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医院有北京呼吸科哪个医院好吗

爱帮网为您找出1421大新医院商户信息
爱帮网提示:商业信息变动频繁,如有需要,请先拨打电话确认。
手机客户端:
没有找到想要的商户,请
您对搜索结果是否满意:
提交成功,感谢您对爱帮网的支持!窗口5秒钟后自动关闭
按字母排序:
爱帮网大新医院频道是本地最大的大新医院大全商户信息免费发布查询平台,汇集了本地大部分的大新医院排行电话、地址、简介信息,寻找大新医院请上爱帮网大新医院频道。
大新医疗服务分类:
区域医院推荐:
其他城市医院推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始建于1962年,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具备独特的风格与模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科。在感染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癌、睡眠呼吸障碍、呼吸危重症监护、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始建于1962年,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具备独特的风格与模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科。在感染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间质性肺病、肺癌、睡眠呼吸障碍、呼吸危重症监护、介入呼吸病学和多种少见疑难肺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设立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戒烟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专科门诊,每年门诊就诊人次达9万余人。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睡眠呼吸障碍和间质性肺病等系统教育和管理工作。现有RICU床位17张,普通床位70张,包括睡眠中心10张。&
现有医师22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3人;21人获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在美国做过博士后工作。另有3位资深顾问专家,指导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管技师4人,护士96人。业已形成了一支业务扎实、富有朝气、积极进取、团结勤奋、严谨创新、求实奉献的团队,逐步创建国内一流的呼吸疾病诊疗中心。
吸烟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每四个吸烟者有一个死于烟草,30%癌症的发生是吸烟引起的。由于社会和媒体的宣传,许多吸烟者都已经吸烟有害健康。但由于烟草依赖性,很多人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吸烟的习惯,想戒又戒不掉,或者是头脑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吸烟的害处,而且戒烟后会出现烦躁、情绪不稳、沮丧、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口干、咳嗽、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腹泻或便秘、疲劳、想吸烟的冲动等戒断反应,&90%的人自己戒不了烟。戒烟门诊就是为帮助所有想戒烟的人成功戒烟设立的。
出诊时间:周一、三下午13:00-16:30
出诊地点:门诊楼南侧七号楼二楼呼吸内科6诊室
挂号方法:在挂号室挂戒烟门诊
戒烟咨询电话:400- 810- 5180 , 800- 810- 325387
慢性阻塞性肺病专业门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常常呈进行性发展,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通过系统的规范治疗和管理, 可以达到减少急性发作、尽可能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经费开支的目的。
我科自2001年开始长期坚持定期(每季度一次)为COPD 患者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讲座讨论会。每次活动后整理编写《COPD宣教通讯》供COPD患者学习参考。自2003年设立COPD门诊,每周1-2 个单元,由主治医以上呼吸专业医师对患者和危险人群进行检查,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可在此专业门诊接受用药方法及呼吸锻炼的指导;为每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建立档案,安排定期随访。组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参加慢性呼吸病宣教中心举办的大型慢阻肺病知识宣教活动。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下午1:00-4:30
出诊地点:门诊楼南侧七号楼二楼呼吸内科
挂号方法:在挂号室挂呼吸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病门诊
哮喘专病门诊
&&哮喘专病门诊&是我院&三位一体&哮喘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防控哮喘工作的第一线,也是专病医生对患者进行哮喘教育的启蒙处和起跑点。我院自日正式开设&哮喘专病门诊&。现每周有三个单元固定的门诊时间,均由擅长哮喘病诊疗的副高级职称医师出诊。在这里,医生严格按照&哮喘防治指南&为患者提供诊断、制定初步治疗方案、建立病情档案、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等;哮喘患者不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案,还可以得到有关预防哮喘发作的具体指导;患者还将被推荐至&哮喘宣教中心&接受专职哮喘宣教人员的指导,学习正确的用药方法、监测病情控制方法并加入&哮喘患者协会&等。2009年2月我院成为全国首批&哮喘专病门诊规范化建设和推广项目单位&之一,在中国哮喘联盟的统一领导下更进一步做好哮喘的规范化防控工作,包括医患培训交流、统配宣教资料、患者档案管理等。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08:00-11:00,周二、周四下午13:00-16:30
出诊地点:门诊楼南侧七号楼二楼呼吸内科
挂号方法:在挂号室挂哮喘专病门诊
睡眠呼吸监测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睡眠中心建立于1989年,是国内较早开展睡眠研究的医疗单位之一,目前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学组组长单位。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丁东杰教授、陈尔璋教授及何权瀛教授等等学术带头人的刻苦努力,临床及科研工作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临床工作方面,睡眠中心目前已经诊断和治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例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其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水平一直居国内领先水平,除了积极开展睡眠呼吸障碍的内科治疗之外,还与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密切合作,形成了多学科联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体系。
睡眠中心自1998年开始开展了发作性睡病的研究与治疗,是国内最早进行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的医院,建立了包括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等诊断发作性睡病的特异性神经生理检查方法,完善了诊断和治疗体系,目前已经诊治发作性睡病患者一千余例,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相关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后先后开展了周期性嗜睡、不宁腿综合征、REM行为异常、磨牙症等睡眠疾患的诊断与治疗。睡眠中心在呼吸科内设立了专业门诊及专家门诊,可供监测与治疗的床位已达十张,拥有多套国际先进的多导睡眠监测系统。除此之外,还开展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家庭初筛及医院内床旁监测,积极开展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急性、慢性呼吸衰竭及睡眠呼吸障碍的家庭治疗,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br&
睡眠中心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多项教学任务,在八年制医学生教学中开展了&睡眠呼吸障碍&的病例讨论课以及睡眠障碍的见习和实习教学,并培养临床和科研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十余名。从2004年开始开办的&睡眠呼吸监测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每两年一届,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继续教育项目,每届均有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会。同时睡眠中心还承担了进修医师的培训,为国内开展睡眠呼吸障碍临床工作的单位培养了大批骨干。
肺功能检查一种无创、安全、简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术。肺功能包括肺容量测定、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等多个方面。其中,肺的通气功能是诊断气道阻塞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的金标准,也是对此类疾病进行严重程度分级的主要参考指标,在预测疾病发展和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肺的换气功能是早期诊断弥漫性肺部疾病的敏感指标,也是此类疾病的疗效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肺功能在外科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明确患者是否能够耐受全身麻醉、能否耐受手术、评估术后肺功能丧失或改善及对预后的影响等。
我科肺功能室配备了先进的肺功能检测设备,可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换气功能的测定,可进行支气管扩张及激发试验及脉冲震荡肺功能测定。2014年新增营养代谢车,可对重症患者进行床旁简易肺功能测定及能量代谢状态检测,为重症ICU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床旁重要技术支持。肺功能室技术力量雄厚,主要技术人员全部具备专业技术职称,他们具有多年的专业技术经验,熟悉标准的操作规范,掌握基本的专业疾病的肺功能特征,为全院相关疾病呼吸功能的评估提供了专业的诊断。
呼吸内镜室&
支气管镜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科在成立之初已开展了此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学科发展,目前科内已拥有13支各类介入气管镜:2支电子气管镜,6支纤维支气管镜,2支治疗镜,1台超细支气管镜,1支荧光支气管镜,1支高清支气管镜,能够很好地满足临床的需要,除利用支气管镜进行常规检查诊断外,我们开展了应用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活检,肺泡灌洗,全肺灌洗、经支气管镜植入活瓣肺减容,冷冻、氩等离子体凝固介入技术,支架植入等项目,大幅提高了对患者的诊疗能力,此外我科开展了大量床边和急诊气管镜检查、治疗工作,积极参与急症、重症患者的救治,&
因纤维支气管镜为有创性检查,需要严格消毒与隔离,因此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不能为澳抗阳性患者提供支气管镜检查。我科专为澳抗阳性患者配备专门的支气管镜,方便了这部分患者的就医,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
相对于外科胸腔镜,内科胸腔镜操作具有简便、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对经无创方法不能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治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我科配备有奥林巴斯LTF-240型软硬结合可曲式电子胸腔镜,开展胸膜疾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对呼吸内镜的洗消和保养,我科配备专门的洗消间、自动洗消机,并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内镜消毒不严造成的院内感染。
呼吸监护病房现有床位17张,呼吸监护创建以来,不断建立并完善了监护病房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配有先进的监测设备、床旁血气分析仪、高级无创呼吸机、多种类型大型呼吸机、床旁血滤及ECMO等相关设备,并且常规开展床旁支气管镜诊疗、床旁超声、辅以快速病原学诊断系统,为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强的的硬件支持。医护人员配备充分合理,梯队层次清晰,在疑难及危急重症患者的诊疗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呼吸监护每年收治数十例危重症患者,包括重症肺炎、脓毒性休克、免疫受损宿主肺部并发症诊治、间质性肺病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重症哮喘、术后尤其胸科术后患者并发症诊疗护理,均显现了高超的诊疗护理水平,成功挽救许多濒危患者的生命,受到患者及其他相关科室的信任及好评。
临床工作是科室发展的基础,科研工作又是科室不断进步的动力。科研始终是呼吸科工作的重头戏。多年来,我科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选送相关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研讨班,调动了全科人员的科研意识及积极性;密切观察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动态,积极申请科研基金,形成了良性循环,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我科在COPD易感性研究及早期干预、哮喘的长期管理、转基因治疗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睡眠状态下的呼吸调节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对CPAP治疗依从性、中国发作性睡病的易感基因、肺部感染病原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8项,其中国家部级5项,院内基金2项。每年发表论文20余篇。200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3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009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2013年获中华科技医学三等奖1项,2013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 &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教学医院,我科承担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任务以及护理专业教学任务;还担负着研究生培养工作;负责培养外省市选送跨世纪学科骨干培养任务;每年从全国各地招收进修医护人员数十人,每年面向全国举办呼吸医师进修班;同时参加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西城区医药卫生学会等举办的学习班讲课活动。在教学工作中,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科生支气管哮喘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一改过去的单向式、灌注式为讨论式、互动式,邀请哮喘患者参加课堂教学,课后深入讨论,深受学生好评。多名医师被评为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及人民医院院级优秀教师,多次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成果奖和继续教育先进科室奖。
门诊:门诊楼外
病房:病房楼8层B区
微信二维码
ICP备案信息:京ICP备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医院总机:
COPYRIGHT (C)  :北京分形科技呼吸科_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71号2号住院部2楼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0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吉林省重点专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设有呼吸科门诊鼾症门诊、戒烟门诊;呼吸科一疗区呼吸科二疗区RICU重症监护病房睡眠监测病房,开放床位共121张;支气管镜检查室,肺功能检查室变态反应研究室、胸腔超声穿刺室。学科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在省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尤其在下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的综合诊治和个体化治疗睡眠呼吸疾病、变态反应疾病和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等方面居领先地位。科室设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及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肺疾病、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及睡眠疾病七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都是一个老、中、青三代人相结合的强大专业化团队,注重多学科协作,通过汇集各学科专家特长,优势互补,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个体化和专业化的服务。2012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来,呼吸科全新优化了呼吸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流程。科室特色:支气管镜检查室目前气管镜室拥有olympus电子支气管镜、超声气管镜和胸腔镜等先进设备,可熟练操作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术、组织活检术、EBUS-TBNA、胸腔镜,完成支气管和肺部的良恶性肿瘤、支气管内膜和肺结核、原因不明咳血或痰中带血、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咳嗽以及协助肺部感染性疾病和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鼾症门诊:呼吸科对鼾症的系统诊治始于1999年,第一间睡眠监测室在呼吸科成立。发展至今,拥有6间睡眠监测房间,每个房间备有美国进口的多导睡眠检测设备以及压力滴定设备。鼾症门诊由经过美国睡眠中心研修的专门的睡眠医生出诊,晚间数据的记录由专业的睡眠技师操作。在吉林省首家开展多导睡眠报告的人工分拣,并且开展CPAP压力滴定,保证鼾症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及时、准确。目前睡眠室... &
电话举报:2
Email举报:呼吸科介绍(2013版)
呼吸科介绍(2013版)
中山医院呼吸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最早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呼吸衰竭抢救。2002年后在上海市领军人才白春学教授领导下,2004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2年建立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获得首批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并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和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工作。现有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2人,主治医生17人和数名住院医师。(图1)。病房:普通病房、急诊周转部病房、肺部肿瘤综合治疗病房、呼吸老年病房、呼吸监护和特需病房。五个专业实验室:肺功能、临床微生物、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实验室和物联网医学实验室。十年来学科培养了“一个接轨国际医师团队” (附图1),形成“四大重点方向”,建立“十八个专病门诊”,开展“廿八项特色技术”。接待过众多世界著名专家访问,举行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和亚太呼吸学会年会,吸引世界著名讲者300余人(附图2)也受到邀请互访讲学和建立了合作关系(附图3),为学科梯队走向世界建立了高速通道,吸引众多优秀学子投身呼吸事业。
学科已经基本确立了呼吸衰竭、气道疾病、肺肿瘤和呼吸感染这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五个实验室:(1)肺功能;(2)临床微生物;(3)细胞分子生物学;(3)物联网医学;(5)生物物理实验室。与美国UCSF,美国NJH,美国Mayo Clinic,美国范登堡大学,美国UIC大学,瑞典LUND大学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有密切合作。1、四个研究方向中标多项课题呼吸衰竭和肺癌科研获得“211”工程重点学科三期建设和 “985”三期建设项目资助。四个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教育部和卫生部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攻关等58项课题(见七、附表)。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21项。加上合作课题,总金额达6000余万元,每年平均1000余万元。其中的标志性成果为白春学教授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通道蛋白1、5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完整性中的作用及其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是本学科近年来科研工作迅速进步和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为上海呼吸界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获得多项授权专利和奖励近5年获得获授权2项发明专利和18项实用新型专利(见五、附表、学科带头人主要业绩)。科研成果的代表作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和荧光血气分析仪。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基于手机的无线传感肺功能(专利号:ZL8022.4)并成功研究出样机,2009年ATS会刊(Who’s Who at
ATS |ATS NEWS | VOL.35 NO.7/8,http:/ /www. thoracic.
org)名人录为此刊登了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此外,还率先应用生物物理技术发展动态实时血气分析仪,获得“一种双链RNA及其用途”(专利号:ZL.
1)和获得 “可实时监测血液PH值的荧光光纤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在体实时光敏感血液钠离子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51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其中有两项发明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其中先后独自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联合获得国家科技进二等奖(第二名)一项和中华医学一等奖(第三名)。3、发表SCI索引杂志论文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先后发表了90篇SCI论文(见九、附表),其中IF&5分的文章16篇,加上与合作单位发表文章,累积影响因子300余分。杂志给予充分重视发编者按的多篇,特别是肺损伤(Eur Respir J ):584-591. )和慢阻肺(Chest.
):920–929.)的研究已经引起国际充分关注。此外,还充分发扬合作精神与其他单位合作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高影响因子论文Nature Genetics的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two new lung cancer susceptibility loci at 13q12.12 and
22q12.2 in Han Chinese, 2–796. (IF:34.284)。
中山医院呼吸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最早开展肺功能检查和呼吸衰竭抢救。学科培养了“一个医师团队”,形成“四大重点方向”,建立“十八专病门诊”,开发“廿八特色技术”一、“一个医师团队”为10位富有临床经验的教授:白春学、钮善福、何礼贤、王向东、胡必杰、朱蕾、李善群、金美玲、宋元林,张新;11副教授:王葆青、顾宇彤、李华茵、潘珏、洪群英、胡洁、蒋进军、邵长周、杨冬、张静、姜红妮;16位主治医师:陈雪华、李春、叶茂松、李倬哲、王晓丹、陈智鸿、张辉军、佘君、张勇、沈勤军、吴晓丹、叶伶、徐晓波、计海婴、胡莉娟、陈淑静及数名住院医师。二、“四大重点方向”(一)呼吸衰竭:本学科60年代初即在国内最早用呼吸机抢救成功呼吸衰竭,此后与上海医疗设备厂合作开发多种类型呼吸机和呼吸治疗器械。先后牵头承担国家“七五”和
“八五”攻关项目,“无创性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技术”获第九批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近年研究方向侧重转化医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多方面入手对呼吸衰竭中的肺损伤(包括ALI/ARDS)等进行基础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包括ALI/ARDS发病机制研究、高危因素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转化医学层面主要为利用抗体芯片和蛋白组学技术开发ALI/ARDS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结合生物物理学和高分子材料学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发实时动态荧光血气分析仪,物联网医学以及药物(新药―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改型,中药姜黄素改型,血必净)的治疗方法科学评价和临床转化探索。(二)肺部感染:是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是全国最早的肺部感染方面国家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拥有较大规模的微生物实验室,承担全院的临床微生物检查工作。参与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社区获得性和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处理和预防控制的初步建议等。近年重点研究肺真菌和病毒性肺炎的快速诊断和治疗,以及呼吸道和肺感染的科学合理治疗。监控整个上海地区的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和院内感染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注重耐药菌的检测。同时深入探索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呼吸道和肺部损伤与病原菌基因变异和表型变异的关系,病原菌定植感染与呼吸道内在免疫的关系。(三)慢性气道疾病:率先在上海建立慢阻肺门诊,推广家庭化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基于手机的云加端物联网医学”,近四年获得四项专利并研发出无线传感肺功能和FENO等最新产品,获得ATS和APSR等学会以及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近年研究重点为:(1)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2)慢性气道疾病腺体和粘蛋白、腺体分泌机制、分泌物物理特性测定、粘蛋白调控、粘蛋白与细菌定植的关系;(3)对吸烟等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CT、肺功能筛查,以探索早期诊断新技术;(4)COPD急性加重期快速鉴别病原体,帮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5)应用手机云加端物联网医学管理慢性气道疾病。(四)肺部肿瘤:2002年1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已建立一个医师团队;将早诊和防治转移复发作为二大研究方向;提出二个创新概念“一步领先,双重收获”和“辨证施治三结合”治疗方针。拥有TOMO和EBUS等各种现代化设备,率先开展同步放化疗和射频消融治疗。“一步领先,双重收获”是指低剂量CT同时筛查肺癌和慢阻肺患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基于纳米技术的肺癌早期检测研究” 和985 “肺癌复发转移的机制和防治研究” 子课题。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着手,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寻找肿瘤生物标志物。并率领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推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肺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三、“十八专病门诊”见附表,含有出诊医师。
贾友明,白春学,张新,洪群英,胡洁
慢阻肺门诊
顾宇彤,宋元林,蒋进军,张静,佘君,沈勤军,吴晓丹,计海婴,陈淑靖,毕晶,其余见专家门诊:白春学
支气管扩张门诊
宋元林,李卓哲,毕晶
金美玲,杨冬,叶茂松,叶伶
肺部感染门诊
李华茵,潘珏,邵长州,姜红妮、张静,李倬哲、王晓丹
肺真菌门诊
邵长州,李华茵,潘珏,姜红妮,张静,李倬哲
肺肿瘤门诊
叶茂松,张新,洪群英,胡洁,李春,张辉军,佘君,其余见专家门诊:白春学
肺结节鉴别门诊
张勇,其余见专家门诊:白春学,张新,洪群英,胡洁 ,姜红妮
肺介入门诊
张新,李春,叶茂松,徐晓波
肺癌靶向和个体化治疗门诊
洪群英,胡洁,叶茂松,张勇,丁宁,李佳旻
李善群,徐晓波,吴晓丹,刘洁
高原和飞机旅游门诊
白春学,蒋进军,计海婴
肺血管与肺高压门诊
蒋进军,陈智鸿,张辉军
吸烟及其相关疾病
白春学,潘珏,张静,佘君,王晓丹,胡莉娟
肺间质病门诊
洪群英,姜红妮,陈智鸿
肺淋巴管肌瘤病
金美玲,叶伶
胸膜肿瘤门诊
胡洁,李春,叶茂松,徐晓波,其余见专家门诊:白春学
免疫治疗门诊
杨冬,叶伶,童琳,其余见专家门诊:白春学
注:专家不受专病门诊时间限制,分散在专家门诊时间内
四、“廿八特色技术”
28项特色技术
慢阻肺物联网医学特色技术
哮喘物联网医学特色技术
睡眠呼吸物联网医学诊断技术
睡眠呼吸物联网医学管理技术
呼吸ICU物联网医学特色技术
肺功能物联网医学特色技术
肺通气功能、肺容积及弥散功能
气道激发试验
低氧激发试验
过敏原检测
九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
呼出气一氧化氮(NO)测定
特异性免疫治疗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无创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
体外膜肺氧合(ECMO)
低剂量CT结合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肺癌
低剂量CT早期诊断慢阻肺
VEGF-D检测
支气管镜下气管内支架置入
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TBLB)
内科胸腔镜技术
经纤支镜活瓣肺减容术
张新,李春
气道内消融技术
张新,李春
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先后发表了73篇SCI论文,其中IF&5分的文章16篇,加上与合作单位发表文章,累积影响因子300余分。杂志给予充分重视发编者按的多篇,特别是肺损伤(Eur Respir J 2010,
35(3):584-591. )和慢阻肺(Chest. ):920–929.)的研究已经引起国际充分关注。此外,近8年为主编/副主编出版的学术专著共 20 本。
科室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导师6名,学科为博士点和国内少数几个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教学特色为接轨国际,提出“国际大会有声音、国际杂志有影响、国际学会有位置、国际社会有认可”的国际四有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大学生开展了研究生抚育计划,在完善日常教学的基础上给大学生提供为国际会议做志愿者的机会和岗位,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临床和基础科研,为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约10余名,研究内容均可在SCI杂志发表论文。
1、为上海和全国培养多名出色研究生和博士后
指导的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医师在国际学会屡屡获奖,包括世界第一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ATS),世界第二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ERS),亚太呼吸学会(APSR)和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取得国际社会认可,而且为人才梯队迈向“四有”奠定了扎实基础。除了附表所列近3年获奖外,还有佘君和沈瑶获得APSR和ACCP奖。
表1 近三年培养的青年医师和研究生在国际大会屡屡获奖一览表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Travel Award:陈智鸿,王洵,佘君,杨达伟,童琳,毕晶,吴晓丹,许诺,张静
银奖:许诺,张静,王洵,李波(联合培养)
International Trainee Travel Award:方晓聪
Excellence Award:佘君
International
Travel Award:张静,吴晓丹,葛海燕
金奖:吴晓丹
银奖:葛海燕,方晓聪
International Trainee Travel
刘洁,王琴,刘芳蕾,张丹
金奖:朱晓丹
银奖:陈智鸿
Travel Award:刘芳蕾
2、为上海和全国培养大量高级临床医师已招收和培养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在本科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高以上医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工作出色。此外,还为各单位培养了大量进修医生,每年的培养人数由2004年的36人增加到近五年的年平均62人,增加了72%。对进修医生的培养有系统的授课和轮转培养计划,深受欢迎。很多学员进修后很快即成为该院骨干,科室主任,甚至各级管理者。3、学习班深受国内外学员欢迎开办多个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和医学论文写作学习班,学员辐射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白春学教授根据在ARDS的国际地位和成功举办过数届国际机械通气学习班的基础,邀请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的“现代机械通气之父” Robert M.
Kacmarek教授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ohn Marini教授以及瑞典Strom Christer教授共同举办了3届“国际机械通气学习班”。吸引了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近50位危重医学专业医务人员慕名参加(见附图2和附表3),明显提高了中国国际影响。附表3 学习班举办情况(三年内参加者共有2579人次)肺部感染诊治新技术 医院感染控制 机械通气 (国际) 医学论文写作2008年 207 478 330
2009年 313 419 300 13
2010年 250 39 210 20
总计 770 936 840 33
9名年轻医生和学生获得ATS Travel
Award 韩、马、新和菲律宾50名医师参加学习班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科暨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医师简介
教授和主任医师10人:白春学、钮善福、何礼贤、胡必杰、朱蕾、李善群、 金美玲、王向东、宋元林、张新
姜红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上海呼吸病学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1996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2004年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2月~2012年1月受Leverhulme Trust fellowship资助,赴英国赫尔-约克医学院进行访问研究,从事经典瞬时受体电位 (TRPC)钙通道与肺部疾病如肺动脉高压、肺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负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年基金1项及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发表综述7篇,参编论著7部,多次参加国内或国际会议,进行壁报或大会汇报研究成果。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崇尚以人为本、积极务实的观念,曾诊治过多种疑难杂症,擅长擅长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疾病、肺部肿瘤、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学科在学术上成功建立了一个接轨国际的人才梯队和三个国际平台。一个接轨国际的人才梯队:包括白春学、王向东和宋元林等三位在SCI收录杂志论著发表影响因子超过300分以上的“国际大会有声音、国际杂志有影响、国际学会有位置、国际社会有认可” 的国际四有教授带领的人才梯队。
1、国际大会有声音
近3年受邀在国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多次学术报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青年医师和学生也收到邀请(表1)。
表1近3年受邀在国外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一览表
2、国际杂志有影响
白春学和王向东教授成功创办英国《Journal of Clinical Bioinformatics》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的《Translational Respiratory Medicine》二个英文杂志(表1)。
白春学,王向东和宋元林教授受聘多家国际杂志的副主编和编委(表2)。
3、国际学会有位置
在国际上任职美国胸科学会(ATS),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欧洲呼吸学会(ERS)和亚太呼吸学会(APSR)等学会的位置(见附表3)。
附表3 学科骨干国际学术任职一览表
学术组织名称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
国际事务中国负责人
欧洲呼吸学会
中国首席代表
美国胸科学会(ATS)科促会(21名委员中唯一非美籍人士)
美国胸科学会RCMB学术委员会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抗呼吸病联盟(GARD)
国际生物医学协会
国际转化医学学会
国际肺健康委员会
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联合会(INICC)
2011美国胸科学会呼吸细胞分子生物学委员会(RCMB)
4、国际社会有认可
建成亚太学科中最大国际呼吸会议平台:创立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8年来参会人员8000余人,四届美国ATS主席和新英格兰杂志主编均作为共同主席,成为亚太地区学科中最大的呼吸会议。本年度11月3-6日由白春学教授任主席的第十六届亚太呼吸会议成功召开,得到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医生和研究人员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呼吸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海外人士近1200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多,影响之广,刷新了历届APSR年会的纪录(见附表4)。
附表4 举办的国际会议一览表(仅包含2005以后的)
项目性质与等级
参会/培训人数
2005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2006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2007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2008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2009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2010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第十六届亚太呼吸会议
2012年上海国际呼吸病研讨会
陈智鸿整理2013-7-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呼吸科哪个医院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