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家级重点学科科的学科带头人都有谁

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中国生理学会
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发布时间:&& & &浏览次数:6377次&& & &&& & &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科是全国首批(1978年)硕士学位、山西省首批(1986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002年生理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细胞生理学实验室被山西省科技厅批准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以生理学系为主体的细胞生理学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科共有教师 3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或实验师14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2人;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离子成像系统、膜片钳、定量-PCR、双向电泳、DMT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多电极记录和动物行为学系统等。
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科长期以来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动力,在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一直保持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神经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细胞生理学&和&肝脏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祁金顺教授、张策教授和丁建明教授,主要从事老年痴呆的神经生物学、疼痛及痛觉调制及时间生物学研究;循环生理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焦向英教授和李仁科教授,主要从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心肌损伤机理以及心肌干细胞研究;细胞生理学学科带头人为吴博威教授和崔香丽教授,主要从事心肌离子通道、细胞Ca2+转运以及RNA干扰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肝脏病理生理学科带头人为刘立新教授和赵龙凤教授,主要从事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病慢性化中的作用及其防治研究。生理学科设有两个研究所,即生理学研究所和肝病研究所。2005以来,生理学科已完成和在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4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6项,教育部项目9项,省级项目2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教学奖4项;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教材14部;在国际和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3篇,包括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杂志,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生理学科多年来特别注重老中青三结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乔健天教授是神经生理研究方向的创始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特级劳模、山西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赵荣瑞教授是循环生理研究方向的创始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也是山西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吴博威教授是细胞生理学研究方向的创始人,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现任博士生导师。在历届团队负责人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生理学科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一届又一届的医药卫生本科学生,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截至2010年为止,生理学科共招收硕士生31届,博士生23届,培养硕士生143人,博士生120人,多人为山西省优秀博、硕士论文获得者。毕业研究生中,有的任职于国内的高校或研究所,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还有4人在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有多篇学术文章。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主动将其科研成果应用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根据生理学是一门功能研究科学的特点,教师通过采取启发式教学,注意结合临床病例,注重讲深讲透,加深了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改革中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了PBL教学法推广,使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为医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为研究生教学、七年制本硕班教学增加了科研成果展示,先进科研技术示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承担了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3篇;学科获得了山西省首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的称号,多位教授获得&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山西省博士学位论文外评优秀指导教师& 、&和&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近年来,生理学被评为&山西省本科生精品课程&和&山西省研究生精品课程&。
生理学科注重国际交流,营造多层次的吸引一流国际人才的科研平台。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有良好的往来与合作关系,不定期派出人员赴国外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教师中有11人有留学经历,学科还在学校支持下引进了两名山西省&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促进了学科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目前,还有一名&百人计划&人才正在引进中。
在老一代生理学家的带领和学科广大教师的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科取得了不斐的业绩,为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有团结、和谐、奋进的学术氛围,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山西医科大学将拥有更宽广的发展前景,更美好的未来!
乔健天,山西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90年代曾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模称号,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山西生理学会理事长,山西省科协常务理事。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十多项,发表研究论文、综述、国际会议论文摘要140余篇,多数为英文书写并有 76篇论文被SCI收录;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神经电生理(包括各种模式的膜片钳记录技术)、神经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痛觉感受的外周和中枢机制和调控、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和学习记忆等课题。培养硕士40余名、博士近20余名。作为卫生部临床医学教材编写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教材编写人,参加全国5年制医学院校生理学统编(后改规划)教材编写(细胞和感官生理部分),共5版,连续近20年,并任4-5版副主编。曾长期担任《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编委,并受曾聘为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博士生导师和《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部顾问和编委。
赵荣瑞,山西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美国南卡大学生理学系访问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心血管免疫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munology, ISCI)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血液、心脏、呼吸和肾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编委、《实用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80年代以来,曾主持和承担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和十余项省级科研项目,主要从事心肌缺血防治、心血管多巴胺受体特性,以及心血管受体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于1995年在我国太原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心脏受体免疫学研究会议,发表有学术研究论文、综述和国际会议论文摘要130余篇(含40余篇SCI论文),自编、参编和翻译十几部教学参考书和专业书籍,培养29名博士生和26名硕士生,曾获12项省部级科研进步奖和两次科技著作奖。先后多次获得山西医学院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优秀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山西医科大学名师称号 。
吴博威,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起从事心脏电生理及心肌力学研究;1992年从日本归国后建立起膜片钳实验室,随后又建立起单细胞离子荧光成像技术,开展心肌离子通道及细胞Ca2+转运研究;在国际及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58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6本,主编和参编&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化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和研究生教材12本。9次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山西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授予&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22届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目前是《生理学报》和《生理通讯》编委;山西省细胞生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2006200867SCI221520
张策,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曾于1999年4月-2001年9月赴美先后在纽约洲立大学和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神经生物学作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人员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归国人员基金等科研基金等科研基金。3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任全美神经科学会会员、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会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理事。
崔香丽,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曾于2004年-2010年在美国南卡大学药学院和生物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药理特性的研究,以及消化道炎症病理机制的细胞生理学研究。2000年至2007年间,在国内外先后建立三个膜片钳实验室,一个单细胞钙瞬变和细胞收缩测定实验室。研究成果已在本领域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和摘要18篇,第一作者7篇。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23篇,省级期刊10余篇。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材1部,人民日报出版社本科教材1部。主持完成过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生理学会会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员(AHA)。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毕业3名。主要研究方向为&3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天然抗氧化剂对消化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焦向英,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2000年博士毕业,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急诊医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心血管损伤。先后进行围手术期高儿茶酚胺状态对心肌损伤机制的研究、硫氧还蛋白硝基化及其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糖尿病心肌损伤机制研究、创伤对心肌损伤研究等工作。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及摘要3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2篇,有两篇为SC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已毕业8名。
李仁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2009年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人才,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仁科教授领导的团队一直从事心脏再生方面的研究,1996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细胞移植可以用于坏死心肌组织再生的理论及细胞移植可用于终晚期心脏病的治疗,开拓了国际细胞移植的研究之路。该实验结果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脏病和增强心脏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仁科教授在国际著名杂志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47篇,并发表了35篇综述,参与出版学术专著13部,同时还发表了288篇文摘。应邀在国际会议就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方面大会发言130次。获得国际发明专利3项,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际重大科研项目。2006年以来,科研经费在百万加元左右的项目有4项。在此期间,多次获得国际心血管研究领域奖项。由于李仁科教授在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和组织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于2001年获得加拿大心脏和中风基金会终身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加拿大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多伦多大学健康网(University&Health&Network)及多伦多总医院研究所高级科学家等职务。是心血管领域国际知名专家。自1998年以来,多次担任加拿大国家基金委的评审委员。同时也担任加拿大心脏与中风基金委员会的评审委员。在国际上,先后担任美国NIH基金委的评委,以及新加坡、瑞士、以色列、英国、巴西、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基金委评委。自2006年以来,连续担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在2009年特聘为国家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并担任专家组组长。
丁健明,美国东卡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2010年入选&山西省百人计划&人才,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时间生物学与生物节律的调节机理和神经免疫学方面的研究。1983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 1991 年获美国南卡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现任东卡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终身教授兼任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多年从事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的研究, 以及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转换研究。 承担多项美国NIH基金,并多年担任美国NIH评委,以及NIH心、肺、血管研究指导小组成员,先后在Science和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美国反转录病毒研究与治疗杂志编委。担任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海外评委、北京协和医院客座教授、基础与临床医学杂志(协和医院主办)的海外特邀编委,并应邀为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会作专题讲座。他一直在我国推广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的研究,于2002年和2006年先后在北京与成都举办两届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的国际研讨会,并于2007年与2008年在协和医院举办两期转换医学国际研讨会。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吴 坤教授
  吴坤,女,1944年1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中共党员,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及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高级访问学者去美国德洲大学深造。主要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食品法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癌变?畸变?突变》常务编委、《疾病控制杂志》及《卫生毒理学杂志》编委等。
  吴坤教授曾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项(编号分别为671757),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项(编号)。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省级攻关项目3项。多年来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获发明专利2项。主编全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规化教材第五版,并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及参编其它高校规化教材及专业书10余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
  吴坤教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黑龙江省名师、省优秀教学工作者、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校十佳中年教师、校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二十余次。
(撰稿:赵艳)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主题:重点学科 | 医源世界
主题:重点学科
≡ 收起全部文章
7月16日下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中医医史文献召开了学科建设研讨会,胡刚校长、程革副校长、孙志广副校长、学科办、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负责人,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秘书及依托单位党政负责人参加了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由副校长孙志广教授主持。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研讨会现场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汪受传教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分别从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临床医疗等方面分析了本学科近五年建设的现状、建设水平、与全国同类学科的比较、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建设思路举措、重点项目任务等情况。中医儿科学四个研究方向和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五个研究方向也分别就基本情况、近五年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当前建设任务、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带头人汪受传教授介绍学科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介绍学科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胡刚校长讲话
胡刚校长在听取了各学科及方向汇报之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是南中医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科,学校在人才、经费、政策方面要全力支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可以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注重引培并重,特别是青年骨干的培养,要让他们有话语权;中医有过去的历史,同时也要有在传承基础上发展的现代历史,中国医学要包容西医,借鉴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发展中医药特色,中医史的研究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支撑和导航作用,从医史到临床到中药学,要能够协同发展创新;要开拓思维,走产、学、研共同发展的道路。无论经费的安排、学科及方向带头人的遴选,要有利于学科的方向聚集、取得成果。国家重点学科可先行先试,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年,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去推动改革和事业发展;要努力营造学术自由的学术生态,两个国家重点学科要能够遵循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发现价值,导向未来,真正做到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带动南中医整体学科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我校于5月21日召开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中期推进会及“十二五”重点学科启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洪净司长,江苏省卫生厅陈亦江副厅长、孙志广处长,学校陈涤平书记、吴勉华校长、段金廒副校长、黄桂成副校长,一附院陈玉根副院长、陈晓虎副院长,二附院倪光夏副院长,三附院张骠副院长,评议专家、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段校长主持。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开幕式上,吴勉华校长代表学校向参会的领导和专家致辞并介绍了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战略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情况。陈亦江副厅长对我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有“标志性人物、标志性技术、标志性课题、标志性论文、标志性成果、标志性服务”和处理好“中医和中药的关系、基础和临床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的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洪净司长回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的背景、内涵和任务,总结了“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并就全国检查情况对我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科下一步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一是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重点学科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内涵和外延,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中医特色,强化本学科优势;三是要加强基础与临床、学科内外和区域性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四是要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江苏省卫生厅陈亦江副厅长对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洪净司长作重要发言
开幕式后,由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和1个学术流派进行了五年规划和2013年度计划的汇报,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学科的内涵到学科的外延,从方向的形成到方向的凝练,从人才的梯队到人才的引进,从科学研究到重大突破,从理论创新到临床的运用再到社会服务,从学科的定位到学科的交叉,对20个汇报学科和流派进行了逐一评述并形成了评议意见。段金廒副校长肯定了此次大会的意义,指出此次会议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为各学科发展把了脉,下一步各学科要针对洪司长和陈厅长的讲话和专家组评议意见进行系统梳理、专家论证会,把学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陈涤平教授、中医肿瘤学学科带头人吴勉华教授、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张宗明教授、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吴承玉教授分别就本学科情况作汇报
吴勉华校长要求各学科要进一步凝练方向,聚焦特色,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突出特色与优势,逐步形成适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兼具科学规范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促进中医药学科的整体优化。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任组长,河南中医学院院长郑玉玲教授任副组长的专家组对我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进行了中期检查。
&&& 专家组听取了我院中医心病学、中医脑病学等七个重点学科的中期建设情况汇报;各学科从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汇报了学科建设的情况。在听取汇报之后,专家组进行了提问并审阅了学科建设相关资料。随后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学科建设情况,专家组参观了各学科办公室及我院中心实验室、中药制剂室,对我院学科建设所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 专家组一致认为:我院学科管理各项政策措施齐备,注重学科运行管理,为学科各方面建设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整个学科建设在学术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建设成效突出。
(于君 刘宇)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记者殷玉磊)日前,安徽省教育厅下发2012年度省级重点学科的批准通知,在本次批准的省级重点学科中,安徽省中医院中医外科学首次被列入省级重点学科,成为该省中医外科学唯一重点学科。
  近年来,该院采取一系列举措,重点打造一批学科群或专科群,以点带面,强化学科(专科)建设,对学科(专科)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周期建设,对一些优势学科,及时进行分科,扩大床位规模;对一些基础薄弱学科,实行资源整合,从院外聘请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或业务指导主任,选送医疗骨干赴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实行&强基计划、优才计划、名义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一些学科脱颖而出,成为医院学科发展的&助推器&。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 山西省卫生厅近日启动新一轮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评选并公布了29个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单位。
  经各地各单位推荐和专家委员会评审,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中医文献学&,山西省中医院&中医肿瘤病学&,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肾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学&等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等16个学科被确定为新一轮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此外,山西中医学院中药生物化学实验室,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中药化学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这些重点学科、实验室将获得省卫生厅专项经费支持。
  据悉,&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计划建设50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力争产生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记者赵红娟& 通讯员乔二龙)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日下午,我校基础医学院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共建方剂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举行。基础医学院马健院长、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于勇院长代表校院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基础医学院党委唐德才书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党委冀斌书记为方剂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揭牌。签约暨揭牌仪式由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医务处邵华主任主持。
我校科技处副处长、重点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范欣生教授出席仪式并代表学校对方剂学重点学科临床基地的建立表示祝贺。她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方剂学科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取得的多项建设性成果,希望学科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好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工作。参加签约暨揭牌仪式的还有方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樊巧玲教授,基础医学院党委孙新新副书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办公室薛婷婷副主任,以及医院部分专家和方剂学重点学科主要成员。
我校方剂学重点学科建设起步较早,学术积淀深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方剂学专家和一支高素质的学科团队,学科建设水平在国内同学科领域处于先进行列。方剂学临床基地的建设开创了中医基础学科建设与临床诊疗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对于优化团队知识结构、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在同类学科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将借助方剂学科临床基地共建平台,重点围绕方剂学科与医院科室的合作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定期门诊、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创建临床重点专科、研发院内制剂、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措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
740)this.width=740" />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我校中医儿科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专科。为了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日下午,学科在附属医院儿科新病区会议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第一临床医学院周学平副院长对中医儿科学科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她衷心希望儿科团队,尤其是中青年骨干力量,积极投入学科建设,使我校中医儿科学科在国内外继续保持领军地位、发挥示范作用。
740)this.width=740" />
周学平副院长
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汪受传教授就本学科在“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开端之年2011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成绩作了总结,强调了“十二五”期间学科发展的目标要求。我校中医儿科学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学科、专科平台,10年来,获得立项课题8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6项)、科研项目经费1243万元、取得研究成果71项,培养博士29名、硕士130名,均居于全国中医儿科学科首位。第一期中医儿科学重点学科开放课题研究(1.07)投入27万元,研究工作建立的基础在2011年就申报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部省级、厅局级项目各2项,获科研经费218万元。目前第二期中医儿科学重点学科开放课题已开始招标,汪受传教授就招标指南作了宣讲,发动本学科专业人员就目前中医儿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积极投标、开展研究。儿科单进军、徐建亚博士分别就“液质联用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作了专题演讲。
740)this.width=740" />
汪受传教授
参加会议的有学校中医儿科学教研室、分子生物学(儿科)实验室、附属医院儿科、第三附属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成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共40人。儿科博导韩新民教授、张骠教授就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作了重要发言,全体与会人员就会议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使全体学科成员进一步明确了本学科的地位和责任,鼓舞了大家投入学科建设的积极性,群策群力、争创一流,为学校和医院的建设、为中医儿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740)this.width=740" />
韩新民教授
740)this.width=740" />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日,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带领厅研究生处、科技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程赴我校就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听取了三个学科的工作汇报、建设计划,就三个学科保点、冲点的问题与学校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三个一级学科下一阶段国家重点学科“保点”和“冲点”的目标任务。
740)this.width=740" />
&&&&& 殷厅长对“十一五”期间学校三个一级学科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学校按照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汇报交流会的要求,高度重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培育的各项工作,坚持将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中央支持地方高校财政专项建设及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四位一体,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结合南中医自身的学科特点,重视集成创新、扩大海内外交流,进一步提高组织程度,强化保障措施,在中医药特色领域、大中药产业领域及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等方面彰显优势,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术影响,分别明确三个一级学科下一阶段“保点”与“冲点”的建设目标任务,凝聚全校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为我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调研过程中,殷翔文副厅长还就我校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关情况、中医药内涵发展面临的有关问题与学校领导和专家交换了意见。  学校校领导,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三个一级学科带头人及所在院(系)负责人,三个学科的重要学术骨干等参加了实地调研座谈会。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8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