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广州本草纲中药房艾薇易经中药一干多块块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易经养生之道---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ppt8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易经养生之道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说到《易经》,
人们都认为它是
一本占卜书,跟
医学特别是我们
最关心的养生学
没什么关系,事
实上,它对我们
的生、长、壮、
老以及寿命的长
短影响极大。
“不知易,不
医。”??如
果不懂得《易
经》,那就成
不了一个高明
的医生。明代大医
家张景岳说:
“易具医之理,
医得易之用”,
“医不可无易,
易不可无医”。
这就是在说医
易相通的道理。您不需要懂《易经》,只需要了解它把
自然界的万物归纳成八种类型就行了,知道
“同气相求”与个人体质相结合,就找到了一
条养生捷径,就可以快乐似神仙了。
出生日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的特定体
质,而这种先天体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那
些易患疾病的种类。比如说,同一种流感病
毒袭来,结果有的人咳嗽气喘,有的人高烧
不退,有的人四肢酸痛,另外的人却好像具
有免疫力,不吃任何药,也能自动产生抗体。
《易经》是研究天地、自
然、人事的通用数学模型,
可以依照《易经》把人的
先天体质分成八个基本类
型。即是从他的出生的那
一天,他体内就自动建立
了一个与当时自然界的风、
寒、暑、湿、燥、火相吻
合的特殊适应机制,这种
初始状态伴随并影响人的
终生。按照《易经》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为八个不同
类型的理论,人体的不同部位也可以用八个类型来表
示,其对应关系如下图:
肝肺胃心胆肾脾脑
求 保养脑部,要多吃乾卦食物:按照《易经》
的说法,脑部在人体这个小宇宙中属于乾卦。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关于《易经》_方舟水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341贴子:
关于《易经》
**的奇遇**  易经来源于圣人,而这位圣人就是。我们把倒回到七千多年前,这是风和日丽的一天,空气中点缀着淡雅的花香。我们的先祖——伏羲大帝正在东北巡视,这时他来到了黄河边,清澈平静的河面上突然浪花翻涌,一匹龙马腾越而出,龙马的背上是一幅奇怪的图案。伏羲仔细观察着龙马,突然金光万道,龙马消失不见,一张图绢从天而降,缓缓落入伏羲手中,这张图绢上所绘就是龙马身上的图案。  将图绢带回,日夜参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于参透图中之理,遂绘八卦以象万物。因图由黄河中得来,故取名。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万世荣光!**的发现**  就是下面这张图,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线条单一,配色简单。他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呢?我现在就来还原一下大帝的思路,您听我慢慢道来。    
sky茫茫云雾、碎碎念扯扯淡、整天嘻嘻哈哈哟.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来代表一切事物,这个概念就是。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阴阳**  图中有黑色点和白色点,如果把黑色的点称作阴,把白色的点称作阳,那么世间万物皆不出阴阳的。当我们针对某事物制定一个标准,那么一定会出现两种情况,就是符合标准的和不符合标准的。这个事物就是,而这个标准称为太极点。比如以一天为太极,以有太阳作为太极点,有太阳照耀的时候是白天,是阳,那么没有太阳照耀的时候就是黑夜,是阴。中的阴阳是用黑白色来区分的,这样的表述不是很方便,最好的办法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这样就易于辨识,易于书写了。于是我们有了阳爻“—”、阴爻“- -”。一个阴爻可以看作是由两个阳爻组成,河图中黑色的都是偶数,白色的都是奇数,阴阳爻的设计符合这个规则,伏羲的设计很精妙。用别的符号可不可以呢?可以。如果阳爻换成“0”,阴爻换成“1”可不可以呢?可以,并且我们下面会用到。
**四象**  阴阳单独拿出来也各自是一个。  对于阳这个来说,又可以分出阴阳来。在阳爻的上方再加上阴阳来表示,那么就是太阳“    ”和少阴“    ”。  对于阴这个来说,同样也可以分出阴阳来。在阴爻的上方再加上阴阳来表示,那么就是少阳“    ”和太阴“    ”。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阳分阴阳不是太阳、少阳。因为只能分出阴阳来,不能分出两个阳来。阴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我们来把阴阳爻换成“0”和“1”,看看这是什么。太阳“00”、少阴“01”,少阳“10”,太阴“11”。这就是二进制的0、1、2、3。实际上并不存在“0”,所以按序数,太阳到太阴就是从1到4的顺序。
**五行**  我们首先把两仪,也就是阴阳,按照河图的顺序排列上去,就像下面这样。    依照阴阳的特点,这种布局与阴阳的特性正相反,因为阳为清应在上,阴为浊应在下,而河图中这种布局又说明了什么呢?这种布局说明,阴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互根,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阴阳最直观的特征是冷和热,那么我们就用具体的物象来指代这个抽象的概念,那么就用水和火吧,这里的水火,并非实际的水火,水曰润下,所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水。火曰炎上,所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阳爻在天,是数字一,具有火的属性,所以他是水的出生地,这是阴阳互根的直观体现。所以天一生水。  阴爻在地,是数字二,具有水的属性,所以他是火的出生地,同样是阴阳互根的直观体现。所以地二生火。  生就是说,刚刚出生,还很弱小,但是会慢慢长大。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需要动力来承载来运化,我们同样用一个具体的物象来指代这个抽象的该念,那就是土,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所有具有载物、运化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下面我们把四象也排列到河图上去,四象中太阳和阳爻并没有区别,就像“00”和“0”没有区别一样。所以我们把新生成的三个数字排列上去。既然已经有了“1”和“2”,那么其他三个就按照数字顺序排列。那么少阴就是“3”,少阳就是“4”,太阴就是“5”。排列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少阴和少阳是阴阳转化的中间状态,少阴是从阴到阳的中间状态,少阳是从阳到阴的中间状态。而太阴是土,是阴阳转化的动力。所以在中间,这个中间并非夹在中间之意,而是参与到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  五运六气中,四象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太阳被称为寒水,原因就在于太阳是水生之地。太阴湿土,如图中的布局,太阴处中,属土。少阴君火,少阴中阳气处主导地位,阴气在减弱,所以称为君火。少阳相火,少阳中阳气在减弱,已经失去主导地位,所以称为相火。  少阴是向上的,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同样用个具备相同特征的物象来指代,那就是木,木曰曲直,所有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少阳是向下的,有肃杀变革的特性,用金来指代,金曰从革,所有具有肃杀、沉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奇数为阳为天,所以天三生木,天五生土,偶数为阴为地,所以地四生金。
**八卦**  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四象每个单独拿来看,又可以看作是一个太极。拿太阳为例,以太阳为太极,阴阳为太极点,太阳“    ”又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我们在太阳的上面加上阴阳爻来表示。那么就是“    ”乾和“    ”兑。其他三象类似,下面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见,八卦是四象的进一步细化,并且卦的排列顺序就是实际的数字顺序。而八卦的取数也就是顺序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那八卦可不可以再按照此规律推演下去呢?当然可以。因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可以无限的推演下去。伏羲创制八卦几千年后文王就按照此规律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这是后话。那么伏羲为何没有继续推演下去呢?因为当时民风淳朴,人民智慧,富足安乐,人际关系单纯和顺,人人品行无失,所以八卦足够了。而到了文王时代,民智已严重退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的分别心越来越重,所以文王推演八卦来适应这种变化,也是无奈之举吧。  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重演一下从无极——空无一物,到八卦的整个过程。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仪、四象和八卦是个逐步细化的过程。可以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以人作为太极,以性别为太极点,可以分出男人和女人,那么男人就是阳,女人就是阴。继续以男人为太极,以身体前后为太极点,背就是阳,腹就是阴,那么男人的背部就是太阳,腹部就是少阴。继续以背作为太极,以上下为太极点,那么腰部以上就是乾,腰部以下就是兑。其余以此类推。  既然如此,那么八卦就是阴阳转化过程中的八种状态,状态是一种景象,所以八卦所描绘的是一种象,并非单纯的数字。从两仪到四象是对事物情况的细化过程,而不是数字累加过程。所以卦的数字并不是卦的重点,卦所展示的状态才是卦的重点。易经三个基本元素是象、数、理。而卦就是象的最具体的体现。  到现在为止,八卦已成,我们把他们八布于河图之上。如下图所示。    此图是被称作先天八卦图,他描绘了阴阳转化的基本规律,左侧是阳气渐生的过程,右侧是阳气渐隐的过程。  坤为地,厚重辽阔,厚德载物,卦性为顺。  从坤到震,阳气在下发动,阳健,阴顺。健是刚健,顺是被动、随顺原状态不愿改变。震,一阳在下发动,二阴重叠压制,阳气左冲右突,阴阳相击,其象如雷,故震为雷,卦性为动。  从震到离,阴阳之势已经逆转,阴气退守核心,其象如火(其实火就是竖写的离卦),内阴外阳,阴为形为物质,阳为气为能量,火正有如此特点,火外为火焰,内为物质。所以离为火,卦性丽。离外阳而内阴,故能照外,而不能照内,也就是说火可以用来照亮别的东西,却不能拿来当镜子。  从离到兑阳气已经攻占核心位置,阴气只有表面若即若离的存在。如大泽之中只有零星陆地浮于表面,所以兑为泽,兑卦性为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心悦目啊。  乾为天,刚健无比,运转不息,卦性为健。  从乾到巽,阴气于下发动,阴阳相吸,阴阳鼓荡,其象如风,阳气如风入隙,所以巽为风,巽卦性为入。  从巽到坎,阴气已控制局面,阳气退守核心,其象如水(其实水就是竖写的坎卦),外阴内阳,水外为堤防,内为流水。所以坎为水,卦性陷,陷者,阱也,外实而中空。坎外阴而内阳,故能照内,而不能照外,也就是说水可以当镜子照,但不能照亮别的东西。  从坎到艮阴气已经攻占核心位置,阳气只有表面若即若离,下面重阴堆叠,其象如山,山岳高耸,直插云天,岿然不动。所以艮为山,卦性为止。
**天干**  河图中有十个数字,现在已经有了五个,即五行之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之生,代表五行之初生,还很弱小,所以一、二、三、四、五被称为生数。那么五行何时长成呢?我们再看看河图,看看他还告诉我们什么。    与“一”一组的是“六”,与“二”一组的是“七”,与“三”一组的是“八”,与“四”一组的是“九”,与“五”一组的是“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差为五。这说明什么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的关系是象、数、理中理的部分,目前还没到那个阶段,为了论述方便,在这里先提一下,后面再详细说明。既然是讨论五行的生成,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河图中每组数中的差都是五,说明五行需历五数而成,也就是说,要经历一次生成周期才能长大成人。比如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最后金生水,到这时,水才真正长成,再比如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最后土生金,同样在这时,金才真正长成。  所以河图中的五组数告诉我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因六、七、八、九、十是五行长成之地,所以他们被称为成数。  这是数字的累积过程,八卦是物象的具体化,所以八卦无法表示这个过程。但又不能用数字,那会带来混乱,因为八卦本身也是数字,还有未来的地支也是数字。那给这十个数字分别命个名吧,就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就是十天干。其实叫什么无所谓,一个名字而已,他们其实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现在把十个天干排布在河图上。    易经的三个核心,象、数、理,天干就是其中数的一个具体体现。
**洛书**  龙马献河图之后不久,洛水中又浮出一只神龟,龟背上同样有奇怪的图案,我们再来一次吧,伏羲仔细观察着神龟,突然金光万道,神龟消失不见,一张图绢从天而降,缓缓落入伏羲手中,这张图绢上所绘就是神龟身上的图案。因出于洛水,所以就命名为洛书。  我们来看一下洛书,就是下面这张图。    洛书中有九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并且和河图中一样,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现在把洛书中的数字罗列在河图之上,我们会得到下面这张图。    洛书的数字格局是宇宙中最为平衡的布局,因为任何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是15。比如:4+9+2,4+5+6等等。  下面我们先把阳数连接起来,然后再把阳数和他同组的阴数连接起来,就像下面这样。    这是一个字,读音“万”,阳健阴顺,阳动在前,阴跟在后,所以卍字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即右旋。这个图案说明了世界的运转规律,并且这个图案也是佛陀胸前的轮象。两条线上的数字之和相等(2+7+5+3+8=4+9+5+1+6=25),所以也代表了中正平和,圆转无碍。
**地支**  地支通常认为是根据一年十二个月来定义的,但是这是明显的倒果为因的行为,因为易经中的月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没任何关系,熟悉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中的月是以节气为标准的,而节气是以太阳所处的黄道位置来确定的,并且精确到分秒。比如目前是公历二零一三年五月,是丁巳月,巳月是从立夏开始算起,而立夏是太阳处于黄道四十五度的位置,今年太阳运行到黄道四十五度的位置时,是公历五月五日十六点十八分零九秒,所以从这一秒开始是丁巳月,而前一秒还是丙辰月。所以易经中的月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他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再看看这个由洛书推导出的卍字图。    阳健阴顺,阳带动阴来旋转,所以这个图是顺时针旋转的动态图,那他是表示了什么的运动呢?当然是五行。五行从哪里来呢?从太极来,太极代表一切事物,所以这张图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既然是旋转运动,中间会是比较空虚的,比如漩涡就是这样,所以五数所代表的土会散到外围,但是即使这样,也只有九个数字,可是地支有十二个,这是怎么回事?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世上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佛陀,因为他是正遍知。我们来看看佛陀怎么说。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  佛陀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世界,世是时间,也就是佛陀说的迁流,界是方位。世有三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界有十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界虽然有十个可以用来定位,但实际上能确定的只有四正方(东、南、西、北),而四隅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只是从四正方衍生出来的。而上下的位置是无法确定的,中间也是没办法确定的,因为参照物不同,结果肯定会不同,所以无法确定。也就是说界数只有四个。界数和世数相乘,三乘四,结果就是十二。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是以十二为基本周期的。  那么地支就有十二个数字,也就是一到十二。给他们分别命名吧,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佛陀的教诲中我们也知道了另外一件事,也就是洛书中的四个方位是东西南北,和河图中的上下左右不同。地可分东西南北,天不可分,所以称为地支。我们把十二地支罗列到河图中。子是一在下面正中,其他顺时针方向分布。    地支同样只是数字,从一到十二而已,是数字的累积过程,所以天干地支用来纪年、月、日、时。比如目前就是癸巳年丁巳月丁亥日乙巳时。
**数**  到目前为止,易经运算中所需要的五大部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都已经齐备了,从以上的推衍我们发现其实这五大部分全部都是数字,我们来总结一下。  阴阳:阳一、阴二。  五行:水一六、火二七、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  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天干: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  地支: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戌十一、亥十二。  **理**  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这五大数字体系就是易经运算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理。理是易经运算的基本规则,易经归根结底是数的运算,所以又被称为数术。通常的数学研究的只是数字积累,而易经的运算不仅包含数字积累,同时也包含数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算,所以易经是时空数学。  这些关系包括: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的关系、八卦之间的关系、天干之间的关系、地支之间的关系、五行与阴阳的关系、八卦与阴阳的关系、天干与阴阳的关系、地支与阴阳的关系、八卦与五行的关系、八卦与天干的关系、八卦与地支的关系、天干与地支的关系。  我们从阴阳之间的关系开始。  **阴阳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阴阳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一下我们曾经用过的两个概念,太极和太极点。  **太极和太极点**  阴阳来源于太极,我们看一下太极图。    这个就是太极图,一个圆。这个圆说明什么呢,说明太极是划定一个范围。那方的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既然是范围他就可以是任何形状,甚至没有形状,只是一个概念。比如把“人类”看作太极,把“动物”看作一个太极,等等。  范围确定之后,太极就产生了,当我们通过一个标准来看待这个太极,这个太极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符合标准和不符合标准的,这个标准我们称为太极点,也就是我们观察太极的视角,而那两种情况就是阴阳。注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离开了太极和太极点,阴阳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脱离了太极和太极点无法讨论阴阳,要讨论阴阳就必须先确定太极和太极点。对于具体的事物来讲,当太极或太极点改变,阴阳性质可能完全不同。比如以一天为太极,以是否有太阳为太极点,那白天就是阳,晚上就是阴。而如果以是否需要灯光照明为太极点,白天就是阴而晚上就是阳。  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来看,会有不同的结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看待同一个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因为太极和太极点的改变造成的。所以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两个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太极可无限再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点的选取也是人人各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吕氏春秋·察微篇》中记载了一件事,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鲁国有个规定,如果有人见到鲁国人在他国作了奴隶,能花钱把他赎出来,那么可以到找官府报销。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鲁国人,而没有去官府报销,因为子贡家是大财主,不差那点银子。孔子知道后说:“子贡你错啦!圣人做事情,目的是改变社会风气,教化百姓,并不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啊。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去官府报销赎金,对你的善行没有任何损害,可是你不去报销,以后谁还会再去赎人呢?”  把赎人取金作为太极,那么子贡的太极点选取的是缺不缺那点儿钱,不缺为阳,缺为阴,所以不去报销了。而孔子的太极点是会不会让别人不愿赎人,取了则不会,为阳,不取则会,为阴。虽然是同一件事,但不同人来看,因太极点的不同结论完全不同。  再说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大爷去医院看病,回来后破口大骂:“现在的医院太坑人了,一个破检查二百多,医生一点医德也没有。”不久,儿子高考报志愿,他又说:“就报医科大学,将来做医生,工资不算,奖金和红包就够了。”虽然同样是医生这个职业,同一个人的看法也如此不同。同样是太极点变化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能理解或反对的事情,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对方的太极和太极点,而不忙着反驳,当你从他的太极和太极点来看问题,那么你就能理解他了。推己及人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相和**  阴阳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和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我喜欢听我母亲唠叨,他做饭时我经常站在旁边看,他一边做饭一边和我聊天,我是北方人,主食是面食,所以经常会见到他在和面。为什么叫和面呢?既然这个过程被叫作和面,那么一定和“和”有关系。我们先看看这个过程。  每次他总是先把面粉放到盆里,边搅拌边逐渐加水,直到面可以拿住了,也就是基本成型了,但是这时面团还很粘,然后在面板上撒上一层面粉,把面团从盆里拿出来,放到面板上不停的折叠按揉,并根据面团的软硬情况,加些面粉或淋上点儿水,直到觉得软硬合适了,把和好的面团放回面盆,用湿布蒙上备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我们把和面看作是太极,以是否干燥为太极点,那么面粉干燥为阳,而水湿润为阴。往面里加水,就是阳极生阴,有人会问:“水不是加的吗?怎么是生?”其实加和生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人工过程,一个是自然过程而已,唯一的区别是人工过程快,自然的过程很缓慢而已。有人又会问:“那往水里加面,可不可以?”当然也可以,那就是阴极生阳,但是通常没人这么干,因为面粉量很难控制,当然如果水比面粉难得的情况下,也会往水里加面,这是个太极点转换的问题。不停的折叠按揉是让阴阳均匀分布,充分接触。面团软是阴太盛,加些面粉是阳生出来抵御,面团硬了是阳太旺,加些水是阴生出来抵御,直到软硬适度,就进入了阴阳平衡的状态,但是这个状态是暂时的,北方干燥,所以蒙上湿布来维持这个平衡。   和面的过程是对“和”做的最贴切的诠释,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作和面。  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和”,和是阴阳为了同一目的而取长补短、相互制约、相互扶助的过程。比如上面的例子,面粉是阳,阳是向上发散的,水是阴,阴是向下沉降的。没有水的制约,一阵风面粉就会灰飞烟灭,没有面粉的扶助,一不小心水就会覆水难收。  阴阳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四象。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在解读少阴和太阴。和就是少阴,我们来看看少阴“    ”。阳在下,阴在上。阳在阳位(奇数位)为正,阴在阴位(偶数位)为正,说明阴阳都是品行端正之人,为君子。阴在上,阴向下,所以亲下,阳在下,阳向上,所以敬上。阴阳目标一致,属性相反,所以为和而不同。类比于人事,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君子呢?你要做一件事情,他不同意你的想法,他会反对你并劝告你,告诉你他反对你的理由,他同意你的想法,他也会反对你,并且提出自己的担心和意见,提醒你该注意的问题,他同意你而反对你的原因是希望你把问题考虑周全,把事情尽量做得圆满。  那么不同就一定是和吗?不一定。我们再来看少阳“    ”,同样是不同,但是阳在上居阴位为不正,阴在下居阳位也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动,阳向上,阴向下,背道而驰,不同也不和。  太阴“    ”,阳健阴顺,阴见阳为得其主为吉,阴无主见,得朋为凶,所以太阴二阴相伴,向下沉沦。阴为小人,所以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三个小人。  第一个叫易牙,易牙很会做菜,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我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不知道人肉好不好吃?”易牙回去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进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品尝之后觉得鲜嫩无比,就问是什么肉,易牙流着泪说:“这是我儿子的肉,献给大王尝鲜。” 齐桓公听后,非常感动,认为易牙忠于自己胜过爱儿子。  第二个叫开方,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侍奉齐桓公。开方的母亲就在临近的卫国,而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开方从未去看望过自己的母亲。齐桓公知道后,认为开方忠于自己胜过爱母亲。  第三个叫竖刁,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进宫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竖刁忠于自己胜过爱身体。  所以齐桓公很宠幸这三个人。公元前六四五年,丞相管仲病危,齐桓公去探望。他问管仲:“大臣中谁可以作丞相?我比较看好易牙、开方和竖刁。”管仲说:“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开方有亲而不侍奉,不合人之常情,竖刁自宫,不合人之常情,这三个人都不能亲近。”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驱逐了这三个人,但是过了三年,他又把他们召了回来,因为没了他们,齐桓公觉得日子过得太没滋味了。  后来这三个人作乱,堵塞宫门,齐桓公活活饿死,临死前用衣袖遮住脸,因为他没有脸去见管仲。  齐桓公和这三位其实都是小人,如果桓公内心光明正大,也不会想吃人肉,如果从太阴来看,桓公是上面的阴爻,阴爻居正位,在上为君,而那三位是下面的阴爻。而阴遇阴为凶,只会沉沦。  孔子曰:“可与言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段话还是在解读四象。可与言而与之言是少阴“    ,阳在下居正位,对方健康向上,品行端正,那么就应该放下身段去“和”对方,给予指导和劝诫,阳见阴为顺,这样对方在自己的帮助之下前途会比较顺利。如果不这样,那就是太阳“    ”,阳见阳不顺,为阻隔,阳亢则悔,所以将来会后悔。不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是少阳“    ”,阴在下居阳位,不正,对方思想不正,品行不端,而阳在阴位,自己所处位置也不善,所以尽快离开,不与之言。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太阴“    ”,阴见阴为无主,为沉沦,为凶。所以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还是对少阴和少阳的解读,民可,使由之,是对少阴的解读,如果人民健康向上,那么就应该去“和”,起到指导和帮扶的作用就可以了,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使知之,是对少阳的解读,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在沉沦那么就要积极去教导他们。这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孔子的一生也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数千年之下,我这个后生小子,行文至此不免心下凄然。老子和孔子比要洒脱得多,西出函谷关,唯留五千言。  我们下面来总结一下阴阳的关系吧。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个图是阴阳图,他描绘了阴阳的互根和互相转化的过程。在阳最旺处有一个黑点,他说明阳虽然旺极,但阴依然存在,虽弱极,但会慢慢滋生,直至逐渐取代阳,并最终发展到旺极。在阴最旺处有一个白点,变化情形和阳最旺时一样。  阴阳一直在变化中,没有停驻,即使阴阳的平衡也是动态的平衡。  阴阳图会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阴阳是泾渭分明的,但实际并非如此,阴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无法区分边界的。就象我们举的和面的例子。  阴阳在表面上看这是一对矛盾,但同时阴阳也是一体的两面,阳因阴而存在,阴因阳而存在,相生相成,不可分割。  阴阳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和。如果一个人明白了和的道理,就很容易处理身边的事情。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这就是和的道理。从少阴来看,虽逆耳未必就是忠言,但忠言一定逆耳,所以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不是赞美,而是不同意见。
CGWANG原画培训 「零基础全额退费保障」,原画名企委托培训,高薪工作不是梦
**四象的演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什么呢?如果足够细心,我们会发现四象描述了阴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行变化过程。虽然只是简单的四象,但是他们却能准确模拟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四象我们就已经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会产生的结果。我们现在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看四象。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阴阳爻的命名规则。六、七、八、九、十是成数,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七、九是阳,六、八、十是阴。而阳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阴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所以成数中阳数的最大数是九,阴数的最大数是六。基于这一点,我们用“九”来代表阳爻,用“六”来代表阴爻。而用“初”和“上”来代表阴阳爻在四象上的位置。  太阳“    ”:对于初九来讲,居阳位,为正,阳见阳为阻隔,目前会很不顺利,但初九正位,刚健有德,坚强向上,并不会因上九的阻隔而消沉,而上九阳极生阴,初九目前虽前途有些坎坷,但终究会一帆风顺。上九居阴位,为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动,并且上九居最上位,向上已无路可走,其道穷,穷则变,阳亢,旺极而生阴,所以上九终究会变成上六,阳变阴为悔,所以上九目前虽身居高位,但品行有失,终会至悔,老子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为阳,骄为阳,老子就是在解读太阳上九之象。  少阴“    ”:初九得上六来和,目前非常顺利,前途也一片光明,上六阴爻居阴位为正位,品行无失,居上位而不骄,得初九帮扶,目前顺风顺水,只要能合理约束初九,则可保平安。初九向上,最终会替代上六,而居上位,而上六,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选择。上六,在上为天,功成而退,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就是在解读少阴上六之象。如上六恋栈不舍,必至沉沦,则为少阳。  少阳“    ”:上九阳居阴位为不正,但下临初六,初六向下,对上九并无压力,如上九能励精图治、洁身自好,目前并无大碍,并且可以说非常顺利。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稍有不慎,被初六所误,阳转为阴,同流合污,少阳变太阴,则终至大祸。兵法中“走为上”,即为对少阳上九的解读。  太阴“    ”:初六、上六二阴相随,无节操,无下限。但初六在下,向下已无路可走,穷途末路,穷则生变,必转为阳。但阴性随顺、怠惰,变化过程缓慢。所以冬天虽然漫长,但春天一定会到来,太阴必转少阴。  四象演化中的唯一良性循环,如下图所示。    太阳上九变上六,提携初九,初九上位,代替上六,上六功成身退,下面初位有贤德之人为继。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如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但是这是很理想化的情况,现实中总是有太多人,为各种欲望所迷,而不知进退,所以偏离正道,而为诡道,化智慧为权谋。虽能无往不利,确难保长久,即使有生之年,能保不败,身坏命终,却难逃三途(地狱、饿鬼、畜牲)之祸,万劫难复。  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言虽惊世骇俗,却其来有自。  比如,三十六记中的美人记,就是从太阳而来。就太阳来说,初九和上九都不好过,初九欲取而代之,上九欲除此心头之患。初九用美人计,使上九沉迷,由阳转阴,则去此障碍。上九用美人计,使初九沉迷,由阳转阴,则除此大患。但目的虽达到,但后果却难遂用计者心意。对初九来说,上九沉迷,初九上位,上九变为初六,则为少阳。对于上九来说,初九沉迷,变为初六,仍为少阳。少阳表面虽顺,但太阴之祸不远。所以学易从来要求品行端正,如品行不端,则害人害己。历史上的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人物,哪个不精通兵法权谋,所以庄子此言恰如其分。有人说:“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世上哪有如此便宜之事。那六道轮回真的存在?这一点等分析到天干与地支的关系自然就明了了,目前先卖个关子。  不用阴谋诡计,太阳之下初九如何自处,还是来看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吧。  三国时,刘备落魄时,寄居曹营。刘备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知道后,以青梅绽开为由,煮酒邀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以试探刘备。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一惊之下筷子掉在地上。此时恰逢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借以脱身。  这件往事中,曹操在上为阳,刘备在下为阳,太阳之象。刘备韬光养晦,示阳为阴,太阳变为少阳。虽如此,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不久刘备以征袁术为由,离开曹营。我觉得刘备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易经其实是一组时空模型,对于四象来讲,阴阳就是输入参数,根据输入就可以得出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情况。而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未来的情况。但是这种改变的方法全凭阴阳的转化。而阴阳来源于太极和太极点,而太极和太极点的选择完全由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所以只有修身养性,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的改变命运。其实世上并没有什么命运,命运只是我们心的影像而已。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但是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就是很多人堕入宿命论的原因。因为秉性太难改变,所以命运也难改变,才会被误认为是注定之事,呜呼哀哉。
**无极之上**  对于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想要认清其实质,那么就必须站在比他更高的位置上来审视他,否则始终在庐山中打转,根本无法见其真实面目。对于易经也是如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无极,而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三就是三才。什么是三才呢?三才就是阴、阳、阴阳和合即阴阳之间的交通转化,只不过为了表述方便,又分别做了命名,阴被称为地,阳被称为天,阴阳和合被称为人。三才同样是用具象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三才中的天并非就只是天,地和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三生万物的意思是,阴阳生成之后,阴阳和合就生成了万物。也就是说无极是世界的起源,但是无极是什么呢?就两个字——混沌。那混沌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楚。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向一个人请教,那个人就是佛陀。
**世界之源**  关于世界的产生,佛陀是这么教诲我们的。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  在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世界及众生的形成过程。对于世界的形成这么复杂的问题,佛陀只用了三十二个字就说明清楚了。  对于“界”的产生,佛陀用了八个字来描述——是有所有,分段妄生。什么是“是有所有”呢?也就是说,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偏偏要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分段妄生”呢?太极生两仪,有生则必有死,所以分段妄生是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把两段连起来,就是说认为那些虚假的无常幻象是真的存在的,既然是幻象就一定会消失,于是又出现新的幻象,因为执着于这些幻象,于是就产生了分段的生死,也就是觉得,注意是“觉得”是“妄想”,随这个幻象在这里的消失而死,同时随另一个幻象在另一个地方出现而生,又因为这个地方会与那个地方的差异而产生了空间这个妄想,于是“界”就产生了。  对于世的产生,佛陀用了十二个字来描述——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什么是“非因所因”呢?也就是说,幻象之间并没有前因和后果的关系,并没有先后,而偏要认为他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什么是“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呢?也就是说,幻象是不可停驻的,而偏要认为他是可以保持的,于是就有了可以回忆的过去,可以把握的现在,可以展望的未来,实际上他瞬息万变,无一刹那之停顿。于是“世”就产生了。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佛陀在此段叙述中并没有使用主语。那主语是谁呢?此时世界尚未产生,万物更没有踪影。其实主语就是现在能看我这段文字的你,就是能知觉的一切众生。既然万物都没有踪影,世界也未产生,怎么会是一切众生。注意我说的是“能”,即那个具备“能力”的你,而不是这个身体。佛陀告诉我们:“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也就是说,能见非所见,所见非能见,具备能见能力的是不能被看到的,而能被看到的都不具备能见的能力。听、嗅、尝、触、想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人会说:“能见的是眼睛。”如果能见的是眼睛,那么没有眼睛就一定不能见。那么我们来看个故事。  唐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一位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郁郁而返。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一位道士吕翁,卢生自叹有志难伸,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拿过枕头一看,只是个青瓷凉枕,两端有孔,并无稀奇,于是倚枕而卧。闭目躺下后发现枕上的孔越来越大,越来越明亮,卢生心下好奇,就从孔中走了进去,想一探究竟,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回到家中,卢生心想,吕翁助我还乡,免我旅途劳顿,心下甚是感激。几个月后,娶了一位家住清河的崔姓女子为妻,崔氏貌美贤淑,卢生很是得意。第二年,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命终。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而自己回家之前看见店主人在蒸的小米饭还没熟。卢生急忙问吕翁:“难道那是一场梦吗?”吕翁说:“人生其实也就是这样。”卢生默然良久,起身拜谢:“先生教我止欲息心,敢不受教。”说完顶礼再拜而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当然不光这个故事,梦每个人都做过),梦中我们依然能见,但这时我们并没有用眼睛。所以能见的并不是眼睛。  可能又有人说:“既然非因所因,那么世界上是不是也没有因果?”佛陀的意思是“非因所因”,是世界产生的原因,也就就说,世界是由因果而生,世界上怎么可能没有因果,不仅有,而且因果是世界上最基本的规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无极是什么,无极就是一种糊涂的状态,谁糊涂呢?众生能见之性的糊涂。
附《枕中记》原文: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凭倚)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读音quǎn,田间小沟)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恢宏土宇,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读音chán)新被杀,河湟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读音xì,统一,协调)习(习习,和煦的样子)。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肖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读音mó,策略,谋略)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驩州。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两窜荒徼(读音jiào,边缘,即边塞),再登台铉(读音xuàn,句鼎的器具。台铉,犹指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出入中外,徊翔台阁(尚书台称台阁,泛指宰相等高官),五十余年,崇盛赫奕。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将殁(读音mò,死),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特秩鸿私,出拥节旌,入升台辅,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天恩,无裨圣化。负乘贻寇,履薄增忧,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读音mào,老),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至。谨奉表陈谢。”诏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辅,出拥藩翰,入赞雍熙。升平二纪,实卿所赖,比婴疾疹(读音zhèn,病),日谓痊平。岂斯沈痼,良用悯恻。今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石,为予自爱,犹冀无妄,期于有瘳。”是夕,薨。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读音jǔe,急迫的样子)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阴阳之初**  既然无极是众生能见之性的糊涂,那么是怎么个糊涂过程呢?我们还是去请教佛陀,因为除了佛陀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佛陀是这样回答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在继续分析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也就是“能见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我们来看看佛陀是怎么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什么是第二月呢?月亮只有一个,但是用手捏住眼睛,再去看月亮,那么能看到两个,而这第二个月亮,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他是眼睛被捏而产生的错觉。而“能见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的关系就如同捏目所成的第二个月亮和月亮本身的关系一样,只是一个错觉。那什么是“妙明真精妙心”,这是众生之本心,“妙明”是说他具无量光明,此光明并不会因为遮蔽而失去,所以是“妙明”,“真”是“真实不妄”,“精”是“纯净而无法污染”,如此之妙,所以是“妙明真精妙心”。  佛陀教诲我们,你的身体和所谓的心(也就是能见之性),都是本心中所现之物。而你们是怎么遗失了光明的本心的呢?因为“认悟中迷”,也就是说,你觉得你明白了,其实当你这么认为,你就糊涂了。这听起来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做个比喻吧,比如晴空万里,什么都没有,一个人瞪着眼睛看天,一眨不眨,时间久了眼前是金星乱冒、繁花似锦,他于是开始研究这些幻像以及幻像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白了其中的变化规律,他是明白了还是糊涂了呢?当然是糊涂了。所以第一对阴阳是“迷”和“悟”。糊涂之后,本心的空明就被遮敝了,变成了明暗夹杂阴晦暗淡的样子,暗与暗相结合就形成了色,色和妄想互相作用,色导致妄想分别,妄想分别产生了更多的色,于是继续妄想出来一个色相是自己的身体,色相之内,因各种因缘相聚集的部分互相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断向外探寻各种因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这种庞杂混乱的状态下,一旦认为那个能见之性是自己的本心,那么就一定会误认为“心”就在这个色身之内。而不知道色身和外界的一切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的影像而已。就如同有百千大海而弃之不顾,而认为水面上的一个小水泡就是全部,所有海水也就这么多。  那么这个“妙明真精妙心”有多大呢?佛陀说:  “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  佛陀教诲我们说,众生的妙明本心与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诸佛没有差别。只因众生坚固的颠倒妄想,才有了十方有漏世界。这个包容十方一切世界的虚空也不过是你本心中所化现而已,而这个虚空和你的妙明本心比起来,如果把你的本心比作是天空,那么虚空就像天空中飘的一片小小的云彩,更别说那些被虚空所含容的世界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回归本心呢?我们来完整的看一部经典,经典中最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虽短却道尽了世间真相,如果大家认真读了上面的分析,我觉得也就能读懂《心经》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易经之用**  易经的应用遍布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而已,其实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阴阳的平衡,比如我们走路就是阴阳平衡及转化的过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易经的道理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易经并不神秘。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易经超越日常生活的应用,这些应用大致分为五种,他们是山、医、命、相、卜。
**山**  “山”就是基于易经的修行,修仙访道,求出生死。易经确实是经天纬地的大智慧,但又确实不是无上的智慧,所以想通过易经来渡生死大河是根本做不到的。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不管跑到哪,都在棺材里。从以上的几节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阴阳只是妄想,我们的世界也不过是因妄想而生。《心经》中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也就是说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盘,涅为不生,盘为不灭,生灭只是妄想,涅盘就是远离一切妄想,回归本心,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太极拳,他在易经的修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极拳有八种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练拳者也通常在这八法中做文章,却难有进境,这是由于不明白太极拳的基本原理造成的。太极拳套路虽多,但只有两招,一阴(虚)一阳(实)。阴阳的平衡和转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阴阳之理,我们每个动作都能做的恰到好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深通易理,但是很遗憾,这些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太极拳就是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每一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都要清晰的分出阴阳来,这也是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动作缓慢的原因,因为要认真体会一举手一投足的阴阳变化,直到心念的阴阳转化能清晰的反应在身体的虚实变化上,那么功夫就小有所成了。太极拳在实战中最具指导性的一句话是“引进落空”。而什么是“引进落空”呢?引进落空并不是借力打力,也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看空自己,也看空对方,把对方引进来和自己成为一个太极,并瞬间根据对方的力道等情况建立阴阳平衡,这似乎很难做到,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心念的阴阳转化能清晰反应在身体的虚实变化上,那么这并不困难,并且非常容易,因为心念的速度要多快就有多快。这个太极建立的过程就是“引进”。“落空”就是转化这个太极的阴阳状态,使对方落在空处,脚下无根,身无凭倚,如临深渊,如堕深潭,后果可想而知。  网上有很多太极拳发人的视频,饱受置疑,特别是前段时间上了央视的那件事更使太极拳的名誉大受损害。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该能知道,太极拳对战之中最忌讳的就是心态不好。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拳术技巧,而是心念的修炼,心态必须平和自然,无赌胜之心,无争斗之意,否则心浮气躁,不能看空自己,也无法看空对方,太极则无从建立,也无法引进落空。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哪怕自己真的出了点儿功夫,也不要因名利而去显露,因为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平气和,则难免出问题,比如真有人拿刀来砍,能做到吗?如果做不到自己蒙羞是小,使人置疑民族的优秀遗产就罪莫大焉了。
**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医就是林中秀木,所以诋毁中医之人越来越多。中医是真正的系统医学,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中医的基础经典通常认为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其实中医的根本经典是易经,并且易经无可争议的应该排在内经和本草经之前。  有一个朋友得了糖尿病,前段时间又检查出腰椎间盘突出。他觉得非常沮丧,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对我说他儿子只有五岁而自己却成了这个样子,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他有两个爱好,一钓鱼、二看电影。这都符合糖尿病的致病要求,《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的成因只用了四个字就说清楚了,这四个字是:形乐志苦。  五脏中脾属土与胃相表里,脾主肉,形乐就是身体安逸,不怎么运动,不运动则肉不动,肉不动则脾不动,脾久不动则伤。志苦就是心情抑郁,而忧思伤脾。甜五行属土,走脾。脾伤则甜不走脾,下行走水道,肾属水,无法处理和吸收糖份,糖只能随尿排出,所以就成了糖尿病。肾属水,甜属土,土克水,所以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肾会受伤,肾主骨,肾伤则骨伤,所以我的那位朋友的了检查出糖尿病之后,过了段时间又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  火是生土的,心脏属火,脾伤之后,也会出现火生土的不畅,使心脏受伤,所以糖尿病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那么怎么治疗糖尿病呢?把那四个字的顺序调整一下——形苦志乐。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具体情况,性别、年龄、胖瘦、壮弱、时间、节气,等等去调节其五行旺弱,使之达到平衡就可以了。  中药虽多,不过性、味、归经三个特性。性就是温凉寒热、味就是辛(金)、苦(火)、甘(土)、酸(木)、咸(水)。归经就是药物所走之经脉。  比如,对于木旺造成的土虚,那么就用苦寒为君药、甘为臣辛为佐使,归经心、小肠、脾、胃、肺、大肠的药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没有通用的药方,如果执方治病无异于守株待兔,治好了也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一个不精通易经的医生不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并不知道药管用是为什么,不管用又是为什么。  《伤寒论》通常被当作验方来用,其实《伤寒论》是一部讲如何开药的教材,如果医圣知道后人如此读他的著作,估计他会后悔写这部书吧。
**命相卜**  “命”也就是命理,比如八字、紫微斗数等等根据人的出生的时间推算其一生的吉凶祸福。  “相”也就是勘舆风水学,也包括面相、手相、体相等等。  “卜”也就是占卜,比如六爻、奇门、六壬等等。  “命”倾向于对人的研究,“相”倾向于对物的研究,而“卜”则倾向于具体的事情。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全部基于易经。命卜都是天干、地支、八卦的排列组合,自然基于易经。那么相呢?特别是面相、手相,好像和易经没什么关系吧。  我们来看一张照片。之所以选这个人作例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比较熟悉,二是此人相貌很有代表性。我们先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上为阳,下为阴,阳为思维层面,阴为物质层面。额头宽大饱满,说明此人思维清晰、能力很强。但下巴部位更加宽大,所以此人物质欲望强烈,甚至可以说是贪婪。阳为想法,阴为行动。所以此人很有想法,并且执行力更强,给人雷厉风行的感觉。而阴阳不协调,阳衰阴盛,阳无法统领阴,所以此人会被物欲冲昏头脑。  现在我们把十二地支排列到他的脸上。我们看他面部的辰巳位有明显的阴影,说明那里有轻微的塌陷,即使没有这个阴影,辰巳位与相对的戌亥位相差太大,所以辰巳位承受不了戌亥位的冲击,所以在辰巳年份必然大祸临头。实际上他在壬辰年(去年)的亥月(公历十一月)报出丑闻,丢官送审。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相”其实也是基于易经的,并且不用太复杂的推理,我们就已经能得到很多相关信息。  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易经的五种特殊应用——山、医、命、相、卜。而其中的命相卜是最容易把人引入宿命论的部分。下一节我们将深入讨论一下命运,看看命运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是注定且无法改变的。
**命之于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几岁玩童都明白的道理,也是对因果规律最直白的诠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很多人越来越怀疑其普遍性,甚至得出“好人无好报”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还是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吃完出来后,发现买单时把钱包忘在了桌上,连忙回去找前台,前台服务人员很热情,问了钱包的样子,核实后把钱包还给失主,并让失主核对一下有没有东西丢失。失主核对后发现现金少了两百。这时候失主大致会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跟前台说,钱少了,请前台帮忙找到捡到钱包的服务员把钱要回来。  二、自认倒霉,面有不快,和前台敷衍几句,转身离开。  三、表示感谢,并请前台转答对相关服务人员的谢意,甚至写封感谢信,给予书面表扬。  第一二种都无可厚非,再正常不过的做法,第三种倒显得让人难以理解。这是发生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我选择的是第三种方式。为何这么做,我们先看第一种做法会造成什么后果。钱少了是事实,但是没人会关心这个事实,并且钱的数量只有失主自己知道,也没人能证明钱确实是少了,所以如果这样做给旁观者的感觉是好人做不得,别人捡了钱包,好心好意还给他,反被诬赖,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还不如自己昧下。第二种相对好些,但是在别人看来,捡了钱包还给他,连句谢谢都不说,现在真是好人难做,没被讹上就谢天谢地了。而第三种,在旁人看来自不必说,对于捡到钱包的那个人也有很大帮助,他能将钱包还回,说明他内心是善良的,而拿了不该拿的钱,只是被贪欲迷惑,表扬他的善良,他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会因惭愧而悔改。而反观第一种做法,只会将他往错误的方向推,因为他下次再也不会归还失物了,这种做法无异于毁灭了他的善良。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给予的是什么并不重要,而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得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人从我们这里所获得的就是我们所种之因,而未来我们要收获这些因所生之果,就如同春种秋收一般。  选择第一二种做法的人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所以也没人能说这么做的人就是坏人,但是他又确实因此而种下恶因,将来也必会收获恶果,这就是很多人会感叹好人无好报的原因。  我们的世界由因果而生,所以因果是世间最基本的规律,所谓命就是因,就是我们曾经的所言所思、所作所为,而运就是果,就是我们要收获和经历的由“因”所生之“果”。“因”是确定的,因为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改变,而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果”是否是一定的,如果“果”是一定的,那么命运就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而“果”是否是一定的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去请教佛陀,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说的。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属地狱,作地狱行。’虽闻智者说地狱苦,常作是念:‘如铁打铁、石还打石、木自打木、火虫乐火,地狱之身还似地狱。若似地狱,有何苦事?’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醎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引自《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首先说了一种情况,也就是做的恶业虽小但是果报极重的情况。这种人做恶之后不知悔悟,并且百般遮掩,唯恐人知道。明知所做之事最终会导致恶报,甚至堕落地狱,也听闻智者说过地狱的苦楚,但是却想,就像铁被铁打、石头砸石头、火堆边上生的虫子喜欢火一样,生到地狱里,那个身体也应该能承受甚至喜欢地狱吧,如果这样地狱又能怎样。这样的人就像被唾液粘住的苍蝇,被所做恶业所累,本来应该是现世受轻报的小恶,由此转为地狱重报。就像一小桶水,放一升盐进去,水因此变得又苦又咸,难以饮用。又像一贫如洗,而欠了别人一块钱,债主追讨,因无法偿还,而被捆绑多受折磨。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引自《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着教诲我们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会使本应轻报的小恶而变成重报。佛陀说了十种情况:  一、愚痴,也就是秉持错误的想法,并自以为是、不知悔改,比如认为好人没好报,不仅自己这么认为,还拿来教训别人。  二、善根微少,就像蝙蝠习惯了黑暗而讨厌光明,见到举手之劳能行的善事也不去做,或者想去做,但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是去做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一样。  三、恶业深重,恶行已经成了习惯。  四、不忏悔,明知自己做的事情不对,但却想各种办法去遮掩,如果遮掩不住,就想各种藉口来为自己开脱。什么是忏悔?忏是发露自己的恶行,让别人知道,悔是深觉惭愧,不敢再做。  五、不修善业,没有善行。  六、修行恶业,比如为物欲所迷,修行邪法。  七、不持戒律,佛陀为在家弟子定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戒律就是大布施,布施会带来财富,所以称戒财。比如不杀生就是无畏布施,使众生免于被屠戮的恐惧。  八、远离诸善根,对善事自行远离,不愿靠近,如蝇逐臭。  九、不修身戒心慧,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修行不一定非要去深山古刹,其实生活无处不修行。、  十、亲近恶知识,择友不善,如入鲍鱼之厮,久而不闻其臭。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盘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引自《大般涅盘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着说,什么样的情况下重恶会转轻报,这一段比较直白,我就不再解释,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佛陀教诲我们,并不是一切业都有定果,也并非一切众生定受。也就是说“果”不定,既然“果”不定,那么命运也就不是注定的。如果想改变命运,那么只要按照佛陀这一段的教诲好好执行就行了。
**不昧因果**  先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  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讲经,经常有一个老人赶来听法,听完就随着众人一起散去。有一天,这位老人却站在那里很久没有离开,百丈禅师就问:“立者何人?”,老人答:“我五百年前曾住此山修行,有人向我请教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因此堕落野狐之身,我实在不明白是为什么,我到底哪里错了,请师父为我开解。”  百丈禅师说:“你来问我”。  老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  老人闻言大悟,告辞说:“我已得免狐身,我身在山后,乞请师父以亡僧之礼烧化。”  第二天百丈禅师叫众弟子去后山找圆寂的僧人,大家觉得很奇怪,没听说谁圆寂了呀。百丈禅师带大家到后山,在一块大石头上找到一只黑毛大狐狸的尸体。百丈禅师说:“就是他了。”然后将尸体带回以亡僧礼烧化。  什么是不昧因果?昧是糊涂,也就是说,在因果的问题上不犯糊涂,犯了错误就认真反省忏悔,需要承担的果报就坦然承担。老人错在哪里?错在“不落因果”,修行不是为了赖账不还。如果以赖账不还的心态修行如何能成就。  上一节中我们看过了佛陀告诉我们该怎么转重恶为轻报,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认真修行,但是如果修行的目的是为了重恶轻报,性质就变了,那就是赖账不还,如此品行如何能不堕落。
**表象与本质**  到现在为止两仪、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虽然的来历虽然清楚了,可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既然他们本质都是数字,那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符号体系呢?如果不弄明白这个问题,那么就很难理解易经的运算方式。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生长**  我们首先看一下从太极到两仪,两仪是阴阳初判,阴阳相对立,阴阳会因这种对立关系而相互需要、相互吸引,为何会如此,其实这很正常,阴阳源于妄想,比如夏天热得受不了,我们就想能凉快一点儿,冬天冷得不行,我们就想能暖和一点儿,其实这就是阴阳的基本特点,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相互需要,相互吸引,相辅相成。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世间最基本的阴阳特性就是冷暖。阴阳初判,阳暖向上,阴冷下降,阴阳之间出现空隙,而这个空隙一定会被阴阳和合之气充塞,这种和合之气动荡不定,变化无常,这种变化在中间的位置最剧烈,而在阴阳极点的位置则要缓慢很多。如果这时给两仪照张合影,那么是下面这样。上面是阳,下面是阴,中间是阴阳和合之气,其实这就是三才——天地人,而阴阳就是水火二气,而阴阳和合就是水火二气的混杂之气。  阳继续上升,阴继续下降,这种持续的分化会形成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而太阳和太阴之间的距离也远远超过阴阳之间的距离。 就像下面这样。人位的左侧是阳,是阳气升腾之象,右侧是阴,是阴气下降之象,而此时人位就是原来的阴阳,也就是水火二气,而天位的二阳相临因高亢至极而形成质的变化,由暖转寒,变成刚健肃杀之气——金,所谓高处不胜寒,而地位的二阴,也因阴气厚重而成形,产生承载的能力,同时也因阴寒至极,而在下面生出暖气,所以越往地下越热。而人位从左面看是少阴,是向上生发长养之气,为木。人位从右面看是少阳,是收杀清净之气,为金,而单独看人位的阴阳二气,则为水火,所以人位在此时是金、木、水、火四气的杂气。阳气清而纯,所以太阳刚健清纯,稍有阴气混杂就会下降到人位。阴气浊而混,所以太阴重浊包容,有阳气生发也会含而不露,所以太阴本身就是混杂之气,而不是清纯之阴,这种杂气就是土,并且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土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两仪到四象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谁的出生到长大呢?卦和五行。卦是阴阳的表象,而五行是阴阳的实质。卦是对阴阳外在表现的模拟,而五行是对阴阳本质的描述。两仪阴阳初判,三才确立,阴阳就是两卦,是卦之初生,三才就是水、火、土三行,也就是五行之初生。四象,就是四卦,但因只有两画,只有阴阳而无和合,所以是卦之长大而尚未成熟。四象之时,五行已全,但也只是从三到五,刚刚长大而远未成熟,因为五行虽成,如不能相辅相成,建立圆转无碍的流通转化关系,则无法立足。
我草!这么深奥
**成熟**  四象继续分化,卦画从两个变成三个,这时天地人三才齐备,卦至此而成,为什么呢?卦为象,而两仪没有成象的条件,四象虽有象而不定,因为只有天位和地位,没有阴阳和合的人位,所以阴阳无法建立稳定的平衡关系。当卦画升至三,阴阳加上阴阳和合就形成了最基础的形象,而此时卦也就成熟了。卦成于八,所以通常称八卦。成熟之后的八卦,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排列到河图上,就是先天八卦图。卦从两仪到四象,从四象到八卦,完成了从生到长,从长到成的过程,所以卦生于两仪,长于四象,成于八卦。  我们再来看看五行,我们先把四象排列到河图之上。就象下面这样:太阳是刚健肃杀之金,太阴是卑湿重浊之土,这是可以确定的,所以由太阳所生的乾、兑为金,由太阴所生的坤和艮为土。少阴之性向上为木,少阳之性向下为金,但因少阴少阳是阴阳转化的中间过程,所以其性不定。  我们先来看一下少阳。以少阳为太极所生之阴为坎、为水,所以金生水。以少阳为太极所生之阴为巽,而巽的五行属性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巽“”,一阴在下,二阳在上,阴阳相吸,九二被初六拖累,但是其性刚健向上,虽有动摇,但向上的意图是明显的,只是因初六的吸引,向上之力不足,所以五行属木,那可不可以说金生木呢?这是不克反生之象,比如树木花草要长得好,必须经过适当的修剪,但这并不是五行正常流通规律,因为木为生长,金为肃杀。由此可知少阳生巽木、坎水,其中金生水为正常规律。  少阳下降为水,入太阴中,太阴二阴重压之下少阳上九变为初九,原来的初六向下隐遁,成为震,震为少阴之阴,为木,也就是说水在土的运化之下生成木,所以水生木。  再来看看少阴。以少阴为太极所生之阴为震“”,一阳在下,二阴在上,一阳在二阴的重压之下顽强向上生长,所以五行属木。以少阴为太极所生之阳为离“”,为火。所以木能生火。  离是少阴之阳为火,外阳而内阴,阳化气,阴成形,随着阳气的不断外泄,阴气逐渐积累而成形,这是火在生土,量变最终导致质变,阴阳离绝,阳离阴向上而成太阳,这就是土生金,此时天地一片晦暗——土气弥漫,太阳是肃杀之气为金,金寒而生水,大雨滂沱而下,涤荡尘秽。乾刚健不辍,运转不息,行云施雨,坤顺天德,承载运化,万物滋生——时间开始了。  有人问:“你见过?”  答:“没有。”  再问:“那你怎么知道,并且说得煞有介事。”  答:“虽然没见过最初的情况,但这个景象从微观上讲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年都会经历一次。”  离在后天八卦中为午,对应月份为午月,也就是仲夏之时,天气炎热至极,万物繁茂,疯狂生长,炎热为阳气宣泄之象,万物疯长是成形即土旺之象,所以火生土,土随火旺。阴阳离绝在未月,为坤,此时为雨季,大雨倾盆而下,涤荡天地。  至此五行已建立起他们之间的顺生关系。  有生就有克,当五行建立起顺生关系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相互克制的关系,我们再看看他们之间的克制关系,水火相对,水寒凉向下,火温暖向上,谁能克制谁呢?水外柔而内刚,火外刚而内柔,火外强中干,难敌水势,所以水能克火。木金相对,木艰难向上,金顺势而下,木难敌其锋,所以金能克木。木为震,一阳在太阴之下,阻止土气下泄,所以木能克土。土性承载能约束水流动之性,所以土能克水。火性炎热能克制金肃杀之气,所以火能克金。  五行到这里就长大成人了,因为他们已经建立起了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圆转无碍的流通,如环无端。  我们总结一下五行之间的关系: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生于三才,长于四象与四象转化,共历十数(生数五、成数五),成于天干。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五行与八卦不同,八卦重表象,而五行重实质。所以易经是直接分析出表象和本质,参照表象看本质,参照本质看表象。而不是肤浅的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定会被表象迷惑,以为获得了真理,其实只是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了而已,等到天昏地暗,污水横流,也不知悔改,也不觉得是那个所谓的真理错了,而坚定的认为只是那个真理还不够完善,问题终究会解决的,于是一错再错,再也无法回头。  进步啊,进步——扪心自问,真的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八卦本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