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小孩的词语用什么词语

&&&&&&&& &&
钟锦: 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诗词读本
字号:&&&&
  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我因对蒙学没什么兴趣,加之先生年岁已高,也肯定没有全副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所以开始并未重视。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先生真的太会讲诗了,即使随便给孩子讲讲,也不失精彩。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其实,很多诗并没有像《登幽州台歌》那样讲得很仔细,也许有些诗根本不能讲吧,硬讲并不见得明智。只是,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家长望子心切,往往很早让孩子背诵,我以为决非明智。那么,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家长们也许想不到,孩子在轻而易举地背熟这些诗句的同时,却可能因此永远丧失对诗句的真正体悟。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但是说来可笑亦复可怜,我竟对以前幼时读得极熟的作品,反而麻木无所感受了。因之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直到现在,我对于幼年时读过的一些作品,仍不能有如年长以后读其他作品具有同样鲜明的感受。对这件事,我一直是觉得非常痛心的。”(《迦陵谈诗》,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161页)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我总是记得,小学时买的一本《唐诗三百首》直到现在也没有读完。仅只是开篇张九龄的五言古诗,就把我吓退了。本来我很不好意思向人承认这一点,直到看了先生说出和我同样的感受:“年岁不过只有七八岁。当时家人正教我读《唐诗三百首》,而《唐诗三百首》是按诗的体裁编的,开首便是五言古诗,当时我对‘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及‘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等哲理尚不能体会,而古体诗的音节韵律,似乎也不及近体诗的谐和优美,因此我对家人所教的并不感到满足。”(《迦陵谈诗》,第162页)《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先生那段痛心的经历对她的选择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给孩子的古诗词》,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196页)先生的这个选择理念的确超越了《唐诗三百首》,只是因为她懂得一个极其朴素的道理:过早把蕴含丰富的诗篇塞给孩子,正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
  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常言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因此,《笠翁对韵》之类的俗书,也不可烂熟。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于是她在不自觉中还是偏离出自己的原则,因此,仍有一定数量超过孩子阅读能力的诗作被选入了。那些最能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句子,与她超越流俗的鉴赏力互相呼应,似乎未加更多反思就直接阑入其中。我们应该理解她的高龄,也许在她的下意识里,这些诗词的入选根本没有成为问题。比如,《诗经》的《蒹葭》,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竹里馆》,杜甫的《春望》,李后主的一些词,王安石的很多七绝,其实,包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超出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或许,在她心中,一个理想的中国古诗词选本,怎么可能没有这些句子?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这就需要对入选的原则进行更加周密的思考,而不只是宽泛地说“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文/钟锦)
[责任编辑:杨永青]
|||||版权申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孩子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_百度文库
孩子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孩子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百度攻略&新浪教育 提供,更多精彩攻略访问1
第1 / 12页
贡献者:dkjt63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1444人阅读酸溜溜类似的词语有什么_轰隆隆类似的词-牛宝宝文章网
酸溜溜类似的词语有什么 轰隆隆类似的词
酸溜溜类似的词语有什么响当当 乱哄哄 轰隆隆 顶呱呱 乐悠悠 乐陶陶 乐滋滋 哗啦啦 叮当当 淅沥沥 怯生生 硬生生 红彤彤 红通通 百茫茫 灰蒙蒙 绿油油 黄澄澄 白皑皑黑乎乎 金灿灿 血淋淋 湿漉漉 冷冰冰 热乎乎 火辣辣暖烘烘 香喷喷 急匆匆 慢悠悠 贼溜溜 灰溜溜 孤零零直愣愣 恶狠狠 傻乎乎 胖乎乎 气呼呼 气鼓鼓 气冲冲笑眯眯 笑嘻嘻 乐呵呵 笑哈哈 顶呱呱 光秃秃 文绉绉闹哄哄 轻飘飘 酸溜溜 沉甸甸 干巴巴 周巴巴空荡荡 密麻麻 迷蒙蒙 娇滴滴 水汪汪 泪汪汪甜蜜蜜热辣辣
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看图猜成语好和坏一个小孩打一成语的答案?
看图猜成语图片中,一个小孩子的头像上面是好和坏两个字和问号,答案是什么成语?
谜语解析:小孩子分不出好和坏来,在好和坏之间犹豫不决。
谜底答案:&不识好歹
成语意思:&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相关阅读:
君安国际?领88元现金
别ㄋ那所谓的曾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小孩子可爱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