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独生子女补贴大学潘懋元的子女

关注:三问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学泰斗”潘懋元,你为什么还不忏悔?
难得追回星,怎么的,还追错了?
& &三问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学泰斗”潘懋元,你为什么还不忏悔?
&链接:/thread--1.html
&日,西南交通大学通告,认定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抄袭成立,决定取消黄庆的博士学位,并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纠葛两年多的“黄庆学术抄袭案”,总算有了结果。
&&&这一消息很让诚实刻苦的学人欣慰和鼓舞。
“板凳坐得十年冷”才能做学术,学术研究讲究证据、渊源、出处,对引用有严格的规范,近年来,高校已成学术腐败已成高危区,特别是哪些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博导”、“大师们”,你们的学术成果禁得起检验么?你们的私名印章盖到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的时候是否问心无愧?
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些可靠的资料,并赖一些知情人士的帮助,获知了另外一位大学副校长、“学术泰斗”学术剽窃的证据,陈列如下,以求教于其本人,求证于方家。
潘懋元,今年已90岁高龄,但精力不减,还经常出席公共活动,被人尊为“高等教育学泰斗”、“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和开创者”,他也欣然接受这种荣耀,不时挥毫给一些大学题词。上世纪80年代,他曾任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
&这些学术成就、社会地位的背后,却又一些基本事实很值得怀疑,需要重新澄清。
&结合资料和证据,向潘懋元先生提三点疑问如下:
1.“高等教育学第一书”的主编是潘懋元么?
&在潘懋元的公开简介里,都会提到他1957年“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本书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学雏形”,潘懋元也因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者、创始人”。
1983年,“文革”后,教育文化事业大发展,潘懋元在《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基础上编著出版《高等教育学讲座》(对比原书,章节相似度和内容重复度在60%以上),继而在1984年出版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曾获得吴玉章教育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和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潘懋元一举奠定学术地位,并很快升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的主编却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潘懋元曾经的同事、上司,人生的“贵人”厦门大学副教授陈汝惠。(补充百度资料:陈汝惠(),男,人,陈伯吹之弟,中国、、。陈汝惠先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在抗战年代以笔代战,宣传抗日救国。新中国成立后,陈汝惠在理论研究上贡献良多,被誉为“以科学实践理论指导教育科研的”。)
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的《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原书署名“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编”。在《讲义》的《前言》最后一段也写明:“这份讲义是教育学教研组编写的,并承教学研究科协助。”
查《厦门大学校史资料》可知,1955年-1960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主任是陈汝惠,潘懋元当时是“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
据厦门大学老校长王亚南(年任校长)的科研秘书林其泉回忆,根据他所掌握的王亚南科研活动、文件资料,1955年王亚南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编写一本高等学校教育专门教材”的任务交给了陈汝惠负责,陈年动笔写了第一稿,后来才调入潘懋元等成立项目组,在此基础上继续编写。潘刚来时职称还只是讲师,由陈推荐升为副教授。
《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原书“前言”最后一段写明了该书各个章节的分工情况,其中陈汝惠执笔写了12章(第13章因有争议未出)中的6章,潘懋元写了4章,张曼茵写了两章。
根据这些资料证据,参照学术规范,不难判断陈汝惠是这本书的主持者、主要执笔者,算是主编。
实际上,据厦门大学知情老教授回忆,在1960年前后,曾有海外出版机构找到厦门大学,要求出版《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按他们的学术规范,不能“集体署名”,遂议定署名“陈汝惠主编”,但当时陈汝惠因为正在接受政治审查,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当时潘懋元对“陈汝惠主编”并无异议,更没有主动提出自己成为这本书的“主编”。
但陈汝惠1984年退休后,这本书的主编就莫明成了潘懋元。
查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中,“潘懋元教育论著索引”的“专著”第一条即列《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署名“潘懋元编”,1957年原书上写明的编者“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被列在了“出版社”一项中。
1997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中,《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也被列为“潘懋元的专著”。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据潘本人的口述,再次强调《讲义》是由潘主持编写的,而且编写《讲义》的想法也是潘在“1956年一次教研组工作会议上提出的”。
这显然有悖事实,不知潘懋元先生如何解释?
2.论文发表在1956年还是1957年?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奠基人、创始者”名头还来源于另外一篇论文,《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
,这被认为是“我国第一篇论述高等教育学问题的专业论文”,具备开山之功。
查厦门大学图书馆藏《学术论坛》,1957年第三期(《学术论坛》为季刊,第三期当年9月份出版)第35-39页,刊发了这篇文章。
原书虽已发黄,但保存完好,可随时查阅。
这篇1957年发表的论文,最近的命运却有些离奇。
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官方网站()的博导介绍中,提到:“1956年潘懋元教授撰写了题为《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的论文;1957年,他主持编写了高等教育学的雏形——《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本讲义随即在国内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内广泛流传,作为课程改革和教学计划发展的重要资源。”
随后,这段注明《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写于1956年的潘懋元文字,还多次出现在对潘懋元的媒体报道和公开信息中,尤其在2009年被强化。(如:,)
发表时间被改成了1956年。难道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笔误?该学院是潘懋元主持20多年的领地,现任所长也是他的学生,可以说是潘懋元一生学术所在地,不可能没有其完备的资料。笔误说恐难以成立。
而且,在此前1991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乃至2007年出版的《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的发表时间标注的都是“1957年”。为什么这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文章的发表日期突然被更改了?而且比较频繁的出现在公开资料和报道中?
如果笔误说不成立,那么是潘懋元先生自己有意更改?没有潘的亲口承认,这也很难断定。
根据一些事实,我们做个合理推断:
首先是更改这篇论文发表日期的时间点很“巧合”。日,厦门大学校方冲破重重阻力,召开了“陈汝惠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更多的陈汝惠历史资料被发现,更多的研究文章出现,《讲义》和“前言”,以及一些陈汝惠学术活动的脉络被再次理清。这似乎给了潘懋元一些压力,会上,他的弟子李均最后一个做了发言,再次强调《讲义》是潘懋元主编的,“前言”也是潘懋元所写,同时强调《地位》和“前言”间的“血缘关系”,再反证“前言”是潘所写。
但如此恐怕还是不妥,因为《讲义》的印行时间是1957年7月,而《地位》发表于1957年9月,容易被人判定《地位》脱胎于《讲义》,很难让人信服。
更改论文发表时间为1956年,《地位》中很多内容与《讲义》重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潘懋元1956年有论在先,《讲义》自然是秉承这个研究,“前言”自然也是潘懋元所写。
这样解释,更符合逻辑,也更符合人性本能。这样理解,下文将提及的潘懋元删除“向陈汝惠致谢”的文字,删去“前言”分工情况,也更符合逻辑了。
3.“向陈汝惠致谢”的话为什么不见了?
查《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发表的原始刊物,文末最后有段话,“本文第三部分关于大学生身、心特征材料,采自陈汝惠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颇多,在此说明并志谢。”
查原文,对照陈汝惠主编的《高等教育学讲义》原书章节,潘懋元此时在学术上还算诚实。
& & 但随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查1991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1997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等,都收入了这篇《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但文末这段“向陈汝惠致谢”的文字都不见了。
& & 这又如何解释?
学术著述历来讲究用引,有严格的规范,潘懋元做为博导、学科召集人自然不会不懂得。难道是书的编辑有意或无意拿掉了?那潘先生在审阅稿子的时候也应当发现、察觉阿?因为这篇文章往往被放在他所有教育学论文的第一篇,“首当其审”。如果是潘先生自己选择“遗忘”或主动删去,做为一个被大家认为是“泰斗”级的学者,德高望重的老人,此举恐怕有违学术道德,即是“剽窃”行为,会“教坏弟子和后人”。
在1991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中,《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成了他的“专著”,但《讲义》的“前言”,尚未列入“潘懋元论文”条目。
1997年汕头大学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开始,《讲义》“前言”也被收为“潘懋元”署名的文章,只是独独少了“前言”原文中关于《讲义》写作情况和具体分工的文字。
删掉这段文字又是为那般?为了让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从文字上消失,让《讲义》变成自己的专著?恐怕只能如此猜测。
如果“前言”是潘懋元所写,那为何1991年不收入文集,1997年又为何收入?潘先生又该如何解释?
据陈汝惠的遗孀李荷珍和其家人回忆,1997年,陈汝惠罹患老年痴呆症,1998年就故去了。难道是潘懋元又“无意中”得知了这一消息,料定陈汝惠再无力与他“辩论”?
此后,在潘懋元的“口述”,及其弟子的描述中,《讲义》和“前言”都成了潘懋元独享的学术成果。在日厦门大学举行的“陈汝惠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上,潘懋元的博士生,现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均还发言称,《地位》是我国最早研究高等专业教育的文章,并且基本内容与《讲义》的“前言”是一致的,以此来论证《讲义》的“前言”也是由潘懋元所写。李均还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潘先生就是拿着同事的文章来发表,问题是很严重的。”
对照《讲义》的“前言”,和这篇1957年刊载的《地位》,可以发现:《地位》第一部分的第7、8自然段与“前言”的雷同度在80%以上,很多地方是原文照搬。
& & 看来问题真的很严重。
对于《讲义》“前言”是陈汝惠所写还是潘懋元的手笔,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论。2009年8月,几位厦门大学教授联合署名,撰写了一篇16000多字的长文——《从文本看〈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前言”的作者是陈汝惠》(),列举了数十条证据,包括当事人的回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前言》是出自陈汝惠的手笔。有兴趣者可以找来查证、研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谢谢各位的光临,本博文章全部原创,照片大多原创,需要请告知。
郭志超:走进永远的厦大孩子(转贴)
& 22:35:54
走进永远的厦大孩子郭志超&&读思北小学时,我从未听说有东澳小学,到闽西下乡再转到闽北工作考入厦大后才风闻。后来注意到这所校名“内地仔”味、规模很小的小学,居然出了多位中科院院士和省市领导,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以为,写作如同绘画,尤像素描,不细,难以成象。《永远的厦大孩子.》(章慧、郑启五主编,卢咸池主审),作者数十,却有细腻这一趋同的文风。这本八百余页的大部头,让我走进当年厦大孩子们的天地,喜欢他们的“和尚小学”和“百草园”,也记起若干位的故事。&一、隐约附小与“和尚小学”&如果没有杨振宁先生回忆起童年上学,没人知道厦大初期就有附属小学。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数论取得博士学位,1928年夏回上海偕妻带子来厦大数学系任教授。六岁的杨振宁就读厦大附小,教室在博学楼(今人类博物馆)楼下。1937年厦大内迁长汀前,这所附小应还在。迁到长汀的大学就设在孔庙及其附近,长汀县中区小学本就在这里。这样,厦大就没有办附小的必要。卢咸池学长告诉我:“抗战胜利后厦大回迁,正式创立厦大附小,潘懋元为校长(首任大概也是唯一一任),位置就在校医院边上。我大哥(1948年毕业)、王亚南校长(当时还是法学院院长)的儿子王洛林(比我大哥低一年级)等都是该校的学生。”我想,这一附小应并入后来的东澳小学。&东澳小学(公办)成立于1952年,其前身是私立养正小学,校舍就设在南普陀正殿西侧弘一法师住过的养正院里,厦大孩子多就读于此。原是僧院的校舍,光线不好,设备也很简陋。让孩子们注意到的变化是建了个滑梯,还有厦大赠送一台旧的乒乓球桌。学校被戏称为“和尚小学”,孩子们并不恼,他们感念南普陀寺的慷慨。早操就在天王殿前的大石埕,活动常在寺内大院,毕业照多有殿堂背景。&师生心态旷然,像蓝天包容万物。旷达就不易偏狭,公平公正的意识便滋长在这种心态里。郑锡平的家从厦大迁居大生里,妹妹就近入读东向的一所小学,因家长右派受到歧视恶待,到东澳办转学,教导主任有些迟疑,首任并长期担任校长的林友梅说“我来担保”,这让郑氏姐妹感念一生。书中有帧照片,庄重的她宛若社会慈母,也似慈悲菩萨。初年级的徐学课堂不守纪律,对老师批评应以膝敲课桌下板,吴秀英老师平静地说,有人不愿上课,那我们到外面树下继续。捣蛋者也跟着出来。吴老师说,他愿意一起上课了,那我们回到教室吧。事后,她也没向家长告状,相信孩子也有自省能力。不必擂人的话语,不必炫目的行止,春风无痕才是教育真谛。后来也任教的徐学感喟:“一所学校,重要的是……一批富有爱心的教师、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传统。”“这样的学校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也许要在学生离校几十年后才会被发现,立竿见影的辉煌与它无缘。”&二.快乐的“百草园”&作业不多而课外活动多是东澳校友的集体记忆。厦大校园一带当时是郊区,为课外活动提供广阔的“百草园”。半圆池、小水渠可以垂钓小鱼小虾养在大瓶小缸里,龙眼林荫来一阵警察抓小偷,空地上耍手弹玻璃珠的“高尔夫”,玩简易棒球的“捉田鸡”,山坡林草地采“虎莓”和野毛桃,采桑叶把“小黑点”养到“作茧自缚”,小宅院里养鸡鸭和兔子,在山坡垦荒种番薯。暑假里,田中群是捉蟋蟀的好手。他用须草从小洞里引出蟋蟀,能从尾尖分出雌雄,从羽翅颜色辨出斗性。他还试着捉蟋蟀崽来养成能战善斗的大蟋蟀。后来成为科学家的他,认为这些观察试验与实验室的科研没有本质的不同。从直接面对世界到用文字等符号来间接认识世界,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手段的飞跃,而符号世界惟有依附于现实世界才有活性。个人积累的感性经验越多,通过文字获取和表达的信息就越丰富。好奇和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这种天性在课外活动中获得滋养,是成长的重要内容。尽管厦大一带的环境具有独特性,但其内蕴的道理却是普遍的。&东澳小学凋零于1966年夏。尽管文革中这所小学改名为“7·27小学”而苟存,但东澳小学校友不堪阴霾岁月的回首,浩劫前的东澳才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校园。校园及其延伸的小学生活已经远去,但她留给孩子们美好的精神家园。这种陪伴终生的精神家园,其理想程度是由非短视而有远见的教育理念及其具体实践决定的。一声归雁在海峡网的评论更贴切扼要:“”&三、若干作者印象&我读厦大大三时,史学大师傅衣凌教我们《明清经济史》,他的福州腔很重,助教陈支平不时上台板书。他常引述一些典型的史料,让学生贴近历史,揭示何为由小见大的历史研究方法。我兼任这门课的科代表,上课是上午三四节,我常送傅先生回家,多了耳提面命的机会,还知道他和邓拓是同学,以及他有个和我同岁的儿子读海洋系,多年后才知道他就是傅顺生。南普陀正殿大门也可以说是东澳准校门,从厦大去上学,进了天王殿斜向西,在迦南侧殿旁的边门进去就是东澳小学了。傅顺生对佛像感起兴趣来,知道四大天王、韦陀帅哥等故事。十八罗汉原本多铁骨铮铮,鎏金偏铜而古朴,后来重塑的发福了,金光闪闪很土豪。这些变化,躲不过后来顺生的眼睛。一声归雁是顺生的网名,常读其文,知道他当年与我们分道扬镳,千里走单骑,下乡在明溪或清流。他养的黄狗被邻村知青吃了,也伤心着我。&郑南荪步行串联到福州,同伴们拟继续北上,他打电话请示,家长不同意,听命返厦。南荪读大学已小有名气,我还知道他是独子。这样的乖乖虎,父母就是多养几个也很省心。田中群则静静调皮、偷闲着玩,连弹掷玻璃球也讲策略战术。赢了一盒玻璃球,后大度送还玩伴。政协活动时同中群聊过,知道他中学时当过语文科代表。他写百草园故事,笔细如豪,简直是科学考察札记。如今,成长中的少年若琢磨地看了其文,或许能悟出“见微知著”的微言大义。语言就是思想,文理相济。我曾两次听取他在厦大科研会议的发言。他说,科研有竞争又有协作,单纯的“比”要警惕其中的“匕首”。很早,他就以世界眼光展望生物科学在21世纪的前景,并预言厦大生物学最有可能取得长足突进。他是物理化学家,怎么论议起生物学?我的将信将疑终于在后来的事实面前转为赞叹。&当讲师时我就坐过陈亚保的车,一下子就记住这位爽快人。1972年从龙岩青草盂农业建设兵团调到邵武煤矿不到一个月,我就认识亚平,探亲回厦到过亚平在厦大敬贤的家。坐了亚保车的多年后,才知道他是我好友之弟。亚平的蝶泳像海豚,文革时师从八一队游泳教练王者诚。这次阅读才知道,亚保也是“水怪”。他的自由泳如“扒龙船”,得过厦大教工运动会两项冠军。亚保幽默率性,没想到他竟是写手,一下子出手七篇。&我和启平、启五是敬贤一的老邻居。很早就见过他们兄弟俩小时在厦门喷水池和大南门的照片,哥谦谨随和,弟桀骜不驯。我学过麻衣相法,自信眼力。大约十年前,启五的学院民主选举院领导,投完票就要结束,启五竟然要求亮票,场面很尴尬。这要求没什么错,至少有追梦的情怀。我深信,这也是属于中国梦的范畴。梦不是“距离美”的遥不可及,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启五和我同为本校七七级,早就读其文、知其名,直至厦大任教后才得见庐山真面。我喜欢启五散文,像小叶按树梢在风中歌舞,妙趣天然。我偷师一些,笔头少涩。听其演讲,好像山涧激流,偶尔来一两声雷公叫,让你心里砰砰跳。但书中的小启五比较可爱,能耐心为小伙伴讲故事。&潘世墨和我同下乡武平大禾公社,我在坪坑,他在邓坑,离公社同为12华里。我去上湖(翻过山就是启五插队的唐屋)经过邓坑,山径旁的松树硕大参天。我和他在群贤二梯形大教室一起上过政治经济学公共课。世墨任副校长,仍是布衣本色,待人真诚亲切,有乃父之风。其父潘懋元是泰斗人物,我的感觉却是亦师亦友。2000年夏到厦门宾馆参加“人类生存与发展”研讨会,我送他回家,他坚持车子停在校门口附近就好。车上谈到两岸关系,他说核心是“一中各表”。意赅的简言启发我,科研虽是巨细并蓄,但最后结论是结晶体。撰文讲课,也是漪心展涟,或涟归漪心。很多新老故事让我熟知潘世建,虽然至今未见面。多年前,某宫庙范围与市政拉锯,我是“智囊”。分管城建的他,打电话给我,条分缕析,有着不可抵挡的说服力量。我的讲课还不错,但论说比之有差。钦慕某人,情融理易晓。&我在大三听过南洋研究所何启拔先生的讲座,后来在芙蓉一的路上见到他,一路交谈,不觉就要到其敬贤住处,他客气请我进去坐坐,我怕扰人,便告辞了。那一刻,下午四五时的阳光透过桉树稀疏的树叶,照在那黄粉墙面,光灿明媚。近几年才知道何瑞苹是何老的女儿。瑞苹家原在天津,小学时才到厦大,在一片地瓜腔中,她字正腔圆,得过朗诵表演奖。在近年知青文化活动中,我有幸在诗朗诵与她有过合作,受到陶冶。小毛桃的故事,流露小女生坦诚明朗的性格,透露当时社会的古板和善良。&在厦大孩子群中,我最早见面的是周跃,那是1963年或1964年秋天,周跃才五六岁,瘦小苍白却美丽,身着素色连衣裙,坐在26寸自行车脊杠的小藤椅上。那天下午,我班到厦大参观建南大礼堂等建筑,回时经过大生里,看见周爸爸带小周跃要回附近的家。周跃的大姐周如文和我是初中同窗,如文内向文静,周跃小学高年级就是业余运动员,书上有她在建南楼群前撒欢的照片,猜想性格是夏日阳光,而二姐海文性格则介于二者之间。我读一中初中,周跃妈妈在同年段教语文,是优秀教师,所任班主任的四班也是优秀班。考高中时,其班的邱博学在一中考生中名列第一。在周跃悼念琨章的文章配照里,我看到老朋友曾琨章。其父曾沧江老师,正直乐助,与右派污名的郑家比邻友敬,用草药根治了启五的肾盂炎。琨章是出院翌日下班后在家门口瘫软于地的,就此西去。因周跃的图文,琨章在文集中仍和大家在一起。&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群体认同,才有中华认同的根基。《永远的厦大孩子》富含着这种情感的力量。我也想念我的思北小学,想念老师和小伙伴。读小猫钓鱼的岁月,是一生最透亮美好的时光。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 。
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与机电学院教授,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院士)
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青年千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器官大小调控与肿瘤生物学课题组组长
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物理与机电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院士)
土木工程系教授
每页9条记录
总共57条记录[切换城市]
7共11页11) ? 11 :
location='read.php?tid=3187834&page='+page+'';}">11) ? 11 :
location='read.php?tid=3187834&page='+page+'';">Go
[09-17] 厦大90岁“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卷入“剽窃门”(+证据确凿+)
谁伤害了中国学术
所有抄袭事件在被媒体爆出的最初,引爆网民的同时,无数圈内人士也纷纷对此表达态度,特别是其中参杂利益的各界人士。而教授、博导、校长们在学术造假上的手段,其实也都如出一辙。无非是在公开发表刊物上改变自己发表文章的日期、无非是找自己的学生,可能也是现在的博导和社会知名人士来接受媒体采访,从各个角度说好话维护自己的大师地位,无非是用自己的文章来证明自己,以求造成一滩浑水的效果。而最真的和最强硬的证据便是当初涉事者的回忆、最早发表的证据以及涉事人多年来自相矛盾的表达。你要说一个谎,就必须用更多的谎言来掩饰它。这个真理,在学术界仍然成立,只是因为学术圈里也有权与钱的强大力量,因为利益群体的不断扩大,因为还有很多受害人心怀仁慈,让这个循环变得很慢。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没有大家的关注以及调查,许多这样的事情就成为永远的秘密,成为一个又一个光环随着泰斗们走进坟墓。正如国内多所大学一样,厦门大学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将为潘懋源抄袭的真相的揭示带来困难,但是如果你站在中国教育的关口上,甚至成为“泰斗”。接受监督将成为你的职责,无论是谁,如果伤害了中国学术,我们都有理由追责!!
假署名权之争,行内斗之实,利用、推动两个90岁的老人去战斗,以老人的战斗为自己获得利益,现在的知识分子也太可恶了。当事人背后的利益团体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尤为可恶。
事情绝不像我们看到这样简单吧~93岁的老人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都经历过来了既然现在选择站出来一定有她的理由!!!说风凉话的那些人们如果是你们的心血被人剽窃、抄袭了你们会说算了吧、宽容些,这样的话吗?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再复“否极泰来“和“财迷加一“
看得出来,二位对潘先生有很深的感情,但感情不能代替理性的判断,更不能以此为由掩盖,抹杀历史和事实,客观的讲,正是有你们这种人这种情绪的存在,潘先生的错误才能被掩盖几十年,才不断被“神化“,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太多了,人最可贵的是反省精神,有勇气,有魄力反省自己的人才是伟大的,不是说,只宣扬成就,一味的加“光环”,才是“大师“!《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到杭州和厦门进行了实地访问,见到了包括潘先生在内的很多当事人,证据都在,你们可以去问潘先生,去看《周刊》的报道,不要觉得一说潘先生不好就是别有用心! 帖子罗列的都是证据,摆出来,是让大家明辨是非,希望能正本清源,教育现在的人,也教育后人!你们如果真的爱护潘先生,就去劝劝他,让他承认错误,以给后人做个表率,才称得上真正的“高等教育学泰斗”,不至于让自己的成绩也因为这个事情受到抹黑。
这帖也被合偕掉了吗???
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
回复 182楼 财迷加一 的帖子
财同学,你不要把这句话反复贴上就是“保护”潘先生了,讲事实讲证据!如果以险恶的用心来看这个世界,那世界就充满了险恶!
很理解潘先生几十年经营的正面形象给一些人的印象,但同时感到异常痛惜,如果不正本清源,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还会误导更多的人!个人崇拜的恶果我们都知道!
现在很多无所谓的大师,脱光了其实都是猴子
引用 原帖由 河山伯 于
22:26 发表 其实两家人这么多年也就这样过来啦,这个叫李均的人堪称搅屎棍中的极品,你挑起事端让这两家如何退让,只能针尖对麦芒。 建议搞死李均这个搅屎棍,估计潘老现在都恨死他了,真TMD没脑子,讨好老师也不是这么讨好的
人怕出名猪怕壮、男怕没钱女怕胖
不是吧!居然还有这个事情
我是大海最平淡无奇的一滴水,等着艳阳蒸散、如果可以我愿化作你眼角悬挂的泪水;替你带走一切忧烦
引用 原帖由 yujunxu 于
13:11 发表 建议搞死李均这个搅屎棍,估计潘老现在都恨死他了,真TMD没脑子,讨好老师也不是这么讨好的
这个二百五估计是着急接老潘的班,本想一战成名,但结果是马屁拍得尘土飞扬,连马都都被呛着啦。
我要改密码了!居然ID被人盗用了!
[ 本帖最后由 否极泰来 于
22:02 编辑 ]
院士都有假了,还谈什么教授,不抄能当教授i吗!
引用 原帖由 否极泰来 于
14:23 发表 子君 13:53:53英雄是个群体,潘老和陈老都是这个群体当中的重要一员.~~~李杨(振宁)之争
mulan 13:54:26建议搞死李均这个搅屎棍,估计潘老现在都恨死他了,真TMD没脑子,讨好老师也不是这么讨好的
... 是啊,那东西看起来也没什么好的,不知道潘某为何还要独吞,而且连骨头也不吐,搞到被骨头卡住喉咙[ 本帖最后由 刘别谦 于
08:51 编辑 ]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引用 原帖由 河山伯 于
13:58 发表 这个二百五估计是着急接老潘的班,本想一战成名,但结果是马屁拍得尘土飞扬,连马都都被呛着啦。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引用 原帖由 晔菲菲 于
09:40 发表 事情绝不像我们看到这样简单吧~93岁的老人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都经历过来了既然现在选择站出来一定有她的理由!!!说风凉话的那些人们如果是你们的心血被人剽窃、抄袭了你们会说算了吧、宽容些,这样的话 ... 从知情人几十年不说,而今却要回忆往事,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开放,看看陈汝惠教授所经历的年代,明眼人都能明白,其实并不是不说,是说的渠道不通畅,从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到今天的更加民主和开明的盛世,现在,你说话的渠道不再向从前一样那么容易被某些当权者压制,你说话的渠道更加宽广了,这正是能将往事说清楚的时代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三问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学泰斗”潘懋元,你为什么还不忏悔?日,西南交通大学通告,认定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抄袭成立,决定取消黄庆的博士学位,并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纠葛两年多的“黄庆学术抄袭案”,总算有了结果。 这一消息很让诚实刻苦的学人欣慰和鼓舞。“板凳坐得十年冷”才能做学术,学术研究讲究证据、渊源、出处,对引用有严格的规范,近年来,高校已成学术腐败已成高危区,特别是哪些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博导”、“大师们”,你们的学术成果禁得起检验么?你们的私名印章盖到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上的时候是否问心无愧?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些可靠的资料,并赖一些知情人士的帮助,获知了另外一位大学副校长、“学术泰斗”学术剽窃的证据,陈列如下,以求教于其本人,求证于方家。潘懋元,今年已90岁高龄,但精力不减,还经常出席公共活动,被人尊为“高等教育学泰斗”、“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和开创者”,他也欣然接受这种荣耀,不时挥毫给一些大学题词。上世纪80年代,他曾任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这些学术成就、社会地位的背后,却又一些基本事实很值得怀疑,需要重新澄清。
结合资料和证据,向潘懋元先生提三点疑问如下:1.“高等教育学第一书”的主编是潘懋元么?
在潘懋元的公开简介里,都会提到他1957年“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本书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学雏形”,潘懋元也因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者、创始人”。1983年,“文革”后,教育文化事业大发展,潘懋元在《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基础上编著出版《高等教育学讲座》(对比原书,章节相似度和内容重复度在60%以上),继而在1984年出版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曾获得吴玉章教育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和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潘懋元一举奠定学术地位,并很快升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的主编却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潘懋元曾经的同事、上司,人生的“贵人”厦门大学副教授陈汝惠。厦门大学图书馆藏的《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原书署名“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编”。在《讲义》的《前言》最后一段也写明:“这份讲义是教育学教研组编写的,并承教学研究科协助。”查《厦门大学校史资料》可知,1955年-1960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主任是陈汝惠,潘懋元当时是“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据厦门大学老校长王亚南(年任校长)的科研秘书林其泉回忆,根据他所掌握的王亚南科研活动、文件资料,1955年王亚南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编写一本高等学校教育专门教材”的任务交给了陈汝惠负责,陈年动笔写了第一稿,后来才调入潘懋元等成立项目组,在此基础上继续编写。潘刚来时职称还只是讲师,由陈推荐升为副教授。《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原书“前言”最后一段写明了该书各个章节的分工情况,其中陈汝惠执笔写了12章(第13章因有争议未出)中的6章,潘懋元写了4章,张曼茵写了两章。根据这些资料证据,参照学术规范,不难判断陈汝惠是这本书的主持者、主要执笔者,算是主编。实际上,据厦门大学知情老教授回忆,在1960年前后,曾有海外出版机构找到厦门大学,要求出版《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按他们的学术规范,不能“集体署名”,遂议定署名“陈汝惠主编”,但当时陈汝惠因为正在接受政治审查,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当时潘懋元对“陈汝惠主编”并无异议,更没有主动提出自己成为这本书的“主编”。但陈汝惠1984年退休后,这本书的主编就莫明成了潘懋元。查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中,“潘懋元教育论著索引”的“专著”第一条即列《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署名“潘懋元编”,1957年原书上写明的编者“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被列在了“出版社”一项中。1997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中,《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也被列为“潘懋元的专著”。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据潘本人的口述,再次强调《讲义》是由潘主持编写的,而且编写《讲义》的想法也是潘在“1956年一次教研组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这显然有悖事实,不知潘懋元先生如何解释?2.论文发表在1956年还是1957年?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奠基人、创始者”名头还来源于另外一篇论文,《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 ,这被认为是“我国第一篇论述高等教育学问题的专业论文”,具备开山之功。查厦门大学图书馆藏《学术论坛》,1957年第三期(《学术论坛》为季刊,第三期当年9月份出版)第35-39页,刊发了这篇文章。原书虽已发黄,但保存完好,可随时查阅。这篇1957年发表的论文,最近的命运却有些离奇。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官方网站()的博导介绍中,提到:“1956年潘懋元教授撰写了题为《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的论文;1957年,他主持编写了高等教育学的雏形——《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本讲义随即在国内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内广泛流传,作为课程改革和教学计划发展的重要资源。”随后,这段注明《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写于1956年的潘懋元文字,还多次出现在对潘懋元的媒体报道和公开信息中,尤其在2009年被强化。(如:,)发表时间被改成了1956年。难道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笔误?该学院是潘懋元主持20多年的领地,现任所长也是他的学生,可以说是潘懋元一生学术所在地,不可能没有其完备的资料。笔误说恐难以成立。而且,在此前1991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乃至2007年出版的《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的发表时间标注的都是“1957年”。为什么这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文章的发表日期突然被更改了?而且比较频繁的出现在公开资料和报道中?如果笔误说不成立,那么是潘懋元先生自己有意更改?没有潘的亲口承认,这也很难断定。根据一些事实,我们做个合理推断:首先是更改这篇论文发表日期的时间点很“巧合”。日,厦门大学校方冲破重重阻力,召开了“陈汝惠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更多的陈汝惠历史资料被发现,更多的研究文章出现,《讲义》和“前言”,以及一些陈汝惠学术活动的脉络被再次理清。这似乎给了潘懋元一些压力,会上,他的弟子李均最后一个做了发言,再次强调《讲义》是潘懋元主编的,“前言”也是潘懋元所写,同时强调《地位》和“前言”间的“血缘关系”,再反证“前言”是潘所写。但如此恐怕还是不妥,因为《讲义》的印行时间是1957年7月,而《地位》发表于1957年9月,容易被人判定《地位》脱胎于《讲义》,很难让人信服。更改论文发表时间为1956年,《地位》中很多内容与《讲义》重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潘懋元1956年有论在先,《讲义》自然是秉承这个研究,“前言”自然也是潘懋元所写。这样解释,更符合逻辑,也更符合人性本能。这样理解,下文将提及的潘懋元删除“向陈汝惠致谢”的文字,删去“前言”分工情况,也更符合逻辑了。3.“向陈汝惠致谢”的话为什么不见了?查《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发表的原始刊物,文末最后有段话,“本文第三部分关于大学生身、心特征材料,采自陈汝惠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颇多,在此说明并志谢。”查原文,对照陈汝惠主编的《高等教育学讲义》原书章节,潘懋元此时在学术上还算诚实。但随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查1991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1997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等,都收入了这篇《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但文末这段“向陈汝惠致谢”的文字都不见了。这又如何解释?学术著述历来讲究用引,有严格的规范,潘懋元做为博导、学科召集人自然不会不懂得。难道是书的编辑有意或无意拿掉了?那潘先生在审阅稿子的时候也应当发现、察觉阿?因为这篇文章往往被放在他所有教育学论文的第一篇,“首当其审”。如果是潘先生自己选择“遗忘”或主动删去,做为一个被大家认为是“泰斗”级的学者,德高望重的老人,此举恐怕有违学术道德,即是“剽窃”行为,会“教坏弟子和后人”。在1991年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中,《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成了他的“专著”,但《讲义》的“前言”,尚未列入“潘懋元论文”条目。1997年汕头大学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开始,《讲义》“前言”也被收为“潘懋元”署名的文章,只是独独少了“前言”原文中关于《讲义》写作情况和具体分工的文字。删掉这段文字又是为那般?为了让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从文字上消失,让《讲义》变成自己的专著?恐怕只能如此猜测。如果“前言”是潘懋元所写,那为何1991年不收入文集,1997年又为何收入?潘先生又该如何解释?据陈汝惠的遗孀李荷珍和其家人回忆,1997年,陈汝惠罹患老年痴呆症,1998年就故去了。难道是潘懋元又“无意中”得知了这一消息,料定陈汝惠再无力与他“辩论”?此后,在潘懋元的“口述”,及其弟子的描述中,《讲义》和“前言”都成了潘懋元独享的学术成果。在日厦门大学举行的“陈汝惠创作和学术研究研讨会”上,潘懋元的博士生,现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均还发言称,《地位》是我国最早研究高等专业教育的文章,并且基本内容与《讲义》的“前言”是一致的,以此来论证《讲义》的“前言”也是由潘懋元所写。李均还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潘先生就是拿着同事的文章来发表,问题是很严重的。”对照《讲义》的“前言”,和这篇1957年刊载的《地位》,可以发现:《地位》第一部分的第7、8自然段与“前言”的雷同度在80%以上,很多地方是原文照搬。看来问题真的很严重。对于《讲义》“前言”是陈汝惠所写还是潘懋元的手笔,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论。2009年8月,几位厦门大学教授联合署名,撰写了一篇16000多字的长文——《从文本看〈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前言”的作者是陈汝惠》(),列举了数十条证据,包括当事人的回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前言》是出自陈汝惠的手笔。有兴趣者可以找来查证、研究。 UID326226 帖子1 精华0 积分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明天回家种田,当地主。
陈潘两人均有名望,加上又涉及厦大,在没有经过细致调查前,不宜轻下结论,否则对谁都不公平。
回复 197楼 海风安静 的帖子
支持来个仔细调查。这几天,小鱼网里的证据不谓不多,近的有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远的有二位学者花了几个月功夫才写出来的16000字的论文《从文本看······》等等,事实胜于雄辩。老兄呀,把这段公案调查清楚并不难,难的是下不下决心,下多大的决心!
回复 188楼 yujunxu 的帖子
学术这块就是一个江湖的,李就是去人家的场子踢馆的,而且是在那种场合。江湖事,江湖了。
代购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优惠
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主编的争议
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主编的争议  深圳大学李均教授来文摘要:  《炎黄纵横》2008年第8期刊登了林其泉先生撰写的《陈汝惠与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一文,该文提出:“《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是由当时厦大直属教育学教研组主任陈汝惠教授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的”。据林先生介绍,“陈汝惠先生担任直属教育学教研组主任后,向校长王亚南建议,编写一部适合于高等学校使用的教育学教材。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国最早的《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完稿了。”  上世纪50年代《讲义》的编写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起源的关键问题,必须依据当事人的叙述和有关文献资料来做出严谨的严肃分析判断。几年前,笔者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的过程中,曾就《讲义》的编写问题做过较为细致的研究。笔者认为,林先生对《讲义》编写过程的论述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讲义》的编写过程,有必要撰写此文予以澄清。  一、笔者对潘懋元先生的访谈以及《潘懋元教育口述史》的有关记载,《讲义》是潘懋元先生首先提出,并由他主持和组织当时厦门大学教育教研组同事合作编写的。有关《讲义》的编写过程,笔者曾多次访谈潘懋元先生。据潘先生回忆,1953年院系调整后期,他被任命为厦门大学直属教育学教研组主任(后因潘懋元先生担任教务处工作,这一职务于1955年由陈汝惠先生接任)。  1956年潘懋元先生在一次教研组工作会议上,把这一想法与教研组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不久,教研组开始在学校开“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并着手筹划编写《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当时由潘懋元先生首先根据自己对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些认识写出了全书的整体构思和提纲,然后组织教研组和教务处的教师干部一起讨论、分工撰写。  上述编写《讲义》的过程在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这部专著根据潘懋元先生口述历史整理而成,是了解当年《讲义》编写过程最权威的资料。  二、即便不依据《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亦可通过对潘懋元先生50年代撰写的有关论文或书稿的分析对《讲义》的编写过程做出明确判断。  (一)潘懋元先生1957年发表的《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一文可以证明,他是中国第一个倡导高等教育研究和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的学者。从该文内容也可以看出潘懋元先生当时对《讲义》内容和框架的整体构思。  (二)从潘懋元先生撰写的《讲义》前言和第一章也可以判断出他在《讲义》编写中的主导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林先生文章的有关论述简要谈上述两点,但这两点足以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50年代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并组织同事合作编写中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的历史事实。  厦门大学林其泉教授回复:  针对李均先生关于拙文的“澄清”,我只想回应如下几点:  1.李均先生在“澄清”时,只引用潘先生自己的“口述”及其文章的话语,作为权威论证来证明①《讲义》编写是潘先生“首先”提出的;②《讲义》是潘先生“主持和组织”编写的;③《讲义》的《前言》是潘先生写的。于是,得出潘先生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的首创者。如果不以潘先生言论为准绳,所有异议都是错的,必须“澄清”。在有异议的情况下,采用“自证式”论证方法,无论从逻辑上或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2.李先生以后作“反证”前作的论证方法也是不能成立的。李先生举潘先生发表于《讲义》印行后才发表的一篇文章证明潘先生是《前言》撰稿人。据查《讲义》的《前言》,文末注明写于1957年7月,而李均所举潘先生的《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一文,发表于厦大《学术论坛》第3期,查《学术论坛》是季刊,最早也在1957年9月份出版。认真读过潘先生《地位》一文,就能发现,潘先生文章不仅使用《前言》内容,还大量使用《讲义》中陈汝惠所负责撰写的相关章节的论述(将有另文列举,这里限于篇幅,从略。)按照李先生的逻辑,是否可以由此反证陈汝惠先生在撰写《讲义》时就“窃取”潘先生此后才发表的《地位》一文的研究成果呢?李先生以“先入为主”方法论证,才会犯上这种低级的逻辑错误!这里我想再补充一下,在2008年10月厦大举行的陈汝惠学术研讨会上,《讲义》的撰写者之一张曼茵曾说过,把“心理学”和“美学”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是陈汝惠先生的创新之处,查阅《讲义》,许多地方可以证明张曼茵说的一点都没错。  3.李先生根据潘先生的“回忆”说,1953年潘先生是厦大直属教育学教研组主任,后由陈汝惠接任。是潘先生记忆之误?还是李先生听错?查查已经公开出版的《厦门大学校史资料》,1953年厦大没有某主任一职。1955年—1960年陈汝惠为某主任,后因故停办了该机构,1961年复办后,此时潘先生才担任该机构主任。歪曲事实不是对潘先生的赞扬,相反会损害潘先生的形象。  4.李先生不知从何处得出《讲义》是潘先生主编的?在《前言》中最后一段清清楚楚写着:“这份讲义是由教育学教研组编写的,并承教学研究科协助。”李先生是否看清楚“文本”中的“编写”和“协助”两词!1957年陈汝惠任教育学教研组主任、副教授,而潘先生则是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讲师,这里谁是“主编”,谁是“协助”,《前言》由谁写的,不是可以一目了然吗?  我愿意再补充几句。我绝没有否定潘先生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上的贡献,也没有否定潘先生在《讲义》编写和宣传中所起的作用。李先生作为后学者赞扬自己导师的心情和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学术研究,必须实事求是,随意的主观判断,只听一面之词,不广泛找当事人调查,认真寻找历史证据,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学风和研究态度!  (按:据悉厦门大学出版社将在年底出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编的《陈汝惠研究》一书,书内将收入两位教授原稿全文,欲悉详情,敬请关注此书)。  原文:《炎黄纵横》第8期,日发行。
支持lz,不蒸馒头争口气
怎么做都对厦大来说是羞辱的事情
引用 原帖由 zengerstone 于
08:26 发表 怎么做都对厦大来说是羞辱的事情 正本清源,何来羞辱?长远看来,实厦大学术之福![ 本帖最后由 刘别谦 于
08:45 编辑 ]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一声叹息,一地鸡毛
相见容易,相处太难
回复 199楼 大冰块 的帖子
踢场子的李先生对记者说,他是厦门大学中文系请来参加陈汝惠研讨会并发言的。(见中国新闻周刊)这有点奇怪?研讨会后3天,他就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发言稿为基础,接连发文章贬陈颂潘,还谎称得到张曼茵老师默默支持。接着又以经过导师潘亲自审阅的招牌,再三再四逼杂志社领导发表他的文章······
感觉厦大这几年精力都浪费在内耗上,发展相对缓慢啊!
引用 原帖由 calling 于
08:52 发表 感觉厦大这几年精力都浪费在内耗上,发展相对缓慢啊! 所以说,找出内耗的根源,然后从根本上解决之,才是当前厦大校领导的当务之急。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引用 原帖由 wowhooo 于
08:24 发表 支持lz,不蒸馒头争口气 =600) window.open('/sjpic/.gif');"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600) window.open('/sjpic/.gif');"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600) window.open('/sjpic/.gif');"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600) window.open('/sjpic/.gif');"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馒头要蒸,气也要争[ 本帖最后由 刘别谦 于
09:11 编辑 ]
要用心去爱你的邻居,不过不要让她的老公知道。
李荷珍说,让她感到气愤的是:“1997年 陈汝惠在杭州老年痴呆病重,潘公然在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里把整本《讲义》占为己有,列入‘潘懋元专著’;而那篇前言也被删去了写明参与者协助者的最后一段,收进了‘文集’。”
。。。。。。。。。。。
本拦招租,有意者PM。。。。
再次报料:潘文集中的小动作
很多。用心排序:《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潘懋元著 黄宇智( 11:12) 标签:潘懋元 教育=600) window.open('/pic/.jpg');"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藏前于后:《潘懋元论高等教育》(1991)“前言”( 10:16) =600) window.open('/pic/d.jpg');" style="max-width:600" onload="if(this.offsetWidth>'600')this.width='600';" >[ 本帖最后由 辉煌时代 于
18:49 编辑 ]
7共11页11) ? 11 :
location='read.php?tid=3187834&page='+page+'';}">11) ? 11 :
location='read.php?tid=3187834&page='+page+'';">Go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玩斗地主,领取万元现金大奖!
非常好吃的一道硬菜,送给无肉不欢的吃货们
妹子嘴上那一圈白白的东西是啥?看起来好诱人!
还没有账号?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关注小鱼微信帐号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市父母投靠子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