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减去一个数等于的一半减去三十八得五十六这个数是多少

当前位置: >>>
聋校第十六册数学教案
    & & & & & & & & & & & &&聋校第十六册数学教案
一、珠算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的:认识算盘。
教学内容:P1-3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活动中,应用比较广泛。
算盘有顶珠、上珠、梁、档、框、下珠、底珠。
在算盘上选一档记个记号,作为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挡表示0。
拨珠的时候,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拇指、食指和中指的分工如下。
拇指:拨上下珠。
食指:拨去下珠。
中指:拨上上珠和拨去上珠。
例11到9各数的记法。
例2读出算盘上所表示的数。
10&&& 29&&&& 290&&& 506&&&&& 5060
练习:做一做
作业:P 1&3
教学后记:
&&&& 在讲解算盘的用途和各部分名称以及定位时,可以用大算盘演示,并在梁中间贴上数的个、十、百、千&&算盘各部分名称在学习珠算时经常用到,必须让学生很好地记住。
教学目的:认识算盘
教学内容:例3、4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算盘:在古代,人们开始用石子计数,后来用木棍或竹签计算,再往后人们发明了用小棍把珠子串起来,作为计算工具,慢慢改进成像现在用的算盘。在我国,使用算盘已有几百年了。
例3在算盘上拨出17、56、185、309和604。
实际操作,重要的是操作要规范。慢一点没关系。
例4在算盘上拨出603、6003、6300和70030。
注意在算盘上拨数,要从数的高位拨起。数的中间哪一位有零,就要空着那一位。
练习:做一做。
作业:4、5、6
教学后记:
&&& 教学1&9各数在算盘上的记法前,首先要讲清正确拨珠方法的重要性。然后按照拇指、食指、中指的单动作进行练习,要结合不同数目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协同动作&的要领。
教学目的:不进位加法(1)
教学内容:例1、2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学习&上几&的的口诀:
一上一   二上二  三上三   四上四  五上五
六上六   七上七  八上八   九上九
例1  计算 2+1& 1+5  2+6
2+1=3&& 1+5=6&& 2+6=8
运用上面的口诀。
例2下面的题目该怎样拨?说出口诀。
5+2口诀:二上二&& 2+7口诀:七上七
6+3口诀:三上三&& 1+8口诀:八上八
用上几的口诀,我们可以做一些加法。计算时首先要定好个位,先拨上第一个加数,再加上第二个加数。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二第1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2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践练习,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编出其他的口诀。
教学目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3、4、5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3 计算60+20
做珠算加法时,如果加上的数可以直接在本档上拨珠,就用上几的口诀。
 例4 计算123+256
    珠算加法要从高位加起。
 例5 计算605+1080
注意:百位和个位上加0,都不用拨珠。
珠算加法要记住三条:
1.先要在算盘上定好个位。
2.先拨上第一个加数,再加上第二个加数。
3.按照数位从高位加起。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二2DD7题。
教学后记:
&&& 要启发学生从千位起逐位按口诀拨珠,凡是加0的就不用拨珠。也可以让学生在大算盘上演示。然后总结珠算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目的:学习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6 、7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64加1,该怎样拨珠?
口诀:一下五去四
& 想一想:口诀中的一在算式中是什么数?为什么要下五?为什么要去四?
例73、4各加2,该怎样拨珠?
口诀:二下五去三
& 想一想: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同一句口诀?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三的1&3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6结束引导学生回答&想一想&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口诀的含义,建立满五加的概念。最后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在算盘上从左往右各档上都拨上4,再各档上加1,边念口诀边拨珠。
教学目的:学习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8、9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8 2、3、4各加3,该怎样拨珠?
    口诀:三下五去二
例9 1、2、3、4各加4,该怎样拨珠?
    口诀:四下五去一
当两个数相加的和满5,下珠又不够用时,就要拨下一个上珠,再从下珠拨去多加的数。
这类口诀每一句中的第一个数是要加的数,后面的下五去几表示拨珠的动作,要加的数与去几的数合起来是五。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三4DD8题。
教学后记:
&& &96&912345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 例10 用珠算计算34+24。先试打一下。
十位的口诀:二下五去三,
个位的口诀:四下五去一。
& 例11 用珠算计算444+123
&&&&&&& 百位的口诀:一下五去四,
&&&& &&&十位的口诀:二下五去三,
&&&&&&& 个位的口诀:三下五去二。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四的1&3题。
教学后记:
&&& 例10、例11是&下五去几&口诀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下五去几&的四句口诀容易混淆,说方法和拨珠的动作不要太快,以便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4&11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4.(1)学生练习:
要反复练习。
&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 注意要边念口诀边打算盘。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 注意要边念口诀边打算盘。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 注意要边念口诀边打算盘。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 注意要边念口诀边打算盘。
&(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
&&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2)老师讲评。
10. (1)学生练习: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四的4&8题。
教学目的:学习进位加法(1)
教学内容:例12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29加1、2、3、4、5、6、7、8、9,每次该怎样拨珠?
9+1& 口诀:一去九进一&&&& 9+2& 口诀:二去八进一
9+3& 口诀:三去七进一&&&& 9+4& 口诀:四去六进一
9+5& 口诀:五去五进一&&&& 9+6& 口诀;六去四进一
9+7& 口诀:七去三进一& &&&9+8& 口诀:八去二进一
9+9& 口诀:九去一进一
&& 当两个数相加的和满10的时候,应向左边一档进一。拨珠的方法是本档拨去的珠数,与加上的数要凑成10,再在左边一档拨上一个下珠。
&& 这类口诀每一句中的第一个数是要加的数,后面的去几进一表示拨珠的动作,要加的数与去几的数和起来是十。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五的1&3题。
教学后记:
&&& 在教学9+2时,为使学生理解算理和拨珠顺序的合理性,可先让学生拨珠计算7+2,再引出9+2,使学生看到这时不能直接拨上2个珠,要进位。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进位加法(1)
教学内容:例13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3用珠算计算73+49。
十位的口诀:四去六进一。
个位的口诀:九去一进一。
练习:做一做(要求边打边念口诀)
作业:练习五的4&8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13时,要让学生明确先加十位数,再加个位数,然后引导学生想:计算两位数珠算加法时,每位上的拨珠方法怎样。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进位加法(2)
教学内容:例14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45加6、7、8、9,每次该怎样拨珠?
5+6& 口诀:六上一去五进一
5+7& 口诀:七上二去五进一
5+8& 口诀:八上三去五进一
5+9& 口诀:九上四去五进一
&& 当两个数相加的和超过10,又不能直接用去几进一的口诀时,就要先在本档拨上几个下珠,再拨去一个上珠。加上的数与5的和是十几,就在本档拨上几个下珠,再在左边一档拨上一个下珠。
这类口诀每一句中的第一个数是要加的数,后面的上几去五进一表示拨珠的动作,要加的数加上五是十几,拨珠时就在本档上几,并去五进一。
作业:练习六的1&5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14的&5+6&时,先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5,再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加6的两句口诀。分析5+6这道题,这两句口诀能不能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加数6是由哪些算珠组成的。弄清了拨珠方法以后,就可以对拨珠的动作加以指导。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进位加法(2)
教学内容:例15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5675+706
&&&&&&& 口诀:七上二去五进一
六上一去五进一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六的6&13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15时,首先做百位上的6+7。问学生,6+7怎么加?十位上加0不用拨珠。然后,可以让一个学生在大算盘上拨珠计算,要求边拨珠边说口诀。
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不进位加法(2)
教学内容:例16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口诀:四上四
&&&&& 八上三去五进一
&&&&& 一下五去四
&&&&& 九上四去五进一
&&&&& 一去九进一
&& 在珠算加法口诀中,除加5只有两句口诀外,其余都有三句口诀。在一个数的上面加上几,就应用加几的口诀。把口诀记熟,做珠算加法就比较简便。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七的1&5题
教学后记:
&&& 像连续进位的题目,前面没有学过,切忌一带而过,必须把各步计算讲清楚。讲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算盘上拨一遍。然后结合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掌握这种类型题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6&10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6.(1)学生练习。
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熟练。
& (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
要求一边念口诀一边打算盘。看谁打得又对又快。
&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要求一边念口诀一边打算盘。看谁打得又对又快。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统计表问题不复杂,主要是用算盘进行计算。
&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法应用题,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算盘来计算。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七的6&10题
第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11&18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1.(1)学生练习:
&& 边打算盘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
&& 边打算盘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 边打算盘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14. (1)学生练习:
&& 边打算盘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15. (1)学生练习:
&& 边打算盘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16. (1)学生练习:
&& 边打算盘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17.(1)学生练习:
本题是简单的加法应用题,主要是练习算盘。
&& (2)老师讲评。
18. (1)学生练习:
本题是简单的加法应用题,主要是练习算盘。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七的11&18题。
第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多位数加法。
教学内容:例17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7=67404
想一想:;每步计算用了什么口诀?
& 珠算加法的法则:
&&& 1.在算盘上定好个位。
&&& 2.找准数位,从高位加起。
&&& 3.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八的1&4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17时,先启发学生说出第一步,要在算盘上定好个位,拨上第一个加数;第二步,加第二个加数时,首先看第二个加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应在哪一档上拨珠,必须找准数位,从高位加起。教师边启发学生说出每步计算用什么口诀 ,边演示拨珠。
第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5&9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5.(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口诀和手一定要同步。
&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口诀和手一定要同步。
&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口诀和手一定要同步。
&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口诀和手一定要同步。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统计表,主要目的是运用珠算。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八的5&9题。
第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10&13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0.(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手和口诀一定要同步。如果不同步可以慢一点。
&& (2)老师讲评。
11. (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手和口诀一定要同步。如果不同步可以慢一点。
&& (2)老师讲评。
12. (1)学生练习:
边打边念口诀,手和口诀一定要同步。如果不同步可以慢一点。
&& (2)老师讲评。
13.(1)学生练习:
本题练习包括了加法的四类口诀以及各种拨珠方法,便于练习提高熟练程度。边打边念口诀。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八的10&13题。
第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不退位减法(1)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  计算3-1、7-5、8-6
    口诀:一去一
       五去五
       六去六
例2  下面的题目该怎样拨珠?口诀是什么?
   7-2 口诀:二去二   8-7 口诀:七去七
   4-3 口诀:三去三   9-8 口诀:八去八
   9-4 口诀:四去四   9-9 口诀:九去九
  每一句口诀里的第一个数表示要减的数,后面的去几表示拨珠的动作。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九的1、2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1时,重点要讲清&3-1&。教学3-1时,先定好个位,拨入被减数3,要从3里面减去1,就从个位3里面拨去一个下珠。演示后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减去的&1&与拨珠过程&去一&组成一句口诀&一去一&。
第二十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不退位减法(1)
教学内容:例3、4、5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3计算30-10、400-300、。先定好个位,拨上被减数,再减去减数。
& 做珠算减法时,如果减去的数可以直接从本档拨去,就用去几的口诀。
例4计算79-54
口诀:五去五
&&&&& 四去四
珠算减法也要从高位减起。
口诀:三去三
珠算减法也要记住三条:
1.先要在算盘上定好个位。
2.先拨上被减数,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减数。
3.按照数位从高位减起。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九的3&10题。
教学后记:
&&& 教学例4时,注意强调&数位对齐,从高位减起&的珠算减法法则。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说出拨珠计算过程。首先在算盘上定好个位,再拨珠,边念口诀边拨珠。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不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6、7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65减去1,该怎样拨珠?
&&& 口诀:一上四去五
想一想:口诀中的一在算式中是什么数?为什么要上四?为什么要去五?
例75、6各减去2,该怎样拨珠?
口诀:二上三去五
想一想: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同一句口诀?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的1&3题。
第二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不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8、9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85、6、7各减去3,该怎样拨珠?
&& 口诀:三上二去五
例95、6、7、8各减去4,该怎样拨珠?
口诀:四上一去五
&& 当一个数减去1或2、3、4,本档虽然够减,但不能把要减的数直接拨去时,必须拨去一个上珠,再拨上几个下珠,补上多减去的数。
这类上几去五的口诀共有四句。
一上四去五&&&&& 二上三去五
三上二去五&&&&& 四上一去五
这类口诀每一句中的第一个数是要减的数,后面的上几去五表示拨珠的动作,要减的数与上几的数合起来是五。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的4&8题。
教学后记:
&&& 例9的教学,教师带着学生做5-4、6-4,可让学生自己试着做7-4、8-4,并类推出口诀。然后,仿照例8的教学,让学生对5-4、6-4、8-4的算法进行比较,看看拨珠上有什么共同点。
第二十三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不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10、11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0用珠算计算67-24。先试达一下。
口诀:二上三去五
四上一去五
例11计算587-433
口诀: 四上一去五
三上二去五
三上二去五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一的1&4题。
第二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的5&14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5.(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 还要比较加法和减法口诀有什么不同。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0.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1.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2.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一的5&14题。
第二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退位减法(1)
教学内容:例12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 ,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210减去1、2、3、4、5、6、7、8、9,每次该怎样拨珠?
10-1& 口诀:一退一还九&&& 10-2&& 口诀:二退一还八
10-3& 口诀:三退一还七&&& 10-4&& 口诀:四退一还六
10-5& 口诀:五退一还五& &&10-6&& 口诀:六退一还四
10-7& 口诀:七退一还三&&& 10-8&& 口诀;八退一还二
10-9& 口诀:九退一还一
& 做珠算减法时,如果本档的算珠不够减,就要从左边一位退1当10,相减后把剩下的数直接拨在本档上。
&这类口诀每一句中的第一个数是要减的数,后面的退一还几表示拨珠的动作,要减的数与还九的数合起来是十。
练习:做一做。
作业:做一做中的练习。
第二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13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3用珠算计算423-45
口诀:四退一还六
五退一还五
练习:做一做。
作业 :练习十二的1&3题。
第二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不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14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在算盘上怎样拨珠?
3+2&&&& 23+34
4+3&&&& 24+44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413减6、7、8,每次该怎样拨珠?
口诀:六退一还四(四下五去一)
七退一还三(三下五去二)
八退一还二(二下五去三)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三的1&4题。
第二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15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5342-86=256
口诀:八退一还二(二下五去三)
六退一还四(四下五去一)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三的5&9题。
第二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10&17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0.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1.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2.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本题是简单的统计表,其主要目的是用算盘计算。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4.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5.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算盘计算。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6.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算盘计算。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7.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算盘计算。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三的10&17题。
第三十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退位减法(2)
教学内容:例16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口决:六退一还四
&&&&& 七退一还三(三下五去二)
&&&&& 八退一还二
在珠算减法口诀中,减1到减4都有三句口诀;减5到减9都有两句口诀。从一个数里减去几,就应用减几的口诀。把口诀记熟,做珠算减法就比较简便。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四的1&5题。
第三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的6&9题。
教具准备:算盘
6.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统计表,其主要目的是用算盘计算。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四的6&9题。
第三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的10&16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0.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算盘打完要用口算计算验算一下。
(2)老师讲评。
11.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2.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比赛看谁打得又对又快。
(2)老师讲评。
14.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文字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5.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减应用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6.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减应用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7.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加减应用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四的10&17题。
第三十三时
教学目的:学习多位减法
教学内容:例17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7   计算100-1、100-2
100减1,要从百位退一再减。百位拨去1,在十位上拨上9。
口诀:一退还九九
100减去2,要从百位退一再减。百位拨去1。在十位上拨上8。
口诀:二退一还九八
这类&退一还九几&的口诀共有九句。
一退一还九九   二退一还九八    三退一还九七
四退一还九六   五退一还九五    六退一还九四
七退一还九三   八退一还九二    九退一还九一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五的1DD4题。
第三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学习多位数减法
教学内容:例18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8 50364-726=49638
     口诀:七退一还九三(三下五去二)
        二上三去五
        六退一还四(四下五去一)
珠算减法的法则:
1.在算盘上定好个位。
2.找准数位,从高位减起。
3.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再减。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五的5&10题。
第三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的11&14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0.(1)学生练习:
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老师讲评。
11.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2.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比赛看谁打得又对又快。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4.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五的10&14题。
第三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用算盘计算小数加法。
教学内容:例1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 在珠算里,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法完全相同,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口诀也完全相同。计算时要先定好个位,个位右边的第一档是十分位,第二档是百分位&&
例12.45+0.854=3.304
口诀:八退二进一
五退五进一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六的1&2题。
第三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的3&9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3.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4.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 本题是简单的小数加减应用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小数加减应用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 本题是简单的小数加减应用题,主要是算盘练习。
(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 本题是简单的统计表,用算盘进行汇总。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六的3&9题。
第三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应用算盘计算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例2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在珠算里,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减法完全相同,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口诀也完全相同。在算盘上,个位右边的第一档是十分位,第二档是百分位&&
例23.1-2.86=0.24
口诀:二下二
八退一还二
六退一还四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七的1&4题。
第三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的5&9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5.(1)学生练习:
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2)老师讲评。
6.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7.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注意单位不要丢了。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
&& 本题是简单的小数减法应用题。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七的5&9题。
第四十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七的10&13题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10.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计算完要用算盘再验算一遍。
(2)老师讲评。
11.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12.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注意单位换算。
(2)老师讲评。
13. (1)学生练习:
&& 边打边背口诀。手和口要一致。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七的10&13题。
二、整理和复习
第四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P72&76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0不是自然数。
2.整数: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3.分数:把单位一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两个整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即:
&&&&&&&&&& a&b=a/b
4.小数:把整数一平均分成10份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5.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份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
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八的1、2题。
第四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数的改写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76、77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数的改写:
&&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
例如:.58万(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
&&&&& 235800&24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例如:4.62975&4.6(保留一位小数)
&&&&& 4.62975&4.630(保留三位小数)
&&&&& 4.62975&4.63(保留两位小数)
&小数改写成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分数改写成小数:用分子去除分母。
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并约分
分数改写成百分数:先写成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
&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同学们自己思考)
练习:做一做(小黑板)
作业:练习十八的3&6题。
第四十三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数的整除。
教学内容:P81、82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叫约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如果只有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叫做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叫做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练习:做一做。
作业:练习十九的1&6题。
第四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的7&10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
2.什么是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3.什么是质因数?
7.(1)学生练习:
&& 做作业时看清要求,理解意思再做。
&& 本题要求写的是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
& (2)老师讲评。
8. (1)学生练习:
&& 做作业时看清要求,理解意思再做。
&& 本题要求的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 (2)老师讲评。
9. (1)学生练习:
&& 做作业时看清要求,理解意思再做。
&& 本题要求是分解质因数。
& (2)老师讲评。
10. (1)学生练习:
&& 做作业时看清要求,理解意思再做。
&& 本题要求写的是分别能被2、3、5整除的数。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十九的7&10题。
第四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小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P85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饿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例如:& 0.3=0.30=0.300
&&&&&&& 3/10=30/100=300/1000
想一想: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练习:做一做(小黑板)
作业:练习二十的1&4题。
第四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内容:P87、88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四则运算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分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整数: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则运算的法则:
整数加减时,要注意把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
分数加减时,要注意当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加减。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乘除法法则。
练习:做一做(小黑板)
作业:练习二十一的第1&5题。
第四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P90 例1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表如下:
1.设计情景,导入新课。
2.指导学习:
例1计算4&1(2/7)+4&2/9+5/7&4
&&&&&&&&& 4&1(2/7)+4&2/9+5/7&4
&&&&&&&& =4&[1(2/7)+2/9+5/7](先用乘法分配律)
&&&&&&&& =4&[1(2/7)+5/7+2/9](再用加法交换律)
&&&&&&&& =4&(2+2/9)
&&&&&&&& =4&2+4&2/9(乘法分配律)
&&&&&&&& =8(8/9)
练习:做一做(小黑板)
作业:练习二十一的6&8题。
第四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93 例2、3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加法和减法叫做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二级运算。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的算式里,要按照先算小括号里面,后算中括号里面的顺序计算。
例2计算3.78-81&27+12.6
3.78-81&27+12.6(先算除法)
=3.78-3+12.6(再算减、加)
例3计算8/9&[3/4-(7/16-0.25)]
&&&&&&&&& 8/9&[3/4-(7/16-0.25)](先算小括号)
&&&&&&&& =8/9&[12/16-3/16](再算中括号)
&&&&&&&& =8/9&9/16
&&&&&&&& =1/2
&& 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1.确定运算顺序。遇到式题先要全面审题,看清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注意观察题目结构和数字特征。运用运算定律、性质 ,尽量选择简便的算法。
3.每步计算要准确。要熟练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按照法则计算。
练习:做一做(小黑板)
作业:练习二十二的1&4题。
第四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二的5&9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要做到哪三点?
5、(1)学生练习:
&& 本题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把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混淆,要认真检查。
&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 本题是文字题,检查学生的列式的顺序是否正确。
第三小题最后一步运算是和。
&(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
&& 本题是计算题,告诉学生计算时要细心一点。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 本题也是计算题但比上一题更复杂一点,又多一步计算,更要细心。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能简便的要简便。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二的5、6、8、9。
第四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P98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 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 例如: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
&& 想一想:在一个 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
例如:A乘以4.5可以写作4.5A&& 还可以写作A4.5
&&&&& S乘以可以写作SH,还可以写作HS。
又如: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可以写成:A/C+B/C=A+B/C
巩固练习:
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了B个篮球,每个46.5元。
&9A表示(&&&&&& );
&46.5B表示(&&&&&&&& );
&46.5-A表示(&&&&&&& );
&9A+46.5B表示(&&&&&&&&&& )。
作业:练习二十三的1&3题。
第五十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P99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巩固练习: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 3/5-X<0.1&&& X+3/4=6&&& 2X-16&& X+42=78
2.解下面的方程,再说一说这几个方程有什么联系。
&& 3X-48=102&&&&& 3X-16&3=102
& 3(X-16)=102&& 5X-2X=150
例& 一个数的1/2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解:设这个数为X。
&&&& 1/2X-25%X=10
&&&&&&&& 1/4X=10
&&&&&&&&&&& X=40
请同学们用口算进行验算。
巩固练习:
下面两题,哪一题列方程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1、7.8比什么数的3倍多3.6?
2、比1.4的3倍多3.6的数是多少?
作业:练习二十三的4&8题。
第五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比和比例
教学内容:P102
教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思考: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与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1、什么是成正比例关系?
2、什么是成反比例关系?
3、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2、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3、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周长和高。
作业:练习二十四的2&5题。
第五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四的6&10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6、(1)学生练习: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 (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
&&& 先求出在图上的距离,然后再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正比例:两个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反比例:两个相关联的量积一定,。
&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 根据正反比例的特点,判断出是什么比例,列出比例,进行解比例。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四的6&10题。&&
第五十三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四的11&1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1、(1)学生练习:
提示:复习比例的意义,然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是否成比例。
&& (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
提示:复习比例的性质,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 (2)老师讲评。
13、(1)学生练习:
&& 提示: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求出实际长度,然后根据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求出实际的面积。
& (2)老师讲评。
14、(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
&& (2)老师讲评。
15、(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然后填写。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四的11&15题。
第五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
教学内容:P108-110
教具准备:三角尺
1、直线、射线、线段
&& 线段: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
&& 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 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思考: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我们学习过以下几种角:钝角、直角、锐角和平角。
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垂直与平行
& 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相交成90度角的两条线叫做互相垂直。
&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思考:说说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四边形: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巩固练习:
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2、用量角器画出40度,120度的角。
3、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再画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作业:练习二十五的1&4题。
第五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圆与扇形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P111、112
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
教学过程: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
圆上A、B两点之间的 叫做弧。
经过A、B两点画两条半径,这两条半径和弧AB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思考:扇形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
思考: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巩固练习:P112 做一做
作业:练习二十五的5&9题。
第五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五的10&16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10、(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直角、平角和周角,然后计算。
&& (2)老师讲评。
11、(1)学生练习:
& 提示:直角是90度,一共分为5份,然后分别求两个角。
&& (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叫做互相垂直,根据要求画垂线。
&& (2)老师讲评。
13、(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叫做互相平行,然后根据要求画平行线。
& (2)老师讲评。
14、(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然后根据要求画三角形的高。
&& (2)老师讲评。
15、(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要求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 (2)老师讲评。
16、(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扇形,然后根据要求画扇形。
作业:练习二十五10--16题。
第五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五的17&20题
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17、(1)学生练习:
&& 提示:&1+&6+&5=180度
&&&&&&&& &1+&6+&2=180度
&&&&&&&& &1+&2+&3=180度
&&&&&&&& &6+&5+&4=180度
&& (2)老师讲评。
18、(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两条线互相平行,然后根据要求画平行线。
&& (2)老师讲评。
19、(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然后根据条件判断正反比例。
&& (2)老师讲评。
20、(1)学生练习:
&& 提示:根据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五的16&20题。
第五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内容:P117
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周长: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面积=长&宽
正方形&& :周长=边长&4 &&&&&&&& 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边&高
三角形&&&&&&&&&&&&&&&&&&&&&&&&& 面积=底边&高&1/2
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1/2
圆&&&&&&& 周长=圆周率&直径&&&& 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巩固练习: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作业:练习二十六的1&5题。
第五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六的6&10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6、(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每一个图形所具有的性质,根据性质找出共同点。
& (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什么是对称轴,根据其性质来找对称轴。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 提示:三角形的面积=1/2底&高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提示: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
&&&&&&&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 提示:找准单位一:本题的单位一是某数。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六的6&10题。
第六十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以及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教学内容:P120、121
教具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1、立体图形的认识:
& 正方体和长方体
& 共同点:都有6个面,12个棱,8个顶点;
& 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四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 圆柱和圆锥
& 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另一个曲面叫侧面。圆锥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边长&边长&6
&圆柱体表面积=2底面积+侧面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边长&边长&边长
&圆柱体体积=圆周率&半径平方&高
&圆锥体体积=1/3圆周率&半径平方&高
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七的1、2题
作业:练习二十七的3&6题。
第六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七的7&13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是什么?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7、(1)学生练习:
&& 本题是口算题,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 提示:求出大正方体和小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提示:圆锥的体积=1/3圆周率&半径平方&高
&&&&&&& 圆柱体体积=圆周率&半径平方&高
&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提示:表面积只有五个面,表面积=长&宽+2长&高+2高&宽
&&&&&&&&&&&&&&&&&&&&&&&&&& 体积=长&宽&高
& (2)老师讲评。
11、(1)学生练习:
&& 提示: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公式
&& (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
& 提示:增加了2个底面积。面积=圆周率&半径平方
&& (2)老师讲评。
13、(1)学生练习:
& 提示:圆锥的体积=1/3圆周率&半径平方&高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七的8&13题。
第六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各种计量单位和进率
教学内容:P124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请你在下面的()里填上进率,再说说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常用的重量单位如下表。请你在表中填上进率。
常用的时间单位如下表,请你在表中填上进率。
想一想: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巩固练习:P128 第三题
作业:练习二十八的2DD6题。
第六十三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名数的改写
教学内容:P126-127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名数:计量的结果,用数来表示,并且还要带上单位名称,通常把它们合起来叫做名数。
请你举例说明,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
如:2小时=2&60=120分&&&&&& 200厘米=200&100=2米
巩固练习:
3千克50克=( )克&&&&&& 3千克50克=( )千克
3050米=( )千米( )米&&&& 3050米=( )千米
& 在名数的改写中,为了简便可以应用移动小数点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进行改写。例如:0.32千米=320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三位)
巩固练习:
(& )平方米=75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 )立方米=4300立方分米=(& )升=(& )毫升
作业:练习二十八7&10题。
第六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八的12&1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进率。
12、(1)学生练习:
提示:复习各单位之间转化的关系。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转化不要混淆。
&& (2)老师讲评。
13、(1)学生练习:
提示:低级单位不够减,要向高级单位借,在借的过程中要把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
&(2)老师讲评。
14、(1)学生练习:
& 提示:最后要求的单位和已知单位不同,要把它化成要求的单位。
&& 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
&& (2)老师讲评。
15、(1)学生练习:
& 提示:容积就是体积,各个长度单位不同,先把它们化成相同的长度单位,然后再计算。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八的12&15题。
第六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例1
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应用题四简单应用题,各种应用题都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组合成的。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先要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进行计算,求得答案。
例1 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91人这个工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根据上面例题中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 算式:
(1)&&&&&&&&&&&&&&&&&&&&&& &&&&&&&&&&&&&&&&&&&&&&&&&
(2)&&&&&&&&&&&&&&&&&&&&&& &&&&&&&&&&&&&&&&&&&&&&&&&
(3)&&&&&&&&&&&&&&&&&&&&&& &&&&&&&&&&&&&&&&&&&&&&&&&
从上面可以看出,已知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的人数,不仅可以求出它们的和或差是多少,还可以求出男工分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或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下面我们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时间=总量
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巩固练习:
1、一种毛线每千克的价钱是66.5元,买了0.5千克应付多少元?
2、张村今年春季植树1480棵,比李村植树的棵数少245棵。李村植树多少棵?
作业:练习二十九的1、2题。
第六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九的3&6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成:
1、一种毛线每千克的价钱是66.5元,买了0.5千克应付多少元?
2、张村今年春季植树1480棵,比李村植树的棵数少245棵。李村植树多少棵?
3、(1)学生练习:
提示:运走的吨数+剩下的吨数=总吨数
&&&&& 工效&时间=总量
& (2)老师讲评。
4、(1)学生练习:
提示:第一小题是以舞蹈队为单位一,
&&&&& 第二小题是以合唱队为单位一。
&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 提示:第一小题的单位一是:玉米的面积,已知。
&&&&&&& 第二小题的单位一是:小麦的面积,已知。
&&&&&&& 第三小题的单位一是:玉米的面积,未知。
&&&&&&& 第四小题的单位一是:小麦的面积,未知。
6、(1)学生练习:
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二十九的3&5题。
第六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复合应用题
教学内容:P135 例2 练习三十的1&4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例2& (1)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走多少千米?
(2)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走多少千米?
(3)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走多少千米?
1)让学生自己解答例2中的三道题,一面解答一面让学生注意后边每一题与前边一题的联系。
2)通过解答与分析它们的联系可以看出,解答这些题的关键是,要先知道原计划 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和实际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3)让学生说说对每道题是怎样想的,列式之前是怎样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1、(1)学生练习:
&& 提示:&提前&的意思就是减少了。
& (2)老师讲评。
2、(1)学生练习:
&& 提示:&提前&的意思就是减少了
& (2)老师讲评。
3、(1)学生练习:
&& 提示:先求出实际每小时和原计划每小时耕地多少。
& (2)老师讲评。
4、(1)学生练习:
&& 提示:先求出橡皮需要多少钱。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的1&4题。
第六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复习复合应用题
教学内容:P136例3& 练习三十的5&10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例4(1)码头上有40吨化肥。先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6次,剩下的改用一辆载重2吨的拖拉机运,还要运几次?
&&&&&&&&& 想:要求剩下的化肥还要运几次,可以应用下面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剩下的化肥重量&拖拉机的载重量=还要运的次数
&&&&&&& (40-5&6)&2
&&&&&&&& =10&2
&&&&&&&& =5(次)
&&&&&&&&&&& 答:还要运5次。
(2)码头上有一批化肥。用一辆汽车来运需要8次;用一辆拖拉机来运需要20次。现在先由一辆汽车运了6次,剩下的改用一辆拖拉机来运,还要运几次?
想:把一批化肥看作单位&1&那么一辆汽车每次能运这批化肥的1/8。一辆拖拉机每次能运这批化肥的1/20。
(1-1/8&6)&1/20
&&&&& 答:还要运5次。
5、(1)学生练习:
& 提示:剩下的&所需要的时间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 提示:先求前4天收了多少,再用剩下的&时间
&(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
& 提示:总量=工效&时间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 提示:现在和原来的总量一样。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 提示:现在和原来的总量一样,先求原来的单量。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的5&10题。
第六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的11&15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1、(1)学生练习:
提示:第2小题先求四年级的人数。
&& (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
提示:本题很简单,是加减混合应用题。
&& (2)老师讲评。
13、(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六年级收多少白菜。
&& (2)老师讲评。
14、(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一共分了多少个皮球。
&& (2)老师讲评。
15、(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还剩下多少千克。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的11&15题。
第七十课时
教学目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的16&20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6、(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一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 (2)老师讲评。
17、(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剩下多少只橘子。
&& (2)老师讲评。
18、(1)学生练习:
提示:总量=工效&时间
&& (2)老师讲评。
19、(1)学生练习:
提示:总量=工效&时间&& 时间=总量&工效
&& (2)老师讲评。
20、(1)学生练习:
提示:分别求出四五年级各运多少块。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的16&20题。
第七十一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P例4& 练习三十一的1&3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根据什么来列方程?
例4&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5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之间铁路长多少千米?
&&&&&&&& 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 (60+55)&4& (自己解答)
(2)甲乙两站之间铁路长4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5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 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 算术方法:460&(60+55) (自己解答)
&&&&&&&&& 方程解:& 解: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 &&&&&&&&&&&(60+55)X=460& (自己解答)
(3)甲乙两站之间铁路长46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算术方法:460&4-60
&&& 方程解:&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 (60+X)&4=460&&& (自己解答)
1、(1)学生练习:
提示:总量=工效&时间
& (2)老师讲评。
2、(1)学生练习:
提示:找准单位一,本题的单位一是文艺小组的人数。
& (2)老师讲评。
3、(1)学生练习:
提示:路程=速度&时间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一的1&3题。
第七十二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一的4&7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4、(1)学生练习:
提示:总量=单量&数量
&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提示:第1小题的单位一是:杏树(未知)
&&&&& 第2小题的单位一是:桃数(未知)
&&&&& 第3小题的单位一是:桃数(未知)
&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提示:第1小题的单位一是:徒弟加工零件个数(未知)
&&&&& 第2小题的单位一是:师傅加工零件个数(未知)
& (2)老师讲评。
7、(1)学生练习:
提示:路程=速度&时间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一的4&7题。
第七十三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P144 例5& 练习三十二1&6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例5学校举办的美术展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
(1)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 (80-50)&50(以水彩画为单位一)
(2)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80-50)&80(以蜡笔画为单位一)
&& 共同点:它们的已知条件一样。
不同点:它们的单位一不一样。
1、(1)学生练习:
提示:三个小题的单位都不一样。
& (2)老师讲评。
2、(1)学生练习:
提示:第一小题的单位一是:男队员(已知)
&&&&& 第二小题的单位一是:女队员(未知)
&&&&& 第三小题的单位一是:男队员(已知)
&&&&& 第四小题的单位一是:女队员(未知)
& (2)老师讲评。
3、(1)学生练习:
提示:本题的单位一是:麻绳长度(未知)
& (2)老师讲评。
4、(1)学生练习:
提示:本题的单位一是:妹妹的身高(未知)
&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提示:本题的单位一是:本书的页数
&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提示:本题的单位一是:总面积数(未知)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二的1&6题。
第七十四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二的7&11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7、(1)学生练习:
提示:第一小题的单位一是:总数(已知)
&&&&& 第二小题是1/2吨,不是总数的1/2。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提示:本题的单位一是:上月的营业收入(未知)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提示:成活率=成活棵数/总棵数
&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提示:第一小题的单位一是:全程(已知)
&&&&& 第二小题的单位一是:全程(未知)
&&&&& 第三小题的单位一是:全程(未知)
&&&&& 第四小题的单位一是:全程(未知)
& (2)老师讲评。
11、(1)学生练习:
提示:出糖率=出糖数/甘蔗总数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二的7&11题
第七十五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P147 例6& 练习三十三的1&6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例6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想:&照这样计算&就是说每天修的路长是一定的。所以修路长度和修路天数成正比例关系。
第一种解法:
解:设修完这条公路还要X天。
1.5/3=(12-1.5)/X
第二种解法:
解:设修完这条公路一共要X天。
1.5/3=12/X
&&&&&&&&&&&&&&&&&& X=24
&&&&&&&&&&&&&&& 24-3=21(天)
答:修完这条路还要21天。
1、(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反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2、(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3、(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4、(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反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三的1&6题。
第七十六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三的7&11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7、(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反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10、(1)学生练习:
提示:第一小题运用反比例关系。
&&&&& 第二小题运用正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11、(1)学生练习:
提示:运用反比例关系。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三的7&11题。
第七十七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平均数和统计表
教学内容:P149 例1 练习三十四的1&6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例1 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求这七个班的平均人数。(学生自己解答)
提示: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40+38+40+40+41+38+36)&7
& 答:这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是39人。
例2振华小学五年级同学在小工厂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五年级同学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五年级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共做多少个玩具。
&&&&& (267+292+282)&(48+50+47)
&&&&&& =&&&&&&&&&&&&&&&
&&&&&& =&&&&&&&&&&&&&&&
&&&&&&&&&&&&& 答:五年级同学平均每人做&&& 个。
1、(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五次小麦的总重量。
& (2)老师讲评。
2、(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总钱数和总重量。
& (2)老师讲评。
3、(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里程和总时间
& (2)老师讲评。
4、(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总成绩。
& (2)老师讲评。
5、(1)学生练习:
提示:先求出总成绩和总人数。
& (2)老师讲评。
6、(1)学生练习:
提示:先调查,再统计。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四的1&5题。
第七十八课时
教学目的:复习统计图
教学内容:P151&153& 练习三十四的7&9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7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 东风机床厂1997年第四季度产量统计表
1998年1月制
&& 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总计,看看你的计算结果对不对。
7、(1)学生练习:
提示:复习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 (2)老师讲评。
8、(1)学生练习:
提示:复习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 (2)老师讲评。
9、(1)学生练习:
提示:教科书上已经给出画好的表格,只要求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并能填写相应的数据就可以了。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四的7&9题。
第七十九课时
教学目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四的10&12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0、(1)学生练习:
提示:教科书上已经给出画好的表格,只要求学生能看懂统计表并能填写相应的数据就可以了。
& (2)老师讲评。
11、(1)学生练习:
提示:第一小题:先求出总产量,然后再算平均数。
&&&&& 第二小题:先分别求出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产量。
& (2)老师讲评。
12、(1)学生练习:
提示:复习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然后再制作。
& (2)老师讲评。
作业:练习三十四的10&12题。
第八十课时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 3.6&&&&&&
2. 305752&&&&&&&& &&&&&&&
3. a : b = ,a : 5=(&&& ) : (&&& )
0&&&&&&&& 20&&&&&&&& 40
5.&&&&&&&&&&&&&&&&&&&& &&&&&&& 6&&&&&
6. &&&&&&& &&&&&&&&&
7.如果 =Y,那么X和Y成(&&&& )比例;
如果 =X,那么X和Y成(&&&& )比例。
8. 30&&&&&&&&&&
9. 20%&&&&&&
2. 2 : 1&&&
4. 3 : 030&&&
5. 2:3,4:9&&&
&& &&&&&& 7:6&&&&&&&& &&&&&&& 8:21
2. 510&&&&
&& &&&&&&&&&& &&&&&&&&& &&&&&&&&
&& &&&&&&& &&&&&&&&& &&&&&&&
5 : 6&&&&&& 6 : 5&&&&&&&& &&&&&&&&
&&& &&&&&&&&&&&&&&&&&
&& &&&&&&&&&&&&&&&&&&&&
1.& 0.24x&&&&&&&&&&&&&& 2.& 2X,
&20&&&&&&&&&&&&&&&&&&&&&&& 8
3. 0.47200.5
4. 2001001/2000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数减去一半等于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