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沈阳天桥中医院王医生邓登华医生

安岳县中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 要】慢性腹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为患者受凉、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情绪异常等引发的长期反复腹泻,。临床经验证明,中医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文简要分析慢性腹泻的辩证要点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并分证论治其治疗方法,以增加人们对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认识。
【关键词】中医;慢性腹泻;临床认识
&&&&&&&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性的腹泻,在中医中属于&久泻&的范畴,其病位为肠道,病因与脾、胃、肝、肾都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病缓慢、泻下势缓、粪便稀薄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及脓血,时常反复发作,常伴有肛周不适、排便不爽或急迫、腹痛等症状[1]。
&&&&&&& 1 辩证要点
&&&&&&& 中医将腹泻称为泄泻,泄为泄露,大便溏薄,泄为大便急迫,粪水直下。又将急性腹泻称为暴泻,慢性腹泻称为久泻。泄泻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的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的泄泻,多为肝脾失调所致;久泻绵延不愈,体倦乏力,饮食不节,多为脾虚湿盛所致;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多为脾肾阳虚所致。
&&&&&&& 2 中医病因与病机
&&&&&&& 慢性泄泻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的,多因外邪迁延日久,情志不和及饮食不节等外在致病因素所致;然而脾胃虚弱,久病气虚,脾肾阳虚,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以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等内因所致。临床治疗时应辨明病因病机。
&&&&&&& 2.1脾虚湿盛
&&&&&&& 脾虚不运,易生湿浊,湿邪为患,易扼困脾土,以致运化失常,使水谷湿浊混杂而下,产生泄泻。本为脾虚,标为湿盛,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是慢性腹泻的基本病机。研究[2]认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虚湿盛,内因为脾虚,外因为湿盛,大多因为肝肾失调所致的泄泻,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虚,暴泄也多由湿盛所致,为湿困而脾虚。我国名老中医杨友鹤[3]认为,慢性腹泻与饮食、环境、情志等多种因素相关,外邪入侵,饮食不节,脏腑虚弱及七情不遂都会引发泄泻,脾虚湿盛和脾失运化是导致久泻的关键因素,致使肠道的功能失司,虽然病位为肠道,但与肝、肾也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证明,脾虚者主要是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比值下降,尿D-木糖的排泄率降低,胃肠的运动功能出现紊乱,胃肠黏膜相关的细胞线粒体的数量降低,其结构及激素出现异常等,从而引发泄泻。
&&&&&&& 2.2肝郁脾虚
&&&&&&& 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上来看,脾属土,肝属木,两者之间存在相克的关系。肝和脾之间存在着紧密了联系,肝主疏泄作用与脾主运化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分布的正常运行,当出现某种因素将这种关系打破,就有可能引发泄泻。研究显示[4],慢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持续性的情志不舒,神志紧张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壅阻了脾胃的升降之气,又会引起小肠和大肠功能的异常,加重泄泻的发作,多次反复,迁延不愈,并会伴有情志抑郁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因素,会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并可刺激肠蠕动而引发腹泻。
&&&&&&& 2.3 脾肾两虚
&&&&&&&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久泻不止,会导致中气渐虚,则泻更难止,脾虚无力将水谷精微传送给肾,肾阳得不到充分的濡养使肾阳不足,而致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使水谷不化,泄泻加重。
研究认为慢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为脾虚,久虚必伤阳气,轻则为脾阳虚之泄泻,重则为脾肾两虚之泄泻,或是年老体弱者本身肾阳就不足,无法温煦脾阳,致使脾失运化之泄泻经久不愈。
&&&&&&& 3 分证论治
&&&&&&& 3.1 内治法
&&&&&&& 3.1.1 脾虚泄泻
&&&&&&& 大便溏泻,绵延反复,饮食减少,完谷不化,进食油腻食物则增加大便次数,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主要为健脾益气,方为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组成为:党参15g,炒白术15g,扁豆10g,苏梗10g,橘皮6g,砂仁6g,茯苓10g,神曲10g,煨姜6g,葛根10g。加减:兼有腹痛或大便有粘液者,加白芍10g;兼有便血者加槐花5g、地榆炭6g。
&&&&&&& 3.1.2 肾虚泄泻
&&&&&&& 黎明前腹部疼痛,肠鸣即泻完谷,泻后则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主要为温脾补胃,固肠止泻,方为四神丸加减,处方组成为: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5g,白术10g,诃子肉10g。加减:腹胀后重者,加木香6g、陈皮15g,槟榔5g;兼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g;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及久泻不止者可合用桃花汤。
&&&&&&& 3.1.3 肝郁泄泻
&&&&&&& 胸胁胀满、食少嗳气,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时,产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舌淡红,脉弦。治法主要为抑肝扶脾,方为痛泻药加减,处方组成为:白芍10g,白术15g,防风6g,苏梗10g,橘皮15g,木香3g,神曲10g,云苓6g。加减:泄泻重者加白术5g;肠鸣明显者加防风9g;口苦苔黄者加黄芩6g;口淡苔白者加炮姜3g[5]。
&&&&&&& 3.2 外治法
&&&&&&& 3.2.1 针灸拔罐推拿疗法
&&&&&&& 针灸、拔罐、推拿疗法是我国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针灸、拔罐、推拿等疗法防治疾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慢性腹泻具有患者依从性好、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等特点,是常见的治疗慢性腹泻的中医药外治疗法,多见于婴幼儿腹泻的报道中。
&&&&&&& 3.2.2 其他外治疗法
&&&&&&& 治疗慢性腹泻的外治疗法除了上述的针灸、拔罐、推拿疗法外,还有脐疗法、穴位贴敷法、穴位注射法、足浴法等,也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临床上治疗慢性腹泻,常常是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以发挥良好的疗效。
&&&&&&& 参考文献:
&&&&&&& [1]罗国晖.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102~103.
&&&&&&& [2]王小平.张珍玉论治泄泻学术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98~99.
&&&&&&& [3]李献良.名老中医杨友鹤治疗慢性泄泻经验简介[J].新中医,):143.
&&&&&&& [4]刘佳.张洪义治疗慢性泄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78.
&&&&&&& [5]郭春花,冯良罡,孙军连.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57~58.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您的位置: &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研究
优质期刊推荐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早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联合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发生率及肝功能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副作用发生率均为5.88%,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早期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安岳县中医院,四川资阳,642350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您的位置: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证型胃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优质期刊推荐安岳县中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 要】慢性腹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为患者受凉、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情绪异常等引发的长期反复腹泻,。临床经验证明,中医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文简要分析慢性腹泻的辩证要点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并分证论治其治疗方法,以增加人们对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认识。
【关键词】中医;慢性腹泻;临床认识
&&&&&&&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复发性的腹泻,在中医中属于&久泻&的范畴,其病位为肠道,病因与脾、胃、肝、肾都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病缓慢、泻下势缓、粪便稀薄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及脓血,时常反复发作,常伴有肛周不适、排便不爽或急迫、腹痛等症状[1]。
&&&&&&& 1 辩证要点
&&&&&&& 中医将腹泻称为泄泻,泄为泄露,大便溏薄,泄为大便急迫,粪水直下。又将急性腹泻称为暴泻,慢性腹泻称为久泻。泄泻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的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的泄泻,多为肝脾失调所致;久泻绵延不愈,体倦乏力,饮食不节,多为脾虚湿盛所致;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多为脾肾阳虚所致。
&&&&&&& 2 中医病因与病机
&&&&&&& 慢性泄泻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导致的,多因外邪迁延日久,情志不和及饮食不节等外在致病因素所致;然而脾胃虚弱,久病气虚,脾肾阳虚,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以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等内因所致。临床治疗时应辨明病因病机。
&&&&&&& 2.1脾虚湿盛
&&&&&&& 脾虚不运,易生湿浊,湿邪为患,易扼困脾土,以致运化失常,使水谷湿浊混杂而下,产生泄泻。本为脾虚,标为湿盛,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是慢性腹泻的基本病机。研究[2]认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虚湿盛,内因为脾虚,外因为湿盛,大多因为肝肾失调所致的泄泻,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虚,暴泄也多由湿盛所致,为湿困而脾虚。我国名老中医杨友鹤[3]认为,慢性腹泻与饮食、环境、情志等多种因素相关,外邪入侵,饮食不节,脏腑虚弱及七情不遂都会引发泄泻,脾虚湿盛和脾失运化是导致久泻的关键因素,致使肠道的功能失司,虽然病位为肠道,但与肝、肾也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证明,脾虚者主要是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比值下降,尿D-木糖的排泄率降低,胃肠的运动功能出现紊乱,胃肠黏膜相关的细胞线粒体的数量降低,其结构及激素出现异常等,从而引发泄泻。
&&&&&&& 2.2肝郁脾虚
&&&&&&& 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上来看,脾属土,肝属木,两者之间存在相克的关系。肝和脾之间存在着紧密了联系,肝主疏泄作用与脾主运化作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分布的正常运行,当出现某种因素将这种关系打破,就有可能引发泄泻。研究显示[4],慢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持续性的情志不舒,神志紧张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壅阻了脾胃的升降之气,又会引起小肠和大肠功能的异常,加重泄泻的发作,多次反复,迁延不愈,并会伴有情志抑郁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因素,会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并可刺激肠蠕动而引发腹泻。
&&&&&&& 2.3 脾肾两虚
&&&&&&&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久泻不止,会导致中气渐虚,则泻更难止,脾虚无力将水谷精微传送给肾,肾阳得不到充分的濡养使肾阳不足,而致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使水谷不化,泄泻加重。研究认为慢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因为脾虚,久虚必伤阳气,轻则为脾阳虚之泄泻,重则为脾肾两虚之泄泻,或是年老体弱者本身肾阳就不足,无法温煦脾阳,致使脾失运化之泄泻经久不愈。
&&&&&&& 3 分证论治
&&&&&&& 3.1 内治法
&&&&&&& 3.1.1 脾虚泄泻
&&&&&&& 大便溏泻,绵延反复,饮食减少,完谷不化,进食油腻食物则增加大便次数,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主要为健脾益气,方为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组成为:党参15g,炒白术15g,扁豆10g,苏梗10g,橘皮6g,砂仁6g,茯苓10g,神曲10g,煨姜6g,葛根10g。加减:兼有腹痛或大便有粘液者,加白芍10g;兼有便血者加槐花5g、地榆炭6g。
&&&&&&& 3.1.2 肾虚泄泻
&&&&&&& 黎明前腹部疼痛,肠鸣即泻完谷,泻后则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主要为温脾补胃,固肠止泻,方为四神丸加减,处方组成为: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5g,白术10g,诃子肉10g。加减:腹胀后重者,加木香6g、陈皮15g,槟榔5g;兼有食滞者加焦山楂15g;年老体弱、中气下陷及久泻不止者可合用桃花汤。
&&&&&&& 3.1.3 肝郁泄泻
&&&&&&& 胸胁胀满、食少嗳气,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时,产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舌淡红,脉弦。治法主要为抑肝扶脾,方为痛泻药加减,处方组成为:白芍10g,白术15g,防风6g,苏梗10g,橘皮15g,木香3g,神曲10g,云苓6g。加减:泄泻重者加白术5g;肠鸣明显者加防风9g;口苦苔黄者加黄芩6g;口淡苔白者加炮姜3g[5]。
&&&&&&& 3.2 外治法
&&&&&&& 3.2.1 针灸拔罐推拿疗法
&&&&&&& 针灸、拔罐、推拿疗法是我国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针灸、拔罐、推拿等疗法防治疾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慢性腹泻具有患者依从性好、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等特点,是常见的治疗慢性腹泻的中医药外治疗法,多见于婴幼儿腹泻的报道中。
&&&&&&& 3.2.2 其他外治疗法
&&&&&&& 治疗慢性腹泻的外治疗法除了上述的针灸、拔罐、推拿疗法外,还有脐疗法、穴位贴敷法、穴位注射法、足浴法等,也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临床上治疗慢性腹泻,常常是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以发挥良好的疗效。
&&&&&&& 参考文献:
&&&&&&& [1]罗国晖.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102~103.
&&&&&&& [2]王小平.张珍玉论治泄泻学术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98~99.
&&&&&&& [3]李献良.名老中医杨友鹤治疗慢性泄泻经验简介[J].新中医,):143.
&&&&&&& [4]刘佳.张洪义治疗慢性泄泻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78.
&&&&&&& [5]郭春花,冯良罡,孙军连.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57~58.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锡中医院骨科医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