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谁能回答我这指甲怎么了圆圈里是病变了吗🐰

踏花归去马蹄香
资讯管理员 日 21:53
&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 董效宁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感慨于时间的匆匆流过,不知不觉远程研修第六专题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回首研修的历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跋涉者,虽然有时因为诸多因素的困扰致使学习地不是那么细致、那么深刻,但是一路走来我却领略到美景无数。细细回味研修的历程,发现自己已悄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真正领略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妙处。
改变一:胸怀宽了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时明显减少了。日常教学中,我常常会陷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认为应该多放手,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觉得只有讲解得透学生才会学得扎实。一方面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又会因为有的学生屡屡出错而火冒三丈……就这样,在理性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自己常常限于浮躁、焦灼的状态中不能自拔。
通过第五专题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错误其实也是孩子数学活动经验的一种积累。“科学就是从错误中论证出来的,我们来感激他。”郑老师这样简短的一句话,打开了我多年的心结:原来,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改变二:思考深了
我们在计算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应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题目,但如果你问为什么这样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一般回答不了。这是因为老师上课对计算的方法强调得多,对算理强调不够。如何正确解读算法和算理的关系,第二专题中刘万元老师和专家组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引领与范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难免还会遇到很多的困惑。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中,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运用口诀“二四得八”学生很容易就能商上4,但是“被除数8下面的8是怎么来的?”学生却难以理解。怎么才能突破这一难点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郑旭老师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给了我一个启迪:为什么不把“平均分”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于是,我利用课件一步步再现了8朵花平均分的过程:
师:一共有8朵花,拿出这2朵是一种,再拿出这2朵是两种,拿了几次?
师:所以8里面有2个4,也就是2乘4等于8,在被除数的下面写上8。谁能告诉我8怎么得出来的?
师:圆圈里还有花吗? 生:没有了。&
师:所以8-8=0。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竖式,看明白了吗?&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分花”过程的重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对于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迎刃而解了。&
&改变三:眼光远了&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自己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认真备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但是研修过程中,专家先进的理念和睿智的思想,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课堂打磨,来自于研修同仁的鲜活资源,就像一扇扇窗户,让我更能放眼于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几位专家那灵动的课堂、师生鲜活的生命状态和高质量的思维对话,更为我今后的数学课堂指明了方向。我将会像一只善于“反刍”的黄牛,在研修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将研修所学融会贯通,实现研修与课堂的对接,真正将所学为我所用。&
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乘借这次研修的东风,继续丰富自己的知识,转化自己的观念,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使我们的教学之路彰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能告诉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