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示意图两个半球的一条最长的斜是什么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地球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16个义项):
地球 - 太阳系中的行星
所属类别 :
行星|卫星|星云|恒星
行星|卫星|星云|恒星
地球(英语: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被划为矮行星,因为其运动与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作为一个,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半径千米,极半径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是目前发现的星球中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外文名 Earth
别称 盖亚(Gaia)
质量 5.965×10^24kg
平均密度 5,515.3 kg/m?
直径 12742.02km
表面温度 -89.2 ℃——57.7 ℃(平均14 ℃)
逃逸速度 11.2Km/s(第一宇宙速度)
反照率 0.367
自转周期 23.934 h
赤经 未定义
赤纬 +90°
半长轴 149,597,887.5 km
离心率 0.016 710 219
公转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
轨道倾角 0 (7.25°至太阳赤道)
升交点经度 348.739 36°
11.186km/s(39600km/h)
地球是从内到外的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最大的,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地球亦作“地毬”。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是个三轴椭球体。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地球的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地球是中心等。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形成。大气层与地球的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大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小行星撞击极大地改变了表面环境。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它们以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液态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须的,但并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三国 徐整《》:“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谈地球各国之幅员者,向以俄国第一,英国第二,中国第三,美国第四,巴西第五。”冯雪峰《寓言·鸟和山林的大火》:“地面也毕毕卜卜地响着,好像地球也在破裂。”
传统地球起源理论
传统地球起源理论认为地球起源于太阳系内。依据物质来源方式,划分为三个学派。(1)分出说也叫灾变说。在这一学派中,有的认为是另外一颗恒星碰到太阳,碰出了物质,这些碰出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及地球。有的人认为:太阳曾经出现过巨大规模的变动,例如太阳的自转快度变快,由一个恒星分裂为两个恒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其中一个离开了,离开时所留下的物质形成行星及地球。有的人认为:太阳原来是一对双星,其中一颗子星被另外靠近的一颗大星拉走了或俘获了。在子星被拉走或俘获时所留下来的物质形成了太阳系现在的行星及地球。也有的人认为:太阳的伴星爆发成超新星,留下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另外还有的观点认为是太阳自身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行星及地球。(2)捕获说这一学派的共同看法认为是太阳先形成的。太阳形成后捕获了周围的或宇宙空间里的其它星际物质,而由这些物质形成了行星及地球。(3)共同形成说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的。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和地球的物质来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现代起源理论
现代地球起源理论认为,地球是在太阳系外形成的。地核捕获高温熔融物质和其他物质形成巨厚熔融层。熔融层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地核与熔融层间形成内过渡层,与外壳间形成外过渡层,熔融层形成液态层。熔融层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壳时产生水和气体,加上捕获的水与气,形成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在距今5亿年以前,太阳捕获地球,地球产生自转和公转,地质时期进入显生宙的古生代,地球有了阳光,生物爆发式出现和发展。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层、岩石、构造、、、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见下表。地质时期与特征表地质时期特征代(界)宙(宇)距今年数Ma进入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这一时期是一颗撞击地球而开始的。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新生代65这一时期是一颗类似于火星大小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抛出的碎片形成月球而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撞击地球时,使地轴倾斜。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在生物界,动物和植物都发生了变异,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大型的动物。230这一时期是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形成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随着太阳系的演化,地球由进入太阳系时的轨道面即轨道面与太阳面夹角大约23°26′,演化到如今的地球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近平行,由垂直轨道面变为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形成一年的四季变化。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540·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2500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熔融物质凝固形成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随着温度降低,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和大坑洼地中,产生的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均产生大气流动。在这一地质时期,地表形成了沟谷高山、大坑洼地,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进化出原核生物(细菌、蓝藻)。[3]4600地球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俘获熔融物质开始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的一段地质时间。在距今约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了熔融物质形成。地幔与地核接触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内过渡层。地表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外过渡层。在这一地质时期,形成了圈层状结构的地球。始古宙4600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内部,水圈的大部统称为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当今人类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是否是生,是否是死,人自有个酌量。七十亿人口的,人自有斟酌生存条件的刻不容缓改变,谁能够去再造一个地球,稀疏一下人口;谁能够去再造一个地球,为人类再造一个生需;谁能够去再创造一份大气,为人类提供一份清新空气;谁能够修理一下地球的伤损,为人类提供一份安全;谁能够埋葬一下垃圾,为地表减轻一下负担;谁能够交换一下陆地,为人类提供一块新的住所;谁能够建造一个和平,为地球除掉一份忧患;谁能够解决一下矛盾,让人类和平统一;谁能够修筑一条道路,让人类迁居月球;谁能够翻新地球,让地球恢复原态;谁能够解决人类的欲缺,以保护地球不再受害。自然界中的原本生命界,本来是一个稳定祥和的生命界,可因着星球上的小生命的繁衍,使星球在小生命的蛀遭下产生了星球的毁灭,自然的不安宁。自然界中的小生命,是危害自然和平生态的因素。小生命的危害性,越来越被宇宙意识的重视,宇宙意识认为,自然生命界中的小生命,己确实成为了身体里的与,直接危害着宇宙的生命安全。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自私与贪图的危害性,它直接威胁着整个生命界的安全——《天地人合法集》。
平均半径:6,372.797 km赤道半径:6,378.137 km极半径:6,356.752 km表面积:510,067,866 km?体
积:1.083 207 3×1012 km?质
量:5. kg平均密度:5,515.3 kg/m?表面重力:9.780 1 m/s? (0.997 32 g)逃逸速度:11.186 km/s(?39,600 km/h)自转周期:0.997 258 d(23.934 h)赤道自转速度:465.11 m/s转轴倾角:23.439 281°北极赤经未定义北极赤纬+90°反照率0.367表面温度15℃热力学温标摄氏温标℃最小平均最大184 K287 K331 K-89.2 ℃14 ℃57.7 ℃
地核的温度大约是688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氢弹爆炸中。一次爆炸能达到℃,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6667倍,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高约8倍。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在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日气温为-88.3℃。
带负电原因: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北极指向磁南极(即南极指向北极),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
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直到17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由空间拍到的图片应具有合理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它们真是与众不同的漂亮啊!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0 ~40 地壳40 ~ 400 上地幔2700 ~ 2890 D'' layer D"层400 ~ 650过渡区域650 ~2700 下地幔2890 ~ 5150 外核5150 ~ 6378 内核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大气 = 0.0000051海洋 = 0.0014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 1.835内地核 = 0.09675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构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我们知道这些金属都来自于;上地幔的样本到达了地表,就像火山喷出岩浆,但地球的大部分还是难以接近的。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37.6% 铁29.5% 15.2% 硅12.7% 2.4% 镍1.9% 硫0.05% 钛地球是中密度最大的星体。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当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不像其他,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北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南美洲板块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亚欧板块-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外的亚洲非洲板块-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印度与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Nazca板块 - 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还有超过二十个小板块,如,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绘成图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块边界(上图)。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0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于是,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的行星。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地球的大气是由78%氮,21%氧,微量的氩、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场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动。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地球内部温度高达.85 摄氏度)。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参见重力结合能)。这之后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1/20000。深度 内部层0-60 0-37 岩石圈(约分布于5或200公里之处)0-35 0-22 地壳(约分布于5或70公里之处)35-60 22-37 地幔外层(岩浆)35-0 地幔100-700 62-435 软流圈90-3160 地核外核60-3954 地核内核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南北方向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其他纬线圈都是圆圈。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度N/S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度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W和160°E分东、西半球
远日点距离
152,097,701.0 km(1.016 710 333 5 AU)
近日点距离
147,098,074.0 km(0.983 289 891 2 AU)
轨道半长轴
149,597,887.5 km(1.000 000 112 4 AU)
轨道半短轴
149,576,999.826 km(0.999 860 486 9 AU)
924,375,700.0 km(6.179 069 900 7 AU)
轨道偏心率
0.016 710 219
平均公转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最大公转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最小公转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0(7.25°至太阳赤道)
升交点赤经
348.739 36°
近日点辐角
114.207 83°
1个(月球)
101.3kPa(海平面)
序号史前时代距今单位:亿年主要事件1冥古宙、隐生代45.7地球出现2原生代41.5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3酒神代39.5古细菌出现4早雨海代38.5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5太古宙、始太古代38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和生命形成6古太古代36蓝绿藻出现7中太古代32原核生物进一步发展8新太古代28第一次冰河期9元古宙、成铁纪2510层侵纪2311造山纪20.512古元古代、固结纪1813盖层纪1614延展纪1415中元古代、狭带纪1216拉伸纪10罗迪尼亚古陆形成17成冰纪8.50发生雪球事件18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6.3ABC细胞生物出现19显生宙、、寒武纪5.42寒武纪灭绝事件204.883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21志留纪4.437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224.16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出现;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23石炭纪3.592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现;森林;裸子植物出现;爬行动物出现24中生代、2.99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盘古大陆形成252.51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出现261.996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鸟类出现;裸子植物繁荣;出现270.996.恐龙的繁荣和灭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28新生代0.655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它自转的方向之间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度是66度34分。由于,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它自转的方向之间有了这个夹角,所以,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分的那一天,太阳光直射的方向到达了赤道,并开始逐渐向地球的北半球移动,从而使地球北半球的气温逐步上升,并由春天逐步进入到夏天,同时,也使地球南半球的气温逐步下降,并由秋天逐步进入到冬天。每年的夏至,即6月21日或22日,太阳光直射的方向到达了北回归线,地球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地球南半球的黑夜最长。这时,北极圈以北的地区,24小时全是白天,没有黑夜;南极圈以南的地区,24小时则全是黑夜,没有白天。从夏至这一天开始,太阳光直射的方向逐渐由地球的北半球向赤道返回,从而使地球北半球的气温逐步下降,并由夏天逐步进入到秋天,同时,也使地球南半球的气温逐步上升,并由冬天逐步进入到春天。每年的9月23日,即秋分的那一天,太阳光直射的方向到达了赤道,并开始逐渐向地球的南半球移动,从而使地球南半球的气温逐步上升,并由春天逐步进入到夏天,同时,也使地球北半球的气温逐步下降,并由秋天逐步进入到冬天。每年的冬至,即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光直射的方向到达了南回归线,地球南半球的白天最长,地球北半球的黑夜最长。这时,南极圈以南的地区,24小时全是白天,没有黑夜;北极圈以北的地区,24小时则全是黑夜,没有白天。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太阳光直射的方向逐渐由地球的南半球向赤道返回,并使地球南半球的气温逐步下降,从而由夏天逐步进入到秋天,同时,也使地球北半球的气温逐步上升,从而由冬天逐步进入到春天。地球侧着身子,并以一年为周期,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这样,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周而复始的变化。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中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里面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大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逆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逆时针绕日公转的。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下表以满月亮度为100,列出不同月龄时的亮度值。从中可以看出,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Ma【百万年】。刚刚诞生时候的地球与今天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不断下降,固态的逐渐形成。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了证明生命起源与地球,人们在不断通过实验和推测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种假设来解释生命诞生。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Stanley L.Miller)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CH4),(NH3),(H2)和水(H2O)的密闭装置,以放电,加热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物质,轰动了科学界。这个实验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地表明,早期地球完全有能力孕育生命体,原始生命物质可以在没有生命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出来。一些有机物质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而又复杂的,逐渐形成了更大,更复杂的分子,直到形成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蛋白质,以及作为遗传物质的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形成了一个由多种分子组成的体系,外面有了一层膜,与海水隔开,在海水中又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总之,地球的演变使得生命诞生于地球。
地球的未来与有密切的关联,由于的灰烬在太阳的核心稳定的累积,太阳光度将缓慢地增加,在未来的11亿年中,太阳的光度将增加10%,之后的35亿年又将增加40%。气候模型显示抵达地球的辐射增加,可能会有可怕的后果,包括地球的海洋可能消失。地球表面温度的增加会加速无机的循环,使它的浓度在9亿年间还原至植物致死的水平(对C4光合作用是10 ppm)。缺乏植物会导致大气层中氧气的流失,那么动物也将在数百万年内绝种。而即使太阳是永恒和稳定的,地球内部持续的冷却,也会造成海洋和大气层的损失(由于火山活动降低)。在之后的数十亿年,表面的水将完全消失,并且全球的平均温度将可能达到70°C。太阳,在它演化的一部分,在大约50亿年后将成为红巨星。模型预测届时的太阳直径将膨胀至现在的250倍,大约1天文单位(149,597,871千米)。地球的命运并不很清楚,当太阳成为红巨星时,大约已经流失了30%的质量,所以若不考虑潮汐的影响,当太阳达到最大半径时,地球会在距离太阳大约1.7天文单位(254,316,380千米)的轨道上,因此,地球会逃逸在太阳松散的大气层封包之外。然而,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现在的生物会因为与太阳过度的接近而被摧毁。可是,最近的模拟显示由于潮汐作用和拖曳将使地球的轨道衰减,也有可能将地球推出太阳系。
世界地球日日,在太平洋彼岸的,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有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共计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图表,高喊着的口号,举行游行、集会和演讲,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震撼朝野,促使美国政府于7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它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地球日”诞生后20年中,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环境保护被提上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会议上,环境保护也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如1989年召开的44届联大、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都讨论了环境问题,并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决议或宣言。这说明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强烈的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会使社会的文明进程受到巨大阻碍。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1990年的地球日活动组织者们决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亿万民众都来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为此,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以日为目标日期,举行高级环境会晤,为缔结多边条约奠定基础。呼吁各国采取积极步骤,达成协议,以阻止和扭转全球环境恶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保护环境,进行国际合作的政府,在本国举办“地球日”20周年庆祝活动。庆祝“地球日”20周年活动的呼吁,得到了五大洲各国和各种团体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把4月22日作为美国法定的地球日,并呼吁公民积极投身到改善环境的行动中去。“1990年地球日”协调委员会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访了、、、、等地的活动小组,并得到明确的答复,同意将1990年的地球日作为国际地球日进行纪念。、、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响应,组织纪念活动。众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学生联合会、青年发展与合作协会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地球日”20周年纪念活动。日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参加入数达几亿人。从那时起,“地球日”才具有国际性,成为“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英文: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1.地球上的一切工具和机器,不过是人肢体的知觉的发展而已。——2.如果外星人能来到地球,说明它们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人类。——3.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360百科致力于成为最为用户所信赖的专业性百科网站。人人可编辑,让求知更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