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毕业一年后辞职找工作去留学后,回来找工作,考虑到可行性和机会成本,是否值得。

留学的费用工作多少年可以弥补回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留学?
141 个回答
这种问题直接上数据就好啦。先说开销方面。具体学费取决于具体学校。平均大约每年3万美金。下图引用自只要看红线就行了,下面两条线基本和留学生没有关系。只要看红线就行了,下面两条线基本和留学生没有关系。名校当然要更贵一些,4~5万不等。下图引用自bloomberg生活费也可以认为是每年3万美金。因为给phd的生活费补贴一般就是这个水平。所以总开销大约是每年6-7万美金,四年 ~= 160万人民币。然后说毕业后的收入。以下是2015年的毕业生起薪,引用自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 | PhD的情况就不谈了,基本能够自给自足。PhD的情况就不谈了,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如果毕业后留美工作,那么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能够以同样的速度把学费赚回来。(当然,生活费就白白交给美帝了。)如果毕业了马上回国。。。那么,我祝愿你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关于专业。现实就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确实不平等。某些专业工资高,签证容易,某些则什么便宜都沾不到。哪个专业最好,看表格,一目了然。如果你担心风水轮流转,担心4年后的形势,我们可以另外开帖详谈。尤其注意,如果是专业,就算签证不顺利,至少有36个月的OPT (5月新政又延长了)。如果读的是1-2年的硕士项目,毕业了依靠OPT赚上3年的工资,这一波绝对不会亏。关于学校。如果要回国的话,国外的名校,或者国内的名校,两边至少请沾上一个。本科985及以上的,硕士2年出国开眼,回来了仍旧是985,英语还提高了。这无疑是极好的。本科就出国,只申请到不知名学校的,建议你4年时间努力学习,争取考一个名校的研究生。是的,在国外申请国外,比在国内申请国外,肯定要容易一些。最差的情况,读了一个排名靠后的学校,读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不得已回国,却发现大家都不认识你的文凭,找工作时连国内学校都比不过。要避免这种情况也很容易,因为,文凭的回报率,在你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就应该计算好了。如果你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但执意去墙外的世界看一看?我赞赏你的胸怀,并且,祝愿你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把这一切都考虑清楚了,那么,我建议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来挑选专业,不能眼里只有钱。人要认清现实,但不能屈服于现实。还有什么想聊的,欢迎来找我
关键是知道自己买的起什么,还得起什么。大量出国读JD,自费MA和Phd(真有= =)的文科、商科、法学学生,家里有钱,玩得起。那笔钱不玩其实也就是放着,中国的通胀速度你懂,与其砸在手里还不如投资给教育,至少有名校文凭了。对普通人民群众来说,出国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换个hard mode玩起来更轻松点。生活水平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文化方面的。经济方面就是多挣钱,移民以后容易过上有房有车的中产生活。文化方面就是有的人不习惯目前中国的主流文化,希望离开这个文化环境。比如同性恋,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相对开明的地区对同性恋甚至变性人的容忍程度是国内社会无法想象的,基本上可以说跟普通人一样。最近女权问题很尖锐,女权状况也是很多人出国的考虑,在国外至少被明目张胆歧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这时候留学就是个手段,找工作移民才是目的。这个投资是必须要回本的,回本的时间和方式要看具体家庭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不移民很难回本。当然也有例外。现在很多留学中介、咨询公司,喜欢鼓动大家都出国“开眼界”。幼儿园就带出国哈佛耶鲁转一圈,初中再转一圈,高中再转一圈,大学...他们倒是赚得钵满盆满了。大城市中产家长们疲于奔命跟在富人后面买这些奢侈品,就像卖肾买iphone。确实能开眼界了,但这个眼界到底能不能转换成实打实的实惠,还是只是一种浮华的恶习,很难说。说实话,一个人要突破自己父母的阶层壁垒很难很难,能够保证不出溜下去就很不容易了。什么开阔眼界之类的广告语,是跟那些权钱在握的土豪的孩子讲的。他们的孩子学了那些水课之后,回国一切都铺好了,西方学校开那些program也是为了赚他们的钱攒他们父母的人脉。普通人家的孩子比如我这样的,得知道自己的位置,这浮华的表象,跟自己到底有没有关系。即使你一定要进入这个阶层,进入方式也和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不一样。否则即使能够跟他们一个桌子打牌,仍旧是外人,投那个资,真的有意义么?现在国内本科申请一单往往要到15w左右,是很多人父母一年的工资,甚至很多人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不夸张)。就为了上一个国际排名高点的学校。我个人就觉得这东西意义真的很小。毕业后能不能留在国外找到工作,跟专业的相关度远大于学校的相关度,学校也不光是看排名,地域可能更重要。追逐名校,对普通人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浮华的恶习。而这种理想主义,与其说是人生的真理想,不如说是中介公司为了挣你家钱打出来的招牌。一般来说,普通家庭(中产,无特别背景)的孩子选出国读书这条路,不搞技术找工移民,或者其他个别的文科移民专业(比如澳洲的教育学),很难短期内回本。有个别例外,属于特别勇敢的文科生。如果不喜欢搞这些,真的没有特别大的必要长期出国留学。要任性,用自己的钱任性才是好汉。自己把事业做好了,世界各国还不是想去哪去哪。这些道理,当年我自己都是不懂的。所幸我那会文科生还不流行出国读本科,没栽这个坑里。但也给父母造成了一些损失。也不是说穷人就不能出国,或者穷人还学文科就不能出国。也有很多学文科家境普通,出国申到了不错的phd program找到了教职移民成功的例子。他们的路都走得非常坎坷,但一旦走通了,可是相当不错。问题是,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要留学,单纯抱着“开开眼界”的想法,这条路肯定走不通的。=====关于“自费JD,MA,Phd...怎么了?”的回复=====不少同学在努力说服我“自费ABCD即使找不到工作也很好”。对这样的观点,我想如果您认真看了我的文章,应该明白我并不反对。教育和人生中所做的所有其它选择一样,各取所需,满腹而止。即使你让父母卖房子、借钱、拿养老医疗钱出来念书,也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只要你父母愿意,其实谁也没有资格议论你们自己的家事。何况大部分出来读书的人都是家有余财的,你们也愿意,父母也愿意,我又有何必要去议论你们个人的事情呢?但是我曾经体会过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又尴尬的专业是什么样。其中各种的艰辛、艰难和绝望,站在外面是很难体会的。人生确实不光是赚钱,但是至少对于一些人来说,赚钱是人生的开始,没有现实基础就一切无从谈起。如果你真的找到了国外高薪工作,我也为你高兴。如果你家多金不在乎一百多万的花销,就是要出国看看世界开开眼界,也没什么。我所说的一切,只是说给愿意听的人听的。现在留学过于热门,“留学以后如何”的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其中的info gap,对很多个人和家庭来说,是很沉重的代价。中国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是很少say no的,何况孩子要是能申上国外名校,很多人大概觉得祖坟冒青烟了,哗哗往外掏钱。但是重蹈前人的覆辙,盲目去追求教育奢侈品,给自己的父母带来沉重的负担,不一定真的值得。如果有人(比如题主)问了一句,这到底值得吗,那么我无非是回答我所知道的。也就是按目前的形势,纯粹考虑物质方面的收获,什么值得,什么要打个问号。价值观、精神方面的,我完全不想干涉任何人。至于有志于学术的文科生,也不必被我的话打击。如果你的追求就是学术,父母也支持,并且你准备好了承受这条路带给你的各种伤害,那么选择这条路就毫无问题。也说不定二十年后,你比广大码农更有钱,更有发展,尽管你当初并不是为了钱和前途选择学术事业的。即使不是这样,至少你选了你喜欢的东西。人生的目的地不只有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好。只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容易,里面有太多的自我欺骗,可能自己都没察觉到,最后悔之莫及。人生的事情,哪有绝对的定论?都在你自己把握。====问题改了,加了一个“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留学”,补充: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留学,一方面是像lx某答主所说,教育对很多家庭已经不再是投资而是消费了,或者不在乎收益的投资。毕竟对广大土豪和高收入中产家庭而言,四年本科那一百二十万,不是大数目,说不定还有奖学金。与其挤在高考船上死记硬背把心性都磨钝了,让孩子早点出国历练也挺好的,这也就是所谓开眼界的实际意义。不管多么富二代天之骄子,出国都得自己做饭,自己学车开车,自己打理各种乱七八糟事,自己超速/酗酒/路上带大麻就会被警察抓,而且游戏玩太多了会挂科开除的。想想大部分国内本在宿舍里过的是何等荒唐的生活,这里面的差距,真不可以道理计。对那些家庭来说,就这些收益也够投资的本钱了,何况还可以享受确实比大部分国内本科更优质的教育。人磨练出来了,回国怎么折腾都行,那些家庭也承担得起。另一方面,就是有些并没有那么雄厚财力的家庭在跟风,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选择。这些孩子出国以后,真会吃些苦。但是至少有一个好处,国外读书烧钱狠,孩子出国以后也学会了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思考自己前途为自己人生负责任,这些也是在国内宿舍里玩四年游戏的人无法体会的。国外一切靠自己,不好找工作办身份,学费生活费通常也不便宜,这些压力都能让一个人更早成熟独立起来,而同样的压力,国内读本科的话,往往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体会到,而那时候父母求人托关系给送进稳定事业单位,于是又没机会独立历练了。多少人一辈子就这么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也是中国特色。最后,中国人多,无论什么事,都会有很多人做的。就像甜粽子党和咸粽子党...
我是县里长大的,家里供不起我出国,我就本科毕业后自己在上海工作挣钱出国,去年刚读完授课型硕士,现在在美国写代码。————————————————————————————————————————很多人可能误解我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你出国读书了,才能去美国写代码。很多人都可以把你内推到美国,关键是你要有实力,英语交流没问题、计算机搞得666,求职北美,不是难事。
额,本来不想理这个问题的,但接二连三的邀请。。留学时间:从高中算起到现在为止7年,到大学毕业共8年。地点:新加坡-&美国费用:大部分拜新加坡教育部,华侨中学,还有之后普林斯顿大学的基金会所赐,但由于本人常常过度吃喝玩乐(其实是吃吃吃吃),高中期间每年额外花费约5000新币,大学期间约1w美金。八年算起了差不多就6w美金吧。赚回来: 当码农估计半年?当(修)硬(手)件(机)工程师估计三个季度?进Aerospace industry估计10个月到一年?
这个看个人能力以及是否有努力挣钱的意愿了。我在丹麦读本科,一年学费7.2万,生活费一年加上房租大概要7万左右。所以一年算15万。丹麦这边一般时薪80-100RMB,我每周末在汉堡店做兼职的工资够付房租与日常吃饭。所以只要不买大件,每个月都能够养活自己。做代购的频率也比较少,因为不怎么宣传或者到处加人。暑假找到一份两个月的全职,打扫卫生,工资120每小时,所以暑假大概算下来税前应该能挣4万。第二年拿了全额奖学金(免学费)并且每个月丹麦政府给5500RMB的生活费,算下来一年收入6万多点。因为日常兼职工资够用,所以暑假打工的钱和政府给的补贴可以攒一攒还给爸妈当他们给我交的第一年学费,所以我大概一年回本。存款并没有很多,但是用自己钱买了相机,演唱会前排门票,以及每次去别的国家旅行时的费用。身边也有很多家庭条件很好的留学生,每个月家里给打1万,并且也不做兼职。怎么说呢,每个人追求不一样吧,如果我家超级有钱,可能我也不会那么努力打工或者申请奖学金。但花自己的钱真的感觉很爽啊!对我来说,出国是我目前二十年的人生里做的最正确的选择。看到一个更棒的世界,遇见很多有趣的人,真真实实走进了曾经以为只会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风景。并且出国留学也让我变得特别独立,从高中去厕所都要人陪的女生到现在凌晨四点拎着行李箱一个人去机场飞西班牙也一点不害怕。来丹麦留学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学费相比于英美澳来说低很多,即使物价真的超级高。以及北欧高度发达的人文环境。可能没有亲自经历的人真的不会相信陌生人见面总微笑说hi,天气好的草地上全是穿着比基尼晒太阳的美女和六块肌的小鲜肉,自行车停在超市门口没有锁等买完东西发现依然健在并且车篓里的东西都完好,汽车自行车看到行人都会特别自觉的停下来让人先走(这一点是最让我惊喜的),果汁放在马路边无人看守写着自助贩卖,在公交车站看到一张告示写着“我在这个车站捡到了一部iPhone 6,请失主去公交车底站找XXX办公室认领”,有次买了一张床,和朋友两个人抬回公寓,路上遇到一群男生热情的帮我们抬回去。最让我感激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努力是真的有回报的。总之遇到了太多太多美好的事情,这些让我意识到生活大概本该这样,只是当我们长期生活在一种人性本善被淹没的环境中,慢慢习惯并且以为那就是生活的常态。如果生活可以在物质与精神上都很棒,那我为何不把我只活一次的人生安置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呢?
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学党,我身边的各种例子不胜枚举。由于我是在英国,跟美国的情况稍有不同,英国的硕士只有一年,另外来英国留学搞学术的跟美国比起来相对少一些,而且英国留学生女生偏多,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一年的硕士效率比较高不会影响女生谈婚论嫁的大事儿,所以一些女生的家长倾向于送孩子来英国留学。就按照类别分以下吧,不具体到某个人。先说一下毕业回国的留学生类别A:只在英国读一年硕士的,由于一年硕士的花费很多工薪家庭都可以支付的起也不至于花光家里积蓄的,如果不乱花钱的话学校又不在伦敦的话一年学费加生活费25万左右是够了,所以来读一年硕士的很多人也就出自普通的小康家庭。父母是公务员的有不少(不是特别大的官儿那种),或者家里经营不大不小的生意的,或者是父母在银行或者国企铁饭碗的,也有父母搞房地产的等等。这一类学生情况也各自不同,有毕业就没打算留下来直接回国父母给安排工作的(比如银行,电视台之类的);有回去像国内毕业生一样到北上广找工作的,一般倾向于外企或者中国发展良好的大企业,有个同学进了阿里;有回去创业的(有开咖啡厅的,有开广告公司的,这都是我同学的真实例子);有去国际学校当老师的;也有混的没名堂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的。类别B:本科就在英国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的,比起类别A家境要更殷实,但是一些典型的富二代行为也更多的出现在此群体,比如四年都是到处花钱到处玩儿,混在中国人圈子里胡吃海喝,开好车,经常作业考试论文不及格,然后需要花钱找人代写(这也是我身边真实的例子)。由于家境好,没有太大努力学习和奋斗的意识,也丝毫没有要融入本地的文化学习不同思维方式的动力。不过我不是完全负面的看待这个群体,他们中间的有些人其实在国内生活会更开心,有些是家长逼他们出来的。这个群体里的家庭背景比较典型是家里开公司的,或者是高点级别的公务员,或者是有家族企业的。基本上我发现他们回国了以后也不是很着急找工作的,有些直接帮家族打理生意,也不着急英国读书读完一般年龄也不大,有些回去会继续玩两年再找正经事儿做。类别C:这类的不算太多,就是自食其力的,靠打工赚学费,因为英国奖学金也不多,全奖就更稀有了。家里供不起,但是自己又有出国梦的,我就知道一个而且是个负面的例子。在英国呆了四年期间因为打工的原因所以经常要延迟拿到学位,多的时候一天打三份工,无非是中餐馆,收银员之类的工作。于是4年才拿到硕士学位,中间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换了一次学校。因为是大学毕业两年才出来的,又呆了四年,回国时候年龄也不小了,在二线城市找到了贸易类的工作,相对比较平庸,后来父母逼他考公务员。对于这个类别,我不是不佩服他们的吃苦精神,但是我觉得这样人生规划太欠考虑了,浪费了自己的黄金时期。类别D:读Phd的,有的是所在工作单位支持或者是国内的学校支持出来读博士的,这类一般有承诺在先,毕业以后要回去做贡献的,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一类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优越感。有的是硕士毕业以后申请博士的,Phd三年比硕士相对来说难读很多,有些读完如果跟学校关系不错就留校当助教了,这是最容易的出路,博士的专业相对比较窄,不管是留下来还是回国都没那么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工作,不是说博士不好找工作,Phd们大都不想浪费自己的专业至于回国以后多久能把留学花费赚回来,你们可以参照各行业给海归的薪水。以上都是毕业回国的,现在说一下留下来的几类,这次分1234吧。1. 毕业立志要在本地找到工作的,有些语言好的专业也相对有市场的,会提早申请大企业的graduate programme,或者提早考取一些有用的证书比如ACCA,通过不懈努力还是有机会拿到offer的,我知道的有进四大的,有进银行的,也有技术方面的职位。这是前两年的情况,现在英国签证收紧之前毕业生可以申请的两年签证12年的时候取消了,导致现在很多人因为签证问题留不下来。也有个别幸运的找到了可以提供工作签的公司(也可能是小公司,身边有实例)然后就留下工作了。也有进了中国公司在海外的办事处的。这一类人有不少是本科硕士都这个国家读的,甚至高中最后一年,也有一些只读了硕士的。2. 还有一类是为了混身份的,有些会为此多读一个学位,不过如果高中毕业就来然后硕士毕业再混几年就可以申请10年永居了。有些是找到工作了,有做代购的,目前有个青年创业签证,有些找不到正经单位的就用这个创业签证来做做代购什么的。3. 因为结婚留下来的,有些是跟本地的白人结婚,有些是认识了已经拿到身份或者有稳定工作的华人。由于有留学背景,而且可以用配偶或者陪伴签证在本地找工作,也有些找到了不错的工作。针对题主的问题,我总结一下吧:一部分人留学,不管是自己还是家里都没有太在意投资回报率的,说直白一些,有些家长有部分虚荣,而且家里不差钱,也同时想让孩子锻炼一下。其实出国不出国这类人都可以靠父母的关系安排个好工作,只是有了国外的学历,父母脸上更有光一些,而且找关系的时候也更好说一些。当然留学的价值不只是投入的钱多少年能赚回来,当然还有其他的意义,不是钱可以衡量的。还有一些当官的甚至是需要通过子女留学把一部分资产放在国外的,甚至让子女在当地开个小店做个小生意(有点洗钱的味道),我遇到过这种。上面总结的那些我没有提到我自己,我是属于只读了一年硕士,而且打算读完就回国的,后来实习的时候刚好有个职位招人就留下来了,当时这里还有那种毕业生可以申请的两年签证,拿这个签证期间遇到了先生,然后过了一年多结婚了就留下来继续工作,今年年初跳槽了一次,前后都是500强企业,工作稳定,准备两年后要孩子。至于投资回报率我自己还是很满意的,硕士期间我一年只花了25万,没有读语言,直接过来就开学了,所以比那些读了几个月语言的花钱少一些。家里属于三线城市小康家庭。而且我不是刚毕业就出来读书的,在国内某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才开始准备出国。至于留学期间的花费工作一段时间很快就赚回来了。但是我留学期间同校的中国人,全都回去了,除了有一个做代购的还在这里呆着。所以我是个例中的个例,没什么代表性。
你有认真了解过留学?你为什么想去留学?我身边好多人都出国留学过,一个在欧洲第一年就消费50多万,3年总共100多万,另一个凭奖学金和兼职在那边自己独自生活5年,回国3年后年薪百万,这是2个极端的例子,还有好多处于两者之间的留学生。 你认为你会是哪一种人,你认为你会是后面那个吗?你知道他吃了多少苦吗?为了节约房租,他睡过图书馆,实验室,地下室,为了赚钱,什么都接,大夏天推草坪,一天搞6,7家,晚上还要赶回学校,吃的都是打折食品,你认为你受得了吗?他挺了五年 回国后挺了三年,你认为你可以吗? 你也不要就这样放弃,首先先去多学习一下,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的含量,有了一份能力,无论你想不想去留学,起码那个时候自己可以掌握决定权!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我身边那些出去留学根本没有考虑过要留学后工作几年才可以怎么样,留学是为了学习没有学习过的知识或者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的就是以前没有过的一份见识,这足够你甩开同龄人中的一多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去留学,等着你那天能力到了,你就知道这个世界远远比你想的要大,那种对更大更好的一种向往
我来讲几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一的主人公小张来自富豪家庭。他爹把他送到加拿大某一流大学念本科。小伙儿到了加拿大后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背景类似,对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六年生活(小张英语不好,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学英语之后才正式进入大学学习)这个问题很有研究。实际上,小张只在学校待了三年。第四年时,他采纳了好友的建议,拿本应该用来交学费的钱以及平时攒下的巨额生活费买了一辆奥迪 A5,逍遥的喝酒、泡妞、打牌、旅游,度过了充实的后三年。在来到加拿大的第六年,小张去多伦多找了一家专业公司制作了一张假毕业证,回国继承家业,迎娶白富美,从此走向人生巅峰。故事二的主人公小刘来自一个工薪家庭。他父母拿出毕生积蓄,并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不少钱,把他送到了美国一所顶级私立大学念硕士。临行前,他爹交待道:孩子,咱们家的情况你可都知道吧?要争气啊。小刘在美的硕士一年半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小一笔钱,但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一年后不仅还完欠款,还有了不小一笔存款。从此,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故事三的主人公小杨来自一个工薪家庭。他不愿意因为留学而花光家里的积蓄,选择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全额奖学金。小杨天资聪明,勤奋刻苦,经过四年本科的学习和三年硕士的研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科研成果获得美国顶级私立大学的博士全奖录取,兴奋而自豪的奔向美帝。小杨每月拿两千美金的巨额奖学金,但是离校园不远的一个次卧租金花了他将近一半的收入。四年后的某个晚上,他啃着刚刚震惊了学术界的牛 X 论文,突然接到同班同学小刘的电话。在与已经走向人生巅峰的小刘促膝长谈后,他回头看了看书桌上的一堆论文,突然觉得自己不是那么爱这个世界了。故事四的主人公小陈来自一个工薪家庭。他父母拿出毕生积蓄,并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不少钱,把他送到了美国一所顶级私立大学念硕士。临行前,他爹也交待道:孩子,咱们家的情况你可都知道吧?要争气啊。小陈在硕士期间勤奋学习,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拿到硕士学位。这时,他才发现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比他想象的要难很多,因为工业界对他所学专业需求实在太少。在美国折腾了半年,并花光了剩余的钱后,他沮丧的回国了。他所面临的,是一份平庸的薪水,以及一笔不小的欠款。故事五的主人公小王来自一个工薪家庭。他不愿意因为留学而花光家里的积蓄,选择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全额奖学金。小王天资聪明,勤奋刻苦,经过四年本科的学习,他顺利拿到了一个罕见的硕士全奖录取。硕士期间,他沉迷科研,作出了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可是,像小陈一样,在毕业时他突然慌了:我做的东西确实牛逼,但是这玩意儿像是宇宙爆炸论一样,没公司能通过这个理论挣钱啊!折腾了几个月之后,他愤恨的回国了。和小陈一样,他拿着一份平庸的薪水。但是小王天资聪明,勤奋刻苦,几年以来,事业上虽有波澜,但总体是大步向前的,前不久他和朋友的创业公司拿下了一笔巨额投资。但是小王在这时选择了退出,因为他遇到了他的“白富美”,他选择了过平静的生活,这才是他的人生巅峰。1. 去留学,要么得有才,要么得有钱;2. 有钱是好的,但是真正带来质变的,是才华以及明智的抉择;3.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留学路,对于很多人来说,留学的钱是不需要“弥补”回来的;4. 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 中文版:生命在于折腾。故事一主人公小张的原型是我留学时的朋友;故事二、三主人公的原型都是我客户,我公众微信(下方有账号)上推出的《学长来啦》系列有他们的分享,分别为第 1 期和即将推出的第 11 期;故事四主人公的原型是被我劝退的准客户;故事五主人公小王,嘿嘿...公众微信账号:anadconsultant
我又想po出那张不算rsu不算bonus平均年薪9万刀的统计图了…
我在美国读研,没错,就是楼上说的造钱的那种 - -这个问题我随便说几点吧。我有个印尼的同学,他爸妈原来就在我这个学校念的书,后来回印尼,结婚,有了他和他妹妹,然后现在把他们也送来这个学校了。能同时供两个子女在国外上课的家庭条件不会差吧,能在20多年前的印尼双双出国读书的也不会是一般人吧。他和他妹妹英语都接近母语水平,做事有条不紊,思维清晰,涵养非常好,而且只要有他们的课,他们考试都是第一名。你要说他们父母的出国经历对他们的人生和成就没有影响,我是不相信的。其次,我两年读研费用大概要在70W左右。70W,在有钱人眼里不算是事,对于小康家庭来说咬咬牙可以接受,对于家庭情况差一点的人来说有点难以接受。我这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说难听点,父母的钱继承人只有你一个,那么这70W人民币如果不用来留学,能拿它来做什么呢?加点钱买套房子,买辆小车,找个妹子,快快活活的过日子?在我看来,这些做法都是“消费”,而不是“投资”。对于20几岁的我来说这是一笔巨款,而我希望对于40岁的我来说,这是一笔在我消费范围内的数额。如何完成20岁到40岁的这个跨越呢? 我需要一些我的同龄人没有的优势,比如说眼界,比如说英语。那个印尼的同学他爸妈送他来的学校,我问他,你爸妈觉得这个学校这几十年变化大吗,他说,“有,但基本没变”。可是中国不一样,回想一下中国的这60多年,几乎每一个十年都在发生着巨变,我的人生差不多也还要有60多年,这70W足够让我在这60年的潮起潮落中安身立命吗?我想70W是不够的,再多十倍也不一定够,但是把它用来投资我自己的话,机会会大一点。这也是我父母的观点。我爸常念叨,“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后看子敬父”,我最近才搞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辞职一年再找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