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关爱亲人的关爱之心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正是在家庭中,每一个人受到他最好的或最坏的道德熏陶。主要是在家庭中,一个人的心灵开始敞开,习惯开始形成,理性开始觉醒,善良或邪恶的品格开始初具雏形。密尔顿说:“童年预示着一生,正如早晨预示着一天。”在一个野蛮、贫困和肮脏的环境中,要想培养出一个心地善良、纯洁和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品格的力量》
  哈佛心理学家一Richard Weissbourd去年大力推行“推广关爱”项目,并发表了一份关于如何帮助家长正确教导孩子成为善良的人的研究。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一直都有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善良的人啊。”,但Richard Weissbourd的新研究报告里显示大概80%的青少年表示,他们的家长更注重于他们的发展前程或者是否愉快地成长,对于孩子是否关心他人,家长们关注的甚少。大多数被访者表示,比起在学校和社会成为有爱心的人,他们的家长会更为他们获得好成绩而感到骄傲。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关心他人、有礼貌、负责任的人?Richard Weissbourd和他的研究团队共同提出了5条建议:
  Make caring for others a priority
  把关爱他人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情
  比起关爱他人,父母倾向于优先考虑孩子的幸福和发展前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们更需要去学习如何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比如说当小伙伴遭到欺负时,孩子是否该挺身而出支持自己的小伙伴。
  家长们需要传递给孩子关爱他人为首要的讯息。关键是对孩子提出较高的道德期望,如信守诺言。比如说,在孩子退出一个组织(运动队或乐队)或放弃一段友谊之前,我们应该问他们是否曾想过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鼓励他们正视问题所在。
  对孩子说“最重要的是你要善良厚道”,而不是“你开心最重要”。让年长一些的孩子始终对他人保持尊重,即使在他们很累或愤怒的情况下。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大人表示重视和关心,比如说可以问问老师,平常孩子在学校是否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practice caring and gratitude
  给孩子制造关爱和感激他人的机会
  要成为一个好人永远都不会太迟,但这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孩子需要去练习怎样照顾他人,怎样对那些关心爱护他们的人表示感激。研究表明,习惯对他人表示感激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并宽容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和健康。
  学习关爱他人就像学习一种运动或乐器一样。让孩子在功课上给其他同学提供帮助,分担家务等等,把这些变成日常重复做的事情。培养关爱他人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并提高他们的护理能力。学习感恩也是同样地需要日常练习。
  对于孩子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要经常给予奖励。我们应该期望孩子给予更多人帮助,比如说路上的残疾人或者邻居。家长们应该只对孩子不常有的善良行为给予奖励。
  和孩子讨论在电视上看到关爱他人和漠视他人的行为,还有在新闻中提及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让表示感激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无论事情大小,对于帮助我们的人都应该表示感谢。
  Expand your childs circle of concern
  扩大孩子所关注的范围
  大多数孩子他们日常所关注的范围是很小的,比如说他们的家庭和朋友仅此而已。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扩大他们所关心的圈子,比如说班里新来的同学,和他们说不同语言的人,校园里的职工等等。
  孩子们不仅需要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同时也要关注大局,从多方面思考日常和他们接触的人,包括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也需要去考虑他们做的一些决定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不便或危害,比说退出运动队等等。尤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孩子需要培养关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区的人。
  确保孩子在生活中对任何人都保持友善和感激的态度,例如司机或者服务员。鼓励孩子去关心弱势群体,比如安慰遭到欺负的同学。
  利用电视节目和新闻鼓励孩子为那些遭遇不幸的孩子设身处地地着想。
  Be a strong moral role model and mentor
  给孩子树立强有力的道德模范
  孩子的道德价值观是通过观察他们所尊敬的成年人的行为而建立的。同时,他们也会通过道德困境来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比如说,他们会陷于该不该邀请一个好朋友不喜欢的新邻居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这样类似的困境。
  作为孩子的道德模范意味着我们要秉着诚实,公平和关爱他人的信念。为了让孩子尊重并信任我们,我们有时候必须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同时,身为家长我们也需要去聆听孩子们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并让他们明白我们希望他们如何为人处事。
  至少每月一次带着孩子去做社区服务。在晚餐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他们面临的一些道德困境。
  Guide children in managing destructive feelings
  指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关爱他人的能力常常能抑制愤怒、羞耻、嫉妒等其他负面情绪。
  我们得让孩子明白出现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处理方式对事情并没有帮助。孩子需要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情绪。
  让孩子停下来,然后用鼻子深深地吸气,用嘴巴呼出,再数到五。让孩子在情绪稳定的时候经常练习,慢慢地他就会养成习惯,并在心烦意乱的时候自己做起来。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妥善地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了。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上很多大人也未必能做到对所有人都持有友善,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学习以上几点,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变成更好的人!
  提示:点上方↑&儿童心理学专家&免费订阅哦!不收你一分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儿童心理学专家:pxye2014(←长按复制):专注儿童心理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成长!同时我们为你提供儿童心理成长干预和咨询!欢迎关注!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特别策划1508/条精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301医院总护士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以亲子阅读为切入点,致力于家庭关系的建造…
精选家庭教育资讯和原创育儿教育文章…
一个全职妈妈6年来育儿经验,自我疗愈的心灵成长体悟…
为妈妈们提供母婴知识、母婴时尚信息、育儿经验等…
暖姐姐为您提供育儿知识…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
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
场景一:早上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在活动场地玩圈、丢沙包,自由活动。超超不小心摔在了地上。旁边的几个男孩子发现后就一个个的往他们身上扑去,而被压在最底下的石头却没有了一开始的笑容,而是虚弱的在喊:&压死了!你们快下去啊。&可是没有人听他的,压在上面的人数还在增加。老师赶紧走过去制止他们,才救出了超超。
&你们看看超超,被你们压成什么样子了?&老师生气的说:&你们自己想一想,刚才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很生气,让小朋友来说说看这种做法会有什么后果。 &这样是不对的,会把小朋友压伤的。&蛋蛋说。&这样很危险!万一小朋友的头不小心撞到地上会流血的,要进医院了。&三三也急忙表示意见。&&最后老师也问了超超:&超超,你刚才被压在下面有什么感觉?&&我感觉很重,上面的小朋友快把我压死了,我很难过。&超超说。&那么你们怎么说?&老师问那些压人的小朋友。&我们不是故意的,就是觉得好玩才&&&他们说。&这样是非常危险的。这么多人压上去很重,最下面的小朋友是承受不了这个重量的。很容易让他窒息,或者被压伤。既然你们不是故意的,以后可不能再这么做了,要爱护、关心同小朋友不要去伤害他!&
场景二:上午户外活动时间,我们在活动场玩游戏。突然队伍中的哲哲不小心拌了一跤摔倒了。后面的小朋友来不及停住就压上去了。其他小朋友看到后赶紧帮忙,把压在上面的小朋友都扶起来。最底下的哲哲只被压了一会会,没什么大伤,就是刚才摔倒时膝盖有点破皮了。毛毛马上提议说:&我送哲哲到李医生那里上药吧。&一场意外就这样很快的解决了,也没有人受到很大伤害。
(分析:在平常的生活中,幼儿之间的打打闹闹是很常见的,尤其是一些男孩子。而作为我们大班的男孩子,这种类似打架而又并非打架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熟悉彼此、培养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在这样的情景中,男孩子与生俱来的义气就显得格外高涨。往往一两个男孩子在打闹,一下子就会变成&群殴&的场面。有些男孩子是因为要帮自己的好朋友,而有些男孩子则只是因为好玩。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忽略了这种行为的危险性。
就像场景一中:超超不小心摔倒了,周围其他的幼儿就一个一个的压上去。这不仅造成了最底下幼儿生理上的伤害,还让他觉得被这么多幼儿排挤、针对他,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他们在做这件事之前根本就没有想过,压在下面的幼儿回怎么样,甚至在听到这名幼儿的呼救声时也没有反应。这都显示了幼儿极度缺乏对同伴的爱心的现状。
经过一段时间对幼儿爱心的培养后,就出现了场景二中的情景。一位幼儿摔跤,多位幼儿不小心压上去了。旁边的幼儿赶紧帮忙,甚至自愿陪受伤的幼儿到医生那里擦药。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对同伴的爱心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建立孩子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 - 人格教育 - 育儿网
当前位置:
如何建立孩子的爱心孝心和责任心
更多关于 的文章
的其他文章
最新宝宝图片
推荐博客文章
“何老师,我家儿子不肯阅读,回家就是玩玩具,怎么办啊?家长们无比的郁闷与焦虑。
育儿论坛每日精选
育儿网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孩子责任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