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上热下寒的症状怎样冶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
基本信息:男&&22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我有肾阳虚上热下寒在吃金匮肾气丸但是老是上火嘴上老是长泡溃疡睡觉出汗前胸后背出汗较多比较严重失眠一躺下就紧张睡不着下半身冰凉尿多次数多量大清长怕冷腿经常冰凉老是又尿意没精神两腿无力喜热怕冷肚子容易受凉我以前性生活无度现在开始注意开始禁欲但期间有78次性生活我打算彻底禁欲禁欲一两年可以嘛?请问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才能彻底治好?我得这病已经四五年了生不如死啊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沧州市仁和医院&&&全科
对上热下寒的治疗最直接有效地就是清上温下。看您的症状还是不好说,只能是提建议:1、上火,可以是虚火上炎。而虚火上炎,可以是肾阴虚引起的虚火,也可以是肾阳虚导致的虚阳上浮,还可以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表现。2、之前是虚火,上火如果是实火,通常表现为心火、肝火或者胃火。肺火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常见,全看个人表现。3、严重失眠、躺下紧张,说明伴有肝气郁滞的情况。人紧张呢,就容易出汗。如果睡着了还出汗,说明气虚、或者阴虚。4、有明显的肾阳虚的情况。但是比较重了,光吃金匮肾气丸的丸剂效果就不好了。综合一下,您这种情况呢,需要去中医院,进行仔细的辩证后开汤剂调理一段时间后,再用丸剂调理。或者,推荐一下灸法。灸法在温阳补气上比较有特长的。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定西地区康复医院&&&全科
这个服用金匮地黄丸的话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的。因为这种上热下寒的病症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的,中成药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的,这个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方子熬药喝效果更好的。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别名:肝阳上逆,肝阳偏旺)(别名:肝阳上逆,肝阳偏旺)  肝阳上亢病证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病证。既有肝阴不足的症状,又有肝阳上亢的表现,但以肝阳上亢表现为主,是本...  肝阳上亢病证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为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病证。既有肝阴不足的症状,又有肝阳上亢的表现,但以肝阳上亢表现为主,是本虚标实证。就诊科室:中医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全身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_神经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艾灸治疗上热下寒】_上热下寒_针灸_益处_疗效-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医调理身的方法,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很好的改善,但是艾灸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调理的,其中很多人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这样会严重的影响着身体的健康,下面一起了解下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后的表现:
口干舌燥;眼睛充血干涩、眼屎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鼻涕黄,流鼻血;手脚发烫,烦躁;睡觉不安稳,易醒;感觉疲倦等。
艾灸后容易上火的普遍:
一:上热下寒中(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吸收差);
二: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青脸寡色。
应对措施:
一:减少艾灸的时间,比如说原来每穴是灸15分钟,那么现在就灸10分钟;
二:增加艾灸退热的:大椎穴;
三:增加艾灸引虚火下行的穴位:足三里、涌泉;
四:用艾叶;
五:睡前用手搓热涌泉;
六:掐压太冲穴降肝火;
七:多喝水(最好是:建议喝,,类带温补的蜂蜜水,别喝苦寒的黄连蜜,花蜜);
八:多做不消耗气血的伸展运动,拉通全身经脉,避免淤滞;
九:心情要愉快,心情不好也要上火;
十:坚持艾灸(到一定时间气血一足,你想灸多久就灸多久,绝对不上火,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验)。
上面就是对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艾灸是能很好的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改善的,但是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除了艾灸之外我们也可以调整好饮食,平时多吃一些和水果,并且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多进行运动。
4048阅读4591阅读3504阅读3108阅读3173阅读3945阅读3722阅读
4757阅读4770阅读3770阅读3686阅读3793阅读3922阅读4174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建议你修改论述。
可恶的家伙,自己乱讲话不来向人家道歉?还不同意我反对你!
净雅堂主人
xh502所述有"恶心"的症状,你一定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中医叫做"痰湿中阻".建议你用"涌吐"法,把脏东西都吐出来,或许有效.祝你健康.
自降水平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平时可以多用枸杞子煮汤喝,枸杞子滋阴补肝肾又不上火,一年四季一家老少都能吃,煮鸡汤时放一把再放一个掰碎的冬菇,汤就很清甜的。夏天隔一段时间就用两粒花旗参(切碎)...
上热下寒是中医一种说法.中医解释很丰富可以说肾阴虚不能抑阳.出现阳气上浮.也可解释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应结合你平时是否易上火.有无口干.四肢...
中医治疗使用清上温下汤
大家还关注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上热下寒体质怎么办
上寒下热证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办
上寒下热证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办
上热下寒,病证名。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上热下寒,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参见条。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参见条
上热下寒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指导意见:中药可以用,要吃一段时间.饮食要注意不要吃生冷油腻的东西,清淡富于营养,可以进补一些助阳的食物如韭菜等.
上热下寒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亦是真寒,临床上辨证治疗均比较坚苦。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引起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居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要是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克不及下达,则必然引起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 饮食应该清补并用,清上焦热,温下焦寒。禁生冷,和难消化的食物,辛辣,煎炸,烧烤少吃。这些有助于增强脾运,脾健运了,阳气自然就化生有源了。可以吃金匮肾气丸,有很好的引火归原作用
上热下寒中医怎么调理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遇也最难治的一种人,用人参、黄芪一起治,人参治寒,黄芪治火。一定忌口,尽量不吃海鲜,海鲜号称“阴中之阳”,这种上火下寒的体质最忌。中医药上火下寒,治宜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大黄6黄连9黄苓6用开水冲,附子10水500ML开后煎半小时,搅匀后分二次服用。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者食物。一般热症也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比如:姜糖水治疗胃寒,治疗寒凉引起的痛经,但治不了肾寒引起的四肢冰凉,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不过说回来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来的,所以,你要先找到病根再去治疗。
上热下寒证   证名。上部为热证,下部为寒证。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证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证,证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治宜急用回阳。
上热下寒证【摘要】:正 邓××,男,56岁,容县石头公社社员。身热如焚,上额按之烙手,无汗,面色焦红。口常作渴,频饮热茶,喜食热粥。口唇下颏常作颤动,似谵语状。语音低微。自觉心中烦热,常欲卧于泥水之中,或要人打扇取凉。时有腹痛,尿液清长。下肢寒冷如冰,手按发凉。舌苔淡薄,舌尖微红带涩,舌根苔黑而润;脉象左寸浮而细数,左关尺及右寸关尺三部俱沉细,两尺特微弱。脉症合参,此为水火不交,上热下寒,阴盛格阳之证。治宜交通心肾,即一方面泻其心火使之下降,另一方面温补肾阳,兼滋肾阴以制心火上浮,令其水火相济,阴阳调和。处方:麦冬9克,黄连5克,干姜3克,艾叶
真热假寒分析
真热假寒"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症状。病的本质属阳属热,但因其格阻了阳气,使之不能表达于外,体表不温,故而出现寒象。临床上表现为患者体温升高,手足冰冷,恶寒而不欲衣服被褥,下利稀水而挟有燥屎,矢气极臭,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烦躁等。
2、是阳证似阴的一种症状。病本属热证,因热到极点,出现手足冰冷、脉细等假寒症状。假寒的辨证要点是:患者虽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并出现烦渴、咽干、口臭、舌苔黄干、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腹部胀痛、脉细而按之有力等症状。实质上这些都是热的证候。参阅“阳盛格阴”条。
3、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便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4、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5、治宜寒因寒用的反治法。
"真热假寒"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邪陷正脱,过去称为“真热假寒”,实际应属“真热真寒”、“真实真虚”),治应清热解毒与回阳救逆并举.….中医学文献则将服药引起的内脏或皮肤粘膜反应统称为“中药毒”加以论述,治疗亦多从热毒入手,缺少特异性
上热下寒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施治方法:(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 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二)饮食疗法(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施治要点:(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中药 针灸 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2次。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推拿按摩 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 □
〔罗〕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命予治之。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内经》云∶热胜则肿。又曰∶春气者,病在头。《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 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当归辛温,和血止痛。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 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 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 连翘(酒制,炒) 黄芩(酒炒) 甘草(炙) 黄连(酒炒)桔梗(各二钱) 柴胡 归身 升麻(各一钱)
〔《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刺节真邪论 下同)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此症乃上天群阴火炽而反助六阳,不能衰退,先于六阳中决血络出血,使气下降三阴,虽力微,能逐六阳下行,以阴血自降故也,亦可谓老阳变阴之象也。故经云∶上热下寒,视其虚脉下陷于经络者取之,此所谓引而下之也。但言络脉皆是也。病大者,三棱针决血,去阳中之热。热者手太阳小肠中留火热之邪,致此老阳不肯退化为阴而下,故先决去手太阳之热血,使三阴得时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举藏也。乃泻老阳在天不肯退化行阴道者也。至元戊辰春,中书参政杨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运如在风雾中。一日会都堂,此症忽来,复加目瞳不明,遂归。命予诊候,两寸脉洪大,尺脉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为高年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上热譬犹鸟巢高颠,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颠前发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实时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刺上热下寒与经旨不同也。经旨于寒处责其虚,治之能引上热下降,垣于热处得血,候热自里退而下降也。)
〔《密语》〕上寒下热,上热下寒悬钟。(二寸半。上寒下热先补后泻,上热下寒先泻后补。或分开上寒补悬钟五分,下热泻曲池一寸五分。)
上寒下热证
上寒下热证
上寒下热 ,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   
②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发表评论:
馆藏&1255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热下寒吃什么中成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