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企业不继续研发尼康单反相机机

为何大多单反相机大都是日本企业的?
1.事实上目前全球的消费级数码单反,全都被日系厂商垄断
比如佳能、尼康、宾得、索尼、奥林巴斯等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数码单反份额
而徕卡,哈苏,飞思等中画幅数码单反,由于价格太昂贵,在几十万以上,镜头也特别贵
只有少数富人,和专业领域才会使用
2.单反数码相机,技术门槛很高,需要最前沿的光学、电子、机械技术相结合
比如大幅面CMOS,目前只有佳能,索尼,松下等厂商才有研发和制造技术,并且它们一般不对日系以外的厂商销售,韩系的三星虽然也有CMOS技术,但是源自收购的以色列厂商,技术和日系差距比较大
而光学方面,日系的AF镜头一直走在前列,目前中国还没有制造AF单反镜头的能力
而且在镜头设计,新材料运用,特殊镜片加工等方面,差距也十分巨大
而机械方面,单反的反光镜,卡口,相位对焦传感器等加工需要极高精度,精确到千分之一毫米,否则会出现焦平面倾斜,跑焦等问题,目前国内还无法加工这么高精度的零件
3.单反相机的研发投入很高,资金回笼周期长,如果跟不上市场节奏,投入的大量资金就打水漂了,而日系厂商目前抱团做成的铜墙铁壁,非日系厂商很难侵入这块市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单反相机?
261回复/9亮 17971浏览
我们国家造是肯定能造
但是估计是军用了
民用的消费级 估计不行 没法控制成本
老百姓也买不起
引用219楼 @ 发表的:
不提供给你核心零配件,你还有所谓的品牌价值么?
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多家著名电器和汽车配件厂大面积停产
人家掌握核心科技,不给你,你做的出来成品么?
核心技术到不一定,专利这块估计绕不过去。不过,更多的是成本的问题,
相信美国欧洲都能自己独立制造。也不怕你日本不提供,更不担心关键技术被日本掌握。
还从未发生过品牌因为零配件问题,失去价值的事情。
例如中国,世界最大的OEM国家,出口大量的零配件。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很少。
目前关键是培育自己的世界品牌。
引用211楼 @ 发表的:
按这帖子里的大部分jr的意思,中国只是不想造,不是造不出
我把评论都看了,大概意思是中国是无敌的,有些事只是我们不想,否则统治宇宙都是分分钟的事,没法唠了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用嘴诛
引用211楼 @ 发表的:
按这帖子里的大部分jr的意思,中国只是不想造,不是造不出
肯定造不出来,俺写了一篇详细的文章 "估计我们再过二十年也造不出能大批上市的数码单反"
亮贴那个知乎说的是Bull shit, 单反的更新换代也是基本符合摩尔定律的, 拿手机比喻太太太蠢了
我玩的东西多了, 纯器材党一个, 也爱研究些小牛角尖, 虽然学艺不精但是个人认为能说几句话. 从当初的Canon 550D开始, 现在手上的器材也值一台合资B级车了. 数码到胶片, 日货到Leica, 残副到中幅..
现阶段 , 数码相机/单反系统, 中国是真的造不出来这个水准的, 不管你信不信, 也根本不是愿不愿意造的问题.
1. 机身水平
1) 国内没有跟的上时代潮流的机身处理器. 就像CPU落后一个道理. 大法的A7RII, Canon的5Ds, 这个像素级别的Raw文件拍出来, 还能保证连拍速率, 真的, 国内现在做不了.
2) CMOS水平, 这个现在大法就是, Canon都被干, Nikon一直买, 国内拿头做..? 从设计到Fab水平, 大法都已经背照42mp了
2. 光学/镜头水平
中国几何光学水平落后日本几个十年必须正视. 解放初期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喜好, 光学是被大力发展的, 那时候中国的镜头材料研究/镀膜研究, 以及对德厂的仿制(战后那时候日本和我们一个起跑线, 都是防止德头), 欣欣向荣毫不为过. 现在还有当初的老海鸥价值不菲 (尽管更多是收藏意义), 够说明问题了.
然而如今.. 尤其像镜头材料工作停止了, 要赶上是极度困难的, 搞材料的都应该知道, 这是时间的积累. 几何设计或许可以抄, 搞个90%水平, 材料就难了.
现在日德厂已经进入高像素镜头开发的时代了, 中国又拿什么跟进.
说回别的国家
美国是个过于市场化的市场, 事实上Kodak一直都能做CCD, 只是Kodak这个企业作死了, 自然就没法再进行下去了. 最早的数码芯片就是Kodak做的, 数码全副的早期, 都有柯达一席之地, 只不过这话说回来, 日本人最擅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把一样事物做到至臻完善. 这也是日厂做单反甚至汽车卖得多的原因.
德国Zeiss和Leica从来就没有在工业界/科研/医用领域停止过, Leica把消费相机的市场做成了奢侈品而已, Leica的不少镜头顶级单反头还是比不了, 差得不多, 但就差那么点; 没错, 这是日本人的上限. (当然, Leica作为旁轴头, 跟单反镜头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可比性, 但仅从光学角度来衡量, 就是强那么一丢丢. 另一方面, 从审美的角度, 抛开完全理性的物理意义, 德头就更有优势了)
Zeiss的新Otus系列, 依然是各个焦段最牛逼的, 没错, 就是贵.. 日本人已经足够接近, 然而还是就差那么点. 因为他们要卖, 德国这俩兄弟可以做到毫无保留地设计和用料.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Zeiss现在的镜头也基本是全部日产了.
单反哪有那么容易做, 给你那么多钱你也做不到在这个尺寸, 有这个素质, 达到这个要求.
更别说机身的人体工程设计, 按钮排布, 使用逻辑, 这是绝对需要时间积累的. 不说别的, 为什么强如大法这么牛逼, 三爽账面上也看着很高级, 就是卖不动, 用户就是不爱用?
为什么富士虽然不如那些数据好, 但一直火热? 这种从胶片时期对颜色的深刻理解, 应用到数码时代, 这没有积淀如何做得到? 富士胶片时期不停的做机身, 到现在数码, 你也发现富士给你的拍摄乐趣远高于索尼. 富士胶片时期的光学积累, 拿到现在分分钟就用上了, 你看看大法, 想做好的镜头多难啊.
单反市场到现在已经在迫近当下物理水平, 加工水平的极限了. 所谓"足够好了"只会被市场淘汰.
请勿转载, 一时兴起随便打的, 不严谨, 有很强的个人偏好, 仅供参考.[ 此帖被judson-10-07 01:13修改 ]
Please,my wings,fly me away
引用1楼 @ 发表的:大一的时候有段时间国内抵制日货的情绪十分大
但是如果真的完全不用日货,那么人大都无法直播和纪录了吧
目测你和我一样大四了
引用225楼 @ 发表的:
亮贴那个知乎说的是Bull shit, 单反的更新换代也是基本符合摩尔定律的, 拿手机比喻太太太蠢了
我玩的东西多了, 纯器材党一个, 也爱研究些小牛角尖, 虽然学艺不精但是个人认为能说几句话. 从当初的Canon 550D开始, 现在手上的器材也值一台合资B级车了. 数码到胶片, 日货到Leica, 残副到中幅..
现阶段 , 数码相机/单反系统, 中国是真的造不出来这个水准的, 不管你信不信, 也根本不是愿不愿意造的问题.
1. 机身水平
1) 国内没有跟的上时代潮流的机身处理器. 就像CPU落后一个道理. 大法的A7RII, Canon的5Ds, 这个像素级别的Raw文件拍出来, 还能保证连拍速率, 真的, 国内现在做不了.
2) CMOS水平, 这个现在大法就是, Canon都被干, Nikon一直买, 国内拿头做..? 从设计到Fab水平, 大法都已经背照42mp了
2. 光学/镜头水平
中国几何光学水平落后日本几个十年必须正视. 解放初期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喜好, 光学是被大力发展的, 那时候中国的镜头材料研究/镀膜研究, 以及对德厂的仿制(战后那时候日本和我们一个起跑线, 都是防止德头), 欣欣向荣毫不为过. 现在还有当初的老海鸥价值不菲 (尽管更多是收藏意义), 够说明问题了.
然而如今.. 尤其像镜头材料工作停止了, 要赶上是极度困难的, 搞材料的都应该知道, 这是时间的积累. 几何设计或许可以抄, 搞个90%水平, 材料就难了.
现在日德厂已经进入高像素镜头开发的时代了, 中国又拿什么跟进.
说回别的国家
美国是个过于市场化的市场, 事实上Kodak一直都能做CCD, 只是Kodak这个企业作死了, 自然就没法再进行下去了. 最早的数码芯片就是Kodak做的, 数码全副的早期, 都有柯达一席之地, 只不过这话说回来, 日本人最擅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把一样事物做到至臻完善. 这也是日厂做单反甚至汽车卖得多的原因.
德国
Zeiss和Leica从来就没有在工业界/科研/医用领域停止过, Leica把消费相机的市场做成了奢侈品而已, Leica的不少镜头顶级单反头还是比不了, 差得不多, 但就差那么点; 没错, 这是日本人的上限. (当然, Leica作为旁轴头, 跟单反镜头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可比性, 但仅从光学角度来衡量, 就是强那么一丢丢. 另一方面, 从审美的角度, 抛开完全理性的物理意义, 德头就更有优势了)
Zeiss的新Otus系列, 依然是各个焦段最牛逼的, 没错, 就是贵.. 日本人已经足够接近, 然而还是就差那么点. 因为他们要卖, 德国这俩兄弟可以做到毫无保留地设计和用料.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Zeiss现在的镜头也基本是全部日产了.
单反哪有那么容易做, 给你那么多钱你也做不到在这个尺寸, 有这个素质, 达到这个要求.
更别说机身的人体工程设计, 按钮排布, 使用逻辑, 这是绝对需要时间积累的. 不说别的, 为什么强如大法这么牛逼, 三爽账面上也看着很高级, 就是卖不动, 用户就是不爱用?
为什么富士虽然不如那些数据好, 但一直火热? 这种从胶片时期对颜色的深刻理解, 应用到数码时代, 这没有积淀如何做得到? 富士胶片时期不停的做机身, 到现在数码, 你也发现富士给你的拍摄乐趣远高于索尼. 富士胶片时期的光学积累, 拿到现在分分钟就用上了, 你看看大法, 想做好的镜头多难啊.
单反市场到现在已经在迫近当下物理水平, 加工水平的极限了. 所谓"足够好了"只会被市场淘汰.
请勿转载, 一时兴起随便打的, 不严谨, 有很强的个人偏好, 仅供参考.
有时候嘛,真是哭笑不得。
中国当然不一定就要造数码单反无反,毕竟能干这事能干好的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没事就拿中国pk全世界是不对的。
但是说随便能造出日本数码单反无反的水平,只是没动力造,实在是无知。
别说中国企业了,就拿日本老字号招牌宾得来说,人家当年领跑日本单反,螺口时代独占鳌头,smc镀膜名震天下,还不是辉煌得很,但是数码时代,一个自动对焦技术就差了佳尼一大截,怎么都追不上。
蔡司莱卡施耐德福伦达,这些大名鼎鼎的德国光学传奇,现在基本上都是跟着日本人一起分肉吃,或者走纯粹的复古的手动路线,打造无与伦比的光学奢侈品。其实真是他们自己没能力开发出数码时代有足够竞争力的AF产品。
到了他们眼里,好像随随便便就能搞出来一样。
能造胶片的单反,数码单反就不是问题。
引用229楼 @ 发表的:
能造胶片的单反,数码单反就不是问题。
差距蛮大的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说白了其实就是技术不够
可以造出来,
但是成本过高,
无法打入市场
并没什么卵用
引用229楼 @ 发表的:
能造胶片的单反,数码单反就不是问题。
个人感觉胶片的技术难度更高吧
伟大的定义就在于给后来人确定了标杆――老子就在这里,你有种超越试试看
引用229楼 @ 发表的:
能造胶片的单反,数码单反就不是问题。
数码单反比胶片单反难很多......
不要总是想当然。
引用232楼 @ 发表的:
个人感觉胶片的技术难度更高吧
你想错了.......
别闹,亮贴那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天朝就是再过20年也做不出来一台无敌兔。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压根没那技术。说什么市场饱和中国不做的,估计脑子被驴踢了。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231楼 @ 发表的:

说白了其实就是技术不够
可以造出来,
但是成本过高,
无法打入市场
并没什么卵用
其实就是造不出水准相近的产品。
日本垄断了
Don't ever underestimate the heart of a champion!
――Rudy Tomjanovich
我的视频 /s/aqzd8LiRPXfwy
引用1楼 @ 发表的:
(本文原载于科学公园,作者“三思柯南”,系三思科学网创办者之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涉及中日比较和争论的话题,总会有人提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仿佛单反已经成了维护日本国家主权、捍卫日本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是日本“先进”的标志。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如今单反相机领域日本品牌一枝独秀,并不能用来证明日本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
理由是什么?对我这种看法表示异议的人可能立即会指出:如果单反不能证明日本先进到变态的程度,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单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反问一句:你见过现在市场上有什么美国品牌的单反吗?美国和日本究竟哪个更先进一点呢?换句话说,如果把语境改到美日比较的话题,用单反作为论据恐怕就很难令人信服了。
你可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用单反作为论据的不妥。但是究竟为什么不妥呢?因为单反是一种小众产品。虽然在电视尤其是体育转播中常常可以看到手拿单反相机的摄影记者,单反相机的需求和保有量却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主要的单反相机制造商佳能在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共才生产了几千万台单反相机,平均到每年大约几百万台。
单反本身的价格也导致了这个市场注定不会很大。一套最低配置的入门级的单反,2600元人民币,不便宜。但是用这种入门配置能拍出的东西也很有限。想达到准专业水平,投入数万元是相当正常的情况。如果你不是爱好摄影,恐怕很难一次掏出几万元购买单反器材。
而且,单反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诚然,任何人都可以把单反设置到程序自动曝光档位,把单反当作傻瓜相机用,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只会把单反当傻瓜相机用,如今的手机照相功能可能更适合你,而且手机还更加轻便廉价呢。这个使用的门槛也限制了用户的数量。
还有一点,从胶片时代开始,单反相机以及镜头就是被当作耐用消费品进行设计的――手机可以一年一换,但是没有哪家公司敢设计用一两年就要换的单反。尤其是单反机身镜头都不便宜,一个好的镜头动辄上万元。如果你的产品平均起来用两年就损坏,谁还愿意购买?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单反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慢。打个比方,如果手机像单反那样发展,那么2003年我们使用的主流机型是诺基亚年我们使用的主流机型是诺基亚1050。
在这种小众市场里,先发优势就非常明显了。以新闻摄影为例,虽然市面上至少有5、6种135单反品牌,实际上摄影记者使用的要么是佳能要么是尼康,这两家基本把这个领域专业用户的市场瓜分完了。这时候,一个新的品牌要想挤进来就非常困难。事实上,就连索尼这样的日本电子产业的领导者都没有自己开发过单反相机,近来数年索尼的单反实际上是收购了日本另一家相机生产商美能达的相关部门。即便如此,索尼的单反至今仍然进入不了单反的第一集团。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决策者,面对一个市场规模一年几百万台,有一定(但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门槛,而市场已经被成熟企业瓜分得差不多,未来又很难有大发展的情况下,你会决定投入大笔资金开发产品挤进这个市场吗?多数人都会选择:不会。
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有能力制造出单反?答案是:当然有。首先要指出,20年前中国国产的手动胶片单反相机有好几个品牌。单反机身的机械、光学方面的制造不会有多少困难。电子方面,国内的生产水平也完全可以生产出成像用的传感器。(有人可能马上就会问:为啥有能力却不生产呢?答:那些单反厂商要么自己生产传感器要么有稳定的渠道,你生产出来卖给谁呢?)其余的电子部分不需要多高的技术。镜头的问题类似。国内的光学企业现在也在为日本厂商提供镜片,凤凰甚至现在还生产光学器件研磨设备。即便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最高档的镜头,做出中档的镜头还是有可能的。
也许很多人不太相信这种分析。我还是以手机为例,10多年前的中国手机市场也类似于今天单反的情况,甚至还不如现在中国在单反领域的技术能力。但是由于手机的需求量大更新换代快,中国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把情况颠倒了过来,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由于单反市场是一个已经被充分瓜分的小众市场,要想重演手机领域的成功,在可见的将来似乎都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至少有一点我觉得很好:如今有人要秀日本的优越性,最终找到的是照相机(还有马桶圈),时代终究是不同了。
SLR camera(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
后记
就在我发布《单反相机能证明什么?》一文之后的几天,看到在媒体上出名的某教授发了一条微博说:
【怎么办】今读一文,方知我国在单反相机制造方面竟是空白,市场几乎全被日货占领。因技术完全无法跟日本比拟,且在可见将来此局面不会改变。假如一个摄影发烧友恰好又要抵制日货,多纠结!我倒有一计:设法推动日本将照相机企业国有化,并将佳能尼康索尼合为一家以免竞争,二十年后,你看吧!
那句“且在可见将来此局面不会改变”,和我正文中倒数第二段的话极为相似,莫非他看的“一文”就是我的这篇文章?倘若如此,这就有点令人发笑。因此自我发布此文以来,有一些人指责我“吹牛”,然而也有人竟然能把文意理解反了,变成了“技术完全无法跟日本比拟”。
在下面的段落中,我将对之前的文章做一点补充。首先,给媒体上出名的某教授一个容易读懂的结论:今天的中国的工业水平是能够制造出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目前尚未见到国产品牌,主要是因为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是一个已经被先来的厂商充分占领、又有一定门槛的小市场,这导致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动力不足。但是单反本身是一个发展缓慢的产品。用单反来证明日本“先进到变态”并不成立。
首先把单反分解,比照一下中国目前的工业能力分析一下。
外壳和机械结构:无障碍。
电路、显示、接口部分:无障碍。
反光镜箱、五棱镜与快门帘幕:无障碍。这些本身源于传统胶片单反相机。在胶片时代,中国有多种单反品牌。
(有人可能会提出耐用性问题。目前至少可以达到入门级产品的机械部分的运作寿命。)
图像传感器:国内的半导体工艺水平是够的,也确实有人做出来过。没见过大量生产可能是因为主要的单反厂家要么自产、要么有稳定的供应渠道。这也提示我们,最有可能搞出国产单反的,要么是一个很有协调能力的生产者,要么是像华为这样比较全能型的生产者。
自动对焦:整个对焦反馈环路分成两部分。自动镜头是在手动镜头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焦镜片组驱动模块和光圈叶片驱动模块,本身技术是成熟的。机身上的自动对焦模块采用的相位对焦的方法是明确的。无法从市场上直接购得对焦模块是由于该模块用途太专一,而主要的厂商自己设计生产。国产品牌需要自己设计生产,技术障碍也不大。
镜头:国内光学设备厂家有能力提供光学和结构部分(事实上这些厂家也为国外进行OEM)。
如果整合上述水平的产品,能制造出什么水平的单反?至少可以达到入门级别的。如果能够打开这个市场而且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那么做出更高级别的产品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也要取决于生产者的进取心。
其次,主要的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生产厂家都来自日本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在于,日本幸运地赶上了一个时代。像佳能这样的照相机生产商本身就是以山寨起家积累了技术能力,到了八十年代之后,日本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能力让日本厂商容易地把这种能力应用于自动对焦照相机和数码相机。相比之下,当时的德国照相机厂尽管相机、镜头制造水平仍然很高,它们整合电子技术就力不从心了。
我之前举出了日本手机的例子。倘若日本先进到变态,为何在智能手机整机方面无建树(是的,别再举索尼的例子了,索尼手机不但市场份额低,而且手机部门连年亏损)?这个问题恰恰能提供很好的反思材料。中国手机厂商比日本厂商做得更好。中国给别人代工打下了基础,然后自然会产生所谓的“山寨”。山寨多了,产业链齐全,自主品牌就能够出现。再加上市场规模巨大,研发的动力充足,涌现出反超日本手机的品牌,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在一个侧面也显示出了的中国制造业水平的进步。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要再点评一下前引微博中那句让“佳能尼康索尼合为一家以免竞争”。事实上,这两家不合并,竞争也并不激烈。摄影爱好者把这两家技术升级缓慢形容为“挤牙膏”就是一个证据。
太长了...........看着头晕
谁来总结下
虎扑JR千万计、各种淫娃荡ID,45度望天空,起个B名不容易。
引用225楼 @ 发表的:
亮贴那个知乎说的是Bull shit, 单反的更新换代也是基本符合摩尔定律的, 拿手机比喻太太太蠢了
我玩的东西多了, 纯器材党一个, 也爱研究些小牛角尖, 虽然学艺不精但是个人认为能说几句话. 从当初的Canon 550D开始, 现在手上的器材也值一台合资B级车了. 数码到胶片, 日货到Leica, 残副到中幅..
现阶段 , 数码相机/单反系统, 中国是真的造不出来这个水准的, 不管你信不信, 也根本不是愿不愿意造的问题.
1. 机身水平
1) 国内没有跟的上时代潮流的机身处理器. 就像CPU落后一个道理. 大法的A7RII, Canon的5Ds, 这个像素级别的Raw文件拍出来, 还能保证连拍速率, 真的, 国内现在做不了.
2) CMOS水平, 这个现在大法就是, Canon都被干, Nikon一直买, 国内拿头做..? 从设计到Fab水平, 大法都已经背照42mp了
2. 光学/镜头水平
中国几何光学水平落后日本几个十年必须正视. 解放初期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喜好, 光学是被大力发展的, 那时候中国的镜头材料研究/镀膜研究, 以及对德厂的仿制(战后那时候日本和我们一个起跑线, 都是防止德头), 欣欣向荣毫不为过. 现在还有当初的老海鸥价值不菲 (尽管更多是收藏意义), 够说明问题了.
然而如今.. 尤其像镜头材料工作停止了, 要赶上是极度困难的, 搞材料的都应该知道, 这是时间的积累. 几何设计或许可以抄, 搞个90%水平, 材料就难了.
现在日德厂已经进入高像素镜头开发的时代了, 中国又拿什么跟进.
说回别的国家
美国是个过于市场化的市场, 事实上Kodak一直都能做CCD, 只是Kodak这个企业作死了, 自然就没法再进行下去了. 最早的数码芯片就是Kodak做的, 数码全副的早期, 都有柯达一席之地, 只不过这话说回来, 日本人最擅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把一样事物做到至臻完善. 这也是日厂做单反甚至汽车卖得多的原因.
德国
Zeiss和Leica从来就没有在工业界/科研/医用领域停止过, Leica把消费相机的市场做成了奢侈品而已, Leica的不少镜头顶级单反头还是比不了, 差得不多, 但就差那么点; 没错, 这是日本人的上限. (当然, Leica作为旁轴头, 跟单反镜头并没有什么完整的可比性, 但仅从光学角度来衡量, 就是强那么一丢丢. 另一方面, 从审美的角度, 抛开完全理性的物理意义, 德头就更有优势了)
Zeiss的新Otus系列, 依然是各个焦段最牛逼的, 没错, 就是贵.. 日本人已经足够接近, 然而还是就差那么点. 因为他们要卖, 德国这俩兄弟可以做到毫无保留地设计和用料.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Zeiss现在的镜头也基本是全部日产了.
单反哪有那么容易做, 给你那么多钱你也做不到在这个尺寸, 有这个素质, 达到这个要求.
更别说机身的人体工程设计, 按钮排布, 使用逻辑, 这是绝对需要时间积累的. 不说别的, 为什么强如大法这么牛逼, 三爽账面上也看着很高级, 就是卖不动, 用户就是不爱用?
为什么富士虽然不如那些数据好, 但一直火热? 这种从胶片时期对颜色的深刻理解, 应用到数码时代, 这没有积淀如何做得到? 富士胶片时期不停的做机身, 到现在数码, 你也发现富士给你的拍摄乐趣远高于索尼. 富士胶片时期的光学积累, 拿到现在分分钟就用上了, 你看看大法, 想做好的镜头多难啊.
单反市场到现在已经在迫近当下物理水平, 加工水平的极限了. 所谓"足够好了"只会被市场淘汰.
请勿转载, 一时兴起随便打的, 不严谨, 有很强的个人偏好, 仅供参考.
富士色彩是公认的好。富士那帮子人的审美品位挺不错,宾得奥巴的品位也不错。
但是还是敌不过大法的粗暴。A7RII要催生不少叛徒。
想想要不要把x100s出掉呢?
那篇三思柯南的文章不值一驳。现在举国之力也很难造出数码单反。&现在造不出数码单反主要是技术问题,而不是市场。说中国能造,只是市场不大不愿意,但当年恰恰因为市场巨大,80年代以后50多个国产相机品牌争先恐后进入相机市场,牌子数世界第一。我们军事真的牛吗,军事牛民用就牛吗,军事科技就比民用科技牛吗,嫦娥玉兔的数码相机只有一百多万像素,我们无人的飞机曾绑佳能单反做侦查,苏联就买日本东芝民用机床造潜艇使噪音大降,东芝被美国重罚,佳能1992年的EOS5单反就能眼控对焦。猜测我们的工业实力,说af系统,传感器,镜头应该都造得出来,但从没见商业化产品,反而是凤凰,海鸥,永诺公开承认落后几十年,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国内相机厂商,他们说造不出来那就是造不出来。凤凰光学承认用几十年也无法赶超跨国公司掌握的数字相机核心技术,全文见(江西日报 江仲俞)。刚刚造出中国人第一支自动对焦单反镜头的永诺承认国产单反镜头远远落后几十年。还有说因为造出来成本高所以不造,这本身就说明技术不行,我们成本本来应该比日本低的。当年红旗20完全模仿照抄莱卡,用了举国之力,才生产了300台,生产年代,尼康SP很多地方超越莱卡,生产年代1957,比红旗20早了15-20年,是仅尼康一个公司的行为,生产了2万台,无论从技术先进性,工艺水平,可靠性耐用性,镜头质量款式规模,举国之力的红旗20完全无法和早20年的尼康SP相比。数码单反就是一面照妖镜,把我们工业实力打回原形。当年行政强造,客观上缩短了差距,现在差距反而拉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22人参加识货团购668.00元315人参加识货团购668.00元16人参加识货团购319.00元58人参加识货团购169.00元15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17人参加识货团购88.00元54人参加识货团购268.00元45人参加识货团购688.00元4人参加识货团购288.00元21人参加识货团购188.00元68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11人参加识货团购149.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