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人分级医生没有亲自给病人急诊病人分级法律援助

【图文】急诊医患沟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急诊医患沟通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5.3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急诊室医生:八成小病人不在急诊范畴
  1月18日晚上22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室,80后医生虞进波上班了。与其他儿科类医院夜里人满为患、八九个医生同时坐诊叫号的阵仗不同,六院儿科的夜急诊“冷清”多了。整个二层的儿科楼面,只有三位工作人员:一位值班医生,一位搭班护士和一名收费员。虞进波一人坐诊,诊室门口稀稀拉拉站着几个家长,基本也是随到随看。
  入职八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个年
  流感高峰刚刚过去,随着学校放假,病人数量明显下降。这几天,虞进波也稍稍能“缓”口气了。“前两周,病人非常多,排队等候时间也要四到六个小时,多的时候一晚上要看一百多个病人。现在,一晚上看四五十个病人。”虞进波说。
  “医生,我要开点雾化药,长条形的开五支,圆形的开十支。”十点的夜急诊刚开始,虞进波迎来了首位“急诊病人”———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独自前来,诉求明确,只开药,不看病。短短十五分钟后,诊室又来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裹着一身寒气进屋。
  “没带孩子?”
  “嗯,医生,我家孙子一个月前刚生过肺炎,今天又稍许有一点咳嗽,我们都很担心,要么开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雾化药?”
  等配药的家属走后,虞进波忍不住向记者吐槽,“什么时候不好配药,偏偏要等到这深更半夜?其实,从我的值班体验来看,来看夜急诊的小病人中,有80%都不在儿科急诊的就诊范围内。”在六院儿科预检处的墙上,挂着一块透明玻璃底绿字的牌子,上面罗列着14种“儿科急诊就诊范畴”,包括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或昏迷等。
  但,这块牌子也就是挂着看看的,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急诊指征来操作,对中国的儿科医院来说,真的太难了。虞进波说得坦率:“人家拖家带口的半夜跑来了,你能不给看?那不得跟你吵翻了。”
  吐槽归吐槽,面对着这些发烧、咳嗽、拉肚子、呕吐的小病人,虞进波还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的话:“家里的退烧药、咳嗽药还有吗?”“好好休息,多喝点水,发烧是会反复的,不断量体温观察,38.5℃以上可以吃美林。”“回家后不要吃东西了,早上起来吃得清淡点,喝点粥。”……
  从晚上十点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八点,虞进波看了43个病人,这样的夜班他每六天轮一次。入职八年,他没有回老家过过一个年。一旁的护士说:“我们这些‘上班狗,,春节都是要值班的。”
  家长:“反正衣服都穿了,就来看看吧!”
  事实上,很多来就诊的家长,也很少注意到这块“急诊范畴”牌子,他们自有一套送医标准———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唯一的,不管毛病大小,总得让医生看看才放心。对于医生而言,急诊中碰到的病例不少都是小儿常见病,病情也总有反复和发展的过程,家长用不着过于紧张。不过,家长也是满腹委屈:他们不少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慌乱无助之际,总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哪怕是为了得到心理安慰。
  晚上23点40分,一对年轻父母带着2岁的儿子来了,旁边还跟着焦急的外公。5个小时前,他们一家人刚刚来过医院。
  “这一晚上已经塞过两支退热栓了,十点刚塞的,本来都退下来了,现在体温又飙升到39.5℃,这烧怎么退不下来啊?”家长焦急地询问。
  看过白天的验血报告单,虞进波说:“验血没什么问题啊,发烧是容易反复的,这急也急不了啊!”
  外公又补充问了好几个问题:“用退热栓的间隔时间是多少?”“万一还没到时间,体温又腾腾地上去了,该不该给药?”……得到医生的用药指导后,一家人才离开了。为何一晚上跑了两次医院?这位妈妈告诉我,孩子第一次发这么高的烧,大人实在不放心,就又来了。
  不放心的,还有第一次呕吐的小男孩的家长。凌晨1点55分,一对夫妻带着3岁的小男孩走进诊室,小家伙看起来精神不错,他伸出小手在就诊台上铺的白被单上摸来摸去,还时不时地冲记者笑笑。“周六开始咳嗽,半夜12点咳嗽吐了一次,没吐什么,也就吐了一点水。”妈妈也意识到,孩子的病情确实不严重,但考虑到是第一次呕吐,还是决定来看看。在一旁的爸爸则绘声绘色地描述到,儿子半夜起来哭着喊着要来看医生,“我们想,反正衣服都穿了嘛,就来看看吧!早知道他现在这样神气活现,我就不来了。”———这一“神补刀”让凌晨急诊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不少。
  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虞进波说自己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如果诸如此类的常规病、家长的反复就诊长期占用儿科急诊资源,确实不太合理。
  “他们不相信我,我也没办法”
  家长看病时心急火燎,可一旦医生开处方时,各种怀疑又纷至沓来。“我坚决不挂水,有什么责任我承担,我签字!”“我要开某某药,你给我开点。”“我们吃头孢没有用,你还是开阿奇霉素吧!”……
  在急诊室,一些家长俨然变成了医生,诊断开药都由他们说了算。虞进波说,什么样的家长都有,自己早已见怪不怪了。被气急了,他也会忍不住私下抱怨几句。
  深夜12点30分,120救护车送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宝宝,肥嘟嘟小脸像个红苹果,睁着大眼睛四处张望,后面跟着一对慌乱的安徽小夫妻。“间歇性抽搐长达半个小时,手和脚都变成紫色了,眼神涣散迷离。”爸爸描述着孩子的病情。“半个小时?”虞进波反复向家长确认这个数字,量体温,打止惊针,一系列例行检查后,他还脱掉了小女孩的袜子,用压舌板刮她的脚底板,肉呼呼的小脚很快蜷缩起来。
  半个小时后,爸爸送来了验血单,除了白细胞有点高外,检查基本正常。虞进波说:“由于间歇性惊厥长达半个小时,我再给你开个脑部头颅CT和脑电波检查。”爸爸有些为难,说:“听说做脑部CT有辐射,对孩子不好,可以不做吗?”虞进波解释说,做脑部CT就是查找病因,排除颅内病症的。这位年轻的爸爸望了望抱着孩子的妻子,犹豫再三,终于松口,“那做就做吧!”
  拿着处方单,夫妻俩坐在外面商量了起来。爸爸拿着处方单一项项查看,妈妈给女孩穿上衣服,两件厚厚的棉衣,再套上背带裤,里三层外三层,裹得密不透风。没多久前,虞进波刚提醒过她,孩子发烧惊厥需要散热,不要给她穿那么多。可这妈妈对记者说:“外面冷,要多穿点!”
  她还告诉记者,他们不会去做脑部CT。“不是说这种CT有辐射对孩子不好吗,还对眼睛有伤害,网上都这么说的。我看孩子现在挺好的!”妈妈说。
  为什么不对医生直说,拒绝这些检查?“不想跟医生发生正面冲突,等下拒绝检查又要签字啊,太麻烦。”爸爸告诉记者,等会他就会直接缴费打一针头孢。来到缴费窗口,收费员告诉他,不能单独缴一项费用,要先去找医生把两项他不愿做的脑部检查删除后才行。
  令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听说又要去找医生,夫妻俩带着孩子转身就走了。
  “针也不打了?”记者急忙追上去。“不打了,实在不行,就拿着处方去买药,再去社区医院打好了。”
  病人没做检查就“逃”走了,记者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了虞进波,“他们不相信我,我也没办法。”虞进波无奈地摇摇头。
  入冬以来,儿科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一再刷新纪录,儿童医学中心突破6000人次,儿科医院突破8000人次……其中有多少是因为不信任而反复就诊、在不同儿科类医院反复“求证”的家庭?一面是儿科医疗资源的紧缺,一面是儿科医疗资源的浪费。
  凌晨三点,补液室的病人都吊完水走了,灯也灭了。二楼儿科只剩下一家人,妈妈哄着2岁的女儿吃退烧药,爸爸抱住女儿捏着鼻子准备硬灌,女儿“拼死”反抗,夫妻俩始终下不了狠手,只好把药倒了。由于担心孩子再度惊厥,他们一家人呆在医院迟迟不敢离去。
[责任编辑:患者医药费无着 急诊医生发起「众筹」救病人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崔玉艳 程守勤 杨彦
「如果不是大家无私的帮我,我怎么可能活到现在。我的命就是中大医院给的啊!」11 月 22 日上午,来自徐州的患者王某拉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徐昌盛副主任医师的手,激动地说道。月收入仅几百元,患者抢救时已花去全部身家王某来自新沂,今年 49 岁,平时在家干农活,有嗜酒习惯,每天喝 1 斤左右白酒。2016 年 10 月 22 日,王某和往常一样,喝了一斤白酒,酒后感觉有点昏昏沉沉就睡觉了。凌晨 3 点多,王某发生呛咳,呛到肺里,嘴唇也发紫,随后立即被送到新沂人民医院 ICU 抢救,当地医生诊断重度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呼吸衰竭、休克、抵抗力特别低下,由于病情太重通过气管插管由机器帮助喘气,当地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由于王某病情很严重,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黄英姿主任医师于 10 月 26 日赶到当地会诊,考虑整体情况并不好,肺部感染也严重,呼吸衰竭,建议转院。11 月 11 日下午,通过 120 救护车将患者王某从新沂送到中大医院急诊中心。经过进一步检查,该院急诊科徐昌盛副主任医师表示,患者王某为酒精中毒吸入性肺炎,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炎,需要进一步观察治疗。据悉,王某一直在家务农,每个月仅靠卖蔬菜维持家用,如果这个月没有菜卖,就没有余钱,家庭条件非常拮据。王某在年轻时候结过一次婚,前妻嫌弃家里太穷离开了家,随后一直和 80 岁老母亲相依为命。前几年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智商还有问题,可谓是给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记者获悉,当天王某送到新沂当地医院抢救室时,把全家仅有的两千多块钱都带上了,一眨眼的工夫就没有了……在新沂当地医院一天费用要
块钱,治疗 20 天共花费数十万,这些钱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尽管在王某的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勉强凑齐了医药费。可是后续的费用一直没有着落。急诊医生在朋友圈「众筹」救助患者「既然已经转到南京大医院了,如果因没有医药费而导致治疗戛然而止,确实非常可惜。」该院急诊科马绍磊医生灵机一动,想到在网上募集善款,在急诊科徐昌盛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很快就有 648 人众筹,共筹到 24272 元,让这个快要陷入绝望的家庭再次燃起生的希望。值得一提的是,热心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一个江苏省内外的急诊医生微信群。他们来自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广东等医院急诊科,他们和王某素不相识,却慷慨解囊,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某一天的中午,心细的徐昌盛副主任医师来到医院附近的羊肉面馆,点了一碗羊肉面,送到王某手中。捧着这碗热腾腾的羊肉面,王某激动万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南京也能吃到地道的羊肉面,还是医生给自己买的。在中大医院,急诊医护团队不断调整抗感染方案,对病人加强营养支持,消瘦的患者王某精神状态渐渐好转,慢慢已经能自己进食了。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诊科抢救病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