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浓雲愁永昼云愁永昼下一句

当前位置:>> >>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作者是,被选入《全宋词》。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合眼,作词数阙,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宋词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出自《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永昼:漫长的白天。
  2、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3、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4、纱厨:纱帐。
  5、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6、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7、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8、西风;秋风。
  9、黄花:菊花。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里词人叙写了重阳当日的情事,抒发了佳节怀人的情思。
  此词的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上片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了;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作者介绍】
  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更多宋词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清照的词全集栏目。()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李清照集校注》,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词牌介绍】
  《醉花阴》,词牌名。全词重头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第一、四、五句用韵。前后片第二句五言句,前人有的用上二下三句式,有的用上一下四句式,还有的前后片分别用以上两种不同的句式,因此,此句形式可以灵活使用。通常以《漱玉词》为准。
【格律对照】
  本作的韵脚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二十六宥&通押。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繁体对照】
  醉花&薄F怆愁永
  作者:宋&李清照
  薄F怆愁永,瑞XN金F。佳又重,玉枕N,半夜龀跬浮
  |h把酒S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N魂,卷西L,人比S花瘦。
------分隔线----------------------------
李清照相关文章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
李清照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
李清照的《多丽?小楼寒》也题作《鸭头绿?咏白菊》,被选入《全宋词》。这是《漱玉词...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1、鉴赏词意境美,词中蕴含细腻情感,培养自己情感体验; 2、品味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导入新课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二、走进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三.朗读?体悟
&(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
&四.赏析文本
(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三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
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师: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
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消金兽”的“消”――消失,消融。为什么想到消融?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
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
“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
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
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
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
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
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
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总结词的意境
&六.情读?悟情
【说明】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可谓水到渠成,我们经常会抱怨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感情,说他们不会读书,其实他们不是不会读而是没有读懂,他连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读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读出感情必须建立在学生彻底领悟文章的基础上,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
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
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课堂总结
&【说明】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个阅读方法,并适当进行总结,希望他们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的文学之门。这对于老师来说,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说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
1.在描写中注入深情。
2.用形象化的手法。
3.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
4.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
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
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清照_古诗文网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153人评分) 8.3
朝代: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消 一作: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注释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永昼:漫长的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李清照(日~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有位穷书生发奋读书,就在自己的房门前写下对联以自励,上联是:‘睡草屋闭户演字’,下联是:‘卧脚塌弄笛声腾’,横批:‘甘从天命’。  有一天,一个河南人路过此地,见到这副对联就心生好奇,用他的家乡话大声地念了起来:‘谁操我屁股眼子’,‘我叫他弄得生疼’……呦,还有横批!不过这次他给念反了:‘明天重干’!
猜您喜欢的诗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醉花阴李清照阅读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