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珠江新城建筑风格的建筑风格

点评北京CBD、陆家嘴、钱江新城、珠江新城的特点和不足_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04,995贴子:
点评北京CBD、陆家嘴、钱江新城、珠江新城的特点和不足收藏
客观分析一下
宜家上海网上商城上线了!超过7000个单品,家装更惬意!
北京,看上去新颖现代化,但是CBD没有建在江边,不利于观赏拍摄,风格比较单一简单
上海陆家嘴,高度上震撼,但是总体规划杂乱,写字楼风格不招人喜欢,颜值低,没有发达感,还参杂住在楼
杭州钱江新城,绿化风格都是一流,唯一的不足就是建筑全是玻璃幕墙
广州珠江新城,我觉得这个CBD已经秒了陆家嘴,唯一的不住就是中间掺有低矮的住宅楼
大家请一起举报这个叫怪叔叔的大SB,他是贴吧最大的垃圾。她妈妈被日本人强奸过后没有男人要无奈流落街头卖淫,他爸爸是条野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怪叔叔他妈妈实在饥渴难耐,于是找怪叔叔的野狗爸爸发泄,由于是野狗所以怪叔叔他爹没有带套,导致怪叔叔他妈妈就这样意外怀孕了,偷偷在厕所粪坑里生下了怪叔叔,日本人知道他妈妈跟狗杂交后很愤怒,剪掉了他野狗爸爸的小鸡鸡,所以怪叔叔从小一看见日本就非常躁动容易发狂。大家也不用奇怪他为什么满嘴喷屎,因为毕竟是个人狗杂交的品种,生于厕所粪坑之中,靠吃屎长大的,正所谓狗改不了吃屎就是指怪叔叔这样的动物。大家请默默举报他吧,不要让这种猪狗不如脑残再污染贴吧了,谢谢/
客观,不火
全新真实上海城市方园信息就在&安居客&.小区照片,周边配套设施应有尽有;2016找上海城市方园信息,就来安居客!!
梅毒哥又发疯了
楼主把梅毒狗扔进焚尸炉吧
这样说,人民币也有不好看的时候啊。
回复 爱在眼眸中 :住宅楼是1984年盖的,配合六运会建的运动员村,六运会结束后成为商品房。
广州我随便拿1000条街道出来比卫生都行,我去过那么多地方,中国还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说绝对干净。
北京还是不错的,不许就是色彩单一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  让我有了谈国内当代建筑文化的念头,事实上是亲眼看着这两年来广州为亚运而风风火火地大作“筑城运动”,体育馆、电视塔、东塔和西塔就如变魔法般地闪现了在这个古老的城市。回望过往,那些中信广场、琶洲会馆、猎德大桥等等东西究竟在当代国内建筑文化中又充当着何种角色与何种意义呢?有时候会在想,这些建筑诞生的价值和作用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就纯粹在中国建筑文化角度来讲,它们的出现是进步还是迷失呢?女友曾说我想得太过,有点钻牛角尖。而我知道不是的,至少对某个问题,我的初衷不是为了“反对”而考究。我本不是建筑专业的人士,对建筑本身的认知也相当有限,因此我有点担心我有没有资格来评说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自信地说自己正确地了解了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包括那些所谓的狗屁专家,前些天还为了北京东方广场的建筑价值跟某个“专家”吵骂了一顿。于是,我试着以自己的认识来说说国内当代建筑文化。    说到国内当代建筑文化,先应该理解建筑本身的意义,还要理解国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而且国内建筑本身又存在不少的流派,虽有相通亦有相异,因此这是个大命题,一说起来,要三言两语还真不容易说得清楚。后突然记得08年在山东时看的《建筑中的国语》,作者是王受之,书中谈到中国民用建筑的过往与研究,虽然没有明确说到中国民用建筑的去向,但至少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探索。立马当天跑了去购书中心,把王受之发行的所有著作全数买了回来……    在办公室重新看回《建筑中的国语》一书,是颇有点感慨的,于是在扉页写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2008年在山东,当时读得比较认真,但感触不太深,而今年感受到国内建筑文化与视觉设计文化开始迷失的时候,我在广州又找回了这本书,发现作者是写在2006年。先不说我有没能力提出有份量的观点,但在这问题的考究上,纵然有了北京香山饭店的启发,我的触觉仍然迟到了许多年。可见,我对文化及设计现状的敏锐度是相当糟糕的。”    《建筑中的国语》扉页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建筑在当代的意义上来讲,是融合了规划、构思、设计、解决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复杂构成,而表现出来大体需要几个范畴来支持:第一个是科技支持,第二个是设计支持,还有第三个就是人文的哲学态度的建筑表现。而这些当中,最不容易表达的就是第三个,也是国内改革开放背景下最容易迷失的东西。早前有找过相关建筑学专业的教科书,发现当中对建筑文化概念上的阐述是相当笼统的,它们对建筑文化这个论题并没有多大实质作用,因此都被我仍垃圾桶作再造处理了。    就如贝聿铭先生所说的:物质技术容易反映,精神气质较难表现,而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中国文化主张自然、人与社会共生互构的关系,因而有“天人合一”之说,反映在建筑上,往往是房屋与(院落/园林/庭院)、建筑与环境相生相融,若即若离。规划上强调整体、轴线对称。虽说是同在一个文化底蕴之下,但在近代史里,我国许多地域的建筑风格是相当独立与明显的,而且已形成自家的流派。如建筑界公认的“京派”、“海派”、“岭南派”等,在人文哲学上,它们共同展现了东方古国的建筑态度,而在形式和精神符号上它们又充分表现出了本地域的风格和特色,但国内当时并不是所有地域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建筑风格和流派。改革开放后,许多新的设计理念的引进,让国内当代的建筑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此处不能用“发展”),强烈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符号设计,在日本很常见,虽然很多时候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但我对这种文化的风行,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这种设计似乎是凭空出世然后流行的,就象世界近代提出的“环保”“慈善”概念,在国内似乎肤浅地认为常规的环境保护就是“环保”,认为单纯的施舍就是“慈善”。事实上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理解透彻,往往做出来的只是一种形式,无精神层面可言,更无我们独特的人文哲学态度。  
  哇,烂泥老师讲课
  还真敢
  跟太子爷一起哈一下~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方文化,一种是民间文化,细分下来大概是“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而反映在建筑上也大体是官方建筑和民用建筑。    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南京的总统府、明故宫、中山陵等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官方建筑,而传统的官式建筑都是以宫殿及庙宇形式构成的,轴线对称式的规划之下流露着皇权与霸权的味道,与国外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维纳斯神殿在人文态度上是一致的,区别只是,欧洲敬畏的是“神”,而东方敬畏的是“皇”。在某论坛上有韩国专家批判国内官方建筑“专制与等级性太强,官气太重,有压抑感,而且在装饰装修上也透着俗”。但我认为这只是很极端的说法,同时这种说法对中国传统官方建筑文化有极大的排斥感,不够客观。    另外传统的民间建筑则大多是民居建筑,当中搀杂着大量世俗文化,后至近代,逐渐出现民间的商业建筑,虽说是民间,但受官方建筑影响,霸权哲学亦渗透至民间建筑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住宅结构表现出来的阶层观念,明确地说,就是孔子说的“礼”的哲学。民间建筑中,格调较高的大致是岭南民居、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无论文化、规划、结构等都是相对完美的。谈到这里的时候,那韩国专家又跳了出来说“文人园林格调倒是不低,但限于模仿自然山水,较少抽象审美”。当时就有个教授骂到:“无论实体还是抽象,它本身都可以是一种审美,中国把实体称“形”,实体反映的意象为“意”,它本身就是实体与抽象的结合,单一的追求抽象只会舍本逐末。”而在我看来,写实如工笔,抽象如写意,都是中国文化态度的体现,而形的抽象审美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多是精致的饰纹,较少体现在建筑形态上,而如今在世界文化体系之下,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吸收抽象审美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但绝非照搬日本的符号设计。  
  最大的文化就是china(拆那)
    感觉现代的建筑都趋向商业性,就连古遗迹都印上了商业的烙痕,如果要说建筑文化,直接说是商业文化还更直白。。。。    嗯,还有一点,写的字不错。。。。。  
  完全不懂,看看~~~
  写些自己的观点吧,简明扼要点。
  LZ,上一些图,更有可观性噢。。。    话说每次我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喜欢看当地的建筑。。。。虽然其实我不太懂,。。。哈哈
  作者:歹鼠
回复日期: 22:01:00  哇,烂泥老师讲课  ////////////////////////////////////////////////////////////////  不是讲课,是探讨,最主要的因素是把我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      作者:流年里的爱之花
回复日期: 22:52:00  感觉现代的建筑都趋向商业性,就连古遗迹都印上了商业的烙痕,如果要说建筑文化,直接说是商业文化还更直白。。。。  ////////////////////////////////////////////////////////////////  古建筑由于时间古老,放在现代情况下,其实用性和使用性会大大下降,在完全丧失了其使用性之下,一座老建筑就会死去,将会被新建筑铲掉。而老建筑需要有效保护,最直接的方式是和市场挂钩,从旅游、文化、展览的角度让老建筑继续运作,只要它们的作用还在,建筑的躯体就不会被取代。另外强调一个,商业建筑文化更多是体现在步行街、酒店,现在又出现了商业广场、写字楼等形态建筑。你不能笼统地认为任何建筑有了市场因素就称为商业文化的渗透。
  作者:羊城小妖
回复日期: 22:58:00  写些自己的观点吧,简明扼要点。  //////////////////////////////////////////////////////////////  我说了,这是个大命题,一说起来,要三言两语还真不容易说得清楚。要让人能较好地理解具体情况,有些内容是必不可少地需要提及的,而我的观点,亦融合在每段每一句之中,三言两语还真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作者:单眼皮的connie
回复日期: 22:59:00  LZ,上一些图,更有可观性噢。。。  /////////////////////////////////////////////////////  可以。
  精彩总是在夜晚上演
  请楼主继续~~~
  从国内传统建筑进入到近代建筑,还真要从清末民初说起。那些洋人纷纷来到了一个他们曾经无比向往的东方古国,在中国这里是侵略、殖民还是开发,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但这个传说中的东方古国的建筑、人文让这些金毛绿眼的人们无比惊讶。而且他们还感觉到了,在他们租界的洋人建筑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明显不适合中国土地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也不完全合适当地的水土气候,因此有一批洋人主张吸纳东方建筑的方式,以适应特定的人文及气候。另一方面,洋人钢筋水泥建筑在中国的出现,打破了中国许多建筑家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观,而且当时许多国内学子纷纷留学归来,开始了对近代中国建筑思考。中国近代建筑的表达,故然有其社会政治的背景,但更多的建筑师是出于民族情感自愿地进行探索,而且他们都具有很好的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对先进建筑的追求愿望。所以,设计的作品形式不仅与时俱进也十分地道,尺度各方面把握较好,其品质感也相当高。期间最受影响的则是“海派建筑”和“岭南建筑”。上海石窟门广州中山纪念堂
  作者:紫蝶_Annie
回复日期: 23:24:00  精彩总是在夜晚上演  //////////////////////////////////  握手!!
  这个要顶一下,楼主加油
  精彩又要在这个夜晚上演 楼主继续
  技术帖  顶顶有益身心健康
  哪啥,我是拆迁办的,,,
  国内建筑流派的说法,多是近代建筑的革新期间提出来的,而所说的流派最初的含义,也往往是针对近代地区性建筑的发展而言的。走马观花地看过了国内许多该时期的建筑,并收集相关图片,按王受之教授的观点,我自己再加以甄别,大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运用中国传统的格局观,吸纳洋人先进的技术力量,造就现代功能的建筑作品。其中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广州市政府大楼可以说是在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经典之作,一派传统的宏伟宫殿外观,却用六个连环格局的形式组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功能的大会议中心,而其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以中山纪念堂为轴心,南望市人大,东临市政府大楼,西接科学馆,中轴对称,纪念堂后的越秀山设中山纪念碑,形成“前堂后碑”的传统新格局。原来老越秀区的政府办公片区曾经被规划为一体化的政府办公区,虽然格局观念上仍然是权力哲学,但不得不承认以包括中山纪念堂为中心的广州市政府大楼和广州博物馆本身和区域规划,都是传世佳作。但是后来在新广州的规划里,连新路居然被打通了,前些天我专门去了趟纪念堂参观,走在连新路上我越走越窝火,敢情是那做城市规划的人一定是不懂规划的,而且对连新路不通解放路耿耿于怀,硬要把它打通,并美其名曰疏导交通,殊不知以中山纪念堂为中心的整体规划是中国传统的围合院格局形式的,连新路一通,这个围合出来的悠闲办公区域就毁了。    广州市政府大楼
  前些天我专门去了趟纪念堂参观,走在连新路上我越走越窝火,敢情是那做城市规划的人一定是不懂规划的  ————————————————————————  敬佩楼主的专业和用心 继续围观 期待分析新中轴规划
  二就是中西合璧,所谓的中西合璧多是规划上融合了中西观念,立面和视觉构图多采用西方的表现手法,而细节处又结合了传统的装饰技巧。同类别的建筑中虽有中西融合的度的差别,但建筑文化的融合结构大体是我所说的那样。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民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新造的那批建筑了。早几个月我在南京外交部大楼参观的时候,有特别留意过许多细节,虽然在局部上有许多装饰因素,但已经不再象传统装饰那么烦琐,表现出来的格调是简化与干脆,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单纯从建筑立面来讲,工程的技术难度不如广州市政府大楼,但其造价却会大大降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究竟是资金紧缺还是主张“节俭”,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客观效果上确是造就了一批“经济实用,又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全新建筑群。唐教授说:“此建筑成功地摈弃了传统建筑中诸多烦琐与不必要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传统大屋顶的形式。”其实传统大屋顶形式的问题上,我知道如果过分推崇,容易走入死胡同,因为单一的屋顶式会让中国建筑失去了太多太多的可能性。但我倒是有个疑问,大屋顶除了其外形特别之外,三角的外形使这种屋顶的隔热及散热能力极强,平顶建筑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容易解决的。南京外交部大楼
  三是现代化了的西洋建筑,如先前所说,洋人在中国的建筑开始考究其实用性和人文性的融合,通过吸纳中国建筑的优点和改善功能性而产生的。最多体现的如上海的黄浦江边的行政、商业和金融业建筑群,香港的行政、商业建筑群(经典的有前水警总署等)、澳门的大三巴等标志性建筑群、广州的沙面建筑群等等。这些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参考价值,而对于正式归类来讲,我认为应该列入《欧洲建筑发展史》的类别。      上海黄浦江边建筑群香港前水警总署澳门大三巴建筑群广州沙面建筑群
  作者:农夫下田有点忙
回复日期: 21:02:00  敬佩楼主的专业和用心 继续围观 期待分析新中轴规划  /////////////////////////////////////////////////////////////////////////  衷心感谢你的支持!    我本不是建筑专业的人,但喜欢研究。事实上我的成长中,不止一两人感叹我人做事的用心。你所提到的所谓的广州的新中轴规划,是在无数传统的牺牲与破坏中建立的,在学术上绝非好事,但在“大国崛起”的预言里未必是坏事。如果我们未来十年再象过往的十年那种发展速度的话,15年内,包括广州在内的许多城市还会纷纷大拆一次,这个现象在“大国崛起”的预言里,几乎是必然。至于这里所函盖的人文迷失问题,我会在后面慢慢提到。
  从来不认为解放后广州的城市有任何规划。拿现在的中轴线规划来说,动机也使人怀疑。如果说中轴线规划早有念头,那么珠江新城就不应该是现在的样子--CBD区,休闲娱乐文化区和住宅区混杂无章。诸君到珠江新城转转,前面明明是写字楼,头微微一转则是住宅楼,再走两步居然是夜总会。建筑风格更是五花八门,颜色也不协调。我至今也不明白,千篇一律的水泥大楼,搞个罗马式圆顶或者哥特式尖顶有任何美感。这样的建筑,仿佛是穿着洋婚纱的新娘批着中国式的大红盖头,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而整个广州,这样的楼群放眼皆是。
  一看标题我就知道肯定有贝聿铭。    
  楼主喜欢安藤忠雄吗?
  作者:广版三少
回复日期: 18:01:00  /////////////////////////////////////////////////  恩,你提到的问题有很多,归纳一下大概是新中轴规划的疑问,珠江新城的失败,和满城的不伦不类的建筑体。    这么说吧,我认为新中轴规划是二千年后才提出的,至于动机问题倒不必太怀疑,都是为建设城市嘛。08年的时候,我从郑州飞广州,当空姐说道已经进入广州,我就一直在看窗外,从空姐的报站到真正降落的时间,足有35分钟,我第一次感觉到,广州真的变大了好多好多。同年,我在一广州房地产投标中,首次提出“大海珠”概念,后又在安徽的马鞍山市的房地产项目招标时,再次提出“大马鞍山”概念。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新中轴的规划是围绕“大广州”而进行的,而这个概念的提出,绝不会是二千年以前,珠江新城的规划思想与失败的案例,就足以证明这点。另外珠江新城的失败,既有可原谅亦有可恨的地方,珠江新城CBD的规划是国内最早的CBD项目之一,国内没有参考对象,只能借鉴欧美CBD模式,还要考虑国内的、本土的人居与消费观的复杂因素,没上点能力的规划者,还真不容易成功。但后来国内CBD潮流风靡一时,成功的不在少数,如深圳福田区、上海的浦东新区,陆家嘴、北京商务中心区等纷纷辉煌亮相。可珠江新城依然死气沉沉,虽然当局当中有多次大小会议进行检讨过,但似乎总解决不了问题,就连琶洲的会展区规划也有许多问题存在,如配套不完善等诸多因素,而且琶洲馆旁边诺大一个国际采购中心居然荒废了,我曾与看场的保安探问,得知这个什么采购中心平时无人问津,一年勉强才能搞个两次的小型展会,而且还门庭冷落,门外的广场常日只能作为停车场的作用,10元一天,还摆不了几辆车。我上去找个销售一问,那销售还死喊着2万元一方,看着他背后空洞洞的整座大楼,真想扇他一巴掌。我出来回望这座庞然大物,想着投了好几个亿的资金就他妈的弄成这种田地。而珠江新城的重新规划可无奈只能放在10多年后与琶州一起进入的“新中轴规划”里实现了。
  作者:师太老衲JJ还能用
回复日期: 18:14:00  一看标题我就知道肯定有贝聿铭。  楼主喜欢安藤忠雄吗?  ///////////////////////////////////////////////////  贝聿铭不仅仅会在中国建筑发展史里出现,同样会在欧洲诸国与美国的建筑史出现,他的影响力是世界范围的。  安藤忠雄这名字听过不止一次,但他的作品和建筑观我并没有研究。我看建筑喜欢从传统东方建筑观去看,那些体积太大而又流白过多的建筑我总看不习惯,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就是这种类型的。也许要接受他们,我仍需时日。
  以我看来,广州的建筑如此杂乱无章,是急功近利追求GDP造成的。广州确实是个老城,在规划时会受到原有规划的限制,但老城不是主要原因。上海,北京市也是老城,但是城市规划远远超过广州。话说回来,除了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中国哪个城市不是老城?好吧,我们抛开广州的老城区,单单说天河区和珠江新城。天河算是新区了吧?没有任何历史了规划的限制,相当于给你一块空地让你画图,结果把整个天河搞得像城乡结合部,以天河城为中心,半径两公里外就是农村,走一步是高楼大厦,走两步却是一片荒地。好吧,天河区是早期规划的,我们忽略不计。那珠江新城呢?琶洲呢?广州没有CBD项目可借鉴,那上海有没有?香港有没有?纽约有没有?广州市规划局啊建设局啊派人出国考察,考察了什么回来?    建筑的美大体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细节处理,二是结合片区规划即建筑群来看。而广州的建筑,除了老城区幸存的一些骑楼,或者大屋,解放后的建筑都是各自为政。建筑本身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水泥或者外加马赛克,毫不讲究细节的精致与否;整体规划上杂乱无章,包括高矮间隔无序,色调混杂。本少去过的城市不多,但从没见过像广州这样杂乱的城市。
  作者:广版三少
回复日期: 21:16:00  //////////////////////////////////////////////////////  广州的杂乱,有一小部分是盲目追求GDP造成的,另一方面因素与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去向有关,政治问题我不想谈太多,我更愿意用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的建筑走向。而这种观点,是我以收集的资料推测,无法断言就是事实,这个我会在以后说到。而今天,我只想休息。
  有jb谈的
  码了这么多字
  对广州现阶段的穿衣戴冒工程很无语,无组织、无纪律,红的黄的绿的一起和着玩,是要把广州变成个五彩缤纷的游乐场来的吧
  作者:广版三少
回复日期: 21:16:00      建筑的美大体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细节处理,二是结合片区规划即建筑群来看。而广州的建筑,除了老城区幸存的一些骑楼,或者大屋,解放后的建筑都是各自为政。建筑本身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水泥或者外加马赛克,毫不讲究细节的精致与否;整体规划上杂乱无章,包括高矮间隔无序,色调混杂。本少去过的城市不多,但从没见过像广州这样杂乱的城市。      --------------------------------------------------------------------------------------    基本同意,但是不单指是广州,除了少数几个地方外,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规划都是做得一塌糊涂,像你提到所说的解放后的建筑都是各自为政。建筑本身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水泥或者外加马赛克,毫不讲究细节的精致与否;整体规划上杂乱无章,包括高矮间隔无序,色调混杂,这个方面,不只是在广州,放眼全国,49年之后的建筑和规划都有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中国,民国时期的规划与建设,除了因外因条件导致某些不足外,要远远好于49年以后的60年。
  近代国内建筑大势,我这里想扼要地说一下几个比较活跃的建筑流派。而流派当中诸多学者首推近代岭南建筑。而岭南建筑又分为传统岭南建筑和近代岭南建筑,学者们更多的推崇近代岭南建筑的价值,并美誉其为国内建筑的奇琶,为中国近代建筑贡献了辉煌的一页。  事实上“岭南建筑”是夏昌世在1957年提出的。原意是“广州建筑”,后延伸至“广东建筑”。再后来又分为“传统岭南建筑”与“近代岭南建筑”。近代岭南建筑逐渐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洋人的进驻,洋人区的建筑冲击着传统的建筑方式,近一个世纪以来,岭南建筑在文化环境混乱的时代,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还为国内建筑带向了一新高度。    “岭南派建筑”, 1958年建成的北园酒家被看做是近代岭南建筑的早期代表作,后有“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广交会、广州火车站、广州白云宾馆、广州东方宾馆等大型建筑的修建举国轰动,打破了建筑界忌言创作的状态;80~90年代,涌现出中山温泉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深圳华夏艺术中心等优秀作品;虽然岭南建筑的创作令当时的国人瞩目,可是仅仅是出于一小部分的建筑师群体进行的一次民族建筑复兴运动,而且建筑的复兴运动目光大多集中于岭南园林范畴,多变性不大,因此创作群规模小,没有建立学术团体的想法,非常可惜当时居然没有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近代岭南建筑的风潮在90年代中期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崇洋媚外的心态越发严重,中国文化曾在相当群体内被视为不齿,国内文化受到摧残,导致我们对自己世世代代相传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信心。老邓临过世前说了他一生中有两件事没做好,其中一件就是教育,抱憾而终。  北园酒家广州东方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广州南越王墓深圳华夏艺术中心
  作者:羊城小妖
回复日期: 22:46:00  //////////////////////////////////////////////////  你一定非常想知道我对08年至今的国内建筑的评价,包括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中国馆、广州的电视塔。呵呵,放心,后面会说的,而且定会让你大吃一惊,拭目以待吧。^-^
  作者:purewang1980
回复日期: 23:00:00  基本同意,但是不单指是广州,除了少数几个地方外,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规划都是做得一塌糊涂,像你提到所说的解放后的建筑都是各自为政。建筑本身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水泥或者外加马赛克,毫不讲究细节的精致与否;整体规划上杂乱无章,包括高矮间隔无序,色调混杂,这个方面,不只是在广州,放眼全国,49年之后的建筑和规划都有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中国,民国时期的规划与建设,除了因外因条件导致某些不足外,要远远好于49年以后的60年。  ///////////////////////////////////////////////////////////////////////////  千禧年之前,你这话说对了,千禧年之后,虽不能说错,但已经没必要弹这种调了。理由很简单:时代变了,时代发展的速度也快了,快到到一个你我都无法追逐,快到一个列国都觉得无力面对;但,中国可以。
  很期待楼主对鸟巢的评价跟看法。马克先,明天换电脑细看~
  作者:lanny_hill
回复日期: 23:02:00      千禧年之前,你这话说对了,千禧年之后,虽不能说错,但已经没必要弹这种调了。理由很简单:时代变了,时代发展的速度也快了,快到到一个你我都无法追逐,快到一个列国都觉得无力面对;但,中国可以。    -------------------------------------------------------------------------------------    有道理,我之前话说得极端了些,但是LZ还是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是,严格来说应该是房改之后,中国民用建筑在各个方面普遍更注重了,毕竟房子从注重实用性到注重综合性方面考虑了,而且,房改催生了很多大的地产商,虽然带来了房价暴涨等不利的结果,但就建筑业来说,相比原来的单位建房,只有大的地产商,才有足够的静力与财力,去在风格,用料、绿化等很多方面去花心思。所以就像LZ你说的,千禧年之后,中国城市普遍有了高速的发展
  珠江新城,开始规划的确是CBD纯写字楼区。  市中心建CBD,那纯粹是脑子有病。把这个CBD放在河南去天河的路上更是病中有病。  看看珠江新城周边,广州大道,黄埔大道,珠江。  要是真要有那么多写字楼,各位同学可以去北京的CBD朝阳区双井立交看看伟大的大塞车,广州塞车?你要跟北京一比都不好意思说塞。    所以,错有错的好。  
  标题的绿色字,蓝色底··是否需要改一改呢···
  另外不得不谈的是对国内建筑极有影响力的流派,那就是海派。而海派建筑文化被誉为典型的海纳百川式,外向与包容合为一体。许多人一说到海派,往往就会不可避免地提及外滩边上那52种不同风格的中外结合式建筑,但就我个人认为,那些建筑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海派建筑体,因为我早前就说了,那只是外国人从外国的立场出发建造的为适应中国人文地理的建筑,正式应归类为《欧洲建筑史》类别,我认为海派建筑应该是受这些建筑所影响而升华出来的一种建筑精神,而这种建筑精神最多地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城市建筑群,如陆家嘴、浦东新区等建筑群。    但海派建筑的特点在国内也不无争议,就海派文化核心而言,许多建筑学者就认为海纳百川实际就是无派,无派则无特色,他们则喜欢用另外一名词称呼上海的建筑体——&万国建筑博览会&。正是上海住宅和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了上海建筑既有特色又无特色的状况。更甚者说:海派纯粹是一种洋垃圾。    但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海派建筑在新的世纪演绎出城市前所未有的魅力,而今年的上海世博之所以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是由于海派建筑文化今年的大规模兴起并成为了其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更让人欣喜的是,海派建筑还深深地渗入了新民居建筑,如上海当代的房地产楼盘就有不少是出自海派风格,十分卖座。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客观上海派这种建筑特色已被城市所接受,并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我认为海派建筑不仅仅能够作为一种经典流传后世,最重要的,海派建筑在隐隐中诠释着中国建筑的未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金茂大厦上海图书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城建筑风格多样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