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论文系列(二):为什么存在货币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货币经济学理论进展
2010年第1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提要本文在回顾主流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货币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包括“新货币主义经济学”以及信贷学派的发展等。本文总结各派货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政策意义,以及各学派之间的联系,梳理货币经济学理论进展的脉络。 中国论文网 /2/view-407555.htm  关键词:货币;货币政策;信贷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Friedman和Schwarz(1963)对名义货币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的统计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正向关系,并且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化领先于实际产出的变化。在此之前,Phillips(1958)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Okun(1962)描述了产出增长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即奥肯定理。综合以上这些著名的研究结果,可以描述一条货币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相关性的逻辑:货币存量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实际产出增加。这条逻辑解释了弗里德曼等的统计发现,并成为了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操纵货币存量,抚平经济周期。   然而,无价值的纸币为什么能够影响实际产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也正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本文在回顾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货币经济学理论近年来的新进展,分析货币经济学各学派理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货币政策的意义。         一、外在货币与内在货币      要研究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货币。根据Mishkin(2007)的定义,货币是一种被大众所接受的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者偿还债务的资产。但是,这个定义在实际的货币统计中并不好操作,在现实中,许多资产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付的功能,因此货币的边界并不清晰。在现代货币统计中,货币主要包括法定货币(现金)和存款。法定货币是政府(央行)用国家信用保证的纸币,在法律的支持下强制流通;而存款则可以看作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凭证,这类凭证可以很方便地兑换成法定货币来流通,甚至也可以直接流通,因此又被称为“准货币”。从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来看,现金和存款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在货币存量的统计上往往不加区别。      然而,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来看,现金和存款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因为法定货币不可兑现,不需要相应的价值来担保,并且政府不需要为其支付利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定货币的发行是完全可控的,不受发行者偿还能力的制约,因此又被称为“外在货币”。存款需要相应的价值作担保,并且银行要对存款支付利息,因此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受到其偿还能力的制约。实际上,银行对存款的需求量取决于公众对贷款的需求量。银行吸收到的存款是下一轮贷款的基础,而公众获得贷款以后,很大一部分又转换成了银行存款,存款和贷款密切相关,是借贷关系这个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准货币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借贷关系,信贷数量与人们的投资和消费计划,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密切相关,而不是任何人可以主观控制的,因此又被称为“内在货币”。在现代社会,由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内在货币的存量大大多于外在货币,前者往往是后者的数倍,因此内在货币对外在货币有放大作用,称为货币乘数。   因为货币乘数是不稳定的,如果在分析货币存量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时候,货币的界定包含了内在货币,那么两者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主要反映了信贷数量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信贷数量又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因此货币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仅仅反映了预期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联系。这时,货币存量的变化领先于实际产出的变化,只是因为人们调整内在货币余额的速度比调整生产的速度更快(坎普和弗里曼,2001)。可见,这种分析并没有太大的政策意义。   在验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候,货币应该界定为外在货币,而不应该包括内在货币,内在货币存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货币政策起作用的一个中间指标。如果外在货币存量的变化灵敏地影响了内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说明货币政策发挥了效应。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描绘出货币供给对产出影响的路径。(图1)从图1可见,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关键在于两个环节:一是外在货币供给变化能够引起内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二是货币供给的变化能够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依据对这两个环节的研究侧重点不同,货币经济学理论形成了两大学派:货币学派和信用学派(Jaffee and Stiglitz,1990)。前者认为通过对外在货币的调控可以有效控制内在货币的供给,因此把货币供给的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第二个环节;后者则认为信贷市场是不完善的,在一定的外在货币供给量下,信贷数量的变化可能相当大,因此外在货币对内在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取决于信贷的可得性。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近年来信贷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货币学派”不仅指货币主义,而是包括所有的主流宏观经济学,例如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因为这些学派都致力于研究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的影响,而不重视信贷市场。      二、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如果货币存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体价格水平,而没有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那么就不会影响总需求,不会打破原来的经济均衡。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是:货币供给变化影响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总需求的变化。在这里,价格包括各种商品的价格、劳动力价格(工资)、货币使用的价格(利率)。   主流宏观经济学致力于通过“价格粘性”假设来解释货币供给变化对相对价格的影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货币主义”通过交易摩擦这一事实来解释货币供给变化对相对价格的影响。   (一)来自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解释。凯恩斯主义理论引入了价格粘性假设,来解释货币供给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的利率变化快于商品价格和工资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投资成本,达到了在短期内调控总需求的目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三类模型:一是信息不完美模型;二是交错价格调整模型;三是菜单成本与价格调整外部性模型。   1、信息不完美模型。Lucas(1972)提出了不完美信息模型来解释货币供给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价格粘性现象。其主要思想是:生产者观察到价格变动的时候,无法确定是某些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还是总价格水平的变动。这时,生产者的最优决策是把部分归因于相对价格的变动,而把部分归因于总价格的变动,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动的最优反应是改变供给量,而对总价格水平变动的最优反应是保持原来的供给量不变。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总价格水平上升时,产出会增加,同时价格上升滞后于货币供给的增加。   Lucas(1976)同时指出,从长远来看,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如果当局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货币政策,那么货币政策将会被人们预期到,于是所谓的“价格粘性幻觉”不会反复出现,货币政策将会失效。理性预期理论提醒政策制定者,尽管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但是当人们试图利用这个规律的时候,这个规律将会消失。   然而,在当今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和价格信息已经非常透明,但是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价格粘性的产生不应全部归结为信息不完美问题。   2、交错定价模型。在交错定价模型中,价格是前定的,例如由合同确定下来,在合同到期之前无法进行调整,因此价格是粘性的。这类模型包括费希尔模型(Fischer,1977)、泰勒模型(Taylor,1980)等。交错定价模型内含了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即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所以即使总价格水平小幅度上升,厂家仍然能够在不调整名义价格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利润。生产者拥有的市场力越大,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越多,价格粘性越明显,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越强。
  然而,该模型面临的困难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以很小的成本得到精确的通货膨胀信息,如果在合同中把价格指数化,那么频繁调整名义价格的成本将很低。为什么人们不愿意付出这些很小的信息成本,而宁愿承担经济波动的巨大成本呢?   3、菜单成本模型。新凯恩斯主义致力于探讨很小的名义不完美(菜单成本)是否足以造成大的经济扰动。Mankiw(1985)指出,由于存在定价的外部性,垄断厂商的价格调整将招致较大的菜单成本和较小的收益。因此,菜单成本可能造成经济扰动。   然而,罗默(1996)对Mankiw的菜单成本是否足以造成价格粘性提出了质疑,并指出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粘性能够加剧菜单成本对价格调整的制约。Golosov和Lucas(2007)的分析证明,菜单成本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中可能是无足重轻的。因此,能否把货币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很好地建立在小小的菜单成本之上,仍然存在质疑。   综合主流宏观经济学各派的观点,价格粘性可能是由一系列很小的市场不完善因素促成并放大的。各种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把经济体看成了一个整体,认为货币供给同时向所有人群渗透(helicopter drop),同时在所有人群中发生效应。这种整体分析的方法固然使得分析过程简明清晰,并且有助于人们整体性地洞察经济现象,但是也忽略了交易过程中的多种摩擦,而这些摩擦也可能导致相对价格的变化;并且这种整体分析的方法无法揭示货币政策对不同人群行为和福利的影响。   (二)来自“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的解释。货币是为了克服交易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而出现的,因此许多学者坚持在交易过程中来考察货币的效应,而不是采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这类模型的中心思想是:每个商品在定价过程中并不存在粘性(或者价格粘性是不重要的),但是由于交易过程中的摩擦(例如搜寻商品的成本、交易时间等),以及货币持有者的偏好,货币流动过程中存在粘性。一笔货币注入经济体后,由于流动粘性,货币会在局部聚集,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   搜索和匹配模型(searching and matching models)很好地揭示了以货币为媒介交易过程中的摩擦,然而模型出现的内生的货币余额分布函数过于复杂,难以求解,制约了它的应用。许多学者为这类模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Trejos和Wright(1995)、石寿永(1995)、Green和Zhou(1998)等。Lagos和Wright(2005)在搜索和匹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准线性偏好,并且提出了集中决策市场和分散决策市场的模型(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Markets Model),由此简化了货币余额分布函数,使得模型容易求解。   Williamson(2008)在搜索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割市场模型(segmented markets)。该模型认为,金融市场是分割的,只有一部分人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而另一部分人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在分割的金融市场下,货币供给的变化首先影响利率,然后向商品市场扩散。另外,商品市场也是分割的,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人群和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的人群所偏好的商品不同,于是货币供给的影响首先会在部分商品市场聚集,然后向整个市场扩散。因此,两个商品市场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由于利率和商品价格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个人群的经济行为和福利状况也将发生变化。   最近,Williamson和Wright(2010)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这类基于交易的货币经济学分析的一般框架,并给其命名为“新货币主义经济学”(New Monetarist Economics)。“新货币主义经济学”用货币流动粘性取代了价格粘性,放弃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中采用的信息不完善、不完全竞争、菜单成本等假设,使得货币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具有一致的分析框架。另外,“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引入了偏好冲击和效用函数,使得福利分析成为可能。在分割市场模型中,揭示了货币政策对不同人群产生的财富分配、收入影响,以及福利影响,由此提示政策制定者,由于同一货币政策将对不同人群的行为和福利可能造成相反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比传统宏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弱,并且政策的成本(福利损失)可能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大。   主流宏观经济学和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对价格变动的原因,前者主要把其归结为信息不完善、菜单成本,以及不完全竞争,而后者把其归结为交易摩擦和偏好导致的货币流动粘性。也许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这几类因素共同导致了总需求的变化。      三、信贷供给在货币政策中的意义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的供给是外生的,因此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上。然而,内在货币的供给显然不是由央行灵活控制的,而是由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尤其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内在货币的供给可能与外在货币的供给方向背道而驰。Friedman和Schwarz(1963)对年美国货币存量的研究发现,在这期间由于人们对银行失去信心,争相将存款兑换成现金,导致存款-现金比锐减,由于存款流失,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的能力削弱,最终货币存量减少了1/3,经济陷入大萧条。   正如前面分析的,存款(内在货币)和信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信贷机制出现障碍,就意味着人们无法为投资和消费计划融资,内在货币存量下降,经济将陷入衰退。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外在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例日益下降,金融体系的信贷供给机制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货币政策研究的重点。   近30年来,Jaffee、Stiglitz、Greenwald、Weiss等人的研究工作把货币经济学主要置于银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信贷学派的理论认为(Jaffee and Stiglitz,1990),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普遍存在,因此银行的行为决定了信贷供给量。信贷供给受到预期的影响很大,往往无法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作出灵活的反应,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更可能失灵。Stiglitz和Greenwald(2002)总结了信贷学派的主要理论,从银行信贷行为的角度提出了“货币经济学的范式”。该理论从信息不完善、风险回避、银行行为的外部性等因素来分析银行的信贷供给行为。该理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的要点并非简单地调控外在货币的供给,而是要关注银行体系的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水平的是生产部门获得信贷的条件以及信贷数量,而不是货币数量本身。      四、总结      货币是信用不完善情况下,减少交易摩擦的一种替代品(Williamson,2004),甚至可以说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信用票据(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2002),那么货币和信用就不可以截然区分了。私人部门的信用是经济运行中内生的,而国家的信用则具有垄断性和强制性,因此货币有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之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分析货币存量与产出的关系,就会产生谬误。   货币学派认为信贷市场是完善的,内在货币供给与外在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因此它们的研究侧重于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变化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出变化。主流宏观经济学把经济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忽略了交易过程,因此只能从价格粘性来寻找相对价格变化的原因。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则重视交易过程,从交易过程中存在的摩擦和人群偏好,来探讨货币供给变化后,如何引起相对价格变化。
  信贷学派认为,信贷市场是不完善的,内在货币供给与外在货币供给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这两者的关系可能断裂,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因此,货币政策的重点不仅仅在于调节货币供给量,更要重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我们通过图2总结了各派货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政策意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图2)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ischer,Stanley.1977.“Long-Term Contracts,Rational Expectations,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February).   [2]Friedman,Milton and Anna Jacobson 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Golosov,M,Lucas,R,2007.“Menu Costs and Philips Cur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5.   [4]Jaffee,Dwight and Joseph Stiglitz.1990.“Credit Rationing”.Hank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B.V.   [5]Lagos,R,Wright,R.,2005.“A unified framework for 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   [6]Lucas,Robert E.Jr.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4(Aprial).   [7]Lucas,Robert E.Jr.1976.“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A Critique.”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19-46.   [8]Mishkin,Frederic S.2007.“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7th Edition)”,Peking University Press.p44.   [9]Mankiw,N.Gregory.1985.“Small Menu Costs and Large Business Cycles:A Macroeconomic Model of Monopl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0(May).   [10]Okun,Arthur M.1962.“Potential GDP: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in 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Statistics Section,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1]Phillips,Alban W.1958.“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Economica 25(November).   [12]Taylor,John B.1980.“Aggregate Dynamics and Staggered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February).   [13]Williamson,S.2004.“Limited participation,private money,and credit in a spatial model of money”,Economic Theory.   [14]Williamson,S.2008.“Monetary policy and distribu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5.   [15]Williamson,S.and Randall Wright.2010.“New Monetarist Economics:Models”.   [16]Williamson,S.and Randall Wright.2010.“New Monetarist Economics:Methods”.   [17]布鲁斯.坎普和斯科特.弗里曼(2001).刘阳,宋海燕等译.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第2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8]罗默,戴维(1996).苏剑,罗涛译.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19]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2002).陆磊,张怀清译.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现代货币经济学(第二版)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2页 数:426字 数:417000印刷时间:日开 本:纸 张:胶版纸印 次: 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3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新货币经济学_百度百科
新货币经济学
“新货币经济学”是由美国著名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一种经济分析方法。
新货币经济学历史背景
新货币经济学这种方法最初是由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1970)、(Eugene Fama,1980)及罗伯特·霍尔本人(1982a)在其各自的论述中用来解决关于货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新货币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是在电子货币产生后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加之主流经济学家沿着传统理论研究路径的探索,现存的货币理论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货币经济学-“”与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对货币理论缺乏有效的微观基础而感到不满,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1965年,帕廷金 (Patinkin)在其名著《货币、利息与物价》中,将货币(实际余额)作为第n+1种商品加入关于n种商品的超额供求等式体系之中,将货币与按照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把货币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纳入到商品交换体系中。结果在这个体系中商品和货币得到了统一,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统一到了一个框架之中。因此,他宣称彻底解决了史上长期遗留的“两分法”问题。帕廷金清楚而深刻的表述是其著作成为货币理论的的样本,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赞誉和推崇。帕廷金的发展了理论和希克斯理论,所以后人称之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
正当经济学家为——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确立而欢呼的时候,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哈恩(Frank H·Hahn)提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哈恩在1965年指出,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体系有一个涉及其存在性的基本问题,即货币经济模型是否存在均衡状态?进一步说,有什么能保证这样的一个中,所有均衡状态都是货币交易而不是呢?在物物交换中,货币的价格是零。既然个人对货币的需求源自效用函数中的,那么真实货币余额为零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然而,确实存在使真实货币余额等于零的两种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走了两个极端:一是商品的货币价格为正,但个人名义货币余额为零;二是个人的名义货币余额为正,但商品的货币价格无穷大。这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二种情况下的货币毫无价值,也就不存在。因此,存在一种并非重要的非货币的均衡状态。只有假设虽然货币毫无价值但仍然存在对名义货币余额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很值得怀疑的前提下才能证明,存在一个货币价格为正的均衡状态。如果不能确定货币具有正的价格,就不能保证帕廷金传统的均衡是一种而不是一种的均衡。哈恩对——希克斯——帕廷金体系的这个反诘就是著名的“”。
后来的研究者试图从货币的价值来说明货币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很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产的比货币的收益率更高。而在每期均高于货币自身收益率的其他资产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在与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中会具有正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是由巴塞尔大学教授赫维格(Hellwig)提出的,并被称之为“修正的”。在赫维格看来,现有货币理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没有解决货币为何具有正价值的情况下,货币经济学家们构造了许多引入货币因素的理论模型,赫维格认为这些理论模型都是无本之木,货币必须全面改造。面对“”,正统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其中有着名的帕廷金的“效用函数中的货币”理论(MIU模型)、克劳尔的货币先行约束理论(CIA模型)和萨缪尔森的(OG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彻底地解决,使传统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
主流货币经济学对解答的无效性,迫使正统经济学家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难题,从而促进了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先前未被重视的货币经济学观点逐渐地受到世人的注意和讨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内生论和新货币经济学(史密森(Smithin),2003)。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的浪潮不断涌现,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使新货币经济学受到了当代经济学家的重视。
新货币经济学思想发展
虽然霍尔首先提出了“新货币经济学”一词,但并未被人们接受。罗伯特·格林菲尔德(Robert Greenfield)和兰德·伊格尔(Land Yeager)总结了布莱克、法马和霍尔先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所论述的条件下的运作模式,并把这个新的理论体系按这三位经济学家的姓氏首字命名为“BFH体系”,以纪念这三位经济学家对该理论体系所做的贡献。
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费希尔·布莱克、、罗伯特·霍尔、尼尔·华莱士(Neil Wallace)、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罗伯特·格林菲尔德、兰德·伊格尔、泰勒·考文(Tyler Cowen)、兰德尔·克罗茨内(Randall Kroszner)、W.沃尔兹(Woolsey)等人,其中华莱士和萨金特是新货币经济学另一重要分支——法律限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新货币经济学主要的代表文章有《无货币世界的银行和利息》(布莱克,1970)、《金融理论中的银行》(法马,1980)、《美国与英联邦的货币趋势》(霍尔,1982a)、 《“货币”需求的法律限制理论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 (华莱士,1983)、《货币稳定的自由竞争理论》(格林菲尔德和伊格尔,1983)、《新货币经济学的发展》(考问和克罗茨内,1987)和专著《新货币经济学的探讨》(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等一系列文献,集中阐述了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主张和发展历史。
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新货币经济学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一是BFH,另一个是法律限制学派。虽然两个学派的观点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正如考文和克罗茨内(1989)所指出,在作为统一的战线和其它的货币经济学观点相斗争的时候,新货币经济学和法律限制学派通常是一致的、统一的。
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论点是: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并非是自然演进的,而是法律限制或的必然结果。在的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不一定存在集记账功能和交换手段两大职能于一身的货币,货币现有的两大职能将由不同的物质分别承担,市场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最终将被“精密的”所取代。在新货币经济学的框架下,不存在相对价格与决定相分离的问题,这实质上是通过取消货币而达成改造后的货币理论与传统的价值理论相统一。此外,由于取消了货币,自然也就回避了“”。鉴于新货币经济学提出了取消货币的观点,它又被称作“没有货币的金融学”。闸考文和克罗茨内将新货币经济学的特点归纳为七大命题,但其核心只用三条就可以把握:一是货币与金融机构从政府颁布的法规或“法律限制”中获得其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地位;二是因信息与交易服务成本下降而从中获益的各种不同法规将产生根本不同的金融与货币方面的计划安排;三是货币作为记账媒介的功能可能会与作为的职能分离。
新货币经济学之所以称为“新”,是因为它一反传统理论先接受货币的存在,然后再研究货币作用的思维惯性,出人意料地提出“取消货币会如何”的问题,如果不看它的推导过程,但就其结论而言,的确是令人惊异的。新货币经济学的主要标志是乐于提出为什么货币与金融机构的传统经济分析同非货币商品与机构的经济分析有根本区别的问题(哈珀(R.Haper)和科尔曼(A.Coleman))。正如胡佛(Hoover)指出的,新货币经济学力求将货币理论也建立在作为经济学其他领域标准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新货币经济学试图遵循希克斯的传统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这种努力是彻底的、全面的,等于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摒弃。
新货币经济学思想的发展
考文和克罗茨内(1987)考察了新货币经济学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他们将新货币经济学的思想先驱追溯到l9世纪末加世纪初的金融变革者。虽然人们对这些早期学者在新货币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大小略有分歧,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不仅仅是布莱克、法马和霍尔的贡献。
考文和克罗茨内指出,新货币经济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l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l784年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就谈到非洲人用抽象的“马居特”(Macute)作为记账单位的例子。“马居特”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用于比较的一个名词,与任何现实存在的物质都不相干。交易中没有特殊的货币,实际上是物品的直接交换。苏格兰重商主义者斯图亚特(Sir James Steuart)的分析比孟德斯鸠的分析更进一步,明确提出提倡实行一种称之为“”的记账单位,将其与实际交换中的媒介进行了分离。18世纪末,边沁提出了产生收益的货币理论观点,并考察了可以作为的小面额政府的发行和。边沁的理论观点是现代法律限制理论的思想源泉。边沁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和制度上的改革,才能消除阻止产生收益的成为而进行的障碍。
考文和克罗茨内认为,近代学者缪纶(Henry Meulen)和同时代的基森(Arthur Kiston)、安德森(Benjamin Anderson)等人属于新货币经济学传统中的自由主义学派。基森提出定义抽象记账单位的办法:任选某种商品某天的价值定义为“1”,此后所有商品(包括该商品本身)均按此单位标价。他认为这样的抽象记账单位比更好,因为它甚至能反映黄金价值的变动。但基森没有说明如何将这样的记账单位维持下去。缪伦发现自由银行会自发地节约黄金的用量,黄金Et益退出,最终使得流通媒介秩序建立在发行者的信誉之上。而且,银行信誉与媒介的接受性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同时,随着黄金越来越多地用于非货币用途,其价值波动之大使之不再适合用作记账单位。他认为,在的条件下,媒介就会是这些与记账单位相分离的。萨姆内则认为,就消除变动的影响这一点来说,威廉姆斯(Williams)与费雪(Fisher)提出的“补足货币方案”应该是新货币经济学思想的先驱。威廉姆斯提出英镑的黄金含量应每天根据一组特定商品的价格变动同比例地调整。费雪也认为美元的含金量应每两个月按做出相应的调整。萨姆内的观点与考文和克罗茨内的观点产生了冲突。
新货币经济学思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得到了发展的同时,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等国的货币理论家的新货币经济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其进程是和英美学者的思想同步进行的。德国、奥地利等国的新货币经济学思想家对新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考文和克罗茨内将他们称之为“新货币经济学的德语开拓者”。维克塞尔、西美尔(Georg Simme1)、利夫曼(Robert Liefmann)等人强调货币作为“”(namer of va1ues)的计价媒介功能,并且认为在一个纯中,所有的交换是通过记账交易的簿记系统来完成的。利夫曼还考察了法律限制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法律限制和管制,私人可以自由进入的情况下,作为的货币将会消失。经济将成为无货币经济。此外,门格尔、庞巴维克和米塞斯为首的所提出的货币对新货币经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伊格尔、格林菲尔德,就是的代表人物。
新货币经济学理论结构
新货币经济学产生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货币职能分离理论
货币职能分离理论是新货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新货币经济学一反原来传统货币理论中货币职能集于一种资产或商品之中的观点,认为货币职能特别是和记账单位两种职能可以由不同的资产或商品分别承担(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从而向传统的货币理论提出了挑战。
新货币经济学在自己的货币定义的基础上重新阐述了货币本质观,发展了货币的商品本质观,新货币经济学者称之为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不存在预先假定的名义货币,这些名义货币在固定的价格可以转换为被预先制定的商品篮子。中的记账单位由商品篮子来承担,而作为货币是由私人发行的。新货币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适的商品篮子被选择充当记账单位以后,全部商品的价格都由记账单位来标价,没有货币充当进行。在计划中,货币的记账单位和职能是分离的。新货币经济学提出(deregulation)和在技术上更加精密的的可能性和愿望。这个系统是缺乏外在货币或的无货币社会,并且中的和记账单位是分离的。记账单位可以是被选为“”(mumeraire)的单一物质商品,也可以是被选定的复合商品篮子,以使由其提出的价格相对稳定。的分离意味着记账单位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它仍然是中性的。记账单位在中所扮演的角色近似于物质世界中的重量和长度的测量单位,但是并不特别代表支付承诺最终可以偿还单位的。然而,自身有许多而且是可以变化的,这些媒介的记账单位价值可能会随着市场条件而变化。他们不必局限于银行等的名义价值固定的负债,而是可以包括诸如为基础的资产组合份额的可流通转让的债权。所有的都有一个通过所决定的。在这样一个的、无管制的且不断发生技术进步的中,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那么将不再有明确的这一概念,实行传统的的前提条件将不复存在。一般将由作为记账单位的商品或商品篮子唯一决定,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使保持稳定。同时,伴随着记账单位、和媒介的进一步演化,的形势也将随之改变。
法律限制理论
法律限制理论是新货币经济学的又一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无息与零收益、可以用提取的等传统的是法律限制或的产物,这些限制与管制包括对生产私人通货实行几乎全球性的禁止以及要求银行对中央银行保持余额为正的、低收益或零收益的账户。如果没有这些法规,货币的传统形式将消失。
这些法规的一个效用就是中央银行在其法律管辖权内垄断的发行,这使得中央银行对名义水平具有特殊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来自中央银行的债务作为与记账媒介的双重作用:不仅付款是通过中央银行债务的进行的(或直接通过货币交易或间接通过央行持有账户的交易进行),而且价格也是以中央银行债务的形式标出的。由于没有来自私人银行发行的竞争,中央银行对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债务有一种垄断要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供应量来提高或降低其负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影响、水平和实际。反过来,如果私人可以用提取并按原值与中央银行进行债务交易,则私人金融体系也拥有上述权力。
如果废除上述基本法规,中央银行和私人银行都不再有权影响名义。银行与其他企业之间也将没有什么区别。因为银行发行更多的债务,其价格将下跌,收益将下降,这样就自然地抑制了其拥有资产的扩张。并且,无息与零收益、可用提取的银行存款也将不复存在。或者是货币有利息,或者是通过一个记账交易体系来付款,运用有息、可用提取的来进行。法律限制理论认为,在的经济条件下,将完全失效。如果中央银行通过买入,则政府发行的货币增加,但由于私人持有的国库券减少,则以国库券为担保私人银行发行的小额也将减少相同的数量,结果市场中的数量将保持不变。除此之外,对诸如、、水平等因素都不会产生影响。
法律限制理论还认为,法律限制会引起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法律限制获得的效果——稳定是以丧失信用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功能为代价的。虽然稳定往往被普遍当成,但没有证据能证明在使用上述方式获得物价稳定的同时,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了提高。而恰恰相反,这种使稳定的法律限制往往是在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同时,给另一部分人更多的利益,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社会总福利水平下降为代价的,政府也可以通过降低社会总福利而获得超额受益。
新货币经济学理论意义
传统货币理论坚持什么是货币已不成问题的思维惯性,将货币纳入到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这不管是在西方的传统货币经济学理论中,还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中都是如此。帕廷金将货币作为n+1种商品加入到的模型之中,这从表面上解决了“两分法”问题,但是它只是将货币作为一个引入到模型中,而货币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在交易中具有正的价值却没有说清楚,从而使界对货币本质问题的争论没有结果。在国内,我们从教科书或者是经济学、金融学专著中见到的货币定义几乎都是相同的,即马克思关于货币的传统定义,货币是和的统一。其实马克思本人对这个定义是很谨慎的,曾多次提到他所研究的货币仅限于黄金,不属于其研究的范围。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个前提,把它当作千真万确的普遍真理而抱住不放,所有的货币金融理论的提出都是以其为基础。
所导致的货币经济学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货币的本质,加强对货币自身的研究。新货币经济学则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它用演化的观点提出货币演进的最后阶段必然是记账媒介和分离,即分离。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可以说是一反统一的传统,试图将货币职能进行分离。这是关系到货币经济学微观基础的重大问题,货币经济学要存在、发展,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逻辑上说,既然货币是分工和专业的结果,发生分离也是完全可能的,西方经济学者在探讨货币发展史时也论证了这一点。
现实中成功的例子是智利发展单位(UF),智利发展单位是在智利远比现在高很多的情况下创造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智利,人们进行买卖交易和签订长期合同时,不光使用他们的货币(),也使用智利发展单位。智利发展单位有些像货币,因为有一些贸易是通过它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智利发展单位的硬币或纸币形式。智利发展单位是一个度量单位,就像米或者克,但它在上具有稳定的价值。智利发展单位的稳定性以及的不稳定性,使得发展单位和比索之间的不断变化。发展单位实际上是以这个描述的,它由政府的统计学家们以消费价格指数为基础经过计算而得到的,所以发展单位拥有稳定的价值。新货币经济学在智利的经验对我国货币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中的支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纸币支付方式开始向无纸化电子支付方式转变。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形成了日益庞大的新市场,在客观上促成了新的手段——电子货币的出现。由于政府反应谨慎,使电子货币成为l6世纪以来第一个被政府和市场同时认可的新“货币”,相应地,社会经济中出现了两种生成机制完全不同的。这要求有与此相对应的新的货币理论产生,新货币经济学就适应了电子货币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为新货币经济学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借鉴新货币经济学的观点,提出适合我国电子货币和电子交易市场的货币理论,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新货币经济学货币理论
新货币经济学与货币数量论
法马()和胡佛 (1988)就货币和共同作为的条件下,是否惟一地和货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讨论。法马认为,的是对实际资产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莫迪尼亚尼一(MM定理)是有效的。当代理人简单地将一系列实际资产用来交换其他一系列实际资产,这种资产的交易只是一种的高级形式。资产交易可能影响相对价格,但一般不会对水平产生影响。所以,法马认为,由于私人不会影响,所以货币的和需求是惟一有效的因素。货币根据记账媒介而具有固定的名义价值,提供了流动性补偿,并且受到了名义供给的控制。对法马来说,当由政府定义的时候,是有效的,的控制问题只是对数量的控制。然而,胡佛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由于一种“最终清偿媒介” 的必要性,所以影响了。对胡佛来说,交易中的是对货币或一些其他清偿媒介的要求权,它和交易中使用的货币一样最终影响了。持有可以获得一些交易能力的货币补偿,并且这些资产是可以偿还的或者获得和。而法马则认为,这些资产没有交易能力补偿。
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继续了这方面的讨论。他们认为,是完成某种交易过程的便捷工具,同时有利于获得了流动性报酬。如果提供了一种交易能力报酬,的名义数量影响了一般价格水平。通过作为而获得流动性报酬使之具有了“货币”因素。所以考文和克罗茨内赞成胡佛结论的同时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和之间关系的不同机制。考文和克罗茨内假设,在一个初始均衡位置,的供给受媒介成本和对各种资产服务的影响。当发行可交易的成本降低时,企业就通过发行这种债券来为自己融资。这些与支出高昂、缺乏流动性的债权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数量增加,相对非流动性投资工具 (如)的数量将会下降。价格向上的压力导致了的增加。同时,将存在一个真实余额影响。
由于供给的变化必须伴随着实际经济和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价格的增加并不需要商业票据供给按同比例直接增加。货币和真实要素的综合暗示了论将不成立。虽然如此,商品价格上升形成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恢复了持有的实际价值和在商品上支出这些商业票据的实际价值之间的投资组合均衡。
和一般的的边际流动性报酬可能很小,但是的任何报酬的存在都会对产生向上的压力,甚至一个很小的流动性报酬就可能使价格上升,这个价格上升足以恢复资产组合均衡和边际等值替代。然而,在相似的领域中,传统的数量论对于货币交易能力收益的大小却没有特殊要求。通货膨胀压力与交易速度和之间是正相关的,这种资产处于的现代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 indics)所代表的习惯之中。如果那些资产存在不同的流动性报酬,那么高对价格的影响要比低流动性资产的影响大得多。
虽然的数量影响了,但是货币数量论在新货币经济学描述的世界中是不成立的。考文和克罗茨内 (1994)考虑了可能会构成相关联的三个命题一一 “货币”(这里的货币按新货币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的长期中性、名义供给的变化使发生同比例的变化、相对稳定。他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这三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更一般地说,过去用于理解货币数量的思想试验已不再适用。由于使用了金融资产作为,所以我们不能定义交易媒介数量的垂直下降,而只能定义货币数量的垂直下落。交易工具的增加促使了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增加,同时导致交易工具数量增加的因素,诸如交易工具的低成本和由此导致数量的增加,都必然地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从原则上讲,不能外生地增加交易媒介的数量或者使定位常数,这消除了成立的条件,也就使货币数量论变得无效。
新货币经济学与弗里德曼定律
弗里德曼(1969)有关“最优货币量”的学说是理论中最著名的命题之一。根据这一学说,最优的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紧缩比率,而这个比率要足以使名义利息率 降至为零(W00dford,1990)。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弗里德曼的 “最优货币量”学说对于政府货币来说,是通过使每种工具所支付的收益相等来消除货币和之间的差别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尝试。弗里德曼自己在由政府还是私人提供货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一观点在弗里德曼的文献 (弗里德曼,1969;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86)中表现出来。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只有私人之间的竞争才能得到货币最优数量的结论。
由于最优数量的目标是尝试消除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所以最优使实际和货币两个部分实现了一体化。然而,弗里德曼的政府最优数量公式在完成货币和实际部分相结合的过程中成本很高。在私人的情况下,经过对货币和实际部分的准确结合消除了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这里交易媒介的发行者一一私人企业拥有经济中的。由于政府政策的弗里德曼法则是以政府的货币作为统治地位的为基础的,所以这就要求政府控制经济的实际部分。
最优数量的政府形式特殊地位导致了货币的垄断状态,并且要求价格使下降到无风险债券的水平。最优货币数量最终原则是获得一个价格紧缩率,使名义利息率等于零 (弗里德曼,1969)。一旦这个原则被实现,货币将提供一个零交易能力收益。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真实利息率的紧缩将导致实际余额增加,直到货币的边际流动性收益为零时停止。此外,由于假定货币余额的社会成本为零,所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在零名义率的情况下,和产生利息的资产的收益不相等,社会就会存在福利损失;为正时,个人在节约货币余额时将会发生携带成本。
新货币经济学在饱和是可行的假设基础上分析后认为,政府紧缩真实利息率要求政府承认全部私人资本品的所有权 (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如果流动性饱和是可行的,实际余额将增加到的边际流动性收益等于零时的那一点,并且私人部门对持有货币还是资本都已经漠不关心。在这均衡点,政府必须成为经济中的剩余债权人。饱和暗示了没有个人将金融转化为货币过程中发生携带成本,这样在流动性饱和的均衡点也就没有个人持有资本。如果法币代表了私人持有的财富的全部,同时政府占有基本的,私人财富的携带成本就可以避免。政府作为一般剩余债权人,以的形式拿走,再通过的形式归还给个人。实际上,弗里德曼的最优数量法则导致下面的命题:如果政府在将转换为的过程中,比私人能花费更低的成本,政府将会自己占有资本并且监督资本转化为流动性的形式(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
因为如果流动性饱和存在,掌握在私人手中的不可能转化为机会,所以存在资本的政府所有权是必须的。事实上,资金紧缩也要求政府成为全部的剩余债权人。这就要求政府将的一部分国有化。但是政府不可能每期都国有化,同时也不能期期都将资本品卖给私人,并且退出作为资本品来进行支付的资本。
如果在处发生紧缩,最优数量规则的政府版本和经济分权是不一致的。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如果政府拥有全部资本资产的所有权的成本是高昂的,虽然紧缩的瞬时管理成本为零,但创造实际余额的成本不是零。如果保护分权经济,政府就不应该在真实利息率处采取。若是由占优势的资产组合而成,私人竞争将产生一个最优的数量结果,而且经济分权不必消失。发行者用由实际资产支持的金融要求权支付,从而代替了政府的。与紧缩的零边际成本相比较,发行的零边际成本暗示了依据实际资产发行的要求权是无成本的,并且交易媒介持有者喜欢产生零成本的边际流动性服务。所有的拥有者成为的发行人,所有的成为发行工业企业,最终形成了真实票据学说的一种极端形式(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
新货币经济学与凯恩斯货币理论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在所有的产生弹性的的情况下,是不适用的。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是其基本概念。它的含义是,人们为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息但较难变现的资产所产生的,是一个心理法则。凯恩斯指出,货币可以充当用于现期交易,也可以作为。由于、和三种动机的存在,所以人们在即使货币作为是不能生息的情况下,都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购买债券或其他。而在作为的经济条件下,的就是的收益率。的变化影响了利息率在不同之间的分配,但是不同利息率之间的差额对一般利息率变化的影响却不明显(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
例如,的表面变化将会增加相对和非流动资产之间的差额,而不是体现所有利息率沿一个方向移动。
从流动性心理法则出发,认为不是储蓄的报酬,而是在特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一项资产,如果其名义价值不变,而且能够直接用作,则称这项资产具有流动性。货币是最具有的资产,它不存在货币受益,但是它提供了一个等于的流动性报酬(考文和克罗茨内, 1994),流动性报酬增加暗示了利率的增加。因此,指出,利息率是一种比例,其分母是一特定量的货币,其分子是在一定时期中,放弃这些货币控制权换取债券所能得到的报酬。他甚至认为货币的利息率是产生一切的根源,并且阻止了产生利润的资产投资。
集中地讨论了真实利息率下降以及报酬存在的情况下,均衡调节受到阻碍的情形。假设存在一个粘性的货币利息率。由于货币资产的利息率下降得最慢,真实利息率的下降使货币利息率和非货币资产利息率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个人抛出资本而持有货币。如果货币的边际流动性收益对持有的真实余额变化反应迟钝,原有的均衡将不再恢复。货币利息率下降得最慢,这暗示持有货币的利息率将高于持有的利息率。进一步说,持有货币的利息率粘性表明了贷款的名义利息率也是粘性的。真实利息率将高于。除非向下调节真实余额的,调解了真实余额的收益率也就调节了真实利息率,即最终使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真实利息率,否则新的投资将不会发生。由于上述原因,的负面冲击将降低资本投资。除非利息率同步下降,那么就会到达生产这些不再有利可图之点,这一点就是。当没有任何一种资产的大到足够等于利息率时,资本资产的进一步生产将会停止(,1936)。然而,报酬缓慢下降阻止了贷款利息率的降低。也承认,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在那点人们的流动性增加了,但是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如果产生弹性的,前面所讨论的问题将不会发生。此外,变化也导致了的货币收益率发生变化。所有资产的存在给了额外的自由度。竞争性收益最大化中介能够调节使交易媒介的货币与经济中其他领域中的收益率保持一致。如果所有的都产生弹性的,产生货币收益的交易媒介的由于将保持不变,从而避免了和的影响。的相等暗示的变化消除了预期和的变化。但由于不产生的货币存在,[[蒙代尔一效应]]部分地抵消了,从而影响了。预期暗示将代替,相反,预期将暗示真实货币余额替代资本。由于的存在,支付的反映了预期或紧缩律的变化,同时的蒙代尔一批判也不再成立。
此外,新货币经济学还指出,在金融资产使用的条件下,由于IS—LM分析遇到了与数量理论同样的问题,所以 IS—LM分析也将不成立(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金融资产的造成了货币和实际部分的一体化,使得IS—LM分析中 “商品市场”的独立地定义“货币市场”的超额需求的情况将不复存在,LM曲线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LM的消失导致了IS—LM分析的不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经济学 汉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