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考试作文,有什么诀窍

考场作文10大技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考场作文10大技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写好作文的诀窍1
写好作文的十大诀窍 写好作文的诀窍1
写好作文的诀窍 如何进行作文构思C
增补要素进行审题有时候作文题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如上海市的高考作文题就一个字:
“忙”,还有一年也是一个字:
“杂”。这叫人怎么审题.而不审题又如何去写?自从上海高考作文题‘‘杂’’的出现后,不少一线教师已注意到作文题字数较少、要素不全造成的审题困难,并提出了对策:增补要素审题法,一即通过增补内容要素的方法,使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完善、题意更显露的审题方法。例如《掌声》这个题目,结构不完整,表意不完善.乍一看,不知如何下笔。如果在题前增补地点要素或人物要素.使之成为《课堂上的掌声》或《同学们的掌声》等,写作范围就基本明确了;如果再在题后增补事件要素,使之成为《课堂上的掌声使她倍增勇气》或《同学们的掌声激励我继续努力》等,这样题旨就会格外清楚,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写作重点都会一目了然。再如《真没想到》这个题目.同样也可运用增补要素法审题,若在题后增补内容要素.使之成为《真没想到的事》,《真没想到他的毅力如此顽强》,《真没想到我竞这样幸运》,《真没想到她超过了我》,等等,题意就显豁了,就不会存在审题困难了.运用增补要素审题法审题,能使一些藏头藏尾、题意不明显、有一定迷惑性或选择性的文题意思明朗化,从而降低审题的难度,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运用此法要注意下面两点:一是增补内容应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增补后要检验与原题意思是否相符、衔接是否顺畅,如果题意走样.则违背了“增补要素法”的原则。譬如将《掌声》增补为《课堂上没有掌声》,就显然与原题大相径庭。二是增补内容如果有选择余地,应选择自己最为熟悉且能够驾驭的内容来写。再以“渴望”这个作文题为例。
“渴望”是一个词.由这样一个独词构成的文题,内容欠完善,题意不明显.应当用增补要素审题法,可以在题前题后增补人物和事物的要素.即明确:是谁渴望?渴望什么?如“我”渴望得到一台电脑. 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同学们渴望走进大自然,乡亲们渴望吃上自来水,,,,经过如此增补,
《渴望》的题意显豁了,写作对象、范围、重点也就确立了。
下面请看河北省王立彬同学的范文:渴望春天到了.
“满天星”又开了。一朵朵,一簇簇,像一个个小姑娘的脸蛋,,,,看到这些,我不由想起了她——我的好朋友萍。那天下午.我去找她。她在“台上”
(地名)的一家厂子里做童工.住在一幢离大街很近的老楼上。我走过了一段阴暗狭窄的楼梯。来到了她的小屋。她不在,屋内空空。只有一张方桌、一个小凳、一张床而已。屋内哪儿都不很干净.只有方桌上那个锁着的小匣擦得锃亮.或许里边是件很珍贵的东西吧!“吱——”门开了.从外面走进来的正是好朋友——萍。我忙站起来,只见她头发蓬乱,眼窝深陷,面黄肌瘦.往日的丰采已经一扫而光了。她见到我很高
兴。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朝我淡淡一笑。我直截了当地问:
“那个小匣里装的是什么?”她神秘地一笑,随即将小锁起下来。说:
“渴望。”她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渴望?”我从没听过有渴望这种东西。她将小匣盖去掉.里高考都是考话题作文,会写议论文就行了,记叙文会不会,就那么回事。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写记叙文是一项必备的、必会的基本功,是日后我们参加工作后的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中考与高考不同,大多考记叙文。即使是以议论文为主的高考.按照高考命题“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规律,你怎么能认定高考就不会出记叙文了呢? 快速构思供料作文供料作文到底怎么写才能拿高分呢?供料作文还是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套路”或方法的。这里暂且介绍3种最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揭示寓意法供料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材料不是直接的事实和理论,而是蕴含着一定比喻性或象征性意义的形象化的材料.如成语、寓言、故事、漫画等等。这类材料在审题中只理解材料表层的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挖掘材料内部所蕴含的意义,力争从材料中发掘出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实际有指导意义的主旨。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幅名为《再好的草地上也有瘦马》的漫画,画的是动物界的现象,但如果挖掘一下其寓意,就会发现其揭示的道理具有某种普遍性。不仅在动物界适用,人类社会中同样也适用。如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绝大多数学得很好.但也有个别人一塌糊涂,这说明:光有老师教这样的外在条件并不能保证学生一定能学好,学生的主观努力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以归纳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只有把外界条件和自己的主观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做好一件事。又如.1986年高考作文给的是一则关于树木、森林与气候三者相互关系的材料.谈的是自然现象,但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在人类社会中的个人、集体与社会三者之间也存在有类似的关系。作为个人.既是一个集体与社会的组成分子,又是影响、改变乃至决定该集体与社会发展命运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在一个集体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承担起自己对集体与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义务。具体写作时,可依照下面的线索来构思成文:描述所给材料--揭示材料所蕴含意义-联系现实或自己这样,才可能抓住了材料中所蕴含的本质意义.由此确定出的论点也较有思想社会意义,从而拿到高分。总之.揭示寓意法就是要对材料做深层思考.力求透过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去挖掘对社会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从而使自己作文的主旨更有意义。方法二.比较异同法在供料作文中也可以通过比较所给材料间的异同点来确定文章的主线。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同类材料中寻找其不同点;二是在不同的材料间寻找相同点或联系点.前者谓之求异,后者谓之求同。例如1996年高考作文题给的材料是两幅漫画,一幅名为《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名为《截错了》,要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两幅漫画所描绘的内容十分相似.都是说医生因工作不负责任做手术截错了部位,但在构图与表现手法上却各有特色。考生可以把两则材料的相同点作为基础.然后去比较两幅漫画不同的地方,这样就能够比较快地定下文章的中心。又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给的材料是两个小姑娘关于玫瑰园的对话: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玫瑰园是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这两个小姑娘的观点和所依据的论据截然不同.这是“异”,但在这“异”之外还有“同”,那就是两个人在思维方式上完全相同,都是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结果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抓住了这个“同”,就是抓住了材料的本质,固而可以为文章确定一个较具概括力的主题.比较材料问的异同点,有的容易一些,有的则因为意义隐藏得较深就难一些,例如有下面这样三则材料。第一则是个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一个寓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第三则材料则是古人笔记里的一段写景文字:
“浙江的钱塘大潮汛,一年一度。当其远出海门,仅为银线,既而逼近.铺天而来,汹涌澎湃,极为壮观。当此之时,总有数百弄潮好手高擎大彩旗,出没万仞波涛之中,腾身百变而不湿.两岸观者如堵,叫好之声不时雷动。'’这三则材料中的前两则的“同”容易把握,讲的是事物受其所在环境的影响。第三则材料就难理解一些。但通过深入研究,仍然可以发现该材料与前两则材料间的联系,即谈到的问题仍然是事物与环境的关系。钱塘大潮为弄潮健儿提供了一试身手的舞台.弄潮健儿也借这一舞台大展鸿图。找到了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可以把文章的主旨定为谈事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这类材料的比较异同是要难一些,如果没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是难以应付的,所以需要多加练习。
这类供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描述所给材料_点出材料间的异同—,由材料引申出观点--我赞同还是反对哪一观点--联系现实或自身。方法三。因果分析法在写供料作文时要善于分析材料间的前因后果.这样就能较快地抓住材料本质.确立一个较有思维深度的主旨。分析因果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据果探因和由因推果.其中以前者普遍。例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
《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的内容是一个工人在地上挖了好几个深深浅浅的洞,深的已I临近水位,但都没有出水;于是这个工人又大步走向前方换一个地方挖。在这则材料里,考生可以把工人挖不到水看作结果去寻求其形成原因。通过分析知道这位工人之所以挖不出水.是因为他没有坚持在一个地方挖下去.而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说明没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从此出发就可以把谈专心和毅力的重要性作为自己作文的主旨.写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又如,1980年的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给的材料是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教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考生只要把达.芬奇画鸡蛋当做起因去思考一下由此产生的结果,就能够从画鸡蛋中找到达.芬奇成为一个能够画出《蒙娜丽莎》这样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大画家之间的联系。正因为达·芬奇在画鸡蛋上下了苦功夫.才使他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由此可推出一个普遍的规律: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是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以此为中心论点就可以写作文了。
再举一个例.请分析下面所给材料的因果关系:1945年深秋的北平。日本宣布投降已几个月了。曾经是占领国的日本侨民被集中在北平西直门外的一块草地上.十几个孩子正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围着一名中年妇女读假名(日文字母)。相隔不远,又有稍大一点的孩子在听老师讲算术,用的是一块旧木板,挂在树干上权当黑板。几天之后,一家晚报的记者在报道中介绍,日侨集中之后很快就把孩子组织起来上课了。教员就是自愿服务的侨民。这位记者最后惊呼: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记者为什么会惊呼“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从日本人在刚刚战败等待遣返的空隙中就开始给孩子上课的事实中.你看出日本人有怎样的民族性格?你看到日本人是怎样看待教育的?这种性格与观念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中国人可否从中吸取一点有益的东西?这类供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描述所给材料--揭示材料中所显现出来的因果关系--联系现实或自身 点评供料作文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此类题常出常新。但不管命题者如何出.我们掌握了相关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稳坐钓鱼台了。学科“参考系也见了不少审题法,觉得大多不太具备可操作性。是否有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作文审题法呢?
有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在所著《知识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不同专业的人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参考系”。比如在医生眼里几乎人人都是病人,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几乎没有。又比如在公安人员眼中,几乎每个人都是罪犯或潜在的罪犯.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但也不妨从所学的语文、化学、史地等不同学科的“参考系”来审题。下面试举例加以说明:例一,从语文的“参考系”去审题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语文语法的角度去审题.有些题目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看似无从下笔,一时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为题目已藏头去尾,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这时如能从语法的“参考系”出发,在题目的前面或后面补充
适当的成分,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如《心事》这个题目,可在前面加上定语,成为‘‘我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或“老师的心事”等,这样就确定了写作的对象。又如《理想》一题,可补充为“伟大的理想能给人力量”一句.这
样很快就确定了写作的范围。掌握了这个方法,诸如《心愿》、《明天》、《路》、《春雨》等词语构成的题目其立意构思的内容就容易多了。又比如说,我们还可以从同义词、反义词的角度去审题.有些命题者为增加题目的新奇性和迷惑性,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以增加审题的难度。对这类题目.我们不妨抽掉原题的个别字.代入一个新词,也许可以出现柳暗花明的奇景,很快明白题旨,找准写作范围和对象。如题为《啊,珠江水》,这个“啊”字含有惊喜、赞美之意,可用“赞美”来代替,因此题目就为《赞美你呀,珠江》:多少年来珠江江水吞噬了多少财产、吞没了多少人的性命,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两岸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珠江恶水变成珠江美水.由咆哮的“野兽”变成了沁人心脾的甘泉、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不值得赞美吗?例二.从化学的“参考系”去审题曾有人提出过所谓审题的“化学配平法”。所谓“化学配平法”就是借助化学方程两边的等式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审题、立意和构思。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由一个比喻的喻体或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构成的题目。像《暖流》一题,
“暖流”是喻体,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和慰勉.也可以是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还可以用其他的事物来作本体。像《考试》这个题目,可以实指文化科学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指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验。像《礼物》这个题目,既可以指人情往来方面赠送的珍贵礼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或成果,还可以是父母、师长的金玉良言。至于写《灯塔》、《桥》、《蜡烛赞》、《铺路石》等象征类的题目,虽有一定的难度,但用此法审视.可代虚为实,很快可以下笔。例三。从史地的“参考系”去审题学习历史、地理,就是要学会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参考系”来看待问题。有些作文题目从表面看来选材的范围极窄,无法写作。如有一位老师命题为《在今天的课堂上》,可这节课是一打上课钟刚坐定老师就命题,命完题就要写.老师就等着收卷。从上课到命题不到一分钟,严格说来取材的范围就是这么一分钟内所发生的事。一分钟能做什么呢?因此必须大胆地超越这个时空到“今天的课堂”以外的广阔天地里去选取材料:平时同学们刻苦学习的事迹.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校领导抓教学积极支持教改的功绩.都可以用作“在今天的课堂上”的材料.这样文章的内容就丰富多了。再比如写《今日见闻》这个题目,不要只把思维局限在“今日”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同样,
《我的一天》、《明天的我》,也不可囿于“一天”、
“明天”、
“一年”的时间,甚至于“我”,也可以设想把别人做的事移植过来.只要符合情理,这个时间空间的界限是完全可以突破的.例四.从政治的“参考系”去审题学习政治,离不开规律。事物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规律.而且也有一定的顺序和线索.把这种客观事物固有的发展顺序移用到写作上来,成为文章组材的顺序也是审题构思的一个角度。广为流传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就是按“寻找特效药和运送特效药”的线索来组材,
《项链》一文就是按“借项链一失项链一赔项链”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情节,
《土地》一文就是按“珍措土地一保卫土地一建设土地”的感情发展顺序来展开联想,
《幼学纪事》就是按“上学一失学一求学”的发展过程来叙述他的求学生涯。像“天上一人间一地下”、
“东一南一西一北一中”、
“少年一青年一中年一老年”、
“春一夏一秋一冬”、
“试验一失败一成功”、“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等这些事理和物理的固有顺序都顺应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都可以成为文章构思的线索吗?至于写《十年后的故乡》、
《我的成长》等就可以分别按“盼故乡一回故乡一建设故乡”、“《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来审题立意构思。 点评如今的中考、高考考生的作文与头些年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考生的文章本身还可以,但就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而头些年是文章本身不行.文字不通顺.审题也不准确。看来。审题能力的强弱,已成为拉开作文成绩的一个关键,而审题能力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思路开阔,能从许多角度去构思。从这一意义上讲,学会从不同学科的“参考系”来审题,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用“魔球见了作文题,脑子里一片空白.别说没思路,连往哪儿思都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
河北省栾城县李清言老师认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作
文就是构思。选材、谋篇以及自由命题的拟题等等.都是作文构思的基本内容。作文构思不仅要有质量,而且要讲速度。为此,他创立了独树一帜的‘‘魔球,,快速构思法。所谓“魔球”构思法,就是将与题目有关的词语汇集在题目周围,构成一个“魔球”,然后再加以组合和选择.确定要写的内容。例如,要求同学们以“学校’’为内容写一篇作文.大家冥思苦想,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李老师则介绍同学们学习“魔球”快速作文法:第一步,将要写的作文题置于“球心”:第二步,将想到的与学校有关的词语置于“球心”四周.有多少算多少,越多越好(如图所示):
第三步,将这些词语与“球心’’组合,便会产生许许多多可写的事情。如,校园秋景、冬日校园、校园小夜曲、雨中校景、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学校门前的桃树、美丽的花坛、一棵白杨树。 第四步,精心选择,撰写成文。又如,《当国旗升起的时候》这个题目,一眼看去.取材的范围似乎只能是发生在国旗升起的短短一刻.就那一刻,能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呢?如果我们的思维只限定于此.自然难以有话可写。但我们若能大胆地进行联想.让我们的思维像放风筝一样,围绕“国旗升起”这一根线.想远一些.想宽一些,你便可以确定若干主题。
“魔球”图示如下: 点评许多老师在评价作文较差的学生时,常说一句话:
“这个学生写作文放不开。”放不开,往往表现为思路窄,甚至没思路。对这些同学来说,李老师设计的“魔球”也许正是医治他们的一个“魔方”。 列条目,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经常是怔在那儿,一点儿思路都没有,真是急死人了!作文再好,也难免有思路不开的时候。一线教师创立了一个方法:面对作文题中的关键词,假定自己是《辞海》的撰稿人,为这些词撰写条目,从而打开思路。“镜子”是大家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如果以此为作文题,一时也真让人觉得说不出什么。此时可以让学生试着编写“《辞海》条目”,告诉学生,不要有任何顾忌,只当自己是“语言大师”,真的正在为《辞海》写条目。结果一下子就总括提炼出不少观点:①映照事物之前,自身总是洁净的(含观点:正人必须先正己)。②实事求是的楷模(含观点:一贯实事求是,才为人信赖)。③即使被打碎成一小片,每一小片仍然是一个世界(含观点:坚持真理,便不怕任何淫威)。
④见哭就跟着哭,见笑就随着笑(含观点:凡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⑤南北东西都有我(含观点:要服从事业的需要,听从分配.做好本职工作)。⑥既如实地称赞别人的长处,又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含观点:敢于忠告、直言指出过错的,才堪为朋友)。⑦一旦怀有哈哈镜式的内心,映照出的形象便是被歪曲了的(含观点:心地纯正,才能公正、恰当地评价事物)。⑧你心中装着他人,他人才能与你朝夕相伴(含观点:取信于人,非得真心不可,人与人要以诚相待)。试问,有此“条目”在手,还怕写不出来“镜子”这篇文章吗?其他作文题,以此类推。
点评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自拟‘‘《辞海》条目,,,与真正的《辞海》条目并非一回事。自拟条目,目的是打开思路.可以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真正的辞书条目,是下科学定义,马虎不得.词表作文法有的作文方法也许不错.但掌握起来太费劲,有没有那种几分钟即可学会、甚至一看就会的作文方法?如今的作文题是越来越难猜了。2003年高考上海卷语文出题者讲,之所以在众多备选作文题中选定“杂”为作文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猜不着”。那么,面对一个猜不着的作文题,不少考生或许脑子里一点思路都没有。怎么办? 列表作文法,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下面,即以“杂”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一方法: 复杂、杂交、杂种、杂乱无章、杂粮、繁杂、杂技、杂志、杂质,,,,第二步,对所列出的词进行分析。一般讲,会有褒义词。有贬义词,有中性词。那么,如果确定是赞美,即肯定“杂”的好的一面。就可将贬义词划去。第三步,根据以上分析,列表理出论点、论据。第四步,依照上面的提纲,进行写作,修改。杂是与纯相对应的,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杂。花的世界是繁杂的,也是美丽的。艳冠群芳的牡丹,高洁空灵的腊梅,端庄典雅的百合。幽香扑鼻的月桂。争奇斗艳,美不胜收。试想,如果大千世界只剩下一种花卉,就是再美丽。那又是多么乏味。人的世界是繁杂的,也是美丽的。黛玉葬花的伤怀,宝钗扑蝶的娴雅,晴雯撕扇的率真,湘云醉酒的豪迈。各有千秋,韵味不同。试想,如果人的情感世界只剩下一种情感.那么不是与机器人世界没有什么两样了吗?曾几何时,先秦诸子造就了一座思想的高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道家逍遥云游的自在.法家严谨缜密的思维,兵家“三十六计”的机智,,,,使智慧于辩证中产生,使思想在撞击中升华。可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令一段光辉的历史就此中止,令此后的学子只埋头于“孔孟之道”。可见,历史上的辉煌时代都是复杂多样的.而只有在暴君的重压下.世界才会变得整齐划一.曾几何时,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绚烂繁星。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李
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 ,,,,谱写了一段不朽的乐章。可惜,朱明的锦衣卫。满清的文字狱,使这乐章成了千古绝唱.使后代文人只能埋头于故纸堆中。可见,文学上的鼎盛时代都是丰富多彩的,而只有在思想的封锁下,文章才会变得千篇一律。没有杂,就没有异端,就没有创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引来了杀身之祸:印象画派问世之际,甚至无处寻觅画展的场所。也许只是本能,人类总是在相同的群体里才会获得安全感.所以才会下意识地寻求一个“大同”世界。可如果这本能的结果是要千万人发出同一种声音,是要千万人拥有同一种思想,那这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实在太大了!珍惜一个繁杂的世界吧!杂才有精彩.杂才有活力,杂是多元的底色,杂是创造的标志,珍惜一个繁杂的世界吧!用宽容去接纳不同的一切.用想像去打破陈腐的桎梏。让这各异的花朵与各异的人延续下去.让这繁杂的世界生机勃勃的世界呈现于我们的眼前。2004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是“忙”.试着用词表作文法来构思一下:第一步,先列出看到“忙”后想到的相关词汇:忙碌、忙乱、忙里偷闲,,,,第二步,对所列词进行分析。有中性词:忙碌,忙里偷闲;也有贬义词,忙乱。当以中性为主调。 第四步,据上面提纲写出作文(略)。掌握了词表作文法之后,看到作文题后,由题想词,由词提炼出观点,然后再补充上论据,写出提纲,首先感到心中不慌.然后觉得这种方法能保证你不跑题。心又不慌,又不跑题,那至少就是正常发挥了。 点评学生在参加大考时作文考砸的原因,主要就是两个.一是心慌,一会儿想这么写,一会儿又想那么写,最后写成个四不象;二是跑题,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词表作文法,由题想词,由词分析出观点,然后列表,再依表中提纲进行写作。题是根。下面一步步都是由这个根生出来的,绝不会跑题,因有程序可依,心中也不慌。这样做下来,不敢说得多少分,至少会正常发挥。而有时在大考中,正常发挥就很可以了。写作文就像--过电影,老师常说我的作文“乱”.
“结构不清”.怎么办?“过电影”作文法,是一位名叫陈守坤的老师创立的。其基本内容是,模仿拍电影选取镜头、剪辑镜头和最后放电影的步骤,学会搜集素材、选取素材和打成腹稿。其具体步骤有三:第一步,选取“镜头”。比如说作文题是“春天”.那么就要求学生想一想,有哪些“镜头”
(照片)与春天有关呢?第二步,剪辑“镜头”。选好“镜头”后,再考虑哪一个“镜头”放在前面好,哪一个“镜头”放在后面好?哪个“镜头”多说几句(特写)好,哪个“镜头”舍去不用好?第三步,放“电影”。把剪辑好的“镜头”从头到尾串在一起,在脑子里放一次“电影”。
下面仍以“春天”为例,加以具体说明:第一步,选取“镜头”。同学们可能会联想起以下镜头:一花儿开了(镜头一)、树也绿了(镜头二)、街上的行人都穿上春装了(镜头三)、地里的春小麦在抽穗(镜头四)、人们上山植树造林(镜头五)、春笋在一节节生长(镜头六),,,,第二步。剪辑“镜头”。同学们或许会选择上述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镜头五,,,,第三步,放“电影”。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决定先描述镜头一、镜头二,来说明又一年的春天来了。然后重点描述镜头五,来说明美丽的春天也是要靠人来创造来爱护的。否则花也没了,草也没了。什么地方都是光秃秃一片,又怎么能知道春天来了的讯息呢?至此,一篇有形象、有内容、有立意的短文就写成了。有人讲.这一代青少年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以往的青少年是伴随着视觉艺术(书籍、图画)成长的,而这一代的青少年是伴随着声像艺术(电影、电视)成长的。“过电影”作文法正抓住了这一特点。
其实.所谓“过电影”作文法。与我们平常的作文法并无大的区别’。第一步选取“镜头”。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搜集素材”的过程吗?第二步剪辑“镜头”,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选材与取材的过程吗?第三步播放“电影”,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腹稿的过程吗?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一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去想.而且要求学生想的是有声有色的“画面”。大家知道,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提出“意境说”.作为评审文学作品的重要依据。在王国维先生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意境”的,换句话讲,都是在人的意识中有可回想的“画面”的。 点评由此看来.
“过电影”作文法不仅能帮助那些作文写不好、写不生动的同学,对于培养同学们的文学想象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寻根究底写作文写写记叙文还凑合.议论文可就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寻根究底法作文又叫纵向深入法。审好题后,在立意的基础上寻根究底.
“提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路安排层次,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比如说写《谈理想》,可以先阐明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理想,然后论述清楚为什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最后谈谈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写《谈立志》,也可以从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志向这一思路,逐层深入地加以论证。下面请看广州86中葛敏同学运用此法写的一篇范文:浅谈自信每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都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们跃过高山峻岭,渡过茫茫阔水。这一支柱便是“自信”。何为自信?自信便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自信,它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健。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谈何让别人相信你?站在困难面前.要有藐视一切的气概,如果看到困难就望而却步,那么成功将会离你越来越遥远,你只能望着成功兴叹,而不能自己取得成功。居里夫人在研究放射性元素时,有些科学家笑她是异想天开,但居里夫人没有退缩,而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终于以铁的事实证明了她是正确的。富尔敦在研究汽船时。别人说那是一堆废物.但他相信自己会胜利.终于开创了交通工具的新纪元。综观人类历史,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见,自信对取得成功是多么重要。但是有的人认为:自信便是高傲自大.自命不凡。但我认为自信和自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自信,是在正确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确定了正确的目标之后,才产生的一种动力。而自大,则是狂妄人自命不凡的一种表现。但是,一旦迷失了方向。自信也将成为自大。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晚年曾说:
有什么事物能超过我的智慧。”这一错误观点蒙蔽了他的眼睛.致使他晚年“碌碌无为”。在他光辉的人生留下了空白的一页。从爱迪生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信.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坚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迎着阳光快步走下去。不要被一时的荣耀迷惑,而误入自大之途。我们中学生更需要自信。别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机遇女神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坚定信心。迎接挑战,我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写下最光彩的一笔!葛敏同学的这篇文章在构思时就是用了寻根究底的方法,所以虽然只有短短的600多字。却能对“自信”这个论题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先说明什么是自信.然后论述我们为什么需要自信,并说明自信与自大的区别.最后是谈我们中学生怎样才能做到自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 点评记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考框架,议论文大体就不会跑题。然后再去琢磨论证如何有力、论据如何新颖等等,议论文的分数就不至太低了。记点.联点.扩点“老师说我写的作文.与所给材料结合得不密切。但我也不知该怎么做。”安徽省霍邱县一中赵克明老师.教给学生一个方法.可以解决作文与所给材料结合不紧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材料一:乐手们在拉琴前,总要轻轻拨动琴弦,把音高调准预定位置,以免演奏时跑调儿。正是有了这预定的音高,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音色才会和谐美好动听,可见这定调多么重要。那么,人生是不是也应该定个调呢?尤其是高三人,,,,材料二: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目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经验、感受、看法等,也可以编写故事,所写内容必须在“目标”的范围之内。
用“记点.联点.扩点”方法构思如下:第一步,审题记“点”。即根据作文题拓展发散思维,随手把想到的材料简要地记在草稿纸上.并按先后标上序号——①妈妈给我定的目标是考大学。②我市考取清华的学哥学姐们当初都把目标指向那最神圣的地方。③导演冯小刚的人生目标:男人28岁的时候,,,,38岁的时候,,,,④鲁迅的目标:我以我血荐轩辕.⑤文天祥的目标:不指南方誓不休。⑥杜甫的目标:安得广厦千万间,,,,⑦屈原的目标:亦余心之所善兮,,,,⑧关于人生的比喻:童年是一个梦,少年是,,,,.青年是,,,,,中年是,,,,,壮年是,,,,.老年是,,,,⑨我步人高三生活。⑩我选择拼搏。⑥我的目标是神圣的殿堂.⑩学傲寒之梅,写好青春这首诗。⑩目标对我的鼓励。⑩我的未来不是梦,,,,第二步,梳理联“点”。就是运用聚敛思维.扣住题意和要求审视各“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多余的“点”,然后按自己的构思联结各“点”,形成文章的基本思路。前面记下的“点”可以联结成——⑧一⑨一③一①一②一⑦一⑥一⑤一④一⑩一⑩一⑩这样,脑海中便有了文章的雏形。第三步,释放扩“点”。就是调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扩展联结的各“点”内容,并在头脑中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文章的腹稿。 点评所谓“记点·联点·扩点~陕速构思法.就是将审题时记下的要点联结成作文提纲并形成文章腹稿的方法。这里关键的一步,就是“记点”。不少同学审题不是没有联想.而是想法挺多,但也很乱,不知该如何整理。如今按照赵老师教的方法,先将脑子里想到的“点”一个一个记下来.然后再按照题目要求“联点”、“扩点”,不就变无序为有序了吗?
提纲、草稿“两结合”写作文要列提纲.提纲应列到哪一步?太粗了不行.太细了似乎又成了草稿
了,左右为难,怎么办?安徽省霍邱县一中赵克明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既然左右为难,为何不将列提纲与打草稿这二者“两结合”呢?赵老师写道:所谓“两结合”快速起草法.就是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采用一部分打草稿、一部分列提纲的方法。这样把打草稿与列提纲结合。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尽量避免作文的失误。哪些部分应打草稿并认真修改呢?一是文章的标题。常言道,题好文一半。人们又常把标题比作文章的眼睛.
“眼睛”的美丽无疑会使整个文章增色生辉。二是文章的开头。古人把好的文章的开头说成是凤头”,可见开头的美应是我们作文的追求。
三是文章的结尾。有人用吃花生来比喻读文章.若吃到最后是一颗特香的,就会满口余香回味无穷:若吃到最后是一颗霉变的,那就会使满口香味顿然全消。除了上述三个部分.文章的主体内容就可用提纲的形式显示。提纲按顺序分条列出,每条后面都用括号注明预计大约写的字数,意在对行文起调控作用。赵老师的意思是说.把列提纲和打草稿这两件事结合起来。文章的标题要细想,文章的开头、结尾也要细写,这用的是打草稿的方法;文章的其他部分,则只列出提纲,这样,有粗有细,比单纯列提纲,或单纯打草稿,都要实用。不妨提供一个例子.先看作文题: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借一位朋友的话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那么,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需要些什么呢?请思考这个问题并展开联想,写成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用“两结合”方法为此文列提纲、打草稿:点击自尊(标题草稿)自尊是什么?带着疑问,我在苦苦地探寻。深蓝色的苍穹中出现了一道金色的光芒,一条时光隧道映入我的眼帘。怀着欣喜和好奇,我步入了隧道。(开头草稿)与鲁迅先生的对话。
(100字)与三国周瑜的对话。
(100字)听到慈禧太后的讲话。
(80字)过渡:不同的人对自尊的态度是不同的。
(30字)评价鲁迅的自尊。
(150字)评价周瑜的自尊。
(150字)评价慈禧的自尊。
(主体提纲)啊!自尊是什么?自尊是做人的一种态度、一种品格,是支撑“人”字的巨柱。
(结尾草稿)点评以往写作文,也知道列提纲,但往往太粗,实际写时也用不上;写草稿,时间又不允许。如今学到了赵老师教的“两结合”的法子,真是太棒了。这个法子既有列提纲和打草稿的优点,又避免了提纲太粗、草稿太细太费时的缺点。真
能解决问题,真是实用。 用好作文的素材素材使用五法记了一大堆素材.可写作文时不会用,还是得不了高分,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河南省南乐一中任维东老师.在研究了大量高考高分作文后,总结归纳出素材使用的5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对比联系使用素材对比联系,是一个常用的使用素材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根据文题确立中心.然后围绕中心寻找第一个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找到第一个材料后,再反向联系,寻找相反的材料。例如:在挫折面前,我们常常会不自主地放大痛苦.正如那位网友所说:
“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河南女青年独居重庆.因为感情受到挫折就准备自杀。一个名叫“生命救助热线”的组织千方百计救了她。清醒后,女青年千恩万谢.并意识到自己当时太冲动了。其实,这正是把挫折来临时的痛苦无限放大所造成的恶果啊。我们总听到这样的话,
“那时太痛苦了”.
“那会儿我被气昏了头”. “那时真是生不如死啊”,,,,凡此种种,无不提及“那时”,那时就真那么可怕吗?挫折面前,难道我们只有选择“放大痛苦”这一条路吗?瞧瞧历史吧!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八次落第.于是有了《项脊轩志》这样的隽永文章;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选自2004年云南省高考满分文《那时花开》)上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中心是“如何面对痛苦”。围绕这个中心先寻找第一个材料。首先从正面看能够做到正确“面对痛苦”的例子有没有,之后再从反面联系.看不能做到正确“面对痛苦”的例子有哪些。这里,先从反面找到了
“某青年不能正确面对痛苦”的事例,然后反面联系.又找到了“归有光、威灵顿、越王勾践等能正确面对痛苦”的事例。这样运用素材正反对比论证.效果很好。方法二。通过类比联系使用素材在考场上.有了第一个素材之后.怎样使材料丰富起来呢?类比联系必不可少。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围绕中心找到第一个材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然后想一想与它同属一类的事例还有多少.如果找属于人的事例.可从
时间(历史顺序)联想,也可以从空间(不同地区)联想;如果找属于物的事例,可以从空间(生长、生活的地域)联想。例如:冰心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生活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选自2004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在上面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中,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苏武、王昭君。如果再联想,还能找到同类的人物。这些素材只要知道一个.按照时空联想的方式就能找到一串;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到一起就有了巨大的说理作用了。方法三,通过物人联系使用素材物与人之间是可以广泛联系的,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找到一个有关人的事例或有关物的事例就不妨想一想与此相关的物的事例或人的事例。物与人可以是对比的也可以是相互衬托的。例如:
看那点点的茶叶在滚烫的火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一种从容而不急趋,审慎而不狂躁.安静却不沉沦的积极。嘬上一小口,立刻暖彻心肺,流经血脉.舌底生津,涩中带甘,余香满口。人生又何不似这茶?一次又一次地被沸水冲起来.水凉后又跌落杯底,这样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后仍散发着生命的脉脉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烫碎了心.烫失了生命,那么清香也会随风逝去,,,,生命便应该像茶一样从容,不为成功沾沾自喜,更不为遭受挫折而担惊受怕,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倾轧.绝不放大痛苦,夸大挫折。(选自2004年云南省高考满分作文《列车.茶.春花》)由物到人,在散文中经常用到,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大自然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可引发到对人的反思上来。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先从“茶”说起,、然后联系到人,物与人进行比较或映衬,从而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方法委婉含蓄.启人深思。方法四。通过古今联系使用素材当你知道一个当代的事例或古代的事例时.就应该再深想一步,由今思古或由古思今。这样一想,材料就出来了。例如: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的身躯,更是那思维的方式。思维是最敏感,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污合流而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在敌人的围剿之下,中国红军毅然决定长征.独特的思维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被赋闲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构设就这样了然于胸。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选自2004年海南高考满分作文《思维解读幸福》)围绕“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的主题.先想到了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然后再回到当代,想到了毛泽东、邓小平。古今联系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十分常见,同学们应加以重视。方法五.通过中外联系使用素材许多道理在人类的身上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中国有的就要想一下外国是否也有,同样,外国有的就要想一下中国是否也有。例如:中国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多通俗,又是多深刻的话呀!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包打天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创造也是有限的。毛泽东同志在谈到“群众路线”时。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赞歌不能算意见.随声附和也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应该是指出错误的意见。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出了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
“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
国外的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是多么不可思议,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为了听取意见,他们可谓用心良苦啊!(选自2004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以人为鉴知得失》)上面文段一则围绕“听取别人意见”展开论述。素材先找到中国的俗语、毛泽东的名言、三峡工程的建设。然后又联想到外国企业的漫谈会。这样中外结合。有力地说明了主题,使材料丰富多彩。 点评素材就好比写作文时可以使用的武器,关键还是要会用。不会用,好枪都会变木棒;会用,一杆步枪就能起到机关枪的作用。妙用教材写作文写作文要有文采、有意蕴。可我读书太少,上哪儿去显示“文采”和“意蕴”?浙江师范大学的蔡伟老师,曾专就此问题做过研究。认为中学生在写作文时,理应学会巧妙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他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方法:方法一.演绎课文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概念、主题重新加以演绎。使其具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哀痛者·幸福者》,就是对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重新解读。现摘录其中两个段落: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扣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方法二。拓展课文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课文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拓展.从而使文本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项王项王奈若何》,将《乌江自刎》中的某些语句进行想象性描写,使虞姬和项王的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方法三。填补空白根据文本逻辑.将课文中没有但可能发生的内容补写出来。它与拓展课文的相同之处是通过想象的手段和大胆的假设,对文本予以补充;不同之处是它经常无中生有.即在课文中找不到类似的情节。填补空白的方法、实际上是将文本跳跃性较大的地方。当成作文写作的想象性空间来处理。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作者根据作文题意要求,对原作大胆改造,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如此为文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方法四.故事新编与填补空白有相似之处.即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主要为事件与时间.而人物往往一致)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同的是,故事新编通篇进行想象,是借用文本之躯,充人全新的血肉.具有相当的原创性。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天魔劫火》,借用《屈原列传》的人和故事。将张仪、郑袖和屈原之间的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将楚王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一波三折。方法五。故事接龙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据.展开想象,从文本结束段开始写起,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故事接龙是最能体现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写作形式之一。例如2004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桃花源祭——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写渔人受高价诱惑,将桃花源出卖给电视台,导致桃花源过度开发.最终给当地人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故事,切合环保主题。文章虽多夸张之语,但总体上是符合逻辑的。方法六.旧事新论主要出现在议论文中,即作者不盲目认同课文中的某些观点、评价、情感和态度等,而是作出自己的分析和价值判断。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一文,是对《红楼梦》中黛玉与宝钗的评述.而作者的评述与常论相异,既紧扣话题,又突出自己的独到之见.显得新颖生动,能激起读者的兴趣。现摘录其中一段:宝钗则不然,且不论她在“宝黛”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看她的为人处事:和气里头带着刚强。她待人接物亲厚,无论谁她都一视同仁,在被人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这需要如海一般宽阔的心胸.如水一般轻柔灵活的心思。做人能做到这样,也算是一种境界——兼具山的沉稳和水的变通。
方法七。描写作者每篇新课文,都要对课文作者进行或简单或详细的介绍。但遗憾的是,多数同学都没有将这些材料利用起来.白白浪费了许多作文资源。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多数作家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在他们的一生中。曾经拥有过许许多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将这些故事整理深化就是一篇篇很好的文章。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十分成功。 点评“抄”,其实是一种模仿,而学会模仿则是创造的前提。教材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当然也是最好“抄”的啦!当然,要“抄”得有法才行。“三偷”学范文几乎班上同学都买过《优秀范文选》,可为什么有的同学能从中学到东西.有的同学却似乎没学到什么东西呢?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李宏霞同学。在与同学们交流怎样阅读各种各样的范文时,谈了自己的心得。她认为.该范文要善于偷其字、偷其意、偷其气。她写道: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里所谓的“偷”,其含义就是摹拟、借鉴、化用。鲁迅创作的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其形式和题目,均“偷”自果戈里的同名作品.名家大作尚且如此,急需提高作文水平的我们为何不可“偷”其作文的方法呢?所谓“偷其字”,就是借他人优秀作品的典型结构框架,为我所用,以彼之瓶装己之酒,让作文起码像模像样,合身合体。所谓“偷其意”,就是写作中模仿,化用优秀作品中的题材,解决写什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感悟怎样才能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偷其意”,重在从实际出发,借他人之“情”.引发我之“隋”,借他人之“事”,勾出我之“事”,启发灵思,唤醒感觉,联想生发,演绎成文。达到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以“真”取“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所谓“偷其气”.就是要从他人文章中领悟到优秀文章的精髓所在。悟出为文的真谛,学到提高作文水平最本质的东西。优秀文章最本质的一点是体现作者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要写好文章就要认真观察现实社会,体味生活,多思考身边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用心锤炼生活。无独有偶。1997年高考云南省理工类状元,现也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朱寰同学。也谈到他平时爱看《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从中“揣摩别人是怎样立意的,借他人的思想来充实自己。”这恐怕也是一种“偷”吧。 点评如今市场上的各式各样的“优秀作文选”、“范文选”真是铺天盖地。如果不会看,那么看得再多也未必会有多大收获。但如果像李宏霞同学这样善于“偷”
(实际上“偷”在此打引号,当作“吸收”讲),那真是看一篇有一篇的收获。 一篇范文。一个优点“看了一大堆《优秀作文选》,似乎没什么长进,我是不是太笨了?”北京市阜成路中学邱添同学,有一个读《优秀作文选》的好方法:一次从一篇范文中学一个优点。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读《优秀作文选》;第二步,每读完一篇,想一想,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优点是什么:第三步,在下一次作文中把学到的这个优点用进去.由于每次只学一种技巧,负担不重,较有信心,也很有兴趣。如此一步一步练下去,掌握的写作技巧越来越多.作文自然也越来越好了。例如,在学习写说明文时,可以分以下三步:第一步,读范文“床的历史”,集中讲授一个技巧:学会按时间顺序来说明一件事。第二步,按照范文的要求,尝试着用刚学到的技巧写一篇文章。下面,是江苏省戈也挺同学写的一篇题为《镜子的历史》的说明文:最早的时候没有镜子,人们用盆盛了水照脸。盆为陶制,名日“监”。商朝开始,盆用青铜制成.
“监”改名为“鉴”。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用陶模浇铸铜镜.镜正面磨光,背面铸花纹,这便是镜子的起源。以后到了汉代,制镜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铜镜制造中心在长安、洛阳一带。汉朝皇帝还专门设了一个“尚方官”监制铜镜。可见当时对造镜的重视。当时的镜多为圆形、半球形。背面的花纹有“章叶纹”、
“乳丁纹”、
“四神纹”等。大的直径有几尺,小的只有l寸左右。在这些名目繁多的铜镜中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镜子.叫作“西汉透光镜”。现仅有4枚,均为西汉年间制成。这种镜的奇妙之处在于:当一束光照到镜面上的时候.镜面反射光束照到屏幕上.屏幕上的光斑并不是一圆亮光.而有花纹或字样。再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铜镜背面的内容.就好像一束照到铜镜背面的光透过铜镜.再照到屏幕上一样。所以叫“透光镜”。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制成一面透光镜有很多严格的技术要求。其中有一项是镜厚不得超过1毫米。这在几千年前就被造出来了.可见当时制镜的水平之高。到了唐朝。镜子的形成又有了发展。背面的花纹有“禽兽葡萄纹”、
“神兽纹”、
“宝相花”等,还出现了方镜、菱花镜。明清两代铜镜虽有发展.但已经不如前代精美。到了清乾隆以后铜镜逐渐淘汰。因为这时水银镜已经开始传入我国。水银镜是由威尼斯人在16世纪首先发明的。方法是把锡和水银混合后浇在玻璃上,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200年来。水银镜的秘密被威尼斯人严格地保守着。欧洲的王公贵族不惜花大价钱到威尼斯购买镜子。法国女王玛丽·麦迪奇结婚时.威尼斯送了只有书本大的一块镜子。而在当时却价值15万法郎。法国的宰相克尔勃收买了三名威尼斯工匠.在法国开办了制镜厂。从此以后.水银制镜法慢慢流传开来,水银镜成为一种价廉的生活用品.如今。制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造镜子已经不再用水银了,而是用真空镀铝法。即把玻璃洗干净后,放到真空中.然后用电热丝加热蒸发铝条。铝就镀到玻璃上.成了铝镜。你可以把你家的镜子翻过来看一下,如果保护层是红色的,那么是用水银法制的;是灰色的就是镀铝法造的。铝镜有寿命长、反光率高、无毒等优点。当你在日常生活中照镜子的时候.是否知道镜子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呢?第三步,写一篇自评。有同学写道:通过这样的学习,才真正认识到.把收集到的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好,就能够讲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这说起来简单,但以往似乎就用不好。现在懂了。邱添说:
“倒想起了一件事,那次我的老师教我们写游记.实际上就是用的老师讲的这个方法——从一篇范文中学一个优点:第一步,讲授课本中《雨中登泰山》一课,即重点讲授‘移步换景法’这一写作技巧。第二步,模仿写作。即要求依据老师讲过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作文。对部分感到困难的学生,还再加以具体指导。比如说,学生已有初步构思,但自己的构思与老师讲的技巧仍是两张皮,联系不上,老师即应耐心告诉学生,如何利用“移步换景法”,将自己的构想反映出来。第三步:自我评析。即要求学生给自己的文章写一篇自评。谈谈自己的构思、自己的心得、自己的体会。然后与作文一起。交老师审阅。那一次,我写的作文得了少见的高分。”点评俗话说,傻子过年看隔壁。写不好作文。就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并加以模仿,的确是一个“短平快”的好方法。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学到人家的方法、技巧,而只是看一篇记一篇,那是不会有大的提高的.至多是考试时碰上一篇和范文差不多的文章,那么这篇范文就算是蒙上了。可如果没碰上呢,那么这篇范文就算白看了。怎么避免出现这种结果呢?还是要真正学会人家的写作方法.为了让我们有信心.一篇范文只学一个最好学的优点.的确是个好办法!看“参考答案”学作文看了很多优秀的作文.但是越看越没信心,怎么办?北京市二中高一年级方进军同学说.不妨把作文书当“参考答案”看,借此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他说:我有一次逛书店时.发现了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年出的《写作提纲大全》,很有特色。这本书收的作文题,都是中学常见的,但每个题目下面,不列范文,而只列一个“提纲”,所以叫“写作提纲大全”。全书有300多页厚,包含了几百个作文题目.当时觉得挺有意思,就买了一本。回到家丢在书架上,一时也没顾上看。到了考试前,我忽然又想起了这本书.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想拿起来看看。可考前时间实在太紧,要拽着以前那种读法,肯定看不了几页。于是我想:看理科的教铺书时,来不及做题,就直接看参考答案,看作文书时,是不是也能参照这一做法,以加快进度呢?试了一试,效果还真不错。到了考前,一本300多页的作文书。也大体翻完了。具体地说,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看《写作提纲大全》的目录,看到一个题目后,就在脑子里构思,这个题目应怎么写,大约用时2分钟。第二步,翻开正文,看书上提供的提纲,并与自己的提纲对比,人家好在哪儿,自己好在哪儿。有必要的话,可将自己想到的构思细节,补充在书上。这一步,大约用时3分钟。第三步,每看完一个单元(如“记叙文”),再回过头来浏阅一下目录,在自己印象较深的题目前.加上“☆”号,以便下次翻阅时注意,约用时2分钟。就这样,5分钟一篇,50分钟lO篇,一天看一节课的时间,约10天时间,这本书大体也就翻完了.而这么翻一本书,效果比看几十篇优秀作文要好得多。举两个例子:例一,第一步,看目录有“中学生的一天”一题。觉得一定要写出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形式最好也新颖一点,以免写成流水账。第二步,看正文的“提纲”:【导写】这是一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时间为一天,对象是中学生。可采用书信的形式。反映“减负”之后中学生崭新的一天。【提纲】中心:通过“我”给表哥的一封信,反映中学生“减负”后独特的心态.自由的天性得以健康成长。一、称谓、问候语和缘起语。
(略写)收到你的来信,我刚从学校回来。想必美国那里一定是阳光灿烂的一天,说些什么呢?就描绘我这个中学生的一天吧!
(引出下文)二、详写“减负”后耳目一新的三堂课。
(详写)1.自然老师把课堂放在树林里。我们采集标本.学习积累,我顿觉一种成就感。2.语文课成了新闻发布会,同学们拿着话筒提问.我也当了回“白岩松”,过了一回“实话实说”瘾。感觉自己口才和表达能力原来一流。3.社会课人文精神十足。同学们就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展开大讨论,忧国忧民。群情激愤。4.简述一天感受,点明“减负”意义。三、结束语,’希望表哥归国合办“托拉斯”.报效祖国。最后是祝颂语和落款。
第三步,在目录上该题前打上一个“☆”号.以表示此提纲可取。一是写出了今天中学生的时代特征.二是用书信的形式,比较别致。并在书上第一段旁注上“新课标”三字,表示如今国内中学正在实施“新课标”课改,更扣紧时代。例二,第一步,看目录。有“我最尊敬的人”一题,觉得一要写出“我”为什么要尊敬此人.而且是“最尊敬”;二要写“人”,要写出人的特点。第二步,看正文的“提纲”:【导写】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其令人“尊敬”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程度副词“最”字,要写出其受尊敬的最高程度。事情可大可小.但以小为宜,因为小事容易写得真切感人。【提纲】:中心:通过“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了做事零零乱乱、没有条理的缺点的记叙,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一、我做事总是丢三拉四,缺少良好习惯,常常把老师发下来的讲义弄得乱七八糟。要么找不到,要么忘在家里。对父母的劝告我也常常置若罔闻。学习成绩一度受到很大影响。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略写)二、这是文章的重心,详写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并送我文件夹,终于使我改正缺点。
(详写)1.老师一直提醒我要整理好各种做过的习题。可我还是不时忘记或找不到。2.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送给我一只文件夹.并再次叮嘱我学习上要有头绪。要好好整理各种练习和试卷.并把最近我找不到的几张练习和试卷夹进文件夹中。我感到深深的羞愧。3.老师的这一“身教”.对我触动很大。我下决心改掉这一坏习惯。三、用抒情的语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点明他是我最尊敬的人。照应题目。
(略写)第三步.在回顾这一单元时,没有打“☆”号,因为觉得这一“提纲”还是比较一般化,没写出“尊敬”的缘故来。在考前约2周,翻阅了这本教辅书,到了考场上,觉得思如泉涌,写起作文来比以前顺手多了.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等于是突击记忆上百种写作思路,有了思路,作文当然就好写了。方进军同学的例子至少可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在考前选对一种教铺书从而提高成绩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学者郎咸平先生就曾谈到,他考前抱佛脚,选中一套《数学30分钟》一类的“精华”型教辅书死记硬背.居然考试过关。二是作文不要一上来就看范文,而应缓一缓.先自己想一想这个题目怎么写,写什么,再看人家的文章,看人家的思路,收效才更大。三是看思路型教辅书的同时,不妨也找一本材料型教辅书,两书配合着看。因为思路只是“骨架”,再加上“肉”.才比较完整。 点评可见,书买了之后还要会用会看、会吸收才行.把作文选当“参考答案”看,为我们打开学作文的新思路。 将“压缩饼干”用“开水泡开”老师老让我们多记点可当论据的东西,可怎么才记得住呢?撰写议论文需要大量的材料。如何尽量记住更多的材料呢?一位名叫王新峰的同学,谈了自己的心得。他说,将写议论文要用的大量材料,进行压缩,到了需要时,再利用联想回忆起来。就如同将“压缩饼干”用“开水泡开”一样。例如:“云南周林,五十国,青年科技发明赛,1500元,科技流浪汉”这就是一块“压缩饼干”.一则十分有用的作文素材.展开就是:
“云南某研究所研究人员周林.参加了有五十国青年参加的世界科技发明赛,且得了头奖。一星期后,周林又登上了中国青年发明赛的领奖台。而这样一个身怀绝技又充满爱国心的青年,回工作单位后,却被停发工资,甚至被拒于研究所外,连所得的1500元奖金也被单位扣下。现在周林成了闻名遐迩的科技流浪汉。”(国家科委了解后,做了恰当安排。现在周林已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去年他又参加了尤里卡发明大奖赛.夺得标志最高荣誉的“一级骑士勋章”。现在,他又被称为中国的“爱迪生”。)将庞大的材料,压缩成五六个词组,既便于记忆,又提取了重点,一旦需要。联想一下就可随处增删,为我所用。再看这几个词:
“猎人、口技、兔子叫、虎吃人”。这也是一块“压缩饼干”,写作的时候,用“开水一泡”,就是:一个没有技术的猎人,他总想借口技获得猎物.也往往如愿以偿。一天,他又去打猎,凭几声兔叫,骗来了狐狸,狐狸又引来了大灰狼,恶狼、狡狐相见,分外眼红,就相互打斗起来,不一会,狐狸就被咬得奄奄一息。猎人一声虎吼.吓走了狼,他就要去拾战利品时,不料虎吼声引来了真虎.猎人命丧虎口。如果要写为学、做人要靠真本事一类的作文.这则材料不是很好吗? 点评写议论文,脑子里东西越多,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或许正因如此,近几年出版社推出了不少《议论文论据大全》一类的书,将有关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为我们提拱了很大的便利。但尽管如此,不去看、不去记,还是不行。所以,在广泛阅读的前提下.利用王新峰同学的“压缩饼干”法多压缩一些“饼干”积累起来,到用时“开水泡开”.用处就大了。 论点论据结合三公式“老师老在我的作文上批注:论点论据结合得不好。可我如何才能将论点论据结合好呢?”
常年坚持一线教学的张海德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论点与论据结合的3个公式,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公式一=观点+过渡+事例+分析这四个元素中以往不太为同学所重视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就是事例叙述完后,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指出其本质特点,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如:我们要重视“专才”。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我们应重视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特才能和独到建树的专才。被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当年数学不及格,却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专才不仅是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大有用处的人才。这段话共四句,第一句是论点,第三句是事例。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过渡”和“分析”。正因为有了这两句,观点和事例就粘连起来了。公式二=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这种论证方式就是在公式一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就是从多个事实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实中提炼”,那么,
“论据”部分,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例如: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启示:
“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备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段文字共四句,第一句是提出论点,第二句是过渡勾连,第三句列举了牛顿和伽利略两个事例,在每一个事例之后.均有一句分析。指出其共同点。第四句是对共同点的归纳。这一句归纳(实为真正的“讲道理”)大大加强了论证力量。公式三=一般道理+个别道理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推理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即用普遍性的真理(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的方法.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大家知道,只有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筑起万丈高楼,在沙地上是建造不起高楼的;可见.打好基础对做好事情是多么重要。达·芬奇的老师开始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先画蛋;实际上就是要他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能得心应手了。正是因为达.芬奇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这段文章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是用一个比喻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道理(即论点):要做好事情,就必须打好基础。在演绎推理中.这就叫大前提。第二句说达·芬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基础训练,这叫小前提。第三句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达.芬奇之所以取得艺术成就,是因为他经过了严格的基础训练。这样的逻辑推理是令人信服的。 点评诚如张老师所指出的,论证是议论文的要素之一,而中学生写议论文.最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有论无证”:即只摆事实.不讲道理;只有论点和论据,没有恰到好处的过渡和分析.从而导致论点和论据“两张皮”,结合不到一块。实际上.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其论点正确独到、论据充分典型外.还需要对论点的深刻阐述和对论据的中肯分析。有了这3个公式.对于论点和论据如何结合,应该说是有了一定的可循之规了。 作文的实战技巧“潘氏八股”以黑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潘伟明同学认为,高考作文,其实也难免带。作文是很让人头疼的。分值不停地提高,40。50。终于到了60分。而有相当多的同学平时文章写得极美极棒,甚至还有出文集的,可是写作文便死活得不了高分。原因很简单,不懂得文章和作文的区别。作文就是一道大问答题,惟一的目的就是得分,其他的一概没是。你说真的他编假的,老师看多了都当假的,冤死你。我认为写作文只要按要求得分足矣,有感慨日记里发去。我在高三时作文每次都是范文,被语文老师称为
“范文的炮制者”。其实我自己称我的作文是“潘氏八股”。因为现在文体不限,所以我只写议论文。第一段引材料.提出论点;第二段稍作分析解读论点,以说理为主:第三或第四段从正反两面论证论点,以举牛顿、鲁迅、爱迪生的例子为主,用排比罗列例子会显得生动有文采.例子后面要有联系论点的议论;第四或第五段联系实际生活:
“现阶段我们中学生应该知如何如何如何,,,,”:最后一段提出希望:
“朋友,让我们怎么怎么怎么办吧!”完事收工。就算你锤字炼句稍差些火候也不会得低分。潘伟明同学的“八股”文是:第一段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第二段解读论点,加以引申:第三段举出论证,加以议论;第四或第五段,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最后一段,提出希望,全文收尾。无独有偶.从贵州省考入北京大学的屠元同学也有类似的“八股”作文经验。他说:
我觉得研究一下高考的评分标准,也是非常有用的。我花了许多功夫,经过了深层次的推敲,才得出一些经验。比如说高考作文,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题目一看上去.绝对是与众不同的;然后第一段一般就一句话.那句话是极端重要的,可能一篇文章里就这一句话是像样的;之后要显示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量,显示出我读书很多,比如我在作文里就引用了《汉书》“一诺千金”的原典,老师一看,觉得这个学生看过不少书.这样分数一下就上去了;结尾的时候,在升华以后要猛地一刹,要短而有力,形成“豹尾”。这种作文拿到报纸杂志上发表是不行了,但作为高考的应试作文,上50分应该没问题。屠元同学的经验有四点:一是作文题目(如今高考作文一般是要求考生自拟题目)一定要与众不同:二是第一段就一句话,干脆利落:三是要引经据典,显示信息量:四是结尾要短而有力,不拖泥带水。 点评把高考作文当成八股文写,一方面令人深感悲哀.另一方面也让人又感到,即便是真把高考作文当成八股文写,想写好也不易——潘伟明同学如果不是“范文的炮制者”.如果不是做过几百道作文题,能达到“潘氏八股”的境界吗?三步学会写景写人写事还凑合.可写景就不行了,怎么也写不好。一线教师早已发现一些同学不善进行景物描写,常在写景之时文思滞塞.速度很慢。对这种情况,除加强观察和感受之外.还是要掌握写景的方法,三步写景法就是快速写景的构思方法之一。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写好‘‘中心景物”,运用各种描写手段把它写好写活。突出了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速度自然会加快,题目的主要要求也就能够达到了。第二步.写出“相关景物”,以“中心景物”为主体,写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与“中心景物”相关的景物,构成“中心景物”的背景或者衬托。第三步,写好“联想物”,快速联想,运用回忆、幻想等形式.或使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方法,写一点联想物。如联想到一首古诗或者一首流行曲,联想到仿佛回到童年,或似回到故乡,或幻想进入仙境等,联想到他乡的亲友、亲人、
老师等的嘱托教诲,还可以想到某本书里的一段故事等。
下面试举两例:例一:当第一位宇航员回头看一眼他的星球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圆。圆圆的,像用圆规的刻意制作。蓝蓝的.像是画家的精心调配。这是地球,是人类美丽的家乡。薄薄的轻纱罩在蓝色上面,令人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叹息。静静悬在空中,令人领悟自然的力量。它的背后是漆黑的望不见底的深邃。远远的几颗小星星,又使这蓝色的星球显得那么突出,加之无与伦比的寂静,真正使人屏息凝神,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了。例二:远远望去,一片浩瀚的大沙漠敞开在你面前。在那沙漠的尽头,是一个圆圆的红红的球。它是那样的圆,简直就像一位科学家用圆规在灰色的大幕上画上去的一样;它又是那样的红.红得让人担心,担心一阵轻风会把它的“红”震落一滴:它又是那样的透明,仿佛是哪位巧匠磨制的一块红玛瑙嵌在了那儿;它又是那么的神秘,仿佛是一个通往仙境的穹门.吸引了一行行的大雁不停地飞,然而它又并不自私.它把自己的颜色也给了彩霞、山峦,还有晚归的农民.使他们都镶上了金边,使整个大地更加绚丽.这两个例子,都是写景,都是写圆,但有区别。例一,是比较规范的“三步写景”。先写‘‘中心景物”:地球;再写“相关景物”:背景,星星,寂静;最后是联想:大自然的伟大。例二,是省略了第二步的“三步写景”,集中笔墨写“中心景物”太阳,最后写“太阳”不自私,算是一点联想。三步写景法可用图形表示如下: 点评三步教会你快速构思写景作文,的确值得一试。联系自我六招“作文不能空,得联系自身实际。可我偏偏就不知该怎么去联系实际.”浙江师范大学蔡伟老师,曾专门就这一问题下过功夫。在阅读了大量高考高分作文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几种联系自我的方法:方法一.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并非是枯燥无味的,关键是因为太过熟悉.反而导致感觉麻木,其实只要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是完全能够写出好文章来的。例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我快乐你快乐》就是取材于中学生的真
实学习生活,通过对快乐的不同看法,揭示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师生关系的畸变以及作为一名中学生该如何在老师的要求与自己的能力之间找准让自己平衡的点.从而达成“我快乐你快乐”的目的。方法二.写自己的成长经历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许多的趣事、丑事、喜事、伤心事发生,将这些事情逐一写出来.完全可组合成一篇生动的文章。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吃亏就是占便宜》,以奶奶的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为线索。记叙了成长过程中三件吃亏的事情,并进行对比议论。阐明了自己的思考,并得出“你只要稍微换一个思维方式。你就会赢得幸福和快乐”的结论。全文叙议结合,具有很强的生活实感。方法三。写身边的人和事有的生活虽然不是中学生自己的,但却是每天在他们身边发生着的。如果能够对身边的人和事加以概括提炼.同样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画》。讲述了一个市长夫人的故事。为了防止丈夫经不起诱惑.她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令人肃然起敬。虽然这位同学所写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人和事,但所写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具有生活依据,因此,同样具有很强的生活实感。方法四.即景叙事抒情指考生写自己参加考试前或考试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文章带有即兴式特点,其生活性最强,很容易打动阅卷人。但由于时间上的局限.此类文章的把握特别是创新难度较大。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作者抓住考试的最后四十五分钟的内心活动来展开全文.显得非常精巧,特别是作者反复使用时间词:
“还有四十五分钟”、“就剩四十五分钟”,从而造成一种紧张感、紧迫感,非常符合高考考场气氛。加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方法五.刻画父母亲情父母亲情是中学生写作的永恒主题。当然.写父母亲情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父母无私奉献的讴歌.也应包括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大家为化解代沟而作出的努力。此类文章,可以是心灵的呼喊.可以是故事的叙述.也可以是行为的评价,还可以是观点的论述。例如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没有翅膀的飞翔》,采用童话体手法、选取飞蛾、鸡、天鹅作为陈述主体,分别面对“朋友”、“妈妈”、“爸爸”的期望审视自我,形象地阐明了“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生动逼真,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方法六。通过幽默体现生活实感幽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生活的“调味品”.有了幽默,生活才更像生活。凡真正称得上幽默的作品.一定与生活密切相关;远离生活,就很难拥有幽默的成分。因此,中学生的作文如果能博得阅卷者的会心一笑.那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采用老鼠自叙的方式,讽刺了人们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具有欧.亨利的幽默风格。 点评只有写自己,才容易写得真实可信;只有写自己.才不至于从大到空,让人厌倦。但要写好自己。也不容易.也要讲求方法.以上介绍的六种方法,会让你很好地联系自我、联系实际。 如何升华作文主题作文没主题不行.主题太平庸了还不行.可怎么“升华”呢?湖北小洪湖市燕窝镇中心校孙维彬老师说。
“主题的升华是指文章的主题由浅人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是指作者的思想境界从所描述的事物的表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凸现出文章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作品。总会在主题的升华方面下一番功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同学似乎还不太懂得这一点,写起作文来就事论事.不会将主题升华.因而也就很难脱出俗套,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下面,介绍几种最实用的升华主题的方法:方法一。横向铺排法即运用横向思维.抓住一些相近相关的材料.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联缀铺排.最后使作文文题得到升华的方法。如晏敏同学的一篇优秀作文《为自己而感动》横向铺排了九次感动.其中六次感动构成画面。三次一笔带过。六次感动依次是为自己的体贴、孝心、主见、宽容、善良和勇敢,每次感动都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体现着“我”的性格,作文的主题已基本显现出来。但这位同学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铺排的基础上用“青春年少的我常常为自己而感动,而且深深地为自己能有这么多的感动而感动!”这句议论使主题得到升华。如果没有前面浓墨重彩的铺排,作文主题的升华就没有力度。
方法二.类比掘进法即通过类比联想将主题向深层掘进的方法。要求找准所写事物与所要表达的思想的相同点,进行类比联想,将文章的基本思想与某一深刻的哲理联系起来.从而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新的高度。如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写“我”小时候一次次地骑车追寻远方的地平线.而地平线却像谜一样.每一次都会在我认为追着的时候,出现在远远的地方。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更吸引我去追寻。作者由追寻自然界地平线而类比联想到追求人生的理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发掘出“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个充满新意的主题。
方法三.衬托铺垫法即运用衬托、铺垫的手法把众多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照.使众多事物对另一事物起衬托铺垫的作用,从而增高所写事物的形象.升华文章的主旨内涵。宗璞的童话《花的话》,先写花儿们开放时的兴奋,榆叶梅、玫瑰、芍药、桃花、迎春花等众多花儿月下比美论贵,最后写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献给老师。文章用众多的花儿作铺垫,反衬出二月兰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形象。而作者正是要借二
月兰来歌颂人民教师谦逊的品质和朴素的作风.表达对辛勤劳动的人民教师的敬爱之情。至此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全面升华。方法四。象征引申法即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使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这种方法要求选取自然界中富有特点的事物进行充分的描写、议论,然后通过相似的联想,由自然界的事物引申到人类的社会生活,用自然界的事物所呈现的特点来象征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散文就是运用象征引申法使主题升华的典范之作。《白杨礼赞》先极力表现白杨树的“正直”、
“朴质”、“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等特点,然后运用相似联想.用白杨树来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广大的抗日军民,由对白杨树的赞美上升到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的赞美。升华后的主题使《白杨礼赞》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方法五.警策归升法这种方法就是用警策的语句对全文进行归纳概括.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某一历史或哲理的高度.从而给人以历史的借鉴或哲理的启迪。运用警策归升法除了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言之有物的叙述、描写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写好警策句,因为警策旬直接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警策句的精辟与否影响着主题的深刻程度.决定着文章的优劣。警策句以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独特感受又具有普遍意义为佳。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花带给“我”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而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而这一主题就是由“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富有哲理的警策句来提升的。又如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最后一句“人生因为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也是精辟的警策句。它不仅激起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更道出了音乐神奇的力量,给人以启迪,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无限拔高,是不好的;但另一方面,不会升华,也是问题。应该是既不拔高,又有适度的升华。才称得上是一篇好作文。 “编号”作文法有时所给材料东一段、西一段,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用?“编号”作文法,是北京地区一些常年带毕业班的教师共同创立的,主要是用来解决学生在做供料作文时遇到的困难.实战效果相当理想。所谓“编号法”.就是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编号。具体运作方式,是依据不同原则。对所给材料.分三次进行编号。这是一种写好供料作文的好方法。供料作文,即由考卷提供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来进行写作的一种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方法.便于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组织材料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便于计算分数。所以近年来颇受中考、高考出题者的青睐。而考生对此类题似乎普遍不适应,丢分较多。如某年考试,所给材料如下:
羽毛球的特点和规则。申请入队的动机。我加入了羽毛球队。因为太苦了,几次想退出。两次严格的训练。在队会上检查。观摩地区比赛,劲头又来了。即使再艰苦也应该练下去。终于在校际比赛中取得名次。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了进步。没有教练的指导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不怕艰苦.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羽毛球队概况。要求依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作文。如用“编号法”即可如下处理。第一次编号就是依照先后顺序,每句话给一个号:①羽毛球的特点和规则。②申请人队的动机。③我加入了羽毛球队。④因为太苦了,几次想退出。⑤两次严格的训练。⑥在队会上检查。⑦观摩地区比赛,劲头又来了。⑧即使再艰苦也应该练下去。⑨终于在校际比赛中取得名次。⑩在教练的指导下有了进步。⑩没有教练的指导不会取得成功。⑩只有不怕艰苦,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⑩羽毛球队概况。第二次编号依据的是“合并同类项”的原则。有哪几个号讲的是同一件事,则编在一起。如下所示。其中①⑨⑩均已删去。第一类,最初的情况和表现:⑤④第二类,思想转变过程:⑦⑥第三类,参加羽毛球队:②③第四类,转变后的表现和结果:⑧⑩⑨第五类,通过活动获得启示:⑩第三次编号依据逻辑发展的原则。将第二次编号的结果.依照事情发展的逻辑,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再编一次, 至此.这篇文章应该说大体已经出来了。依照所给材料。完全可以写一篇《我与羽毛球》一类的记叙文。当然,这只不过是文章的基本骨架.至于如何才能使文章写得深刻一些.凝炼一些.完美一些.这就要求考生运用联想和想像去丰富和补充.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渲染其诗情画意,补充其细节等等,使这个骨架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据江苏的殷德才老师介绍.要写好给材料作文.以下五个要点是缺一不可的:第一个要点是“读”。即读懂材料。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读时一定要仔细,体会出题者提供这些材料的用心,提炼出主题(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第二个要点是“引”.把要引用的材料勾画出来。与中心观点无关的材料.重复哕嗦的材料要坚决舍去。第三个要点是“揭”.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揭示主题。否则只是一大堆材料的堆积.画龙而未点睛。第四个要点是“议”,要联系实际.发表议论,深化主题。议论就好比是水泥,把观点和材料结合到了一起。否则只有一个观点,一堆材料,文章还是显得散乱。第五个要点是“结”,即总结全文,回到中心。这样文章才有放有收,有头有尾。实际上,平时教师也是按这个要求去教的.学生也是按这个要求去练的。可为什么一上考场,仍是丢分呢?应该说.教师的要求是明确的,学生的心里也是明白的.问题恐怕多半是出在具体操作上。一些学生一看到黑乎乎一片材料.东一句、西一句的,半天摸不着个头绪,心中就慌了。读也读不进去,引也引不出来。更别提什么“揭”、
“议”了。而“编号法”恰恰是医治此“病”的一帖良药。请看:第一次编号的过程,不就是“读”的过程吗?读完一句(或一段)给一个号,决不会漏读、误读、重读。实际上,如此一来.考生的心也就静下来了。而第二次编号的过程,实际上是决定取舍的过程,也就是决定“引”哪几条材料的过程。而第三次编号的过程,实际上是文章构思的过程,该“揭”什么.该“议”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出来了.同学们不妨按照“编号法”的要求多多做题.力求熟练掌握。第一次编号时阅读要细,但时间要短。第二次编号决定取舍时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浪费时间。这样可多留一点时间在第三次编号时,也就是构思时用。 点评“编号法”是不是已经让你在一堆繁杂无序的材料中游刃有余了呢?五步完成供料作文“现在作文老考供料作文.问题是我拿着这些‘料’做不出‘好菜’来怎么
办?”要想写好供料作文,可以分五步走:第一步,认真阅读;第二步,提炼观点;第三步,联想素材;第四步,列出提纲;第五步.撰写成文。根据一线师生的实战经验。要写好供料作文.就必须有一个工作程序。一步一步地来,成功把握大。否则一会翻看所给材料,一会提笔写上几笔,只会乱了阵脚,一败涂地。下面,即以北京市某校高一年级考题为例,加以具体说明。考题内容如下:张老师在一次上语文课时.误将“晏”写成“宴”,李明同学当即指出了他的错误。张老师把“宴”改成“晏”之后说:
“唔!汉字就是这个毛病,相同的零部件,摆的位置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外国文字可不会这样。”谁料话音刚落,李明同学又举手了。张老师问李明同学有什么问题,李明同学说: “英文的god(上帝)和dog(狗)呢?”,,,,就李明同学的做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解答过程如下:第一步.认真阅读这是答好供料作文题的前提和基础。此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学生李明连续两次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第二步.提炼观点从逻辑上讲,对李明同学的做法,无非是三种态度:要么赞同,要么反对,要么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于是,提炼观点如下:①李明同学勇于质疑,求真求实的精神值得提倡。②李明同学不顾场合、对象,让老师下不了台的做法不可取.③李明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可嘉,但具体做法还可商榷。在实际答题中。有些同学提炼出的观点竟是“张老师的行为崇洋媚外”,这显然有些跑题了.写的不是李明的行为而是张老师的行为了。
第三步.联想素材上述三种观点均可以写。如选定第三种观点,那么,不妨全面展开联想,想到什么就先记下来。例如可能会想到以下各条:①当说不说的好好先生②邹忌讽齐王纳谏③敢于直谏的魏征④《火刑》(布鲁诺)⑤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⑥面对歹徒,敢说敢斗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⑨外国文字与外国月亮⑩爱迪生晚}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