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律基础知识学习记录应该看哪些书呀

法律人不该忘记读的两本书
日 19:52 来源:PKU法治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冯 象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读书人一辈子谈得最多的是书。不但课上课下讨论,而且时有远方不相识的读者和学子来鸿。后者说完感想,每每还请求推荐书目。那恳切的心情很让我感动,因为我在他们的年龄时无缘上大学,也是这样四处寻书问书的。然而我拿不出合适的书目,尤其在法学领域:国内的新书好书,我该向求问者讨教才是;美国的学术前沿,又未必与他们的学业和生活相关。法律,我总认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科。1993年我到港大任教,香港正处于移民潮之中,法学院考生大减。我问学生什么道理。他们说,法律不是“可转移的技能”(transferableskill),在香港学了法律,到温哥华派不上用场。所以现在入学的,都是对“九七”充满信心的呢!这话没错。法域随主权或社会制度划界,“各庄有各庄的高招”,教育训练执业资格也就画地为牢了,即便两地同属英国移种的普通法,也决不互相承认。当然,法理、人权和交叉学科研究(比如法律与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务虚”的门类不算。这些方面国内的译介和评论,近年来业已初具规模,出版信息应该不难查到。  这么考虑了,我就只谈自己的经验,提醒不要忘记两种。一是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LawandSocietyinTraditionalChina),我的入门书。我念法律时几乎无学习压力,耶鲁法学院第一年基础课根本不打分。得了空闲,便向两位国内来做访问学者和读硕士的朋友请教中国法。坐在图书馆里,从清末民初一路看下去,到史尚宽、王泽鉴,再到1980年代的统编教材,对胃口的实在不多。西文著作就更浅白了。有一天,翻出瞿先生这本书(1961年英文版),忽然眼前一亮,脑子运动起来,说不出的舒坦。书中阐述的问题和社会学视角,跟每天课堂上讨论案例的各家理论连起来了。中文版我没有看过。学子们答复:正准备读呢。我再加一句:要注意作者的方法。  二是《人民法院案例选》,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为什么?学子们感到意外。因为,受大陆法系传统和苏联教材的影响,我们的法学教育一向偏重教科书式的“原理”和法条的讲解。法律是当作一门“科学”,或者“适用真理般的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不受任何价值观和社会因素的污染”(引自左卫民/谢鸿飞,《司法中的主题词》,载《法学研究》2/2002,页73),这样来看待并赋予价值的。读一读案例,研究一下政法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民法院,及其运用、发展、存疑的学说,至少能补一些学校教育的不足吧。我自己为写书收集资料,从1992年10月“案例选”第一辑开始,每辑每案必读,至去年5月,拙著《中国知识产权》(英文)增订版交稿为止。觉得其编辑宗旨、入选案例和供稿法院的评析,均为同类出版物中的佼佼者。特别是责任编辑杨洪逵先生所撰的按语,最为精彩。有好几年,他一人负责民、商、知识产权和海事四大块的案例,凡属疑难重大的问题,不论实体程序,皆加按语而细致分析,知识之广博,令人钦佩。许多《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的“典型案例”,到了他手里,才获得了完整的表述。  日前看到一篇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出版一套《中国案例指导》(暂定名)丛书,既在意料之中又感到高兴。法治建设至今,司法活动如何公开透明一直是公众舆论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定期全面地公布审结的案件,不仅是政法实践新策略所要求的“理性化”“文牍化”的记录,更是向公众负责的交代。读完介绍,晓得这套“丛书”背后还有一个规划中的希望向“判例法”靠拢的“案例指导制度”,再对照上述“案例选”已有的建树,就想到几点建议。不妨在这儿略加讨论,主要为“丛书”的现实目标和读者着想:  据介绍,“丛书”或“案例指导制度”的权威,除了编委会(及其成员)的高级别,还表现在只选编各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终审的案件。这个选案范围,我认为不妥。道理很简单,“指导制度”的权威固然需要编委会的级别支持,但它指导的内容范围,即司法实践中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却与终审法院的级别无关。这是因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级别管辖,通常是依据争议标的的金额、当事人或案件类型(例如是否涉外)、“重大社会影响”等因素而定的;一般不管案中程序或实体法律问题的难易或“典型”与否。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的案件,照样有许多复杂疑难的问题。“案例选”刊载评析的案件,不少是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就很说明问题。所以,“丛书”的选案范围不应受法院级别的限制。至于入选案例的权威,只要最高人民法院以适当的名义声明其“指导作用”,鼓励法官、检察官、律师参照引用,就足够明确了。  “丛书”准备多收“新类型、有疑难”的案件,这是对的。但执行庭的案件“暂时不收”,说是因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在探索阶段”,就值得商榷。须知“执行难”是长期困扰各地各级法院、人所周知的老大难问题,怎么可以避开不谈,不加“指导”呢?适当地讨论一下,把形形色色的阻力拿到阳光底下来,其实有助于消除群众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同理,错案也应当选登。这样,既探讨了法律问题,又提高了司法透明度。“案例选”里就有少数错案,还有一些疑难案件的评析列出了合议庭的不同意见。“丛书”可以进一步,把错案作为“典型案例”来宣传,让大家引以为戒。这就需要改革法院内部的所谓“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此制度的弊端,学界早有论述;实行起来若想不打折扣,我看也难。比如案件被上级法院改判或发回重审,或者刑事案件中不批准逮捕、不起诉或判决无罪的,就不宜一律视为“错案”。案件作为“错案”选编在“丛书”里,当然也不能作为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的理由。  “丛书”还准备邀请“著名学者写研究性文章,阐述理论原理和案例精髓,并最后抽象出案例指导原则”。这么做,据说是为了案例的“应用性”。但我看是弊大于利。法院编案例不能学院化,脱离指导司法实践的目标。学者有学者关心的问题和任务,例如这二十多年来,常常热衷于呼吁和推动立法。这自然是要有人做的。可是“丛书”不能变成学者的论坛,不应卷入立法的争议。再如审判委员会的存废,是涉及人民法院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丛书”就不必参与。这方面“案例选”的做法可以借鉴:由供稿法院自己评析案例,针对具体的问题而非任何“原理”教条阐发意见。不足或未及之处再由最高人民法院的编辑加按语讨论。法官审理案件、总结经验,不可一味追随学院里的潮流和热点;后者自有学者的文章演讲和教科书负责。一句话,“丛书”努力的方向不应是把“著名学者”请进法院,而是要学界逐步接受并研究法院选编的案例。什么时候做得到这一步,案例才真正有了权威。  总而言之,编“丛书”的计划,乃至设想将来形成“一定程度的判例法”,是一件大好事。古人判案讲究成例;当下的政法实践,从选拔领导干部到拆迁民房,也离不开先例、惯例的运用。不然谁还会托辞“下不为例”?只是一般不必写进判决文书,告示天下而已。如此看来,关键在改革司法,包括司法文书。现在的判决书还是非常格式化的,而且以事实陈述为主,很少分析法律问题。这样的判决不可能用来指导司法实践。选编案件,其实是制作案例,即把案例提出的法律问题放在评析和按语里研究总结,再声明其权威的地位,供法官们审理案件时参照,由此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或中国特色的“判例法”。“判例法”,即便只是“一定程度”的,对司法文书亦即法官素质的要求也远比现行“成文法”制度来得严格。所以现实地看,目前这项改革只有小步前进,一点点磨合,才有望建立不论什么意义上的“判例”。普通法国家的经验表明,判例制度往往趋于保守,或者说需要一个相对保守和稳定的环境(桑斯坦,《一次一案》,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页16以下);它的成长,和运作一样,恐怕也必须是渐进式的。  以上是就事论事。若放在大背景里观察,“判例法”还涉及当前政法体制的均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职能定位。上下级法院间并无垂直领导关系,而只能以业务“指导”关联。但“指导”是弱势的权威,远不及下级法院所在“条块”中“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监督有力。无怪乎,人们面对司法领域的腐败,总是寻求党政和人大等部门的介入,最终却削弱了法院的独立。“案例指导制度”或“判例法”的探索,也许能在“条块”间铺设起一条新的权威管道,起到促进和维护司法独立的作用。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遏制腐败,长远目标则是争取较为充分的基于每一名法官的司法公正。希望“丛书”的编辑出版,能对这两项任务目标的实现有所裨益。  参考书目(以著/编者姓名拼音为序):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治理中国》(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W.W. Norton & Co, 1995。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 Mouton, 1961。  桑斯坦(Cass Sustein):《一次一案》(One Case at a Time: Judicial Minimalism on the Supreme Court)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  左卫民、谢宏飞:《司法中的主题词》,载《法学研究》2/2002。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任国凤)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百度百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是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于2006年出版后,为了充分体现[1]
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课题组分别于2007年7月、2008年1月、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对教材进行了修订。2013年5月至7月,为了推动党的十八大[2]
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上次修订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中宣部、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材进行了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对教材修订稿进行了审议指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由出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目录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生活能力   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一、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后记   2013年修订版后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王英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信息
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 者:王英鉴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本教材有如下特色: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充分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兼顾。
本书适用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
第一节 认识大学生活,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第三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第二章 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
第二节 掌握和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与艺术
第三节 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第三章 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
第一节 人生观是人生道路的指南
第二节 人生价值的取向与把握
第四章 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
第一节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 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五章 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六章 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第一节 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节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三节 恪守职业道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
第一节 增强法律意识,做守法公民
第二节 依法治国与法治精神
第八章 我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刘瑞复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信息
主 编 :刘瑞复 李毅红
市场价: ¥14.7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版 次 :1
开 本 :3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介绍
21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可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录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三 、自觉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
二、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想信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境界
第三节 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把理想信念化为追求的行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
二、维护民主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三、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
第三章 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第一节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一、人生和人生观
二、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的核心地位
三、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第二节 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二、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第三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和人生价值
二、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三、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我心理与心理的关系
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三、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涵养良好品德
第一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
二、及其主要内容
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节 遵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于事业
二、职业道德规范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第四节 遵守家庭美德
一、珍惜人生的爱情
二、婚姻和家庭美德
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第五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基本要求
二、个人品德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良好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
第一节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极其重大意义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意识
一、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宋彩云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信息
书 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职类)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本书包括上篇思想道德修养和下篇法律基础两部分,上篇主要内容有:适应高职新生活、确立成长新目标,学会身心调适、增进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我、塑造美好形象,充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尽快融人社会、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下篇主要内容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两课”教育教材,也可作为高专、职大、业大、函大等成人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用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苏建永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信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苏建永,樊传明,主编.—北京:,2010.1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推荐教材
Ⅰ.①思… Ⅱ.①苏…②樊…③吴… Ⅲ.①思想修养—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②法律—中国—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Ⅳ.①G711
CIP数据核字(2009)第235597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它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汪应明2010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信息
书 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类)
作 者:汪应明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定价:36.00元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十—·五”规划教材。本书以、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的教育。
本书内容安排在满足知识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章前“案例点击”导入的方式,并设有“资料”、“观察”、“思考”等模块,使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语言活泼、生动,贴近实际,便于阅读与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思想道德修养;第二部分法律基础。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院校和社会人员培养思想素质和学习法律基础的参考读物。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内有本书中“思考”内容的参考提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
第一章 步入高校的学习与生活
第一节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适应高职的教育和学习
第三节 确立成才目标,成为有用人才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第一节 形成对道德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 道德的评价与选择
第三节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第二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做爱国主义的实践者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第一节 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
第二节 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
第三节 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第四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节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节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思考与练习
第二部分 法律基础
第六章 法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法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法的作用
第三节 法律关系
第四节 法的效力
第五节 法的渊源
第六节 法的制定与运行
第七节 法律责任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宪法
第一节宪法概述
第二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五节 国家机构
第六节 宪法的实施及保障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行政主体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
第五节 行政相对方
第六节 主体
第七节 行政行为
第八节 行政立法
第九节行政处罚
第十节 行政复议
第十一节行政诉讼
第十二节 行政赔偿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民法
第一节 民法概述
第二节 民事主体
第四节 具体民事权利
第五节 民事责任
第六节 时效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合同法
第一节 合同概述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
第五节 合同的担保
第六节 合同债权的保全
第七节 合同的解除
第八节 违约责任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及其构成
第三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状态
第五节 共同犯罪
第六节 罪数形态
第七节 刑罚的体系与种类
第八节 刑罚裁量制度
第九节 刑罚执行制度
第十节 刑罚消灭制度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与经济有关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公司法
第三节 产品质量法
第五节 劳动法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章 诉讼与仲裁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
第三节 仲裁法
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题答题参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汪应明2015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信息
作 者:汪应明 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I S B N:978-7-111-51681-1
开 本: 16开
定 价: 34.00元
层 次: 高职高专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简介
本书系高职高专“十二五”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规划教材之公共基础课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注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宪法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与内容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以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本书在知识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章前“引导案例”导入的方式引入本章内容,通过对经典“材料”的分析,使教材内容简洁、通俗、易懂;语言活泼、生动;贴近实际,便于阅读与思考。
本书可概括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包括第一~五章的内容:第二部分为法律基础,包括第六~十二章的内容。[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图书目录
第一章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三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四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五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六章 法的一般理论
第七章 宪法法律制度
第八章 行政法律制度
第十章 刑事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经济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制度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业法律基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