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掌声曰本渔民的日子子200多字曰记

一个人过着没有鼓励,没有掌声的日子,怎么这么难熬啊?_百度知道
一个人过着没有鼓励,没有掌声的日子,怎么这么难熬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给自己信心人生总是有高潮和低谷的,既然别人不鼓励你,你可以自己鼓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学会从逆境中前进
采纳率:13%
实很好啊,你要记住,陪伴自己一辈子的,只有自己而已,无论在什么时候,所以哪怕没有掌声,没有鼓励,甚至没有嘘声,没有贬斥
看你的网名,也是个敢作敢为的人。做些有意义且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让自己坚持做完。比如锻炼、比如学习等等。。。等你做成这件事情时,就有无比的成就感,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男子汉丈夫,何去求他人之情?!
每个人活着,都需要别人的认可及夸奖与荣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全身心做好每件事,化为动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相反,他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一无是处,产生自厌,厌世等负面情绪……所以,当没有人鼓舞你时,自己要肯定自己,给自己信心及力量…
掌声结束了 还是会安静下来的~~有人鼓励自己 也会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所以应该学会自己鼓励自己~~遇到任何事都要往好的 还可能发展的方向看~~难熬代表你没有面对~~好的肯定谁都希望多来点~~可坏的也不会因为你难熬而过去~~没有掌声只是因为暂时你要在后台准备~~你够努力了~~你自己已经从你做的事情里体会到快感了~~那掌声只是一种陪衬~你可以多看点鼓励自己的电影 比如阿甘、搏击俱乐部、当幸福来敲门、勇敢的心等。。。你还可以多听鼓励自己的歌曲 比如‘绝不’生活是大同小异的 可是生活该以一种什么形态存在~~完全在你自己手中~~
确实人没有鼓励会失去动力,能体会到你的心情,不过别人的默认有时候也一种鼓励,可以尝试去鼓励别人,我相信人都是相互的,个人觉得还是要学会看淡生活。人活着比这难过的事多了,朋友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怀念……的日子作文_初中作文_初三作文_37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教学目标】:
1、明白立意与选材的要求;
2、学会立意与选材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多媒体
【题目】怀念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理解题旨,精确补题。“怀念”,是对失去的(或过去的)时光、人、事、物的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承载着情感的思念。“日子”指的是一段时光,在审题时须明白,横线上所填词语是修饰“日子”,并不是直接怀念的对象,切不可曲解了命题者的意图。而且,文章的重点应放在描写那段“日子”的特点上,而非只写一人或一事,单纯地怀念某个人或某物。
2、巧妙选材,写出真情。对于这个作文题,可写的内容很多。若写怀念与某人相处的日子,则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之情;若写怀念有某件物品相伴的日子,则点明该物对你的影响、给你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表达对该物的怀念之情;若写对某段日子的怀念,则说明这段日子带给你的“非一般”的感悟,,,,写作时要做到情真意切,以抒发感情为主。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怀念”一般是指那些失去的、有意义的、美好的人或者事情,所以只能写过去的人或事,不能写眼前之景; 从“日子”两个字来看,应该写一段时间,不能只写一个瞬间、一次场景等。写作时,采用倒叙方式的记叙文最好。在写作内容和技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回忆往事,抒写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此类“怀念”的文章很多,比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围绕“亲情友情”,我们可以从时间上,怀念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 也可以从空间上,怀念远方的亲人,表达真切的思念之情。
二、关注热点,感受时代气息
抒写个人的情怀没有错,但是,如果能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入手,立意上会更胜人一筹。如“怀念小河清清流淌的日子”,“怀念蛙声一片的日子”,写出来的是对环境日益被破坏的忧虑; 再如“怀念荠菜飘香的日子”是写对今天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满等。
三、以小见大,借物抒怀
要学会以小见大,可以围绕一件物品,以物为线索,托物抒情,写出对曾经的美好或温馨的回忆。如“怀念琴声相伴的日子”是围绕学钢琴,写既辛苦又幸福的时光; “怀念白开水的日子”是写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健康而每天给“我”烧白开水,受到了“我”的误解却没有一点怨言,“白开水”是叙事线索,对妈妈的感谢和理解是感情线索。
四、逆向思维,写出新意
中考作文要取得高分,立意新颖很重要,很多时候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取得这一效果。同样是写亲情友情,可以巧妙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立意,争取写出点与众不同的鲜味。如“怀念生病的日子”,其实是写因生了一次小病而得到同学们到病房去看望的机会; “怀念停电的日子”原来是写停电后一家人能在一起说话的温馨生活; “怀念妈妈唠叨的日
子”是写妈妈出差后对妈妈的想念等,这些文章视角新、思路新,会以独到的见解取得成功。
另外在角度上也可以创新,以一棵树、一条鱼的口吻去“怀念”,更能表达丰富的寓意。
【满分佳作】
怀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那个老人,那张笑脸,那有着淡淡香味的葱油饼,总会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让人无限怀念,,,,
一段日子里,生活匆忙而枯燥,心情烦闷到了极点,连早餐也是随便应付。那个卖葱油饼的老奶奶周围,总是站满了人,出于好奇,我便加入了这个队伍。
终于排到我了,只见老奶奶在摊前忙活着,我有些惊奇,这么多生意,竟然只有她一个人在忙。我惊讶于老人有一双灵活的手,那双手在雪白的面团上跳跃着,将一团团洁白的小精灵揉成规矩的球状,轻轻一拍,就成了圆圆的饼子。老奶奶拿一个小刷子,抹上金灿灿的油花,再放进油锅里,便听到了美妙的嗞嗞声,,,,我看得入了迷,不觉奶奶已经把一个饼递到了我面前,“给你! ”听到老奶奶的声音,我的目光才从她的手上滑到了她的脸上。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眼睛如星星般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微笑打动了,心底悄悄流过一股暖流,痒痒的。我低头咬了一口手中的葱油饼,那里面分明夹着快乐。我从此记住了那个微笑,记住了她的葱油饼,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只要一有空,我就会给自己买一个葱油饼,感受到的,除了葱油饼的香味,还有一份快乐。
随着买葱油饼次数的增加,我对这位老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儿女远在南方工作,前些年相伴多年的老伴也离开了她,剩下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但是她的笑容始终没有消失过,她永远是那么乐观,永远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恩,每一个葱油饼都是她的孩子,她将爱心和感恩用灵巧的手揉进葱油饼中,再将它传递给别人。
望着忙碌的老奶奶,我忽然感觉到很羞愧,自己经历的一些小小的挫折算什么呢? 生活让她饱经沧桑,却无法磨灭她乐观的精神,她始终带着祥和的笑去对待生活,将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不正是对生活的感恩吗?
如今,我已经变得开朗而自信,老奶奶的摊位也不在了,或许是她跟随自己的儿女去了吧。但我依然怀念老奶奶那飘着香味的葱油饼,怀念那段有葱油饼相伴的日子。
作者以“葱油饼”为线索,写出了一段温暖而又快乐的时光。这篇满分作文,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眼界开阔,关注他人。作者不仅写自己,而且更关心社会中的人物。在作者眼中,老奶奶坚强、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许多人,从而也使文章立意深刻。
二、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文章老奶奶的形象是通过她自己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尤其是老奶奶烙饼的一段文字,观察细致,语言生动,“跳跃”“揉”“拍”“拿”“抹”“放”等动词的连续使用,写出了老奶奶的动作娴熟,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叙事抒情,相得益彰。作者总能够在叙事之后,进行恰当的抒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怀念童年的日子
题记:童年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夏天,,,,”随着这悦耳动听的音乐响起,我渐渐从书海中走了出来,开始聆听这令人动情的音乐。这优美的旋律,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深恋。慢慢的,我开始陶醉在这曼妙觉悟的乐声中,心灵与之共鸣。它也拉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拉引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不错的,儿时的我带着好奇心与乐趣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去发现美,创造美。也曾像鲁迅小时候那样,有自己生活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也常常在我自己家中的那片园子里,与蚱蜢一起跳跃,和青蛙一起对唱,与百虫争鸣。当我玩累了的时候,还会直接躺在地上休息,用帽子遮挡太阳,创造出一片“黑暗”,与虫蚁共眠。有时,当我醒来,发现天已向晚,该起身回家吃饭了,于是我就依依不舍地同我的虫朋蚁友告别了,,,,
在我的童年时,我不仅有动物朋友,我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人类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其实只不过是一些生活小事罢了,但我们确实快乐。这种乐趣超过了在初中生活里,我与同学品《三国》、论《水浒》英雄时的快乐。我感到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满足,也想“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初中紧张无聊的生活冲淡了儿时之趣;一身的任务,也让我无法再享童年之乐。我也意识到,现实已把结局注定——我的童年已去,它已如梦般消失。
童年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在我心中,它犹如一朵夏花,永远灿烂,永葆青春。每每想起,它都能带给人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我想当我毕业之后,我定会一一捡拾童年的梦,再创一部《朝花夕拾》来让我对童年的回忆,定格在书上,永不褪色。
怀念过去的日子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噙满泪水的歌。漫漫长路,布满荆棘,满身重负,艰难前行。无数次跌倒,无数次爬起; 无数次想过逃避放弃,无数次鼓动起继续前行的勇气; 无数次的泪水夺眶而出,无数次在亲人、老师、朋友的鼓励中迈出又一步带血的足迹。——咸咸的、涩涩的,唱着这首歌,我学会了顽强,学会了坚毅。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幸福快乐的歌。回荡在吹响胜利号角的运动场,奏响在布满鲜花与掌声的领奖台。没有复杂的装饰音,无需庞大的伴奏器,辛勤的付出换来胜利的喜悦,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使人更高兴。——蜜蜜的、甜甜的,唱着这首歌,我体会了成功,更激起了继续奋斗与追求的动力。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情意浓浓的歌。涌出在我第一声啼哭后妈妈的热泪里,打响在我第一次淘气后爸爸的尺子下,闪烁在我第一次为父母过生日时的烛光中,幸福在全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筵席上。——暖暖的、浓浓的,唱着这首歌,我感受了关怀与温暖,也学会了体贴与付出。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值得回味的歌。快东过与小伙伴一同戏的分分秒秒,痛苦过与好朋友无缘无故的争吵,凝聚在集体努力换来的“世纪金杯”里,感动在严寒中大家手挽手肩并肩的温暖中。——真真的、实实的。唱着这首歌,我体味了人世间的真情,走进了与人相处的大社会。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成长的歌。唱首唱着,我走到了,走到了十八岁的今天。叶嘉莹 如朗月照人
原载《人物》微信号
文|钱杨采访|钱杨李诗韵郑嘉馨编辑|赵涵漠摄影|刘云志高洋
坚持站着讲课
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先生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她因为腰腿之疾,由左右两位工作人员搀扶着,一小步,再一小步地,往中央走去——那儿立着一方讲台。
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我到现在90多岁,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
叶嘉莹不慌不忙地讲了3个小时,长度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连连打起手势,毫无衰老、疲倦之态。只在讲座中段,实在是累了,她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我现在可以休息两分钟吗?」听众以掌声作答,她坐下来喝了几口茶水。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上世纪中期曾在台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79年起,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2013年,因年老不能再越洋奔波,决定正式回国,定居南开。
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温家宝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讲座主题是「从漂泊到归来」。91岁的年纪上,她对从前的事情已经一点一点地忘记了,幸而人生重要时刻她都写有诗词。她把一生所作的几十首诗拿出来,用黑色隶书字体打在幻灯片上,一首首吟诵,逐字逐句地讲。从生于战乱,长于动荡,到艰难度过政治风暴,漂泊海外,再到晚年归国定居。
这些诗篇中包含了她最真挚的感情,少年丧母,写了8首哭母诗,晚年丧女,她又写下10首哭女诗。吟诵时,她仿照古法,把入声读成仄声,曲折婉转,有音乐之美,一生起伏尽在抑扬顿挫之中。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上学时,当年她在班上年纪最小,连她都91岁了,从前的老师、同学已经一个都不在了。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我本来只教了一个中学,可是学生喜欢你的教书,就传说出去,于是第二个中学请你教,第三个中学请你教,连第四个中学都来请你教,直到你的课时再也无法排上为止。所以我都是不教书则已,我一教书,就一直教下去了。」
「当然人总是会老的。」她感叹。她说现在跑不动了,走一小段路都要人搀扶,「怕跌跤」。讲起过去单枪匹马飞到各地讲学的日子,她很怀念,藏不住得意,「你们无法想象我讲了多少课。」
对叶嘉莹而言,没有退休这回事。91岁了,她还带学生,在家中的小客厅为他们讲课。去年,在南开大学为她举办的九十华诞的学术会议上,她发表生日感言说,「以后一定会继续努力地工作」。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了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者。伯父给了她一本诗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10多岁时,就出题让她作诗。叶嘉莹记不起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只记得那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用的是十四寒的韵。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
15岁的一个深秋傍晚,叶嘉莹长时间蹲在地上看一只快要僵死的白蝴蝶,怎么挣扎都飞不起来,她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16岁的夏天,她作了一首《咏莲》,「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追问起人生意义。
有人问她,怎么你十几岁就写这样悲观和深刻的诗?她回头想想也觉得奇怪,「莫知其然而然,莫知其为而为,总之我写了这样的诗。」
少年时代,叶嘉莹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这些诗作,全都是有感而发。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写道,叶嘉莹是「被时代践踏、侮辱、伤害」的人之一。
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上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48年,她随丈夫渡海来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那时,她常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但所有门窗紧闭,她进不去,只能长久徘徊于门外。她还常常梦到和同学经过什刹海去探望老师顾随先生,却总是迷失于又高又密的芦苇丛中。
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只在梦中舔舐伤口——那些梦里,逝世多年的母亲突然出现了,要接她回家。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诗词佐证了她如何度过艰辛岁月。政治风暴渐息,她在台湾一所私立学校谋到教职。盛夏的台南,高大的凤凰木开了一树艳红的花朵。这种美丽而陌生的植物,是她在北方的故乡所没有见过的。「我真是感到,往事如烟,前尘若梦。我当年在故乡的那些欢乐的时光永远不会回来了。」那时她不过二十来岁,却在岁月无情的流逝中,有了「雨余春暮」的中岁心情。
「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把你漂到哪里,就落到哪里,都不是你的选择。」在一篇文章中,她提出「弱德之美」的概念。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她极其坚韧,「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69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讲座上,她念起一首诗的诗引。「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以车祸同时罹难……」她左手拿着讲稿,右手撑在讲台上,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
「早年我母亲去世,死在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我写了8首哭母的诗,没有想到我50多岁了,年过半百,大女儿跟女婿在一次出游的车上出了车祸,两个人同时不在了。」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我半生漂泊,辛辛苦苦维系了我的家庭,而我大女儿跟我大女婿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不幸。」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从家中出来时,树梢上还有残阳余晖,往回走时,天色全暗了。那个黄昏让她思索如何对待余下的日子,「唤起了我年华老去的警醒」。她当时写了两首诗,其中两句,「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
「所以我就回来了。」叶嘉莹放下讲稿,露出了笑容。
回忆初回南开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那个房间里坐得比现在还满。」她朝台下比划着。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
1979年叶嘉莹回国授课时,徐晓莉是一名旁听生。当时她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特意跑到南开大学旁听。她回忆说,「那个时候大家穿着清一色的(衣服),男生和女生都分不出来,可是叶先生在讲台上那儿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她记得叶嘉莹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很好看,竖排繁体,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因为她可能用英语讲课习惯了,她装饰句很多,而且定语从句很多,很长很长的句子,而且滔滔滚滚的,听都听呆了。」她说,「从那儿以后,我们回去就一传十,十传百……」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她写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场面。
「文革」刚过去,学生对于新知和旧学,尤其对承载真善美的诗歌,有极大热情。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注重分享心灵的感受。
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徐晓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告诉叶嘉莹,听了她的课,「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
台湾作家陈映真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1957年在台湾旁听叶嘉莹「诗选」课的感受,说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诗词中丰富璀璨、美不胜收的审美世界,叶嘉莹的每一堂课「几乎都令人感到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
叶嘉莹在诗词教学中投入了深情。每次讲杜甫《秋兴八首》,念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二句,总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泪水涌动。学生钟锦说,「她不是把它(诗词)作为一个客观的学术对象,她是把这个学术、诗词本身和她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教课,叶嘉莹感到幸福。「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教书,我可以随便讲,讲到哪里就是哪里。」但在温哥华,她费尽力气,也只能用「最笨的英语」去讲,难得「跟在地上爬行一样」。她感到,用母语讲诗,自己才是自由的。
得知她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
「他们说我年岁大了,不能老坐着飞机跑来跑去,希望我回来能够定居,所以给我盖了迦陵学舍。」
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她的母校辅仁大学当年在恭王府,师生常在海棠树下作诗。恭王府工作人员移植了两株西府海棠栽在学舍院子里,满足了叶嘉莹的怀旧之思。
「现在应该差不多快要完成了。」她露出笑容说,「所以我很高兴。终于有了一个归来的所在。」
她畅想未来学舍投入使用,就像古代的书院,「我们可以在里边讲学,可以在里边开会,可以在里边研究。」
叶嘉莹现在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2008年的一天晚上,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断了锁骨,这才请了一位保姆,白天不在家里,只定时来烧饭和做清洁。
她通常晚上两点半睡,6点半就起来,所以中午要睡一会儿。水果和蔬菜吃得多,却不在乎口味。学生钟锦曾看到她自己做饭(那时还没请保姆),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煮,蒸几个馒头,就是一顿。学生曾庆雨有一次帮她收拾屋子,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有一点绿叶蔬菜和半瓶腐乳。
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叶嘉莹去年停止招收研究生。还没毕业的学生,她继续带着。在家中的小客厅里,她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逐字逐句地帮学生批改论文。她听力不如往昔,上课时学生发言,需要坐得离她近一点,声音大一些。
如今,学生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陪她傍晚散步,她生病的时候在医院照料。也只有学生才能看到她纯真顽皮的一面。曾庆雨记得有次讲辛弃疾的词,叶嘉莹鼓励大家多背诵。恰好家中有不少橘子,她让大家比赛,谁背得多,就把橘子奖给他。
对于不认真、不下功夫的学生,她批评起来也很严厉,语气重,近乎呵斥。如果学生很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钟锦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不少学生把二手文献看得很熟,原著文献却都看不懂。她心里着急,很严厉地要他们下苦功去看、去背。她最喜欢那种沉下心来读书、写论文,不着急出去赚钱、找工作的学生。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情她做到最好。她自己不争,也要求学生不争。别的导师会为学生发论文托人打招呼,她不肯为学生到处请托。功利倾向日益明显的学术界,她的学生发论文自然就没有别人的学生「便利」。但她坚持,好的东西,不需要走后门,别人自然能识得它好。她公开对外说,「跟我做学生就得吃亏」。
徐晓莉对《人物》说,「叶先生名声在外,大部分人以为做叶先生的学生会沾很多光,会受很多益。可是恰恰他们的实践阶段非但没有受益,反倒还没有像其他导师一样替学生找工作、发文章,用这个名声去猎取功名利禄。叶先生从来不做这种事儿。(有些人说)即便是你不给我谋利益,至少高抬贵手让我过去,叶先生这儿呢非但不给你谋这个利益,而且还严格不让你过去,当然有人就觉得吃亏了。」
叶嘉莹心里清楚诗词在现实世界里不能直接带来利益。前些年她收了个学生。原本是学法律的,爱好诗词。叶嘉莹收了,但劝对方法律也继续学,说读诗词怕不好找工作。好在她的学生们也不为功利而来,能沉得下心追随她,甚至有几位数十年一直跟随她身边。
近些年,她把在海外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一箱一箱地往回搬。其中包括以前她学生时代听顾随先生课的笔记。动荡岁月中,她曾把这些笔记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它们现在已由顾先生的女儿整理出多种著述。至于近年带回来的许多资料,她希望自己还有短暂的余年,把这些资料整理出个样子来。
从55岁第一次回国教课至今已有36年,她仍觉得太短,感叹自己回来晚了。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每年秋天回到南开,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早年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她解释,「夸父是追太阳的,我当然也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也没有什么大的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所见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叶嘉莹写过一首诗《高枝》,其中两句,「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诗中包含了她晚年的心愿——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生怕他们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后一句来自民间故事。相传海中蚌壳里的珍珠圆了,天上的月亮也就圆了。叶嘉莹将其义引申开来,说只要每个人内心的「珠」是圆的,那天上的月亮就是圆满的、不亏损的。她放下讲稿,望着台下说,「我虽然是老了,还是有这种痴心在。」
考古杂志写过的一个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因为报道说,两颗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此后很多场合中,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本文首发于《人物》2015年7月号,以上为完整版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忘的掌声作文2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