由此可 见, 病 毒是 细胞 正常基 因编码 的正 常蛋  朊 白经变 构后而 获得致 病 性 的蛋 白质 , 际上 不是传 统  实 意 义上 的 病 毒 , 病毒 有 控 制 其发 生 的 正 常 细 胞 的  朊《: l   { ; 《     }  l l  ; i  #}   tP P是朊病毒蛋 白( r npo i ) r pi  rt n 的缩 写  PP o e r 是  正常细 胞的 一种 糖 蛋 白 , 子量 2 00—3 00, 为  分 70 00 称PP  。PP 是 PP I 蛋 白酶 K不完 全消化 的产  r!一 r  r” 3物。PP 的 同源异构 体称 为 PP 在 同一宿 主二者 的  r  r”,氨基 酸序列相 同, 是 PP 的构 象改变 , 但 r   由以 a 螺旋 为蕊 二者 的单   《 D A( 因 )    基   主变成 以 1折迭 为主 , 3 已筛选 到 区分 《 魄 : 克隆 抗  ; N { i &。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