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突降修辞,在现代汉语修辞中有没有相对照的修辞格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英语修辞和与其相似的汉语修辞比较~任意一个就可~即在英语修辞中,很多与汉语修辞相似,也有不同.即求其相同和不同的方面
君子哥·800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移就汉语词格“移就”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移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地修饰语移用于物”(王春德等,).这跟英语词格“Transferred Epithet”大体相似:“When two impressions are associated together in the mind,an epithet that properly belongs to one only is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 (Nesfield et al,)例如:(1)an understanding smile 会心的微笑(2)a sympathetic look 同情的目光(3)an annoyed look 恼怒的一瞥(4)angry words 愤怒的言辞(5)careless days 无忧无虑的日子以上都是英、汉语中各自约定俗成的说法,两者完全或基本对应.由于英、汉语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这种语义转移也并非总是一一对应.例如英语和汉语都说 a sleepless night 不眠之夜,但英语还说 a sleepness bed,汉语就没有“不眠之床”;又如英语和汉语都说 a happy event 喜事,但汉语还说“喜酒”,英语却不说 happy wine,如此等等.不过这些具体用例上的差异只能视为语言习惯的问题,而语义转移的普遍规律则是一致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汉语俗语修辞探究.pdf 5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汉语俗语修辞探究,汉语修辞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汉语修辞学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修辞学答案,现代实用汉语修辞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俗语修辞探究
姓名:魏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唐雪凝
俗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创造的一种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不仅活跃在人们
日常语言中,而且经常运用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俗语以“描绘性&为根本特征,综 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将形容或说明的人和事蕴含在幽默、谐趣、讽刺、形象化的语言中, 使语言新奇别致。目前,对俗语修辞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修辞手段上,对修辞发展变化的 研究并未涉及,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运用统计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描写与 解释结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修辞学、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知识对汉语俗语修辞进 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
本文主要从修辞语言研究的视角对汉语俗语修辞进行修辞手段的归纳和功能描写,对 汉语俗语的语音修辞、语法修辞、词汇修辞和修辞格进行分析,系统地描写汉语俗语修辞 的共时特点,并试图通过比较俗语发展中修辞的变化总结汉语俗语修辞发展的规律,在对 俗语修辞功能描写的基础上,对俗语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的运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主体部分分为七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俗语的来源和性质。第二 章主要讨论俗语中修辞格的使用,针对常用辞格和辞格兼用进行详细分析。第三章从语音 修辞角度分析俗语在韵母、押韵、平仄、节奏四个方面的修辞特点及修辞功能。第四章从 词汇修辞角度对俗语修辞中词语的选用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分析。第五章从语法修辞角度分 析省略、词序偏离两种修辞手段在俗语中的使用及其原因。第六章对比俗语修辞发展中的 异同,揭示修辞发展的规律。第七章从俗语运用角度,讨论俗语在文学作品和新闻标题中 的运用情况,并对俗语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的原因进行分析。
俗语修辞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整体,既有共时的特征又有历时的发展变化。从共时角度 看,俗语修辞在修辞格、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这些修辞特点形成了俗 语特有的修辞功能,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丰富的修辞功能使俗语在文艺语体 和新闻语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历时的角度看,俗语发展过程中修辞还是以继承为主, 变化的是少数,修辞手段也没有根本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口语词的替代和结构的增减,总 体上呈现出延续为主,变化为辅的规律,这也正符合了汉语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俗语; 修辞;发展
formwhich social
foundationthe
proverbpeople
in kindwhich
enlivensthe
loves,not
peopledailylanguage,moreover
frequently the
workandthenews.The take“the
proverb description”as
utilizeseachrhetoric
method,causes
describe synthesis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 - 凤凰研修营 - Powered By EduSoho
D397大梦先觉《汉语修辞学》初读随笔3
阅读摘抄:
一、语言的侧重美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准则。离开了中心的联系,是杂乱无章的,侧重是对于中心的维护和强调。
侧重,是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在谋篇方面,层层递进是突出重点的一个好办法。
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目的是强调语义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从形式看,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反复的各项并不要求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可以只由两个项目构成,一定要有相同的词语。
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常常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对照。
映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即“烘云托月”;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设问是无疑问,而并不要求回答,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表达者之所以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也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回答,也不需要回答。这种疑问的形式表示的是确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
类聚,指的是故意超出常规地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目的是造成某种特殊的情调。词语同时处在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之中。
感想:(这样的修辞也常见到,但是第一次知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学到了。)
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或短语。
同语可以分为:主宾同语、修饰语对称同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同语。
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 “非A”一一地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
阅读感受:
把握这些常见修辞的特点,对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把握语言的规律、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好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这些特殊格式的词句,增强敏感。既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和表达,又可以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更加容易把握文本的核心。
一、语言的联系美
事物之间的规则的合理的联系,就能产生美感。“黄金分割”就是联系美的典型。
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
比喻的两个成分是:1.所描绘的对象,叫做“本体”;2.用来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两个条件是:1.本体和喻体不同质,有差异处。2.两者之间有相似点。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还有许多变式:倒喻、反喻、强喻、迂喻、曲喻、博喻、连锁喻。
打比方应当注意色彩:感情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地域色彩。
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拟物,有两种,把人当作物,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
运用比拟,要注意语言环境,必须同文章的主题思想、描述对象的特点、人物心情的变化等配合起来。要注意被比拟事物的特点,最好有某些相似的相关的地方。
四、借代及图示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运用借代手法,要注意借代的明确性,有时需要给予适当地交代。
五、象征和暗示
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乙,叫人联想到甲。
暗示,同象征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
拈连,指的是当甲乙两件事物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
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不同于拈连的是,移就不需要两件事相提并论或同时出现,也不限于运动。
移就,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语换位”和“移情”。
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
仿拟,也可以仿现有的格式或语调。
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
引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
阅读感受:
读完这章后,发现自身的浅薄。知道拟人而不知比拟。拈连、移就也比较少见。理解稍有难度。却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都是抓住事物的联系,却引申出了如此之多的不同修辞方法。所以,现在常常思考为什么孩子的想象是贫瘠的?除了孩子被思维束缚外,可能还有我们没有更多的去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去想象。
一、风格和风格学与修辞学
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风格学不是研究语言风格的唯一的学科,修辞学不能、也不可以排除语言的风格问题,但修辞学并不研究语言风格的全部问题,修辞学只是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研究风格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风格对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问题。
修辞学的任务是,阐述风格选择的原则。
二、语言风格的特征
1.语言风格的整体性
风格只能以整篇讲话、整篇文章为最小的单位,而且也不限于语法的分析,应包括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还有修辞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这就是语言风格的整体性特点。
2.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语言风格只能是多次反复的特点的总和,而不能是那些偶然出现的因素的总和。这就是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也包括交际目的和内容的因素。
1.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
2.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修辞色彩
3.交际环境
4.交际对象
5.主体素养
四、语体风格和修辞
交际的目的、内容、对象和条件等因素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当这些因素相同时,在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方面就会出现一些共同的特点,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叫做语言风格。
现代汉语的语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五、公文语体
公文语体,指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比较有条理的文书,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的事务活动中的文体,等。可以分为事务公文体和鼓动公文体。
准确性、简洁性和规格性,是它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
六、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一样是记叙的,而不是描绘的。这里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它的最基本的要求:准确、简洁。
科技语体的特点是:术语性、单一性、符号性。
七、政论语体
政论语体,又称宣传鼓动语体,包括直接评论社会生活及其有关的各种问题的文章,如新闻报道、政治评论、文艺评论、思想杂谈、杂文小品等,也包括讲演、报告等口头形式。
鼓动性和综合性,是政论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重要特征。可以分为一般政论体和文艺政论体。
八、文艺语体的特征
文艺语体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它形象地再现生活。它的特征是描绘的,而不是记述性的。
文艺语体的主要特征:
1.语言形象化
2.平常词语艺术化
3.人物语言个性化
九、文艺语体的分类
文艺语体可以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性三个类型。
包括小说、散文、特写等。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它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统一性。
包括诗歌、唱词、曲艺等,追求语言的音乐美——押韵,协调平仄,注意节奏。
包括话剧、歌剧、地方戏等。它通常由作者叙述的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构成。
一、表现风格和修辞学
表现风格,是由于表现手法的异同而形成的语言风格类型。有以下八种类型。
古人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所谓文,就是文采,也就是藻丽的语言风格。藻丽的风格,就是多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式,力求华丽绚烂,生动细致。
藻丽,并不是做作、堆砌、油滑、哗众取宠。
平实风格,厚实而大方。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方式,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
明快,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有多少说多少,使得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给人以明朗、舒畅的感觉。
明快并不是肤浅。
含蓄,就是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或不全部说出来,使对方不得不揣摩,而且越揣摩含意越多,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显得深沉,厚重,有味儿。
含蓄并不一定晦涩难懂,晦涩难懂并不一定含蓄。
繁丰,就是毫不吝惜笔墨,有话通通说出来,甚至反反复复地说,并且尽量往细处说。
繁丰和简洁是各有长处,各有适用范围的。
简洁,就是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全局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话虽然少,内容却很多,含义却很丰富。
简洁不等于晦涩难懂。
八、典雅和通俗
典雅和通俗,是相互对立的表现风格。
典雅,就是典范而高雅的风格。追寻书面语言的传统,努力回避现代口语,排斥方言土语口语词语,尽量拉大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距离。
通俗风格,就是尽量接近日常生活用语,不避俚俗粗语,甚至追求粗俗。
九、风格的鉴赏和培养
风格学说,对于接受者,是欣赏语言的工具。
风格鉴赏的前提是,把握风格的基本类型。
为了培养自己的独特的理想的语言风格,首先需要的是自问反思,其次是要持之以恒。
读完之后,想得是修辞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是习以为常的语句之中,细细琢磨又有不同寻常的味道。语言中蕴藏的奥妙,难以穷尽。
一、语言的侧重美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
用词方面,同义词有意识地连用,大都为了突出重点。
句子内部,变动正常词序,即打破常规,就增强语势。
句子组合方面,肯定和否定的搭配使用,可以突出重点。
谋篇方面,层层递进是突出重点的一个好办法。
【我的思考: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说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素材,应该就是指“侧重”在写作中的美学价值吧。】
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
目的是强调语意重点,加强语气和情感,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从形式上看,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反复与排比
相通之处:间隔反复的各个单位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或者如果排比的各个单位具有相同的词语,这样既是反复,又是排比。
区别:反复的各项并不要求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排比则必须有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
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常常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递进,通常是时间上着眼,也可以是着眼于空间。还可以着眼于数量,以及程度和范围
特点:从内容上看,层层深入
从形式上看,递进的各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可以有相同的词语,也可以没有
递进和排比的区别:递进是纵式的,阶梯式的;排比大部分是横式的,并列的,也有阶梯式的,即承接排比。排比要求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递进只是从语义上递进。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对照。这样,表达上含蓄婉转一些,本体却更鲜明。
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烘云托月。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设问,无疑而问。表达者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的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自问自答式
问而不答式
用设问打比方,语气委婉,耐人寻味。
反问,也叫反诘,激问、诘问。也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回答,也不需要回答。表示确定的意思但语气更加强烈
类聚,指的是故意超出常规地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目的是造成某种特殊的情调。
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其实是反复的一种特殊的格式,也是一种强调的手段。
可分为主宾同语、修饰语对称同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同语。
与反复的区别:相同部分是对称出现的。
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地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
第十章 联系
一、语言的联系美
事物之间的规则的合理的联系,就能产生美感。
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比喻的两个成分是:1.所描绘的对象,叫做“本体”;2.用来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
两个条件是:1.本体和喻体不同质,有差异处。2.两者之间有相似点。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拟物,有两种,(一)把人当作物,(二)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
四、借代及图示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五、象征和暗示
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乙,叫人联想到甲。
暗示,同象征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
拈连,指的是当甲乙两件事物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
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不同于拈连的是,移就不需要两件事相提并论或同时出现,也不限于动词
移就,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语换位”和“移情”。
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
仿拟,也可以仿现有的格式或语调。
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
引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
我的思考:本章中介绍的有联系的修辞方式都存在甲、乙两个事物,比喻有 “本体”和 “喻体”,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又必须是不同质的两个物体;“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运用较多。“象征”“暗示”“借代”在高年级阶段出现才会稍微多一些。而“拈连”“移就”“仿拟”就本人自己来说,在这之前接触较少。
第十一章 语体风格
一、风格和风格学与修辞学
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风格学不是研究语言风格的唯一的学科,修辞学不能、也不可以排除语言的风格问题,但修辞学并不研究语言风格的全部问题,修辞学只是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研究风格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风格对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问题。
修辞学的任务是,阐述风格选择的原则。
二、语言风格的特征
1.语言风格的整体性
语言风格的整体性特点:风格只能以整篇讲话、整篇文章为最小的单位,而且也不限于语法的分析,应包括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还有修辞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2.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语言风格的反复性:语言风格只能是多次反复的特点的总和,而不能是那些偶然出现的因素的总和。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也包括交际目的和内容的因素。
1.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
2.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修辞色彩
3.交际环境
4.交际对象
5.主体素养
四、语体风格和修辞
语体分为四种类型:1、公文语体;2、科技语体;3、政论语体;4、文艺语体。
语体是根据语言风格的异同划分的;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
五、公文语体
基本特点:准确性、简洁性、规则性。
六、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基本要求:准确、简洁。
三个特点:一是术语性,大量运用术语;二是单一性,句式严整而又少变化;三是符号性,大量运用符号、公式、图表。
七、政论语体
政论语体,又称宣传鼓动语体,包括直接评论社会生活及其有关的各种问题的文体。
重要特征:鼓动性和综合性。
八、文艺语体的特征
文艺语体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它形象地再现生活。
语言的准确性是它的基础。
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是他的要求。
语言的艺术化是它追求的目标。
主要特征:语言形象化、平常词语艺术化、人物语言个性化
九、文艺语体的分类
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
一 表现风格和修辞学
表现风格分为以下四组相互对立的八种类型:
藻丽和平实
明快和含蓄
繁丰和简洁
典雅和通俗
九风格的鉴赏和培养
一、语言的侧重美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
用词方面,同义词有意识地连用,大都为了突出重点。
句子内部,变动正常词序,即打破常规,就增强语势。
句子组合方面,肯定和否定的搭配使用,可以突出重点。
谋篇方面,层层递进是突出重点的一个好办法。
【我的思考: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说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素材,应该就是指“侧重”在写作中的美学价值吧。】
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
目的是强调语意重点,加强语气和情感,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从形式上看,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反复与排比
相通之处:间隔反复的各个单位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或者如果排比的各个单位具有相同的词语,这样既是反复,又是排比。
区别:反复的各项并不要求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排比则必须有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
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常常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递进,通常是时间上着眼,也可以是着眼于空间。还可以着眼于数量,以及程度和范围
特点:从内容上看,层层深入
从形式上看,递进的各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可以有相同的词语,也可以没有
递进和排比的区别:递进是纵式的,阶梯式的;排比大部分是横式的,并列的,也有阶梯式的,即承接排比。排比要求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递进只是从语义上递进。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对照。这样,表达上含蓄婉转一些,本体却更鲜明。
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烘云托月。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设问,无疑而问。表达者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的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自问自答式
问而不答式
用设问打比方,语气委婉,耐人寻味。
反问,也叫反诘,激问、诘问。也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回答,也不需要回答。表示确定的意思但语气更加强烈
类聚,指的是故意超出常规地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目的是造成某种特殊的情调。
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其实是反复的一种特殊的格式,也是一种强调的手段。
可分为主宾同语、修饰语对称同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同语。
与反复的区别:相同部分是对称出现的。
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地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
第十章 联系
一、语言的联系美
事物之间的规则的合理的联系,就能产生美感。
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比喻的两个成分是:1.所描绘的对象,叫做“本体”;2.用来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
两个条件是:1.本体和喻体不同质,有差异处。2.两者之间有相似点。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拟物,有两种,(一)把人当作物,(二)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
四、借代及图示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五、象征和暗示
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乙,叫人联想到甲。
暗示,同象征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
拈连,指的是当甲乙两件事物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
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不同于拈连的是,移就不需要两件事相提并论或同时出现,也不限于动词
移就,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语换位”和“移情”。
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
仿拟,也可以仿现有的格式或语调。
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
引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
我的思考:本章中介绍的有联系的修辞方式都存在甲、乙两个事物,比喻有 “本体”和 “喻体”,它们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又必须是不同质的两个物体;“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运用较多。“象征”“暗示”“借代”在高年级阶段出现才会稍微多一些。而“拈连”“移就”“仿拟”就本人自己来说,在这之前接触较少。
第十一章 语体风格
一、风格和风格学与修辞学
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风格学不是研究语言风格的唯一的学科,修辞学不能、也不可以排除语言的风格问题,但修辞学并不研究语言风格的全部问题,修辞学只是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研究风格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风格对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问题。
修辞学的任务是,阐述风格选择的原则。
二、语言风格的特征
1.语言风格的整体性
语言风格的整体性特点:风格只能以整篇讲话、整篇文章为最小的单位,而且也不限于语法的分析,应包括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还有修辞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
2.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语言风格的反复性:语言风格只能是多次反复的特点的总和,而不能是那些偶然出现的因素的总和。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也包括交际目的和内容的因素。
1.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
2.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修辞色彩
3.交际环境
4.交际对象
5.主体素养
四、语体风格和修辞
语体分为四种类型:1、公文语体;2、科技语体;3、政论语体;4、文艺语体。
语体是根据语言风格的异同划分的;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
五、公文语体
基本特点:准确性、简洁性、规则性。
六、科技语体
科技语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基本要求:准确、简洁。
三个特点:一是术语性,大量运用术语;二是单一性,句式严整而又少变化;三是符号性,大量运用符号、公式、图表。
七、政论语体
政论语体,又称宣传鼓动语体,包括直接评论社会生活及其有关的各种问题的文体。
重要特征:鼓动性和综合性。
八、文艺语体的特征
文艺语体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它形象地再现生活。
语言的准确性是它的基础。
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是他的要求。
语言的艺术化是它追求的目标。
主要特征:语言形象化、平常词语艺术化、人物语言个性化
九、文艺语体的分类
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
一、 表现风格和修辞学
表现风格分为以下四组相互对立的八种类型:
藻丽和平实
明快和含蓄
繁丰和简洁
典雅和通俗
二、风格的鉴赏和培养
这是一组组相对的表现风格,还算比较好理解。
D416葵衣《汉语修辞学》第三单元初读笔记
第九章 侧重
一、语言的侧重美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不面面俱到,不搞一律平等,不吃大锅饭,不排排队吃果果。侧重是对均衡对称的突破与偏离大肆渲染的主体。
侧重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原则。侧重是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在用词方面,同义词连用,大都是为了突出重点。修辞方式,例如:排比、反复和递进等,也是增强语势的有效手段。侧重在篇章方面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语义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重复相同的成分,如词、句、段。
反复的主要功能是:渲染、强调、着重、夸张。反复也有调节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反复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可以增强抒情效果。
反复的单位可以是词语、句子,也可以是段落。
从形式上看,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就是反复的成分连续出现。间隔反复,指作为反复的单位,被其他单位分割开了。它们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间隔反复也是连段成篇的一种手法。
同语是反复的一种特例。同语,就是对称地、不连续地、两次性反复。同语可以分为:主宾语同语、修饰语同语、修饰性同语。
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常常是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递进和排比的区别:递进的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纵式、阶梯式的;排比的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大都是横式的、并列的,但也可以是纵式的、阶梯式的,即承接排比。排比要求的语法结构相同或者相似,递进可以只由语义上有递进关系的词或词组并列而成。
递进的种类:时间、空间、数量和程度或范围。
递进和并列:递进是属于语义内容的,并列是属于语法结构范畴。递进经常采用并列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内容上是递进。
递进也是一种构思方法。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为背景加以对照。这样,表达上含蓄婉转一些,本体却更鲜明。
映衬是各种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小说中常用正衬或反衬的方法来写景。
映衬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烘云托月”法。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映衬的手法在诗歌中更是常见。
五、撇语和抑扬
撇语,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相似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
撇语,排除的目的是要加强所要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逻辑的和非逻辑的两种。作为强烈感情的一种形式,撇语可以是非逻辑的。
抑扬,是一种强调的格式,为了突出主题,就先做出铺垫,从反面说起,明明是一心想否定的反而先加以肯定,内心的确是要否定的,嘴巴上笔头上却先大加肯定。
抑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可以分为: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明抑暗扬和暗抑明扬四种。
做为修辞格的问语与疑问句不同之处在于:问语是无疑而问,是提高表达效果的手段。问语是本无疑问,也不要求回答。是因为答案已经在问语之中了。
问语分为两种:设问和反问
设问有自问自答的,也是构造整篇文章的一种手法。设问的运用增加了诗文的层次,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也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也不做回答,也不需要回答。这种疑问的形式表示的是确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
七、类聚语
类聚语,指的是为了达到修辞目的,故意超量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
有些类聚语大大超越了逻辑上的类,故意杂七杂八、杂乱无章。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常用这种表现手法。这种超越逻辑的类的聚合,适应表现超常的心态。
八、名词语
名词语是指名词组合句群。表面上似乎是名词的并列组合,其实是名词句的组合,是名词句的句群。
名词语同类聚的区别:类聚不限于名词,可以有各种短语,甚至句子。名词语则是名词句的组合,动宾短语的组合、主谓句的组合等不属于名词语修辞格的范围。
名词语是古典诗词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调。
谬语,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故意说写根本不存在的、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说写者不但不要求接受者信以为真,而就是要接受者明白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交际效果就是在听读者认为绝对不可能的时候才能够实现。
谬语有三种功能、三种类型:一是执行赌咒发誓的功能,叫“咒誓语”;二是发挥调侃的功能,叫做“调侃语”;三执行的是语言的社交功能,拿对方不相信的话来做借口,叫做“遁托语”。
咒誓语就是说狠话、过头话、绝头话,是赌咒发誓的手段。运用极度夸张的荒谬的话语来加强语势,表示绝对不可能,毫无商量余地。咒誓语是一种最严重的强调格式,功能就是赌咒发誓,表达的是说写者的极端偏离常规的坚定而顽固的态度。
调侃语,半真半假的话,嬉皮笑脸的话,开玩笑的话,做游戏寻开心的话。特色是诙谐,充分发挥语言的游戏功能、娱乐功能。调侃语是幽默言语的构成手段之一。调侃语是日常生活中、民间歌谣中经常使用的手法。
遁托语,就是用对方不相信的话语来掩盖真相真心意,通常情况下对方也不说破,接受了这个推托词语,维持彼此的颜面。运用遁托语,接受遁托语,是生活的艺术,还是外交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法。
第十一章 联系
一、语言的联系美
美在联系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规则是合理的联系,就能产生美感。
话语的联系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有常规和超常之分,超常是对常规的偏离,偏离分为好的偏离和坏的偏离。
修辞学的任务是寻求和建立话语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联系规则,并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种种超常规的联系方式。
联系可以分为零度联系(常规联系)和偏离联系(超常联系)。修辞学更重视对偏离的联系,即超常联系的考察。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在心理联想的基础上,抓住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阐释、描绘相关的事物,交相辉映,混为一体。
比喻的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分。比喻的深层结构,需要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所描绘的对象,叫作“本体”;(二)用来比方的事物,叫作“喻体”。两个条件是:(一)本体和喻体不同质,有差异之处;(二)两者有相似点。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就是说清楚这是在打比方。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来连接。
暗喻就是不把比喻当做比喻,而当做实有其事来陈述,换言之,暗喻就是不用比喻词的比喻。暗喻也可以采用并列对举的形式,或用省略号。
借喻,就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
比喻的变式是多种多样的。
倒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倒喻有两种格式:甲式倒喻的格式是:喻体——像——本体。乙式的倒喻是:本体——的——喻体。本体作为喻体的修饰语,它的特点:一是新奇别致,二十极其简洁,三是突出喻体。
反喻,就是用否定的语气构成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的相异之处。
强喻,就是用比较的方式来打比喻。这种比喻比一般的比喻语气更强烈。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再加以比较,指出本体还要胜过喻体,这样的说法是很耐人寻味的。
迂喻,就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或否定本体,或是否定喻体——的比喻
曲喻,就是绕了一个或几个弯子,隐晦曲折地打比方。
博喻,就是一口气说出若干个比喻。博喻的各个喻体之间,同一个喻体的各个方面之间,是横式关系,并列关系。
连锁喻,指的是纵式的、层层深入的,连环式的比喻。
比喻也是构思方式、创作整个文本的手段。
比喻的运用,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但又不能为追求奇巧而晦涩费解,妨碍意义的表达。打比喻应当要注意色彩。运用比喻应当注意风格的协调。
比喻的基本矛盾是:相似点越明显,解读越容易,但新奇感、审美感越低;相反,相似点越晦涩,解读越困难,新奇感、审美感越高。比喻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要求: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拟言。
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拟人也是一种构词方式。如:山腰、针眼、计算机。
拟物,就是当作为物,一种是把人当作物,一种是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量词的超常用法是拟人和拟物的重要手段。或者说,量词的超常用法是拟人和拟物的重要标志。
拟言,就是为无生命的物体,为动物设计台词,也可以为他人设计台词。拟言是现在媒体很流行的修辞手法。
四、借代及图示
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来称呼它。借代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
借代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的本体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关系,借代的本体同代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借代只出现代体,本体不出现。
借代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文中十分常见。借代可以使句子避免重复,还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性,或使语言具有婉曲的色彩,或协调语言的韵律。
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相关关系都可以构成借代。常用的是:特征、标志、部分和整体、传统文化中,借代是构成高雅风格的常用手法。
图示,指用图形符号代替语言中的词语。图示在网络语体中得到广泛运用。
五、象征和暗示
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乙,让人联想到甲。象征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象征手段的运用,能使作品显得委婉含蓄,能激起读者的联想。
暗示,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听读者是能够体会出来的。
拈连,指的是当甲乙两件事情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合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同这个词语是联系不上的。
拈连中的两件事物,往往甲比较具体,乙比较抽象。运用拈连手法,便赋予了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美。
拈连可以造成幽默诙谐的情调。其实,拈连可以看成是比拟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本质上就是把乙物当作甲来看。不同的是,一般的比拟没有拈连这样明确的形式标志,对上下文的依赖也没有拈连那样强。
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不同于拈连的是,移就不需要两件事相提并论或同时出现,也不限于动词。从形式上着眼,可以看成是“词语换位”。从内容方面看,移就可以归入文学上常说的“移情”手法,就是把人的感受用于事物。移就和比拟相类似,有时很难区分。
转类,又叫“转品”,也叫“词类活用”,就是把甲类词临时性地有条理地当作乙类词来运用。常见的是名词当作动词或形容词来运用。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转类和兼类应当区别开来。兼类是属于语言系统的,是集体稳定的,是一种语法现象。转类是词的修辞用法,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言语活动,是个人的、临时的,需要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和交际情景。
转类的运用,应当有所控制,不可太滥。
仿拟就是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创新的一种说法。仿拟是新词产生的方式之一,但是,修辞的仿拟不同于新词。仿拟只是作为原格式的临时替身而已。
最常见的仿拟是仿词,也可以仿现有的格式或语调等。
十、引用和集句
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引用的类型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引用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古人把引用分为“引经”“稽古”。
集句,引用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集句。集句是写作方式,作为名词的集句是这种写作(创作方式)的成果:集句诗、集句词。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第十二章 风格
一、风格和风格学
语言风格,是指语言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的综合。
风格是区别性特征的总和。区别性特征的特征就是风格的构成要素。风格是全部的区别性特征的总和。区别性特征在同义手段选择时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应当区别文艺风格和语言风格。修辞学讲的是语言风格。
二、言语风格和言语风格学
广义的语言风格是语言自身的特征或语言运用的特征的总和。其中一个是语言自身的风格;一个是语言运用的风格,运用中的、运用结果的语言的风格。前者是客观的全社会的;后者是个人的、主观的。前者叫作“语言风格”,后者叫作“言语风格”。
言语风格是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运用中所形成的风格。理论上说,每一个使用语言的人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不过是语言艺术家的语言风格尤其突出、鲜明、稳定罢了。
语言风格学是以语言的风格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语言学。语言风格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语言自身风格现象的语言风格学,一种是研究运用的语言的是言语风格学。通常所说的语言风格学主要是指研究言语风格,本当叫做“言语风格学”。
言语风格学可以研究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语体的风格,二是表现的风格。表现风格是个人的,即个人风格,是多变的、创新的求新求异的。
修辞学研究的是风格对表达效果的制约问题,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表达的效果。
三、言语风格的特点与类型
分析言语风格,要抓住三个特点:反复性、特异性、整体性
反复性指语言风格是多次反复的特点的总和,不是偶然出现的因素的总和。
特异性就是区别性特征。
整体性指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言语风格类型:藻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繁丰,典雅——通俗,庄重——诙谐。
四、言语风格的形成
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气质、文化教养、语言能力等。人们的思想作风、生活经历和语言修养就是不同的言语风格得以形成的主观因素。个人言语风格的形成,也取决于各种的客观因素。形成言语风格的客观因素主要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特点与其风格色彩,以及交际环境等。
语言材料的风格色彩:言语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是语言风格形成的一个基础。
修辞方式,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修辞方式同语言材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许多修辞方式都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受语言材料的特点制约。修辞方式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服务的,有助于语言的艺术化。
五、藻丽风格和平实风格
藻丽和平实,是对立的,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藻丽的风格,多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多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式,力求华丽绚烂、生动细致。在文艺体中,特别是抒情作品中,藻丽风格是常见的。现当代作家中,以藻丽特色的有茅盾、朱自清、吴伯箫、刘白羽等。藻丽风格常见于文艺语体,尤其是诗歌之中。
平实风格,厚实而大方。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不用或少用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方式,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鲁迅、赵树理以平实著称,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言语风格也是平实的。
一般来说,公文语体,学术语体大都是平实风格。
六、明快风格和含蓄风格
明快和含蓄,是两种对立的表现风格。它们各有各的使用范围。
明快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有多少说多少。每一句话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全文也一样。公文语体和学术语体大都是明快的。明快可以和平实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和藻丽结合在一起。
含蓄,就是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或不全部说出来,使对方不得不揣摩揣摩,而且,越揣摩含义越多,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作品深沉、厚重、有味儿。含蓄的风格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需要注意,含蓄并不一定晦涩难懂,晦涩难懂不一定含蓄。
七、繁丰风格和简洁风格
繁丰和简洁这一组对立的表现风格也是各有各的适用范围的。
繁丰就是毫不吝惜笔墨,有话统统说出来,甚至反反复复地说,并且尽量往细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景物描写,繁丰风格比较常见的。
简洁,就是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全句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话虽然少,内容却很多,含义很丰富。简洁风格在我国历来受推崇。但简洁不同于苟简,不等于晦涩难懂。
八、典雅风格和通俗风格
典雅和通俗,是相互对立的表现风格。
典雅,就是典范而高雅的风格。追寻书面语言的传统,努力回避现代口语,排斥土语口语词语,尽量拉大同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
通俗风格,就是尽量接近日常生活用语,不避俚俗粗俗,甚至追求粗俗。现代社会,通俗风格越来越盛行。各种社会用语,特别是新兴的网络语言,都是以通俗风格为特殊。
九、风格的鉴赏与培养
欣赏文学作品,不可只是局限于思想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写作方法上,还需要欣赏其言语风格。言语风格的欣赏,主要是比较。
风格的研究需要在复杂多变的风格中求同,抓住共性,归纳风格类型,舍弃他们之间微小的、可以不计较的差异。
形成独特的风格是语言运用的最高追求。风格鉴赏的前提是把握风格的基本类型。
修辞学的最高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培养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好的风格、理想的风格。记住:你就是你!做你自己,追求你的独特风格。
(第九章—第十二章)的初读笔记
先摘抄书中342页的一段介绍,这是我极其喜欢的一段落。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侧重,同均衡和变化及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均衡,必须有一个中心。没有中心,就没有均衡。变化必须有一个中心。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中心。变化必须立足于中心。联系是为中心服务的。离开了中心的联系,是杂乱无章,侧重是对中心的维护和强调。侧重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目的是强调语意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反复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可以增加抒情效果。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逐次加码。设问是无疑问,而并不要求回答,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
这里是我有疑问的地方,我特地在这儿还做了一个标记,在傣族民歌《村东有一个水库》旁标注了”是非“两个字,可能当时看得颇有感触,真应该写清楚些的,现在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理解这两个字了,这也给我提了个醒,看书时旁注一定要详细。
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或短语,”我就是我“这是主宾同语,”忧伤的季节听着忧伤的曲子“这是修饰语对称同语。
撇除的目的是要加强所要表达的意义。
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
修辞学的任务是,寻求和建立话语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联系规则,并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的种种偏离常规的联系方式。
比喻是我们在修辞手法里见得最多的一种了。但我们平时只是看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却很少去明细分,在看了386页的反喻和387页的迂喻后,我生出了一个疑问:都有否定,我该怎么区别二者?
曲喻,就是绕了一个或几个弯子,隐晦曲折地打比方。那么它和借喻怎么区别呢?比拟当中分为拟人和拟物。拟物可以把人当作物,也可以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后者需谨记。移情寄意。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这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修辞格。里面也提到了移情。家庭妇男是我对先生的称呼,这就是仿拟。我在做笔记时有些地方直接摘抄,这就是引用,引用会让我们在议论文中更有底气。以上就是我这一次的初读笔记了,有些地方的疑惑整理的不够,接下来的时间,我还要好好理理,并且在教学中加以比对运用。
(第九章—第十二章)的初读笔记
(第九章——第十二章)的初读笔记一个暑假的时间,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就快和《汉语修辞学》这本书先短暂告个别了,因为接下来会继续新的一门课程的学习,人对朝夕相处的物总会不自觉地产生感情,说真的,临近这本书的末尾,我还真有点舍不得,我不是个会用藻丽词语的人,永远只会说些简单的话。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暖心好本书。回顾我前两次的初读笔记,方式是不一的,第一次初读笔记由于准备时间仓促,个人又不屑纯摘抄的方式,硬是写了一篇不是发自肺腑的学习设想;后来在学习了同班同学的笔记后,痛定思痛,决心改下笔记的方式,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几乎是巨细靡遗地叙述了四章的内容,当然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疑惑;第三次我该如何作这次笔记呢?我在心底也盘旋了很久,无论侧重还是联系,都是我很喜欢的内容,而且和孩子们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孩子们还无法上升到那个层次,或者说就是上升到那个程度,我们却无法定性,这已然就是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了,当然还会在高一级阶段里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次笔记的重点降落在侧重和联系上,个人比较喜欢读,愿意读,乐在其中。语体风格针对不同的文体,公文语体讲究准确性,规格化;科技语体讲究术语性;政论语体需要鼓动性;文艺语体需要形象化。表现风格是由于表现手法的异同而形成的语言风格类型,书中472页的关于平实这一表现风格的话给人印象深刻,摘抄如下:初学写作的人往往轻视平实风格。但是,平实绝不是贫乏、呆板、单调。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极高的语言修养,要达到平实是比藻丽风格更加艰难的。先写这么多,整理下思绪,准备侧重和联系部分。
一、语言的侧重美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准则。离开了中心的联系,是杂乱无章的,侧重是对于中心的维护和强调。
侧重,是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在谋篇方面,层层递进是突出重点的一个好办法。
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目的是强调语义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从形式看,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反复的各项并不要求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可以只由两个项目构成,一定要有相同的词语。
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常常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对照。
映衬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即“烘云托月”;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设问是无疑问,而并不要求回答,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表达者之所以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也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回答,也不需要回答。这种疑问的形式表示的是确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
类聚,指的是故意超出常规地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目的是造成某种特殊的情调。词语同时处在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之中。
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或短语。
同语可以分为:主宾同语、修饰语对称同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同语。
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 “非A”一一地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
1.联系,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食物之间的规则的合理联系,就能产生美感。“黄金分割”就是联系美的典型。
2.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此外,比喻还有许多变式,如:倒喻、反喻、强喻、迂喻、曲喻、博喻、连锁喻等。比喻也是构思方式,创作整个文本的手段。
3.比喻的形式主要有: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明喻,清晰自然,一目了然。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暗喻,可以使句子更显得流畅,衔接更紧密。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同明喻相比,暗喻和借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一方面增强了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带来了误解的可能。
④倒喻。典型形式:A喻体—像—本体。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⑤反喻,就是用否定语气构成的比喻。即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形式:本体—不像(不是)—喻体。
⑥强喻,就是用比较的方式打比喻。即是强调本体胜过喻体或不及喻体的比喻。
⑦迂喻,就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或否定本体,或否定喻体——的比喻。
如:站在高山往西看, 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红旗歌谣·站在高山上》)
分析: “一条白带绕丛山”是喻体,紧接着说“不是带”,这是对喻体的否定,最后说出本体“新开公路上岭来”。这种表达与“站在高山往西看,新开公路上岭来”的常规表达同义。
⑧曲喻,就是绕了一个或几个弯子,隐晦曲折第打比方。
如:“天河夜转飘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分析:将云比水,取其相同的流动状态,则云移如水流,也会像水流发出声音。
⑨博喻,就是一口气说出若干个比喻。即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分析:这段话有一个喻本,一连用了五个喻体,这种博喻修辞手法,使小屋有了动感。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将小屋比作“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小屋”都同时有了动感,有了灵气。
⑩ 连锁喻,指的是纵式的、层层深入的,连环式的比喻,后一个以前一个作为存在的条件。
一、风格和风格学与修辞学
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风格学不是研究语言风格的唯一的学科,修辞学不能、也不可以排除语言的风格问题,但修辞学并不研究语言风格的全部问题,修辞学只是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研究风格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风格对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问题。
修辞学的任务是,阐述风格选择的原则。
二、语言风格的特征
1.语言风格的整体性
风格只能以整篇讲话、整篇文章为最小的单位,而且也不限于语法的分析,应包括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还有修辞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这就是语言风格的整体性特点。
2.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语言风格只能是多次反复的特点的总和,而不能是那些偶然出现的因素的总和。这就是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也包括交际目的和内容的因素。
1.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
2.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修辞色彩
3.交际环境
现代汉语的表现风格分为以下四组相互对立的八种类型:藻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繁丰,典雅——通俗。
风格的鉴赏和培养:修辞学是表达的学问,同时也是接受者解码的工具。风格学说,对于接受者,是欣赏语言风格的工具。
成对的风格都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在语言风格问题上,重要的是,记住:你就是你!
一、声音和表达效果
语言的物质外壳——声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诗文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都证实了声音的重要性。
声音和表达效果的关系,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说 。
消极一:要避免因同音或音近而造成的拗口。消极二:歧义。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应当合理地调配声音,使我们的语言上口悦耳,节奏鲜明,有音乐感,富有艺术情趣。
二、摹声和联绵
1、摹声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声音的模仿,也叫象声词。象声词的运用,能够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内在的旋律,仿佛身临其境。摹声在口语中要比书面语中用得多。正是靠着大量象声词的运用,才使故事这样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2、联绵指联绵词,主要是双声字和叠韵字,也有的是没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双音节单纯词。,这一系列词语的运用,增强了声韵节奏,顺口入耳,使诗歌更适宜歌唱和吟诵。
音节的搭配,是汉语运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四字格数量多。
音节调配得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这便使语言具备了一种形式美和音乐美。音节搭配不当,则会拗口。
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水落石出。”很明显,读来让人觉得头重脚轻。这就是音节的不匀称造成的,“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则显得合理的多。
注:音节的搭配对我们的遣词造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让娃娃们写出文通字顺的作文,做老师的我们定先要意识到:什么地方读起来上口,什么地方读起来顺耳,什么地方能引人注目?这都是需要着力的地方。
节拍,就是由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音律单位。调配节拍,是造成节奏美的一种方法。
朗读课文,朗读诗歌,都需要注意节拍的把握。我是一个节奏感不强的人,因此每每遇到优美的散文,欢快的现代诗,意蕴深厚的古诗,我均不敢范读,总觉得我的朗读会抹杀了文本应有的色彩。朗读要领中,节拍不是唯一,但节拍却值得重视,尤其诗歌中。放暑假前夕,曾要求孩子们每天都上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摘抄的,可以是原创的。摘抄居多,听着他们的诵读,仿佛也用心准备了,但总是给不了我美的享受,只有少数几名同学可以声情并茂地演绎完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今后的教学中,在小诗这块(我们班孩子都很爱参加哦),节拍问题,我需要和孩子们共同领悟。因为它是一切语言表达中都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
五、衬词和重叠
口语中,我们会自觉地出现很随意的词语,这个,或者那个,在平常交流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大家都熟知的情况下,是不会阻碍交流的畅通。不过,书面语中是要将这些随意的词语删除的,所以书面语要来的严谨的多。那么,什么是衬词呢?就是这个,那个一类词吗?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物。但有一些词,它自身并无意义,只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这就是衬词。它虽没有意义,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了它,顺口悦耳。没有它,则拗口。我接触衬词最多的可能就是歌词了,很多歌词里都有体现。当然,具有口语风格的作品里也是不会漏掉的。
衬词主要作用是调整音节,增强节奏。我们平常习作中只有对话部分出现的几率较大。所以下次如果再有人问我: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三千古佛中为什么用“大”、“古”,我会对他说:请详读《汉语修辞学》第五章声音中的五 衬词
重叠也是一种修辞手段,我的名字也是叠音词,说实话,起初很讨厌,总觉得家人是想不到好名字了,便随意敷衍了一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在渐渐释怀,我告诉自己:他有他的意义,更何况这也是一种构词手段。我们生下来最先会的话就是叠音词了,这样劝慰,我倒是舒坦了许多。
“隔夜茶,毒如蛇。”这是妈妈经常给我说的一句话,听起来顺溜极了。有时不禁感叹,前人传下来的话是掷地有声啊,竟也能朗朗上口,可是这要是到普通话里好像气势顿时就矮了一大截了。
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的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一类作品,往往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利于流传。
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
“韵不能束缚理性,理性得韵而丰盈”,这是告诉我们,在讲究押韵时,要摆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不解:押韵还要考虑韵的响亮度。书中188页上的韵辙名称看不懂,整张表格理解不了怎么办?
林语堂说:“汉语具有分明的四声,且缺乏末尾辅音,读起来声调铿锵,洪亮可唱,殊非那些缺乏四声的语言之可比拟。……”中国散文的可吟唱性。
读完这一节,猛然发现,我给儿子取名试犯了大错,怪不得很多老师说:你们家儿子名字真拗口,原来是我没考虑好平仄。我想这一节的阅读,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
现代汉语同音现象特别严重,有时可能闹出笑话,有时也能让人眼界大开。总之,巧妙运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艺术情趣。
它可以让原本单调无味的对话顿时幽默起来,妙趣横生。
九、语音和歧义
容易让句子出现不同意义的原因在于:节拍不当、前后不均衡
D388恽兰玲《汉语修辞学》初读笔记三(9-12章)
【第九章 侧重】
一、语言的侧重美
1.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
2.语言侧重美的表达方式:
(1)同义词语的有意识连用;
(2)句子内部,变动正常词序,打破常规;
(3)句子组合方面,肯定和否定的搭配使用;
(4)排比\反复\递进等修辞方式的使用
(5)谋篇中,层层递进
1.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为的不断重复出现,为了强调语义,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2.从形式上看,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连续反复:就是反复的成分是连续出现的。
间隔反复:反复的单位,被其他单位分割开了。
3.反复也是连段成篇的一种手法。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可以把这一些段落组成一个整体。
4.诗歌中常用,有时为了调节音节,增强节奏。
1.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
2.递进常常是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3.递进着眼于时间、空间,也可以着眼于程度或范围。
4.递进与排比的区别:递进各项目之间的关系是纵式的、阶梯式的;排比各项目之间的关系是横式的、并列的;但也可以是纵式的、阶梯式的。
1.映衬: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为背景加以对照。这样,表达上含蓄委婉一些,本体却更鲜明。
2.分类:正衬和反衬
正衬:也就是常常说的“烘云托月”法。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设问:无疑问,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 ,也是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
作用:这种疑问是表示确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
形式上:常用是非问句,并常将“难道”等语气副词和句尾语气词“吗”连用。
1.类聚:指的是故意超出常规地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目的是造成某种特殊的情调。
2.类聚,是新潮文学常用的手段。
1.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或短语。
2.区别:同语其实是反复的一种特殊格式,也起强调的作用。与反复不同的是:相同部分也是对称地出现的。
3.分类:同语可以分为:主宾同语、修饰语对称同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同语。
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又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
作用: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
3.撇除可以分为逻辑的和非逻辑的。
【第十章 联系】
一、语言的联系美
1.联系,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事物之间的规则的合理的联系就能产生美感。“黄金分割”就是联系美的典型。
2.联系也是语言美的一个基本原则。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
3.话语的联系,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中的各个项目之间,形式中的各个项目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相互联系,做到自然、合理、巧妙,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标志。
4.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有常规和超常之分。修辞学更重视对超常联系的考察。
5.具有必要充分条件之后,不合理的联系有时也能够取得好的表达效果。
1.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2.分类: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说清楚这是在打比方。 本体和喻体之间常常用“像、好像、如、如同、好比、似的、一样……”等词语来联结。这样的比喻句在平时的课文和写作中很常见。
(2)暗喻:不把比喻当作比喻,而作为实有其事来陈述,也就是不用比喻词的比喻。暗喻常常用“是、作为、变成、等于……”等词语来联结本体和喻体。
(3)借喻。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同明喻相比,暗喻和借喻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一方面增强了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带来了误解的可能。
3.比喻还有许多变式,如:倒喻、反喻、强喻、迂喻、曲喻、博喻、连锁喻等。
(1)倒喻: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两种格式:A.喻体—像—本体。B.本体—的—喻体
(2)反喻:就是用否定语气构成的比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异之处。形式:本体—不像(不是)—喻体。
(3)强喻,就是用比较的方式打比喻。即是强调本体胜过喻体或不及喻体的比喻。
(4)迂喻,就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或否定本体,或否定喻体——的比喻。
(5)曲喻,就是绕了一个或几个弯子,隐晦曲折地打比方。
(6)博喻,就是一口气说出若干个比喻。
(7)连锁喻,指的是纵式的、层层深入的,连环式的比喻,后一个以前一个作为存在的条件。
感想:比喻是特别常见、却有着丰富内涵的一种修辞方式,值得好好研究。打比方的运用能让句子更生动,表达效果更好,但是也要注意得体和准确才行。那么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比喻这种修辞呢?我想:1.多注意观察,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写话时的运用。2.敢于发挥想象,独特的想象往往让表达更具灵气。3.多读优秀的范例,多练习说、写,练出手感来。
1.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2.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拟物,有两种,把人当作物,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
四、借代及图示
1.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2.运用借代手法,要注意借代的明确性,有时需要给予适当地交代。
3.借代与比喻的区别:比喻的本体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关系;借代的本体同代体之间是相关关系。
4.借代的过分高雅化和极度粗俗化,都是不可取的。
五、象征和暗示
1.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的是乙,叫人联想到甲。
2.暗示,同象征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
拈连,指的是当甲乙两件事物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
1.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不同于拈连的是,移就不需要两件事相提并论或同时出现,也不限于运动。
2.移就,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语换位”和“移情”。
1.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
2.仿拟,也可以仿现有的格式或语调。
1.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
2.引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
【第十一章 语体风格】
一、风格和风格学与修辞学
1.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
2.修辞学中的风格论,立足在风格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表达效果。
3.修辞学的任务是,阐述风格选择的原则。
二、语言风格的特征
1.语言风格总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和运用而表现出来的。
2.语言风格具有整体性和反复性。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1.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
2.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修辞色彩
3.交际环境
4.交际对象
5.主体素养
四、语体风格和修辞
一个人在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时候,应当遵守某种语体的一般要求。
五、公文语体
特点:准确性、简洁性、规格性
公文性语体内部可分为:事务公文体和鼓动公文体
六、科技语体
七、政论语体
八、文艺语体的特征
语言形象化
平常词语艺术化
人物语言个性化
九、文艺语体的分类
散文体、韵文体、戏剧体
【第十二章 表现风格】
一、表现风格和修辞学
1.表现风格是由于表现手法的异同而形成的语言风格类型。
2.现代汉语的表现风格分为以下四组相互对立的八种类型:藻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繁丰,典雅——通俗。
就是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比较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比较多,追求华丽绚烂,生动细致。
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之类的附加成分,老老实实地陈述事实,铺陈景物,解剖事理。鲁迅、赵树理等人的语言风格以平时著称。
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有多少说多少。
就是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或不全部说出来,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显得深沉,厚重,有味儿。
繁丰,就是毫不吝啬惜笔墨,有话统统说出来,甚至反反复复地说,并且尽量往细处说。
1.简洁,话虽少,内容却很多,含义很丰富。
2.简洁的风格,在我国历来比较推崇。
八、典雅和通俗
1.典雅,就是典范而高雅的风格。
2.通俗,尽量接近日常生活用语,不避俚俗粗俗。
九、风格的鉴赏和培养
1.学习修辞蹙额的基本目标、短期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表达效果,最高目标、长远目标是培养自己的独特的理想的语言风格。
2.记住:你就是你!做自己,追求你的独特风格。
感想:本书已经学完,我发现,修辞学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用科学。我试着问自己:我的语言有风格吗?想想,似乎不明显,如果有,应该是属于平时型的,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那么通向理想的风格有哪些途径呢?多读、多写肯定是一条必经之路,除此之外,从这本书中学习到的实用的修辞方法也应该尝试运用。因此,书虽然读完了,但是要想内化成素养,还有很长一段实践之路要走。
汉语修辞学
一、语言的侧重美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侧重,同均衡和变化及联系是对立统一的。
1.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目的是强调语意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2.从形式看,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就是反复的成分是连续出现的。
(2)间隔反复,指的是反复的单位,被其他单位分割开了的反复。
(3)反复同排比有相通之处。间隔反复的各个单位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意义相关、语气一致,或者如果排比的各个单位具有相同的词语,这时既是反复,同时也是排比。
(4)反复同排比的区别在于:反复的各项并不要求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排比则必须有语法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其次,排比一定要有三个以上的项目,而反复可以只由两个项目构成。第三,反复一定要有相同的词语,排比则不一定非有相同的词语不可。
1.递进,又叫“层递”,就是采用阶梯式关系来排列句子,表达客观事物之间逐步发展的关系。常常是由浅入深,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层层深入,逐次加码。
2.递进和排比的区别在于,递进的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纵式的,阶梯式的;排比的各个项目之间大都是横式的,并列的,但也可以是纵式的,阶梯式的,即承接排比。
1.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对照。这样,表达上含蓄婉转一些,本体却更鲜明。
2.映衬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也就是常说的“烘云托月”法。“红花还需绿叶扶持”,有了相似的相关的“绿叶”,主体“红花”就更鲜明了。
(2)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来做背景,烘托主体。
设问是无疑问,而并不要求回答,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表达者之所以采用问句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也是无疑而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回答,也不需要回答。这种疑问的形式表示的是确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强烈。
类聚,指的是故意超出常规地罗列具有聚合关系的词或短语,目的是造成某种特殊的情调。
1.同语,也可以叫做对称式反复,就是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或短语。其实是反复的一种特殊的格式,所以也是一种强调的手段。区别于反复的是,相同部分是对称地出现的。
2.同语可以分为:主宾同语、修饰语对称同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同语。
(1)主宾同语,指的是主语和宾语完全相同的句子。
(2)修饰语对称同语,指的是相关短语的修饰语对称的相同。
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地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辨别真假,通过撇除假的,强调真的,烘托真的。
撇除,排除的目的是要加强所要表达的意义。
这一章节的内容以“侧重”为主,在我们平时的交际、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修辞手法。在阅读中,我们教师也经常要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主要描写,什么是次要描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在自己做练习题时,有些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对于环境的描写或其他人物的描写学生往往思考不到点子上去。在写作时,学生会尝试着描写当时的情景或次要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来烘托主要人物。对于映衬,他们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但往往在使用时笔墨把握不好,往往在次要问题上下了大量的笔墨。
一、语言的联系美
1.联系,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规则的合理的联系,就能产生美感。“黄金分割”就是联系美的典型。
2.联系也是语言美的一个基本原则。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规则的合理的自然的联系,就能产生语言的美。
3.话语的联系,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中的各个项目之间,形式中的各个项目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相互联系,做到自然、合理、巧妙,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标志。
1.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抓住和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2.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就是说清楚这是在打比方。
(2)暗喻,就是不把比喻当比喻,而当作实有其事来陈述。换句话说,暗喻就是不用比喻词的比喻。
(3)暗喻常常用“是、做、为、变为、变成、等于、当作是”等词语来连接本体和喻体。
(4)暗喻,也可以采用并列对举的形式,或用省略号。
3.借喻,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
4.倒喻,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5.反喻,就是用否定语气构成的比喻。
6.强喻,就是用比较的方式来打比喻。
7.迂喻,就是采用迂回的办法——或否定本体,或否定喻体——的比喻。
8.曲喻,就是绕了一个或几个弯子,隐晦曲折地打比方。
9.博喻,就是一口气说出若干个比喻。
10.连锁喻:指的是纵式的、层层深入的,连环式的比喻。
11.比喻的运用,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但又不能为追求奇巧而晦涩费解,妨碍意义的表达。喻体应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交际对象所熟知。
12.打比方应当要注意色彩。色彩,包括感情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地域色彩等。
13.运用比喻,还应当注意到风格的协调。比喻的运用是得体。
14.比喻的基本矛盾是:相似点越明显,解读越容易,但新奇感、审美感越低;相反,相似点越晦涩,解读越困难,新奇感、审美感越高。比喻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要求:在两者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过分追求新奇感、审美感,解读的困难叫读者无法承受,甚至导致歧义误解,这部可取。
1.比拟,就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
2.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就是把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给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声情笑貌。
(2)拟物,有两种,(一)把人当作物,(二)把这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
3.比拟,从差异角度上说,同比喻、借代是不同的:比喻要求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有相似之处,借代要求两个事物之间有相关关系,比拟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不特别重视相似关系或相关关系。比喻重点在“喻”,借代重点在“代”,比拟则是一种移情寄意的手法。从同的角度上说,比拟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比喻,所以比拟同比喻有时界限很难区分。
4.运用比拟,要注意语言环境,必须同文章的主题思想、描述对象的特点、人物心情的变化等配合起来。要注意被比拟事物的特点,最好有某些相似的相关的地方。也要注意感情色彩,运用比拟为的是更好地抒发感情,因此比拟的感情色彩必须鲜明。
四、借代及图示
1.借代,就是借彼代此,不用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2.借代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的本体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的相似关系,借代的本体同代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借代只出现代体,本体不出现。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相关关系都可以构成借代。
五、象征和暗示
1.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联想,说得是乙,叫人联想到甲。
2.象征,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3.暗示,同象征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暗示同象征的区别在于:象征所指的范围窄一些,一般只指用具体的东西表示抽象的意义;暗示所指的范围较宽,凡是以乙示甲的说法都可以称作为暗示。
1.拈连,指的是当甲乙两件事情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指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同这个词语是联系不上的。
2.拈连中的两件事物,往往甲比较具体,乙比较抽象。运用拈连手法,便赋予了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美。
1.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直接运用于乙事物。不同于拈连的是,移就不需要两件事相提并论或同时出现,也不限于动词。
2.移就,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词语换位”和“移情”。
词语换位,指的是把适用于甲种事物或场合的词用于乙种事物或场合。
1.仿拟,就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仿现有的格式,临时新创一种说法。
2.仿拟不同于新词:新词,使用者不必溯本穷源,寻求它所依据的格式是什么;而仿拟,只有在同原有的格式相对照之后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1.引用,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语或故事等。
2.引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正引和反引等。
(1)明引,就是公开声明是引用。
(2)暗引,就是悄悄地引用,不作公开的说明。
(3)正引,基本上不改变引用语的意义。
(4)反引,就是同引用语反其道而行之的引用。
(5)变引,就是对所引用的话语,作出一些变通。节引,就是对所引用的话语有所选择,有所节缩。引用者通常把引用语同自己的话语明确区别开来,但也有的把引用语同自己的话语交错在一起。
学了这一章节才明白原来比喻还有这么多种类型,在平实的教学或语言运用中其实自己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这些比喻的类型,但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这么多类型,所以对有些特殊的修辞类型知道的不多。
一、风格和风格学与修辞学
1.语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对象。风格学不是研究语言风格的唯一的学科,修辞学不能、也不可以排除语言的风格问题,但修辞学并不研究语言风格的全部问题,修辞学只是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研究风格同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风格对表达效果的制约作用问题。
2.纯科学的风格学,是描写的,不是规范的。从纯科学角度上看,区分好的风格和坏的风格并不重要。修辞学的风格论是规范性的。它必须区分好的风格坏的风格,它努力向人们推荐好的风格,努力促使坏的风格的死亡。
二、语言风格的特征
分析语言风格的时候,应当抓住语言风格的基本特点:整体性和反复性。
语言风格的整体性
语言风格指的是运用语言的各种特点的总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特点,也不是所运用的某一个语言材料或修辞方式的特点。
(二)语言风格的反复性
语言风格只能是多次反复的特点的总和,而不能是那些偶然出现的因素的总和。
三、语言风格的形成
语言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指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也包括交际目的和内容等因素。
材料的特点及其风格色彩
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语音方面——韵多声少,响亮悦耳;声调抑扬,优美动听;音节匀称,成双成对。词汇方面——造词灵活,词源雄厚;词义精细,形象具体;成语丰富,言简意深。语法方面——结构简明,辨义清晰;词序固定,句式精确;虚词多样,生动传神。
(二)修辞方式的特点及其修辞色彩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辞格,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它是在运用语言的实际中产生的,是全民共同的财富。它也同语言材料一样是没有阶级性的。
交际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环境制约着人们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是语言风格得以形成的客观因素。
(四)交际对象
交际对象也制约着人们对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也是语言风格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的思想作风、生活经历和语言修养是不同的语言风格得以形成的主官因素。
四、语体风格和修辞
当这些因素相同时,在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方面就会出现一些共同的特点,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就叫做语体风格。根据语体风格的异同划分出来的类别,就叫做语体。
五、公文语体
1.公文语体,指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比较有条理的文书,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的事务活动中的文件,等。
2.准确性、简洁性和规格性,是它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
六、科技语体
1.科技语体和公文语体一样是记叙的,而不是描绘的。这里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它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简洁。语言的艺术美,不是它所追求的目标。
2.科技语体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术语性,大量运用术语;二是单一性,句式严整而又少变化;三是符号性,大量运用符号、公式、图表,形成了一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修辞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