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新生大学剩女是不是都要求很高知名度很高?有谁进过了?

新生大学李笑来:不信不如不知
来源:搜狐
更新人:chalmers
更新时间:
  真正有用的道理,常常都简单而又朴素,却只有少数人真正笃信 —— 而大多数人其实骨子里是不相信的。
  甘地说:
  “Your beliefs become your thoughts.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Your words become your actions. Your actions become the habits.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values. And your values become your destiny.”
  信仰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措辞,措辞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命运。(这又是我自己的烂翻译,请海涵……)
  一个公司真的要有文化(Culture)吗?
  我觉得要有,道理很简单,一个生命要有灵魂才有意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公司只不过是假装有文化 —— 那文化都是假大空的,公司内部其实也根本就没人相信。假装有文化比没文化还吓人。
  Zappos 的文化,朴素又简单:
  the first core value was to deliver wow through service.
  让你的用户尖叫。朴素、简单,却又值得追求。
  越是朴素、越是简单的道理,越难贯彻。
  Everybody wants to provide great customer service, every company wants to have great culture. What they fail to do is make it a daily habit.
  光想给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是不够的,要做到把这种观念植入到骨子里,每时每刻,思思念念都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到极致。
  其实没有完美的,但那些整日里都在琢磨整日里都在改进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更完美的 —— 直至依然不完美他人却根本无法超越。
  每个团队的文化必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优秀的团队都恪守自己的原则 —— 无论大小。
  把理解深入到笃信,把遵循深入到恪守,直至深入到像与生俱来一样 —— 这很重要。
  我在自己带过的所有团队里,一直推崇 “不断学习” 的文化,我讨厌不进步的人,我讨厌固步自封的人,我讨厌没有好奇心的人,我讨厌不肯尝试新事物的人,我讨厌不肯自我调整的人,我讨厌为了面子不讲道理的人…… 这种人是没有前途的,不能给他们机会污染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曾经一度,很多人因此表示跟我在一起有压力,甚至出现过 “集体辞职” 的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明白,那时候只不过是我自己不够优秀而已,所以吸引到身边的,都是本来就不够优秀的人。另外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优秀的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不用鼓吹学习的好处了 —— 因为大家都在拼命进步。
  再小一点的原则,有的时候也要制定。比如我讨厌那些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就事论事、坐在那里揣摩他人意图的人 —— 这些人适合去当公务员,而不是创业。但凡发现谁有这样的特质,不经警告直接开除。
  如果你真的笃信一个原则,就把它当作宪法,不能让任何其他的 “法律、法规” 与之冲突,绝对不能用 “水至清则无鱼” 之类的和稀泥理论模糊了界限 —— 因为每一个含混不清的节点最终都会和其它含混不清的节点共同作用形成几何级数倍增的混乱。
中国大学排名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记录我做过的事情。记录行动的好处在于,它不是以“成果”为焦点的,它是一过程为焦点的,于是不仅基本上不引发焦虑,还特别的有治愈效果。偶尔焦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知道自己已经做了很多注定会产生结果的事儿,注定会改变自己未来的事儿,于是,那些因为自己做错了,因为自己做的不好的事儿,就不会引起太大的焦虑。在起点上,我并没有公布我的所有计划。这基本上是我做事的典型模式——凡事尽量做出来再说,虽然有时候不得不提前说。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知道天下所有的计划,都必然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化,有时小,有时大,若是着手去做的事情,不是历史上做过无数次的事情,而是需要创新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那么对应的计划遇到挫折、反复、调整、变更甚至废弃的可能性就很大。《七年就是一辈子》是一本众创书籍,这本书的主旨其实就是一句话:& &我们必须持续自主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在展开,就包含另外一句话:& &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是由概念与方法论构成。于是,所谓的“持续自主升级”,就是指一个人不断的学习、打磨、整理、纠正、筛选那些清洗有效必要的概念与方法论......我已经把框架整理出来了,范文也写完了。于是,社群成员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名字叫《我的七年》,或者《某某某的七年》。里面是什么内容呢?就是一篇篇的文章,不需要有体系,不需要有规划,只需要每一篇写清楚一个概念或者一个方法论,持续的更新,持续的纪录。每隔一段时间重新整理一下......最终,那里记录着你自己的变化。每个人的七年肯定是不一样的,没跟人的进步大小也肯定不尽相同,但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上你并不孤独”——这是我要搞新生大学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我真的知道那些最求进步、不断前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多么孤单,我自己就是那么一路走过来的,所以我真的懂那些孤单有多么难以描述地可怕。社群成员必读书籍,最近又增加了一本。这本叫《原则》(Principles)。上一本是《领导梯队》(Leadership Pipeline)。新生大学的 “必读书籍”,就这么两本了,不多是不是?未来还会不断推荐书籍,但是这两本却是必读的。第一本,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即便大多数人不觉得自己有必要掌握——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要当父母的,就是当领导;绝大多数父母是失败的,就是不学习的缘故,既然学习不够,有更谈不上学那些自己不知道将来一定会有用的技能了。第二本,也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意识:生活、工作、学习的原则。这本书名就叫《原则》(Principles)。这是一本尚未完成,而作者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完成的“书”,也全文公开在网络上。王秒同学带领几个小朋友把这本书做成了中英文对照双语版: &/books/wang-miao/yuan-ze我们必须渴求真相,要苛求到为了换取真相甚至不惜被羞辱的地步。Ray Dalio 的这本书给我们这些普通人设定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1,这个原则既然这么重要,那它意味着什么?& &2,如果我坚持这个原则的话,有什么事情是我绝对不能做的?有什么事情是我必须做的,不得不做的?& &3,在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我是如何克服那些阻力的?& &4,在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过程中,我吃了那些亏,得了那些便宜,总体上的得失如何?
阅读(14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日直播文字版——李笑来 新生大学',
blogAbstract:'今天是日。今天是2016年的第101天,也就是说,从1月1日开始,已经过去100天。100天过去了,你有什么进步吗?我很在意进步,但我总是尽量不去关注它,因为那样经常会是我格外焦虑。可是我真的很在意进步,所以我应该有个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不那么焦虑地关注它,于是,我想出了个办法:& &记录我做过的事情。记录行动的好处在于,它不是以“成果”为焦点的,它是一过程为焦点的,于是不仅基本上不引发焦虑,还特别的有治愈效果。偶尔焦虑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知道自己已经做了很多注定会产生结果的事儿,注定会改变自己未来的事儿,于是,那些因为自己做错了,因为自己做的不好的事儿,就不会引起太大的焦虑。在起点上,我并没有公布我的所有计划。这基本上是我做事的典型模式——凡事尽量做出来再说,虽然有时候不得不提前说。',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5,
publishTime:3,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隆鼻失败率是不是很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