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组织有少量骨皮质是什么意思

> 问题详情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A.骨髓B.骨皮质、骨髓C.骨骺板、骨髓D.骨、骨膜E.骨、骨髓、骨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什么组织的化脓性感染A.骨髓B.骨皮质、骨髓C.骨骺板、骨髓D.骨、骨膜E.骨、骨髓、骨膜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论文写作技巧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x线片上出现异常最早时间为病后A.1周B.2周C.3周D.1月E.2月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诊断最主要的依据是A.全身中毒症状严重B.局部持续性疼痛,患肢不愿活动C.干骺端明显深压痛D.白细胞计数增多E.骨髓穿刺抽得脓性液体,查有化脓性细菌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图文】骨髓的病理诊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骨髓的病理诊断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8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不同年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
不同年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ppt
*&股骨的近端的局部 MRI表现分型&Ib型:&在Ia型的基础上,在转子间区出现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的高信号影。&I型最多见于40岁以下,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Ib型&*&股骨的近端的局部 MRI表现分型&②II型:&在I型基础上,在转子间区出现大小不等或融合成片的高信号影。&II型大多见于中年人。&II型&*&股骨的近端的局部 MRI表现分型&③III型:&股骨近端呈均一高信号,在股骨颈三角区衬托出3束低信号的骨小梁影。&III型者随年龄增多而增多,最多见于50岁以上。&&III型&*&小结&正常骨髓组织在骨髓转化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中轴骨和外周骨都显示出不同的MRI特点。&其总体信号特征总是依赖于骨内红骨髓、黄骨髓的比例变化和它们在骨骼中的分布状况。&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红骨髓和黄骨髓本身的信号表现。&在骨髓影像综合分析中,既要在宏观上对骨髓总体信号强弱进行观察,又要在微观范围内注意骨髓组织的局部MRI特点,以便于更准确、有效地辨别骨髓病变。&*&MRI观察内容&&1、&&部位:红髓、黄髓抑或红黄髓。(肿瘤性病变好发在红髓,缺血性病变好发在黄髓,代谢性病变红、黄髓受犯机会相等)。&&2、&&数目大小:单骨局限,单骨多发抑多骨多发,单骨弥漫抑多骨弥漫。&&3、&&形态:反映BM组织学浸润有三种类型&&①&&局灶型――常见于转移瘤&&②&&弥漫型――最典型为急白及逆转换病变。&&③&&斑驳型――由无数小病灶组成融合,如多发骨髓瘤(MM)。&&4、&&信号高低及均匀性: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①&&T1低、T2等,高――见于肿瘤性病变(白血病、淋巴瘤、MM、转移)、逆转换病变(贫血,真性红C增高症)。骨髓水肿(TOH、TBMES、RSD)。&&②&&T1低、T2低――见于骨髓纤维化、成骨转移瘤、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③&&T1等、T2等――见于含脂肪多的病变(高雪氏病)。&&④&&T1高、T2等――脂肪浸润病变(再障、放疗及化疗后)。&&*&人体成熟骨主要由外层的骨皮质鞘、中央呈网状的骨小梁、充填于骨小梁间的骨髓以及骨膜组成。骨皮质表现为包绕骨髓的线状影,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低信号;正常骨膜在MRI上显影不清。&&&骨小梁表现为骨髓内边界模糊的网状、线状影,在各种序列中均为略低信号或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序列中更为显著。&骨髓为主要的显示成分,其范围基本代表了除骨皮质鞘外的其余骨结构,其信号随红、黄骨髓含量不同及选用序列的不同而不同。&红骨髓具有造血活性,组成为约40%的脂肪、40%的水分和20%蛋白等,有丰富的血窦系统&。&红骨髓在T1WI上表现为低或中等信号,略高于骨骼肌,但明显低于黄骨髓;在脂肪抑制扫描时,红骨髓信号也有所降低,但程度不如黄骨髓显著。&补充,T2WI中表现为:中高信号(低于皮下脂肪,高过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活性,组成为约40%的脂肪、40%的水分和20%蛋白。&&&黄骨髓没有造血活性,其组成为约80%的脂肪、15%的水分和5%的蛋白等,血窦被毛细血管、小静脉及薄层静脉代替&。&&黄骨髓的信号基本类似于皮下脂肪,T1WI呈显著高信号(仅略低于皮下脂肪),脂肪抑制扫描时其信号显著降低(下降程度等同于皮下脂肪),补充,在T2WI信号高于肌肉但略低于水。&&10岁以前红骨髓约占全部骨髓的58%,80岁时则减少至29%。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越来越明显,大量骨小梁丢失,髓腔被大量脂肪组织充填,使得黄骨髓数量增加。&骨髓转换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骨髓在全身各部位的骨骼中不同程度地逐渐替代红骨髓,这种现象被称为骨髓转换。骨髓转换从胚胎晚期就已经开始,主要集中于四肢指(趾)远端。新生儿所有的骨髓都是红骨髓。从生后2个月开始到25岁才基本完成全身骨髓转换过程,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在脊柱、骨盆和胸骨仍可残余少量红骨髓。人体内的管状骨主要按全身模式进行骨髓转化。出生后至6岁左右变化最快,在这一时期内,骨干部的骨髓由刚出生时的红骨髓完全转化为黄骨髓。&中轴骨内的骨髓转化则以局部模式为主,此种转化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置换或破坏等,可出现黄骨髓向红骨髓的逆转换。其顺序与正常骨髓转化顺序相反,这是机体造血器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骨髓MRI信号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从均匀至不均匀的变化。中轴骨骨髓信号出现不均匀则标志着骨髓转化开始显著化。&自旋回波(SE)序列及快速SE(FSE)序列的T1WI和T2WI为目前骨髓疾病最常用、最基本序列之一。&骨髓的脂肪高信号被抑制掉,可以使一些高信号的骨髓病变显示更明显,也可发现被脂肪或造血骨髓包围的病变。&GRE序列优点是:骨髓成像迅速,可改善对软组织、含铁血黄素和血液等重要结构的观察,但由于骨小梁常造成明显的磁敏感伪影,尤其在骨髓与骨小梁交界部会出现明显的短T2效应,有可能遮盖细小病变,也有易产生伪影的倾向。&DWI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应用较少,有学者曾分别将DWI用于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的鉴别及其治疗效果的监测、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椎体转移与骨折后水肿的鉴别等,均取得了初步理想的效果。&1HMRS(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骨髓病变MRS目前应用较少,有学者曾用1HMRS评价白血病骨髓变化,认为可通过测定脂肪与水的比率及含量,以及T1、T2驰豫时间的测定,快速判断其治疗效果。&MRI增强扫描已广泛应用于骨与关节疾病的诊断,对骨髓弥漫浸润性病变,尚未常规应用,其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正常骨髓T1WI增强扫描骨髓增强幅度变异较大(平均10%-20%),且有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病变骨髓多有明显强化,但由于有骨髓内脂肪高信号的影响,有可能遮盖病变,因此需要增强前的T1WI对照,或与脂肪抑制T1WI联用。&&在病理情况下,骨髓呈不同形式的强化是较为公认的。问题是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否增强与年龄是否有关,这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至关重要。根据国外作者的研究结果,新生儿至7岁儿童骨髓100%的例数强化,7岁至9岁大部分例数强化,9岁至成人少数例数强化,而成人以后则未发现有明显强化。换言之,只要成人骨髓在Gd-DTPA扫描中发现有强化,则证明有病变存在。正常骨髓强化主要集中在红骨髓分布区,增强机理是红骨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窦),血管壁有可供造影剂通过的裂隙或孔窗,并有足够大的血管外间隙。&其形成机制可能由于慢性生物机械性刺激,减弱了局部的血液供应而造成缺血,进而形成局灶性骨髓转化的缘故。&&&吴振华等的报道,正常腰椎骨髓MRI分型方法即“四型六分法”。&肱骨和股骨是骨髓成像中较为重要的外周骨,肱骨和股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骨干、骨骺和干骺端等都表现出不同的MRI特点,但肱骨和股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大多数成人肱骨和股骨的干骺端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红骨髓,少数人的残留红骨髓甚至可在骨干近侧1/3处见到。&成人肱骨近侧干骺端的红骨髓在局部分布上也有某些MRI特征。&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式应力最大的部位。&&如何发现骨髓病变&*&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2、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脊柱椎体是成人红骨髓含量分布最多的部位之一。因此,在T1WI上,椎体信号要比外周骨低,其T1WI上的磁共振总体信号变化有两个特点:&&①在宏观上,椎体的总体信号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因为伴随着年龄增长,红骨髓逐渐向黄骨髓转化,椎体脂肪含量增加,进而使其信号逐渐升高。&*&椎体总体信号在不同年龄中的表现:&腰椎矢状面T1WI:&A:14岁&B:32岁&C:44岁&D:66岁&A-C为男性&D为女性&*& 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 &②在微观上,椎体的骨髓转换一般遵循“局部转化模式”,因此其局部信号具有不均匀性和局灶性升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椎体出现带状、斑片或三角状脂肪性高信号,造成椎体信号不均匀。&大约60%以上的椎体具有此种改变,其发生率伴随着年龄而升高,且大多分布于椎体周边、基底静脉周围及终板下区。&*&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用“三型四分法”将脊柱椎体的MRI特点与年龄的相关性作了归纳:&①I型:&椎体呈均一低信号,椎体中间部(即椎体静脉上下方)出现条带样高信号。&多见于20岁以下青年人,30岁以上者罕见。&I型&*&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②II型:&椎体周边邻近终板及椎体边角处表现为带状或三角形高信号区。&多见于30-40岁以上的成年人。&&II型&*&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③IIIa型:&椎体呈模糊的弥漫性点状高信号,点状影为数毫米甚至更小。&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IIIa型&*&脊柱椎体的MRI表现分型&④IIIb型:&椎体呈边缘清楚的弥漫性斑片状高信号、斑片影约0.5-1.5cm大小。&也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椎体骨髓MRI表现进行分型,基本类型与Ricci等的分型法基本相似。IIIb型&*&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椎体骨髓是否有异常,除分析椎体本身MRI信号类型外,还可在T1WI上将椎体与椎间盘信号进行比较,作为判断椎体信号是否异常的依据。&一般而言,年龄越大,椎体与椎间盘的信号反差越大,即在T1WI上椎体骨髓信号强度应高于椎间盘。&年龄超过10岁者,其椎体在T1WI上的信号可高于椎间盘。若低于椎间盘可提示异常。&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如10-15岁人群,可有少部分正常者的椎体信号强度还未高于椎间盘。&&*&*&脊柱椎体的MRI信号特点&椎体内的红骨髓、黄骨髓及骨性成分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缓慢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能通过MRI信号来表现,还可以从椎体T1、T2驰豫时间的测定中充分体现。&正常椎体其T1值、T2值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总之,确定正常人椎体的驰豫时间对评价骨髓疾病的转归,尤其对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治疗后反应的观察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作为对普通骨髓MRI的一项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3、骨盆的MRI信号特点:&不同年龄段骨盆骨髓MR信号强度、均匀程度:&①髋臼区:&A、在2岁以前的婴幼儿髋臼主要由透明软骨成分构成,在MRI上不易与骨髓信号区分。&B、2岁以后,在T1WI上,髋臼区均显示为局部&&&高信号,其不均匀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②除髋臼外的骨盆各部位:&A、骨髓信号强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B、骨髓不均匀程度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骨盆的MRI信号特点&*&骨盆的MRI信号特点&*&骨盆的MRI信号特点&*&骨盆的MRI信号特点&在T1WI上:&1岁以内婴儿的骨盆表现为均匀低至中等信号,其强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信号先是低于肌肉,以后与肌肉信号相等,在接近1岁时高于肌肉信号,但低于皮下脂肪。&2-10岁时,髋臼和髂前上棘开始出现高信号影(一般2-5岁时出现),但骨盆其余区域呈中等信号,其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低于皮下脂肪。&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盆信号进一步升高,并出现更多、更明显的片状高信号影,使骨盆总体信号分布不均匀。因此,成人骨盆总体信号是以不均匀分布为特征的。&&*&骨盆的MRI信号特点&骨盆在T2WI上,呈较均匀的中等信号。&在STIR序列上,小儿及成人的骨盆也表现为中等信号,其信号强度与肌肉相当,此外,骶骨内的脂肪含量较高,其在T1WI矢状面上的信号较其他椎体高。&*&骨盆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把骨盆表现分为两型:&①I型:&髋臼部呈小片状高信号影。&随着年龄增长,I型者逐渐减少。&I型者最多见与30岁以下&I型&*&骨盆的MRI表现分型&②II型:&在I型的基础上,在髂骨及骶髂关节两侧还有高信号区。&随着年龄增长,II型者逐渐增多。&II型最多见于40岁以上&&II型&*&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4、胸骨的MRI信号特点:&胸骨内的红骨髓含量一直较高。&&①、从出生至5岁,在T1WI上,胸骨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信号,其信号强度低于或接近于肌肉。&&②、6-15岁时,由于骨髓转化,胸骨的信号也可以表现不均匀。&*&胸骨的MRI信号特点&③、15岁以后,胸骨表现为中等信号,开始具有成人型骨髓特征。&&胸骨在T2WI及STIR序列上一般表现为较均匀的中等信号。&*&二、外周骨的MRI信号特点&1、肱骨的MRI信号特点&肱骨的骨髓转化顺序:&肱骨内的黄骨髓最先出现在近侧骨骺。&&(大约出生后3个月)&以后在骨干,&继而在远侧干骺端,&最后在近侧干骺端出现。&&*&肱骨的MRI信号特点&在T1WI上:&①、肱骨近侧干骺端:&在6岁前仅含有红骨髓而显示为低信号,直到6-10岁才表现为红骨髓、黄骨髓混合而形成的不均匀性中等信号。&②、肱骨近端骨骺和骨干:&在6岁时已基本完成骨髓转化,在T1WI上表现出明显高信号。&&③、除肱骨近侧干骺端外的其他部位:&15岁后,除大多数的肱骨近侧干骺端还存在红骨髓而呈中高信号外,其他部位都已完成了骨髓转换而表现为高信号。&&*&肱骨的MRI信号特点&肱骨在T2WI上,一般表现为中高信号。&在STIR序列上,近侧干骺端表现为中等信号,骨干和骨骺呈低信号。&*&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 MRI表现分型&&①均匀红骨髓型:&仅含有红骨髓,在T1WI上,呈均匀一致的红骨髓信号。&均匀红骨髓型&*&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 MRI表现分型&②地图型:&仅含有红骨髓,&在T1WI上,呈散在分布、直径大于1cm的片状红骨髓信号。&地图型&*&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 MRI表现分型&③斑点型:&在T1WI上,呈散在分布的、直径小于1cm的小点状红骨髓信号。&斑点型&*&肱骨的近侧干骺端的 MRI表现分型&④均匀黄骨髓型:&仅含有黄骨髓,&在T1WI上呈均匀一致的黄骨髓信号。&均匀黄骨髓型&*&二、外周骨的MRI信号特点&2、股骨的MRI信号特点&股骨的骨髓转化顺序:&股骨内的黄骨髓最先出现在骨骺和大转子。&&(大约出生后6-12个月)&以后在骨干,&继而在远侧干骺端,&最后在近侧干骺端出现。&*&股骨的MRI信号特点&*&股骨的MRI信号特点&在T1WI上:&①、股骨骨骺和大转子:&在出生后6-12个月,信号升高。&②、股骨骨干:&在5岁时信号开始升高,10岁时已基本完成骨髓转化,呈均匀高信号。&&③、股骨远侧干骺端:&10-20岁时,信号升高较明显,且分布不均匀,&④、除股骨近侧干骺端的其他部位:&&20岁以后,整个股骨的骨髓转化已基本完成,股骨已具备成人型骨髓特点。而股骨近侧干骺端可残留红骨髓而表现中高信号。&&*&股骨的MRI信号特点&股骨在T2WI上,一般表现为中等信号。&在STIR序列上,除股骨近端可呈中等信号外,其余区域均为低信号。&*&股骨的近端的局部 MRI表现分型&①I型:&分为Ia型和Ib型&Ia型:&仅股骨头和大转子、小转子显示均匀高信号。&Ia型&*&不同年龄段骨髓MRI信号的差别&*&骨髓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骨髓成分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以造血组织为主,造血作用&黄骨髓:位于骨髓腔内,以脂肪组织为主,贮存营养&骨髓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正常骨髓封闭于骨髓腔内,约占体重的4-6%,呈胶冻样或海绵样。按其功能与成份可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正常骨髓&&骨内红骨髓及黄骨髓的分布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红、黄髓分布亦不相同,人体的红黄髓分布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胎儿时期红骨髓充满骨髓腔,出生后即开始由红骨髓向黄骨髓转化,转化具有一定规律性。&*&骨髓的转化&(一)全身性转换模式&:&转化发生最早的部位是附肢骨远端,其顺序由外周骨逐渐向中轴骨呈向心性发展,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对长管骨而言,则由骨干中心部开始,逐渐向两端进行。&出生后2个月至6岁之间,骨髓转化最快,此时期骨干部红骨髓完全转化为黄骨髓。&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大约25岁左右,骨髓的全身性转化就基本完成,人体内红骨髓主要集中在中轴骨(颅骨、胸骨、脊柱和骨盆)及股骨和肱骨的近端,其余部分均为黄骨髓取代,达到成人型骨髓分布&模式。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这种转换是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骨髓转化模式&(二)局部性转换模式&:&红骨髓分布区内出现局灶性黄骨髓,表现为局灶性不均匀转化。而且随年龄增长有逐渐明显的趋&势。&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MRI上表现为斑点、斑片状或节段状高信号。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骨髓转化&骨髓生理性转化的原因尚不明了。&骨髓内温度变化可能是一种重要因素,&血循环变化和低氧张力也可能与骨髓转化有关。&*&骨髓转化的影响因素&①年龄&②解剖部位&③性别: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腰椎T1值随年龄而缩短,40岁以前,男女腰椎驰豫时间无显著差异,50岁以后女性显著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减少,导致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进而削弱了骨髓与骨小梁交面处的“磁化效应”,使T2延长。&④个人健康状况:有报道显示:严重吸烟者,尤其过度肥胖严重吸烟女性,骨髓转换较慢,甚至出现反转换。&*&骨髓的反转化&如果人体对造血的需求超过现存红骨髓造血能力,为适应这一需求,黄骨髓可反转为红骨髓。&实质上这是机体造血器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反转化的顺序:与正常骨髓转化顺序相反&由脊柱骨开始,其次为胸骨、肋骨,股骨与肋骨几乎同时发生,最后胫骨。&这些发生反转化的部位在T1WI上表现为弥漫或集中的骨髓信号降低,T2WI上信号可降低、等于或高于脂肪骨髓。&&*&*&引起反转化的病因&包括:&①慢性贫血&②骨髓恶性细胞浸润,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等。&所以,发现骨髓反转化时,需结合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因。&&*&骨髓反转化&&&骨髓反转化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轻微的反转化有时仅见于中轴骨。&严重疾病引起的骨髓反转化可明显累及外周骨。&骨髓反转化的调节因素尚不明了,温度和低氧张力可能起重要作用。&&*&“正常骨髓”:正常个体骨髓造血组织含量随年龄而改变。生命的第一个10年,平均骨髓细胞成份是79%,而在70岁以后仅为29%。在生命的前30年中,大于一半的骨髓是由造血细胞组成的。在这期间,造血组织数量逐渐减少,伴有脂肪细胞增加。40-60岁,造血细胞的数目相对稳定。&*&骨髓的MRI检查&1984年Cohen首次应用MRI进行儿童骨髓疾病研究。&随着MRI硬件及技术的不断发展,骨髓的MRI成像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改进。&在不同的脉冲序列上,骨髓组织具有不同的信号特点,每种序列也各有优缺点。&因此,MRI序列及成像技术的合理选择对于骨髓病变的显示尤为重要。&*&*&T2WI联合T2抑脂&*&*&*&股骨干下骨髓1HMRS谱线&*&骨髓MRI增强扫描&*&骨髓MRI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测量骨髓T1和T2驰豫时间,白血病急性期或复发期其骨髓T1值明显增高,尽管缺乏特异性,但作为MRI研究的一项补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RI图像的质量除与所选序列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信噪比及成像时间等。这些质量指标又与MRI检查时所选的部位、成像方向、层厚、层间距、视野、成像层面(范围)及所用线圈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根据检查部位及病变性质和范围进行合理选择。&*&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不同年龄和部位&骨髓MRI表现&外周骨的MRI信号特点&*&一、中轴骨的MRI信号特点&1、颅骨的MRI信号特点:&&颅骨的红骨髓、黄骨髓转换发生较早,一般20岁以前即可完成。&&&黄骨髓在额骨和枕骨较多,而部分人的顶骨内也有红骨髓分布。&*&颅骨的MRI表现分型&Ricci等把颅骨MRI表现分为三型&①I型:&骨髓呈均一低信号,或在额、枕区出现小片状高信号。&主要见于10岁以下儿童。&&*&颅骨的MRI表现分型&&②II型:&额、枕区骨髓呈均一高信号,顶骨区为片状高信号。&在各年龄中均可出现。&*&颅骨的MRI表现分型&&&③III型:&全部颅骨骨髓均为高信号。&在各年龄中均可出现。&&人体成熟骨主要由外层的骨皮质鞘、中央呈网状的骨小梁、充填于骨小梁间的骨髓以及骨膜组成。骨皮质表现为包绕骨髓的线状影,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低信号;正常骨膜在MRI上显影不清。&&&骨小梁表现为骨髓内边界模糊的网状、线状影,在各种序列中均为略低信号或低信号,在梯度回波序列中更为显著。&骨髓为主要的显示成分,其范围基本代表了除骨皮质鞘外的其余骨结构,其信号随红、黄骨髓含量不同及选用序列的不同而不同。&红骨髓具有造血活性,组成为约40%的脂肪、40%的水分和20%蛋白等,有丰富的血窦系统&。&红骨髓在T1WI上表现为低或中等信号,略高于骨骼肌,但明显低于黄骨髓;在脂肪抑制扫描时,红骨髓信号也有所降低,但程度不如黄骨髓显著。&补充,T2WI中表现为:中高信号(低于皮下脂肪,高过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活性,组成为约40%的脂肪、40%的水分和20%蛋白。&&&黄骨髓没有造血活性,其组成为约80%的脂肪、15%的水分和5%的蛋白等,血窦被毛细血管、小静脉及薄层静脉代替&。&&黄骨髓的信号基本类似于皮下脂肪,T1WI呈显著高信号(仅略低于皮下脂肪),脂肪抑制扫描时其信号显著降低(下降程度等同于皮下脂肪),补充,在T2WI信号高于肌肉但略低于水。&&10岁以前红骨髓约占全部骨髓的58%,80岁时则减少至29%。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越来越明显,大量骨小梁丢失,髓腔被大量脂肪组织充填,使得黄骨髓数量增加。&骨髓转换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骨髓在全身各部位的骨骼中不同程度地逐渐替代红骨髓,这种现象被称为骨髓转换。骨髓转换从胚胎晚期就已经开始,主要集中于四肢指(趾)远端。新生儿所有的骨髓都是红骨髓。从生后2个月开始到25岁才基本完成全身骨髓转换过程,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在脊柱、骨盆和胸骨仍可残余少量红骨髓。人体内的管状骨主要按全身模式进行骨髓转化。出生后至6岁左右变化最快,在这一时期内,骨干部的骨髓由刚出生时的红骨髓完全转化为黄骨髓。&中轴骨内的骨髓转化则以局部模式为主,此种转化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置换或破坏等,可出现黄骨髓向红骨髓的逆转换。其顺序与正常骨髓转化顺序相反,这是机体造血器官的一种代偿性反应。&骨髓MRI信号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从均匀至不均匀的变化。中轴骨骨髓信号出现不均匀则标志着骨髓转化开始显著化。&自旋回波(SE)序列及快速SE(FSE)序列的T1WI和T2WI为目前骨髓疾病最常用、最基本序列之一。&骨髓的脂肪高信号被抑制掉,可以使一些高信号的骨髓病变显示更明显,也可发现被脂肪或造血骨髓包围的病变。&GRE序列优点是:骨髓成像迅速,可改善对软组织、含铁血黄素和血液等重要结构的观察,但由于骨小梁常造成明显的磁敏感伪影,尤其在骨髓与骨小梁交界部会出现明显的短T2效应,有可能遮盖细小病变,也有易产生伪影的倾向。&DWI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应用较少,有学者曾分别将DWI用于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的鉴别及其治疗效果的监测、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椎体转移与骨折后水肿的鉴别等,均取得了初步理想的效果。&1HMRS(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骨髓病变MRS目前应用较少,有学者曾用1HMRS评价白血病骨髓变化,认为可通过测定脂肪与水的比率及含量,以及T1、T2驰豫时间的测定,快速判断其治疗效果。&MRI增强扫描已广泛应用于骨与关节疾病的诊断,对骨髓弥漫浸润性病变,尚未常规应用,其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正常骨髓T1WI增强扫描骨髓增强幅度变异较大(平均10%-20%),且有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病变骨髓多有明显强化,但由于有骨髓内脂肪高信号的影响,有可能遮盖病变,因此需要增强前的T1WI对照,或与脂肪抑制T1WI联用。&&在病理情况下,骨髓呈不同形式的强化是较为公认的。问题是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否增强与年龄是否有关,这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至关重要。根据国外作者的研究结果,新生儿至7岁儿童骨髓100%的例数强化,7岁至9岁大部分例数强化,9岁至成人少数例数强化,而成人以后则未发现有明显强化。换言之,只要成人骨髓在Gd-DTPA扫描中发现有强化,则证明有病变存在。正常骨髓强化主要集中在红骨髓分布区,增强机理是红骨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窦),血管壁有可供造影剂通过的裂隙或孔窗,并有足够大的血管外间隙。&其形成机制可能由于慢性生物机械性刺激,减弱了局部的血液供应而造成缺血,进而形成局灶性骨髓转化的缘故。&&&吴振华等的报道,正常腰椎骨髓MRI分型方法即“四型六分法”。&肱骨和股骨是骨髓成像中较为重要的外周骨,肱骨和股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骨干、骨骺和干骺端等都表现出不同的MRI特点,但肱骨和股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大多数成人肱骨和股骨的干骺端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红骨髓,少数人的残留红骨髓甚至可在骨干近侧1/3处见到。&成人肱骨近侧干骺端的红骨髓在局部分布上也有某些MRI特征。&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式应力最大的部位。&&如何发现骨髓病变&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髓移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