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教与佛教佛教感兴趣,喜欢健康生活养生,会一点电脑手机基本知识,找什么工作更好呢!

道家的健康养生智慧
&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中庸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显;另一方面,&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精髓的快捷方式。《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拿破仑有句名言:&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而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决定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道以显医&。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思想惟其因为置重于自然与德性,凸显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基本和基本观念,不仅视域高超、立意高远,而且襟怀博大、气度恢宏,不仅情志深邃,丰厚笃实,而且内外交融、主客和谐。这种熔高超、广博、深邃与和谐于一炉的伦理思想确实是对中华伦理文化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是对世界伦理文化的伟大贡献。当代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通过分析道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无独有偶,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国的根抵全在道家或道教。道家所建构起来的宇宙论、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观念指导。旷达玄远,气势清高的道家思想文化,数千年来一直为玄思宇宙和人生奥秘的各界人士所喜爱,多少人面对它那博大深邃的智者气象和旷达风度不由得生发出由衷的敬仰与感沛?!又有多少人为它那出世而不超尘、入世而不流俗的处世范型而醉心不已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人生?!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智慧也是中华处世智慧的奇葩,有人把它比喻为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也有人将其视为解救自我和解救社会的济世法宝。道教始源于中国。相传黄帝(姬姓,号轩辕氏。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崆峒山见广成子(上古时仙人)求道。广成子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继之,黄帝治立万世,修道,并铸鼎于荆山脚下,待鼎铸成,遂乘龙升天。故,黄帝成为道家之始祖。道教历史悠久。自黄帝纪元年(道历始于公元前2697年)开始,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延续。历经唐尧、虞舜、夏、商、周之祭祀神灵,礼乐典舞而立。至周代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着《道德经》五千余言,阐述尊道贵德之义,使道家学说,有了宣扬道法义理的发展。至战国时代,庄周着《庄子》一书,凡三十三篇,达十余万言,以深奥之意,寓言之体,形成了老庄哲学,与老子并称为道家道祖。至东汉时期,张道陵(元世祖封为汉天师)遵宗黄帝、老子之学,崇尚黄老之道,宣扬黄老之理,行五斗米道,遂创成道教,信奉者遍及华夏。张道陵炼丹于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境,两山对峙,形如龙盘虎踞),故,由此称谓道教发源圣地,张道陵号称道教教祖。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道家传播的养生法术,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史的重要源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道家的养生学说和养生方法,至今闪烁着民族遗产的夺目光芒。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中指出:&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长生不老的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我国的战国时期,产生了&神仙思想&;先秦时期,出现了&神仙家&;汉代诞生了&黄老道&等,都对养生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而道家的养生术,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诚然,由于长生不老的观念违反自然规律,因而是无法实现的。但道家在执着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确也探索到不少能延年益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形成了道家的养生学。道家养生是道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古典医着《内经》对此早有专论,《素问》的开宗明义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方面的问题。从认识水平来看,至今还没有出其右者。《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皆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尤其对老年好发疾病,更应早为防范。就预防而言,一是内养正气以增强抗病能力,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防止外来病邪和有害因素的侵袭,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其次是调养和食养相结合,而调养则是主要的。饮食营养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但也要加以调节控制,才能避免偏嗜偏食、暴饮暴食以及饮食失宜带来的危害。就调养来讲,包括对饮食、情志、起居、劳逸、寒温、两性生活等的调节。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而采取的措施,正如《灵枢&本神篇》说:&夫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再次,即运动与静养相结合,运动是主要的。运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凡劳动、散步以及各种体育锻炼、武术、吐纳、导引等皆是,宜选择适合个人情况而行之。总的来说,运动可以强健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对身心都有好处,所以《内经》把&和于术数&作为养生防病的基本法则。东汉华佗深有体会地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说明运动不仅可以强身,还可延长寿命。与运动相辅相成的则是静养。就整个人体而言,形体和是不可分割的,存则俱存,亡则俱亡,所以仅有形体的锻炼而无神志的调养,是不能达到养生目的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对神志的调养也十分重要。历来中医学就很强调精神调摄,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气功家更把&入静&作为上乘功法。当人们心理活动完全排除意念干扰,处于&虚静&状态的时候,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就更加畅通无阻,从而充分发挥机体的内在活力,使脏腑功能趋于高度协调,此即《金匮》所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从上述可以看出,动与静各自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形体和神志的,也才符合《内经》的养生法则,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为什么提出以动为主?根据中医的理论,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阳为主,阴为从,阳是起主导作用的,人体气精血津液无一不在运动流通的条件下发挥其应有作用,作为生命特征的新陈代谢也是如此,所以气功家有这样的格言:&动则通,通则变,变则化。&说明以动为主是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着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命的时运等方面。而性与命又乃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道家修性,在于炼心、炼意、炼性;道家修命,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炼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清静无为&,养育神形。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炼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结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道家所提倡的养生术,乃以气功(分动功、静功)、饮膳、丹药和房中禁忌等为主要内容。而动功(以动养形)和静功(以静养神),又在道家整个养生学中,据有主要位置。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自然的结合,使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一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道家修道行善,主要在于&性命双修&。修性,乃是炼心,炼性;修命,乃是&三炼实功&,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是,性与命二者密不可分,更不可以偏修,因为性与心,相依相生;命与身,相依相成,所以,道家养生之道,首要在于:修性,修养人之天赋本性与性体之性;修命,修养人之命运之命与形体之命。性与命之修养,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实乃&性命双修&之大成,养生之道,臻于完善。(一)养心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悟真篇》着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紫阳真人曰:&心者,道之枢也&;道教道祖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二)养生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炼命必先炼性&,&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机&。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之首要。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老子百有余岁,或曰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道。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三)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础之上。《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玄中子言:道家养生之道,求之于&清静无为&。乃清其心,寡其欲,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道家养生延寿之法,在于修行&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之道,而达到此一境界,心与性,心与神,神与精气,神与身形,则须务实于修身心而养性,习练于精气神而合一。互为其根,互为其养,方生成于养生之道。(四)养静之法养静,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核心。《庄子&在宥》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欲养生,须求心静,心静就会神志清新,身心泰然。玄中子言:养生之方,以养静为旨。乃:行住坐卧,舌舔上颚求心静,津液则生。日起夜眠,泰然自若求神静,气血则和。腹饥口渴,饮食有节求身静,脏腑则安。行动谋事,劳逸相兼求形静,筋骨则健。(五)养动之法养动,乃道家养生之道的方术。道家习之有常的&呬、吹、嘘、呵、呼、嘻&乃是习练呼吸之养动功法,其益在于通畅呼吸,其利在于协调脏腑,所以,肺呬气,肾吹气,肝嘘气,心呵气,脾呼气,三焦嘻气,可谓养动而益养生的有效功法。养动,乃身有所动,力有所行。身动,则可理气和血,通经活络;力行,则可协调脏腑,舒展筋骨。所以四体常勤常劳,官窍善使善用,强健体魄之利,益寿延年之益,则可寓于其中。玄中子言:养生之法,以养动为要,乃:晨起,东迎朝晖,手掌擦面摩颈七、八回。夜眠,仰面正卧,手心搓热摩臂股沟推。清晨,闭口,叩齿,咽津液。夜晚,运目,煽鼻,揉耳垂。饭后益于百步走。怒甚益于捶胸背。言语过多伤元气。杂事过繁损血脉。所以,动,求之有方,求之有节,方会益于身心之养,方会合于养生之理。静者养内,动者养形,养内益于气血之输布,脏腑之活动,经络之传导;养形,益于肌肤的健壮,筋骨的坚实。所以,身内与形表,乃相依相附,相生相成,然而,养静与养动,必然依依相连,生生相关,密不可分,只有静动合一,方可见养生之益。(六)养生与七情道家养生的传统观念,乃保持纯正的心灵,维持安定的情绪,协调七情,清心养性而不躁,寡欲养神而不贪。怒、忧、悲、恐、惊、喜、思,乃人生七情。七情的波动,可影响气血的流注,经络的传导,脏腑的活动,津液的输布。所以,七情的变化过甚,则会气血失和,经络失调,脏腑失常,津液失润,以致酿成内伤,导致疾病。《摄生养性论》云:&称忧不已,则魂神伤矣&。切切所思神则败。这说明七情过度,则会成害。故善养生者,常善于调和七情,七情调和,方会益寿。1.怒易发怒气者,多因肝气旺盛而上冲,常可产生激怒。怒伤肝,导致肝气不舒而致郁,肝郁则不疏达,日久,则使肝气上逆,出现头昏、头痛、目眩、眼花致肝脏成疾,则出现胸胁疼痛,眼干目涩,倦怠乏力等。所以,克制发怒,平和情绪,乃养生之要。善养生者,当求心地舒展,情绪乐观。因常怒者,致使肝气郁结。多有猝然成疾之危,为养生之计,不可不制约情绪,善于制怒。怒已生,则应疏泄肝气,化解肝郁,以求健身益体。保健方法:(1)手中指指腹下推太冲穴。手拇指指腹顺、逆交替,缓揉膻中、内关、气海穴。反复推、揉1&3分钟。(2)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急促呼气。做1&2分钟。保健效用:舒肝气,理肺气,和心脉。2.悲、忧易悲善忧者,常使心神不安,情志不宁。而心神不安,情志不和,便往往使脏气和血脉,失去协调,而酿成内伤,从而使机体产生生理和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悲伤心&,&忧伤肺&,&过忧则损也&。悲、忧过甚,则产生气血壅滞,从而,形成精神抑郁,胸闷气闭,终致疾患。善养生者,当善于化解悲伤,消除忧虑,解悲而不使气沉滞,心拘急;除忧而不使气郁结,肺衰弱。故化悲解忧,清其心而养血,和其肺而益气,此乃养生之道。保健方法:(1)双手中指指腹推耳门穴,揉睛明穴,揉迎香穴;拇指指腹揉人中穴。(2)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双手掌交替揉推膻中穴、巨阙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保健效用:开七窍,和脏腑,调三焦。3.惊、恐人受惊,气必滞,心必悸,神必乱。惊甚,气血疏布则失调,经络传导则失常,脉道贯通则受阴。恐甚,神必伤,心必怯。惊恐会使神无所归,心无所依,日久,会使心神不合,气血偏颇,三焦闭塞,终致成病。善养生者,应求其心境坦然,遇惊求安,遇恐求宁,&精神内守&。养生之法,乃此。保健方法:(1)双手拇指指腹交替按揉大陵穴、神门穴、太渊穴、阳池穴,反复做1&3分钟。(2)闭目,舌舔上颚,以鼻深深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左手掌心按摩关元穴,右手掌心按摩命门穴。做1&3分钟。保健效用:镇静,安神,理气,壮阳。4.喜
查看: 481|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道教 养生 智慧 传统 文化 哲学_凤凰佛教
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日至26日,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江西省鹰潭龙虎山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和高道大德近百位专家学
编者按:日至26日,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江西省鹰潭龙虎山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和高道大德近百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道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的人文发展与融合进步展开讨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的文章,林舟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观点。以下为论文摘录。 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等。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紧张忙碌,很多人都感到不堪负重,导致情志失调,更无暇顾及自身健康。因此,往往当一个人如若事业成功之时,伴随之情志失调,健康已然成问题;一旦事业失败,更导致神智紊乱,健康尽失,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人累垮了&。故滋养神智、调养情志、身体养生,以求达到身心健康,这就是道教文化的养生智慧。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道教&重人贵生&、&以人为本&,是全球最珍爱生命的宗教。其核心原理就是&清净&&无为&&道法自然&,追求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大方面,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达到神形兼备,这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相信道教的养生智慧对于身心疲惫、想好好养生又处于迷茫之中的现代人一定会有所启发。 一、我命在我不在天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道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一个人坚持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际上是最高境界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另一方面,道教特别重视客观因素对健康长寿所起的重要作用。非但如此,道教养生观更要求于客观条件中努力挖掘宇宙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数千年来,亿万先人的生命实践经验清晰地告诉我们:健康长寿源于人们的两方面生活方式,其一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二良好的心性修养。实际上这两者皆取决于&我&&&&&我&之体质、&我&之行为、&我&之修养、&我&之意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的这一生命观正是人类开启健康之门、长寿之道的金钥匙。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东晋道教学家、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他指出养生延寿最重要的手段是预防为主,预防起到身体保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疾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只是由于人们的防患意识淡薄,不注意护形养身而致。因此,葛洪建议人们应从生活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预防威胁生命的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四大要素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其中遗传、环境、医疗条件三大要素之和仅占40%,生活方式占60%。可见掌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健康长寿之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诚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做&我&的健康主人了。 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接下来我们谈谈养生的基本方法。&恬淡虚无&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精神内守&指人的神气本为一体,若神驰于外,气亦游于外,神气外泄,身体就不能获益了。因此,需要使精神格守于内,以镇定之心寂然观照,神气自然在体内相互留恋、和合,达到大道逍遥自在的境界。 生命健康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阳光心态和情绪管理,道教养生学说的就是人的心性养生,也即通过修持修炼以达到心和、神安,令一个人达到身心健康。恬淡虚无是培养人的一种良好习性,精神内守则是&采气&的方法。 道书《七部语要》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神)全。&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做到恬静、虚静,生活就会自然平和。因此,无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被外因所困扰,就不会深陷忧思困苦,导致劳神伤身影响健康。 一个人若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首先要有自在的心态和淡定的生活态度,那么他的生活就能自由自在、从容淡定。即使身处利禄功名的浮躁环境中,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挣扎时,也能身在其中,而心在外。进而,还要加深修为,让内在的宁静抵御外在的诱惑。一个内心淡定的人,往往可以透过表面的浮华,看穿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庄子说:恬淡、寂静、无为、虚静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质。圣人安静无为则 平易,平易而后能恬静淡泊,邪气便不能入侵,达到道德完备的境界,而不会神亏气损。 面对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实,物欲横流现象随处可见,痛苦正是来源于心理失衡,失衡导致心境浮躁,而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失衡和浮躁使我们的健康受损。云淡风轻更显风景秀美,平心静气时才能与灵魂对话,恬淡静心是健康的基本保证。有句格言绝妙道出&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漫天的繁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非宁静无以致远,越是宁静安详的心,越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化解各种矛盾。人生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的本性,殊不知快乐就来源于空明的心境和自由与安宁的内心世界,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健康的身心。这就是道教养生的根本途径。 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最后,谈谈养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宇宙的规律,&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人们看不见它,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它。养生需懂得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道教养生的最高境界。 道教认为每个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或多或少会感应来自自然界的信息和灵感。如果能按照道教教理教义修行,达到常清常静,人体的小宇宙就会与自然界的大宇宙相通,达到一致时,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达到的自然寿命的年龄&&&道教称之为&天年&,《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算人的寿命。 直到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海弗里克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断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这就是著名的海弗里克极限。而这个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是何等惊人的一致。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却活不到这个自然寿命,为什么呢? 其实,人类无法享尽&天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顺应自然,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顺应自然?首先就要认识自然。实际上,自然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不停地发生着,就拿动物世界来说,冬天了,有些动物会冬眠,有些动物会长出厚厚的皮毛过冬。到了春天,大地回暖,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觅食,长厚厚皮毛的动物随着季节的变换开始换毛。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所有的动物倾巢而出,四处寻食为生存而奔波。 秋季动物开始忙碌收存食物准备过冬。周而复始,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动物都懂得顺应自然,难道我们人类就做不到吗?!科学研究表明,动物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 &天年&长久。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效仿的。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这种现象,而且也一直在效仿动物的养生方法。比如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五禽戏和中国优秀的传统保健功法八段锦以及众多以动物命名的武术拳法。都是在模仿各种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创立的。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任务繁重、压力太大,各行各业竞争巨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情志和心神。导致神不能聚,魂不附体,健康也就付之东流了。其实,做到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并不难,比如,生活规律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顺则昌,逆则亡。早睡早起就是顺,入夜不眠晨早不起就是逆。所谓 &天人合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时间规律和处世为人要做到与自然完美吻合。 这其实做起来也并不难。晚上少一点应酬,多一点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为人处事尽力顺应自然。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下来,身心自然而然就会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就开始了。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的根本就是生命,生命的基础则是健康。生命健康了,才有可能促进身心的和谐,反过来,和谐的身心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根基,为人类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懂得道教的养生智慧,学习其养生方法,就能促进人们的生命健康。作为道教工作者,不仅要带头学习道教养生方法,而且还要继续挖掘、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这对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雅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和道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