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腾讯买的流量,给发短信了,但是我在移动腾讯客户端流量包退订上看我的账单没有

流量“被偷”,我们错怪运营商了?
从10月1日开始,三大电信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业务。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在推行之后,却屡屡被反映出现流量“跑得快”、“偷跑”等怪象。昨日,一条“女子手机充电3小时用23G流量”的新闻更是引发网友热议。流量消耗过快,真的是运营商背后做手脚吗?
很多用户觉得流量越跑越快,怀疑被“偷走”
在千呼万唤之下,三大电信运营商终于从上月起实行“手机流量不清零”服务,用户当月手机套餐内未使用完的流量不清零,可转至下月继续使用。尽管只是从单月流量清零变成双月清零,运营商确实有所让利。那转存的第一个月,用户多出多少流量呢?
1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微博上发起“手机月流量不清零,你还有剩吗?”的调查,结果在943位参与问卷调查的市民中,83.6%的人表示不仅没有剩,还“多用了一大截”。事实上,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始推出“流量不清零”业务后,全国多地不少用户就吐槽这个月流量用得“飞快”。据某舆情监测数据显示,从10月8日至10月29日15时期间,“流量跑得快”的相关媒体报道就达到了128篇,转载次数更是突破3000次。类似“9天用完了平时30天的量”的吐槽在社交平台更是随处可见。
自10月1日三大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不少用户就吐槽这个月流量用得“飞快”
本来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当月没用完的流量能成为下个月的“福利”,但很快发现“清零不清零,流量只剩零”。还是自己的手机,还是以前的玩法,流量跑到哪里去了?舆论矛头齐一指向运营商,人们怀疑,流量消耗过快,是电信运营商在背后做手脚,偷跑流量。毕竟当月“流量不清零”是在总理多次喊话、国务院及工信部门的推动之下,坚持“月流量不清零会影响业绩”的三大运营商才松动的。不得已将到嘴里的肉吐了出来,自然要找机会补回来。
造成流量消耗快原因众多,但并非运营商背后做手脚
运营商的计费系统不会轻易修改,曾有“网友曝移动偷流量”被证实是乌龙一场
所谓手机流量,简而言之,即手机与服务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小。在坚持运营商偷跑流量者看来,作为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的主导方,电信运营商利用此次系统改造之便,使用技术手段偷跑用户流量似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但是情况真的如此么?
整个流量计费系统包括两方面,一是计量,就是计算使用了多少流量,另外一个是计费,根据计量得出的数字算出相应的费用。所谓的“流量不清零”,改变的是流量表的统计周期,这只牵扯到计费规则的变动。用户使用了多少流量,计量环节上并没有变化。至于修改用户流量数据(就能改变流量速度)也不现实,首先,工信部对其有常态的监管举措,所有流量计量设备都是经过检测核查的,不会突然间走快或者走慢;其次,修改用户流量数也是件得不偿失的事,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就表示,运营商如果是为了“黑”用户的流量,其改造系统需要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带来的收入要更多。
微博用户@我是马甲马老师10月26日发微博称被中国移动偷走近1G流量
近日,网友“我是马甲马老师”的质疑被当作运营商“偷流量”的证据广为传播。“我是马甲马老师”微博指出,10月9日-20日其人在国外,且取下SIM卡并未使用,仍“被消费”了数百MB流量。这一证据引发了公众大量对运营商的追问。但随后经过证实,所谓流量偷跑其实是“乌龙”事件。该用户使用的第三方流量统计软件(360手机卫士),记录的是在其手机上被消耗的全部流量,包括由国内和国外手机卡所产生的两个部分。
流量突然增加有多种原因,包括网速提高、消费习惯以及手机应用
既然运营商没有“黑”用户的流量,流量都去哪儿了?为何原来月月有富余的流量不够用?粗略来看,出现流量走得更快的原因主要来自网速提高、消费习惯以及手机应用等三方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换成了4G业务,其网速更快,与3G相比相同时间内浏览内容更多,流量消耗肯定也更多。根据工信部公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月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总流量累计达27.9亿GB,同比增长99.4%。其中,手机上网流量前9个月累计达到25.0亿GB,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89.7%,并实现连续9个月实现翻倍增长;在用户层面,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且4G流量资费大幅下降,用户对资费的敏感度减弱,常开数据服务,即使有WiFi时也不切换的现象增加,导致使用流量明显增加;至于手机应用,不只是老“流氓软件”,很多“正牌”应用软件同样也“偷吃”流量,为及时提醒用户更新和推送各类消息,其一般都是自动连接网络和更新的,流量悄无声息地“被消耗”。
随着网络建设和技术升级,用户流量还会越用越多
实际上,随着网速和网络覆盖不断提升,用户流量越用越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尽管流量“跑得快”的责任不能归因运营商,但其也不能置身事外
用户处在明显的技术和信息弱势,运营商应避免其造成更大的损失
平心而论,公众的质疑和诘问,更多其实来自于运营商处理方式欠妥当。当手机超出约定使用流量时,运营商为何不能及时提醒或关闭用户的流量业务,避免其造成更大的损失?
世界很多国家都出台了各种措施避免用户被电讯公司“抢劫”。在澳大利亚,根据《电讯消费者保护法则》(Telecommunications Consumer Protection Code),当客户的数据流量、电话时长和短信条数的使用量超过许可的50%、85%和100%时,所有的电信运营商必须在48小时内通知客户。
虽然我国还没有电信法,但手机用户和电信运营商是一种电信服务合同关系,既受《合同法》的调整也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制。当用户手机超出约定使用流量时,电信运营商应及时通知手机用户套餐流量的使用变化情况,以便用户合理安排手机套餐流量的使用。并且,工信部在2012年的7月1日起全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服务用户消费提醒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了业务办理、套餐限量消费等12项消费行为的提醒,以解决手机流量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电信运营商往往没有依规办事。
非但未避免用户利益遭受损失,处理起投诉也是挑软柿子捏
为什么在流量问题上消费者与运营商矛盾频发?在中国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看来,部分原因在于,语音业务用户一个月打了多少分钟其自己心里有数,但流量业务则不同,流量包使用了多少,使用哪些项目产生的流量,流量“流”到哪里去了,消费者无法直观感受,自然需要运营商予以详细解释。对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有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个“真实情况”包括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
但法律规定的“明白消费”,在三大运营商这里成了一笔糊涂账。因为是糊涂账,无论你的流量是多么的离谱,工作人员都会告诉你流量是正常的,“3小时用23G流量是完全有可能的”。用户不是专业人士,对于复杂的网络使用、流量计费等专业知识很有限,处在明显的技术和信息弱势,面对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三大运营商,你的选择只能是要么认了,要么不用。
流量消费在用户眼里是一笔看不懂的“糊涂账单”
即便处理投诉,运营商也是看人下菜碟,甚至有挑软柿子捏的倾向。据媒体报道,重庆一联通用户手机异常,一天跑了近1G流量,投诉客服后,却得不到合理解释。反复投诉后,客服人员赔偿了他80元话费了事。80元虽不多,却是当地联通给流量有争议用户的最高话费补偿。流量超出后,有的用户要多交钱,但反复投诉的用户反倒能得到赔偿,虽然这种补偿式解决,站在运营商的角度,是基于工信部《2015年电信行业行风建设暨纠风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电信运营商严控电信用户申诉率和严厉打击不明扣费的考核。但难免让人感叹,有些时候并非因为超流量原因不同,而在于用户会不会“闹”。这恐怕仍然是运营商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而不是真正按规则办事。这样做不仅对用户不公平,也有损运营商形象。
或许这次是用户“误会”了运营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营商为啥洗不掉“偷流量”的污名?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三大运营商“挤牙膏”式进步,被认为没有诚意
旧号主隐私不保,新号主屡被骚扰。
所谓美国登月是骗局的阴谋论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想请教一下作者,汤恩伯、胡宗南等人在抗战中的表现。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我在腾讯手机管家买的1G流量加油包,为什么钱扣了,流量却没_腾讯手机管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1,809贴子:
我在腾讯手机管家买的1G流量加油包,为什么钱扣了,流量却没收藏
我要一个说法,是不是坑人的。今天中午左右 ,手机没流量了。腾讯手机管家就自己跳了出来。可以方便快捷的购买流量加油包。于是我就买了最大的。50元1G。于是钱从财付通扣除了。但流量没有给我。都过去这么久了。还是没有。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是移动的卡
您好,请问您是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吗?如果是君隆的订购失败的,建议直接拨打页面上的客服电话让其退款或者到账叠加包流量的哦。
50元1g,,,,我也是醉了
我也是这样的问题!刚刚才买的!你现在解决了吗??
(๑•̀ㅂ•́)و✧我正准备买,发现没有了
我去,我今天买,也是没到账,你们知道怎么去解决么
尊敬的用户您好,充值成功之后建议您可拨打10086客服热线或者登入中国移动网上营业厅查询到账情况,因运营商网络计费系统问题可能会出现到账延迟情况,如有疑问请拨打君隆科技客服热线,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和反馈!谢谢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移动端流量买不起?腾讯给出了这样的药方--百度百家
移动端流量买不起?腾讯给出了这样的药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以中心化方式构建广告技术系统,连接分散在各个公司中的流量商业化团队、广告投放团队以及广告系统。
最近36kr关于创业者获取流量价格高昂的报道,引起不少创业者和早期投资机构共鸣。然而移动端流量成本高并不是今年新现象,成本高并不致命,投入产出不挂钩才是最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头疼的。企业买流量贵的真正问题在于流量不够精准,以及获取和分发流量的手段不够专业有效。
解决问题的关键,仍要携手拥有成熟广告技术和手握流量主、广告主的大公司。在福州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广告联盟成为新的主推对象。在公开演讲中,腾讯集团副总裁林璟骅秀出了新的数据。腾讯广告联盟的广告主数量同比增长500%,Android App分发下载广告累计实现年下载量10亿。换句话说,仅在Android端的App分发上,腾讯广告联盟一年就为广告主带去了10亿下载用户。
林璟骅表示腾讯已培育出非常独特的广告主生态,在品牌和效果广告主方面,腾讯花了很多时间来丰富销售运营资源。在演讲中,林璟骅表示腾讯一方面在深度运营头部广告主,上半年实现67家服务商的对接和分级管理;同时优化直销和代理商体系,引入中长尾广告主,这都使得腾讯的广告主资源继续扩大。
而腾讯的广告主资源中,我们还看到了两个新趋势,一个趋势是58、京东、美团点评这样的平台广告主的加入,这些平台手握着大量专业垂直的餐饮、O2O服务等广告主资源,这些广告平台的加入拓展了腾讯广告联盟资源。
而另外一个趋势在于,腾讯广告联盟正成为一个有趣的共享经济命题。用中心化的专业广告产品去连接分散在各公司中的广告主和流量资源。尤其对于小公司和创业者来说,相比去组建不那么专业的广告投放团队、流量商业化团队,还不如接入腾讯广告联盟。小公司和创业者正在成为腾讯广告联盟合作者中的重要成员。
解决移动端流量问题的另一关键在于精准度,腾讯本身在移动端已有最全的用户数据,其广告技术经过朋友圈、Feed流、App原生广告等多种形态广告验证后,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在移动端广告技术的标杆。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腾讯广告联盟在移动端的用户识别率达到90%。
腾讯广告联盟作为腾讯广告业务在原广点通(现在升级为腾讯社交广告)时代的三大布局方向之一,经过三年多发展后,腾讯广告联盟与Feed流广告、微信广告一样,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和成绩,也都在这次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得到展示。
腾讯广告联盟的共享经济模型:以中心化产品连接分散的广告资源
先讲个案例。企鹅君负责的一个Pre-A轮教育项目,如今App终于进入到推广期,相比去搞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项目更希望利用线上渠道先撒一批种子用户。这时有个问题产生了:团队都是搞教育内容和产品出身,没人懂广告投放也没有资源;同时,创业公司早期预算有限,相比朋友圈广告,更希望找到有老师家长聚集的精准渠道。
最后CEO找到某号称用户过千万的移动题库产品合作,但对方也没有成熟的计费系统。双方合作只能是你拿内容,我拿流量,效果看天。至于合作效果如何,后续还能不能继续玩耍,更多看双方CEO和合作人员调性。
所以,我们会发现移动端流量循环有几个问题:一是大多数公司都没有专业的广告投放团队和人才储备。二是很多握有高价值流量和用户的公司,也往往缺乏专业商业化能力。三是行业内资源流转不通畅,靠谱广告主和流量主互相找不到,双方也缺乏互相鉴别和效果识别能力。
腾讯广告联盟的出现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在巨大流量规模和丰富广告主资源基础上,以中心化方式构建广告技术系统,连接分散在各个公司中的流量商业化团队、广告投放团队以及广告系统。所以,我们会发现,腾讯广告联盟成了一个有趣的共享经济命题,其移动端的商业模型看上去越来越靠谱。
腾讯广告联盟本身的产品和数据都足以撑起这个模型。在福州,腾讯这次展示其广告联盟和其效果广告投放系统的新进展。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份,腾讯广告联盟的日均流量规模已经突破15亿。腾讯社交广告部总经理罗征表示其中有75%来自于头部流量App,广告主数量也在一年内增长了500%。
以京东6·18在腾讯广告联盟投放开屏广告为例,在6·18期间,京东通过腾讯广告联盟在资讯、工具、新闻、生活类等App上进行了千万量级曝光投放,总CTR(广告点击到达率)为4%。数据和效果令人瞩目。
广告联盟的外部垂直平台:京东、58同城、新美大
腾讯广告业务的另一个新特点是平台广告主的出现,京东、58同城等平台的商户都开始通过腾讯广告联盟来获客。
据悉,在腾讯与京东、大众点评等建立起股权关系后,双方最迫切先完成的合作其实是广告系统对接,双方的流量系统和数据在一起能产生更高的价值。在广告业务上,腾讯与腾讯系合作伙伴形成了有效的联动,这为腾讯提供更丰富的广告主资源,也拓展了腾讯的数据。
京东、58同城、新美大、融360都在各个垂直领域拥有独特的数据资源,在与腾讯的合作中,这些数据资源可以与腾讯的数据互相配合,进一步提升这些平台的广告投放效率。
在此前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发表的公开信中称,腾讯系生态正由单独的大树变森林,腾讯合作伙伴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态。而这些小的生态体系与腾讯的最主要联动,就体现在广告流量上。腾讯广告业务和广告联盟,正在扮演在地下为各棵“大树”循环流量的功能。
[企鹅生态]公众号由原搜狐IT频道资深记者、VC从业者王聪佶创办。公众账号ID:qieshengtai,欢迎关注。
企鹅生态专注报道腾讯系、腾讯系公司和附属产业链,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搜狐新闻客户端等渠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404
热门文章HOT NEWS
大批生态链企业的加入,让小米远离了“将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
黄生看金融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客户端流量包退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