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关兽药残留问题的基础科学有哪些研究工作,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查看: 3477|回复: 5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政策篇(上、下、之三)
在线时间3 小时
阅读权限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570 积分
LBHIDDEN[0]LBHIDDEN[这个贴子最后由xilinxu在
03:43am 第 1 次编辑]
建立确保中国食品安全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
发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建立一批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经过科学认证的重点研究和检测机构,为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与重点方法提供科技支撑。依据中国国情,在近期应重点发展快速检测技术。同时,有选择性地研究与研制部门高、精、尖检测方法,开发部分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快研制检测所需要的消耗品。
重点开发有关安全限量标准中对应的农药、兽药、重要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与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的检测技术和相关设备。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发展食品中重要病原体检测技术。要重点发展对人民健康造成的威胁比较大的病原体(如疯牛病、禽流感病、新城疫、口蹄疫和水泡性口炎等)的检验检测技术。对于人畜共患疾病的检测技术,要予以高度关注。加快建立食源性致病菌分子分型电子网络的步伐,迅速提高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能力。
发展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
根据对“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程控制的要求,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各环节的安全技术,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技术体系。
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加快发展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继续淘汰和限制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健全农药科学使用标准。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工作,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逐步减少对传统农药的依赖。
加快发展兽药残留控制技术。开展有关兽药残留问题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加速高效疫苗、新型兽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制定和颁布中国兽药检测方法标准、兽药残留限量和兽药休药期标准。
发展饲料安全质量控制技术。开发和推广安全、无污染、高效饲料品种以及安全高效、质优价廉的天然药物饲料添加剂替代品。发展饲料安全配制技术。不断改进饲料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降低饲料中有毒成分残留。
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合理使用化肥,利用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控制作物病虫害。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并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大力发展养殖业病害检测和防治技术、健康养殖技术与设备设施的研究开发。实行生产记录卡制度,禁止使用镇静、安眠类饲料添加剂和平喘、激素类药物。
在加工环节,大力加强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规范,保证生产环境和人员的卫生;保证原料清洗水的卫生质量,科学合理地使用防腐剂、色素、面团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延长产品的保存期和改善感官品质。
在储运环节,研究食品贮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规律和采后杀菌剂、杀虫剂的变迁规律,研制安全、经济、高效的食品储藏技术措施,开发低温冷藏设备。发展食品辐照技术,确定不同类食品最低辐照有效剂量以及相关辐照剂量参数。发展食品综合保鲜技术,研究新型清洗剂配方、保鲜剂、保鲜纸,延长食品保藏期。大力发展农产品专储、专运技术。
研究和推广食品包装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技术。进行新型、无毒、经济、受力强度适当、严密性好的包装材料的筛选、推广、应用。发展鲜切类产品可食用膜、气调包装技术。
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在开展危险性评估的过程中,将食源性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作为分析重点,重视针对易感人群的危险性评估。
化学污染物危险性评估。广泛使用的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危害性大的化学污染物是重点评估对象。在摸清食品中危害因素污染水平的基础上,研究暴露水平及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并找出其致病性阈值。制定危险性评估标准程序,确保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正确性。加强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获得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为开展危险性评估服务。加强毒理学研究,确定化学性危害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作用。充分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危险性评估,阐明中国主要化学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给药剂量、药物作用剂量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
生物因素危险性评估。对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致病性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生动物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作用进行科学评估。微生物污染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致病性细菌是对食品安全构成的危害最显著的生物性危害,应当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确定其对不同人群和个体的致病剂量。重点进行人群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定量评估以及涉及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危险性评估。
开展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
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区,检验与应用食品安全的生产、加工、检验检测技术,并探索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进步模式。示范区要将食品安全科技组装配套,加强科技推广与培训工作,提高科技的普及率和贡献率。统筹规划科技、农业等有关部门的试点行动。在示范区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创新机制,实现产学研结合。
加大食品安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科技、农业、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应增加对食品安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投入重点放在食品安全技术提高、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设备以及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等方面。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把食品安全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食品安全科技领域,从根本上改变食品安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建议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进行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调查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
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这种协调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加拿大、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为代表,为了控制风险,将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重新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由这一机构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另一类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虽然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依然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但却通过较为明确的管理主体分工来避免机构间的扯皮问题。其重要特征就是根据食品类别(美国)或按照环节(日本)进行分工,以保证对“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
中国有必要总结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要吸收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现阶段,现实选择是保留分散管理的模式,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小的调整,依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分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卫生、农业和质检等部门研究制定分工方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就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就无人管理的盲区明确责任,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管理体制,但是必须解决好分工后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该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议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设一个由卫生、农业和质检部门共同组成的食品安全标准协调小组或委员会,经过该委员会协调后才可以提交国家标准委员会。或者直接设立食品安全标准或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保持沟通与协调。
在线时间3 小时
阅读权限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政策篇(上、下、之三)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政策篇(下)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从长期看,可供选择的改革方向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现在分布于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完全整合在一起,统一放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彻底解决机构重复和管理盲区问题。该方案符合国际趋势,但对现有行政体制的冲击最大,改革的难度也最大。
第二种是借鉴美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模式,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按照食品的类别在各个部门进行分工。每个部门独立地对自己所分管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过程监管,其他部门无权干涉。至于具体的类别分工,可以根据卫生、农业和质检等部门现有的监测体系和能力进行划分。该方案可以为第一种方案奠定基础,又保证了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监管权利。但是,和日本的模式相类似,中国各部门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是按照食品产业链条的环节来划分的。因此,改革力度较大,也存在一定难度。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由于中国尚缺乏完整的由上到下独立的垂直监管系统,只有质检总局的商检系统属于垂直管理,其余的均为分级管理,各级监管机构的组织和任命由本级政府决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由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主管领导问责制。
中央和地方在食品安全标准上要保持很好的协调。国家标准的领先性和及时修订是确保全国各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相互配合的重要前提。凡是存在国家标准的,地方监管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监测。食品在地区间的流通,以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进行监管,各地不能变相设置阻碍或降低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各地可以按照地方标准进行监管。
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机制
目前,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出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的趋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有必要建立一个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通过沟通来加深理解、寻求共同解决食品安全关键问题的办法。针对目前中国食品企业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小、无序竞争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宣传国家的法规法律和实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要鼓励消费者组织开展深入广泛的监督工作,为政府监管创造更加有利的工作条件。新闻媒介要间接地承担帮助教育公众的责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改革和完善标准管理体制
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方案一最接近现有管理体制,但是其实施可以为第二个方案奠定基础。方案二在体制上存在较大变化。这两个方案也可以看作是先后的两个步骤。
方案之一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设食品安全标准协调委员会,对各部门制订修订标准时进行协调。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流通和消费环节标准的起草工作,质检总局负责加工和进出口环节食品安全标准起草工作,农业部门继续负责农牧业生产环节以及农用投入品的安全标准起草工作,但是必须经过多方协调。如果各部门未经过协调,则不给予通过。在各方协调之后,最终由食品安全标准协调委员会签字后提交国家标准委员会。
方案之二是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成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模式,由农业部、卫生部和质检总局三方共同组建国家食品法典委员会,专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保持沟通与协调。法典委员会成立两类分支机构,一类是法典工作委员会,负责标准草案的准备和呈交工作;一类是法典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协调地区标准。法典工作委员会下设的分支机构可分为专题委员会和商品委员会。
增强制标过程的科学性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添加剂限量标准、污染物限量标准、有害微生物与生物激素限量标准等重要的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制定,应以科学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危险性和暴露性评估。发布的标准须经过多个实验室的全程验证后才能公布并付诸实施。
加快标准制修订进程,完善标准体系
在各标准起草部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标准之间必须配套形成体系的原则,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逐步完善标准体系的内容。对过时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当立即组织修订,对缺少的应加紧制定。2005年之前,应将2000年前发布的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部复审完毕。力争到“十五”末期,形成重点突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定位准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互协调,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配套,与国际食品标准体系基本吻合,能满足进出口贸易需要的食品标准新体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近期应着重加强农药、兽药、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微生物等限量和检验方法标准的研究与修订工作。
优化标准结构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将食品安全或卫生标准与食品质量标准分离。在强制性标准为主、非强制性标准为辅的原则下协调两者的关系,强制性标准应侧重于安全卫生。在强制性标准及时修订并保持先进性的前提下,解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配套与互补性问题。
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一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积极派员参加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其分委会的活动。积极争取承担修订国际标准的制修订项目,以进一步提高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二要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参考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来制订修订自己的食品安全标准,加大国际标准的采标。三要考虑中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可操作性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
在线时间3 小时
阅读权限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政策篇(上、下、之三)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三)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采取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相互配套的措施,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供保障,建立 “ 从农田到餐桌 ” 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基本原则
  以科学为基础
  以科学为基础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强调风险分析。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涉及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微生物病原体、自然产生的毒素、过敏原、添加剂、农业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物、兽药残留、某些膳食补充剂的过量食用和转基因食品成分等。除此之外,不正确的食品加工方法和家庭食用方法也可能会导致其他危险的增加。要在搜集准确、全面的有关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和致病菌污染资料的基础上,对食品中的有害因素对健康的短期和长期危害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国家食品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立足当前与预见未来相结合
  从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入手,以大宗和出口优势产品为监管重点,集中力量,下大力气解决好植物源性食品的农药残留超标、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渔药)残留超标、食品微生物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充分考虑采用新技术、新资源、新材料对食品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预测未来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要求,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预见性。
  食品供应全过程监管
  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应该覆盖食品从 “ 农田到餐桌 ” 的食品链的所有方面。根据这一原则,应当推进食品安全监管 “ 四个关口前移 ” ,即从市场监管向产地监管前移,从销区监管向产区监管前移,从消费终端监管向生产源头监管前移,从流通监管向规范生产监管前移。强化生产过程源头污染的治理以及加工过程二次污染的防治。
  预防原则
  由于对于一些新产品和技术的安全性不能确定,因此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应该采取预防原则。任何新产品和技术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安全性后才能上市。
  可追溯性原则
  食品的可追溯性是指食品和原料在流通中应保有它们的溯源,在需要情况下,可为有资格的机构提供溯源相关信息。当食品发现存在危害时,可以及时从市场召回,避免流入市场。
  透明原则
  消费者有权获得清晰的食品质量、构成成分、营养物质含量、营养物质功用以及如何合理均衡膳食等方面的信息。法律法规、标准的修订与执行应在公开、透明、互动的方式下进行。
  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突破食品安全中的科技 “ 瓶颈 ” 制约
  根据实施 “ 从农田到餐桌 ” 全程控制的要求,积极追踪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分阶段、有选择、逐步深入地开展食品安全基础研究,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使中国食品安全科技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食品安全科技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应力争在 2010 年前,在加强统一管理并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作用的基础上,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要在各标准起草部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标准之间必须配套形成体系的原则,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真正做到食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
  建立政府各监管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定位要准确;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全程管理;管理机构要精干和高效;各方职责要明确;有充足的资源;在中央政府层次上有一个权威声音对食品安全负责,并拥有在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国家行动中贯彻中央政策的权力和资源。
  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起一个相互协调、分工合理、职能明确、技术先进、功能齐备、人员匹配、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检测范围上,能够满足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及加工过程、流通全过程实施安全检测的需要,并重点加强对生产源头检测手段的建设;在检测能力上,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食品安全参数的检测要求。在技术水平上,国家级食品安全质检机构应符合国际良好实验室规范,达到国际同类质检机构先进水平,部级质检机构应达到国际同类质检机构的中上水平。
  建立统一、规范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
  为加强全过程安全控制,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企业中大力推广 HACCP 体系和 GAP 、 GMP 、 GDP 等体系认证。同时,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行为。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食品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影响的区域非常广,涉及的人员也非常多。如果没有高效的应急机制,事件一旦发生,规律难以掌握,局势难以控制,本质难断,其损失难以估量。目前,建立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已经成为国际惯例,中国也应该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机制,建立预设方案等方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应当以现有国际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建立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完善已有法律法规体系;赋予执法部门更充分的权力;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等。
在线时间0 小时
阅读权限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政策篇(上、下、之三)
和尚打伞!
在线时间0 小时
阅读权限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之政策篇(上、下、之三)
[ 本帖最后由 资料员 于
14:45 编辑 ]
17: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粮票 -1
39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积分: 粮票 -1
在线时间378 小时
阅读权限70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主题帖子积分
这个是本好书啊,虽然是好几年前编写的,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食品论坛首席搬运工
金牌会员勋章
金牌会员勋章
Powered by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15年上半年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检测结果的通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15年上半年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检测结果的通报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和《农业部关于印发&2015年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的通知》(农医发〔2015〕5号)要求,各地开展了2015年上半年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检测工作,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5年上半年共检测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样品6201批。检测的畜禽动物组织包括鸡肉、鸡肝、鸡蛋、牛肉、牛奶、羊肉、猪肉、猪肝、猪尿共9种,检测的药物及有害化学物质有地克珠利、地美硝唑/甲硝唑及其代谢产物、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氯羟吡啶、尼卡巴嗪残留标示物、四环素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硝基呋喃类代谢物、β-内酰胺类、阿维菌素类、地塞米松、甲砜霉素、林可胺类、大环内酯类、β-受体激动剂、同化激素、头孢噻呋、卡巴氧残留标示物和喹乙醇残留标示物,共计22种(类)。样品来源覆盖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检测单位按规定要求完成了检测任务和结果上报工作,监控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二、监控结果
  检测的6201批畜禽产品样品,合格6196批,合格率99.92%。不合格样品5批,分别是1批生鲜乳样品青霉素G超标,1批鸡肉样品尼卡巴嗪残留标示物超标,1批猪肉样品检出呋喃唑酮,2批猪肉样品磺胺二甲嘧啶超标。
  按药物及其化合物分类统计,检测578批β-内酰胺类残留样品,其中1批来自山西的生鲜乳样品青霉素G超标;检测23批尼卡巴嗪残留标示物残留样品,其中1批来自广西的鸡肉样品超标;检测336批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样品,1批来自四川的猪肉样品检出;检测1189批磺胺类残留样品,其中2批来自河南的猪肉样品磺胺二甲嘧啶超标;检测741批β-受体激动剂类(含348批克仑特罗单品种)、300批阿维菌素类、73批地克珠利、193批地美硝唑/甲硝唑及其代谢产物、266批地塞米松、1158批氟喹诺酮类、77批甲砜霉素、66批卡巴氧和喹乙醇残留标示物、63批林可胺类和大环内酯类、286批氯霉素、25批氯羟吡啶、424批四环素类、103批泰乐菌素、128批替米考星、70批同化激素、102批头孢噻呋残留样品,未检出超标样品。
  按产品类别统计,检测1417批鸡肉样品,其中1批尼卡巴嗪残留标示物超标;检测1235批生鲜乳残留样品,其中1批青霉素G超标;检测1732批猪肉残留样品,其中1批检出呋喃唑酮、2批磺胺二甲嘧啶超标;检测356批鸡蛋、278批鸡肝、510批牛肉、214批羊肉、343批猪肝、116批猪尿残留样品,未检出超标样品。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按规定要求抽样,如实上报检测结果,并做好阳性样品跟踪检测和追溯工作。要切实加强养殖用药监管工作,进一步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要积极参与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制修订工作,对存在问题的检测方法提出修订意见。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兽医局和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办公室。
  联 系 人:农业部兽医局谷 红
  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张存帅
  联系电话:010-191652(传真)
  010-103546(传真)
  附件:2015年上半年畜禽及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检测结果汇总表
  农业部办公厅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帮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网站维护制作:农业部信息中心
浏览器使用建议:IE5.5以上
最佳浏览模式:分辨率
网站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关于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思考
来源:中国草原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作者:章力建&&日期:&&点击数:
&&& 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发展使草地农业产品的供应供应链更为复杂,食品加工原料来源更为复杂,同时也加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随着流通成本的降低,草地农业产品的质量监管难度加大。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对像中国这样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大国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的。随着草地农业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草地农业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成为当前草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国际草地农业产品贸易竞争,既是价格的竞争,更是质量和信誉的竞争。因此,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中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全面、持续提升中国草地农业产品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这种合作机制下,中国的消费者也会得到有效的保护。
&&& 亚太地区覆盖范围广,国家类型多样,既有典型发达国家,也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是全球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有益尝试。由于APEC的建立,亚太地区的国家正在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各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已有的合作机制越来越完善。在APEC的框架下,进一步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背景分析
&&& 在草地农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的大背景下,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往往成为公民关注的热点,甚至引起重要的外交纠纷。我国是全球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未来的10年内将成为全球第4大出口国。但是我国负责或参与制定的农业国际标准微乎其微。我国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草地农业产品,虽长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因没有国际标准或没有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导致出口贸易受制于人。因此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实施,在安全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展共享机制及双边合作机制等,为亚太各国提供政策和技术资助,从而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 (一)出口背景分析
&&&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制约国际草地农业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与草地农业产品贸易关联度越来越大,各国对进口国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苛刻。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贸易已由顺差转为逆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国外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壁垒制约,草地农业产品出口受阻。
&&& 例如,美国、日本等国凭借技术优势,设置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标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草地农业产品出口形成制约。日本等国家(地区)以我国出口草地农业产品存在疫病(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 和农药残留(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物等)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出口草地农业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加强对我国出口草地农业产品的检验检疫,阻碍我国草地农业产品出口。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开始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制订了新的农药残留标准,有4万多个限量标准,涉及833种农、兽药,影响我80亿美元的草地农业产品出口,给出口企业以及日本进口商造成心理压力,使我对日出口持续下降。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人士分析,中国受到“肯定列表制度”影响较大的草地农业产品,几乎囊括目前中国出口日本的所有主要草地农业产品,对茶叶、蔬菜等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草地农业产品影响尤为巨大(姚延敏,2006)。
&&& 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国际合作,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完善产品风险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全面开展草地农业产品的病原微生物、药物残留检测与控制、以及人兽共患病流行趋势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等,是今后草地农业产品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向。保障草地农业产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探讨建立突发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政府间应急处理机制,实现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 (二)进口背景分析
&&& 质量标准上不能同国际市场对接,也导致了进口草地农业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损害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危害消费者健康。比如,我国农残标准涉及的农药品种与国际农药市场的主导品种脱节,国际上大量使用的农药品种,在我国草地农业产品中却没有限量标准,导致我国农残标准不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在国际农药市场上,以除草剂为主,杀菌剂次之,杀虫剂最少。而我国农残标准涉及的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等三大类农药与国际农药市场的情况恰恰相反。
&&& 以除草剂为例。由于我国农残标准与国际农药市场的脱节,按照我国的农残标准进口国外草地农业产品时,我国所要检测的农药品种基本上是国外所不用的,而国外大量使用的农药品种如除草剂,我国的农残标准却不涉及,因此不需要检测。这样,即使完全符合我国农残标准的进口草地农业产品,仍然可能含有较高的农药残留,进而危害我国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此外,我国是美国大豆、小麦等草地农业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在美国除草剂是用于大豆、小麦等土地密集型草地农业产品的主要农药品种,然而,我国还没有发布除草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导致国外草地农业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非常低,对我国市场冲击非常大,这不仅威胁到我国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民的增收威胁极大(丁东昌,2006)。
三、集成创新机制是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关键
(一)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要求注重集成创新
& &&集成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相互结合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如果将单个科技成果比作核苷酸(构成DNA和RNA的单位),那么科技集成创新所产生的效应就类似于核苷酸的聚合效应。科技集成创新的特征是融合创新,即将相互独立但又互补的科技成果进行对接、聚合而产生的创新。
&&& 集成创新在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自主创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是由于该技术体系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国内外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要求极宽的知识背景。虽然专业化是发展的趋势,但不同专业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却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其次,随着资源、实力的相对有限性日益成为制约创新成功的瓶颈,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增大。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第三,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集成技术的发展。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科研活动,单个科研团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样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其他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
& (二)促进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的思路
&&& 1、实施战略集成,确定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重点
&&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科技需求,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或产品,集中科技资源,大力促进各项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例如,农业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性与前瞻性项目,“十二五”期间可将其作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的抓手,带动一大批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 2、实施资源集成,夯实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的基础
&&& 要加强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的资源整合,促进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科研大协作。通过区域性科研大协作,实现创新主体的集成,保障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融合,能使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保持旺盛活力。
&&& 集成现有科技资源,包括对现有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等要素进行系统的大规模整合、优化,鼓励不同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大中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并按要素的效应进行分配。应提高创新主体对集成创新意义的认识,以及对集成创新在区域发展及产业产品创新中主流作用的认识;要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两大农业科技资源的最新动向,将各种渠道获得的创新资源组织集成,不断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
&&& 3、优化组织机制,提高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的效率
&&& 在技术发展迅速、用户需求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要完成复杂的资源密集型任务,采取集成创新网络合作的形式,是共享资源、能力优势互补、降低风险的重要方式。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集成氛围,推动网络内各创新主体在资源、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融通和交流,促进研究开发、生产与市场的沟通,从而引起网络系统整体的演化和进步。这种模式实现的关键点在于能够为网络系统中的创新成员提供互补性资源和广泛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 以产业、技术或产品为平台,以计划、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支撑的集成创新模式,有助于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成相关的技术、信息、知识、能力等创新的相关资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促使技术向先进生产力转化。
四、成立研究与示范(培训)中心的是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基本要求
& (一)成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与示范(培训)中心的必要性
&&& 1、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通过示范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确保我国乃至泛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符合国际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提高草地农业产品总体质量水平;通过中心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实现土地的连片种植和集约化养殖,实现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种植养殖,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通过中心的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有利于突破草地农业产品出口瓶颈,带动我国农村种植养殖、饲料加工、包装、农兽药生产、物流等产业的发展,促进草地农业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示范区内对农业化学投入品进行全封闭、无缝式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出口草地农业产品农药、兽药残留问题,进而有效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 2、有利于社会安全稳定
&&& 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法农户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在生鲜乳和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猪饲料中违禁使用瘦肉精,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事件;加之“染色馒头”,“地沟油”等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恐慌。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草地农业产品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成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与示范(培训)中心,加强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二)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与示范(培训)中心的研究任务
&&& 1、建立健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 &广泛搜集国内外标准化生产指标。同时,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基础,参照国内标准制定并实施适合亚太地区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 2、建立健全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信息溯源机制
&&& 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对质量的监管;通过信息技术健全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开展国内外质量安全标准、监测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设备的研制。
&& &3、建立健全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 产地环境质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基础因素之一。建立适宜的产地环境质量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参数,包括产前的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灌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产中的化肥、农药投入标准等结合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健全亚太地区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 &4、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测研究
&&& 中心将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建设风险评估监测、科学研究及风险预警体系,尽快构建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具有中国及亚太地区特色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同时,中心还将承担农业生态环境的检验、测试、监督和评价,承担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调查。
&&& 5、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
&&& 开展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民培训和政策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示范区农民科学生产、文明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
五、建立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机制的对策措施
& (一)加强技术合作,促进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制度建设
&& 目前,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国内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与国际标准相比尚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时绝不能闭门造车,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和采用,从而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有符合我国国情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 美国、日本等亚太发达国家很早就十分重视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法制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草地农业产品安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 (二)积极参与亚太地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活动
&&& 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国际合作,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强调跟踪国际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从重点参与过渡到能够主导部分国际标准的制定。
&&& 做好国内外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加强对国际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趋势研究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对策的研究。按照“公正评估、区别对待”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对我国适用有效的国际标准等同采用,部分内容对我国适用有效的修改采用,并与我国的标准或技术进行合理整合。同时,全面跟踪、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争取做到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程度上有实质性的新突破,包括农业国际标准提案、主持起草农业国际标准、承担国际组织秘书处工作等。
& (三)加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的认证认可与互认
&&& 积极推进检测认证机构互认。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实验室的能力验证试验。积极开展同国外草地农业产品认证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多边、双边互认,在标准认证认可方面,一方面要加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体系标准认证的力度,使更多企业获得IS0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同时更要加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草地农业产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以及其他国外先进标准体系的认证。另一方面要加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认证的力度,扩大认证范围,尤其是自愿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以及国外的先进体系认证等,从而为我国草地农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 在标准的互认方面,要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双边互认机制。互认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措施,对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节省贸易成本,同时也更容易被协议各方接受。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与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以色列以及日本等国家达成了若干双边互认协议,对欧盟出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地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双边互认机制。当然,由于我国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标准以及我国检验机构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协议的达成不会象发达国家之间那样容易,但可以从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出发,利用自身的产业和贸易政策,发展、形成和输出自主产业技术标准,健全和完善测试、检验与认证制度和体系,增强进口国对我国的合格评定体系的信心,使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建立标准制度互认机制。另外,我国虽不是贸易强国,但是贸易大国,在很多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可以选择我国的优势产业为筹码,采取一定的制衡措施,与发达国家建立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制度互认机制,以促进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贸易的发展。
& (四)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把我国的标准推向世界
&&& 要积极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逐步使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国际标准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得到各国的认同,成为国际上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目前,国际标准有取代国家标准的趋势。我国要适应这一趋势,提升与更新部分国家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一致;同时,密切关注全球标准化新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国家标准,以使我国的出口商品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要求,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
&&& 政府与企业应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手段加强技术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提高草地农业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国家应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国际竞争行列。对于我国技术先进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应当采取措施推向世界并为各国所公认。
&&& 标准的基础是市场,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这是中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或实施标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草地农业产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尚有许多标准的空白地,而中国在某些草地农业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上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可以选择一些自己能做到而国外难以做到的技术指标,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这样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先声夺人。
& (五)完善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反技术壁垒体系
&&& 建立草地农业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机制。面对绿色壁垒不断翻新的现实,应尽快建立和完善TBT(《贸易技术壁垒协议》)通报咨询机构和工作机制,深入了解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借鉴发达国家做法,针对我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需要采取的新的应对措施,尽快建立草地农业产品贸f技术壁垒预警机制,为草地农业产品生产者提供国外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引导生产,防患未然。
&&& 建立技术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要发挥我驻外机构的优势,必要时向技术壁垒发源地的日本、美国派驻专门代表,收集、整理国外技术壁垒信息,建立我国国家技术壁垒数据库和咨询中心,及时为出口企业提供国外技术壁垒信息,从而对国外可能出现的技术壁垒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全国性的应对技术壁垒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互动,政府与中介组织、企业与专家互动,及时对国外制定和实施的针对我国的技术壁垒进行交涉,尽量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 健全反技术壁垒的研究和协调管理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和掌握《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及其他相关协议的具体内容,加强对国内外反技术壁垒典型案例的研究,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应对技术壁垒的一般规律,并在解决贸易纠纷中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反映情况,完善相关措施,更好地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 建立我国的技术壁垒体系。一方面通过技术壁垒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另一方面,针对那些对我国产品设置歧视性技术壁垒的国家或地区,保留报复的权利,并根据形势需要实施报复,以使这些国家及时撤消针对我国的不合理的技术壁垒。
& (六)建立信息网络,加强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信息领域合作与交流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量也在不断地扩大,信息更新得更快,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的信息也随之不断增加和变化,所以,必须建立高速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信息网络,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地方各级标准化信息机构建设,抓好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信息搜集工作,建立起科学实用、完整准确、功能强大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信息管理数据库,使之能快速通达整个亚太地区的草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化信息传输系统,加强同国际标准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掌握贸易对象的标准变化动态。
版权所有&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陇ICP备号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建议屏幕分辨率: 浏览器版本:IE8.0制作维护: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
邮编:730070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础科学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