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附子理中丸汤和失效伞主要是直什么病

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饮泛滥。
以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为特点。
温阳化气行水
熟附子、白术、芍药、生姜、茯苓
肾阳虚衰,寒湿凝滞于肌肉骨节之间。
以身体痛;骨节痛或背恶寒为特点。
熟附子、白术、芍药、人参、茯苓
【选注】& 钱天来:身体骨节痛,乃太阳寒伤荣之表证也。然在太阳,则脉紧而无手足寒之证,故有麻黄汤发汗之治;此以脉沉而手足寒,则知寒邪过甚,阳气不流,营阴滞涩,故身体骨节皆痛耳。且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能充实于四肢,所以手足寒。此皆沉脉之见证也,故谓之少阴病,而以附子汤主之,以温补其虚寒也。& (《溯源集·少阴篇》)
高学山:身体骨节紧痛,手足寒冷,皆寒邪凝结,而无阳气以禦之之应,脉又沉而在里,则纯是一片阴寒,故用附子汤以温之。大凡寒极则湿聚,阳光不布,而妖水为灾,上奔则呕,下迫则利,势所必至,故温阳补虚渗湿之附子汤,当直任而无可挪移也。& (《尚论辨似·少阴经》)
【治法】& 温阳散寒除湿。
【方药】&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术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 本方重用炮附子二枚,以温经散寒镇痛,并与人参相伍,以壮元阳。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得附之辛热,则散寒除湿之功更著。芍药益阴和阳,与附、术为伍,则刚柔相济,虽温而不燥,同时,芍药又能和营血、通血痹而止疼痛。共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胃炎、肾病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结肠炎等多种病证。
【现代研究】&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对抗心肌缺血、缺氧的能力,并有显著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红细胞膜的脂区微粘度,提高心肌细胞内环核甙酸的水平,其提高cAMP的作用大于对cGMP的作用;该方亦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机理是通过降低血浆血栓素B2的水平,而使6-酮-前列腺素F10与血栓素B2的比值升高达到的。
【案例】 1.徐某,女,四十岁。患痛痹,手足缓弱,沉重难举,小便频急而清白,口和不渴,脉沉细无力,此为肾阳衰微之证也,乃用附子汤加桂枝、芍药、当归三剂,痛减大半,五剂手足轻捷,但腰腿仍沉痛,更加破故纸、怀牛膝,又三剂,诸症均愈。& (《类方古今临床》)
2.患者男性,四十一岁。初诊一九六一年七月三日。胃痛已两年,近半年来加剧,发作转频,每餐食少,恶性贫血,羸瘦,弱于行步。经治稍愈,常便秘,须三四日一行。近日来每夜感左半身麻痹,骨节疼痛,彻夜难眠,头晕心悸,面晄唇淡,手足寒冷,舌苔淡薄,脉沉细弱。方用:炮附子15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服药一剂,痹除痛减,头晕心悸亦减,大便乃畅行。续服三剂而痛止。(《论方运用法》)
【原文】&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1],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
[1]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 阳虚寒湿证的证治。
【分析】& 本条与上条,当互相补充。上条介绍了附子汤证的主要脉证,本条介绍了附子汤证的其它见证。本条得之一二日,表明病属初起。口中和,是少阴阳虚寒湿内阻的本质反映,因内无邪热,且阳虚寒湿内阻,故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此为少阴阳虚寒湿证的审证要点。督脉循行于背部,统督诸阳,今少阴阳衰,寒湿不化,故恶寒以背部为甚,且必不发热,此与太阳表证恶寒不同。
在治疗上,除用附子汤汤温经散寒除湿外,并兼用灸法,以增强疗效。所灸穴位,一般认为可取肾俞、关元、气海等穴。
背恶寒鉴别表
白虎加人参汤证
热盛汗多,
背微恶寒(程度轻),并见壮热、口燥渴、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等燥热内炽证。
(阳虚寒湿证)
少阴阳虚,
背恶寒(程度重),不发热,口中不燥不渴,心不烦,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少阴阳虚阴盛证。
【选注】张路玉:背为督脉统诸阳上行之地。他处不寒,独觉其背恶寒者,则阳微阴盛之机已露一斑,故灸之以火,助阳而消阴,主之以附子汤,温经而散寒也。不知者,谓才一二日,外证且轻,何反张皇如此。讵识仲景正以一二日即显阳虚阴盛之证,早从暴病施治。若待三四日,势必极盛难返,不可救药矣。& (《缵论·少阴篇》)
尤在泾:口中和者,不燥不渴,为里无热也。背恶寒者,背为阳而阴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阳不通故当灸之以通阳痹;阳不足故主附子汤以补阳虚。非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属,徒以温散为事矣。此阳虚受寒,而虚甚于寒者之治法也。按《元和纪用经》云:少阴中寒而背恶寒者,口中则和;阳明受热而背恶寒者,则口燥而心烦。一为阴寒下乘,阳气受伤;一为阳热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恶寒虽同,而口中和与燥则异,此辨证之要也。(《贯珠集·少阴篇》)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fù zǐ tāng 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汤2.1 处方
(一两)、(炙.一两)、(去根节.一两)、(一两)、(去叉.一两半)、(一两半)、(.去皮脐.一枚)、(一两)、(去黑心.一两)、桂心(一两)、(.一两)、(一两)、(炮制.去皮脐.一枚)
2.2 功能主治
治欲死,身体缓急,目不得开,不能语。2.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卧各,如人行,以熟投之,微汗出,慎。2.4 摘录
明·着《》3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汤3.1 处方
附子(生.去皮脐.半两) 人参(半两) (炒.一分) (一分) (一分) 甘草(炙.三分) (炮.三分)
3.2 功能主治
治房室忽中风,,汗出粘衣,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名曰。3.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钱,水二钟,生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3.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4 《圣济总录》卷十:附子汤4.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30克 120克 甘草(炙,锉)15克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50克 防风(去叉)15克
上,锉如麻豆。4.3 功能主治
散寒。治,日夜不可忍。4.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加2枚(),生姜一枣大(擘碎),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日二夜一服。4.5 摘录
《》卷十5 《千金》卷十五:附子汤5.1 处方
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干姜1两,1两,1具(大者),2两,附子1枚,黄芩半两,3合。5.2 功能主治
暴下积日不住及。5.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5.4 各家论述
《》:势剧,火迫之象,日久不止,热烁津枯,不独下多,而亦已告匮,故于中除去之行血,掺入芍药辅阿胶以滋耗竭之,附子助干姜以扶伤残之虚阳,黄芩佐黄连以屏宿蕴之余火,甘草、粳米缓清脾胃之,龙骨、急收二肠之滑脱也。5.5 摘录
《千金》卷十五6 《外台》卷十四引《许仁则方》:附子汤6.1 处方
附子2枚(共称重1两半者,炮),生姜3两,干姜3两,桂心1两,6两(碎,绵裹),生(屑)2两,2两,白术2两,独活2两,芎?2两。6.2 制法
上切。6.3 功能主治
风病有因饮酒过节,不能言语,手足不随,昏恍者。6.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温3服,服后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服。服汤后如觉欲汗,少覆之令汗出,须臾歇汗后,以药末粉身。其汤须服5-6剂,间3-4日服1剂。其方服1剂后,量病情进退。热多,加生1两();冷多,加桂心1两;有痛,加当归2两;,加人参2两;涩,加7枚,合皮子用之。6.5 注意
忌、生葱、桃、李、雀肉等。6.6 摘录
《外台》卷十四引《方》7 《千金》卷七:附子汤7.1 处方
附子3枚,芍药3两,桂心3两,甘草3两,茯苓3两,人参3两,白术4两。7.2 功能主治
,骨节疼痛,,重着,缓纵。7.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7.4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南阳例中,本治,,《千金》借治,可谓当矣。又恐辛温太过,津随汗泄,更合例中附子汤,取人参固气,芍药敛津,茯苓,并助桂、附之雄,庶无风去湿不去、复入之患矣。7.5 摘录
《千金》卷七8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附子汤8.1 处方
附子(炮)2两,甘草(炙)2两,宿姜4两,(洗,破)4两,大枣20枚(擘,去皮核),白术3两,仓米半升。8.2 制法
上切。8.3 功能主治
,腹鸣切痛,逆满。8.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8.5 注意
忌猪、饧、、、桃、李、雀肉等。8.6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9 《医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附子汤9.1 处方
大附子1枚,甘草6铢,蜀椒200粒。9.2 功能主治
。9.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半,分2次服。9.4 摘录
《》卷十一引《方》10 《圣济总录》卷八:附子汤10.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重半两者),亸桂(去粗皮)半两,(锉)1两半,犀角(镑)1两,1两,白术1两,独活(去芦头)1两,芎?1两,石膏(碎)3两。10.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10.3 功能主治
中风,身体不随,不能言语,精神。10.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并2服,夜1服;或夜并2服,空心1服。服迄以热姜粥投,衣覆微汗出,慎外风。不欲汗即不必食粥。10.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11 《圣济总录》卷八:附子汤11.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去芦头)2两,防风(去叉)2两,桂(去粗皮)2两。11.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11.3 功能主治
,不语,身体。11.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加1合,更煎3沸,去滓,空心食前温服,1日2次。11.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12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附子汤12.1 处方
附子1枚(重半两者,炮裂,去皮脐),麻黄(去根节)1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40枚,(去苗叶)3分,芎?1两1分,(去苗,酒浸,焙干)1两,(去根节)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竿头)1两,(炙令黄)1两。12.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12.3 功能主治
风多,皮肉,筋骨疼痛,,手脚缓弱,履地不稳。12.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晡时各1次,衣覆微令汗出。1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13 《圣济总录》卷十:附子汤13.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黄耆4两,甘草(炙)半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6两,防风(去叉)半两,小1两(微炒)。13.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13.3 功能主治
历节风。13.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1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14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附子汤14.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白槟榔(煨)2两,(去黑皮)3两,(锉,炒)3两,陈橘皮(去白,焙,炒)3两,桂(去粗皮)3两,白术4两,(汤浸,焙,炒)1两,甘草(炙,锉)2两,半夏(汤洗去滑,制)2两。14.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14.3 功能主治
,胀满,气急善噫,欲卧,苦直,饮食多倦,干哕。14.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切),煎至7分,去滓温服。1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15 《鸡峰》卷十四:附子汤15.1 处方
白术2两,2两,芍药1两,茯苓2两,甘草1两,附子1两。15.2 制法
上为粗末。15.3 功能主治
不已。15.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15.5 摘录
《鸡峰》卷十四16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修真秘旨》,名见《朱氏集验方》卷九:附子汤16.1 处方
附子1个(生,去皮脐),1合。16.2 功能主治
。16.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立愈。每个附子可煮5服,后为末服之。16.4 摘录
方出《》卷十引《修真秘旨》,名见《朱氏集》卷九17 《圣惠》卷九:附子汤17.1 处方
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白术1两,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葛根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17.2 制法
上锉细,和匀。17.3 功能主治
八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下之脉浮者。17.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7分,去滓,分温2服,不拘时候。17.5 摘录
《圣惠》卷九18 《圣济总录》卷一二○:附子汤18.1 处方
附子(生用)1枚,防风(去叉)1两,细辛(去苗叶)3分,独活(去芦头)3分,甘草(炙)3分,(炒)1分,芎?半两。18.2 制法
上为粗末。18.3 功能主治
风痛,睡。18.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5钱匕,以水2盏,煎10余沸,去滓,热漱冷吐,1日3-5次。18.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19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附子汤19.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去粗皮)2两,生(焙)3两,甘草(炙令黄)1两,芍药1两。19.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19.3 功能主治
产后荣损,汗出日夕不止,困怠。19.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19.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20 《普济方》卷二一六:附子汤20.1 处方
白术、附子(炮裂,去皮)、干姜(炮)、桂、1两。20.2 制法
上为末。20.3 功能主治
寒,滑数。20.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方中白术、附子、干姜、桂用量原缺。20.5 摘录
《》卷二一六21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附子汤21.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干姜(炮)2两。21.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21.3 功能主治
霍乱,心腹筑悸。21.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21.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22 《医统》卷七十六:附子汤22.1 处方
附子1枚(制),5粒。22.2 功能主治
,寒振热少,白,饮食少进,四肢厥,便清。22.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本方用法:加生姜,服。22.4 摘录
《医统》卷七十六23 《圣惠》卷六十八:附子汤23.1 处方
附子半两(去皮脐,生用),防风半两(去芦头),半两(去瓤),羌活半两,白芷半两,甘草半两(锉,生用),半两,2两(去目)。23.2 制法
上为散。23.3 功能主治
。23.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两,以水3大碗,加生姜1两,生1握,黑豆1合,同煎,令豆熟,去滓,着冷暖得所,避风淋蘸手指。水冷重暖用之。23.5 摘录
《圣惠》卷六十八24 方出《圣惠》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四○:附子汤24.1 处方
甘草1两(炙微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1两。24.2 制法
上为散。24.3 功能主治
伤寒大热,汗出热不去,腹内,四肢厥冷,并。24.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稍,不拘时候。24.5 摘录
方出《圣惠》卷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四○25 《圣济总录》卷七:附子汤25.1 附子汤的别名
煮豆法25.2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25.3 制法
(口父)咀,如麻豆大。25.4 功能主治
,筋骨缓弱,不能行立;头风。25.5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煮豆法(《普济方》卷九十五引《》)。25.6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26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附子汤26.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2枚,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干姜(炮裂)1分,麻黄(去节,,掠去沫,焙干)半两。26.2 制法
上为粗末。26.3 功能主治
,眼疼,心中闷乱,身体沉重,四肢俱冷,精神恍惚,脉候沉细,欲得冷水,饮之必危。26.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空心,以衣履;如人行5里,再1服;少顷,以生姜煮热稀粥投之,身体四肢汗出,须臾头轻。妇人病,加赤芍药半两。2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27 《得效》卷二:附子汤27.1 处方
附子2枚(1枚生,去皮脐;1枚炮,去皮脐。盐水浸,各1两)。27.2 制法
上。27.3 功能主治
瘴疟经久不愈,羸弱,如火,极寒极热,连日方醒,发时沉着枕簟,不能抬身,战掉不堪,便溺、饮食俱不便。27.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7枚,煎至7分,去滓放冷,就吞50粒或100粒。27.5 摘录
《得效》卷二28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附子汤28.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半夏(生姜汁制,炒)1两,甘草(炙)1两。28.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28.3 功能主治
霍乱脐上筑悸,及。28.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擘破),粳米1撮,煎至7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28.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29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附子汤29.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各。29.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29.3 功能主治
。29.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大枣2枚(擘破),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29.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30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附子汤30.1 处方
附子(大者,炮裂,去皮脐)2枚,芎?1两,干姜(炮)1两,(去粗皮,炙透)1两,吴茱萸(水浸去涎,焙干,炒)1两,甘草(炙)1两。30.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30.3 功能主治
如刺,或绕脐,出。30.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30.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五31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附子汤31.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炮裂,去皮脐)1两,(去苗土)1两,(去芦头)1两,黄耆1两,芎?1两,白术1两,人参1两,1两,当归(切,焙)1两,羌活(去芦头)1两,甘草(炙)1两,桔梗(炒)1两,白芷1两,1两,桂(去粗皮)1两。31.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31.3 功能主治
补不足。主身体,,腹内,体弱,,伤惫,胸臆噎塞,久积,妇人冷滞。31.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枚,1寸,同煎至1分,空心服。31.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32 《圣济总录》卷六:附子汤32.1 处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4两,干姜(炮)4两,桂(去粗皮)2两,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2两,芎?1两半。32.2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32.3 功能主治
中风口面?斜,。32.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用10钱匕,以水3盏,煎取2盏,去滓,分温3服,空心1服,夜卧并2服。3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33 《伤寒论》33.1 组成附子2枚(炮,去皮,破8片),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33.2 功效,助阳,祛寒。33.3 主治。33.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上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服药前先灸之。33.5 各家论述1.《》: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2.《》:以附子为君,温经散寒;茯苓为臣,而泄水寒之气;以白术、芍药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参为使,而补其阳,以益其而散其也。3.《》:伤寒以阳为主,上皆,几无阳矣。辛甘皆阳也,故用附、术、参、苓以养阳;辛温之药过多,则恐有偏阳之弊,故又用芍药以扶阴。经曰:火欲实,水当平之。此用芍药之意也。4.《》:,则痛,此一身骨节尽痛,乃而生所致,非也。若以之痛治之,则杀人矣。故用参、附助阳而胜肾寒,加芍药以为阳之附也。5.《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药者,扶少阴之阳,而不调太、厥之开阖,则少阴之枢终不得和,故用白术以培之开,以收之阖,茯苓以利少阴枢纽。独是少阴之邪,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苟非生附,焉能直入少阴,注于骨间,散寒?尤必人参佐生附,方能下鼓水中之,上资之,全赖元阳一起,而少阴之病霍然矣。6.《金鉴》:少阴为寒水之脏,故寒伤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君以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壮之阳,一以散之寒,则身痛自止,自除,手足自温矣。以人参为臣者,所以固之原,令有本,有根,脉自不沉,骨节可和矣。更佐白术以,芍药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则阴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则水有制,制则,此诚之术也。7.《讲义》:本方重用附子,驱寒镇痛,与人参相伍,以壮元阳,与白术、茯苓相伍,以除,佐芍药和而通,可加强温经止痛的效果。34 《济阳纲目》卷四十四34.1 组成附子(炮)5分,白术5分,独活5分,川芎3分,3分。34.2 主治,,汗出不止,,口噤,痰涌。34.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上作1服。加大枣1枚,水煎服。35 《鬼遗》卷四35.1 组成附子3分(炮),当归1两,人参1两,黄连1两,甘草(炙)1两,干姜2两,桂心2两,芍药2两,蜀椒(去汗,去目,闭口者)半分。35.2 功效断下,补胃。35.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温3服。3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36.1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干姜(炮)3分,半夏1两(汤洗去滑,生姜2两,同捣作饼,炙),白术(锉,炒)1两半,苍术(米泔浸,去粗皮,锉,炒)2两。36.2 主治,脾胃冷弱,,呕吐,腹痛。36.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生姜半分,煎至1盏,去滓,分为2服。36.4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37 《宣明论》卷一37.1 组成附子(炮)1两,独活1两,防风(去苗)1两,川芎1两,丹参1两,1两,菖蒲1两,1两,官桂1两,当归1两,黄耆半两,细辛(去苗)半两,半两,白术半两,花半两,牛膝(酒浸)半两,甘草(炙)半两,枳壳(,去瓤)半两。37.2 主治寒湿痹,疼痛,不得俯仰,两脚冷,受热不遂,,,音浑。37.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不拘时候。37.4 制备方法上为末。38 《普济方》卷一一六38.1 组成生附子6-7钱者。38.2 主治一切风疾痰眩。38.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上用半个切碎,以水2盏,加生姜10片,煎至1盏以下,滤过,盏盛,水中沉微。若不去皮脐,及临服入盐少许,效尤速。39 《三因》卷二39.1 附子汤的别名39.2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半两,桂心半两,细辛(去苗)6钱,防风(去叉)6钱,人参6钱,干姜(炮)6钱。39.3 主治五脏中风寒,,口面?斜,,,眼动,紧急,不得转动。39.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或为末,每服2钱,酒调下。39.5 制备方法上锉散。39.6 附注附子散(《普济方》卷八十八引《》)。40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40.1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连(去须,炒)1两,阿胶(炙令燥)3分,甘草(炙,锉)半两,干姜(炮)半两,赤石脂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40.2 主治及赤白。40.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40.4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41 《圣济总录》卷八十七41.1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柴胡(去苗)1两,(去苗土)1两半。41.2 主治肌瘦,少力,时发,不思饮食。41.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用猪(月臣)子1两(切令细),酒半盏,水3分,加3寸,同煎令猪(月臣)熟,去滓温服,每日五更初服之。41.4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42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42.1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连(去须,炒)2两,阿胶(炙令燥)3分,甘草(炙,锉)半两,干姜(炮)半两,赤石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42.2 主治虚寒,大便不禁。42.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1日2次。42.4 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43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43.1 组成附子(生,去皮脐,锉)4两。43.2 主治风毒攻肌肉,,或在脚,或在手。43.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用水1斗,煮至7升,去滓热洗,余滓更煮洗。44 《普济方》卷三九五44.1 组成生附子、(炮)、人参、甘草(炙)各等分。44.2 主治过多,手足厥冷,沉细。44.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仁,水煎服。44.4 制备方法上锉。45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45.1 组成附子(紧实大者)1枚(生去皮脐,切作10片)。45.2 功效破寒。45.3 主治,产宫气寒,胎血凝涩,死子难下;中风涎盛,不语。45.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上不得捣碎,用水2盏,加生姜5片,同煎取1盏,去滓,将药汁滤清,分温2服。如经时不下,更服。46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孙用和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四46.1 组成附子1枚(重7钱,炮,去皮脐)。46.2 主治霍乱,不止。46.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2盏,加盐半钱,煎取1盏,温服,立止。46.4 制备方法上为末。47 《圣惠》卷二十五47.1 组成附子半两(生,去皮脐),生姜5两。47.2 主治风毒攻手足疼痛,或攻皮肤浮肿。47.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20-30沸,去滓,稍热避风,淋蘸。余滓更煎用之。47.4 制备方法上锉细。47.5 附注《普济方》本方用法:,水煮服亦可。48 《圣济总录》卷十三48.1 组成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1两,白术2两。48.2 主治汗出不止。48.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至2升,去滓,分温4服,日3次,夜1次。48.4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49 《普济方》卷三五七49.1 组成桂(去粗皮,不得见火)1两,乌头(大者,炮,去皮脐)1两。49.2 主治子死腹中。49.3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须臾连3服。49.4 制备方法上锉。50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50.1 方名附子汤50.2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细辛(去苗叶)1两,柴胡(去苗)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甘草(炙,锉)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根(去须)半两,黄耆(炙,锉)半两,赤芍药半两。50.3 主治伤寒憎寒,头痛膈闷,四肢疼倦。50.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擘),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50.5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51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51.1 方名附子汤51.2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桂(去粗皮)1两,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石膏(煅)1两,人参1两,(炒)1两。51.3 主治内着,上连于脑,头痛。51.4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51.5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52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52.1 方名附子汤52.2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萆薢1两,熟干地黄(焙)1两,人参1两,芎?半两,半夏(汤洗7遍,炒)半两,白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当归(切,焙)3分,芍药3分,五味子3分,黄耆(锉)3分。52.3 功效补益元脏。52.4 主治伤寒后虚羸少力。52.5 附子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52.6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附子汤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五 1:35:59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附子理中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